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宫内感染;围生儿

宫内感染又称先天性感染或母婴传播疾病,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受到感染而引起胎儿在子宫内感染。发生率差异较大,目前文献报道临床上明显的宫内感染发生率为0.5%~10%。Soper等[1]报道发生率高达4%~10.5%。国内大量调查发现,在我国新生儿中先天感染的发病率很高,达5%左右,其危害十分严重。目前宫内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如下:(1)一些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乙肝病毒,风疹病毒等所引起孕妇感染和宫内感染的发病率基本稳定。(2)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引起的孕妇和宫内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新的导致宫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断被发现如戊型肝炎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4)孕妇存在对多数能够导致宫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普遍易感性。(5)预防和干预宫内感染的措施的研究无明显进展。

1 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

可以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很多,大多是病毒感染,分以下几大类:(1)细菌:淋球菌, B族链球菌,阴道假丝酵母菌。(2)螺旋体:梅毒。(3)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肝病毒,风疹病毒,乳头瘤病毒,细小病毒,艾滋病病毒。(4)原虫:弓形虫,疟原虫。(5)衣原体[2],支原体。(6)一些近年才注意到的病原体,如戊型肝炎病毒[3]、西尼罗河病毒[4]等。人群中感染比较严重的有: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乳头瘤病毒、衣原体、支原体。

2 传播途径

(1)胎盘的垂直传播,是引起宫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多发生在孕早期。(2)下生殖道感染的上行性扩散,最常见的是衣原体、支原体引起的生殖道感染。(3)围生期感染,包括分娩、哺乳、与新生儿直接接触传染。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我国有1.2亿HBV携带者,80%以上的HBV母婴传播发生在围生期[5]。

3 宫内感染的后果

(1)严重感染可直接杀伤胚胎或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严重的感染可造成围生儿非致死性感染,尤其在孕早期,可使胚胎细胞不能正常分化而阻碍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成,造成先天畸形。近年来由支原体造成的低出生体重儿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由衣原体引起的宫内感染和新生儿感染已成为儿科的重要疾病。病原体也可直接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使染色体断裂,畸变,造成先天染色体病;病原体也可造成胎盘病理改变,影响胎儿发育,致宫内生长受限。也可因蜕膜,绒毛膜炎可促进前列腺素的产生,而引起早产,据估计,早产中30%是由宫内感染引起的[6]。(2)慢性感染可使胎儿免疫系统受到干扰,产生免疫耐受,使病原体长期生存下来,直至新生儿期或学龄前或成人期才会出现临床或亚临床感染,造成残疾。如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梅毒,梅毒孕妇隐性梅毒占89.9%[7]。先天性弓形虫病、乙型肝炎先天性感染等。(3)围生期感染 致新生儿感染某些疾病,甚至终生携带。宫内感染和早产是脑瘫发生的主要原因[8]。动物实验证明,脑部温度平均上升1℃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加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产时发热大于38℃的产妇分娩的体重大于2500g的新生儿脑瘫的发生率增加9倍[9]。

4 影响感染的因素

(1)与病原体种类,毒力,进入胚胎胎儿体内数量有关。(2)与病原体入侵时的胎龄有关,受精后1~2周感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细胞受损致流产,另一种是少数细胞受损,此期细胞呈多向性分化特征,故受损细胞可由其他细胞代偿而不出现异常。受精后3~8周,即晚期胚胎期,此期细胞分裂活跃,为器官形成期,对致畸因素十分敏感。(3)病原体与器官的亲和力。不同的病原体对器官的亲和力不同,因此可造成不同的畸形或器官功能损害。如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先天风疹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耳聋,白内障和先天性心脏病。由弓形虫造成的宫内感染多侵害胎儿的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脑钙化,视网膜脉络膜炎。柯萨奇病毒可导致先心病,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病。细小病毒B19嗜脊髓,致胎儿严重贫血,或水肿样胎儿。先天梅毒儿远期精神,智力障碍占40%[10]。(4)与母体免疫功能,代谢状态,胎盘防御功能,以及胎儿的免疫状态,遗传基因及病原体种类,毒力,数量有关。(5)胎膜早破,早产性胎膜早破,医源性因素,羊水粪染是围生期宫内感染的原因[11]。胎膜早破24h内分娩者,羊膜腔感染的发生率为6.4%,超过24h者可高达30%[12]。

5 宫内感染的确诊

参照《中华妇产科学》临床诊断标准:母体发热,体温大于37.5℃,产妇心率大于100次/min,胎心率大于160次/min,羊水臭味,子宫压痛,末梢血WBC大于15×109/L,CRP大于8mg/L。满足以上条件3个及以上为临床标准。

临床确诊标准如下: (1)病原体分离。从胎儿或生后2周内新生儿分泌物,如咽鼻分泌物、尿、便、血、脑脊液、胎盘及羊水中检测到与母体感染相同的病原体。(2)免疫学方法。 羊水、胎儿或新生儿血清中测得母体感染病原体的持续性IgM及IgG定量。(3)病理学方法 如尿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内的脱落细胞检查,或免疫组化检测病理标本中的病原体。(4)感染。对于已感染的孕妇要确定胎儿是否感染十分重要的。首先在筛查IgM阳性或IgG 4倍升高时,需作孕妇血PCR或RT-PCR测定病原体DNA或RNA,确定是否有病原体血症,如阳性者应在妊娠20~26周或确定母体感染后4~6周做羊水或脐血免疫学IgM检查或分子生物学测定病原体DNA或RNA,如为阳性才能确诊胎儿已经感染。(5)检测宫颈分泌物中的IL-6和母血IL-8是诊断宫内感染的一个无创性方法[13]。

6 宫内感染的防治

许多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到目前仍无可靠的治疗方法,且妊娠或哺乳期治疗药物均会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而妨碍治疗,因此预防就成为十分重要且关键的问题。(1)儿童期完成各项免疫,许多可达到终生免疫。(2)提倡孕前咨询,在准备妊娠3~6个月前到产科咨询,感染性疾病作为重要的一项特别是宫内感染几率高且后果严重的疾病,如乙,丙型肝炎,其他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弓形虫、衣原体以及淋菌、梅毒等均需进行筛查。如果患病则需治疗或待病情稳定后受孕。(3)孕前或妊娠期要避免感染性疾病。(4)要特别关注易感人群。(5)分娩方式应根据是否已有宫内感染及分娩时被感染可能性的大小,母体感染状态来决定,剖宫产并不是预防宫内感染的最好途径。(6)围生期感染要积极处理:感染性早产一旦确诊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因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与新生儿败血症有关的病原菌,因而常采用氨苄西林等抗生素。氨苄西林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率和产妇产褥感染率[6]。最近Gabriel等[14]报道,为预防脑瘫,改善早产新生儿预后,对胎膜早破者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是十分重要的。下生殖道感染对滴虫性阴道炎有症状时即应该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高危人群应给予甲硝唑治疗[15]。

参考文献

1 Soper DE,Mayhall CG,Dalton HP.Risk factors for intraamnioticinfection:a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 study.AM J Obstet Gynecol,1989,161(3):562-568.

2 张春平,朱道银,郭晓霞.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途径的研究.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3):149-151.

3 赵素元,杨中礼,邹林樾,等. 戊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产儿死因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107-039.

4 韩怀忠,李发明,李祖来.美国2002年西尼罗河病毒流行的新发现.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3,30(2):104-106.

5 尚丽新,李思扬.宫内感染与围生儿预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6):325-327.

6 梁莹莹,王子莲.感染性早产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2):861-863.

7 曾丽萍.妊娠合并梅毒53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12):753-754.

8 戴钟英.宫内感染与脑瘫.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6):327-328.

9 Grether JK,Nelson KB. Maternal infection and cerebral palsy in infants of normal birth weight.JAMA,1997,278(3):207-211.

10 Joel G.Ray lues mate mal and fefal Considerations of syphilis.Obstet Gynecol Survey,1995,50:845-850.

11 陈倩,张风格.宫内感染459例临床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12):750-753.

12 王若楷,李法升,刘长青.现代分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85-188.

13 Holst RM,Mattsby-Baltzer I,Wennerholm UB,et al.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8 in cervical fluid in a population of Swedish women in preterm labor:relationship to microbial invasion of the amniotic fluid,intra-amniotic inflammation,and preterm delivery.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5,84:551-557.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猪传染性疾病;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94-1

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引起猪群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总称,主要表现为死胎(死产)、胎儿干尸化、不孕、流产、早产、畸形胎、产仔不足、产弱仔等。近几年,随着集约化养猪场的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影响了猪群的繁殖与改良,已成为规模化猪场发展的重要疾病。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病因复杂,确诊困难,其发病率达20-40%,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经济效果。因此加强对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疾病的研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证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 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的病因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根据病因一般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传染性繁殖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传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引起。猪常见的传染性繁殖障碍疾病有猪瘟、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猪细小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附红细胞体及布鲁氏菌病。猪瘟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幼年猪极容易感染猪瘟病毒(HCV),HCV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率较高[1]。怀孕母猪感染HCV后,该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引起死胎(死产)、胎儿干尸化、畸形胎。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病原(PRRSV)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主要表现为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尹、弱仔。我国猪细小病毒病抗体阳性率达80%,多发生于春夏季配种的头胎母猪,此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是乙脑高发区,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通过蚊虫传播,要导致青年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综合症与公猪炎。猪附红细胞体在夏秋及流行,病猪表现为精神萎靡、贫血、高热稽留、废食,后期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布鲁氏菌病病猪主要表现为和肿胀,精神沉郁,阴道流粘性或脓性分泌物,易导致母猪流产。此外,其他热性传染病如口蹄疫、水泡病、猪巨细胞病毒也可引起猪传染性繁殖障碍。

2 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的鉴别、诊断

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疾病主要的鉴别方法有血清学检查和免疫检测,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似猪繁殖呼吸道障碍综合症:如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干尸化、产弱仔和呼吸困难,新生仔猪呼吸困难和高度致死,可高度怀疑此病。(2)狂犬病:部分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死胎大小不一致;3-5日龄以上的仔猪出现流涎、间隙性抽搐、腹泻、呕吐等,15日龄内的仔猪致死率90%以上,可高度怀疑此病。(3)乙型脑炎:仅蚊虫季节发病,公猪单侧性炎,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死胎大小相差不大,胎儿干尸化,死胎仔猪呈水脑症,可高度怀疑此病。(4)细小病毒感染:如初产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干尸化,其他猪无症状感染,可高度怀疑此病。(5)肠道病毒感染:妊娠后期感染则产出畸形、水肿弱猪,产出后多数日后死亡。

3 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的综合防治

3.1 强化猪的饲养和管理

饲养工作做得好,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猪群健壮,可减少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几率。猪场建在偏僻的地方,猪舍四周最好有围墙,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做好猪舍通风、换气、温度和湿度,保证猪舍的空气质量,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保持适度的规模。了解猪群现状,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按不同日龄的营养要求,根据猪的品种结构、生理状态、营养需求,学科合理地搭配饲料,特别要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霉菌毒素的饲料。

3.2 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与防疫制度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避免购猪商人进入猪场和过多的人员参观,为参观者提供胶鞋和外套。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分娩舍、保育舍要遵守“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间歇一周”的原则[2]。加强消毒,包括人员、猪舍外和猪舍内消毒、带猪消毒和饮水消毒。灭鼠和杀虫灭蝇,切实做到猪不与牛、犬、猫、鸡、鸭等混养。在疫病易发季节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出入口处均要设消毒房及消毒设备。定期进行病毒性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免疫抗体水平检测,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某些传染病原的感染情况,各种疫苗的特性、母源和苗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合理制定预防接种次数、剂量、时间间隔等,在猪群免疫后10-14d,仍须抽样再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

3.3 重视选种选育

不同阶段种猪要适时合理分群,避免机械损伤及其他负面影响;加强引进优良品种的种猪,引进时应对供种场家进行考察,确认无疫病后方可引进以提高本厂或本地的猪资源品质,繁育优质仔猪。新引进的种猪,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后,确认健康无病并经防疫注射后才能转入生产区。严格淘汰繁殖遗传异常、生殖器官畸形及发育不全的种猪。对于健康猪群,应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及生物制品[3]。此外,衣原体、钩端螺旋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感染后,一旦确诊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综上所述,只有高度重视,切实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和消除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保证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艳秋,高元涛,付革.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疾病及其综合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1,32(3):37-38.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第3篇

艾滋病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处于世界第14位,亚洲第2位。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8月,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为361599人,包括艾滋病病人127203例和死亡报告65104例,UNAIDS估算有20-56万艾滋病毒携带者还未能进入官方统计。到2010年底,34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比2009年增加了近100万。孕妇感染人数也明显增加,孕妇感染若不及早发现,及时行母婴阻断措施,会造成儿童艾滋病的发生。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清华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在艾滋病研究大会上公布了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从7.1%上升为35%,10年间翻了5倍,其中近九成为育龄女性。感染者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从1:13上升到1:1.9[1]。

1孕妇HIV感染及母婴传播概况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9年12月报告,全球估计有HIV感染者3330万[3140-3530万],育龄妇女1590万[1480-1720万],15岁以下儿童感染者人数250万[160-340万]。据估计2009年有22000[15000-31000]名0-14岁儿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与1999年的估计数字(26000[18000-38000]人)相比减少了15%。艾滋病相关原因导致的儿童死亡例数从2004年的18000[11000-25000]下降到2009年的15000[9000-22000],降低了15%。儿童艾滋病大部分来源于孕妇,全国艾滋病感染病例中,母婴传播率由1998年的0.1%上升至2003年的0.6%。我国现有的艾滋病感染者中母婴传播的比例占到1.4%,而新发感染者中母婴传播的比率也在不断上升,从1998年的0.1%上升到了2004年的0.6%,而2005年则上升为1.6%[2]。感染HIV的孕产妇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使儿童感染,在能够获得抗病毒药物及人工喂养儿童的条件下,母婴传播发生的几率将会下降,但仍不能完全避免HIV母婴传播的发生。因此,HIV感染孕妇是孕期终止妊娠还是继续怀孕至分娩是孕妇和家庭所需要面临的一个选择。据报道在儿童的HIV感染中,90%以上感染是经母婴传播获得[3]。一般认为母婴传播的途径主要有3条:①宫内感染,经胎盘或羊水由母体传给胎儿;②分娩期感染,在分娩时由宫颈阴道分泌物或血液等感染新生儿;③母乳传播,由母亲乳汁传染新生儿。

2HIV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

2.1非自愿性妊娠终止

HIV感染对妊娠及生殖状态的影响包括:妊娠率下降、发生自然流产和胚胎停育增加、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及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另外还有药物性流产、某些社会家庭因素强迫其流产等,是当前HIV感染孕妇的非自愿性妊娠终止的主要构因。

2.2自愿性终止妊娠

龚双燕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有约1/4左右的HIV感染孕妇(24.38%)在自愿知情基础上自愿选择终止妊娠。其研究结果亦显示出随着时间变化,不同地区均显示出了自愿终止比率增加的趋势,可能与HIV阳性妇女的多次妊娠有关,感染HIV的妇女在生育一胎后再次妊娠往往选择终止妊娠;另一原因可能与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医务人员相关,随着感染孕产妇的增加,各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工作量加大,直接提供服务的人员对妊娠结局的偏向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孕产妇的选择[4]。

2.3继续妊娠

研究发现,HIV阳性孕妇中,90%选择继续妊娠[5]。继续妊娠根据分娩方式又有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之分。由于HIV阳性孕妇阴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HIV,胎儿经阴道分娩的过程中,母体阴道分泌物、血液等含大量HIV的体液不可避免地会进入胎儿眼、呼吸道以及消化道内,造成胎儿HIV感染率明显升高。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择期剖腹产较阴道分娩对于婴儿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传播率分别为1.8%和10.5%[6]。而且研究表明:在临产前或胎膜早破之前行择期剖宫产术与其他分娩方式相比,围产儿的HIV感染率降低55%-80%。因此极少数人选择经阴道顺产,而多数选择剖宫产。目前认为母婴传播途径是可以通过干预手段而被阻断。阻断HIV母婴传播的金标准为:药物治疗+产科干预(剖宫产)+人工喂养。早期自愿检测,早期抗病毒治疗、选择性剖宫产、产后人工喂养及婴儿服抗病毒药等母婴阻断措拖,可使HIV的母婴传播率降至4%-6%,甚至1%[7]。国内也有研究对感染HIV的孕妇采用抗病毒药物干预性治疗,可使母婴传播的发生率降低68%,如结合其它干预措施,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1%[8]。

3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3.1终止妊娠存在的伦理问题对于终止妊娠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在其他母婴阻断措施可行、有效的情况下,HIV感染孕妇终止妊娠是否必要,HIV感染者选择终止妊娠时是否自愿,她们是否在面临压力和偏见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做出选择的,甚至是否存在某些社会家庭因素强迫流产?

3.2继续妊娠存在的伦理问题继续妊娠主要是采取阻断母婴传播干预措施,但HIV感染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存中也存在着一些伦理问题。2007年妇幼卫生监测年报数据显示全国新生儿死亡率为10.7‰,婴儿死亡率为15.3‰,HIV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死亡率是全国新生儿死亡率的3.15倍,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水平是全国婴儿死亡水平的7.24倍[9];乌干达的一项研究表明HIV感染孕产妇所生非HIV感染儿童2岁时的死亡率为166‰,而当地儿童死亡率为128,两者之间的比值为1.30倍[10];Taha等人在马拉维开展的相关研究表明,HIV感染孕产妇所生非HIV感染婴儿死亡率为46‰,当地婴儿死亡率为36‰,两者之间的比值为1.28[11]。另外有关研究对河南省母婴阻断措施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结果显示:终止妊娠措施和综合阻断措施(非终止妊娠)避免1例感染的成本分别为16617元和19586元,效益、成本比率为12.9和10.9,而感染后每例经济损失均为214172元[12]。由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继续妊娠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是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母婴阻断的措施、孕期口服抗病毒药物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分娩后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等方面。

4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选择须遵循的原则

针对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尊重原则、有利、不伤害原则和公平公正原则是艾滋病防治过程中也是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4.1坚持尊重原则

#p#分页标题#e# 尊重原则对HIV感染者及未感染者都有意义,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①从人道主义方面考虑将HIV感染者作为人的同等来尊重他们,而不是歧视;②将他们作为一个公民,享有相应的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尊重意味着宽容,在HIV感染的孕妇妊娠结局选择的过程中,孕妇自愿性、宽容和知情同意尤其重要,也是理性认识AIDS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必要条件。

4.1.1尊重HIV感染孕妇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人首先是尊重人的自愿性,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独立自主地选择、决定。在不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任何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强迫去做其非自愿的事情。因此,对于妊娠结局,HIV感染孕妇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强迫其流产。

4.1.2对HIV感染孕妇尊重、宽容和人道主义帮助。宽容对待HIV感染孕妇,消除歧视,对其要给予人道的宽恕和谅解,即使对那些因为不良行为而导致的感染者和患者,也给予一样的同情和帮助。2006年3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AIDS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HIV感染者、AIDS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积极加以落实。实施宽容政策是指尊重与艾滋病人相关人群的基本权利,以医学人道主义帮助吸毒人群、人群、同性恋人群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对于HIV感染的高危妇女人群,应及早预防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胎儿和婴儿应特殊照料。HIV感染者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他们应享有公民的合法权利。况且HIV感染孕妇是通过本身也是受害者,理应得到人道主义帮助。

4.1.3尊重HIV感染孕妇知情同意的权利。HIV感染者及艾滋病人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诊断,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应当为HIV感染孕妇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注重知情选择妊娠结局。依照法规定施行终止妊娠或者引产手术,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签署意见。本人无行为能力的,应当经其监护人同意,并签署意见。而且有约1/4左右的HIV感染孕妇(24.38%)在自愿知情基础上选择终止妊娠。这将对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有明显遏制的作用。

4.2坚持有利、不伤害的原则

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应考虑孕妇胎儿及未感染者两大人群的利益。有利的原则包括“不伤害”和“确有助益”两个方面。“不伤害”指在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的选择过程中不能给患者或未感染者带来个人生理、心理或社会的伤害,包括有意或无意识的伤害。“确有助益”主要指在HIV感染孕妇妊娠结局选择时,所采取的选择对感染者及胎儿确有助益,能够发生正性作用,达到一定预后效果,可以有效的遏制其传播和发展。

4.2.1加强孕妇艾滋病检查的宣传教育。AIDS既是社会性疾病,也是行为性疾病,而知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更多的孕妇可能更了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道现有预防措施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因此更倾向于选择继续妊娠和分娩。而且妊娠各个时期不同,艾滋病病毒传播率不同,孕10-14周为1%,孕14-36周为4%,孕36周分娩为12%[13]。加强宣传教育有助于孕期发现HIV感染的孕妇,鉴于HIV感染对胎儿及新生儿高度的危险性,可建议其终止妊娠。对选择继续妊娠者及时采取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加强产前保健,及早确定抗病毒治疗方案,指导HIV感染孕产妇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为其所生婴儿备好抗病毒药物,提供婴儿喂养的咨询。

4.2.2加强人文关怀,减轻其心理负担。怀孕的妇女,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其生理和心理均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加上身体的巨大变化和不适等特别易于焦虑、敏感、多虑、猜疑等,如果再得知感染了HIV病毒,由于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更容易导不愉快情绪,出现烦躁不安,失眠,躯体症状等,害怕被别人知道,看不起或远离他们,怕受到冷落、歧视,害怕亲人的不理解,担心胎儿受到感染等,其心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常人难于想像的,这种心态不仅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影响其引产、分娩及手术后恢复的效果[14]。实行社区关怀及家庭护理关怀,在政府领导下,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建立具有广泛性、可接受性、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的艾滋病孕妇及其胎儿关怀护理模式,即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以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为中心、全社会参与的关怀模式[15],包括解决其居住问题、社会福利、就业、医疗需求、心理需求及社会经济需求;认真贯彻实施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16],为HIV感染孕妇及其胎儿提供人文关怀,减轻其心理负担。

4.3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给予HIV感染者公平公正的对待,有利于预防艾滋病的流行。

4.3.1维护孕产妇的生殖权利。生殖权利是人的自然权利,是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所不可缺少的权利,是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生而具有生殖权利,同时肩负着社会和历史责任。每一位女性有做母亲的权利,每一位HIV阳性的孕妇有生育的权利,许多HIV阳性的孕妇很希望拥有自己健康宝宝,任何人都不能强制性剥夺女性生育的权利。HIV感染孕妇是否一定要终止妊娠,必须尊重其个人的意愿和选择。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第4篇

(一)肺结核的传染机制

结核病是全身传染病,其中肺结核最多,占90%左右。必须存在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或条件,才能构成结核病的传染或发病。

1.传染源 肺结核传染源的国际概念是:有咳嗽、咳痰症状,痰涂片阳性的继发性肺结核病人,才是肺结核流行病学公认的传染源。而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痰涂片阴性、结核性胸膜炎、全部肺外结核病人,都不是传染源。只有传染源才有传染性,才能构成传染流行,传染源是肺结核传染流行的主要环节,是肺结核的病例发现,化疗与防治的主要对象或目标。

2.传染途径 肺结核经呼吸道空气传染,就是通过传染性媒介包括带有结核菌的微细颗粒,即传染性微粒(我国称飞沫或飞沫核或痰沫星)、气溶胶、尘埃,国际称微滴核,传染给健康人群。排菌肺结核病人咳嗽、喷嚏、大声说话、大笑、喊叫、唱歌时都是一种深呼吸动作,每次深呼吸动作都可呼出大量传染性微粒,能长时间飞扬与漂流在空气中,被健康人群吸入肺泡而受感染。肺结核病人多有咳嗽症状,使传染的机会增多,称为咳嗽传染,是肺结核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排菌肺结核病人的痰若吐在地上,水分蒸发后会成为带菌的尘埃,随风飘扬,健康人群吸入肺泡而受感染,称尘埃传染;坠落于地面、衣被、物品上的结核菌,随尘埃飞扬,健康人群吸入肺泡也可感染,称再生气溶胶传染;先天性肺结核或胎儿肺结核则是妊娠母亲患结核病,胎儿在子宫内经脐静脉或羊水或产道分泌物而被感染,称宫内传染。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包括:①未受结核菌自然感染与未接种卡介苗(BCG)或人工感染,对结核病没有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如学龄前儿童、边远偏僻地区的少数成年人;②免疫受损与免疫缺陷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放射治疗的病人,糖尿病、胃切除术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使免疫力下降或缺失;③存在易感基因的健康人,也是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容易感染结核菌,感染后也容易发生结核病。

4.影响肺结核传染的因素 有不少因素影响肺结核的传染:①肺结核病人咳嗽、咳痰的次数与传染性大小成正比:咳嗽、咳痰次数越多,排菌机会越多,传染性越大;②肺结核病人排菌量多少与传染性成正比:痰菌检查涂阳传染性>涂阴培阳传染性>涂阴培阴传染性;③肺结核病人喷出微滴核多少与传染性大小成正比:一次喷出的微滴核喷嚏>咳嗽>大声说话,咳嗽是常见症状,喷嚏与大声说话是偶然动作,所以咳嗽产生的微滴核最多,传染性最大;④只有直径在5~10μm的微滴核容易吸进肺泡,虽然喷出微滴核较多,但吸进肺泡的微滴核较少,传染的机会也较少;荽驹从虢哟フ叩慕哟ゾ嗬朐浇⒔哟サ氖奔湓匠ぃ拘栽酱螅粗拘栽叫。虎薹谓岷瞬∪司邮业耐ǚ绯潭扔胛⒌魏伺ǘ瘸煞幢龋灿氪拘猿煞幢龋虎叻谓岷瞬∪硕砸赘腥巳旱拇拘源螅苑且赘腥巳旱拇拘孕。虎啻拘杂牖泼芮邢喙兀谓岷瞬∪嘶魄暗拇拘宰畲螅颇苁箍人匝杆偌跎倩蛳В彩古啪本缂跎倩蛳В衔?周后传染性就减少或消失,因此将化疗称为“化学隔离”,化疗是消灭传染源与传染性的最佳措施。

(二)肺结核的发病机制

1.影响肺结核的发病因素 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生肺结核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感染结核菌的数量与毒力:感染结核菌的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发病机会越多。结核菌毒力有很大地区性差异,我国的结核菌株毒力90%以上为强毒型和中毒型,弱毒型在10%以下,在发病上值得注意。②结核菌进入肺内在好发部位着床(停留):吸入空气中的结核菌大部分被呼吸道防御屏障清除体外,只有少部分在血循环良好而通气较差的好发部位即两肺尤其是右肺上部着床,才能形成感染与发病。③结核菌在肺内生长繁殖:结核菌在肺的好发部位着床后,以14~24h的周期呈几何级数繁殖,1条结核菌在数天内可增至数百万倍;结核病是典型的巨噬细胞内传染病,结核菌着床后首先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繁殖,使细胞胀大而崩破,结核菌扩散到细胞外的病变中,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并繁殖,如此反复使结核菌数量增加若干倍;在此过程中只有少数结核菌被巨噬细胞消灭,少数休眠菌暂时停止繁殖,一旦环境改变,休眠菌又重新生长繁殖,使痰菌复阳或结核病复发。④宿主免疫力强弱:感染结核菌后,免疫力强时,全部结核菌可被杀死,或呈休眠状态;形成潜伏感染;免疫力弱时,初染的结核菌生长繁殖,发生原发型肺结核,或潜伏感染的结核菌重新繁殖,发生继发型肺结核。

2.原发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 结核菌第一次进入肺内着床为初染(原发感染),这时机体无特异免疫力,结核菌生长繁殖形成原发病灶,沿淋巴管蔓延发生淋巴管炎,到达肺门淋巴结时,机体已产生变态反应,因此肺门淋巴结肿大较原发病灶大6~12倍,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者合称为原发综合征(初染综合征)。儿童原发结核最多,占80%~90%,成人原发结核较少,占10%~20%;肺原发结核最多,占90%~95%,肠原发结核占10%,眼、耳、扁桃体、皮肤、生殖器原发结核最少,仅占1%。

3.继发型肺结核的发病机制 继发型肺结核(原发后肺结核)多发生于成人,其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

4.先天性结核的发病机制 先天性结核不是遗传病,又称宫内感染结核、胎儿结核、儿童先天性结核,多数表现为全身结核,由两种感染途径而发病。

参 考 文 献

[1]赵顺英.小儿结核病误诊原因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6:113-5.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魔芋软腐病;症状;发生特点;传染途径;防治措施;冷凉山区

中图分类号 S43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56-01

魔芋是一种用途广、效益高、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的特种经济作物。由于其适宜高寒冷凉山区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优选作物。沾益县从2003年开始单独作为一个产业引进试种,其中炎方乡规划种植13.33 hm2。随着魔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的危害逐渐显现出来,其中魔芋软腐病危害最大。据2004年调查,炎方乡魔芋综合发病率高达25.4%,损失率18.5%,造成经济损失上万元。笔者在基层农科站工作多年,近几年主要负责魔芋生产的技术指导,现就魔芋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作粗浅分析和探讨。

1 症状及病因

魔芋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病原主要在残留地里的病叶、病茎、病块、带病种芋以及在种植过程中受雨水和作业农机具带病传播。魔芋软腐病大多在6—7月高温多湿季节始发,到了7—8月为暴发流行期。初期发病魔芋先从叶片开始发病,有的产生黑褐色斑点,腐烂,叶柄软塌而倒伏枯死。若是种芋染病,先多发生不定形水浸状暗褐色湿腐状,球茎软化,腐烂和散发出难闻臭味[1]。

在贮藏期软腐病可引起种芋和块茎腐烂。但是无论任何时期发病,腐烂处均有恶臭气味。

实践表明:种植规模大、集中连片种植、纯种的地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一般为20%~30%,发病越严重,魔芋苗倒伏的越多,造成魔芋品质低劣,商品价值低。

2 发生特点

种植过程中,如遇种芋携病、不作消毒处理、天气影响、施肥不科学、地块长期处于水淹环境、植株新伤口不断发生、凹地栽培等因素都会加重软腐病发生。有时叶枯病的发生,也会诱发并加重病情。

病菌通常先从根基部感染,后向地上部发展。初期,整个植株肉眼外观无异常,发病后期,植株向外溢出脓液,散发酒臭味。或因中耕除草追肥由茎、叶感染,感染部位变褐,逐渐发黑、加深而枯焦腐烂。地上部植株很容易拔脱,扩大至地下球茎时造成软化腐烂[2]。

3 传染途径

3.1 魔芋生长期的传染

一是根系传染。魔芋根系大部分生长在块茎上半部分,几乎与地面平行,根长10~30 cm,若株行距在60 cm以内的种植方式,只要1株染上软腐病,则四周的魔芋通过根系的交错生长、互相缠绕造成病害传染,特别是盛发期则更为明显。二是雨水传染。主要是因雨水、灌溉用水、田间积水等因素造成病害传染。三是昆虫传染。大多有害昆虫如蚜虫、甘薯天蛾、豆天蛾、铜绿金龟子等危害造成伤口后,病菌很容易侵入。四是机械损伤传染。在中耕管理过程中进行施肥、除草时,造成魔芋叶片、叶柄、根系损伤,操作时锄具粘附了病菌,加大了机械损伤传染的几率[3]。

3.2 采收方式不当造成的传染

一是工具接触传染。采收工具触碰带病芋块后再伤及健康芋块,造成传染。二是分捡传染。在收后分级时,因剔除病芋而使手上带菌,当触及机械损伤的芋块而传染。三是采收后运输传染。采收后的翻动、装运等造成魔芋病菌相互传染。

3.3 魔芋贮存过程中的传染

在存放魔芋时,若魔芋未进行充分晾干,因魔芋水分含量较高,接触地面部分通风透气性差,较易溃烂,此时若病芋溃烂,菌液染到其他魔芋上,造成烂窖;若留下的种芋,染病种芋则成为翌年的最初侵染源之一。

3.4 魔芋运输过程中的传染

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层层叠放,高达l~2 m,通风、透气差,易染病。刚采收的鲜芋,长途运输,则因水分含量高,不通风、上下车造成损伤等原因造成魔芋腐烂,腐烂的菌液流动又导致病原菌侵染到其他健康芋种上。

3.5 种芋下种时的传染

在魔芋下种时,首先要捡种,捡种时手上粘附的病菌,成为一个传染源。其次是浸种,浸种时药液浓度不够,药液循环使用,造成消毒不彻底,导致病菌的传染;再次是浸种后晾干不彻底,种下后病菌有可乘之机,造成芋种未出苗即染病缺塘;最后是盛放芋种的器具,器具的一次接着一次的使用,使器具成了软腐病传染的又一途径。

4 综合防治措施

魔芋软腐病在种植、生长、采收及贮藏、运输等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可能传染,应针对各传染关键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断传染途径,保证种植魔芋的农户高产稳产。

4.1 生长过程的防治

魔芋生长过程传染软腐病的途径比较多。近几年普遍采用高墒栽培方式,由高到低开沟理墒,使地块能排水防涝,合理密植,发现虫害发生立即喷施相应防虫药液;采用秸秆、松毛等覆盖栽培,减少中耕除草,在中耕管理过程中,尽量不要伤及魔芋根、茎、叶,中耕除草尽量避免用机械铲除,使用手工拔除方式,中耕过后应立即喷施防病药液[4]。

4.2 采收不当传染的防治

采收、分级、运输等传染环节中,应采取在采收时精心收挖,尽量不伤及魔芋块茎,收后分级时先捡好的,后捡病坏、腐烂的,即分级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手上粘附病菌,预防病菌传播感染。

4.3 种芋贮存过程的防治

贮存魔芋种芋造成病菌传染的原因是贮存前未充分晾干、贮存时接触地面部分通风不畅等因素,应在贮存前于露地充分晾干(晾晒时间5~7 d),贮存在竹篱笆、草席,或在地面铺1层稻草、麦草,保证接触地面部分通风良好,并定期打开门窗通风换气,通风换气后用多菌灵等烟薰药物密封薰蒸消毒。

4.4 芋种运输传染的防治

运输过程由于堆放过高而芋种未充分晾干,水分含量大,通风透气差、病芋在挤压颠簸状态下腐烂,病液流动造成传染。因此,应在魔芋运输时采用分层叠放的方式,每层用1排高50 cm竹箩盛满即可,到达目的地后应立即卸下,摊散晾晒,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分检后经浸泡消毒后,再进行晾干贮存或播种。

4.5 下种时传染的防治

应在捡种时采取先好后坏的顺序,浸种时要确保药液浓度一定要够,每次都用清洁的水溶解药物后再进行浸种,浸种后要晾晒l~2 d。如果发现器具有魔芋污染过的痕迹,则应立即用药液进行清洁,待洗净晾干后再使用,以减少病菌传染。

5 结语

总之,魔芋软腐病的传染环节贯穿于从播种、生长、收获、贮藏、运输到再次下种时的每一个细节,整个种植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精心细致,全程跟踪,重点用药,综合防治,切断各种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病害发生。

6 参考文献

[1] 苏庭才,李勇.魔芋软腐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植物医生,2012(5):20-22.

[2] 杨毅娟,陈吉祥,陈仕琼,等.魔芋软腐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2012(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