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基础前提

会计核算基础前提

会计核算基础前提

会计核算基础前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会计基础工作; 集中核算; 风险管理; 队伍建设

引 言

中石化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是在集团公司“多级法人、分级管理”的模式下,在保证各下属单位独立核算的前提下,由集团公司统一进行资金结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于一体,以提高集团管理效益为目的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机制。会计基础工作则是会计系统工程的基础,是财务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规范,直接决定着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而会计信息又影响到企业的内部决策、管理以及外部各方面对企业的认识。只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提升会计集中核算,发挥其在中石化集团公司财务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传统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统称,主要是指企业根据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服务。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主要内容是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考核经济责任的一系列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会计基础工作的变化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信息化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来,会计基础工作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会计凭证编制统一性要求高,是多个系统和辅助核算结果的反映,彻底改变了凭证编制的随意性。

二是会计凭证稽核由事后改变为事中和事前进行。

三是上级部门监督指导进一步加强,下属单位执行力加强。

四是会计集中核算使内控的反映和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

五是会计报表由手工汇总编制到自动计算生成,可以随时出具各层级的财务报告,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性。

六是会计管理工作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

总之,当前会计基础工作重心已从单纯编制凭证、出具报表转变为准确收集原始资料的过程,会计管理工作由事务型转变为管理型。因此,只有前端会计核算资料手续完备,后面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才能快速规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

三、会计集中核算下,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会计业务处理的前期谋划工作,夯实会计基础

首先,要专门成立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领导运维小组,明确责任,制定目标计划,定期召开例会,研究探讨和协商解决集中核算遇到的具体问题。认真梳理经济业务流程,结合所属单位行业多、类型复杂、核算难度大的特点,精心设计个性化辅助核算和相关明细科目,达到各单位对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

其次,要做好会计业务处理的前期筹划工作。会计集中核算下,会计管理工作已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每一项业务处理都与税务核算相关联,各单位要对本单位的各项业务在发生前进行认真分析谋划,在启动各项流程前,就要列出模拟会计分录,防止会计凭证编制前端处理不好,后面无法整改,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将账务处理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强化内控流程监督,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中石化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凭证处理不再是简单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它的前端有交易平台、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本地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科目体系有多个辅助核算相关联,后端是报表系统。要想做好日常工作,财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领会现在编制凭证不仅仅是做凭证,而是经济业务的全面反映,财务人员职能必须向生产经营全过程延伸,由重核算、轻管理向重管理、轻核算转变;由事后监督向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转变,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实时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控流程管理,为各级财务人员提供统一的业务操作指南,避免相同业务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和风险。加快会计原始资料传递速度,提升会计原始资料质量,提高账务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标准的全面提升。另外,要注重财务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认真组织整改,要求每个问题都提出整改措施,提高会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的整体水平。

(三)制定统一的内部操作指南,建立一个标准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纽带,达到处理业务同一性

中石化会计集中核算主体多,分级核算,点多、线长、面广,所属各单位的经济业务内容及流程不尽相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是同样的一笔成本费用,在不同的单位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了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处理同一性,在中石化会计集中核算手册指导下,应对各类业务制定操作性强的业务指南,如现金流量和资金流向辅助核算操作指南、应付职工薪酬辅助核算操作指南等,从而保证会计凭证处理的同一性、辅助核算选用的一致性以及会计集中核算报表生成的完整性,较好地保持会计业务处理工作的连续性。

(四)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水平,强化会计业务处理的时效性

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中有许多辅助信息设置,均是中石化总部制定标准,要统一集中管理。如果需要变更,只能通过系统提出申请,由总部集中控制。为此,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财务人员的会计集中核算专业知识培训,如讨论学习、关键用户培训、分批轮流培训等形式,以此来拓展财务人员会计实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每一个核算主体的业务处理是中石化会计集中核算整体链中的一环,不能只考虑本单位业务细节,做账时要高度负责,减少出错率。各单位要制定财务月度考核项目,每一项工作责任到人,以此来监督业务处理。另外,要注重加强财务信息网站建设,利用财务网站、腾讯通、飞秋等通讯信息平台进行通知的下达和上传,做到财务业务的实时处理,保证业务处理的时效。

(五)加强沟通协调与内部稽核,及时修正编制凭证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月末报表的及时准确

为了保证各核算主体会计凭证编制的准确性、及时性、合规性,要加强各下属单位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及期末财务业务工作检查,加强日常稽核,不让稽核流于形式。对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进行全过程监管,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整改,从而减少月末结账纠错时间,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另外,及时对财务管理工作模式进行调整,要求财务人员月末后三天对所处理业务进行全面自查,上下联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月末最后一天前改正,从而保证在次月1日凭证封存后生成报表的及时准确。

(六)人才培养贯穿始终,加强队伍建议,增强团队意识,提升会计集中核算

中石化集团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核心是财务核算的上移。会计集中核算项目从启动到成功运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种贯穿始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理念和做法。在中石化几万名财务人员分散办公的情况下,要提升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要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核算主体完成账务处理,就要更加重视财会队伍建设,注重加强财务人员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培养,注重财务人员的在职业务学习与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热爱财会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雷厉风行、做人低调、做事高调、工作敢打敢拼的优秀财务人员队伍,从而进一步提升会计集中核算。

结束语

中石化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解决了集团公司层面多层级核算主体汇总报表编制时间长的问题,实现了会计信息的标准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了会计基础工作的准确性。加强经济业务前端处理,加强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监控,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对提升会计集中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会计工作秩序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企业执行《会计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爽.浅议财务会计中的基础工作[J].商业经济,2009(21).

[2] 刘会杰.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外资,2012(4).

[3] 赵艳华.财务集中核算在中石化集团的应用及效果[J].时代金融,2011(21).

会计核算基础前提范文第2篇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不断推进的新环境下,国家行政机关和广大利益相关者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事业单位应当对其制度、确认基础和内审监督进行必要的改进,以提升其会计核算水平,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http://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确认

一、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组织,更多地是以增加社会效益为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相应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影响着国家财政资金的投放,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效益,其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财政改革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1997 年并实施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修订。2012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修订本着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原准则的许多方面都做了重大调整。本文首先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凸显出的一些不足之处,然后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事业单位加强会计核算提供参考。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核算制度不够规范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整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立了统一的原则和框架,是制定相关会计制度的前提基础和可靠依据。然而,在准则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大多没有切实按照新准则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体现在新准则所遵循的原则和实施的重大调整两个方面。以推动和配合财政改革为目的,新准则的修订遵循了一些与改革相适应的原则,而事业单位在制定本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时却忽视了这些原则,对于这些重大调整并没有做出充分说明,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强调。会计核算制度不够规范,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出现了较大偏差。

(二)会计确认基础不够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单位性质和业务活动的特殊性,事业单位不需要核算成本利润等项目,因而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目标更加多元化,业务活动也日趋复杂化,对于部分财务事项有必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为此,新准则中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确认基础一般适用收付实现制,部分事项可以适用权责发生制。然而,目前事业单位大多忽视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对其适用范围和具体适用规则没有做出详细规定,缺乏一套科学而规范的会计确认基础选择标准。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不够合理,严重影响到了会计核算的效率。

(三)内部审计监督比较薄弱

从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方面来看,事业单位很少设置内审专职,较多地是以兼职的形式成立临时性的内审组织来完成单位全年的内审检查工作。一方面,兼职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得到保证,使得内审质量不稳定,内审结果是否可靠充满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一次性的临时性内审会遗漏较多的风险因素,难以及时检查出业务活动中的错弊和风险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大多停留在形式上,内部审计是监督会计核算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监督的薄弱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失去了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改善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

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首要任务当属改善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制度,完善与会计核算相配套的制度规范体系。在对制度进行改进时,应当以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前提基础和指导依据,遵循新准则所蕴含的内在原则,对新准则做出重大调整的方面进行充分说明并予以强调,从而保障单位制度抓住实质,顺应改革要求。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准则是在实务界中指导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纲领,单位相关制度只有与新准则保持实质上的一致性,才能够保证其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具体来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关制度的改进应当分三步进行。首先,对新准则进行学习,解读准则变化以及准则背后的原则和意义,掌握新准则的实质性内容。然后,对自身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梳理,确定其性质与特点。最后,根据新准则的实质和自己业务活动的性质及特点来研究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方式及程序,并针对会计核算工作建立配套的制度。总的来说,制度要与新准则在实质上保持一致性,并且根据单位业务活动及会计核算工作的特殊性质及具体特点来制定。

(二)合理选择会计确认基础

确认基础的选择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事业单位应当充分考虑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广大利益相关者对其会计信息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各业务事项会计确认基础的合理性,提高自身会计信息的质量,以满足新环境下的新需求。新准则提出了针对部分财务事项可以使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来制定确认基础的选择标准,对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和具体使用规则作出详细的规定和解释。为此,事业单位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对新准则中关于会计确认基础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学习和解读,挖掘出准则背后隐藏着的确认基础选择的原则。第二,对自身业务活动及财务事项进行梳理和分类,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来判断哪一类业务活动或者财务事项应当使用权责发生制,并制定一套科学而规范的会计确认基础选择标准。第三,对于具体会计核算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应、及时沟通,并对会计确认基础选择标准进行修订。总之,所选择的确认基础既要符合新准则的要求,又要符合单位实际情况。为此,事业单位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改进,从而形成一套科学而成熟的确认基础选择标准。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核算中的错弊,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有效开展。内审机构的设置和相关人员的安排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为了改变内审质量不稳定的现状并修补内审工作的漏洞,事业单位需要为内部审计设置专职人员或者选择恰当的外部机构来全面开展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同时还要摒弃一次性临时性审计的方式,系统性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弥补漏洞。此外,事业单位要对内审监督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让相关工作只停留在形式层面,而要让其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完善而有效的内审监督机制将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成功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论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确认基础不够合理和内审监督薄弱。为了改善其会计核算现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事业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需要建立与其会计核算工作相配套的相关制度体系,其次应当形成一套科学而成熟的确认基础选择标准,最后还需要加强其内部审计监督,为会计核算的成功开展提供合理保障。

http://

参考文献:

[1]李伟.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

会计核算基础前提范文第3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会计核算基础前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主要问题;解决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6.29.109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保险对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一定比例缴纳的专项资金,主要缴费渠道有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并以此享受相对应的保险待遇。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则是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其目的就是通过会计核算基础来发挥监督和反映的职能,让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当前我国所采用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实行收付制而没有采用权责发生制,导致政府的财政对社会基金存在不明显的负债状况,情节严重的话,将导致信任危机。对社会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进一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行业的竞争不断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让一切都更加透明化,保险行业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监管都有所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各项工作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比如有了新的业务、新的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这些改变都与其会计核算基础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相关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险行业在近十几年的发展情况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形势不断在发生变化,社会保险基金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采取的收付实现制度也正式考虑当前我国的发展状况,可以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中去,并如实反映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收入与支出状况,满足基本的管理需求。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险基金需要从市场中获得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财务信息,当前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还存在某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

2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深入,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来说,通常采用的都是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基础,两者分别采用不同的制度,让收付实现制和基金制相互协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依照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缴费,所缴费用全部用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之所以说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不利于全面准确的反应负债状况,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度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不完整的,它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对于已经发生但却还没有进行支付的债务是不能进行全面反映的,且还可能存在信息误导问题,这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直接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正确决策,进而不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基金风险防范。

第二,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核算制度不统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法理基础,也是会计核算进行的依据,对社会保险的各个分类进行了相关的会计核算设置,可以明显的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类别。由于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是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由国家和政府进行统一的编制预算,所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并不能全面的反应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也容易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问题。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制度有所差别,所采取的记账方式也是不同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面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等各项工作都不能充分发挥其基本作用,这就为保险基金的正常运作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难以满足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需要。

第三,社保基金财务信息不具备可比性,容易造成信息误导。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是将资金的进出作为会计确认、核算的唯一依据,造成它不能够和不同的会计核算之间进行财务成果比较,进而无法进行相应的当期损益的正确评估,不利于监督管理体制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影响监督效果。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效果,将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带来信任危机,其收付记录是核查政府履行相关职能的重要依据,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的公开透明度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发挥维护国有资产的职能。

3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建议

第一,遵循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的原则。社会保险基金的属性可看成公共产品,因此,可以发挥公共产品的相关职能,进一步将社会保险基金核算明确纳入政府核算体系中,也是符合公共产品这一属性的。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基础存在的不足,应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基金会计的核算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将两者相互融合。

第二,遵循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原则。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基于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所进行的,当前所采用的机制下,让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等各个方面都存有缺陷,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产生了制约,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按照依法理财、规范管理的要求,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行延伸和补充,加强对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

第三,加强社保基金的财务信息管理原则。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需要加强对它的有效监督与制约,提供实行部门预算的工作效率,实现对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一套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并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操作,强化财政监督,防范风险,保证财政支出的安全。国家要定期对相关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阶段要做好人才的培训,促进人们对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重要性的理解。

4 结 论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显然这一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系统,只是还存在许多先天性的不足。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需要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将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玉波.浅析收付实现制下社保基金会计核算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

[2]王秋光.社会保险基金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7).

[3]黄宪峰.浅析收付实现制下社保基金会计核算改革[J].人力资源管理,2015(7).

会计核算基础前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引入权责发生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55-1.5

预算会计是指追踪拔款和拔款使用的会计系统。预算会计有三大功能:一是有效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将国家有关部门的实际收入、支出、收支进度和用途与预算数据比较;二是管理财政风险,及时发现或有现金流出,防患于未然;三是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对比,将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做对比。从国际上看,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执行前述三大功能,但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由于核算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并不能有效执行上述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也在转变,清楚地认识到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将我国预算会计从传统的现金基础(收付实现制)转向应计(权责发生制)基础是预算会计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长期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模式为我国预算管理和核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98年财政改革以后,行政单位都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只有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他业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所以我国目前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仍为收付实现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开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暴露出诸多不完善之处,远远不能满足政府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绩效评价、成本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

与权责发生制相比,收付实现制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不能反映未来现金流,隐蔽了政府未来债务,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收付实现制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确认基础,只能反映实际已发生现金流量的交易,对于应付未付的国债利息、社会保障基金的未来负债和政府担保等许多业已存在但尚未支付的政府债务如政府担保、政府对某些事项的承诺等,无法全面体现。

(二)预算收支不配比,造成会计核算不实,财务成果易纵

收付实现制下,收入、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特别是因跨年度支出而出现的结余不实的问题,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在收付实现制下,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计信息中无法反映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不能真实地评价和反映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使用情况,导致虚列资产价值,给管理层提供不实经济信息。

(三)不能提供完整的财政会计信息,影响信息质量,不利于公共资源的管理使用

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下,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提供预算报告主要是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报告,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而非真正意义上完整的预算报告。预算外资金未包括在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内,影响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

(四)不能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不利于评价政府绩效

预算会计体系应该能够合理确定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下,会计信息仅能反映当期的预算支出,无法反映政府公共管理的相关成本。

由于存在以上种种弊端,传统的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而权责发生制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实行权责发生制是提高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全面反映财政、事业资金运动过程和考核工作业绩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在政府会计体系中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参考其他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三、其他国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经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及美国等国家开始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的引入权责发生制。我国改革时可以考虑借鉴以下两种改革方式:一是以新西兰、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彻底推进方式,即对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直接由收付实现制改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19世纪80年代,由于新西兰财政和经济状况恶化,新西兰政府会计基础开始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化。先后通过了《国有企业法》、《财务报告法案》、《财政责任法案》等法律作为保证,逐步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实行了权责发生制。二是加拿大采用的分步到位方式,即完全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完全权责发生制。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70年代,各部门开始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80年代和90年代,政府整体部门开始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从2001年4月1日起,所有政府部门和加拿大政府都开始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

新西兰和加拿大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改革的效果得到了普遍肯定,这两个国家改革后财政状况得到了控制,财政支出明显减少,政府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提高了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政府资源得到有效评价和管理,也提高了政府防范风险的能力。

四、对我国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改革的建议

(一)可以考虑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混合核算基础

从国外实践看,已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全面抛弃收付实现制的有关信息。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防范财政风险,有利于科学做出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弥补权责发生制在披露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不足,以便帮助政府做出合理的财政收入政策以及确定债务规模,两者结合,可以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全貌。因此,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对于我国目前而言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二)完善相应的法律措施

改革预算会计核算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措施作保障,纵观成功进行预算体制改革的国家,在改革前均制订了相关法律法规做为保障,新西兰颁布了《公共财政法案》,澳大利亚颁布了《财务管理和会计责任法案》,英国颁布了《政府资源与账户法案》等。我国也应修订相应的法律制度,包括预算相关法律及相关会计准则,以保障预算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为引入权责发生制做好必要的准备

我国目前预算会计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以前强行转变会计基础是很冒险的行为,所以应先完善预算会计体系,再引入权责发生制。首先是应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体系并扩大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其次是人员和技术方面,做好政府会计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是顺利改革的保证。再有是转变观念问题,只有市场经济观念、服务型政府观念深入人心,改革才能有明确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核算基础改革应该是先试点再逐步推进的方式

我国地域广大、政府机构众多,不同地区政府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同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并不现实,应该是先在不同省市选择一些地区和部门进行试点,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先个体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的渐进式转变。在实施试点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同时编制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套政府财务报告,这样既可以维持现有系统的正常运作,又可以为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杨卉.我国预算会计发展展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

[2]孙金龙,吴广慧.论预算会计核算[J].国乡镇企业会计.

[3]陶可.浅探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完善[J].财经界,2004(4).

[4]王庆成.深化预算会计改革的构想[J].教育财会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