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产儿护理培训

早产儿护理培训

早产儿护理培训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1篇

早产儿由于身体器官发育缓慢,免疫力很弱,是发生残障的高危人群。虽然如今早产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其出院后发生疾病的可能性仍然很高[1]。如何提高早产儿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时间的发生率是目前医院早产儿护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出生的早产儿共96例,将患儿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儿在采取家长参与式护理后效果十分理想,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患儿共96例,产妇孕周27~35周;孕妇都未有遗传代谢性疾病。所有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早产儿男26例,女22例;身体重量1178~1921g,平均(1550.27 231.22)g。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身体重量1186~1976g,平均(1557.02 240.39)g。两组早产儿胎龄、体征、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全程护士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家长参与式护理,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护理方案

由护士长组织家长,制定详细的家长参与式护理方案,并组织所有参与方案的家长和护士进行沟通,将以往发生几率较高或不经常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相应经验并制定出针对性方案。确定责任机制,护理人员要与家长及时进行早产儿情况的交换,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技能,在实施护理前要对早产儿身体进行分析,预估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2)做好家长的护理知识培训

按照制定出的护理措施开展护理工作,将早产儿在医院期间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由护士长或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讲师向家长培训早产儿护理的有关知识,例如日常护理、身体状况检查、急救措施等等。

(3)护理内容

护理前仔细检查病床,防止栏杆出现松动,确保病床坚固,若要使用束带,尽量选择宽的棉质束带,并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将松紧度调整到合适状态。在对患儿实施药物治疗时,如果是片剂或者冲剂,家长要先将其用温水融化,在给早产儿服用,以免早产儿出现哭闹等过激情绪时引起呛咳。在护理过程中禁止在早产儿身体附近放置尖锐物品,严禁患儿触摸插排、电源等危险物品。给予早产儿拥抱、抚摸等肢体动作前,增进早产儿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为早产儿播放幼儿音乐。充分了解早产儿身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信号,对早产儿各种动作,如排大小便、流口水等要耐心对待。

(4)出院后及时回访

在早产儿出院后,医院应该及时与家长联系,询问护理情况,解答疑难。

1.3 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主要由护士长以及责任护理人员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活护理、培训教育、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得分越高则护理效果越好。家属满意度应用数字评分法评价,由家属对早产儿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10分表示非常满意,0分表示不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 ±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护理效果和家属满意度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121-02收稿日期:2016-02-01

2001年,国务院批准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在学前教育发展任务中,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这就意味着国家正式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

2013年6月,鞍山市开始实行《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 (试行)》,该办法对于早教机构师资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7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了《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作出了明确规定。

然而,鞍山市目前的早教教师中多数教师不具备幼儿教育经验及幼教基础知识,即便原来是幼儿园教师,也缺乏对0―3岁儿童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0―3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还有的早教人员经过十几天的短期培训就直接上岗,这种短期培训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后续培训几乎为零。因此,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从业教师在0―3岁婴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及教育实践能力方面明显不足,调查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助于提升早教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一、概念界定

本文中,将亲子早期教育活动界定为在早教机构中,面向 0 岁至 6 岁婴幼儿和家长等,以发展婴幼儿认知、体能、情感、社会性等为目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教师带领婴幼儿和家长,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与过程。早教师资指的是在早教机构中,以开发婴幼儿潜能、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为目标,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

由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和婴幼儿多方参与的活动,教师担负着“提升家长教养水平、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双重任务。亲子教育的对象和所承载的任务决定了其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和托儿所教育,对师资也有特别的要求。首先,早教教师是亲子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家长和婴幼儿的指导者,同时早教教师还是咨询者,需要解答家长提出的关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无法通过一次活动预设出来,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方可应对家长的教养难题。

二、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

本文结合《鞍山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审批管理办法 (试行)》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的《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两个文件,提出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如下:

1专业知识与技能

掌握关于婴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掌握不同年龄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婴幼儿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能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掌握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以及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婴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具备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能力。

2综合素质

教学人员应对早期教育服务具有正确理解与认识,认同早期教育服务教学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

三、鞍山市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现状

1政府部门对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引领不够

目前,鞍山市的早教机构基本上是独立办学,各机构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甚至为了保护所谓的知识产权,禁止同行相互观摩,更谈不上共同研讨教学。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教育局或区教委,并没有像幼儿园的管理那样,开展业务指导和活动评比,对于各个早教机构的引领很少。教育部门没有开展早教机构教师的观摩和评比活动,对于早教师资的业务指导任务更多由早教机构的总部承担。比如红黄蓝亲子园、金宝国际亲子园等,这些早教机构的教师接受的是全国总部的业务指导。

2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形式以园本培训为主

早教机构的培训以园本培训为主,大多数采用师徒传帮带这一传统师资培训形式。针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经验少,对婴幼儿和家长指导能力较差的现状,机构给每位新入职的教师配备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年轻教师由听课开始,逐步过渡到助课,由一个环节的助课过渡到整个活动的助课,进而发展为能够独立承担课程的能手。

3早教师资职后培训内容单一

通过与早教机构的任课教师访谈得知,他们的职后培训内容大多数是亲子活动课程的培训,偏重技能,淡化理论。大部分早教机构对新教师的培训内容是该机构亲子活动的环节与培训流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学主任进行培训,将活动环节肢解,每位新教师学习之后进行活动展示,采用磨课的方式进行考核。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到两周。培训之后,新教师对于如何组织亲子活动有了大致了解,并能够尝试采用配课方式接触家长和幼儿。

另外,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在亲子教育活动中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很大,有位教师吐槽:最担心家长在活动中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她认为自己缺乏观察力,看不出婴幼儿行为的特点,且分析不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当家长面对婴幼儿家庭教养困惑,向自己直接求助时,很难做出正确的指导。即使有时能够看出幼儿的行为问题,但是如何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将问题聚焦,用哪些理论能够解释这种行为,自己却分析不出原因。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出台的《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早教机构教师应具备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能力,而很多早教机构的培训中却未涉及该项内容。

4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涨

新教师在经过培训与配课之后,在刚刚能够独立承担亲子活动课程的一段时间内,工作热情高涨,在面对家长提出的疑难问题而无法应对时,再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然而,由于亲子课程的流程一成不变,在入职一年之后,很多教师组织亲子活动轻车熟路,对于应对家长的问题也有了经验,工作热情减弱,再培训的需求不再强烈。在调查中,偶遇某亲子园园内全脑培训,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一共8人,由于个人原因请假3人,另外5人中,有2人坚持完上午的培训,下午找了理由退出培训,仅剩3人,在下午的培训中明显心不在焉,不时拿出手机看时间。由此可见,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并不高涨。

四、鞍山市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建议

1发挥政府部门的教育引领作用

早教机构应经过工商部门的审批后,接受教育部门的业务指导。各机构的办学历史渊源、优势和特色各不相同,办学经验也不同,有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应由地方教育局或区教委牵头,定期组织各早教机构之间互相评鉴、互相沟通和交流办学经验,观摩骨干教师的优质活动。以观摩与评比带动全市早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也不失为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有效形式。

2拓展培训形式

目前,早教机构的培训大多限于园本培训,应拓展培训形式。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可以聘请医院的儿科医生、高校的学前教育专家等到机构进行专项培训,虽然培训地点仍在园内,但讲座人员却不限于园内的教职员工,从某种程度上吸取了外部新鲜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另外,可以将教师送到其他教育机构,比如高校课堂、可承担师资培训任务的早教机构进行学习和挂职锻炼,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一成不变的教学流程增添新的内容。

3丰富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

早教师资的专业素养构成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和综合素质两部分。早教师资职后培训的内容也应与教师的专业素养相对应,不应仅限于亲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这一项内容。

早教机构可以将入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分层分步进行。首先,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从婴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入手,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让新入职的教师对早期教育服务具有正确理解与认识,认同早期教育服务教学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其次,学习有关不同年龄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婴幼儿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等内容,使教师具备根据婴幼儿自身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养工作、与家长有效沟通、指导家长制订教养方案的工作能力。最后,宣传有关安全应急处理知识,以及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婴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4将培训后的教学能力提升与薪水待遇相关联

新教师成为能手之后,一旦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便容易产生松懈心理。在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前提下,即使再培训,教师的薪水待遇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一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接受再培训的热情。因此,早教机构可以根据培训后教学效果及可承担的工作量来计算薪水,这样教师参与再培训的热情会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全国教育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关于对《早期教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2014.

王颖蕙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步思考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8).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3篇

从妊娠到分娩,从产前到产后,从门诊到病房,采取多种形式对孕产妇开展母乳喂养知识培训,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充分讲明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利与弊,使孕产妇正确认识母乳喂养的好处,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姿势,同时加强对家属的宣教,使其全面支持、鼓励母乳喂养。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全体护理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定期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及复训,复训时间不少于8学时,对新上岗职工的培训不少于16学时,并有考核记录,包括理论和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数据统计对母乳喂养知晓、母乳喂养成功、三早实施、使用过奶瓶等情况在住院期间进行统计,电话随访4~6个月纯母乳喂养情况。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1990年世界儿童首脑会议在《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就将2000年4个月儿童纯母乳喂养率提高到80%列为全球保护儿童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奋斗目标[1],阐述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它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需要行政干预才能普及成功。联合国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促进母乳喂养成功也提出了10项措施:①有书面的母乳喂养政策,并常规地传达到所有的保健人员;②对所有保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实施这一政策;③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④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⑤指导母亲如何喂奶,以有在需与其婴儿分开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泌乳;⑥除母乳外禁止给新生儿喂任何食物或饮料,除非有医学指征;⑦实行母婴同室-让母亲与婴儿一天24小时在一起;⑧鼓励按需哺乳;⑨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吸橡皮,或使用作安慰物;⑩促进母乳喂养支持组织的建立,并将出院母亲转给这些组织[2]。以此为根据,我院产科采取了严格的促进普及母乳喂养措施,建立健全了明确的目标责任制,并进行落实。在孕产妇门诊、入院、产前、产时、产后、出院后各个阶段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指导,这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彭刚艺,林焕等调查显示护理干预后孕妇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母乳喂养率由教育前的58.2%上升到83.96%[3]。目标责任制管理能使护理人员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增强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能约束医务人员行为,使其按照既定目标努力。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应将母乳喂养的优点不厌其烦的告知每一位孕产妇,使孕产妇认同母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各种免疫成份,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增加抗病能力,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喂养还可有效促进产后子宫恢复,吸吮能使催乳素产生的同时也促进缩宫素的产生,后者能使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哺乳者的月经复潮及排卵较不哺乳者延迟,母体内的蛋白质、铁和其他营养物质通过产后闭经得以储存,有利于产后身体恢复;已有资料确认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性。为孕产妇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向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是普及母乳喂养重点内容,而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喂养知识也表现出强烈地需要,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多数产妇以独立的家庭形式生活,这使其更注重护理婴儿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在医院里主要通过母婴同室、护士的指导和专门的教育课程来实现[4]。通过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标准,使产妇及时得到护士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做到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哺乳姿势正确,按需哺乳,母乳喂养成功率大大得到提高,护患关系也大大改善。

3结论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78-02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期婴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把握好新生儿出生窒息时2分钟(min)时机实施复苏全流程各项抢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复苏抢救全流程中,护理环节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院近3年来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复苏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2010年发生新生儿窒息73例,足月产50例,早产23例。新生儿出生体重≥3000g者29例,<3000g但≥2500者31例,<2500g者13例。

1.2 复苏方法:参照2007年卫生部推荐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结合本院临床实际制定。

1.2.1 复苏准备

1.2.1.1 人员培训及准备:由护理部和产科共同组织,选择具有适当素质的医师和护士同时或分别进行培训。首先集中学习《指南》,要求每位参加学习人员必须熟悉、领会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要点及目的意义,然后用新生儿模特分别进行各项操作训练,最后再将医师护士编组训练。要求每位参训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灵巧完成各自应该掌握的相关操作项目,并能默契配合,达到实战要求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

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组成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小组,包括产科医师或助产士、护士、或麻醉师各一名。新上岗参与临床复苏抢救的人员,应在具有实际经验的上级人员具体指导下抢救一定病例,方可独立承担复苏抢救任务。具体医护人员可在不同时间及班次中轮换,能随时参与抢救。

1.2.1.2 器材准备: 护士准备吸痰器械、气囊面罩等给氧器械、抢救药物、预热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和毯子等,随时备用。

1.2.2 新生儿窒息评估

1.2.2.1 新生儿窒息程度评估:按Apgar评分标准[2]执行。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为中度窒息;8-10分为正常(无窒息)。此项评分首先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时进行。实施复苏抢救成功即刻再次评分。

1.2.2.2 快速评估: 由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秒(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进行。在复苏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由医师或助产士进行再评估,以决定是否再次采取何种复苏抢救措施。

五项指标:①羊水是否清澈;②有无呼吸或哭声;③肌张力好否;④皮肤是否红润; ⑤是否足月妊娠。其中任一项为“否/无”则立即实施复苏抢救。

1.2.2.3 活力评估: 新生儿若有羊水胎粪污染,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出生5s内,给新生儿评分的同时评估如下3项指标:

① 有无呼吸或哭声;② 肌张力好否;③ 心率是否>100次/min。三项中任一项为“无/否”则立即实施气管内吸引胎粪等复苏抢救。

1.2.3 复苏流程及方法

原则上要求在2min内完成气道通畅、刺激、人工呼吸、给予肾上腺素四个流程步骤及抢救方法。

1.2.3.1 保暖快速断脐后,护士立即将新生儿放在辐射热源下, 用预热的毯子裹住。如为早产儿,应另加盖塑料单。保暖应贯穿在整个复苏抢救流程及操作方法中,中、重度窒息新生儿及早产儿置于保温箱,使体温保持在36.5℃-37.5℃之范围。(应增加保持多少温度等相关文字?)

1.2.3.2 清理呼吸道与摆正胎头一旦娩出,助产者用手将新生儿口咽、鼻内的分泌物挤出。护士在保暖的同时,应将新生儿摆正,即轻度仰伸颈部,肩部垫高2-3cm,保持“鼻吸气”,(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直线)。用8F或10F吸管先口咽后鼻腔吸净分泌物。

1.2.3.3 擦干身体:完成以上两项操作后,护士用毛巾擦干全身,随即用干毛巾更换湿毛巾。

1.2.3.4 触觉刺激:用手拍打或轻弹足底或摩擦新生儿背部2次,诱发自主呼吸出现。重新摆正,若出现紫绀,护士立即给予吸氧。经30秒(s)以上处理后评价,如呼吸正常,心率>100次/min,皮肤红润,为复苏成功,遂进行复苏后评分,护士给予支持护理。

1.2.3.5 如新生儿无活力(符合“3项”中任1项),则应立即将新生儿置于开放暖箱保暖下摆正(先不擦干),经口进行气管插管,自气管内吸引胎粪。吸引后,在完成初步复苏中实施擦干、刺激步骤,然后再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决定是否需要正压通气。

1.2.3.6 正压人工呼吸:如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min,用气囊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早产儿可用20~25 cmH2O正压行最初通气,未见胸廓起伏,则再增高至30~40cmH2O。足月儿先使用20cmH2O正压,若无改善方可再增加至30~40 cmH2O压力。气囊挤压速率为40~60次/min。经30s正压给氧后,如胸廓起伏适度,面色转红,自主呼吸建立,心率>60次/ min,证明效果满意,即停止加压给氧,继以面罩给氧。

1.2.3.7 胸外按压:人工通气30s后心率仍

1.2.3.8 药物使用:(1)经正压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30 s后,如触不到股动脉搏动,或心率仍100次/分。此时患儿肤色迅速转红,心率增快,缺氧状态缓解。(2)扩容使用生理盐水,首次剂量为10ml/ 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注入(时间>10min)(3) 纳洛酮使用两个指征:使用人工正压呼吸30 s后心率及肤色恢复,但呼吸仍抑制;孕妇在分娩前4 h内曾使用过度冷丁。多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不气管内给药,剂量每次0.1 mg/kg。

1.2.3.9 气管内插管指征:有羊水胎粪污染且无活力;正压通气需要延长;气囊-面罩通气效果不佳;需要经气管内导管注入表面活性物质或肾上腺素者,考虑气管插管。

1.3 统计方法:73例新生儿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构成进行统计描述;窒息时间用t检验。

2 结果

2.1 窒息程度与复苏后评分:73新生儿窒息复苏前最低评分为2分,最高7分,轻度窒息65例,占89.0%,重度窒息8例,占11.0%。复苏抢救后5min评分,≥8分者71例,5min复苏抢救成功率为97.26%。有2例由复苏前的2分仅升为7分,经进一步抢救,复苏成功。具体评分情况详见表1。

2.2 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73例新生儿窒息实施复苏抢救后,窒息时间最长4.5min,最短1.0min;平均窒息时间为1.9min,与国内同类报道[4]平均窒息时间3.4mi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科学、简捷,便于施行 《指南》中2min窒息复苏技术汲取了新法复苏ABCDE方案的精髓,它将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这3项容易观察的指标与抢救措施密切结合,将ABCDE复苏方案融合于2min以内的4个时间段,方便快捷、简单易行,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体现了抢救的积极性―早、快、高效。

表1 73例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前后Apgar评分情况

注: 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正常。

表2 73例新生儿窒息程度与窒息时间 (x±s,min)

注: 与国内报道窒息平均时间3.4min比较P<0.05

3.2 强化人员培训是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的前提我们在《指南》的实施准备中,特别强化了人员培训并严格考核要求。通过培训促使以往具备复苏经验的围产人员摒弃陈旧的观念和技术,所有参训人员都必须领会《指南》的新理论、新技术,每个参与复苏抢救的人员都能准确、快速执行各自的相关操作项目及内容,并能相互默契配合,然后方可参与临床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变化快,复苏抢救现场气氛紧张,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快速有序,争分夺秒。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准备工作,便是成功实施《指南》的前提条件。这可能也是我们较国内同类报道进一步缩短新生儿平均窒息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护理环节工作在复苏抢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生窒息复苏从人员培训、器材准备到实施抢救全过程中,护理环节工作与其它相关措施及抢救技术操作,具有同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选择具备既反应敏捷,又沉着细致等良好素质的护士进行培训。如抢救器材等齐备、完好能随时启用;确保新生儿体温维持在36.5℃-37.5℃的保暖措施[5]等,在整个复苏抢救过程中,虽然仅是一些很小的环节,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可同样决定复苏抢救的成败。至于是否能及时准确进行脐静脉或气管内用药,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强化人员培训,重视护理环(细)节工作,是我们成功实施《指南》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2

[2] 洪黛玲.儿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9

[3] 陈晖,张杏敏.新生儿窒息2min流程图的推广及成效.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8):699-701

早产儿护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孕产妇;健康教育;治疗结果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职能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孕产妇期健康教育能帮助孕妇及其家庭了解有关孕产期母亲及胎儿健康的知识,了解妊娠分娩过程中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培养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增加其自觉主动接受保健的意识。我科对孕产妇实施分阶段的健康教育,即将整个教育过程分为产前、产时、产后三个阶段,及时有效的将健康知识传授给孕产妇,与常规健康教育的孕产妇进行比较,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增进了护患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至12月实施分阶段健康教育的孕产妇262例做为试验组, 2008年1至5月进行一般健康教育的孕产妇255例做为对照组。2组均为初产妇,年龄、文化程度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产前教育:门诊设有宣教室,初次来院就诊的孕产妇建立保建卡,详细填写一般情况:文化程度、住址、电话、家属情况等,发放宣教手册,定期组织孕产妇及家属进行常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妊娠生理特点、孕期保健、自我监护、产前准备、临产知识、产褥期卫生、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知识等,并借助图片模型帮助理解,最后进行简单的试卷答题,监测培训效果,分数达不到60分,需要继续参加培训。wWw.133229.CoM对焦虑恐惧的孕产妇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减轻心理压力,鼓励其积极面对妊娠和分娩,对有合并症的孕妇,应给予相应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

1.2.2 产时教育:预产期已到或已有产兆的孕产妇入院后,责任护士再次着重讲解产前准备,临产知识,正确分娩过程,异常情况,分娩时缓解疼痛的方法等,并让产妇熟悉待产室、产房环境、减少陌生感,让成功自然分娩的产妇讲述分娩的感受和经验,鼓励产妇增强自然分娩的信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需要剖宫产的,则进行术前、术后的相关知识教育,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安慰,消除不良情况,减轻心理压力,指导孕产妇及家属用科学的态度选择分娩方式,不赞同自定时辰分娩,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提倡自然分娩,降低母婴不必要的损伤。为缓解产妇紧张情绪,进入产房后可由一名家属陪伴分娩,并与助产师一起安慰鼓励产妇,增强其信心和耐心,促进产程顺利进展,助产师在整个产程中时刻陪伴在产妇身边,及时指导产妇如何屏气,如何放松等,及时分析产妇产程进展情况,增强其信心和耐心,促进产程顺利进展。

1.2.3 产后教育:分娩后,助产师将产妇送回病房,责任护士及时向家属和产妇宣教产褥期饮食卫生,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护理方法及预防接种知识。具体内容包括:如产妇饮食要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以促进乳汁分泌;内衣应宽大、舒适,应勤换,保持会阴清洁,观察恶露情况;乳房护理方法,早开奶及挤奶方法,喂乳姿势,新生儿两病筛查的时间及意义,新生儿护理、洗澡扶触手法。通过实践性教育,使产妇及家属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并在出院前填写产褥期保健知识试卷,评估健康教育效果,根据掌握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补充宣教,产后3、14、28 d巡访,再次帮助产妇解决护理问题,评估护理实施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社会因素剖宫产、母乳喂养、两病筛查、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对产妇的效果比较情况例(%)

3 讨论

3.1 对孕产妇实施分阶段的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产后卫生和新生儿护理的每个阶段及时了解和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及时改变一些旧的、不科学的传统习惯和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护理能力,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母乳喂养率,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了母婴损伤,提高了孕产妇及家属满意度,增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3.2 产科分阶段的健康教育,展示出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同时也加强了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宣教者,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要掌握好现代护理学的知识体系、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哲学等人文科学[2],为了强化护理人员素质,我们经常组织各种培训,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措施,使患者真正得到人文关怀,更好的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