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改革措施

引言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并且这门课程已经存在了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具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也面临着较多的新形势和新局面,尤其是当前社会对于高职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一点是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所无法满足的,因此,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并且这种改革的要求也极为迫切,尤其是相对于当前的诸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和影响因素来看,做好改革工作意义重大。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进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也就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促使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完善,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首先,当今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实践方面更是存在较大的缺陷;(2)其次,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较少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再次,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中仍然采用极为传统的学生听、老师教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极为不适用;(4)最后,当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改善。

2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2.1改革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来说,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切实改革当前的教学内容,使其更为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达到最佳的学以致用目的,加强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所学东西的应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确保其实践价值的体现,具体来说,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该从理论以及实践两方面入手:(1)首先,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的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以往的计算机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的主要组成结构这些基本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些仍然是理论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除此之外,要想切实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水平,更应该联系实际,努力的寻求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些契合点,以此为突破口来提高理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对于物联网的教学就是一项实用价值比较高的一项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内容,也能够引发学生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2)另外,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改革而言,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能仅仅的把计算机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最终的实际运用才是落脚点和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学生们对于动手时用的教学,比如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就需要学生们切实的动手操作才能够算是真正的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

2.2改革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就是针对当前教学方式的不足来进行完善,切实提高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尤其是要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为最终目的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首先,改变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利,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2)另外,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有效地沟通手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尤其是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高校的指导,即解决了学生遇到的问题,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当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3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而言,考核方式决定着其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而言,也必须加强对于考核方式的关注,切实保障考核方式能够适应其具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趋势,避免其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具体来说,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首先,切实提高考核的实效性,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来真正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于过程性考核的重视程度,;(2)另外,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还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模式,避免单一考察理论学习效果模式的存在,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变切实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实践内容的学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其实用价值是比较高的,因此,必须加强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切实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保障其能够充分高效的发挥应有的效果,但是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其重要价值的体现,尤其是形式化现象比较明显,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设定,教学的方法也存在极为传统落后的问题,而考核制度的不恰当更是阻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价值的体现,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这种改革必须是全方面,必须从教学内容入手,合理设置具体的课程结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式的实用性,改革考核方式使其能够更加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展示,只有这种全方面彻底的改革才能够最终保障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05:75-78.

[2]刘乃瑞,徐志立.文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3:72-77.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学基础;定位;改革;研究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计划的不断推动与发展,人工智能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并已进入会计信息化领域。人工智能的互联网记账平台将完全实现从基础资料的输入、审核、记账、分析的全自动过程,算账、记账和报账等工作将不再由人工完成,传统会计工作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方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会计学科的整体认知和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内容设计一直是以核算为主,也可以认为《基础会计学》其实就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这种设计并不科学,因为它没有体现整个会计学科的基础,特别在人工智能涉入会计行业、会计核算功能弱化的情况下,这种内容定位和设计显得片面和不足。《基础会计学》课程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让会计专业初学者更全面认知和了解会计学科,重新定位和改革《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变得势在必行。

一、目前《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职能介绍不全,初学者对会计功能认识不足学完《基础会计学》课程学生的普遍认为会计就是一个账房先生的角色,围绕着记账、报账、算账内容开展工作而已。其实会计职能远非如此,除了核算还有重要的管理和监督职能,而教材内容多数对管理职能一句代过,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形不成对整个会计学科的认知和理解。职能介绍不足,学生对整个会计功能认知缺失,到底会计能干什么并不明确,围绕核算花太多时间,功能学习过少。

(二)与后续知识体系不连贯,知识点前后脱节

会计专业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会计学》,第二学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而《中级财务会计》中涉及实际利率等知识点时,实际利率如何计算,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直接给出实际利率,简化带过,无法让学生对这个利率取得原由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是,《基础会计学》根本就缺少时间价值概念内容,这个知识点一般都安排在第三学期的《财务管理》课程才开设,这就造成学习思路脱节,知识点前后不连贯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不足

《基础会计学》理论知识详实,但实践应用严重不足,在讲授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内容时,虽有案例,但多数是以各个知识点为主的独立案例,缺乏企业完整业务之间的系统联系,理论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的设计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

(四)缺乏人工智能应用

目前该课程人工智能内容完全不涉及,仍然停留在手工模拟做账阶段。

(五)对会计职业的发展认知缺失

该课程内容设计没有涉及会计职业发展、会计岗位职能、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形成发展等知识点,学生对从事会计行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各种岗位职能严重认识不足。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新定位思考

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注重会计思维的培养,以实际企业完整业务为主线,加入部分管理会计职能、电算化功能和税收知识,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纳税操作、会计电算化多知识点有机融合,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相融合。二是增加行业发展、职业规划、岗位职能、职业道德内容,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与《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相融合。三是增加会计管理职能知识点,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与《初级财务管理》课程部分内容相融合。四是增加纳税知识点,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与《初级经济法》、《纳税申报》课程部分内容相融合。

三、《会计学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改革,采用模块化

1.会计基础知识模块:(1)会计概念、对象、目标、发展史;(2)会计的职能:核算、监督、管理职能;(3)会计法律制度、会计管理体制;(4)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5)会计的职业发展。2.会计核算职能模块:(1)会计核算的基础假设与会计基础、信息使用者及质量要求、会计准则体系;(2)会计要素、会计等式;(3)会计科目与账户;(4)会计记账方法;(5)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保管;(6)对账与结账、错账查找与更正、会计账簿管理;(7)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集成模块(含资金筹资业务、资金运用———采购、生产、销售、利润分配、纳税处理等);(8)财产清查。3.管理职能模块:货币的时间价值(含复利现值和终值、单利现值和终值计算)。

(二)教学计划改革

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因为《会计学基础》融合了《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财务管理》课程的部分内容,原来安排在第二、三学期的相关课程应与该课程做整合处理。

(三)教学方式、学时分配改革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健词]会计学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 授课体系 教学方法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授课内容重专业技能而轻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的基本原则应该用于整个会计核算程序之中,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造假行为被暴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代呼吁诚信,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及时将会计一般原则与会计核算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并且真正地理解会计一般原则,在日后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运用一般原则。

(二)传统的授课体系

传统的授课体系,其授课内容安排基本上采用以下顺序,第一章总论:会计含义、会计对象、会计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第四章复式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九章会计核算程序;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这种授课体系的特点是混乱了会计工作程序和环节,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理论,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不利于对会计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总之,传统的授课体系打乱了会计核算工作程序,不利于初学者对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致使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导致实践能力差,创新精神缺乏。因此,会计教学,既要设置合理的授课体系,也需要科学地组织教学,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一)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教学体系的启蒙阶段课程,在教学中应把职业道德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塑造诚信品格。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维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举措。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会计学基础”是一门集抽象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的要点。对于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对实际的案例非常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将报刊、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有关会计的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会计信息正是对会计基本原理的最好诠释,传媒的披露和报道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有时候比理论灌输和说教更为深刻。

2.创新教学思维。 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教学不仅可以与财政、金融、贸易等经济类学科相联系,而且还可以涉及政治、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就职业道德教育而言,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尤其适宜穿插哲学的教育,会计教学除了运用方法论、实事求是等哲学思想之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变序教学法

变序教学法是指不按教材规定的内容顺序授课,而是从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过程、相应方法入手,通过逻辑推理,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向学生传授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对会计总体认识、阐述会计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会计实训。

1.对会计总体认识。就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来看,感性认识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逾越的。只有通过感性认识阶段,才能进行抽象思维和演绎归纳,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学到科学知识。“会计学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会计七种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基本模式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由此可见,“证、账、表”是会计核算核算过程中收集会计信息、加工会计信息、输出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学初始阶段重点阐述会计核算程序基本模式,主要内容有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感性认识。而后,可以引出会计含义、对象和基本职能,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职业道德。

2.阐述会计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基本模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可以按原始凭证、会计要素及会计科目、记账凭证、会计账户、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的顺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关分析法重点对会计核算方法与其基本原理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会计实训。“会计学基础”课程的会计实训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识证能力、制证能力、登账能力和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安排实训内容时,应树立“变序”的观念,比如在教学开始阶段,进行一次对会计综合实训的观摩,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程序。而后实训重点可以采用分阶段模拟实训。学生只有对各阶段实训任务完成得比较好,才能提高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三)“互动性”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只有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以往“填鸭式”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以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主线,以多元互动、多向信息沟通、多种感官协调为基本方式,或诱导思路、或点拨方法,恰当地处理好教、学、练的关系,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还要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互帮互助,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总之,通过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生涩的、难于掌握的传统授课体系和“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诚信品格的塑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未来能真正胜任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目标 过程考核 计算机基础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课程,承担着普遍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重任,尤其对于开设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较少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有较大影响,那么如何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认为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特点入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

1 对于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大多数学校对此并不能够予以重视,基层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缺乏活力。首先,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小学的普及,使得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另外,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设置中,与职业相关性较低的计算机教学容易受到忽视;当然,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即自学,上课即上网的现象也让教师和管理者对该课程本身失去了信心。但实际上,学生的入学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而在就业时,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水平也是学生职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尤其是应当明确以应用技能教育为主的教学方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概念,应该面向社会需求,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教学目标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并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期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能够实现自我提升。另外,还应根据学生基础水平不一的情况,将教学目标分为两个阶段,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 对于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市场上可买到的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书籍普遍存在着内容陈旧,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突破和发展,缺乏实用性案例内容,尤其是针对不同学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例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在学进制数基础上了解八进制以及十六进制的转化知识是一个学习难点,更不用说让学生学得十分吃力的机内码、国标码等概念,而这些难点对于学生实际计算机操作水平并无太大影响,即使在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要求的一级计算机考试中也仅仅占到3至4分的比值。另外,无论哪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里面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操作知识以及Internet应用知识三部分,而针对具体专业的特色办公操作知识则鲜有涉及。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计算机教学首先应该摒弃传统的面面俱到的观念,舍弃令学生感到厌烦的与实际应用脱节的概念知识,以实际操作为主,适当加入学科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学科特点,加入与学科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对于营销专业,可以引入市场调研报告的案例,使用Powerpoint做报告,其中的分析数据可以用Excel实现,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专业学习中Office软件的工具作用,从而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

3 对于教师

根据以上我们提到的对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授课环节,教师应该精心选择,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着的内容,突出应用性。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更多地让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例如,在网络知识的教学中,对于搜索引擎等部分知识讲解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目前网络上主流的信息搜集方法,以及其中涉及到的视频等信息的下载方式,并穿插知识版权和隐私保护的内容,如Google地图事件等。这些书本上没有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平,但这些知识也就需要教师的日常积累和精心准备。

另外,计算机教师应定期进行专业再学习。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日益迅速,而很多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后就很少再进行专业学习,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科研能力;另外,教师应该深入企业进行研修,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了解当前企业对员工计算机水平的实际要求,从而让自己在学校教学中更能有的放矢,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时展的应用型人才。

4 对于学生考核

学生考核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也能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依据,而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实践内容较多的课程来说,如何考核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核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或参加国家一级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难以避免学生突击复习,重分数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本门课程的考核应以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为主,即平时成绩,该成绩可来自平时对于某些教学项目的考核或作业,也可来自学生小组对实践项目的综合操作分数。

另外,在对非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考核中应注重与学科的关联,设置的考核内容应与学生的本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达到引起学生兴趣和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作用。

最后,可以适当开放学生的成绩来源,高职院校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各类竞赛较多,包括教师在教学中也可适当开展相关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应该作为学生考核的参考,从而体现出计算机教学考核灵活多样的特点。

总之,提升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达到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庄贵霞.抓住机遇 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0.5.

[2] 汪刚.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中高职 课程衔接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有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其目的不仅在于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在于课程衔接,但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基础课开设不足、专业课设置重复和技能课层次脱节等。如何做好课程衔接工作仍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关乎中高职衔接的成败。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

(一)基础课开设不足

中职学校学生本身的公共文化课基础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安排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数学、英语等基础工具课的课时有限。以数学课为例,一般只在第一学年开设,且周课时只有3节。但是,数学是提升计算分析能力的基础,是高技能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三二分段学生在中职阶段的数学基础掌握不牢,到第四年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后,面对难度系数较高的《高等数学》课程,就会面临学习困境。其次,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职业态度的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不足。由于文学、时政、思政等人文素质课程的缺失,学生的审美、判断和行为能力、职业素养无法达到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二)专业课设置重复

由于中职教育要同时满足就业和升学的需要,中职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会根据专业要求安排大量的专业课,但高职院校为了兼顾普通高中和社会报考生源的学习能力,多数是基于零起点来安排专业课。这样会导致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课程衔接缺乏有效地连续性。以会计专业为例,学校在中职阶段基本都会开设《基础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而高职阶段也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重复开设这些课程。其中,《财务管理》课程对中职学生而言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使其学习无法扎实深入,而《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开设会使中职学生产生“炒冷饭”的感觉,不仅浪费时间,也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技能课层次脱节

中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但目前在技能培养上缺乏层次性,技能课程的设置未能实现顺序性和整合性。会计专业的能力层次可以分为核算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中职学校已经对学生的核算技能进行了强度较大的培训,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如何编制记账凭证、记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等基础技能。高职院校可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目前,高职院校技能课程的设置还是局限在单项核算能力的培养上,没能把财务管理、税收筹划、ERP系统融入实训课中,忽视了学生综合执行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方案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的属性,每一个职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即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姜大源指出,课程的排序必须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和“从简单到复杂、从到核心、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学习规律,把功利性的需求与人本性的发展结合起来,每一门课程都应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方案应该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进行一体化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强调“机体”(个体)对知识的构建过程,与“机体”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融合。

(一)基础课程的衔接

基础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专业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高职学校应重视合理选择基础课的内容,为学习专业技能提供文化基础,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文化素质要求。在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既要满足学生升入高职学习的要求,也要满足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为了同时满足不同的需求,可以对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化,将文化基础课分为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

基础工具课包含语文、英语、数学这三门课程,其中“基础工具课1”仅相当于中职水平,“基础工具课2”则应达到升学要求。人文素质课包含文学、思政、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大德育范畴的课程,其中“人文素质课1”包含政治经济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四门课时为36节的课程,“人文素质课2”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书法、社交礼仪等课程。若以就业为目标,可以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模块;若以升学为目标,则在基础模块的基础上应继续选择提高模块,以达到高职的入学要求。

(二)专业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各阶段专业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的岗位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并通过对岗位任务和在岗位上关键能力的分析确定其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就业岗位可以分为财会前沿岗位和会计专业岗位。财会前沿岗位包括商业企业收银员、仓库管理员、财会文员、统计等。会计专业岗位包括出纳、财务核算会计、成本会计、纳税核算、财务管理等。

中高职院校应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定一体化专业课教学方案。目前,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岗位多数分布在财会前沿岗位或是出纳岗位,而高职毕业生则主要分要分布在会计专业岗位。基于这样的就业形势,综合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周期,中职和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应当具有递进性。中职阶段主要开设实用性和基础性的专业课,而高职阶段开设的专业课则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的培养。

(三)技能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院校应合理安排技能培养层次,实现技能培养从单项基础能力到综合运用能力的层层递进。会计专业的技能实训课可以分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又可以分为岗位技能实训(初级)和岗位技能实训(中级),其中岗位技能实训(初级)主要包括出纳岗位技能实训和财务核算岗位技能实训。本着技能层次的递进原则和专业知识的交互原则,中职阶段应主要开设基础技能实训和岗位技能实训(初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单项核算能力,而高职阶段应主要开设岗位技能实训(中级)和综合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

中职阶段:基础技能实训旨在培养学生会计核算最基本的技能,包括点验钞训练、数字速打训练、会计书写规范训练等;岗位技能实训(初级)旨在使学生掌握出纳岗位和会计核算岗位所应具备的核算技能,包括支付结算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各种账簿的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等能力。

高职阶段:岗位技能实训(中级)旨在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纳税核算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所应具备的核算技能,包括编制成本计算表及费用分配表、填写纳税申报表、编写筹资及投资方案、编制预算表和熟练使用用友ERP软件等;综合技能实训相当于仿真模拟一个经济业务比较完整的典型企业,综合所有财务业务,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在进行综合技能实训时,学生在虚拟企业里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相互分工合作,共同为“企业”处理会计事务,从而对会计业务流程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三、结束语

尽管中高职衔接已推行多年,但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衔接的实际操作上仍存在若即若离“两张皮”的不和谐现象,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高职生源既有中职毕业生,又有普高毕业生,两者的学习需求不同,但目前高职院校大都直接套用学科式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不能兼顾生源差异性;其次,中高职学校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由于国家未制定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标准与依据,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根据各自对职业教育性质的理解和学校现有资源来规划课程与教学,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最后,中高职教材无法满足课程衔接的需求。一方面会计专业的中职教材与高职教材在内容上存在重叠,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另一方面中高职教材在编写体制上,仍是过去知识结构、学科框架模式,讲究科学性、逻辑性,缺乏职业性。

三二分段模式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突出中职和高职的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专业培养的递进衔接。三二分段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可以以单独编班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制定专门的课程编排计划,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创新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学分互认”机制,避免重复学习;其次,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五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内容重基础、强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内容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学习;再次,组织与中高职课程衔接相关的教研活动。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将中高职课程体系统一规划,保证教学内容的层级递进。采取高职教师走进中职进行指导和帮助、中职教师到院部接受培训的互动方法,加强师资全方位的沟通与衔接。最后,共同编制校本教材。根据中高职衔接各阶段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组织校本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型和连续性,提高课程衔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

[2] 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研究[J].职教论坛,2012,(7):44-51

[3] 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J].职教论坛,2012,(22):57-59.

[4] 韩玮,张吉良.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透视[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83-84.

[5] 刘祝兰,丁金平.高职院校财会职业岗位实践教学模式改进[J].财会通讯,2012,(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