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行业趋势

医药行业趋势

医药行业趋势

医药行业趋势范文第1篇

构筑完善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手段对药品进、销、存等进行及时的信息追踪,一方面是药品监管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邮购等手段开辟新的赢利空间。因此,上至政府有关部门、下至企业,都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新版GSP在“设施设备”一章中专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置、硬件与网络、操作管理、数据安全做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控)、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通)和华润集团(以下简称华润)等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ERP系统),把企业的采购、销售、库存和物流配送(WMS)有效地管理起来,优化流程、规范管理。但是,各企业间信息缺乏相互连接和共享,使得信息在整个医药流通体系的供应链上不能有效地扩展开来。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政府加快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自动连续补货系统(CRP)、电子订货系统(EOS)、销售实时控制系统(POS)、寻车寻货系统(KIT)、资金快速支付系统(EFl)以及条形码技术,实现医药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医院、监管部门通过网络信息共享,不仅能大大提高库存管理、装卸搬运、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环节的效率,还能保证医药监管部门搜索假劣药品信息,对指令等全天候监管。

构筑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管理体系

新版GSP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是:药品批发及物流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对质量体系内审、改进、内审适用范围、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级别管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从中不难看出,新版GSP正在和国际的ISO标准达成一致。国控自2007年开始,就聘请了专门的咨询机构,开始了集团内ISO9001标准的认证工作;上药物流2010年也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复审,完成了现有质量体系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但是,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有些问题还需要和监管部门一起探讨,用自己探索的经验和领先的思路为监管部门出台法规提供依据。

药品编码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我国药品编码未实现标准化,无论是医药工商企业还是医疗机构,均自行设计编码,自成体系,相互之间不兼容。已有编码只能在各自的系统内使用,大大增加了药品监管的难度。国家2011年4月1日起强制推行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扫描、上传是监管部门在编码统一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药品包装规格不统一。要实现药品机械化自动入库、堆放、出库,药品包装规格要统一。但国内各企业药品包装规格彼此间差异很大,往往造成很多新建的物流中心在药品入库和出库时还需要转换包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

冷链物流标准的滞后。2008年,浙江英特药业与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省疾控中心起草了浙江省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2010年5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这些地方规范规定:冷链系统涉及的设施设备及运输途径等均须经过验证、确认和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涉及冷藏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承担冷藏药品物流运输的企业须建立完善的冷藏药品冷链管理制度,包括温度异常应急处理预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对承运商、经销商、包材供应商、设施设备服务商的审计制度,定期对冷藏药品的储运条件进行分析;还明确了冷藏药品的发货、运输、收货、验收、贮藏等环节的基本操作标准,以及温湿度控制、监测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新版GSP虽然出台了相关标准,但是还不很成熟,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之,如何协助政府制定、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标准、统一的药品包装标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政府监管;如何与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完成生产到流通配送的完美对接,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方向之一。尤其是在美国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美国卡地纳健康集团(Cardinal Health)收购永裕医药(中国)进入中国之后,要求国内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提升显得更加迫切。

实施集团化集中采购和多仓运营的监管

集团化集中采购、多仓运营是企业增加谈判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的多仓运营还是沿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的模式,到具有医药第三方物流资格的企业属地的药监部门备案,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和委托验收协议,规范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对于第三方委托后的多仓,可以统一接受网络定单,就近入仓、就近发运,实现了物流和商流的异地运作,信息ERP系统和WMS系统的无缝连接也保证了GSP要求的各项记录通过网络及时地反映在业务系统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对于这种模式目前也在探索和尝试中。实际意义上的多仓运营,应该是集团内所有通过GSP认证的仓库都具有储存和配送集中采购药品的资格,而不仅限于取得第三方物流资格的几家大型物流公司。另外,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等档案资料是否可以由集采点的质量管理部盖章扫描形成PDF文档进入集团的信息系统,供集团内所有销售企业留档也是质量管理探讨的方向。

医药行业趋势范文第2篇

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__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药品质量管理的三个重要标准

质量是药品的生命,质量无法保证的药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但不能治疗人体疾病,反而贻误治病时机,危及患者生命。要想做好药店里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查遗补缺,必须掌握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基础性工作如果做不好,就很难保证药品质量,也就难以达到方便顾客,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目的。

1.购进验收标准。连锁药店的门店没有购进环节,只是接受总部的配送,按照来货跟踪单和零售拨货单验收即可。而单体药店在购进药品时,应注意对供货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索取相关资料,包括供货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G或GMP证书复印件,以上均须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对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应索取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原件;另外还有双方签订的质量保证协议。以上资料齐全,才可签订合同,实施采购行为。从资质审查上把好关,不能完全提供以上资料的单位一般资信较差,门店不应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

验收药品时,须逐批对照实货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内容进行检查,发现外观异常者,不能验收入店。

2.在店养护标准。出厂的药品经检测合格后即可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养护,若不注意养护,合格的药品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药品。如部分药品需储存在4~6℃,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药物物理或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药品失去治疗作用,成为不合格品;部分药品需要遮光密闭保存;有些需要常温状态下保存,温度过高就会发生危险,高浓度的双氧水溶液在强光照射下,会发生快速分解,造成爆炸。因此,做好药品养护,不只是能够避免不合格药品出现,也是保证营业安全的实际需要。

要做好定期养护工作,质管人员应对每一种药品的储存条件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将药品放在相应区域储存或陈列,店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过高过低都要采取措施。若温度过高,一些栓剂就容易溶化,温度过低,一些液体就可能冻结或破裂;湿度过大,易吸湿药品就会吸水分解;湿度过低,过于干燥,药品包装如铝塑包装就容易干裂起边,铝塑与PVC板之间就会出现分离,片剂和胶囊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污染变质。因此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否则质量合格的药品就会因养护不当变成不合格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也必然影响门店的信誉,带来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3.分类陈列、售后服务标准。药品陈列除了要美观、便利,还要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店内的商品应按以下层次分开陈列。首先,药品非药品要分开,非药品一般包括: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药品中中药饮片应单独装斗,其他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再行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各按照内服和外用再分开陈列。外用药又分为易串味和非易串味分开陈列。而危险品(受光、热、空气、水分、撞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燃烧、爆炸或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剧毒性的药品。如:硝酸甘油、松节油、硫磺、樟脑、高锰酸钾、敌百虫、甲醛溶液等)不能陈列,只能展示其空包装。

处方药应该凭处方销售,药师必须对处方进行审核,遇有配伍禁忌和处方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拒绝调配,必要时要由原处方医生更改并签名或重新开方后才可销售。销售OTC药品时,营业员应对顾客做好用药指导,交待注意事项,使顾客合理使用药品。

四、中国医药行业树立民族品牌的竞争战略

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是本土企业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过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医药行 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本土企业,要想在世界中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调整:

1.认真分析中国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中国医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细分,不能识别出能够满足的需求,市场机会只能属于善于识别消费者的竞争者。

2.中国医药企业需要树立“基业长青”的长远发展目标。在WTO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面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需要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竞争要从策略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在新的格局中如何定位问题,例如,制药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是否充当“加工厂”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优势?医药中间商是否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是自营终端,还是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对终端的有效控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企业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地位。

3.中国医药企业特别需要跨国医药品牌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中国医药行业重新进行战略规划调整与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压力直接相关。只有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变革过程,才能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就如其它行业一样,占据了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医药公司占据的生物制药行业财务指标好于中成药行业,而倍受跨国公司觊觎的医药商业也是如此。研究和掌握跨国医药公司的战略及其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

4.中国医药企业必须不断适应并采用国际通行的行业认证标准。适合行业认证规范是中国医药企业获得部分话语权的唯一途径。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选择不能依靠经验或偏好,依靠的是理性判别标准。多年来,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早已开始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教育,中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借助各类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进行购买决策。因此,学习、适应和采纳国际通用的行业认证标准是中国本土医药行为各类企业的必然选择。总之,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展开一场重新“洗牌”的变革。其动因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有些是主动参与,有些被动参与。有资本扩张的要求,也有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有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吸引,也有政府行业认证标准管理规范的推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本土企业需要把握潜在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机会,深入了解跨国竞争对手,接受并适应国际认证规范和标准,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五、我国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__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

六、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之一。

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具有潜力巨大、健康、快速发展的特性。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化学药物、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三分天下,形成新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我国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1.化学药物方面

我国的化学药物飞速发展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在此期间,发现及发明了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最重要的药物。有机化合物仍然是合成药物最重要的来源,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微量化等将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更加提高。化学合成药物向更加具有专一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药效,毒副作用也会更加减少。酶、受体、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一个一个地被阐明的,这给利用已阐明这些生物靶点进行合理药物设计,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化学合成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疗药物。用一些如“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动听的名词来贬低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是不全面的。

2.中药(天然药物)方面

中药是我们祖国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最近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大规模普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万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药材如蛔蒿、水飞蓟、安息香,西洋参、丁香等引种成功。目前我国开展了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已研究成功。到目前为止,已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常用的中药,如人参、三七、大黄、黄连等。我国药学工作者已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达32种之多,如利血平、紫杉醇、青蒿素等。近年来,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复方新药增长迅猛。

3.生物制药方面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药物干扰素α-1b1989年在深圳科技园实施产业化,拉开了国内基因药物产业化的大发展序幕。我国基因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1期,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科委以及六大部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头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集中在肝炎、疫苗类产品;第2期,企事业齐头并进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入的单位众多,国家宏观调控不利,生物项目重复状况严重,同时国外拥有的主要生物基因药物我国已能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十几种基因药物在我国都能生产,如干扰素(IFN)、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集落刺激因子(CSF)等。20__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各国政府纷纷投巨资从事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国和发达的国家一样将迎来生物基因药物飞越发展的时期。

七、国际医药发展趋势

1.医疗费用大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更高要求,各国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占GDP都非常可观,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13.6,英国6.8,日本7.2,德国10.7,中国为2。

2.新药开发难度高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从新药的临床前实验到FDA批准,平均每个品种要花12年;从费用上看,一般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投资需要数年才有回报。研究中的化学药品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率却非常低,平均概率为1/10000~1/5000。且上市新药的平均有效专利期5~7年,若不能在专利期满以前收回所有投资,等专利期满后,新药就会由于其他公司的合法仿制而迅速失去市场。因此,新药开发的风险在增加。

3.天然药物市场好

由于人们对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早已心存疑虑,而化学合成药物在对付一些世界疑难病症上又显得无能为力,世界各制药公司开始转向天然植物,期望在植物中提取合成新的药物品种,而且开发费用也比纯化学合成药物少得多。美国的天然药物市场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也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研究材料已经从动物、植物发展到昆虫和微生物。

4.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全球化

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药物最终市场利益的关键措施和手段。因此,各大制药企业非常重视对自己开发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的保护不仅限于国内,而且将向世界范围内进行申请,以期望产品上市后占领国际市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对自身产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5.医药全球经营特点日趋明显

(1)医药企业不断兼并和战略联盟

与以往企业兼并不同的是,现在的医药企业的合并均发生在都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公司之间。如瑞典的PHARMACIA制药公司与美国UPJOHN公司以对等条件合并,如美国辉瑞/华纳兰伯特以及法玛西亚普强/孟山都,在20__年初英国制药业两大巨子葛兰素威廉公司和史克必成公司宣布合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药集团,它将控制全球市场7.5左右。据有关报道,美国强生公司计划120亿美元收购阿尔扎公司。强强联手是现在医药公司实现竞争的一大战略。

(2)新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

目前世界大的制药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合作范围,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更稳固地占领市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其药物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优势,直接在发展中国家办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种合作关系的形成,将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保持与扩大市场份额,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医药工业。

6.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高新技术在药物创新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高通量快速筛选技术、现代生物技术都将得到普遍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的发现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制药工业寻找新药带来了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批生物制药公司的迅速成长,已成为世界制药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附录一:相关医药名词解释:

1.G:英文名称“GoodSulyPractice”的缩写。G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

2.GMP英文名称“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缩写。GMP是国际上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称。1999年6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从1999年8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个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3.GLP是英文“GoodLaboratoryPractice”的缩写,它的中文意思是《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务院赋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10月14日颁布了《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LP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为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而制定的。

4.GCP:英文名称“GoodClinical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在我国引入、推动和实施GCP已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1998年3月 2日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对该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于20__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

5.GAP:英文名称“GoodAgriculturalPractice”的缩写。直译为“良好的农业规范(因为中药材栽培或饲养主要属于农业范畴)”,在中药行业译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我国,GAP是指20__年4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以第32号局长令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即GAP认证),它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今后GAP认证将是国家中药材市场准入的一个凭证。

6.GUP:英文名称“GoodUsePractice”的缩写。《医疗机构药剂质量管理规范》

7.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附录二:20__年医药行业相关数据:

在刚刚过去的20__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__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5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其中,出口额为1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4,增幅比20__年同期提高了2.65百分点;进口额为118.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增幅比20__年同期下降5.54个百分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仍是我国医药保健品主要的出口市场,20__年,三大市场所占比重高达89.50。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市场十大贸易伙伴所占比重高达63.64,其中对印度、韩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出口增幅较快。总体上看,20__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9.60个百分点,累计顺差额达19.67亿美元。

1.化学原料药出口占过半份额

20__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79.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55,占医药保健品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额的57.26。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

2.维生素C遭遇美国反垄断

我国的维生素C企业在去年年初遭遇了美国反垄断,这是美国企业第一次依据其国内反垄断法指控中国企业的事件,是“两反两保”之外新的贸易救济措施,维生素C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遭遇国外反垄断指控的商品。

从去年的医药出口贸易来看,维生素C出口价格持续下滑,20__年,维生素C累计出口数量为7.51万吨,同比增长了11.95,累计出口金额为2.7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59,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6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20.91。月出口平均单价从1月份的3.96美元/公斤持续下滑至12月份的3.44美元/公斤,月平均下滑幅度达1.17。

正是国内维生素C产业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以至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威胁悄然逼近。近两年,国内生产企业纷纷扩产造成了当前维生素C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价格已然逼近反倾销警戒线。目前,维生素C国际市场产能近13万吨左右,我国就占了10.2万吨,而全球维生素C的年消费量为11万吨左右。

3.扑热息痛面临印度的强势竞争

20__年,我国的扑热息痛累计出口数量为3.97万吨,同比增长了21.05,累计出口金额为1.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8.4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2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22.59。

20__年,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导致了扑热息痛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压缩了扑热息痛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对氨基苯酚的价格也由20__年的每吨1.5万元~1.6万元人民币涨到了20__年的每吨2万元人民币。国内一些对氨基苯酚生产企业为了更快地回收资金,甚至以低于国内供货的价格将产品大量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导致国内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供货紧张。目前,我国扑热息痛的出口价格已然与印度接近,印度利用其英语语言和注册、技术优势,迅速进入了国际高端市场,而且在扑热息痛这一我国传统优势品种上正在快速崛起,我国扑热息痛生产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印度的强势竞争和国内产业链条出现断裂的双重压力。

4.青霉素工业盐面临印度反倾销

20__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青霉素工业盐制造成本大幅上涨,制造成本涨幅大大超过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涨幅,生产企业基本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20__年青霉素工业盐(含衍生物)累计出口数量为1.27万吨,同比增长了13.83,累计出口金额为1.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5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1.66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8.49。印度是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不可替代的重要市场,占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总额的70~75,印度的半合成抗生素生产每年约需青霉素工业盐120__吨左右,其中印度国内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只能供应5000~6000吨,其余6000~7000吨则需要从中国进口。在青霉素工业盐对印度市场出口数量持续激增的刺激下,我国的生产企业也进入了无序恶性竞争状态,造成了印度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进行反倾销调查立案,如果国内的生产企业一旦败诉,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行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至整个青霉素工业盐下游品种行业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5.化学制剂对外贸易逆差延续,亚洲为最大的出口市场

20__年,我国化学制剂出口取得了较快增长,出口额达3.7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6,出口增幅比20__年同期下降了1.35个百分点,比20__年同期化学制剂进口增幅也低1.51个百分点,20__年,我国化学制剂进口金额高达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77,贸易逆差达11.90亿美元。

20__年,我国化学制剂共出口到15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欧洲是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为50.03、20!.13、10.72。而我国化学制剂出口五大贸易伙伴为日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五大市场所占的比重达40.22。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化学制剂增势喜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99.54,对瑞士、印度、比利时、安哥拉等国家的化学制剂出口也增长较快。另外,20__年,我国共从43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化学制剂,欧洲是我化学制剂最大进口市场,所占比重高达70.65。德国、法国、美国、瑞士和英国所占比重达52.18,占据我国化学制剂进口的半壁江山。

6.生化药和植物提取物比翼双飞

20__年,我国生化药出口取得了高速增长,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同比增长50.81。肝素钠发展潜力较大:20__年,我国肝素钠(含衍生物)出口数量为96.97吨,同比增长49.23,出口金额为7527.3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4.48。20__年,我国肝素钠共出口到3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印度,所占比重高达87.95。另外,我国是世界上肝素钠主要出口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肝素钠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该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7.胰岛素自主品牌比重高

20__年,我国胰岛素(含衍生物)出口金额为3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4. 40,全部出口到墨西哥、德国、埃及、波兰、韩国、意大利和中国香港等7个市场,其中墨西哥所占比重就达43.33。

目前,国内只有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两家企业经营该类商品出口,其中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占比重高达96.11,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61.27,该公司是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厂家,具有自主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知识产权。

8.世界植物药需求增加

20__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为2.93亿美元,同比增长31.17。天然植物提取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促使世界植物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中国在天然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上都十分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绿茶提取物、青蒿素、芦荟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等比较热销,一些小品种如栀子苷、黑升麻提取物也受到外商的青睐,多数产品出口平均单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20__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到9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和印度,所占比重达65.82。美国所占比重达23.34,是我国植物提取物最大出口市场。此外,对中国香港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226.09,其发展潜力较大。

9.中成药与中药材出口增势一缓一急

20__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增长缓慢,出口金额为3.84亿美元,同比增长5.95。

10.人参是中药材出口最大品

20__年我国人参出口到3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数量为2360吨,同比增长17.35,出口金额为2941万美元,同比增长5.92,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2.46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9.73。

20__年我国人参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日本、德国和美国,所占比重达80.04,其中中国台湾省占30.69,对中国台湾省人参出口金额由20__年的149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0__年的903万美元,此外,对印度出口人参的金额也大幅增长了201.88,发展较快。

11.西洋参出口下降幅度较大

20__年,我国西洋参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比重高达80.36,全部出口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和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香港所占比重高达69.67。

20__年,我国西洋参出口数量为574吨,同比下降61.89,出口金额为845万美元,同比下降58.91,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4.71美元/公斤,同比提高了7.81。

12.中成药出口稳步增长

20__年,我国中成药出口金额为1.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27。其中鲜蜂王浆出口增长较快。20__年,我国鲜蜂王浆出口数量为794.77吨,同比增长19.53出口金额为122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4.98,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5.40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56。

20__年,我国鲜蜂王浆共出口到33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法国、中国香港、美国和德国,所占比重达82.98,仅日本市场就占67.37,而对法国鲜蜂王浆出口金额则由20__年的3万美元提高到20__年的62万美元,增速较快。其他中成药出口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我国的其他中成药出口到10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所占比重达71.77,其中,中国香港占38.73。20__年,我国其他中成药出口数量为9053吨,同比增长11.47,出口金额为9831万美元,同比增长15.15。

13.医疗器械出口快步猛进

20__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取得了快速增长,出口额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5,增幅比20__年同期提高了1.5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在超声波诊断仪、病员监护仪等产品上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许多已获得CE和FDA认证,比如迈瑞牌病员监护仪已远销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4.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增长

20__年,我国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8,出口到14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荷兰、德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高达77.72。除对德国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了2.18外,对其他四大市场出口金额同比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出口金额排名第一,所占比重达37.46,爱安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位居第2位,所占比重11.49。

15.B超诊断仪出口日本最多

20__年,我国B型超声波诊断仪出口额为6366万美元,同比增长89.71,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瑞士、德国、美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达49.66,其中对俄罗斯出口由20__年的35台提高到20__年的507台。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的出口金额排名第一,所占比重达31.24,上海阿洛卡医用仪器公司位居第二,所占比重达14.84。

16.病员监护仪深圳出口比重高

20__年我国病员监护仪出口额为4427万美元,同比增长46.03,出口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土耳其、印度、韩国和波兰,所占比重达54.13,其中,对土耳其出口金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08.35。

深圳市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和深圳市金科威公司包揽了出口金额排名前两位,所占比重高达67.21,特别是排名第一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占据出口的半壁江山,比重达56.79。

17.药棉纱布绷带出口竞争力强

医药行业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药销售;营销渠道;分销

随着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医药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也在逐渐增大。2010年我国纳入国家统计口径的医药企业总共有6806家(含药品、器械),其中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了8.2%。尽管我国医药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小,但是这个差距在逐年缩小。这标志着我国医药企业正朝着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整个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1.医药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特点

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49-1984年、1984-2000年、2000年至今。

1.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1949-1984)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格局下的医药三级批发调拨供应模式一直主导着医药市场。药品经营企业则根据国家下达的调拨计划向医院或者药店供应药品。此阶段中药品营销渠道由全国统一规划,省级以下统一管理,药品完全按计划调拨,经济由国家统一核算。整条营销渠道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级批发和一级零售”。渠道成员的数目比较稳定,性质几乎相同,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医院、药店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控制的。在所有的渠道成员中,制药企业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批发企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医疗机构或药店则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药品唯一的两个渠道终端是公立医院和国营药店。

1.2 第二阶段:医药行业下放计划管理权限,医药零售市场开放的阶段(1984―2000)

但自1984年开始,国家着手对医药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取消统购包销、按级调拨等项规定,倡导实行“多渠道、少环节”。此阶段批发环节呈现出多样性,可以经过一级甚至多级(高于三级)批发商直接到终端。中间批发商不再仅仅是国有医药企业,民营医药企业和个体商不断涌现。随着终端市场的放开,涌现出大量连锁药店和个体药店。但是,医院最具有优势,药品批发公司由于掌握着大部分终端资源,其地位虽然不如医院,制药企业在渠道成员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与此同时,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缺乏法律制度的规范约束,1998年开始,成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1.3 第三阶段:医药市场全面开放的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我国的药品批发市场全面开放,药品的批发业务兴起。药品的流通有了真真意义上的营销渠道。大部分企业自身的医药公司并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于是开始由密集型分销向选择性分销转变。现在医药营销渠道一般是经由医药制造企业、医药商、医药批发商和医药零售店或者医院这些过程。由于在医药批发环节减少了政府管制,销售渠道也变得更加灵活。

2.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的医药营销渠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地调整和进步,但整体上仍然很落后和混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多级分销造成渠道效率低下

医药制造企业应该从产品、市场及企业自身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渠道,不仅要确定渠道的长度还要确定渠道的宽度。大多数医药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使用区域多家制渠道模式。多个商由于与生产企业之间由于取得的货源与服务不平衡、范围界定不清晰等等都容易产生矛盾和过度竞争,导致效益低下。这样就加大了对渠道成员和营销人员的管理难度,增加了渠道成本。同时,随着中间层次的增多,导致信息传递的时滞和失真,很难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2.2 营销渠道中间费用高昂

我国传统的药品营销渠道是由制药企业―总经销商―区域分销商―经销商―终端用户这几个环节组成,整体呈现为金字塔式的结构,而且在整个流通环节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费用。多级层次及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医药市场的正常快速发展受到遏制,企业的利润受到威胁,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严重制约着我国制药企业的长足发展。

2.3 医药产品名称管理混乱

当前药品品种繁多,但很多是“老药换新装、换汤不换药”,一药多名现象严重,助长了药品价格虚高。我国的制药企业研发能力较弱,国家政策也允许仿制药,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都是靠仿制国内外已过专利保护期与即将过保护期的药品为生。

2.4 医药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医药药品普遍采用招标采购制,但是医药行业为了维护其长久的高额利润,出现了一些变相维护药品高价的现象。在招标过程中,医药制造企业相互压价,导致不少药品批发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一些企业甚至为了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即使只有微利、无利甚至亏损也争着投标。推行招标制后,药品的差价收益仍大部分被医院所吸取。消费者并没有真正感觉到实惠。一些地区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不规范,大大增加了制药企业的负担。

2.5 医药销售终端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零售终端多,但我国现阶段医药营销渠道的终端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目前,医药营销企业销售给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的产品占其市场份额的80%,而零售药店仅占其市场份额的20%。目前我国药品销售中零售药店所占的份额较少,其他等药品直销的形式更是少之又少。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医药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进。医药产品进入零售药店的环节太多,层层加价,导致药品价格很高。由于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体制,使得药价长期高居不下。中国是二元化结构的消费市场,许多医药经营者将零售店置于城镇,导致了药品零售网点不合理,忽略了农村的医药产品消费。

2.6 营销行为不规范

在医药制造企业与经销商开始合作时,都会签订一个关于双方的责任及权利的协议,但经销商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却往往违背协议的规定。医院和零售店是整个营销渠道中资金流的“瓶颈”,他们的回款速度直接影响了其他环节的回款速度。医药制造企业与经销商各自为战,难以实现业务上的整合。渠道成员之间恶意发动价格战,结果不仅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的声誉,甚至有可能将已经培育完善的市场毁于一旦。生产企业只顾短期利益。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短期内达到较大的销量,生产企业不惜以大幅降价的方式来刺激经销商,从而影响到了医药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3.1 医药分开趋势

现在国际通行的医药管理体制是医药分开,而我国医疗机构的现状仍然是以药养医。从2009年开始,我国提出新一轮的医疗改革。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取消医院对药品销售的15%加成的规定。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医药完全分开是必然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会影响到零售终端格局,零售药店终将取代医院而成为新的药品销售主渠道。

3.2 渠道扁平化趋势

我国的药品营销渠道属于长渠道,药品从制药企业到最终消费者中间经过了多个环节。传统的渠道模式由于渠道环节冗长必然会造成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不畅通。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获得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不断减少中间环节,甚至直接向终端供货,渠道结构越来越扁平化。

3.3 渠道成员规模化集中化趋势

随着新医改各项配套文件的陆续颁布,药品制造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招标采购只有省级采购实行、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配送、基层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实行“零差率”、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等的改革政策在试点单位逐步展开,都直接影响医药产品的中间商和零售药店的发展。不论是医药制造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将面临新一轮洗牌,经过优胜劣汰,整个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效率,产业链的价值升值。

3.4 渠道信息化趋势

现在的营销渠道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将电子商务引入并与传统的药品营销渠道模式相结合,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才能在渠道竞争中占据新的制高点。

3.5 终端格局变化趋势

我国传统的药品销售是以县级以上医院为主体。随着医改“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实现,医院和第三终端的医疗服务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其用药侧重点也不同,医院主要销售高端品种(高附加值)的药品,而第三终端仍然是低端品种药品的主打市场。由于现行推出的医保报销政策,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而且在药店购买的药品不容易报销,导致药店对医保类品种的销售量会下降。从长期来看,医药分开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那时候药店无疑将取代医院成为药品销售主体。

3.6 渠道精细化趋势

制药企业要深化其服务,提供更多渠道服务,比如制药企业为商提供更多支持和培训,指导商进行推广活动并协助商开发市场等。其次制药企业要加强对药品终端市场的掌控力度,尽可能自己掌控终端;如果是由商来负责分销企业的产品,制药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终端维护的过程中去,而不应该将责任全抛给商单独去完成。

3.7 渠道关系由交易关系转变为战略伙伴关系

医药行业趋势范文第4篇

由于国内药品消费保持良好势头,医药企业今年的销售收入继续增长,但其分化更加显著,利润正在朝优势企业集中。

行业毛利下滑,优势药企市场将扩大

今年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及各子行业销售收入增势良好,增速在17%以上,其中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最快但和2005年相比,各子行业毛利率有0.6―3.4个百分点的下滑,医药制造业税前利润增幅仅为3.8%,化学制剂行业税前利润负增长,中成药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速均低于5%。

随着2006年6月1日抗肿瘤药降价方案的公布其他药品降价方案也将陆续出台。降价会推动药品销量上升,使市场份额朝优势企业集中。同时,一系列医药政策法规的出台,最终将促使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利润分配趋于合理。优势药企由于具有较强的上下游谈判能力,将会在药价下降的情况下保持利润不降。未来医药行业走向规范,也将为优势药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行内企业分化将更为显著。

医药流通将是全行业中整合最快的子行业,5年内,行内企业可望由目前的1万家左右缩水到几百家,小型企业将被纳入大企业麾下。同时,在整合中取胜的医药流通企业也将逐步转型为物流配送服务商,它们将通过跨区域并购、引入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措施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在行业毛利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利润率。

处方药营销模式面临转变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使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如今已成为医药行业的监管重点。2006年4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决定建立商业贿赂企业‘‘黑名单”制度,此举可以将控制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市场份额的个体经销商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

因为政策法规的影响,处方药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消费泡沫将被逐步挤压。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花费1年的时间。要实现处方药营销模式从带金销售向费时费力的专业化学术推广和晶牌建设的转变,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以保持稳定的利润率。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率先走过行业的冬天。

疫苗行业成为亮点

2003年SARS爆发之后,政府对疾病预防系统的投入加大,2004年投入达到40亿元,2005年更达50亿元,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从整体趋势看,政府对计划疫苗(免费疫苗)的注射覆盖率将从目前的50%提升到85%,而且,“十一五’’规划中,生物医药行业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因此,在政策驱动下,计划疫苗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疫苗产销可能成为行业的亮点,直接受益公司有天坛生物,未来可能受益的公司则有华兰生物。

药用消费品将快速崛起

由于OTC药品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需求,其销量近年增长迅猛。1990年,我国OTC药品消费规模仅19亿元,2005年已接近800亿元,15年复合增长率为28%。医药分家的趋势更会推动OTC药品的快速增长,预计未来OTC市场每年将保持14-15%的增速。

目前,国内药店走的是专业化经营的道路,虽然其销售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但因为药品销售专业性较强,消费者只有买药才会光顾药店,药店人流量相对超市较小,国内药店整体盈利能力差。我们预期,中国未来药品的零售业态可能走日本的“方便店道路”,即药店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绝大多数药店和超市合而为一。

从长期看,我国药品消费最终将走向医药分家,OTC药品的销售必定会和快速消费品市场运作趋同,因此,一些先知先觉的医药企业已通过药用消费晶,如云南白药通过白药透皮剂与白药牙膏、益佰制药通过怜香惜玉系列产品,介入了快速消费品行业,以及早获取经验。

药用消费品是OTC细分行业之一,目前这一市场容量仅20亿元,江中药业的健胃消食片和草珊瑚含片、三精制药的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酸锌都是典型的药用消费品。药用消费晶具有药食合一的特点,以中药和维生素类居多,是药品中的快速消费品。

目前,国内零售药店终端数量在10万家左右,连锁超市销售终端则约有700万家。由于药用消费晶可以迅速进入超市终端,其销量也面临快速增长,我们预计,未来5年,药用消费品行业的销量增幅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

“消费垄断”型企业是投资首选

医药行业趋势范文第5篇

近年来“互联网+”概念辐射并渗透医药行业,医药电商得到蓬勃发展。然而中国医药零售在医药市场中的占比约为20%,且其中电商占整体医药零售比例不到3%,远远低于欧美市场。事实上,中国医药电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现阶段由于市场环境、政策监管壁垒以及消费者行为差异等因素,众多医药企业在探索电商的道路上将面临不少挑战。BCG全球资深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黄培杰(John Wong)称:“中国医药电商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机遇,有助于解决医疗领域各环节的众多痛点。尽管现阶段受到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行为差异的影响,但医药电商是大势所趋,它最终将为患者带来更便捷的购药途径以及优质的服务体验。”

2016年初,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对85家医药零售电商企业以及300多位消费者展开问卷调研,同时组织医药行业内价值链上各方代表参与研讨会来了解不同类型企业和机构代表对医药电商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看法与期望,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在医药电商领域的咨询经验,总结出中国医药电商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趋势一:角色转换

医药电商的发展对医疗行业是重大利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有利于帮助改善中国医疗发展长期存在的痛点,包括医疗效率低、患者体验差、医药支出高。在医疗效率方面: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缺乏对什么病该去哪里看、什么样的药品哪里能够购买的清晰认知,因而纷纷都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基本医疗机构以及零售药房则利用率相对低。医药电商能够让更多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患者购买到与大城市相同的药品,为患者提供新的购买途径;医药电商还能让患者在续方买药的情况下寻求简易门诊或基本医疗机构的服务并提供配送到家;这将帮助推动医药分家的进程。其次是患者体验方面:一直以来,中国患者就医买药要面对就诊时间长、交流时间短、信息透明度低以及排队时间长等种种困难。而线上购药让患者获得价格便宜、信息透明、过程便捷等好处。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线上购药“价格实惠”得到超过1/3的患者认可,成为医药电商最受到认可的优势之一。最后是医药支出方面:传统的药品流通结构层次多,无法实现以最低的成本销售而惠及患者。医药电商旨在增加产品到患者端到端的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在其影响下,药品流通环节压缩,中间环节利润减少,使得传统经销商与零售商逐步整合并且规范化。

在互联网+医药的大趋势推动下,产业链上各类型企业纷纷由线下向线上进行转型,逐步涉及医药电商领域。药品流通与零售企业是受到医药电商冲击最大的环节,过去他们分别是药品流通与销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掌握着物流配送、终端患者资源。然而面对医药电商所带来的冲击,他们只有把握机会发挥自身医疗资源优势,打通线上线下,才能稳固在产业链上的一席之地,以减少电商新模式带来的威胁。对药厂而言,医药电商提供了与传统的渠道不同的新销售渠道,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疾病管理平台,药厂需要考虑新的渠道管理模式、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并且积极发展新的业务模式。

趋势二:差异化竞争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将形成完全不同的电商业务模式,非处方药商业模式相对成熟,处方药由于政策限制目前仍然没有放开,但患者和医药零售电商企业都对此持欢迎态度,并积极探索未来可操作的处方药电商模式。未来企业要制胜,医药电商需要差异化的竞争要素。

由于不少医药零售电商企业开始转向布局处方药电商,处方药电商拥有两大至关重要的竞争要素:其一是处方来源,关键问题是从医院、医生还是患者手中导入处方。由于处方药网上销售的关键在于处方的导入口,因而合规有效的处方来源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运营模式,我们认为医院/医生仍是直接获取处方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医保支付的对接,是否被医保覆盖是患者购药的重要考虑,尤其是慢性疾病,因此处方药电商销售与医保支付对接也非常重要。

趋势三:紧密合作

消费者导向的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电商对传统线下零售有更大的颠覆性影响,而未来处方药电商更需要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医药行业相关方的紧密合作。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非处方药以及保健品线上销售,无论是平台型B2C电商模式还是自营的线上零售药店,其本质都是在受到互联网冲击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影响下,将转向线上发展,对传统线下的依赖性相对处方药而言较低一点,因此受到更大的颠覆性影响,也更容易陷入激烈的价格竞争。

但未来的处方药电商发展必须通过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医药行业内相关方的紧密合作,以形成共赢的生态圈。传统医药行业内企业,包括流通企业或者零售企业,都通过多年在医药行业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医疗渠道与终端资源,他们熟悉药品销售流通的独特性,并深谙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主要诉求。与此同时,医药行业严格的经营与销售资质要求(GSP等)也使得他们仍然在医药环节中,特别是处方药的销售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所无法企及的。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企业拥有成功经营电商的基础,大规模的用户访问流量、了解客户的痛点与需求,以及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基因,这些都能够与传统医药企业形成互补,从而为未来的处方药电商创造更大的价值。

趋势四:出现医药电商平台巨头

未来医药电商集中度更高,医药电商领先企业将是能够真正贯穿价值链各个环节并打造线上线下闭环的企业。对每个企业而言,需要从战略上考虑是否主动成为平台的打造者,还是积极合作参与到可能未来制胜的平台中去。从患者整个就医购药的环节来看,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在尝试打造从信息收集和自诊、导医、就诊、购药直到疾病管理的闭环。参与其中的企业不仅有BAT巨头,也有春雨医生或者丁香园这样的新兴互联网企业,甚至还有保险公司等。我们也发现,真正需要打通的关键仍在于“医”和“药”的打通,目前已实现布局并积极寻求跨界合作的流通企业和互联网巨头未来有机会在医药电商的整合中确立领导地位。

趋势五:服务模式升级

在医药电商的推动下,未来的服务将以患者为中心,大幅度地实现全方位服务升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药品扫码验真、专业药事服务以及医保卡使用成为未来医药电商最受关注的服务内容,而在这其中,患者对能够保证药品质量与真伪的扫码验真服务最为看重。针对那些对在线购药存在疑虑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药事咨询以及用药指导等服务毋庸置疑能够提升患者信任度和增加平台用户的黏性。

此外,在未来,具备专业化的医药配送资质的配送商将会脱颖而出,电商企业或与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或为自营物流申请专业的资质,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具保障的物流服务。

趋势六:促进政策监管

医药电商的崛起能够帮助整个医药行业改善透明度、提升链路效率,同时保障信息的可追溯性。中国有40多万家实体零售药店,目前信息化程度都比较低,规范监管存在很大的挑战,而随着医药电商的发展,更多药店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使得交易信息得到记录,可以大大简化监管的过程。一来保证监管过程拥有强有力的数据与证据支撑,二来也为未来支付方开展更为专业的处方审核建立数据库。

BCG通过市场调查还发现患者与商家对医药电商未来发展的看法。其中患者对药品质量真伪尤为看重,其次是专业的用药指导。因而在他们所期待的医药电商未来服务内容中,药品验真与专业的药事服务都得到了近60%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商家也同时意识到未来医药电商的价格竞争已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因而如何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升级将成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其中专业药事服务能力以及线上运营能力都将获得进一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