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专业技术论文

电气专业技术论文

电气专业技术论文

电气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校企文化融合;异同;意义;方法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83-02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是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 围绕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融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氛围,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形成此专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异,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尤为突出。

高职院校重在教育,企业重在管理,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资条件建设等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校园文化重在培养人格中的主体意识,多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责任,要求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两种文化的相对独立、缺少交流形成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显著差异。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主要从教书育人的需要出发,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校园文化崇尚个性发展,不同同学行为差异大。校园管理制度重在引导、教育,在校学习行为往往是老师安排好的,老师讲授、示范,指导如何做。在校学习,允许错误,再纠正错误,60分过关。

而企业园区为了生产需要,更注重高效、安全。企业文化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和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重在严格、规范、标准、可执行,常常使用奖金、福利、处罚等等手段。比如行为时间统一、动作划一,走路靠右行,物品摆放整齐,甚至宿舍鞋子等等都要放在规定的圈圈里,否则会被罚款。对于工作任务,大多是给出要求或目标,员工自己或协作,想方设法去完成。对于产品质量,要求六西格玛,最好100%无差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电气自动化企业拥有众多的电气自动化先进设施,其工作流程特殊,高技术、高危险。对劳动者的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过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基本功扎实,有突出的专业特长。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具备实战能力。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不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要求特殊,更强调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注重安全规程、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造力。要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视。同时必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高职学生就业前接触企业文化的途径还不充分。媒体、短工、传闻、参观实习、课堂、父母兄长等是他们的主要了解途径。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对企业文化需要一定时间的不适应。这不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在校的宽松环境、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脱节等,学生就业后感觉工作压力大、工作枯燥乏味、企业人际关系难处、工作时间太长等。对工作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工作缺乏主动性、缺少敬业精神。

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要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现两种文化对接,增强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对于本专业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本专业文化相融合,可以凸显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助于实现本专业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的形成;

(4)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尽快熟悉、适应企业文化,学生学会处理企业人际关系,使毕业生工作后能迅速融入企业文化环境中,尽快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5)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熟悉企业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规章制度,适应企业工作节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习惯;

(6)有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工作主动性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7)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具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素质与能力,成为未来推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8)有利于推进“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的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框架下,重视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深化本专业校企文化融合。广泛的专业文化校企融合,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同时,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比对研究。比如,通过网上查找、到电气自动化企业拜访、调研、鼓励教师到电气自动化企业顶岗学习来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与友好电气自动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友好交流合作;吸纳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研究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成就等等;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和内容。

(1)建立健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保证。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入到本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之中。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形成运作、发展机制。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遵守按章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2)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果,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采用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仿企业工作过程和环境,营造电气自动化企业仿真教学氛围,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将学习过程与生产运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工学结合,在体验企业工作过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

(3)注重用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职场的环境,使学生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新生入学起,循序渐进安排,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从教室、实训场、课程内容等等各个方面展现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网站校园网建设,通过网上咨询、微博、组建聊天群等形式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布置专业发展历史展、专业技术能手展、专业新技术展、专业新工艺展等,宣传专业文化历史,建设专业特色的文化环境;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特点,在实训场所悬挂生产流程、安全规程、操作流程、电气自动化行业企业精神等,营造企业氛围;根据专业理念,发掘师生创意潜力,设计励志格言、专业格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精神,充分得到专业文化熏陶。

(4)走出去,请进来。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去感受企业文化,假期、期中短期组织学生到电气自动化企业参观、实习、实训;定期邀请电气自动化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指导学生学习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技能和规范;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企业文化和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使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

(5)模仿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工作流程,在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重过程控制,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挂工作流程、挂工艺卡、打卡制度、唱票制度、入实训室登记制度、过程记录制度、穿工装、戴安全帽。

(6)引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进行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必须依文件要求执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记录,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7)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单靠学校自身建设一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校外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除了院校自我建设之外,引进企业资金和设备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模式。在加强校内实训场地和实训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采用订单培养、定点培养、定点就业方式探索人才培养新形式,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实现双赢。

(8)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会大大地降低教学质量。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建立学校、班级、社团活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比如组建专业协会、举办各类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校企文化建设,要物质、职业、精神等多层面进行建设。要吸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精神、客户至上理念、激励与创新理念、“零”缺陷理念等,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校企融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升华,形成有特色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促进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职业意识,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1).

电气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训课程;分层次;模块化

作者简介:李自成(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6-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电气信息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同时有关电能的转换及使用的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2]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很多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2005年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电气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计划,形成了科学的电气工程实训课程体系。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为基本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构建起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训练、单项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桥梁。

一、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反映了应用型本科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是平行的,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3]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性质,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能,因此整个体系强调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实训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技能:

掌握电机和电力拖动技术,熟悉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的结构,通过实训熟悉电机运行原理和调速原理。

掌握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能正确使用变频器,并能初步进行电机调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实训熟悉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进行潮流计算,并能进行初步的短路分析。

熟练掌握工厂电气控制、电气设计软件等开发平台和应用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控制程序设计或者利用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掌握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调试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较好地判断出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为了节约成本,加快开发过程,能够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熟练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包括Protel DXP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工具,具备对低压电器的认知和感性认识,熟悉每种低压电气的正确用法,能进行初步的设计,选择出满足要求的电器。

二、课程体系的构成原则

实训基于各课程各章节内容或者课程之间联系,以实训项目为主体和载体,以程序或者电路系统设计作为驱动,实现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实训课程体系作为实训目标的基础,制订完善的实训计划体系,同时坚持了以下原则:

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适应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兼顾长远发展。

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实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又提高了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使素质得到升华。

以实践能力和工程训练为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应用中创新,通过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程体系体现了开放性、灵活性,及时反映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衔接,分别针对电气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等方向设立实训课程。

三、分层次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应用的专业。近几十年来,有关电能的转换、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专业名称中的“及其自动化”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和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4,5]因此实训课程的设立也应该反映这些专业范围。首先,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的发展、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论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机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开关、用电设备等电器与电气设备的制造,还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以及电工材料、电气绝缘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是指上述设备和装置的应用。电力系统主要指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电气自动化等内容。制造和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电气设备在制造时必须考虑其运行,如电力系统由各种电气设备组成,其良好的运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针对专业范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训练在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内容划分为工程认知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由于我院从专业建立初期就注重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训练条件优良,已建有电气技术实训室、电机及拖动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电子及传动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建设了数控加工中心、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运动控制实验室和柔性制造中心,突出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突出强化学生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程训练,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了三个方向:电气技术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针对不同方向和实训层次设立不同的课程。如图1所示。

首先,工程认知训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该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等内容,使学生在生产实际或者科研中验证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解释并进一步尝试解决生产实际或者科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从而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生产知识,并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技术专题调查、搜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能力,并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后是专业技能训练,针对专业应用领域设置模块,包括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PLC、电气CAD等。而学生专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技能系统,诸多技能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其训练途径及实施办法亦多种多样,同时必须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因此,专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内容上密切结合学科和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应用,注重开放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方案,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服务,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是综合创新训练,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先进的创新设计、制作的环境与条件。通过综合创新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培养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创新制作、激发创造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综合创新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整个课程体系对应于工程素质训练、金工实习、电机及拖动技术实训、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实训、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工程训练、CAD实训、电力系统自动化实训、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训、自控系统综合实习、调速系统综合设计、供配电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训。同时为了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实训课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机电工程的基本研究领域,具备电气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电机及拖动系统的类型、组成和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具备对一般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分析和维护技能,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并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实用电路,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电气控制系统开发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5年在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以来,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方面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实训体系。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通过实训,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到企业后熟悉岗位的时间缩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范瑜.电气工程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瑞,李峰.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展示,2014年4月18日.

电气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改革探索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这门课程是本专业公认的较难学的课程,很多学生都不感兴趣,基于此,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理论教学内容与方法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学时

在大多独立学院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电力电子技术教材基本上都采用王兆安教授主编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分为电力电子器件、整流电路、直流斩波电路、教教变频电路、逆变电路、PWM控制技术、软开关技术及电力电子新技术等章节。结合我院电气工程类专业面向供电、生产企业的办学定位,增加了应用方面的内容。课时分配见表1。

二、改革理论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即选择部分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师生相互协作,结合具体的理论及工程实践,主动探究项目的实施效果。为此,我们制定了学习各个阶段的项目式教学计划,我院已具备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软硬件,为逐步提高我院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增加动画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比起枯燥的课堂教学更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但部分内容比如基本电路的原理与基本理论还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为佳。

(三)增加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广大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互动内容,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让学生就课堂所学内容的不懂之处提出疑问,教师现场解答,也能促使教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

(四)适当布置作业,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作业是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是否理解的一种有效方法。布置作业时,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带思考性的内容,题目看上去并不难,但要做出来还得经过一番思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做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一)认真完成基本实验,巩固实验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研究、基本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等基本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熟悉整流、斩波、变频和逆变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强自主性。教师在实验中,只提出实验的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实验方法和步骤由学生自己拟定,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并协助学生完成实验项目。这种实验方法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综合能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感性认识。我院结合电气工程类专业特色,与湘潭电机集团、正太集团、德力西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教学合作关系,利用企业完整的试验设备开展现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大大提高了感性认识,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

四、结语

要让独立学院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学好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为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泽斌,孙玉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69-71.

[2]李文辉,丁守成.电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2004,(5):18-20.

[3]杨道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98-100.

电气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陕西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中职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存在学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差异大、所培训的电气应用专业知识更新快、专业应用覆盖面广,而培训时间有限的难题。通过对培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达到了培训学员在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全面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中职;专业骨干教师;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部级培训;教学方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56-03

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不断扩招,许多中职学校教师紧缺,尤其是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非常匮乏,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还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出色的教学能力(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的能力)。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出培养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又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陕西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培训教学的管理水平,使受训的专业骨干教师在学习期间不仅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新知识、新技术,而且有机会思考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培养,开阔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基地的专业培训教师,针对遇到的培训问题和困难,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对中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若干改革,以提升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中职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培训任务重、时间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提出的骨干教师培训目标是为中职学校造就一大批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和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专家。具体的培训目标是:“经过培训,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掌握相关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关键技能:经过部级培训的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信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加深对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这样高标准的要求,要让参训教师在短短100天的培训中完成,培训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参加培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差异大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实力的学校,他们所采用教学方式和所具有的教学水平有所不同,每位参训教师的培训要求和预期目标不尽相同。参训教师在学历结构上分布于多个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期参训学员的学历分布为:硕士和硕士生占5.1%.本科生占66.5%.专科生占38.4%,以本科生为主),学员的职称(高级职称11.7%,中级职称69.6%,初级职称18.7%,以中级职称为主)和年龄(20—30岁学员占16.5%,30—40岁学员占38.4% ,40—50岁学员占45.1%,以中年教师为主)差别很大。参训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不同,专业实践能力层次不同。由于所在工作单位对参训学员的科研要求不同,参训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此外,还有一些从事专业教育不到5年甚至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现代教学理念的跟踪能力。总之,较大的个体差异,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电气应用专业的特点增加了培训工作的难度电气技术应用是一个强弱电结合的专业。该专业不仅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具有专业应用领域广阔、基础理论覆盖面广且理论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要在100天内将知识层次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基础差异较大,尤其是从事专业教学方向各异的参训教师,培训成为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专家.采用传统的培训方式难度很大。

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体系和成熟的培训模式由于我国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对中职教师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的研究相对孤立和分散,没有形成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调研和分析,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目前我国的中职教师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体系,尚没有形成成熟的培训模式,甚至没有可供借鉴的教学和培训模式和经验范例。这使得陕西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电气应用专业只能在摸索中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以上困难,高标准地完成部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在培训工作中挖掘基地优势,围绕职业教育规律开发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培训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改进。

根据课程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交叉编排方式我们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大多数培训基地所采用的“前半程集中理论培训,后半程集中实践培训”方式的基础上,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有可能造成偏重理论教学与偏重实践教学的不同教师群体。在集中式学习和集中式实践过程中,产生厌倦或者不自信的心理,从而难以达到满意的培训效果。在课程编排上,除了占教学比重1/8的“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教学在培训开始阶段单独进行外,专业理论教学、新技术讲座、综合实验及技能训练、企业实践等模块的各个环节,根据其内在联系安排在一起交叉进行。如技能训练环节中的“PLC水温控制系统的调试”单元和专业课程“电气控制与PLC”、“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中的PID控制算法单元以及技术讲座“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结合在一起交叉进行。

培训课程设置“点面结合”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有两个特点:一是参训教师作为骨干教师要求业务能力强,所带专业课程多,知识面要求广:二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应用领域覆盖面广,参训教师来自全国,地域覆盖面广。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实践课程多,技能要求高。为此,培训基地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课程的覆盖面广,以项目方式开设“电气控制及PLC”、“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等课程,覆盖了电气技术领域的主要方向。课程内容不仅帮助学员梳理主要专业知识,而且重点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和电气领域的新技术,保证电气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全新性,突出培养参训教师的专业能力,而对专业技能不求面面俱到。针对如电气控制及PLC课程中以液位恒压控制系统、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中以水温控制系统等教学项目,以模块教学方式实现专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在电气电子综合实验与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学员对这些项目的参与实践过程,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实际技能和科研能力。

采用“系统前馈+反馈”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参训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参训教师的不同培训预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自动控制理论中的“系统前馈+反馈”方法,以参训教师接受知识的效果为控制目标。开课前对参训教师进行摸底调研座谈,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对本次培训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主体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反馈信息,对培训课程内容进行微调。预留20%左右的机动课时,在培训任务完成后根据教学和项目实施效果,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员补课,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安排不同的教师以“导师制”来完成辅导。特别优秀且对某一方向有浓厚兴趣的学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科研团队,进一步参与科研过程。

实验、技能训练分层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在电气与电子制作方面,对中职教师的实验设置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参训教师的实验课程开发和动手能力,培训基地根据参训教师的能力差异,制定了不同层次实训题目。如基础层次的“555声光报警电路制作”、提高层次的“51单片机交通灯控制系统制作”、高层次的“PLC水温控制系统的调试”等实训项目是对电工学、单片机原理、电气控制及PLC、工业自动化仪表、过程控制等多门课程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综合训练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企业实习全面选择,实践形式多样为了达到教育部要求,让参训教师能掌握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和关键技能,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的信息.培训基地对企业实践阶段的企业实习单位进行了全面筛选,以充分体现全面的企业实习。所选择的企业不仅地域分布广,从陕西西安、宝鸡到河南许昌:专业覆盖也广,有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我国电力装备行业大型骨干和龙头企业,也有陕西群力电工电器这样的弱电设备的陕西省内知名企业:还有多层次的企业实习,有拥有国内最先进智能电气技术的西安交通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也有宝鸡啤酒厂的传统工业流水线:更有不同角度的企业实践,能在西电电力电容器分厂看到一个具体、完整的电气元件生产过程,也能够在西安软件园感受到西安乃至整个中国西部软件行业的整体发展的脚步。在实习过程中,为了克服参观过程容易出现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现象,做好实习前的充分准备和规划,将培训基地实习过程分为5个环节:实习前进行企业和产品相关专业知识的准备(由培训中心专业教师以教学方式实现)——生产过程参观实习——专题技术讲座(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交流座谈(与企业技术人员)——专业走访(走访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以上环节达到实习效果的优化。

加强教育理念,增加教学实践能力为了使参训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掌握本专业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训基地在培训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思路、现代教学理念,结合培训基地的现代教学(实训)设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安排参训教师到陕西省内顶级职业技术学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参观学习。参观该校的理实一体教学基地,观摩该校的陕西省“省级教学名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并就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开展专题座谈会。会上参训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积极发言,交流互动。在学期结束考核中不仅要求参训教师撰写专业学习论文,还加入了“参训教师说课”和“教学演示”环节,展示参训教师的受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