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基层儿童;影响

我国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保健服务工作[1],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基层儿童保健模式的影响,笔者结合儿童保健服务机构的相关统计数据,总结2010年起开始对儿童实施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前后2年的效果,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来自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儿童保健服务机构的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6月开始实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而2008年1月~2010年5月未实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

1.2方法

1.2.1转变观念 在进行保健服务前对所有参与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内容是对儿童保健服务观念的调整,要求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注意强化服务工作的整体性,对儿童健康问题的解决要做到防治结合,包括对引起儿童常见疾病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干预等,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1.2.2系统化服务 儿童保健部门需要能够提供针对各个儿童年龄段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系统化服务[2,3]:①有机结合预防接种机构与体检机构,根据儿童具体需求情况,在提供接种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儿童常见病的监测与防治服务。②在扩大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儿童,还可以通过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员宣讲儿童保健注意事项,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空间。③对儿童保健服务工作分档分类:对儿童常见疾病加大监测和防止力度,而儿童罕见病可适当延长监测周期,做到有目的的检测和防治。

1.2.3建立家长反馈制度 在提供健康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反馈单"和"电话随访"等方式将儿童的身体健康监测结果及时告知家长,对存在问题的患儿及时进行专家门诊复查和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百分率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χ2检验。

2结果

2010年后2年,儿童贫血发病率5.8%,佝偻病发病率2.1%,营养不良发病率1.0%,肥胖发病率3.1%,行为问题儿童25.1%,统计结果明显优于2010年前2年(P

3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由统计结果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儿童自2010年6月份开始施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之后,儿童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问题与行为问题均得到明显改善(P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服务工作中的全面开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使基层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显著性降低,在长期的服务工作中,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①服务机构的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轻防重医现象,对儿童疾病的治疗设备比较完善,但是预防控制的相关设备与服务内容不完善甚至缺乏。②对儿童保健服务的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儿童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完善,没有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技术来提升服务质量,使服务价值相对低下。③社会保健服务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富裕的家庭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保健服务模式,需要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4]。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5]:①要加大对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尽量完善全面的、系统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整体运作需要的条件;②要以儿童保健服务的社会需求情况为目标,多方面、多层次的开展综合服务与管理,改善儿童保健服务的环境;③将儿童保健服务机构需要将综合性的服务与福利性设施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整体性。

总之,我们需要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保健服务质量和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来对儿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杨彦,张德春,李胜玲,等.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826-1829.

[2] 高春梅,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967-970.

[3] 李一飞,周开宇,张崇凡等.基于多元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国儿童保健学科知识发展可视化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6):409-417.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 健康教育; 网络管理; 筛查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105-03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优生优育、减少残疾儿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又是一项社会群体性系统工程,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1]。此项工作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群体中对一些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查,从而使患儿在临床上尚未出现临床症状、而体内代谢或者功能已有变化时就做出早期诊断,结合有效治疗,避免患儿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性的损害。我国是从1981年开始提出新生儿疾病筛查概念,1994年立法推广;荆州市妇幼保健院2004年开展这项工作以来,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完善网络管理,逐渐规范运行模式,使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8%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1 建立并实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网络管理模式

1.1 组织管理

成立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成立了由分管院长为组长、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部门科室协调、组织督导检查、网络运行状况考评。成立了由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为组长、妇保科、产科、儿保科、检验科主任、护士长为组员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技术小组,负责网络建立、制定健康教育技术规范和流程、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工作。

1.2 科室及部门的职责分工

妇保科负责对孕妇建立围产保健卡,实施孕期健康教育;产科负责住院待产孕妇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儿保科负责对新爸爸一对一健康教育;检验科负责新生儿标本采集和检测;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健康课堂的组织;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负责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

1.3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模式图

见图1。

1.4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流程

妇保科为孕妇建立保健卡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信息发放听课证组织孕期健康课堂 产科在孕产妇入院时回收听课证,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根据听课证信息进行第一次效果评价孕产妇入院后,产科责任护士再次或重点一对一向孕妇及其家属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发放宣传手册、产后爸爸课堂听课证健康教育中心每周组织一次爸爸课堂儿保科健康教育员每天下午组织爸爸座谈会,再次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目的、意义、具体的采血时间、采血方法知情同意、签字建立新生儿信息档案开具化验单发放高危儿迟缓检测通知单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根据化验单信息进行第二次效果评价检验科核对新生儿信息填写新生儿采血卡片,在新生儿出生后72h(充分哺乳后)再次核对新生儿信息并采足跟血,制做标本检测结果反馈家属可疑儿的追踪与确诊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根据追踪与确诊信息进行第三次效果评价确诊儿的治疗与随访新生儿疾病筛查办公室根据治疗与随访信息进行第四次效果评价。

1.5 健康教育形式

社区健康教育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挂图、义诊咨询等。院内健康教育采取电视片播放、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手册、授课及一对一宣传等措施。

2 建立并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2.1 评价指标

妇保科: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率、听课率;产科:听课证回收率,病房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爸爸课堂听课证发放率;健康教育中心:爸爸课堂听课率;儿保科:知情同意书签字率,高危儿延缓检测通知单发放率。

2.2 评价内容

听课证信息评价;化验单信息评价;追踪与确诊信息和满意度评价;确诊病例治疗效果评价。

2.3 评价措施

新生儿疾病筛查办主任每天上午9点之前病区巡查,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网络工作情况,并记录;对每次课堂进行听课人数统计;每月对产妇和/或家属进行一次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满意度问卷及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并对各相关科室评价指标进行汇总、通报,纳入医疗保健质量考核;每季度召开一次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例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的统计均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第一次效果评价: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率、听课率分析

2004年至2008年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数、听课率分布均呈上升趋势,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92.44,P

3.2 第二次效果评价:分娩前后产科、健康教育中心、儿保科立体结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5年来,孕妇入院分娩数由于健康教育的带动,呈明显上升态势,新生儿疾病筛查从2004年的55.80%上升到2008年的98.88%。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24.92,P

3.3 第三次效果评价:5年新生儿疾病筛查追踪与确诊信息分析

2004年至2008年新生儿疾病筛查阴性结果反馈与可疑结果追踪与确诊病例的满意度调查也呈上升态势,且阴性结果家属满意度调查反馈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3。

4 讨论

4.1 健康教育是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先导

目前社会上许多家长还不了解遗传代谢病疾病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我院2004年启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后,通过逐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社区健康教育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挂图、义诊咨询等,院内健康教育采取电视片播放、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手册、授课及一对一宣传等;使孕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和意义,取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才能提高服务对象的依从性,使新生儿疾病筛查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4.2 实行健康教育网络管理是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的基础

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网络的建立使各部门各科室之间职责明确、任务明确、重点明确、且相互合作[3]。如产前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概念,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的危害,重点对象是准妈妈;产时因产妇阵痛,丈夫对产妇及孩子的担忧,宣传效果差,这一环节可跳过;产后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目的和意义,采血的时间、方法,重点对象是初为人父的爸爸及其他直系亲属;检验科在采集标本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和服务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只有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各个环节配合协调,形成网络合力,才能赢得服务对象对此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3 建立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是保证筛查率的关键措施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执法工作,是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是每一位新生儿应享有的权利,如果不能保证高的筛查率,就存在漏筛可能,必须严格把握每一个工作环节,才能使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持续进行。健康教育网络管理模式建立后,必须要有评价与考核,以指标衡量工作质量,从而保证高的筛查率,防止漏筛,有效地避免了因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及苯丙酮尿症患儿的致残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4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管理模式的价值

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建立、运转、评价,尤其是对责任科室与责任人一次、再次或重点一对一向孕妇及其家属宣传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发放宣传手册、座谈会、知情同意与签字、建立新生儿信息档案,采足跟血、检测和结果反馈、确诊儿的治疗与随访中各个环节的评价,是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流程能够正常运转的保证。第一次评价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情况,进行听课率分析表明:5年来准妈妈准爸爸听课证发放数、听课率分布均呈上升趋势,也带动了围产保健门诊及产科临床业务。分娩前后产科、健康教育中心、儿保科立体结构健康教育效果的第二次评价,是我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从2004年的55.80%上升到2008年的98.88%的有力保证。新生儿疾病筛查阴性结果反馈与可疑结果追踪与确诊的第三次评价,满意度的上升又促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医院的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使两个效益得到了明显增长。

本院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评价措施及指标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有进一步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龙. 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管理模式及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435.

[2] 桓中雪,谢明月. 健康教育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影响[J]. 中国保健,2008,15(增刊):626-627.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目前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引起了众多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关于儿童专科医院的文献报道尚不多见。武汉市儿童医院是一所规模较大、设施较现代化的儿童综合性专科医院,日门诊量超过3000人次,年均门、急诊量约计130万人次,年均出住院患儿近5万人次。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所医院,如何根据综合性专科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寻求新的健康教育模式是我们近期的主要任务。现将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讨报道如下。

1 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由于领导的重视,该院建立了院科两级健康教育管理网络。

1.1医院明确由一名副院长负责,健康教育科牵头,承担对医院内外健康教育的任务,结合专科特点和病人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对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和指导,并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1.2医院在各病区设兼职健康教育辅导员一名,按照要求落实本科室的健康教育具体工作。包括定期编辑宣传刊,参与培训,定期组织门诊、病房患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收集、反馈家长和患儿的意见和建议,归档、保存健康教育资料。

通过院科两级管理网络,全院各临床科室广泛参与,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之间职责分明、通力协作,有力地保证了医院在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这一系列过程的和谐运作。

2 目标管理,落实责任

自2003年医院实行临床、医技科室健康教育考核以来,医院着力抓好了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2.1结合医院门诊就医患儿中有40%左右需要输液的特点,定期为其播放健康知识录像片,让患儿在候诊中接受宣教,将门诊健康教育任务落实到输液室。

2.2针对不同专科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通过责任制护士零距离的交流与传播,将在院专科病人的健康教育送至患儿床边,融入病区责任制护理的工作之中。

2.3扩大健康教育信息量,在门诊、病区醒目位置放置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专题宣传展牌,为患儿拟订《专科护理手册》,将健康教育责任落实到门诊、病区。

2.4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义诊咨询活动,为省内外及贫困边远山区群众送去医疗信息与医疗保健知识,将送医下基层的目标任务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

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几年来,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不断增多,按传播方式来分,有语言、文字、形象化、摄影、电化、广播电视、报刊等;按场所来分,有门诊(候诊、随诊、咨询、讲座)健康教育,住院(病房、出院)健康教育,社区(地段保健、计划免疫、居委。会、上街宣传)健康教育。日常工作中该院较多见的文字、形象化教育及电视教育,在内容上结合各科专业特点,向群众宣传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急救常识、儿童心理、预防传染病等健康教育知识。该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专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健康学校

医院成立健康学校,利用双休日,选派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免费为患儿家长传授健康知识,发放讲稿,并将健康学校搬到社区,为更多的群众传播健康教育知识。

3.2校医俱乐部

为幼儿园和小学校医提供健康教育服务的“校医俱乐部”,在城区内已有54名成员,医院定期组织校医集中授课,无偿向俱乐部成员提供健康教育资料,疾病流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校医的职业水平,并为校园意外伤害提供急救绿色通道。

3.3患儿之家活动

每年“六一”“元旦”等节日,医院都要举办不同专科的“患儿之家”活动,在讲授专科知识的同时与患儿及家长互动,医务人员在轻松的氛围里与病人交流沟通。2006年1至9月,共举办讲座15场。同时,医院围绕儿童的健康问题开展了“为孩子健康加油”“儿童保健,有我关爱”等义诊咨询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3.4设立互联网站

充分利用媒体和公众互联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媒体的高覆盖率和高效性作用。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同时,医院于2004年4月建立了网站,设置了20多个健康教育栏目和咨询信箱,利用现代化工具向社会广泛传播健康知识。

4效果评价,持续改进

评价是考核成效、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健康教育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满足了患儿需求,是否为疾病的诊治与康复提供了有效帮助。通过回顾总结,评价该院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使住院患儿在疾病的治疗期与康复期正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健康教育内容,主动与医护人员默契配合,从而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

4.2由于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宣教,告知病人疾病预防的注意事项,避免了疾病的复发,减轻了患儿痛苦。

4.3通过对门诊患儿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其家长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选择最佳治疗方式和时间,取得了较好疗效。

4.4宣传预防保健知识,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信息,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2006年1至9月份,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综合服务满意度评价达95.89%。

但是,医院在实践中发现,患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与其年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患儿家长的年龄越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期望值也越高。当前,随着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健康教育在方式上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缺乏通俗化,不易于被患儿家长所接受;②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细化、深化不够,缺乏深度;③健康教育在模式上过于简单化、程式化,仍存在“见病不见人”的现象,对患儿的心理、生理、社会需求给予全面指导、满足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急需解决。医院必须根据患儿需求和疾病诊治需要,持续不断改进。可通过定期发放病人问卷调查表,收集患儿及家长意见,及时调整健康教育计划和方式,尤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实施人性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加贴近患儿,易于接受。

5思考和探讨

5.1随着医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医疗工作模式从单纯医疗型服务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型发展。在对病人和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将临床与预防保健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发现、纠正病人和保健对象的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行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医院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此项工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队伍建设和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素质,仅依靠少数兼职人员是不够的,必须让广大医护人员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并将健康教育纳入每位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定期实施业务培训与考核,使他们掌握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组织实施及效果评价,成为医院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3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07-02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生活质量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体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我院的儿科住院数量统计中,患儿住院的数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儿童不懂事,而孩子的实际照看者也缺乏关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知识,这种情形使得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护士除了要做好护理外,还担负着普及儿科健康知识的责任。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由于医院儿科病房的特殊性:主要是儿科病人年龄小,发育快,健康需求旺盛,但是由于病人缺少卫生知识方面的理念,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再加上现在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4、5个大人陪同1个患儿来住院是常事,家长对儿科护士的期望与对患儿的疼爱成正比例增长。所以儿科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儿童和家属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儿童和家属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儿童和家属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护士要把将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积极为患儿和家属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加强落实人性化服务观念,将尖端的医疗医护技术与高科技的检测手段相结合,强化人文关怀、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安慰等。

医院儿科里住院的基本都是儿童,介于这种特殊性,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要求医护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

第一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护理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护理观,护理人员应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就是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就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努力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病人。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切实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最健康的知识解决患者出现的新问题,满足患者新的需要。

第二要注重选择的健康教育时机

护士不能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或急于求成,而是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护士应该多做观察,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阶段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有效的教育效果。

第三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宜、因病而宜,根据患儿和家属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护士要注意分析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对病人的需求作出突出个性的判断,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力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四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针对患儿的特殊性,一个完整的、质效优良的应该是,护士的健康教育不能拘泥于形式,应该坚持双向的健康教育形式,调动患儿和家属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患儿情况和病种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第五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儿童基本都在家属的监护之下,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活动场所,儿科的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得有家属的参与,这样才可能让健康教育有效进行,使得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体来说,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要以改进和提高患儿和家属健康观念为导向,从而提高患儿和家属的健康知识水平,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具体的健康教育实践中,由于在患儿的住院过程中,家长都会全程陪同,在结合儿童身体和心理的特点,所以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患儿的教育,二是对患儿家属的教育,在儿科的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热情的迎接入院病人,积极地介绍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以及其他医护人员,发放入院须知,同时指导家属配合整理房间,提醒家长要注意卫生,以免疾病的再次传染。另外对于住院的患儿要注意安全健康方面的教育,比如防坠床、防误服药物等。

二.了解患儿的疾病检查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其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要告知相关疾病的检查和护理知识,另外还要对家长进行一些必备的儿童护理知识和经验,例如,提醒家长在照顾患儿吃饭前要注意洗手等。

三.了解患儿的心里情况,大多数患儿对医院有恐惧心理,护士要积极观察患儿的外部表现,了解患儿的心理情况,积极安抚患儿的恐惧心理和家属急躁情绪,让他们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士的护理。

四.对患儿在饮食方面的教育。指导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家长为患儿准备合适、合理、营养的食物。

五.对家长进行常见病的专科指导。例如肺炎、哮喘、高烧等,内容包括: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自我护理常识、饮食调护、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等,对这些方面应系统教育,并帮助患者识别疾病的危险信号及自救常识。

儿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 罗锂,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广西 玉林,537000;余钊运,贵港市平南县镇隆镇六竹小学,广西 平南,537306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108-0005 教育部于2002年8月制定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2]。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极大的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众多,经济欠发达,因为受到经济水平、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广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缺乏来自实证研究的论证。本研究实地调查了广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为广西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一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福塘村和西山村的两所小学中抽取500名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试群体均为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为84.4%。其中男生220人,女生202人;四年级137人,五年级123人,六年级162人;留守儿童99人,非留守儿童291人(有缺失值)。

(二)研究工具

测试问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3](P3~1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周步成等人于1991年5月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GAT) 基础上修订而成,并制订了中国常模。该问卷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用于诊断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而且对教师和家长正确地了解并指导孩子,以及针对中小学生心理键康的科学研究,均具有很高价值。本测验共包括8个维度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冲动倾向;此外还设置了效度量表(说谎量表)。全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各维度量表同全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达到0.70以上,内部一致性较好[4]。测验分数以得分表示,可与其他测验结果进行比较。将受试者8个维度量表的得分加起来就是量表总分。量表总分在64以上者或各维度量表得分在8分以上者,就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5](P279~280)。这也是本问卷与其他问卷不同的地方,它保证了测验的有效度,可以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出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11.5数据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表1)

依据表1可以看出,被试总体的焦虑总分均值为41.22分,未超过正常焦虑总分,且心理正常的学生占总体的85.78%,说明被试为一个低焦虑群体。该表显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有12人,占总体的2.84%;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有48人,占总体的11.37%;至少在一个分量表上显示有问题者有251人,占总体的59.48%,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以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广西农村小学生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定被试心理问题具体分布情况,以下对各维度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在MHT的学习焦虑维度上平均分大于8分,为8.36分,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小于8分。这说明小学生在学习焦虑维度上存在适应不良的情况。各维度的焦虑水平得分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

表3结果显示:被试心理健康各维度上存在适应不良的人数占比例前三位的是学习焦虑(N=215人,占被试总体的50.95%)、身体症状(N=80人,占被试总体的18.95%)、自责倾向(N=55人,占被试总体的13.03%)。各维度上存在适应不良的人数从多到少排列的顺序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

(三)广西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依据表4可知,经过t检验,女生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这三个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对人焦虑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依据表5可知,经过F检验,三个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量表总分维度中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过敏倾向维度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从量表总分的均值比较来看,五年级的均值最高,四年级次之,六年级最低。经过事后多重检验(Turkey)发现,在学习焦虑维度上,四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五年级和六年级;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这两个维度上,六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五年级;在过敏倾向维度上,四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五年级;在身体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三个维度上,六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四年级和五年级;在量表总分上,四年级和六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五年级。

(五)农村小学生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依据表6可以看出,经过t检验,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三、讨论与建议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广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其总分>64分的占被试总体2.84%的那部分农村小学生,也包括虽然总分<65分,但在个别维度上却显示出某一方面问题的农村小学生。虽然被试总体的心理健康都处于低焦虑水平,但是不能忽视对这些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习焦虑是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这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的研究结果一致[6]。学习焦虑由来自于有关学习的各方面压力引起。在许多学校中,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心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子女考试失利时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表现出过度的焦虑[6]。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女生得分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这三个维度上极其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得分在对人焦虑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群体在恐怖倾向维度中存在差异,这与辽宁省岫岩县农村、吉安市农村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8]。这与女生生理、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有关。一方面女生较男生比较早进入青春期,对生理变化有一种神秘感、恐惧感,加之事先缺少他人指导,所以常处于一种焦虑不安之中,有时莫明奇妙地紧张、害怕;另一方面,家长给予女孩子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少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大于男孩子,独立性又小于男孩子,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帮助就感到不安[9]。因此,要求在广西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应当做得具体细致、科学合理,不能走过场、 一刀切,而应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以及不同学校等的具体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制订相对应的发展与矫正计划,提高广大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三个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量表总分中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过敏倾向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不同年级的学生总分均值以五年级最高,四年级次之,六年级最低。这与潘晓莉(2000)、赵玫(201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10]。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四年级主要以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为主;五年级主要以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为主;六年级则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为主。因此,在解决突出的心理问题时,不同年级的重点不完全相同,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有关措施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将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消除,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6]。

(四)农村小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5.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加力不从心,更不用说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对其人格的培养[11]。黄晓萍等调查发现,很多代养人都是祖辈和亲戚,其中祖辈占78.4%, 亲戚占13.9%。这些代养人中,文盲占43.7%,小学和初中文化占51.5%,高中文化占4.8%,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陈旧,方法简单,对学生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难以给予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和指导[12]。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高焦虑水平的原因之一。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留守儿童仍是特别需要被关注的群体。因此,政府或村委会举办代养人培训班,给他们讲授新的教育观念、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或开设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讲座,提高代养人的教育能力,使他们能真正肩负起监护人的教育职责[12]。另外,尽快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努力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加强家校合作,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按照生态系统发展观的观点来看,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的一部分,其心理行为所表现出的弹性是由学生与环境间的互动过程所决定的。因此,环境系统变化的过渡时期是系统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外界对学生成长干预最为有效的时期。健康的环境系统首先应保持其结构和功能完整,能够在不同结构水平上,例如从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决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上,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不同方面的资源[13]。本研究结合众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家校合作,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条件,积极创办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广大农村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使家长能够依据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有效地指导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另外,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舆论宣传,为农村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浙宁.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2]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

[3]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叶俊杰.农村学习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4(2).

[5]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董灿华,沈雪芬.浙江中部地区农村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

[7]赵枚.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9).

[8]张艳萍.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社会医学.2008,28(7).

[9]杨俊岭,李文玉. 一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8(1).

[10]潘晓莉,李明敏,等.资中县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11]胡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