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内科;急诊

呼吸衰竭在医院急诊科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预后。呼吸衰竭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有时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2)升高,并出现各种病理生理紊乱[1-2]。目前,临床上对呼吸衰竭患者常采用的急救措施是机械通气方法。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由急诊科收治转入呼吸科治疗的101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通气方式,以比较两种通气方式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由急诊科收治转入呼吸科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101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50.3±3.7)岁,呼吸衰竭发生时间(7.1±1.3)h;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52.1±4.3)岁,呼吸衰竭发生时间(6.8±1.5)h。所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无创正压通气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呼吸衰竭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无创机械通气方法 患者行半卧位,保持上气道通畅无阻。将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部的异物清除干净,选择合适的面/鼻罩置于患者面部并用头带固定好,开启呼吸机。调整呼吸机初始参数为:EPAP 4 cmH2O、IPAP 8~10 cmH20,在20 min内将参数调整增加至合适的水平。根据患者呼吸症状改善情况、呼吸机动用是否减少/消失、患者胸廓起伏情况、呼吸音、呼吸频率和心率以及SPO2和学期指标改善情况判断通气效果是否达标。

1.2.2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方法 操作方法和疗效评判标准同无创机械通气方法,但通气管道选择气管插管。

1.3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患者症状缓解,肺部杂音消失或者减轻,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无效:患者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肺部杂音未减轻,基本的生活能力未得到恢复,甚至出现下降。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45例,占到88.24%,治疗无效例数为6例,占到11.76%;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34例,占到68.00%,治疗无效例数为16例,占到32.0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出现呼吸性肺炎2例,上呼吸道阻塞1例,肺不张2例,其他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7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呼吸性肺炎4例,上呼吸道阻塞3例,肺不张3例,其他并发症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衰竭一般定义为:在海平面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6.65kPa(50mmHg)。临床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均会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呼吸衰竭患者通常主要表现为肺通气或/和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以致患者肺部不能和外部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从而导致缺氧,甚至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出现。目前,临床上诊断呼吸衰竭通常是根据血气分析检查结果来判断的[3]。

临床上,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可以将呼吸衰竭分为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按照病程分类则可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I型呼吸衰竭是指仅表现为缺氧而不存在二氧化碳潴留,或伴二氧化碳降低,在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病例中多见;II型呼吸衰竭是指由于肺通气不足导致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且二者程度是平行的。急性呼吸衰是指突发因素使呼吸功能突然由正常转变为通气功能受损,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呼吸肌麻痹以及ARDS等均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的诱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4];而慢性呼吸衰竭通常是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例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患者中较为常见。目前,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主要是依靠机械通气来进行的,即是在呼吸机的辅助作用下,人为地代替、控制或者改变患者的自主呼吸运动,为患者输入空气,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改善通气条件,防止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在本研究中,运用机械通气对我院急诊科收入转呼吸科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任成山,钱桂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2011,4(1): 51-62.

[2]谢俊勇.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50-51.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呼吸内科疾病;临床特点;注意;问题

呼吸内科疾病具有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病期较长,容易出现并发症的特点,并且在治疗上,患者经常会出现精神紧张,躁动不安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本文筛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内我院接诊的70例患有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具体研究如下[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内我院接诊的70例患有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5例采用常规治疗的患者,实验组为35例采用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1到72岁,平均年龄(58.34±5.7)岁,其中慢性阻塞肺炎患者为1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7例,肺癌患者2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5到76岁,平均年龄(61.34±6.2)岁,其中慢性阻塞肺炎患者为19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9例,支气管扩张患者6例,肺癌患者1例。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且已排除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資料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具体包括: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患者对药敏试验以测试患者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对患者进行抗过敏治疗,保持刷牙,常用生理盐水漱口以保证患者的口腔卫生,从而方式进入口腔后引起口咽部感染,保持患者所处环境温度为18-21℃。

1.2.2实验组治疗方法

1.2.2.1药物治疗

呼吸内科的治疗需要控制好药物的浓度以及其剂量并严格遵守。在治疗呼吸内科疾病时最常用的是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起到高效抗感染及抗过敏作用,要严格按照剂量及用法合理使用。对于程度较重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而言,其致病因素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可以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对于个别可以引起人兴奋的药物可以采取雾化服用的方式,与此同时对患者的心率做好监测并做出紧急应对措施。输入人体的药物可以采用两条合适的静脉进行输入,按照药物的类别进行分类输液。某些可能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要在服用之前做好过敏检测,如若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要选取合适药物进行代替,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恶心、抽搐等症状要立即停用相应药物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在呼吸内科患者中大多数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免疫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药物耐受力不够,出现过敏,输液时肢体出现水肿,因此在药物治疗时要对患者进行仔细观察记录,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3]。

1.2.2.2心理治疗

呼吸内科患者会由于对疾病的恐惧而出现焦虑现象,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心理护理而言,首先应对患者明确讲解患者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促使他们明确自身疾病的状态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减缓患者对病情的恐惧感。若患者仍旧呈现出过度焦虑情况则应适当给予镇定剂。要积极对患者不适进行询问,并借助暗式或者是诱导等形式来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问题要耐心倾听并与患者进行及时交流,从而消除掉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4]。

1.3判定疗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显效率:患者接受治疗后,呼吸内科疾病渐渐痊愈,临床症状减少量大于80%,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此类患者在筛选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显效率。

有效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呼吸内科疾病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减少量处于50%-80%,各项生命体征出现恢复迹象。此类患者在筛选总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称为有效率。。

无效:心血管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控制甚至于出现加重迹象,生命体征没有出现明显改变的现象称为无效[5]。

1.4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对脑梗患者进行治疗记录所得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将P<0.05差异记为统计学显著差异[6]。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在现今阶段,呼吸内科疾病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首先便是发病速度加快问题。众所周知,在20世纪的英国伦敦,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飞速发展,但同时,由于工业生产带来的有害气体及烟尘,使呼吸内科疾病发病率翻了几十倍,这形象的说明了环境的污染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危害。如今随着大量工厂建立,很多未经处理的气体排入空气,使呼吸内科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次便是其复杂的发病原因,现阶段造成呼吸内科疾病的因素很多,比如光化学烟雾,各种种类的病毒及细菌等。然后便是易于复发,由于现代社会人们逐渐变得懒惰,身体素质大不如前,并且很多病毒细菌由于各种因素产生变异,使得呼吸内科疾病的复发率逐年上升。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肺栓塞;内科治疗;诊治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212-01

肺部急性栓塞的发病机制和内源性、外源性栓子堵塞肺部动脉及附近分支血管有关,此疾病属肺部循环出现功能障碍的综合性病征[1]。呼吸内科对该病实施治疗时,存在较大的漏诊、错诊风险,为提升诊断及其后续治疗的整体成效,本文以回顾评估法对进入本院肺栓塞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72例展开探讨,在评析各项临床数据与资料的前提下,分析所得结果,现作以下阐述: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入本院肺栓塞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72例,运用回顾评估法对其展开临床评析。所选病例由医师遵照呼吸内科的相应诊疗规范展开病症鉴别及治疗。当中有40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介于51-87岁间,平均(58±6.91)岁。经CT检测、系统化检查后得知,14例患有高血压、19例患有冠心病、11例近期内接受过外科手术、9例患有肺部感染、8例患有Ⅱ 型糖尿病、7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有肺部肿瘤。上述病例各项基础性资料比对,并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同期评估。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选用福田公司所制FX-4010心电图12导同步检测设备、ECG-92C 型光电心电图3导同步检查设备对病人实施系统检查,同时检测PO2 (血氧分压值)、PaO2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值)、PCO2 (二氧化碳分压值)等评估指标。

1.2.2治疗方法

经确诊后,向所有病人施行抗凝性治疗,取尿激酶2万IU混合于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当中,在病人静脉处注入。溶栓治疗完毕以后,测定凝血酶时间指标,若指标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予以3000IU肝素。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注意探查病人的心理反应、呼吸状态及血循环情况,同时监测PO2、PaO2、PCO2等指标值。

1.3效果评估

溶栓治疗完后,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归转到正常范围,疾病症状彻底消除,呼吸功能较好,视作治愈;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接近正常范围,疾病症状部分消除,呼吸功能有所提升,视作有效;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疾病症状没有改变,呼吸功能较差,视作无效。

1.4统计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采用 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P

2.结果

病人在接受溶栓治疗以后,有42例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70例,占比97.22%(70/72)。经跟踪随访得到相关治疗信息,病人出院后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几率较低,各项气血指标值都优越于治疗前,对比差异较大(P

3.讨论

进入呼吸内科实施治疗的肺部栓塞病人,其肺部常出现血气循环差、血氧量过低等现象,这种病症若不及时得到救治,可能诱发病死情况[2]。呼吸科临床中一般选用血气指标分析、心电图检测等方式展开直观化的心肺功能监测评估,这对栓塞疾病的预判工作提供了指标信息,有助于尽快证实疾病情况[3]。凭借心电图检测设备对心肺血管异常病人施行检测的过程中,各项操作较简便,且诊疗费用不高,能较快捷地展开诊断操作[4]。此外,探查心电图指标还能为溶栓治疗工作提供较多的针对性诊疗信息,并辅助了解血管的实际阻隔力,促使心肌代谢和组织功能得以显著提升,同时增加冠脉血流总量和附近血管的血流循环量,以实现减少心脏活动负荷的诊疗目的[5]。

此研究中,病人在接受溶栓治疗以后,有42例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70例,占比97.22%(70/72)。跟踪随访得知,病人出院后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几率较低,溶栓治疗后病人的PO2值、PaO2值、MRC评估分、PCO2值分别是(39.15±4.02)mmHg、(83.29±8.03)mmHg、(1.2±0.43)分、(29.02±3.71)mmHg,各项血气指标值和治疗前比对,差异显著((P

综合以上阐述,对呼吸内科接收的肺部栓塞病人施行相应诊治时,可将心电图检测作为主要的辅手段,这样既可提升病症鉴定的总体效率,又可增强溶栓治疗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杰霞.我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体外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7):161-164.

[2]唐京京,王玲玲,蒋光仲等.肺炎疫苗联合流感疫苗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6):119-121.

[3]朱云霞.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705-1706.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反复感染;呼吸道;小儿;疗效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发热、咳嗽、气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迁延的特点。造成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原因复杂多样,以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为主[1]。在儿科门诊中呼吸道感染约占80%,而反复呼吸道感染约占呼吸道感染的30%,近年来仍有逐渐递增的趋势。反复呼吸道感染最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以冬春季节最好发。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对收治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抗炎、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增强免疫力的药物,起临床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4例患儿均选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对收治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患儿,其中男性25例,女性29例,年龄6个月-14龄岁。6个月-1岁14例,1-3岁27例,4-7岁9例,8-14岁4例。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18例、单纯性反复上呼吸道感染2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支气管哮喘7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鼻副窦炎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病毒性心肌炎3例、反复呼吸道感染过伴胃溃疡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慢性胃炎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伴营养不良性贫血1例。所有患儿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最新修订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2]中指出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随即将患儿分成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患儿在基本资料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第1日 按体重10mg/kg单次口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5g)第2-5日 每日按体重5mg/kg单次口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25g),输注时间3-4h,连续5d。抗病毒药物:炎琥宁冻干粉针剂5-10mg/(kg·d)加入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日1-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锌硒宝片(0.25g/片蛋白锌40μg/g-80μg/g;蛋白硒1.0μg/g-2.0μg/g,蛋白碘)或斯奇康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1ml,1次/1-2w。1-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统计学分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基本不发或偶发上呼吸道感染,病程

2.2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下表:

3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3]。约占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30%,具有临床症状反复发作或久治难愈为基本特征。易导致患儿贫血、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肺功能降低等,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甚至增加成年后罹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给患儿及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复杂,主要是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导致发病,临床治疗需根据患儿病情及个体体质差异等给予大环内酯抗生素和抗病毒治疗,同时注重增强患儿体质及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抗生素治疗只能用于急性感染的治疗即治疗性疗法,改善症状,但不会对感染的再次发生产生任何效果。本组给予锌硒宝,因其含锌、硒、碘等微量元素的活性蛋白质,可满足机体对多种微量元素的要求,锌硒宝具有明显提高RRI患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4]。斯奇康注射液为新一代双向免疫调节剂,是卡介菌提取物,含核酸多糖等10多种免疫活性物质,通过细胞免疫平衡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从而提高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炳照.实用临床儿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969.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109.

治疗呼吸科有效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持续呼吸道正压;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033-02

新生儿体质娇弱,出现呼吸衰竭往往情况危急,血气分析波动较显著,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失衡,对新生儿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产科与新生儿科医生在接生时,需要及时评估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状况,随时准备好呼吸道急救措施[2]。本研究选择本院188例异常分娩且诊断出现呼吸衰竭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及血气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于本院异常分娩的新生儿且诊断出现呼吸衰竭者188例,患儿抢救前体征及症状均符合我国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指标[3]。其中,男婴83例,女婴105例;出生时间1.5~37 h,平均(6.5±3.6) h;患儿体重1.8~3.5 kg,平均(2.1±0.5) kg。根据患儿抢救措施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4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时间、体重及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抢救前均经急查血气分析、生化检查等确诊呼吸衰竭类型,针对患儿病情予以对症治疗、纠正水及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疗法。两组患儿进行呼吸道抢救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治疗组患儿实施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氧浓度持续在30%~70%,氧流量为3~6 L/min,吸入气体必须充分加湿、加温,初始通气压力为3~5 cm H2O,此后根据患儿血气分析中PaO2、PaCO2、SaO2调整氧流量和持续的气道内正压数值,逐渐根据病情降低正压,直至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抢救治疗后患儿的心电监护数据、血气分析以及疗效,综合评估患儿院内治疗时间及费用,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效价比。

1.4 疗效评价

治愈:患儿病情完全好转,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各项生化指标均达到正常水平;显效:患儿症状减轻,呼吸困难解除,PaO2≥60 mm Hg,PaCO2≤50 mm Hg;有效:患儿发绀稍减轻,PaO2、PaCO2为50~60 mm Hg;无效:患儿呼吸衰竭症状、体征未改善,血气分析无好转,需要进行机械通气[4]。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分析变化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PaO2、PaCO2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的比较(mm Hg,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2.2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1%,对照组为89.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P

表2 两组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其他数据检测结果的比较

入院以来,治疗组患儿情况始终较对照组情况稳定,呼吸和血压控制理想,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其他数据检测结果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持续呼吸道正压是一种患者存在正常自主呼吸时,通过增加通气中的氧含量和氧流量,增加患者通气有效率,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速率,尽快补充体内缺乏的氧气,交换出废气和二氧化碳[5]。改善患者潮气量,减少呼吸无用功,还可有效防止无效通气下的肺泡塌陷和气道闭合,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该法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有助于缓解呼吸肌疲劳,恢复正常呼吸频率和规律[6-7]。

常规治疗仅能达到畅通呼吸道、改善营养和对症治疗,体内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时,正确的呼吸通气方式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步骤[8]。两组患儿经不同治疗方法后,血气分析均有改变,治疗前后PaO2、PaC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持续呼吸道正压可根据患儿血气参数恢复情况,调整需要的氧流量,提高肺部有效通气的自主性,因此,治疗组经持续呼吸道正压抢救后,血气分析恢复正常,疗效较对照组显著。

新生儿呼吸衰竭因素很多,只要能够造成患儿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病因,皆可诱发呼吸衰竭[9]。持续呼吸道正压可根据患儿血气不断调整氧流量,整个抢救过程中的正压均高于大气压,可保证肺内的氧气供应环境,减少肺内并发症。与面罩给氧相比,普通通气效果较差,气流量低,缺氧情况改善较慢[10]。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代谢时间,急救疗效不足。

持续呼吸道正压操作简单,加湿、加温效果良好,通气符合患儿生理要求,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恢复和分布,通过完成有效的通气和换气,保持血气及电解质平衡。同时,还能够减少机械通气造成的呼吸道损伤,保护呼吸道黏膜生理结构,避免呼吸道感染。入院以来,治疗组患儿情况始终较对照组情况稳定,呼吸和血压控制理想,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患者治疗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 高镝,刘晓红.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39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1):72-74.

[2] 江文胜,宋文辉,奚云.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867-1868.

[3] 周广玲,高翔羽,张艳艳.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4):25-27.

[4] 刘迎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及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2):74-76.

[5] 张慧娟,刘九月,贾西燕,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68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7):840-841.

[6] 祝华平,夏世文,胡永群.新生儿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改良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4):1078-1080.

[7] 翟敏,李晓玲,张玮,等.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48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3):239-241.

[8] 朱阿瑾.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0):2896-2897.

[9] 王艳,丁传刚,何敏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2):3460-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