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报表处理流程

会计报表处理流程

会计报表处理流程

会计报表处理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会计信息; 集成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5-0019-03

2016年是我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要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在供给与需求两端要将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克服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企业盈利下降、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财政收入下降和经济风险上升等问题,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 ]。五大任务的实施,必须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及时掌握成本、库存、资金等动态信息,为决策者掌握与使用。尤其是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特有功能集成更多经济要素信息,生成多样化、个性化会计报告,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实现传统会计信息向决策化、价值化转变,对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侧质量与效率、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中会计信息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原始凭证录入―结转凭证生成―编制财务报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作出经营管理决策”的流程,形成会计期间完整的财务报告信息,管理层根据财务分析报告作事后总结,安排未来的生产经营计划。从信息流程中可以看出,传统财务会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2-3 ]:

(一)以会计数据为出发点,数据源受限

按照传统会计数据采集模式,仅有与会计核算直接关联的经济业务数据进入核算系统,而相当一部分反映经济活动有重要价值、影响经济活动决策的数据信息未能采集到会计核算系统,使决策者未能及时掌握经济活动全貌,从而无法系统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等。同时,面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碎片化,传统会计对数据加工处理形成的数据报表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二)会计信息时效差,影响决策时效

传统会计信息业务处理的流程大部分集中在事后,财务报表只能在所有凭证录入完毕后才能生成,管理者不能及时从宏观角度分析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它是一个有纠正的反馈系统,但这个反馈系统是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后的滞后纠偏系统。面对稍纵即逝的市场,客户的需求时刻在变,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要求“准”且“快”,但依靠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流程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三)非结构数据被忽略,数据信息不完整

进入会计信息的除了原始凭证录入结构化数据以外,还忽略了与企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富含经济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面对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总量大、增长速度快、蕴含信息多的非结构化数据,缺乏有效的智能化处理,因而没有纳入会计信息系统,导致绝大部分有丰富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不能够体现于会计信息控制流程中,不能有效挖掘它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四)传统会计重核算,轻管理

随着市场环境快速变化,非财务信息也要融入会计信息中,如企业外部投资及上下游产业信息,通过与“互联网+”和“云计算”紧密结合,集成各类会计信息,不仅提供现有的财务处理数据,还要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内外部行为信息和趋势信息,强调供给侧会计管理,以提高公司企业管理者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将以往的记账、报账等会计工作向企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优化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

以上看出,现有会计信息不完整,时效性差,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尤其在新形势下极其不适应供给侧改革信息的膨胀与多变。要以会计信息价值增值为目标,采集“三去一降一补”市场信息,对非结构化数据采用智能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构化数据融合,挖掘会计信息因果关系,寻找分析控制隐藏的信息,保证会计报告完整、客观、不失真,满足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下,必须对传统会计完善、改革,改革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使其做到完整地反映经济事项,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二、供给侧改革会计信息集成应用

(一)供给侧会计信息集成原则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使用。要将财务会计算账、报账的核算会计功能进行扩展,向决策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要将企业的财务、经济业务和管理等方面整合起来,打造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功能,不断挖掘企业的潜在信息价值,节约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2.反馈机制与前馈机制相结合。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就要采用管理会计信息,利用前馈机制预测需求信息变化,在企业形成实际产能前进行有效控制,要对供给侧结构的实施效果优劣进行反馈纠正,实现反馈机制与前馈机制结合运用。

3.常规报表输出与个性化报表输出相结合。常规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股东权益变动表,是标准化财务报告形式,它方便审计等标准化、格式化业务使用。随着供给侧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呈现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等特征,企业对信息的结构要求存在着差异性,只有报表输出个性化才能满足不同需求。

4.会计信息多元化。会计信息既要集成常规核算会计信息,又要有非财务业务信息,如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信息,还要有企业外部信息,如行业市场环境信息、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信息,以丰富信息来源。

(二)供给侧会计信息集成应用方案

根据会计信息集成应用原则,在大数据时代,与企业经营、效益密切相关的数据日益发生变化,如生产、库存、销售等既有各种结构化会计数据,也有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会计数据。企业在会计信息流程上必须利用云平台,将海量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纳入会计信息流程中,将企业决策层、人事部门、采购部门、仓管部门、销售部门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和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逐渐添加到财务流程。构建财务与经济业务一体、多种形式数据整合的协同机制,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除了形成常规会计报告以外,还要根据需要形成个性化报表和决策性报表。因此运用大数据信息集成和事件驱动技术优化会计业务信息流程,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数据采集。基于“互联网+”将会计流程、业务流程的内外部数据流程有机整合[ 4 ],实现企业内部部门交易信息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中,利用物联网、移动网络技术将非结构化数据(如原料、产品标签)实时输入会计信息中,使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原貌得以全面地进入会计信息流程。为了强化业务交易的真实性,将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第三方纳入到会计信息流程之中,提供印证经济业务的相关信息,从而丰富数据来源。除了收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数据,还要增加高质量产品有效供给信息,提高企业产品的档次和质量,重点增加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信息,包括科技研发的资金、产品、研发力量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信息,包括国家在供给侧改革中释放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国家金融信息等数据,以扩大财务数据的来源,提供前馈预测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及时性。同时,实现有效的会计大数据分析,为下一步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提供可靠保证,实现企业有效纠偏。

2.信息数据处理。将收集的各业务系统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引入智能数据处理软件[ 5 ],如OCR技术,将采集的数据规范化,自动提取非结构化数据的内容,并存储到各业务子系统数据库中。业务子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相应事件驱动处理规则触发报账业务流程,生成相应的会计信息存储到会计大数据系统中。

3.形成会计信息大数据库。采用ETC数据信息管理工具,将存储在不同系统、不同物理设备中的历史会计数据进行抽取、集中,实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仓储、质量管理、销售、财务等流程信息紧密衔接,将会计信息系统、不同部门的系统和外部数据中的财务会计数据和非财务会计数据存储在会计信息大数据库系统,实现会计数据共享和会计信息互通,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会计信息数据分析、决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宗旨为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要加强生产端分析,重视产品研发成本分析和客户个性需求变化分析,有效利用会计数据,采用先进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将会计大数据库、方法库、知识库、模型库结合,实现大数据综合分析功能,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盈利水平等进行智能分析,并以报表和查询分析的方式将数据展示出来,反映企业的全面财务情况,帮助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事中监控、事后分析,及时发现财务风险,为筹资、成本决策、股权分配等企业经济活动作出正确决策,为企业“三去一降一补”提供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

5.输出多样性信息报表。在大数据分析、决策基础上,输出报表针对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常规性报表信息输出外,还要满足不同需求者的信息报表。

(1)非财务个性化报表。企业会计报表除了披露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外,通过非结构化信息引入,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产品占市场份额、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风险与管控、用户满意程度、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有关的无形资产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综合分析的评价及前景的判断。

(2)预测性报表。新常态下,企业决策者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更关注未来。企业除了按照国家规定上市公司在募股说明书和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量等信息外,还应通过智能算法建立库存、产能、新产品、金融预测性报表,如提高企业有效供给能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的预测性报表,政府降低制度易成本对企业效益影响报表等,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依据。

三、结论

会计领域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需要将以往会计算账、报账的传统思维向决策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向转变。通过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嵌入非财务数据业务处理规则,集成经济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和市场环境信息,经过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共享,加快企业经济信息的汇总与集成化应用,使企业会计工作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决策支持型,为企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优质信息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9-19.

[2] 汤四新,阳杰.IT环境下会计流程持续优化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4(10):77-80.

[3] 张丽娟.XY公司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8-18.

会计报表处理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会计报表处理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预算管理;技术设计;功能设计

0.前言

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用好增量资金,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逐步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本研究将基于新常态的背景,结合地震系统业务特点,以安徽省地震局预算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契机,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和预算管理解决方案,帮助进行财务基础数据实时汇集、即时更新、动态跟踪和预算控制,开展各类统计分析,强化预算全过程和资金使用监管。能够灵活、开放、实时地与相关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财务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同步性和完整性。

1.系统架构

前端采用ASP.NET语言编写,后台数据库选用Oracle搭建,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B/S架构系统,执行效率高,易于管理,便于系统后续功能扩展。系统根据地震部门业务流程特点下分基础数据、执行数据、统计及监控数据、管理数据、合同管理、预算执行、绩效管理、系统管理八大模块,将资金流与实物流、信息流相整合,实现以预算编制为龙头,预算执行(涵盖一般资金支付、采购支出、合同支付等)为主线,预算管理全过程在系统上的业务流转.

2.技术设计

2.1容量及响应设计

根据省局实际数据量,设定初始总容量为50Gbyte,大概每年的数据容量在10G左右,从容量和可扩展性和灾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建议每年的数据量分配在100G左右。安徽省地震局预算管理系统响应设计具体见表1。此外,还通过以下手段来确保用户得到高质量的响应:(1)优化模型设计,减少冗余数据量的加载和检索以及表间关联检索。(2)充分利用分布式缓存功能,将经常访问的数据缓存于内存池中,减少IO读写。(3)利用集群功能,合理分配负载,充分利用各主机的CPU,内存等硬件资源。(4)优化报表设计,减少报表生成所需要的系统资源,同时利用系统缓存功能,把报表生成任务安排到非高峰时段。

2.2易用性设计

在系统易用性方面,充分考虑用户的体验性、简单性、高效率性。主要基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使用大众化WEB浏览器如Chrome、IE、Firefox作为客户端的浏览工具;用户界面友好、同时易操作;界面操作符合浏览习惯;界面风格,术语统一;灵活的页面布局,支持标签页;采用数据库自动实时热备份,实现当一套系统出现问题时另一套系统能够自动完全接替出故障系统的工作,从而保证系统的7*24小时稳定可靠运行。

3.功能设计

3.1权限管理设计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安徽省地震局财务管理办法,系统细分部门预算员、部门负责人、发财处负责人、分管局领导、分管财务局领导、局主要负责人、部门预算执行经办员、会计、出纳、合同签章员、部门绩效填报员、绩效管理员、财务室主任、发财处副处长、系统管理员等十五个角色,根据流程分配不同的权限,最大限度保证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发财处负责人角色为例,该角色在不同的子模块中赋予不同的权限,具体情况如下:(1)资金到账签阅及认领子模块:负责签阅由会计审核的通过的资金到账信息;负责认领涉及通知发财处认领的资金到账信息。(2)预算申报审核及下达子模块:负责审核本部门预算申报信息;负责审核其他部门涉及特殊事项为政府采购的预算信息;负责审核所有部门预算申报信息;负责对所有部门预算申报信息下达操作。(3)预算申报查询子模块:查询所有部门项目预算申报信息。(4)预算执行查询子模块:查询所有部门项目预算执行信息。(5)预算分析子模块:按不同维度统计所有部门预算申报数据、年度同比预算对比数据;按不同维度统计所有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数据、月度预算执行数据、年度预算执行对比数据;按不同维度统计所有部门合同执行数据,年度合同执行对比数据。(6)绩效查询子模块:查询全局年度预算支出数据;查询全局年度预算项目支出数据;查询全局年度纳入绩效管理项目数量;查询全局年度纳入绩效管理项目支出数据;查询全局年度实际纳入绩效管理项目支出数据;查询各单位纳入绩效管理的项目绩效填报汇总信息。

3.2核心业务流程设计

(1)资金到账登记该子模块是单位除年初中央及省级财政收入外的资金收入维护入口,由出纳进行登记,并交会计审核通过后,发送至发财处负责人签阅。出纳将已签阅过的资金到账信息发送通知给具体部门负责人,完成自己到账的认领操作。其中资金到账登记状态按照业务特点分为待提交、待审核、待签阅、待通知、待认领、已认领、拒领、退回等八种状态.(2)预算申报及调整预算申报为各部门完成下年度年初预算申报提供编报、审批、作废、退回、下达、查询完整的处理流程,是实现各部门年初预算及时申报入口;而预算调整是为各部门完成本年度年中预算调整提供编报、审批、作废、退回、下达、查询完整的处理流程,是实现各部门年中预算调整入口。这二者工作流程基本一致,且均涉及到项目编号的选择或填入,因此在安徽省地震局预算管理系统中,对项目编号规则做出定义:编号第一位为项目类型A代表日常项目、Z代表部门专项、J代表结转项目、K代表科研项目;编号第二位为部门编号,办公室为A,人教处为B,以此类推,S为局专项;编号第三、四位是数字标号,按部门项目数量依次编号。后面增加资金来源表示字母,Z表示中央财政,S表示省级财政,C表示自筹资金,ZS表示中央和省级财政,以此类推.(3)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子模块包括费用报销申请、费用报销审核、费用报销收付、执行查询等功能。其中费用报销申请提供从报销发起、权限审批、会计审核、记账入库等预算执行环节全过程流转,控制和均衡预算收支。分层级动态监控各项资金支出,跟踪资金流向,确保资金支出符合限定条件;费用报销审核分为会计审核和部门负责人审核,前者由会计审核费用报销,并填写相应的付款金额、凭证号等信息,后者发财处负责人审核费用报销。费用报销收付是通过发财处负责人的审核后,出纳根据审核通过的信息去实际付款,付款后需在系统中完成付款成功、付款失败、收款成功的操作;而执行查询功能则提供各部门预算执行在办或已完成的费用报销记录,且根据不同部门使用人权限而定查看的范围不同.

4.结语

基于WEB的安徽省地震局预算管理系统建设及投入运行可以更好的完善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强化预算监督流程,显著提高省局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曲艺.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6.

[2]杨艳艳.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基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视角[J].价值工程,2017.

会计报表处理流程范文第4篇

一、我国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理论研究现状

(一)模板理论 模板理论就是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事先都定义好一个具有借贷方向和会计科目的会计分录框架的文件,在以后发生经济业务时,由系统自动查找该类经济业务对应的会计分录框架文件,将其发生的金额(如果涉及数量、单价的,则自动填写数量和单价)填入会计分录框架内,形成记账凭证。模板理论的运用需要事先设置好企业所需用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会计科目属性等,然后再逐一定义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模板,而这个定义工作需要专业会计人员来完成。

(二)专家知识库理论 专家知识库理论是利用财会领域专家的宝贵经验、智慧和思维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立专家知识库,再与分析策略、推理机相互配合,形成会计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系统。具体如下:(1)专家知识库,即对所分析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按照特定结构组织成机器可识别体系。(2)规则集,就是将分析策略用规则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采用if……then……结构形式,其功能是对分析的过程进行规范,使系统能根据知识库内容按照规则进行分析。(3)推理机,就是在知识库和规则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推理软件工具,其功能是根据知识和规则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输出判断结果。

(三)关键因素理论 关键因素理论是依据人工在编制会计分录所习惯采用的方法归纳而成。该理论认为,人工编制会计分录时,通常是以几个关键性因素的判断来完成的:首先判断该业务的类别,其次判断该业务发生的途径,第三判断该业务发生途径的过程类别,最后再判断业务操作的类别,依据这些特征最终形成会计分录。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可以表述如下:

会计分录={业务类别,业务途径,业务过程,业务操作}。

二、国外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理论研究现状

(一)会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资源、事件、参与者”理论(REA) “资源、事件、参与者”即REA理论,是由McCarthy于1982年基于会计理论提出。McCarthy认为,在获取会计事项的信息时,不要只侧重于捕获经济事项的借方和贷方信息,而应捕获企业控制的每一项资源(Resource),引起资源变动的每一项事件 (Event),在事件中的每一个参与人(Agent)的信息。REA理论提出后,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REA理论的分析范围主要限于企业经济事件,范围较窄。为此REA被扩展为REA-EO,即将REA的分析范围扩大到包括经济、经营和信息事件在内的整个企业范围。其次,将“参与者”(Agent)仅定义为一个单纯经济事件的参与者是不妥的,应替代为“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的个人”。第三,在应用REA对经济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时,缺少一个清晰化的概念体系,因此难以将REA理论运用到信息系统的实现上。于是产生了“本体论”理论(ONTOLOGY)。

(二)面向会计信息系统实现的“本体论”(ONTOLOGY) 本体论是指概念化的明确范式,是从共享的角度出发对被研发专业领域已存在的概念(资源、事件、参与人)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类、定义,用于解决专业领域人员与计算机编程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支持程序的概念化设计,为实现信息系统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会计领域为例,供货人、采购、销售、客户、支付凭据、收款凭据等是概念;采购导致货物流入,销售导致货物流出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供货人姓名、地址、账户,采购的支付方式、交易代码、总分类账户,资金流入的账户(现金账户或银行账户),销售的方式、交易代码、总分类账户,客户的姓名、地址、账户,存货的名称、存放地点、总分类账户等,就是可用于编程的具体范式。按照本体论对企业范围内各项要素划分出明确的范式后,编程人员可据以在计算机上实现数据的输入、编辑和常规输出的功能,但是要让计算机自动生成会计分录、现金流量表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等,仍然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在操作员在前台进行数据的输入、编辑时,在后台由系统按照目标对象的要求自动生成前后一致的、具有解释力的特定标注,这就产生了系统智能化的“脚本”理论(Script)。

(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智能化的“脚本”理论(Script) “脚本”是指一个连贯的行为或事件的序列。该概念是由Schank & Abelson于1977年为处理自然语言中语句的语义,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大意提出的。1986年Schank将它用于动态记忆模型中,通过提供对事件的模式化答案,形成了一个具有分析、解释能力的机制,之后并将它用到了智能软件的开发中。一个脚本包括的内容:(1)相关的事件;(2)行为的顺序;(3)对行为、事件的解释;(4)特定的标注。特定标注是指用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采用文本文件,将上述事件、行为,以及事件、行为之间的关系等记录并保存下来,在需要时以被程序直接调用。为标注脚本,目前已开发的标注语言有:XML(可扩展标注语言),GML(普通化标注语言),SGML(标准普通化标注语言),HTML(超文本标注语言)等。

三、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理论运用思考

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理论表明,非会计专业背景的计算机编程人员需要对企业资源、事件、参与人和经营管理等知识、概念进行学习掌握,同时专业会计人员需要对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涉及到的最小单位的概念、行为,以及这些概念、行为之间的关系,概念、行为与输出结果的关系进行规范化的描述(以下称之为“本体描述”),以供编程人员理解、掌握和交流,在此基础上,编程人员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智能系统。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是本体描述,因为通常情况下,懂计算机编程的人员,不懂专业会计,而精通专业会计的人员又不懂计算机编程。为便于阐述本体描述,下面以2013年版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一中“一般计税方法计税”项目的智能化处理为例来说明。

(一)目标功能描述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智能处理的功能是指在前台输入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时,在后台由系统直接捕获增值税纳税申报所需信息,并在月末自动生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二)本体描述 从目标功能来看,这一功能的实现涉及到三个本体类别: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本体(表1),销售业务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本体(表2),销售凭证至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的行为关系本体(表3)。

(四)编写解释器 根据“销售凭证至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的行为关系本体描述”编制解释器,月末通过解释器读取脚本文件就可自动生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了。

会计报表处理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1] [2] 

. 对账环节省略化

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就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因为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被弱化和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