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82-01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的综合征[1]。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保温不良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也可在感染、产伤、窒息之后发生。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3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有29例为早产儿,1例足月低体重儿,其中有2对双胞胎(早产),2例合并窒息的患儿,住院天数在10~20天,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2 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内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多见。全身表现为体温低于35 ℃,重症患儿低于30 ℃,局部表现为皮肤发凉、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一般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患儿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3 观察及护理

3.1复温:其中复温是治疗的最关键的措施。其中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以置于已经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经过6-12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温,那些体温低于30者应置于比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3.2合理喂养:提供能量与水分,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遵医嘱给予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有条件时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检查输人液体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3预防感染:加强消毒管理,严格遵守操作程序,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

3.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监测体温,每2h测体温一次,体温正常6小时后改为4小时一次,监测心率、呼吸、血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呼吸机等),一旦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进行有效地抢救。

3.5其中健康教育,会向家中们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知识,嘱母亲坚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畅,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儿住院就造成的断乳,也介绍相关的保暖、防感染、喂养、预防接种等的一些育儿的知识。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就应正了这一点。该病症对新生儿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者会引起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下述五点主要预防措施是每个家长都要好好学习的:①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②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③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④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上述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增添极大安全保障。预防,是避免疾病发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针对疾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小结

通过对30例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0.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早产儿;低体重;护理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满37周,体重<2 500 g,身长<45 cm的活产婴儿。由于早产儿全身各系统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子宫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均较差,因此,病死率较高。我院是一家综合医院,为了避免早产儿夭折,我科从保暖、维持有效呼吸、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特别是亲情护理等几方面做好护理工作,取得满意效果。从2008年11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29例低体重早产儿,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低体重早产儿39例,男16例,女13例;胎龄28周~30周;体重<2 000 g,最低体重1 460 g;双胎1例。

1.2 临床主要表现 体温低于35 ℃者15例,35 ℃~36 ℃者14例;伴硬肿23例;呼吸功能障碍22例,主要以呼吸不规则、呼吸急促伴呼吸暂停;黄疸11例,合并感染25例,主要有肺炎、皮肤感染、脐炎等;合并颅内出血6例;吸吮能力低下26例;消化功能紊乱19例。

1.2 结果 本组低体重早产儿住院天数最少11 d,平均天数26 d;治愈出院27例,家长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

2 护理

2.1 保暖护理 维持体温的恒定是护理低体重早产儿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①外环境:病室保持在27 ℃~28 ℃,湿度保持在55%~65%。②保暖箱:根据患儿的体重,胎龄和成熟度,体温及病情给予不同的暖箱温度。并及时调整暖箱的温度。③1 h~2 h测体温1次,必要时30 min测体温1次,详细记录体温和暖箱的温度。

2.2 维持有效呼吸 ①严密观察呼吸频率、深度,注意有无呼吸暂停,一旦发生呼吸暂停,立即给予适当刺激恢复正常呼吸,如弹足底、叩背呼吸等。无效时则用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常很快好转,也可用纳络酮静脉注射,兴奋呼吸中枢。可反复使用。②给予低流量、间断吸氧。根据缺氧和呼吸困难程度选择不同的给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呼吸机治疗等。检测氧浓度每日1次或2次。严密观察缺氧症状改善状况。③给予血氧饱合度和血气分析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左右,一旦症状改善立即停用,以防发生氧疗并发症。④ 给仰卧头侧位,肩下垫一软枕,保持颈部伸直,维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发生。

2.3 合理喂养 ①经口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主张早期微量喂养,用滴管滴喂。最好喂母乳。②无吸允能力的患儿给鼻饲,胃管由口腔插入,以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为宜。做好胃管的护理。③配合全静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液,以维持体内热能、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改善和促进疾病的恢复。④在喂养的过程中,动作小心轻柔。每日称体重1次,观察大便及腹胀情况,并准确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⑤病情许可,喂奶后给予患儿叩背,以排出胃内空气,同时采取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30°,右侧卧位,有利于胃内奶汁的排空。喂奶后注意观察面色有无青紫、溢奶及呕吐等,防止发生窒息。

2.4 预防感染 ①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病室每天消毒,每月空气培养,指标均达标。②接触患儿的所有用物都要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③ 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戴口罩,帽子,清洁消毒双手。④做好晨、晚间护理,包括皮肤、口、眼、脐、臀护理,防止继发感染。⑤保持静脉通道顺畅,遵医嘱准确,及时用药。⑥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面色及全身晦暗、体温不正常、吃奶不好等表现,可能有感染症状,立即报告医生。

2.5 亲情护理 ①为促进暖箱内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满足其心理需求,维持体温的稳定,使用毛巾或床单卷围成的“鸟巢”护理方法,使其手 脚触到边际,能有一种安全感。②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采用“抚触”式亲情护理,护理前后要有安抚动作,促进恢复生理平稳期,并可减少能量的消耗。③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做到说话轻、开关门轻、走路轻、操作轻。尽量的降低噪声,减少噪声给患儿的不良影响,如遮盖暖箱、轻开暖箱,勿将监护仪放暖箱上。④柔和的灯光可促进患儿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喂食,增加体重,并减少视网膜病变。⑤促进早产儿适应的护理。实施护理措施时,避免过度刺激;无突然的惊醒患儿,在治疗前轻柔的唤醒或触摸患儿使其有所准备。在治疗护理后停留在患儿身旁观察患儿的表现,以了解是否出现异常行为。⑥在其病室外、床旁都有明显的“轻”和“静”标志,避免打扰,以给患儿提供一段完整的休息时间。⑦使用安抚性奶嘴给予非营养性吸允,能减少哭泣,增加氧饱和度,促进进食及消化而增加体重,促进口腔满足感。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低血糖;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其对母婴危害较大。新生儿刚离开母体,各项身体机能仍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其生理过程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此时期为新生儿各种疾病的高发时期[1]。

1 原因分析

2.1低血糖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代谢性紊乱疾病之一,但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2]。新生儿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新生儿有症状性低血糖。常不易被发现。妊娠糖尿病母亲所生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首先妊娠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高,大量葡萄糖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多,发生高胰岛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葡萄糖来源突然中断而胰岛素水平仍然较高,易发生低血糖。

2.2出生后新生儿肝糖原储存量较低,消耗大。吸吮奶量不足,致使其体内肝糖原迅速下降,出现新生儿低血糖的情况。并且足月双胎儿出现低血糖率较高,可能是因为双胎儿的本身体质量较低;再者足月小样儿的出生率较高,并且低体较低的婴儿也容易发生低血糖情况,由于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婴儿的体糖原较少,皮下的脂肪较薄,其各个功能也较差,这就导致早产儿及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无法保持稳定的血糖,进而出现低血糖情况。

剖宫产的新生儿也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其原因为在进行剖宫产术前产妇必须禁食,极个别产妇的禁食时间较长,而术中进行常规的平衡液补充,葡萄糖的补充较少或较晚;再者剖宫产的新生儿不能像顺产的新生儿一样,不能立即进行早吸吮导致摄入不足,进而发生低血糖。在巨大儿中低血糖情况也比较多,其原因为胎儿代谢旺盛,出生后胰岛素分泌较高,容易发生低血糖,考虑与消耗大,进乳少有关。新生儿出生1~2 h内血糖最低,持续时间大于30 min的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坏死。由于血糖是大脑细胞主要的能量来源,低血糖可以影响脑细胞能量代谢。因此持续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复发生和严重低血糖,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极易影响新生儿脑细胞代谢。均可引起神经系统急性及远期的严重功能障碍,甚至导致不可逆性的神经系损伤。临床上出现新生儿低血糖性脑损伤,视力与认知障碍,遗留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癫痫、脑瘫等后遗症。

2 护理措施

2.1医护人员应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和新生儿出生后6 h血糖动态监测。加强保暖,保持正常体温,是防治新生儿低血糖的重要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婴儿能量的消耗。其温度应保持在24℃~26℃,湿度为50%~60%,一定要保证新鲜空气的流通。足月儿出现体温不稳定时,可加包被或放热水袋。体重低于2000 g的新生儿,应尽置于暖箱中进行保暖,暖箱的温度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体重越轻,出生天数越少,暖箱的温度越高,保证新生儿温度维持在36℃~37℃之间。 另外,母儿皮肤接触可以提供一个最佳的温暖环境。帮助保持新生儿身体的温度,必要的皮肤接触,可以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2.2早期多次足量喂养,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关键措施。早喂养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肠粘膜生长和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和黄疸光疗的时间,防止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尿酮症的发生,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过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母乳是婴儿最佳食物,应首先进行母乳喂养,如产妇产后没有及时的泌乳,可在生后1~2 h给予10%葡萄糖液口服,反复多次直至泌乳后改为母乳喂养。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吸吮吞咽功能较良好,可直接进行哺喂母乳;吸吮吞咽功能较差的婴儿,应使用鼻胃管进行喂养,同时进行非营养吸吮,可以使婴儿的胃排空加快,缩短胃肠道转运时间,使早产儿增长加快,住院时间缩短,尽快的进行母乳喂养。若热能仍不足或存在有不能经胃肠道喂养问题者,采用胃肠道外静脉营养。对有发生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采取早开奶,早喂养,按需哺乳,补充脂肪和外源性糖类,维持能量代谢平衡,可有效避免或纠正新生儿低血糖情况。

2.3密切的观察婴儿的病情变化,定时对婴儿监测外周血糖,以及定时的监测体温、心率、脉搏和呼吸等情况。严密的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哭声、肤色、肌张力、吃奶、大小便和睡眠状况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措施,确诊后应尽快的进行治疗。

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是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症的最有效措施。如新生儿出现低血糖情况,无论临床症状是否严重,都应严格按照医嘱及时补充葡萄糖,尤其是有症状者,更应尽早适量补给。常用方法为:立即静脉注入25%葡萄糖液2~4 ml/kg(早产儿可用10%葡萄糖液2 ml/kg),速度为1 ml/min,随后继续滴入10%葡萄糖液3~5 ml/(kg・h)[5~8 mg/(kg・min)],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经上述治疗,血糖仍不能维持正常水平者,改用12.5%~15%葡萄糖溶液以8~10 mg/(kg・min)速度输注。如经上述处理,血糖仍不稳定者,按医嘱给予氢化考的松5~10 mg/(kg・d)静滴或强的松1 mg/(kg・d)口服直至低血糖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24~48 h后停止,如血糖仍不升高,可给肾上腺素、二氮嗪、胰高血糖素治疗,并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对因处理。

总之,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要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好。重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管理,实施系统的高危新生儿监护,及时监测新生儿出生后血糖,给予有效的保暖措施和最合适的喂养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防止持续低血糖对脑组织造成的不可逆损伤,对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莉.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282-283.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常由于受寒、感染、窒息、饥饿、喂养不当及体质量低下而引起,早产儿尤为常见。临床表现为患儿一般情况差,反应低下、体温不升、呼吸浅慢、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本病重症愈后极差,病变过程中可合并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可合并肺出血而导致死亡。本科从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58例,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治愈率达97%。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患儿中,男36例,女22例。生后3 d内发病41例,占70%,4~7 d发病12例,占20%,1周后发病5例,占8%。58例患儿经过仔细观察,精心护理56例痊愈,治愈率达97%,2例死亡均系全身硬肿的早产儿,死亡率3%。

2 护理措施

2.1 积极复温,消除硬肿 轻症患儿用绒毯,棉被包裹,外置热水袋放在26℃~28℃室温中自然复温,保温时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变化情况,防止烫伤。早产儿包好后置于30℃温箱,每小时测肛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恢复情况调节温箱温度在30℃~34℃范围内,相对温度65℃左右,使患儿体温6~12 h内恢复正常,当肛温升至35℃~36℃时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对肛温小于30℃,肛温与腋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采用缓慢复温,复温方法:将患儿置于比其温度高1℃~2℃的温箱中,每小时测肛温、腋温各1次,同时提高温箱温度0.5℃~1℃,温箱温度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12~24 h恢复正常,

2.2 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液体 硬肿症患儿必须补足液体和热量,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入量不足或呕吐严重者应补液,补液时应控制速度,一般为8~10滴/min。静脉输入的液体,可加温至35℃左右。可输血或血浆,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2.3 吸氧 因新生儿呼吸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引起发绀缺氧,呼吸表浅,所以应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病情好转后改为间歇给氧,湿化瓶可用温水,以减少冷的刺激。

2.4 做好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房间应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每日通风,消毒2次。严禁探视,进入病室应清洗消毒双手并戴口罩。患儿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皮肤护理。

2.5 新生儿的皮肤较嫩,使用内衣尿布要柔软,干燥,避免刺激。便后用温水清洗,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2.6 日常观察 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精神状况体温变化、哭声强弱、呼吸有无气促、面色、皮肤颜色等。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2.7 产前保健 尽力避免早产,胎儿娩出后立即作好保暖工作及控制感染,新生儿出院后向家长宣教育婴知识,特别是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3 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以出生3 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其发病机制为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体温调节中枢及代谢功能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1]。胎龄小,体质量低,产房温度低,产时、产后保暖措施不当,或合并窒息、感染等均为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病率最高[2]。因此复温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①若肛温大于30℃,多数患儿腋温-肛温差≥0,将患儿置于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 h内可恢复正常体温;②若肛温小于30℃,多数患儿腋温-肛温≤0,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加温,每小时提高0.5℃~1℃,在12~24 h内恢复正常体温。以上复温措施取得了满意疗效。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2例死亡均为早产低体质量儿,来本院时全身硬肿,合并肺出血而死亡。因此,加强新生儿护理,产房及新生儿室内的温度不应低于24℃;加强产时产后的保暖,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用温热毛巾擦干全身,用预热的包被包裹;提倡母乳喂养,补充足够热量;新生儿在转运途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寒冷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喂养指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29-01

早产儿指胎龄≥28周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22例,女婴14例,体重在1800-2500g,平均2120g,身长在35-47cm,平均身长41.2cm,胎龄在30-37周,平均胎龄34.4周。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6例患儿。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早产儿护理措施,观察组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原因分析给予正确的喂养方式及护理,两组患儿在身长、体重、胎龄、性别、消化道功能以及喂养情况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喂养方式及护理措施(略)。观察组早产儿采取喂养不耐受因素的分析及喂养指导护理措施干预,如下:

1.2.1 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分析 (1)内部因素(体重轻、胎龄小、胃肠发育不成熟)胎儿未出生前的营养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通过胃肠道摄取食物中养份,由于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未成熟,其消化吸收暂时不能完成机体的需要。妊娠25-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律的消化道节律,妊娠35周早产儿的胃肠道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3]。(2)外部因素:①喂养时间:由于过早进行喂养会产生胃食道返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人性肺炎、呕吐、胃潴留以及腹胀,喂养不当严重时会产生呼吸暂停等情况,但早期经口喂养可促进胃肠功能的启动和消化酶的分泌。过晚喂养会影响胃肠功能的发育成熟,出现不耐受的危险性增大。②喂养方式:早产儿常因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而导致不能经口喂养,通过鼻饲、滴管方式无论早产儿是否有吸吮能力都会使奶汁流入,长期影响到早产儿的味觉和嗅觉的发育,降低了吸吮能力和吞咽协调发育,也可造成喂养不耐受。③疾病与治疗:出生后早产儿离开母体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将会发生感染性疾病。胎龄小,体重越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就会越高。感染会引起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

1.2.2 喂养方式 选用对应母乳喂养可以减轻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如母乳喂养不足,可以选用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对于体重极低的早产儿最好在生后4h开奶喂养,如发生喂养不适症状停止喂养。根据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可以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NNS),[4]采取胃管进行鼻饲喂养,在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给予NNS,这样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胰岛素和消化酶的分泌,加快胃肠道的成熟发育,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适时增加能量摄取量,促进吸收和消化的营养调节,并有助于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由口进食。

1.2.3 喂养指导 指导护士在喂养早产儿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进行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早产儿营养缺乏症和胃肠道功能的严重并发症。指导护士在喂养时方式方法,采取半卧姿势,良好的喂食时间是小于5-20min,以免患儿发生疲劳。每次喂养后使患儿立起轻拍背部,减少返流发生,防止误吸的危险。

1.3 效果评定 两组在早产儿喂养过程中进行比较留置胃管时间、恢复正常喂养时间以体重增长情况进行比较。

1.4 数据处理 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观察组的早产儿的留置胃管时间以及恢复正常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短,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优于对照组,显著差异(P

3 小结

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普遍存在的喂养问题,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早期发现可能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以促使胃肠功能成熟,加快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作用;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对于喂养不耐受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喂养方式,加快早产儿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丹丹,吴曙粤,汪莉,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9A):50.

[2] 育萍,苏绍玉.84例早产儿的监护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2):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