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

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

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技术创新优势 提升核心竞争力

英唐智控依靠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改变业内长期存在的定制服务模式,积极主动向下游客户提供先进的智能化思想和设计方案,并快速提供具有良好性价比的智能控制产品,有效地提升了客户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公司主动参与下游客户产品开发的研发服务模式,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赢得了主动权,有效提升了公司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公司核心团队掌握了模糊控制技术、变频控制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信号识别技术、语音技术、通信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微电子及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模拟技术等多项与智能控制有关的技术,尤其是对各项技术的组合及集成的灵活运用,为公司持续进行智能控制研发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公司在温度控制与监测方面具有突出的技术特色,已获得多项与温度控制和监测有关的专利。公司准确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在快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推出新产品,有效进行技术的产业转化。

产品绿色环保 接轨国际标准

英唐智控在绿色环保方面尤为突出,在业内率先与国际标准接轨。2005年,欧盟通过“能耗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指令),该指令对家用和办公电器设备待机和关机模式电能消耗的生态设计进行严格的环保要求,待机功耗到2013年不得超过0.5w。公司成功研发出低待机功耗电路模块,并应用于电子智能控制器中,目前使用该智能控制器的终端产品待机功耗已在0.5W以下,提前实现欧盟的标准。目前,我国多数电器产品的待机功耗在2~5W之间,如按每件电器产品降低2W待机功耗、每天待机18小时计算,公司每销售1000万套智能控制产品,即可年减少电力消耗约1.3亿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万吨。2006年,欧盟实施强制性标准ROHS指令,旨在消除电子电气产品中的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共6项有害物质。为促进环保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公司将绿色理念在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行,公司所有产品均达到或超过ROHS指令标准。

定位高端市场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基于场景(Context)的内容(Content),加上基于社群(Community)的协作(Collaboration),这四个被称为C4的词常常在一起出现,对应传统营销理论里的4P。 C4是拉动数字营销四驾马车,并为其他以C开头的词汇如转化(Conversion)和商务(Commerce)提供动力。

“知道”和“听过”,往往是一知半解和不懂装懂的同义词。每个人都能讲上几句的C4,往往被“想当然”和“简单化”,更何况它们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而变得“陌生”。

技术和用户的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要用数字达尔文主义这个词汇来描述我们在适应技术和变化上力不从心。关于技术和人的未来,每一个营销人都应该听听“互联网女皇”MaryMeeker的预言。

在最近的《2016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Internet Trends 2016)》中,Mary Meeker认为全时在线、超精准营销、视觉化内容、个性化互动以及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新的互联网消费模式,以及建立在用户反馈和数据上的新产品和新品牌。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代际差异逐渐显露:和干禧一代相比,作为新晋的消费主力的Z一代是更加彻底的“创造者”和“协作者”,而非“分享者”;他们是更加重视未来的现实主义者,而非乐观主义者或者空想家。

在变化和颠覆的时代,老套路需要新玩法。

全球创意和营销在线智库PSFK在《广告的未来(The Futu re of Advertising)》报告中总结说,有效的营销将根据场景和社群调整品牌内容,利用个性化的微互动(micro-customization)创造新的消费者体验,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将以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协作实现。

内容:新媒体帝国的崛起

首先,在内容上的表现形式上,MaryMeeker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再次提醒我们视频和图片在网络传播和互动中的强势崛起。

中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循着美国人的脚印亦步亦趋,一路抄袭。虽有局部创新(如微信),但是难以开宗立派。在平台和内容的创新上,我们也不得不遵循美国人定的规矩:从社交网络到私密社交,从时间轴到瀑布流,从流媒体到微直播,社交媒体正在抛弃多余的文字,加速图像化。

同时,作为图像化(Visual)趋势的进阶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正在让沉浸式内容和虚拟现实体验从梦想变为现实。

视觉流和图像化的内容不仅决定着公司网站该怎么设计,也决定着品牌内容的打开方式:情感,而非理智。即使最奇葩的辩手也难以在8秒钟内以雄辩完成奇袭,把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微信鸡汤、网红直播或者黄金矿工游戏中转移到品牌内容上来。8秒,甚至更少的时间,是消费者注意力的最大值。在8秒之内,传递情感的“颜值系”内容远远要比阐释逻辑的“内在系”内容更加性感和勾人。

在玩法上,虽然消费者自创内容(UGC)依然是网络口碑和社交货币的重要支撑,但品牌自创内容的需求正在疯涨。戛纳国际创意节的获奖作品或者超级碗的广告营销告诉我们,品牌们在成为更好的出版方和发行方,而且正努力成为更专业的制片人。

品牌不知不觉成为了媒体,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过了传统媒体议题设定和“守门人”的角色,成了内容制作和分发的实体。即使带有媒体属性的网红和自媒体,也正在被品牌所谓的“原生广告”和“植入”渗透,成为品牌媒体帝国的附庸或同盟。

在过去的一年中,大制作大投入的品牌内容在质和量上都有提升。本田汽车的最新官方宣传片“Paper”,差不多把手绘定格动画玩坏了,仅从技术上来说,这部时长2分钟的动画具备入围奥斯卡动画短片奖项的资格。运动新贵品牌Under Armour的励志短片“Rule Yourself”中的迈克尔・菲尔普斯系列,也完全是大片级的大手笔和大制作。

除了在技术和资金上的投入,品牌也在像媒体一样修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如何向司机证明“绝佳的操控性”和“无比的耐操性”?沃尔沃卡车去年请了尚格云顿在两台卡车之间劈腿,今年他们请了4岁的小姑娘遥控驾驶18吨重的卡车游戏闯关。如何向消费者证明化妆品的神奇功效?资生堂把一个班的男生妆扮成嫩出水的高中女生,“高中女生High School Girls”视频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胜过搔首弄姿的明星不痛不痒的代言。

除了不断推出大创意和大制作,品牌的内容新玩法是向服务延伸。注意力的稀缺,可以用创意弥补;粘度的下降,可以用服务置换。

如果你是卖麦片的,且不要忙于发一些健康常识和养胃指南,不妨学一学Quaker Oats,用Amazon Echo这种炫酷装备,教会五谷不分的上班族做一份爱心早餐;如果你是卖婴儿用品的,整天发一些母婴知识和婴儿保健想必也是无聊的,不妨偷学Johnson’s的一招:BEDTIME Baby Sleep应用帮助年轻爸妈对付不肯睡觉的熊孩子。

这些“轻服务”类内容,一不需要企业内部资源协调,二不涉及复杂的流程,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接地气的内容,还可以让品牌内容更加具有粘性。

同时,内容的分发渠道也不再局限于第三方的网络。产品包装乃至产品本身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传播和互动的媒介。

今天,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已经差不多成了包装设计的一部分。而稍微会动点脑筋的品牌会像宜家或者Toys‘R’Us那样把产品目录册做成增强现实游戏,或者把产品说明书做成虚拟现实演示。

场景:从分众到个体

相比内容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场景就简单多了。无论是英文的Context还是中文的场景,当我们谈到场景,意义指向非常明确:把正确的内容,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渠道,传递给正确的人。

内容负责“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而场景负责“何地(Where)”以及“何时(When)”。

原生广告,是场景营销的新玩法之一,帮我们解决Where和When的难题。去年,Nike在手机应用Weather Channel上投放原生广告,根据天气来推荐天冷时穿的运动装备。比如说,如果当天阴冷,Nike投放的广告可能是保暖面料的反光运动背心。刚刚获得《老友记》10季播放权的NextFlix在Youtube上做了一次“搜索营销”,如果你搜索“跳舞”,搜索结果里面会有Ross和Monica经典的跳舞剪辑推送,如果你搜索“化妆技巧”,你也会搜到Joey日本广告片段。

关于场景,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个性化体验,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但是想和做还是有差距的。独立研究机构Forrester在最近《场景营销必经之路(The Contextual MarketingImperative)》的调研报告显示,尽管91%的接受调查的企业营销高管和经理们把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其中只有16%的受调查表示他们具备了解消费者需求并实时提供服务的能力。

用市场和用户细分(segmentation)代替消费者决策洞察,用静态数据代替非动态数据,用人口统计分析(Geographic Awareness)代替个性化和消费者相关度洞察(PersonalRelevance),是大多数品牌实践场景营销的普遍做法。当然,这也是无奈之举。

内容管理系统(CMS)和客户体验管理软件Sitecore CEO Michael Seifert认为这一无奈之举大部分要“归功”于企业内部的用户数据的“碎片化”和各类系统的混杂和不兼容。

即使企业从第三方数据寻求帮助,他们也会面临这样的尴尬:绝大数的数据都是对用户特征和行为的标签化描摹,而非对具体用户状态和需求的精准分析。

这两点,已经让曾经前景大好的大数据场景营销新玩法缺乏底气。

很多人把场景营销的希望寄托在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上。智能设备提供的实时数据可以让品牌有效了解消费者状态,为我们提供场景营销的新玩法。

而挑战是,如果消费者愿意分享这些个人数据,那么品牌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来补偿呢?

在线个性化购物推荐平台Stitch Fix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除了要支付“会员费”,还将向Stitch Fix免费分享自己的个人隐私数据和在线行为,46%的用户已经会分享自己的Pinterest。而作为回报,StitchFix的2000多位造型师和时尚买手将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向用户提供1对1的时尚单品推荐。尽管Stitch Fix正在面临成本压力和运费等问题的困扰,它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个人数据换服务”的最佳实践。

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涵盖城乡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数字中国(Digital China)”发展的高级阶段。形象地讲:数字中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中国。因之,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我们必须用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智慧中国。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未来10年里预计数字信息总量将从2009年到2020年增长44倍,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大约35.2ZB(1ZB=10亿TB)。

大数据(Big data)泛指P(1000个T)级以上的数据(包括E(100万个T)、Z(10亿个T)级大数据)。维基百科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个大而复杂的、难以用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广义上,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因之,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1秒定律”。

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技术、整理加工技术、存储技术、管理技术、传输技术、搜索技术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各个专业领域,其核心技术是数据挖掘(DM)和数据分析技术,其本质是知识发现(KDD)。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在智慧中国建设中,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智慧中国的一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

大数据对智慧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培育数据产业,服务智慧中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改变智慧中国的治理模式、企业业务流程和个人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正在消弭,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并将深刻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重构其文化和组织。因此,利用大数据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将对智慧中国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将引发智慧中国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据麦肯锡预测未来智慧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大数据为智慧中国拥有数据资产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预计今明两年将是大数据市场的培育期,2015年以后大数据产品将会形成业绩。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将主要依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在应用软件层分得蛋糕,拥有大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人才以及数据资产的公司值得看好,将在智慧中国建设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反映智慧中国的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超过8亿,手机网民已超过6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智慧中国的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智慧中国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国家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智慧中国大数据建设。

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中国要重点选择以下八个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和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规划。根据全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重新搞好各地的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对城乡地理、气象等自然数据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镇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实现快捷有序科学化。

智慧交通。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城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汇聚气象、环境、人口、土地等行业数据,逐步建设交通大数据库,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判别及预测,辅助交通决策管理,支撑智慧出行服务,加快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现代物流业务的需求,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城乡货物、运输车辆等数据,融合多源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数据,实现货运数据共享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针对临床质量分析、医疗资源分配、医疗辅助决策、科研数据服务、个性化健康引导的需求,建设全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在健康信息网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汇聚整合医疗、药品、气象和社交网络等大数据资源,形成智能临床诊治模式、自助就医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为民众、医生、政府提供医疗资源配置、流行病跟踪与分析、临床诊疗精细决策、疫情监测及处置、疾病就医导航、健康自我检查等服务。建设完善涵盖城乡所有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库,形成PB级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实现支撑城乡主治医生同时在线诊疗的辅助能力。

食品安全。针对食品安全和管理的需求,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政府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数据、食品检验监测数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索证索票数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数据,建成食品安全大数据资源库,进行食品安全预警,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政府部门间联合监管,为企业、第三方机构、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

数字生活。针对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建设数字生活大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合流行时尚、行业发展指数、用户消费习惯、收视记录、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大数据,充分挖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提升企业辅助决策能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商业模式,面向所有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衣食住行生活互动信息。

制造业。针对科学评价生产系统规划、降低产品缺陷率等需求,建立制造业大数据系统。整合已有的车间制造、质量体系、工序数据、成本核算等建模数据,为工厂生产、实际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收集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实时质量数据,实现敏捷的一体化质量监测和管控,并支持产品质量追溯,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一贯过程质量控制及分析系统,并向第三方提供服务。

公共安全。针对治安防控、反恐维稳、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实战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汇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网吧、宾馆、视频、人脸、指纹等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库,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高效打击犯罪等能力。

科技服务。针对科技服务数据整合、交互式服务、发展趋势预测、战略决策支持等需求,探索科技服务链整合、众包分包、供需对接的交互式平台型服务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跨领域科技服务与工程创新平台。汇聚科技成果、项目、人才、服务、互联网创新创意等大数据资源,支撑研发设计、技术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科联工程”,形成跨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

依托统计部门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

统计部门是城乡大数据采集应用的主导部门,在业务工作中要不断明确工作重点,有条不紊地落实和推进大数据应用工作,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一在专业突破方面,以价格统计和贸易统计为例,逐步研究采集互联网信息特别是电商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以补充完善调查样本,研究建立商场、超市和电商企业向统计部门提供完整电子化交易记录的制度。二在企业电子化记录应用方面,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协作,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技术,争取2014年在联网直报平台正式加载自动导入软件。三在应用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进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的共享。在居民收入、劳动工资等统计中,要不断研究通过对税务、银行等部门行政记录的分析,评估公民收入、工资、家庭资产等统计数据,特别是评估与校验高收入阶层的相关数据。四在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走势预测方面,各级统计部门要与网络公司、科研单位和咨询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建立相关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对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智慧中国快速建设。

建设“大数据”宽带高速通道。大数据如同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如果路面狭窄就会发生严重拥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此,我国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电信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宽带工程战略”,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融合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WLAN(无线局域网)、宽带固网及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城域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访问与解析;WLAN热点覆盖广泛,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力争实现TD-LTE(分时长期演进)网络全面商用,极大满足智慧中国建设的需求,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拓宽通道。

实施“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试点。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资源融合,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到“十二五”末,形成全国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使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公开使用,畅通无阻。

构建各级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专题信息数据库,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依托各级云计算中心建设政府大数据中心,提高从大量数据中采集、访问、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信息的水平。到“十二五”末,各级要建成多层次的空间信息云服务体系,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为贮存、计算、处理、分析大数据,满足城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公民生活需求和政府智慧决策提供服务。

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和应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和各行业要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制定实施大数据的有关政策措施。大数据就是资源,建设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大数据这一科技生产力发挥作用,以推动智慧中国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各省市要成立“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大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大数据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为目标、以联盟为纽带促进形成若干引领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联合实体;以合同契约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市场刚性需求为推动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的共性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和产品规范。

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数据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训一批资深数据工程师,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外数据专家形成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专业学历教育,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提高大数据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大数据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展大数据专业培训,形成人才梯队。

完善制度法规。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设计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各地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并保障大数据安全的制度法规体系。

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IT行业变化的决定因素来自技术的进步。正如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56年的预测:微处理器芯片的密度将每18个月翻一番。这种技术的快速进步,促进了IT行业快速变化:行业自身在变化的同时,也在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而且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

如此这般,产业按摩尔定律在变,世界也正在迅速地、戏剧性地变化着,这些变化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和文化的。它们将给人们的工作领域带来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打乱人们的职业生涯活动。据调查公司Gartner预测,不包括死亡和退休的人员,到2010年美国会有15%的技术工作人员退出IT行业。同时,全球对于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的需求将减少30%。

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IT业,随着IT服务外包业务的世界性整合、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巨大进步等,势必也会影响到参与整个IT产业链的国家或地区。再加上IT从业者自身技能水平和快速适应能力等因素,在未来几年中,IT职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变局一:网络革命职场版图

网络,不是泡沫

随着纳斯达克股市网络股的狂飙和暴跌、国内2000年开始的网络寒冬到2004年的复苏,人们对网络都抱有一种成见,那就是泡沫。有些互联网最忠实的分子也开始动摇,因为除了烧钱,挣钱的没有几家。从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来看,网络与资本的关系并不能代表其将来的发展,未来将会带来一场革命。

仅就中国而言,诞生才十余载的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技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有目共睹,如海量的信息、无限的搜索、免费的享用、尽情的创作等,虚拟的网络带给人们无国界、无等级的平等交流和无比便捷的电子商务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发展将最终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相比,信息革命使社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网络将计算机与通讯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使得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取任何所需要的信息,或找到要找的人。所以,网络革命所带来的,远远超出改善社会生产效率的层面。

与传统时代相比,网络时代没有形成十分成型的思维方式与游戏规则。李开复则通过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麦特卡尔夫定律、无限的能力与机会定律、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定律、“物以多为贵”与拥抱标准定律、注意力经济定律、价格永恒降低定律、自我管制经济带来消费者的天堂定律、不创新则灭亡定律、自食生存定律、快吃慢新吃旧定律、最终必须获利定律、实虚必合定律等14个定律,详细解释了目前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和规律。

他告诉我们网络经济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夸大,反而是被大大地低估了。它们一致的特点是:并不一定会永远存在,因为网络经济几乎每天都在改变;但它们完全适用于今天的网络经济,是无可置疑的真理;如果遵循它们,就有机会成功,如果不遵循的话,就一定会失败。

同时,Web Services技术可以将Internet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整合在一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它的发展是全球软件企业面临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在ERP、CRM、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行业,行业或服务性软件往往需要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同时还需要咨询、升级、维护等一系列相关服务。在软件服务的市场上,利用Web Services技术,也能全面提升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进而提高IT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所以,网络带来的革命,将会带来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更多的新型行业,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与岗位,如网络编辑、电子商务师、网络管理师、应用绘图师、数据管理师等。当然,有些新兴的职业与传统职业是有关联的。如果加上网络自身技术的发展,如基于TCP/lP的技术、万维网及其应用、网格计算、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复杂的应用程序接口的使用、人机交互、数据库技术等,那么将会衍生出更多的细分职业,也将会打破一些职位的界限。

因此,涉足网络前景无限。

变局二:3G人才行情看涨

3G,山雨欲来风满楼

赛迪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手机用户表示对3G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看好,大多数手机用户认为3G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据调查,在应用方面,对看电视/电影、视频电话、收听音乐、高速上网、多媒体传输等3G应用,用户的期待指数都超过了60%,并且利用3G高速率传输性能来看电视或电影、打视频电话和收听音乐成消费者的最爱。此外,在无线定位、多人游戏、手机会议等方面很多手机用户也有强烈需求。

随着3G牌照发放日益临近和3G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对3G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价值不断上升、需求人才领域也不断拓宽。据专业机构统计,2006年我国3G人才的缺口已经突破了50万,3G人才争夺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各家运营商各显神通揽才。随着中国3G进程的加快,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

而3G方面人才的短缺,也使得有关工作人员的待遇水涨船高。以研究生为例,3G人才的薪资水平最低为7万元年薪,最高在12万元以上,平均年薪接近10万元,成为与物流师、精算师、注册会计师并称的高薪行业之一。

赛迪资深专家分析,随着通信行业3G标准投入运营后,一些IT通讯企业将“放量”招聘3G人才,像3G无线软件开发工程师、3G无线研发质量工程师、3G无线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36/NGN核心网软件测试工程师、3G设备开发人才、3G运营人才、3G增值服务人才以及市场营销人才等将成为企业重点招聘的对象。由于3G行业门槛高导致中高级3G人才稀缺,因此未来拥有在跨国公司工作背景以及既懂得IT又懂电信的复合型3G人才将成为手机电视时代的天之骄子。

像所有高速增长的高科技朝阳行业一样,移动增值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挑剔而巨大的。了解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和特征。了解行业现有业务类型和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多种应用开发技巧,理解行业规范并有实战经验的增值业务策划、设计、开发和实施人才将成为移动运营商和全国上万家增值业务供应商的首选人才。

据悉,包括摩托罗拉、思科、华为等国内外的网络、通信企业也都开始加紧了3G培训市场的进程。来自摩托罗拉的消息。其针对工程学院的MCNE培训原来只面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预计不久将扩展至南京、重庆、杭州,甚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以思科为首的培训学院也都加强了针对3G内容方面的课程。

在2010年之前,成为3G人才是一个明智之举。

链接

3G和3G人才

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是指将无

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3G人才指从事3G通讯技术行业的工程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目前的3G人才市场,最受欢迎的主要是三类人才: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移动商务软件开发工程师和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工程师。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因人才的稀缺而身价倍增。

变局三:手机游戏缺少人才

手机娱乐,即将喷发的火山

随着休闲娱乐经济时代的来临,除了传统的娱乐外,数码娱乐也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如mp4、摄像机、手机等数码产品,手机游戏、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等数码游戏。每一项都孕育着巨大的产业。

由于3G技术将给移动通讯带来巨大的变革,手机将真正成为一个集通讯、娱乐于一身的娱乐终端。作为无线增值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手机多媒体娱乐最直接的应用,手机游戏也必然将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自身研发还是外部采购,市场上众多的SP厂商纷纷开始磨刀霍霍,手机游戏产业一旦启动,其能量将不亚于目前的电脑网络游戏。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将新增手机用户4800万户,手机用户总量有望达4.4亿户。相比拥有电脑的用户数量,手机用户绝对数量遥遥领先。与PC游戏不同,手机游戏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更适合人们在移动中休闲和娱乐。由此可以预见,手机游戏市场必然将远远大于网络游戏市场。与之相对应,手机游戏人才的市场需求也不会逊色于网络游戏人才的市场需求。

据ABI的研究表明,视频游戏市场的规模将由2005年的32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659亿美元。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将是增长的主力。IDC的最新研究报告《亚太区无线网络游戏市场2005―2009年预测和分析》预测,手机游戏市场将最终发展成主流,尤其是在高科技应用程度较高、有相应用户群的国家。近来各大手机娱乐软件公司招才行动频频,其中欧洲最大的手机游戏商之一智乐软件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分时段招收500多名专业手机游戏软件开发人员。

目前百宝箱囊括的手机游戏多达16834款,其中SP已经达到135家,CP过千家,已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手机游戏产业大军。iResearch的调查报告也表明,到2008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30.9亿元,签约用户将达到3169万人。手机游戏业将进入一个高利润的稳定增长期。

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据了解,一款手机游戏至少要由三个熟练工程师共同开发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相对于市场的需求,人才缺口确实较大,手机游戏策划、开发等岗位都急需人才。因人才紧缺,反过来也制约了手机游戏市场的发展,以至于目前日、韩、欧美的游戏开发商几乎占据了中国手机游戏市场80%的游戏内容。

随着各种移动上网、无线传输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游戏很可能将会与网络游戏平分人才需求市场。人力资源专家认为,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游戏开发人才的市场需求步入快速增长期,网络游戏人才作为主流需求的局面将会被打破。

但是相对于成熟的网络游戏行业人才队伍,手机游戏起步较晚,开发人员大都未受过专业化培训,游戏设计以及策划人才极少。在未来几年中,杀入手机游戏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手机游戏以外,在围绕手机个性化的服务中,如短信、彩铃、外观设计等,也将大有作为。

变局四:创意人才是香饽饽

创意,创出来的价值

2006年11月,北京市发改委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2006年起,北京将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聘用的海内外高层次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中的京外人才,优先办理调京或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其中,作为IT产业中的动漫和互联网游戏业,被首列为鼓励类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这对于很多在皇城根下发展的IT人士来说,应是一个福音。另外,北京市政府还设立文化创意奖,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此举表明北京市政府想彻底解决文化创意产业普遍遭遇缺乏人才的难题。

据《2006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的产值已达2228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则在5000亿美元以上。2004年我国动漫总创收达117亿元人民币,国内动画片生产总量只有2.9万分钟。市场需求却在26.8万分钟,实际需求缺口达23万分钟,电视台严重感到动画资源的不足。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明显整个中国的动漫产业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动漫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如文具、儿童食品、玩具、儿童服装、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与行销都有赖于动漫这一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最缺的就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动漫人才。未来几年将有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等6类动漫人才紧缺。

“中国动画人才的需求量在5~10万人之间,但现有人才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赵文江称。据悉,目前中国的动画产业人才为8000人左右,平均学历大专。而影视动画人才总需求量约15万人,游戏动画人才总需求量约10Zi人。目前,普通动漫人才月均收入在2000-4000元;高级人才月薪数万元,甚至有公司为招虚拟仿真设计人才,开出了10万元、20万元和50Zi元不等的高薪,但招不到人。

据央视统计,2004年上半年我国有151家电视台播出动画片,保守估计每家电视台平均每天播出20分钟,以20%首播来计算,那么中国动画片的需求量将在13万分钟左右。按中小制作标准,我国动画制作人才需求量近4万人;如果以实际需求量25万分钟来计算,人才需求则将近9万人。尽管目前我国设置动画专业的院校有71所,但人才的培养量远未达到社会需求。

另外,网络游戏也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到2008年五年期间将投资10~20亿元开发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网络游戏软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本土网络游戏开发人才的培养。

专门负责“中国民族游戏人才培养工程”的北京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新科表示,游戏产业的人才需求呈金字塔形,底层是运营、支持、服务等“边缘”人才;中段是游戏设计与开发人才;塔尖是主程序员、美术总监、策划总监等,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中段”人才,目前“中段”从业人员只有2至3万人,而未

来3到5年内则需要20万此类人才。

变局五:技术腕让位多面手

多面手,2010年的IT宠儿

2010年急需的企业IT工作人员,可能是那些根本没有深层技术技能的人员。诸如编程这样的技术含量低的支持性职位,将流向第三方提供商。相反,IT部门将被“多面手”把持。所谓的“多面手”,即那些可以制定和执行增加业务价值的IT计划,可以培育公司内外的关系、拥有技术背景并且还了解内部和外部业务部门的人。

而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是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数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并购、外包、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存储数据的增加。

此外,这些“多面手”所需的技能将在IT领域之外磨练而成。如艺术才能、优秀的数学能力、沟通与表达技巧,它们构成一种IT领域不常见的技能组合。而且,财务、工程、技术和数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将汇合在一起,形成下一代具有想象力的工具和技术。谷歌、eBay和雅虎已经开始招募数学、金融分析、工程和技术大腕,这些人将开发具有想象力的算法来满足用户的在线需要。美国国家科学院已经确定了一个新兴专业技术领域,这一领域将技术能力与艺术和创造技能融为一体,如计算机游戏领域中的那些技能。

Gartner分析师戴安・莫罗(Diane Morello)一针见血地说:“最有效率的团队将是外向型、业务推动的能力中心。”她解释说:“他们可能是围绕并购而形成的能力中心。这些IT人员可能会参与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客户服务等工作,并且分散在不同地点,因此他们最好善于适应环境,能够与陌生的团队成员合作。”

莫罗补充说,项目管理和应用开发技能,不管是对于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商还是IT部门而言,都非常重要,这也是2010年IT职位的一个显著特征。

此外,由于项目将是多方参与、合作完成。IT人员将与来自不同类型的渠道的人员一起工作。这要求IT工作人员具备流程设计和管理的技能。

Gartner的数据表明,到2010年,6成与IT相关的人员将承担面向业务的任务。此外,中大型公司中的IT部门,将比他们在2005年时的规模,至少缩小30%。Gartner还预测,由于任务自动化或由于缺少对所在领域的兴趣,到2010年10%到15%的IT专业人员,将离开自己的IT职位。

Foote Partners公司CEO兼首席研究官大卫・福特(David Foote)说:“在我看来,2010年热门的职位将是那些使能者(enabler)职位:企业架构师、技术人员、系统分析师和项目经理。假如我是IT人员的话,我会在今后5年里谋得其中的一个职位。很多人由于是纯技术人员而得不到这些职位。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在服务行业内外,都有一些相当稳妥的机会。”

密尔沃基Marquette大学助理教授凯特・凯泽(Kate Kaiser)说:“现在人们对业务领域和项目管理技能的关注超过了技术技能。”2005年9月,凯泽率领进行了一次信息管理协议(SIM)调查,他对104名CIO进行了调查,以决定他们到2008年底时的技能需要。她预测,这次调查确定的前10项技能,将在2010年排在前12位。

她指出:“这并不是说你不需要技术技能,而是出现了对业务技能、更全面的技能的更大的需要。”

将在2010年生存下来,并且也许事业有成的IT专业人员会扩展自己的知识基础,扩展到他们熟悉的领域之外。那些不这样做的人,将找不到这些小众领域中的就业机会。

变局六:冷热职位岗位淘汰

冷热,行业的选择

2010年,IT业中那些技术含量偏低、重复性较高的职位将会被淘汰出局;不能适应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不能保持技能水平的人也会面临危机,如仅掌握单一技能的高薪者。

Gartner分析师莫罗表示,如果你仅对难懂的代码有兴趣,你只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那么你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老板开始找多面手,就是那些对企业范围内的应用程序都有丰富经验的人,并且能够把这些经验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更大的整个公司性的项目。

Gartner的专家称美国传统科技岗位下降的状况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从2001年至2004年3月,美国的软件业有16%的岗位“消失”。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在2005年第一季度美国信息科技产业裁员数超过7000人。

业务领域

大企业将通过并购变得更大。但是,两家公司合并不仅仅只是技术和系统上的集成。技术、安全和数据领域中的企业设计师将在2010年发挥关键作用。

像微软和IBM这样的公司已经认识到2010年艰巨的架构任务在等着他们,开始招募专家级和大腕级企业设计师。

外包在业务领域中的技能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公司依靠第三方提供商,他们必须雇用能够管理这些关系的人员。

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

在2010年减少最多的技能将出现在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职位――如编程和操作工作。这些职位将流向海外或更可能实现自动化。

一项任务越能系统化或转换为显示指令或写入文献,它就越有可能被移交出去。它越有可能被移交,就越有可能有人出来开发工具,以进一步减少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人员数量。

在SIM调查中,今后5年里将系统设计和分析技能保留在公司内部被认为至关重要,但这些任务常常被外包。

安全

由于一些著名公司中发生数据安全违规的新闻不断出现,对安全规划和管理技术的需要也水涨船高。Marquette大学助理教授凯泽说,IT安全是今后5年中将成为对公司“十分重要”的前10大技能之一。

据IDC2006年1月有关安全领域劳动力趋势的研究显示,世界各地的公司雇用了140万IT安全专业人员。这家研究公司说,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00万人,增长近30%。到2009年底,美国公司也将每年把花在信息安全培训上的费用增加16.4%。同时,与数据连续性和恢复相关的技能将由第三方提供商来提供。

存储

实施企业服务器战略的公司需要企业存储战略以及执行这项战略的技能。掌握SAN专长的存储管理员的价格在上涨,但这类人员很少,需求还非常大。存储区域网根据管理员设定的路线将数据传送给存储设备,克服了地理限制。对于2010年的跨国公司来说,存储管理显然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我们必须对付的数据量,另一个是我们关注幅员辽阔市场以及我们正在设计依靠公用计算、开源和管理服务的系统的事实。

应用开发

到2010年,应用将成为由外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日用品。内部开发不会终结――只是在2010年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挑战是选择软件包,然后根据你的需要定制它们。除了提供战略优势的面向客户的应用程序的编程,编写程序将可能消失。

Internet

在线银行业中的企业希望管理客户所

有的资金――从抵押贷款、助学贷款到退休账户。若想在2010年取得成功,他们必须建立用户友好的,提供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功能的网站。

技术是这些公司的高竞争力营销方式的组成部分。Foote Partne rs公司CEO福特解释说:“如果你想从事IT工作,就需要去干Web应用系统方面的工作。不过,你最好还了解客户,因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的竞争对手具备这类才能。”这类才能使IT人员不仅只是从事开发工作,他们还能够与经常接触客户的同事交流或与客户联系,来迅速修改流程。

福特说,“这将大大缩短”通常需要3到6个月时间的“开发周期”。“快速的应用开发和极限编程是高回报的技术。但是,它实际上促进了机动性和灵活性。什么能比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更能促进业务发展呢?”

业务智能性

到2010年,公平的全球竞争环境、创新和方便业务运行的技术推出,将使热门技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公司的不二选择。

变局七:专业就业优势减弱

皇帝女儿,也非不愁嫁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计算机专业通常是一所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是不少优秀高中考生的首选。同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比较扎实,按理说也应当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但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等问题。

据《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IT项目主管认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在IT企业里工作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们普遍反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因而缺乏竞争力。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如果再有一次机会选择本科专业的话,他们不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少计算机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仅仅从开发的角度来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应聘者所学的专业并不是他们被选择的关键指标。例如,64 8%的IT项目主管表示不会在乎员工的专业出身,36.2%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不在乎应聘者的专业,但是需要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学习背景;有意思的是51.7%的人力资源主管要求应聘者必须毕业于计算机专业。

66 2%的IT项目主管认为,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比较明显的择业优势。65.3%的毕业生认为,比计算机专业更具有长远优势的是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数学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能够触类旁通。在面对其他专业(尤其是数学专业)的毕业生的挑战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加强数据建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对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发挥自己在利用计算机实现抽象模型和软件系统方面的优势。也有16.2%的毕业生认为软件学院的毕业生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冲击。

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经常占有优势,如做数字化医疗、动漫、相关外包业务等,那仅会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够,相对应就需要医学、艺术等知识和技能。

但在一些涉及较深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工作岗位上,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受青睐。他们具备像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等与计算机核心相关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比较核心的系统开发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因此,在未来几年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IT行业就业,并不具备十分明显的优势。如果想在此行业有所发展,那就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相关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变局八:综合素质备受青睐

综合素质,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IT行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显示,IT企业普通员工的招聘渠道集中在招聘会、媒体广告、人才交流中心、校园招聘四大块。录用员工主要来源于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分别为33%、49%,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最少,仅有3%。

其中,IT企业甄选人员的主要方法都是将“面试”作为第一位选聘方法,将“知识考试”作为第二位选聘方法,其中面试占比例为94.5%、知识考试比例为61.7%,只有少部分使用心理测试和竞聘演讲的方式,分别为18.9%、9%。

结果表明,当前我国IT企业甄选员工的方法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仍以主观印象和知识为主,以岗位胜任特征、个人综合素质、个人潜能评价作为重点的甄选技术。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招聘的任务是要保证符合岗位标准、与企业价值观基本一致和高潜能的应聘者能够应聘。

同时,《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也显示,用人单位十分看重IT人才素质和职业道德。在企业访谈过程中,每个IT公司都毫无例外地谈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毕业生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专业素质。

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一题中,首选是“持续学习能力”,得到了66.7%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的认同;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支持率达64.3%;第三是“沟通能力”,占36.4%;第四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占56.6%;“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列第五,支持率为53.4%。学习成绩的支持率只有24%,可见企业只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应聘者学习能力的参考来考虑的,招聘方更看重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尽管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认为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但素质与经验二者并不矛盾。招聘时考虑的是工作的关联性、有效性及成本最小化,而一旦进入工作角色后,注重的不仅是曾经做过什么,更是以后能做什么,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应对经常变化的客观情况。

在对“管理项目时员工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回答中,前五项依次是: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术不足、经验不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范围狭窄,内容陈旧;沟通能力较弱。有43.7%的项目主管认为员工责任心不强。不少管理者抱怨有些员工跳槽太频繁,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待遇,而不太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人力资源经理和项目经理都表示不太愿意要那些频繁跳槽的求职者。

如此可见,价值观的问题已经排在专业技术问题前面了。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结束语:

未来几年,国家与地方政府持续对IT业的支持,外包服务的逐渐崛起,WTO保护过渡期结束,在金融、零售、电子、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也会为IT人才提供更多新的机会。

在金融方面,国际金融公司如美林、花旗、汇丰银行、纽约人寿等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灵活的策略对国内的金融界发起挑战。他们用“网上银行”掠取中国的优质客户,同时以“人才优势”来换取竞争优势。虽然我国国有商业机构已经大幅度提高了“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但股份制金融企业和外资金融机构高达数十倍的年薪最终将“热门人才”挖走。

由于我国金融硬件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因此以“金融科技人才”为根本的软件水平必须提高到战略高度。为此,金融公司势必会鼓励在职人员的在职培训;并且进一步提高“金融信息”人才的待遇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IT界人才投身金融。

人工智能专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 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23.董坷,1999(3),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下的城市土地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8.欧阳安蛟,2001(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32,芒棘,1997(9),完善新区土地市场体系浦东实施土地租赁办法[J1,浦东开发;

33.陶建强,1998(l),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34.钱芝平,1998(3),加强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管理的建议[J1,浦东开发;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1.3论文的思路结构与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调控系统

2.1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产权理论

2.1.2地租地价理论

2.1.3土地市场理论

2.1.4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5公共政策理论

2.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系统及手段

2.2.1市场机制

2.2.2政府调控

2.2.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4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国际经验

3.1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

3.1.1国外实施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实践

3.1.2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土地市场调控机制的启示

3.2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国际经验.

3.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国际经验

3.2.2土地征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

3.2.3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政府调控土地资源的启示

第四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农业用地迅速减少

4.2.2可预征地空间减小

4.2.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

4.2.4土地闲置量较大...

4.2.5土地批租总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4.2.6土地批租方式出现多样化

第五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5.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5.1.1地区管理系统

5.1.2开发公司管理系统

5.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5.2.2土地调控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与措施

6.1构建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管理模式

6.1.1周口地区土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6.1.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目标函数

6.1.3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优化方案

6.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创新..

6.2.1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6.2.2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区

6.2.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机制

6.2.4逐步实现全部土地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五)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基础

本人自1990年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曾担周口市淮阳县的镇长和党委书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过深入的研究,对农业区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透彻,因而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进度安排 论题前期准备30天。

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查阅、国家和地方政府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分析,制订出论题研究方案。

论题调研实施150天。

社会调研展开,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归类卡片制作、确立本论阐述内容构架构思。 论题写作形成150天。

调研报告―――提炼形成论题初稿―――立论观点、内容座谈考证修正、正式文本形成。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