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脏外伤;心脏压塞;急救;治疗

心脏外伤是临床上极严重的创伤,抢救不及时可造成病人死亡[1]。笔者在急诊科工作十余年,亲身经历了7例心脏外伤的急诊抢救,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4岁,平均年龄21岁。刀刺伤6例,火铳独弹伤1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1例。

1.2典型病例

1.2.1例1,男,18岁,左前胸刀刺伤15分钟,病人神志模糊,烦躁,皮肤湿冷,血压80/60mmhg,胸骨左缘第4肋间见 -25 cm大小的创口。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补液,扩容,吸氧,立即电话通知手术室和心胸外科做好紧急手术准备,火速派外科医生和护士一道将病人直接送往手术室,15分钟之内手术开始,病人成功获救。

1.2.2例2,男,28岁,左前胸刀刺伤半小时,病人浅昏迷,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出,气管右移,左肺呼吸音弱,心音遥远,颈静脉充盈,胸骨左缘旁开2cm处第4肋间见-2.0cm左右创口。立即建立双静脉通道、吸氧,外科医生以止血钳夹持一根一次性塑料导尿管从创口缓缓探入心包腔减压,立即通知手术室和心胸外科医生做好急诊开胸手术准备,直送病人至手术室,15分钟之内手术开始。术后访视了解到,打开病人胸腔后,见胸腔积血约800ml,心包积血约500ml,心脏慢而不规则蠕动,切开心包后,心脏旋即快速搏动。

手术非常成功,病人获救。

1.2.3例3,女,4岁,左前胸火铳独弹伤2小时,带两路静脉输液和氧气从外院转入,患者神志恍惚,躁动,血压50/0mmhg,两肺呼吸音对称,胸骨左缘第5肋间见-0.8cm左右圆形创口,皮肤边缘灼焦,创口有少许鲜血有节奏喷出,右后腰际见一类似前胸的圆形创口,直送手术室开胸手术,由于患儿年龄过小,创伤严重,加之休克时间过长,术后48小时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体会

2.1心脏外伤是最凶险的外科急症之一。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快速的诊断和手术治疗[2]。急诊科是病人的必经之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站。急诊外科医生快速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急诊科护士准确熟练的抢救配合;用最短的时间将病人直接送达手术室;将患者的伤情第一时间传达到心胸外科和手术室;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手术;急诊科、心胸外科、手术室三科密切配合,将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

2.2心脏外伤的死亡率极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致心跳骤停。大凡能抵达医院者多半创口较小,受伤时间较短,失血对生命的威胁有时不及心包填塞,快速的补液、输血、吸氧、尽早解除心脏压塞是救治此类病人的关键。

2.3转运途中要确保病人安全,最好有医生和护士一同护送,携带必要的急救用品,心包有引流管时要防脱落,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

2.4和平年代,枪伤少见,但尖刀伤仍时有发生,因此急诊外科医生和急诊科护士应做到训练有素,急救药品应处于100%完好率,特别是开胸包,也许多年不用,但必须每周消毒保养、以备病人来不及送往手术室时紧急开胸之用。

参考文献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第2篇

手术使多数心脏疾病有了治愈的希望

先天性心脏病是危害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严重疾病。据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有6~8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估计我国每年有15万患先心病的孩子出生。而绝大多数一般性先心病患儿都可以实施手术治疗,手术的死亡率小于2%。

冠心病是现代人类最危险的疾病之一,且发病率日趋增加。目前,心脏搭桥手术在国外已经是非常普及的治疗手段,我国的心脏专科医院和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心脏中心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技术条件。2008年,我院心外科就完成了200余例冠脉搭桥术,成功率达100%。

通过心脏手术冠脉搭桥后,病人在1-2月内就可以恢复正常工作,65%以上病人术后5年无心绞痛,5年生存率为93%,10年生存率为80%。

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也非常成熟,只要治疗及时,瓣膜置换手术是相当安全的。

在心脏疾病里较为凶险的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等大血管疾病,目前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已大为降低,手术效果满意,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绝大多数先心病须手术治疗

胎儿的心脏早在母亲怀孕后2个月就发育完成,心脏异常在胚胎早期就可能发生,目前的医学手段尚难以在胚胎早期就发现心脏异常,因此,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有心脏病,称之为“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有多种。常见的先心病分为非紫绀型和紫绀型先心病。非紫绀型先心病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紫绀型先心病有法洛氏四联征、大动脉转位等。非紫绀型先心病早期可以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有杂音,后期可以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体力活动受限等症状。紫绀型先心病,如法洛氏四联征可有紫绀、蹲踞、体力活动受限等症状。

先心病绝大多数需要开刀手术,有些病人还需要一次以上手术才能完全矫正。实际上,只要就诊及时,先心病不能通过手术进行医治的情况很少见。

大多数患儿在孩童期需要手术治疗,但是,若病儿发紫、缺氧很厉害,影响其生长,或反复出现肺部感染。短期内病情迅速恶化时,则必须尽早手术。目前,由于婴幼儿心脏外科技术日趋成熟,对于较为复杂的疾病,我们亦主张尽早开刀,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大部分孩子的饮食和日常生活在术后数周内都可以恢复正常(包括上学),当然,有的还需按医嘱继续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并做追踪。不少手术后患儿长大后可以从事正常工作,结婚生育。

作为父母,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心脏缺陷呢?通常,宝宝出生后医生会为他(她)做新生儿检查,并告诉父母宝宝是否存在心脏缺陷。有时候,在产前常规的超音波检查中也能查出胎儿有严重的心脏缺陷。有少数宝宝的心脏缺陷没有在出生时被发现,但是如果孩子的发育较同龄的小孩要差,并容易患感冒、咳嗽,稍有活动就气喘、气短,玩一阵就要在地上蹲一会儿。脸上很容易出现青紫等症状,就应该马上到医院检查以确诊。

“冠脉搭桥”治疗冠心病最彻底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全称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由于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因为粥样硬化等原因,使管腔狭窄了,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轻者可出现心绞痛,重者可以造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

药物治疗是应用一些扩张血管药物以缓解冠心病的某些症状,然而绝大多数药物不能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也不能消除管腔的狭窄。因此,药物治疗是一种姑息性治疗,不能改变冠心病的自然进程。对于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局限,狭窄超过50%的患者,可选择介入治疗。但是,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如果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重、累及的血管支数较多,则应该选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通俗称作“搭桥手术”,以恢复冠状动脉病变远端的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不但可以解决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是目前最彻底的治疗方式。搭桥手术后1~2月,病人就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其早期心绞痛症状的消除率高达85%~95%,65%以上病人术后5年无心绞痛,5年生存率为93%,10年生存率为80%。

经医生诊断为冠心病需要手术的患者,应尽早手术,以防止急性心肌缺血或心梗的发生。

由于急诊冠脉搭桥手术的准备时间仓促,故风险大,心肌梗死6小时内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超过6小时手术成功率便大大下降,死亡率高达30%左右。另外,急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高。

相对急诊冠脉搭桥手术,常规冠脉搭桥手术前的准备充分,手术过程相对简单,手术风险小,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

心脏瓣膜病变应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把人的心脏形象地比作一栋房子的话,那么,心脏瓣膜就是各个房间的门,所不同的是,这种“门”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所以更像是一种单向阀门。正常的人体心脏共四组心脏瓣膜,即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它们的存在使得心脏内的血流能够保持单向流动,从而使人体的血液循环得以正常进行。

由于某种病因使得心脏瓣膜开放和/或关闭受限,即临床所称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即可造成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增加心脏负荷,长此以往则造成心功能损害。出现临床症状,即心功能不全乃至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可分为内科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三种。仅靠药物治疗不可能逆转瓣膜疾病,内科保守治疗只是病人用于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前期准备:介入治疗对瓣膜弹性尚好,单纯二尖瓣狭窄或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是较好的选择。而对绝大多数窄、漏并存或合并血栓的患者而言,只有进行外科手术方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临床广泛采用的手术方式有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可节省人工瓣膜费用,且术后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但对手术医生的水平要求较高,有一定的再手术风险。因此,手术之前,患者要慎重考虑和选择。

用于置换的人工瓣膜主要有机械瓣和生物瓣两种。机械瓣具有使用寿命长(预计使用寿命40-60年)、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国产瓣4000元左右,进口瓣15000元左右),其缺点主要是术后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生物瓣避免了上述缺点,但价格较贵和使用寿命有限(仅20年左右),所以,生物瓣更适合年纪较长的患者或欲生育的女性,术后不需服用抗凝药是其优势所在。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第3篇

在陶敏动手术的那个年代,并没有太多高超的技术,可以依靠的不是机器,而是医生的技术。

陶敏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缺陷性疾病,一般在新生儿的左右心房间隔上有个小孔,或者在左右心室间隔上有个小孔。一旦患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会有一个极度危险的童年,甚至可能会夭折。如果很幸运熬过了童年,也极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患上肺动脉高压,能活过15或20岁的几率很小。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陶敏小时候没当一回事,只知道自己身体不太好。直到16岁那年,她和朋友们一起欢庆,走了好长的路,渐渐发觉自己透不过气来。住在医院的时候,与陶敏同病房的人先后进行了心脏手术,但没有一例成功。“一个是婴儿,手术台上就死了。还有一个是成人,做完手术是好的,但过两天死了。”

陶敏的手术正式开始后,医生确定她的情况属于“动脉导管未闭”。由于没法剪断导管,医生临时决定将导管结扎,将导管的两头用线绑住,当血不再流通的时候,在导管中注入“硬化剂”。用陶敏的话说,就是放点“水泥”进去,堵住了,血也就不流了。

上世纪50年代,要在心脏上动刀可不像现在这么普遍。由于当时并没有冷冻技术,也没有体外心肺循环技术。开胸之后,能让医生动手术的时间非常短。心脏缺血时间一长,心肌就会坏死。也就是说,当时医生动手术只能凭借经验和技术,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选择。

手术后的陶敏,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并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上班、结婚、生子,原本她都不敢去想象的事情,因为手术的成功全都变成了现实。

蓬勃发展史:

心脏手术的技术革命

如今看来,陶敏的手术并不复杂,已经可以在心脏内科通过介入术治疗,但当时,这可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儿。在冷冻技术、体外心肺循环技术没有发明之前,心脏手术十分困难,一度被认为是。

已知最早的心脏外科手术是西班牙医师弗朗西斯科・罗梅罗(Francisco Romero)于1801年为心包膜积水的患者施行心包膜开窗术。1896年9月7日,德国法兰克福的路德维格・雷恩(Ludwig Rehn)医师为一个患者修补刺穿的右心室,术后完全康复,成了第一例成功的心脏手术。

那时,心脏手术的风险极高,奥地利著名医生西奥多・比尔罗特(Theodor Billroth)曾说过:“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即便如此,医生们也没有被吓退,心脏外科技术在20世纪蓬勃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BT分流、降低体温暂停血液循环、体外心肺循环等技术。

1954年,有一群具有开拓精神的医生,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一次开创性的手术。明尼苏达大学的外科医生沃尔顿・来里赫替一位心房间隔缺损的儿童,进行了一次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医生用一组管子从父亲的动脉中抽取血液,然后将其泵送到婴儿体内,然后孩子的血液返回父亲体内进行氧合,随后再次被泵送。此后,沃尔顿・来里赫利用患者的父母当作“体外心肺机”,完成了45例手术,近一半获得成功。

微创手术的时代

陶敏作为心内科医生的那些年,也见证了医学的变化。她回忆,刚工作的时候,她就参与了一次“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而在那次手术上,她再次体会到了自己的幸运。

“医生刚把病人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导管结扎上,病人一会儿就休克了。”如今想起,陶敏依旧觉得心有余悸。当时的医生也都措手不及,只能放弃结扎,待病人恢复心跳便终止了手术。

实际上,这种情况,现在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曾经,心脏检查时只能看到一维的图像,也就是心回波图,完全看不出是心脏的样子。1980年,发明了二维超声图像,这时候已经能看到四个心腔的实时图像,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上世纪90年代,彩色多普勒技术诞生了,它可以标记通过小孔的血液并记录血液的流动以及流向,直到现在也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除了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也是日新月异。在陶敏那个年代,动脉导管未闭都需要心外科动手术才能解决。随着导管介入术的发展,目前很多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都可以通过导管介入治疗得到康复。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第4篇

心脏外科

孟旭医生:现为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第九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外科分会常委、瓣膜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微创心外科协会理事、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常委、北京器官移植学会委员、北京高级卫生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评审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他擅长治疗瓣膜病、冠心病、房颤及多种心血管外科疾病,尤其在心脏移植手术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孙立忠医生:现为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五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常委兼副总干事、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库成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医疗救助顾问团成员、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复杂性心脏病,如复杂性先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症瓣膜病、严重的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或腹主动脉瘤等。

心脏内科

周玉杰医生:现为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心血管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青年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FACC)、美国心律协会会员(FHRS)。他擅长应用药物及介入疗法治疗冠心病,尤其擅长应用药物及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

吕树铮医生: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促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保健局老年心血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研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我国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在诊治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疑难性心脏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到的见解。

马长生医生:现为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心律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常务委员。他是我国心内科的学科带头人之一,曾应邀到国内300余家医院进行指导教学工作,擅长做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及心脏内科疾病的介入治疗,尤其擅长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

小儿心脏中心(北京市儿童心血管病中心)

刘迎龙医生:现为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国家科委科技成果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求医问药》杂志顾问。他擅长诊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四联症、肺动脉闭锁、心内膜垫缺损、大动脉转位、三尖瓣下移等疾病。

金梅医生:现为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心血管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委、北京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病残儿医学鉴定专家、北京市介入治疗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国际先心病培训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妇幼卫生专家组成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北京市及朝阳区疫苗接种不良反应鉴定专家。她从事小儿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此外,她还擅长诊治神经感染、神经免疫性疾病、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缺血缺氧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

血管科

医生:现为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他从事血管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20余年,有深厚的血管外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

胸外科

区颂雷医生:现为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副主任、北京安贞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胸外科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肺癌专业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胸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他擅长做肺癌切除术、胸腔镜手术、纵膈肿瘤切除术及肺移植等手术。

张志泰医生:现为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擅长诊治各种气管及支气管疾病、先天性肺部疾患、肺动静脉瘘、肺发育不全及食管狭窄等疾病,尤其擅长肺癌、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及肺移植手术。

呼吸内科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第5篇

心脏黏液瘤占了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半数以上,发病年龄多分布在30~60岁,女性略多。其可发生于各心房或心室,以左心房最多见,次为右心房等。发生时,常常从心房间隔处长出一根蒂,最后在另一端长成黏液瘤。它好像葫芦一样挂在心脏腔里,随着血流漂移活动。心脏黏液瘤外观极似“果冻”,如熟透剥了皮的“猕猴桃”,很容易碎。什么样的人心脏容易生长黏液瘤呢?全世界科学家至今都告知原因不是十分明了。

黏液瘤长得快,发病凶险

心脏黏液瘤病程一般进展较快,一般来说,病情的轻重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的毒性反应。

早期:左心黏液瘤若体积尚小,单纯细小它可使患者无全身反应,对血流可不起阻碍作用;若肿瘤发展至可移向二尖瓣口,并经瓣口出入左房、室时,常有不同程度的肺淤血和一些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如心慌97%、气短96%)。

中期:肿瘤体若一部分守在二尖瓣环或瓣叶处,阻塞二尖瓣活动,即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则血液倒流,引起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这样可有类似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的双期心脏杂音和症状,出现心悸,气促,晕厥等,且症状多与有关。此时,肿瘤可引起的全身症状,如反复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乏力、肌肉疼痛、关节痛、贫血、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等。

晚期:随着瘤体的增大,其阻塞血流动力学作用将逐渐明显。若瘤体过大,充满心腔,则血液只能在肿瘤组织的间隙中流过,对血流严重阻碍。此时可出现机械性心脏血流堵塞。若收缩期黏液瘤不能全部回入左房而卡在二尖瓣口,可突然出现昏厥,甚至猝死。晚期患者全身反应严重、病情发展快且有凶险征象。

栓到重要器官是大事

我国黏液瘤的动脉栓塞发生率约为15%,低于国外报道的30%~40%。心脏黏液瘤的组织疏松且较脆,易有碎片脱落。黏液瘤是否有碎片脱落,与病程长短或瘤体大小无关,而与黏液瘤的形状结构关系密切。息肉状或葡萄状者,其表面部分的大小不等的小块,易成碎片脱落构成瘤栓。瘤组织脱落造成的栓塞,可导致脑、动脉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栓塞。

就医去看心脏科

当你有早期不适时要及时到医院看心脏科。目前医学科技技术发展很快,那里有非常好的诊治方法和服务。黏液瘤因有阻塞心脏大门“二尖瓣”、易成碎片脱落构成瘤栓的可能,任何医院都将其列入“急诊”范围诊治。有上面提及的症状的任何阶段的患者,经过临床医生仔细问诊,以及听心脏杂音,拍摄胸片,查血常规、血沉,做一个二维心脏超声等检查后,完全可以确诊。

心脏黏液瘤做二维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的首选方法。它如同人照镜子一样,一目了然。它可以明确告诉医生,肿瘤轮廓、瘤体大小、肿瘤的蒂生长的部位及宽度、长度;肿瘤的边缘回声是否清楚,有否包膜;还能鉴别是心腔内、心肌、心壁及心外那个部位的肿瘤;有无浸润及范围多大;肿瘤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异程度怎么样;瘤体数目多少;瘤体回声程度及分布特征;有哪些继发性改变,如心脏扩大变形、瓣膜功能影响程度,心脏功能状况,心包积液情况等。

别迟疑,快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