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模式分析法

商业模式分析法

商业模式分析法

商业模式分析法范文第1篇

一、当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防范和控制能力较弱

1 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面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首先,我国存款利率严格管制和贷款利率相对浮动的存贷款利率体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只能持有具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贷款,而不能持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负债(存款),所以很难通过负债结构调整和适当的负债利率安排来消除利率风险;其次,尽管同业拆借已经市场化,贷款定价也实施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化,但由于竞争性的市场尚未形成,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一些中小银行很难获得定价的自;最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工具有限,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诸如同业拆借、可上市债券、回购等,在银行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

2 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困乏。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要求甚高,而我国银行界目前接受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甚少,大部分分支行都没有专职的利率管理人员,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利率走势预测工作的薄弱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指导,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的推进。

3 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尚需完善。由于利率风险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产生利率管理的滞后,从而转化为利率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管理的动力。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的管理,主要关注的是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管,因此,商业银行难以形成有效的经营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难有动力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缺乏管理能力。长期的金融抑制使现行的银行信贷结构仍留有计划体制的惯性,同时,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下,银行进行缺口调整管理难度大,在管理工具选择和管理技术运用上面临困难。

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1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管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陆续出现。在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工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探索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合理使用利率期货对冲利率风险。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上还没有一种能够有效对冲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所使用的利率风险对冲方式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因此,就必须尽快推出一种规范的对冲工具,由于利率期货是一种标准的场内交易的合约,同时又是利率期权金融衍生工具的标的物,所以在我国首先推出利率期货来对冲利率风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推出国债期货交易对于国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其次,尝试金融同业间或同一金融系统内不同机构之间的利率互换,这与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不同,不要求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其产生的基础在于交易双方存在比较优势或对利率走势存在不同的预期。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口益发达的同业拆借市场寻求具有不同优势或对利率走势存在不同预期的交易伙伴,与其进行利率互换。商业银行也可以鼓励系统内不同机构通过系统内资金市场来开展利率互换,在不改变系统整体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收益的增加,并调整不同机构的利率风险头寸。

2 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控制内部潜在风险。首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足以粗放型为主,没有处理好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忽视内部潜在风险的控制,部门之间业务分工不明确,对授权授信没有统一管理,权力得不到制约,监督部门监督不力,容易形成内部道德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衡量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也不健全,缺乏具体的以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使业务一开始就潜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这些在利率市场化竞争中都将给银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应加快各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的重组步伐,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权限和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健全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二是要建立严格完善的监督制度。建立起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机制和对内部违章行为的处罚机制,对人为行为造成的利率风险,必须进行责任追究,严肃处理,同时,拓宽监管领域、扩大内部监管范围,向外币业务、表外业务和境外机构拓展,尽快覆盖所有业务领域,消除监管的漏洞。

3 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足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4 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一旦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就将由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此时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会各不相同。而相对于社会公众,他们所需要的是金融机构的真实信息披露,否则必然会对金融环境的稳定埋下隐患。因此要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利率的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要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模式分析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竞争情报;创新;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72,G350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或技术的竞争,更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如果要在商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需要不断创新现有的商业模式。竞争情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方法,本文将研究如何将竞争情报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中。

2 商业模式

2.1 商业模式定义

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和结构。商业模式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描述了企业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和运营机制,以及其实现价值的方法。

2.2 商业模式对竞争情报的需求

2.2.1 自身商业模式理解与创新中的情报需求。理解自身商业模式,在增加创业的逻辑性与可操作性、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引入风险投资、增加盈利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自身商业模式的了解并不透彻。

2.2.2 了解竞争对手商业模式的情报需求。竞争对手也有自己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要想战胜竞争对手,不仅要理解自身,也要知己知彼。但想了解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并不简单,因此探悉对手的商业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竞争情报。

3 商业模式创新中的竞争情报支持

3.1 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

商业模式建立在对环境、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假设上,随着假设条件变化,商业模式必须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形势的演变而做出调整。

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往往会出现“趋同”现象:企业采取大致相同的商业模式,提供类似的产品,争夺相同的消费群体。面对这一现状,企业需要改变商业模式中的某些要素或者环节,甚至再造商业模式,以差异化经营获取利润。摒弃常用的商业模式正是许多企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3.2 顾客价值创新与竞争情报支持

3.2.1 顾客价值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类路径是顾客价值创新。顾客价值是感知收益减去感知成本的盈余。感知收益包括服务因素、物理因素以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感知成本包括顾客在购买时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取成本以及失效的风险等。

顾客价值是企业通过完成一系列价值链而创造出来的。对于顾客价值,可以采用顾客―生产者矩阵,即价值图(Value-Map)分析法来分析可能的顾客价值创新路径,如图1。

直线OL为顾客价值线,圆Z表示企业的产品及服务的顾客价值区。ZB、ZD、ZF为顾客价值提升线。

顾客价值创新有如下特点:

第一,向原有顾客提供新的利益,不脱离原竞争区域,如ZA、ZC、ZE。传统的日用零售店经营转向超市经营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向新顾客提供更加专门化的利益,脱离原竞争区域,顾客价值得到重大改进,如AB、CD、EF。这意味着企业聚焦于专门化的顾客群体而应用了新的商业模式。

顾客价值创新的实质是通过竞争情报对新的顾客进行价值分析,实现了新的市场定位,扩大价值空间的半径,由此进入新的利润区。

3.2.2 提升顾客价值

客户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客户保持对公司的利润底线的影响远超过公司规模、市场份额、单位成本和其他通常认为与竞争优势有关的因素影响。Reiehheld和Sasser(1990)对美国9个行业的调查数据表明,客户保持率增加5%,平均利润增加幅度在25%-85%之间。

提升顾客价值可以通过在原客户群体基础上展开调查与分析,寻求改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途径。在竞争情报方法论中,客户满意度调查(customer satisfaction)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客户满意度调查包括如下步骤:

调查问卷设计:确定满意度调查指标,细分指标直到各项指标的集合能较全面地体现客户满意度为止,并分配每个指标的权重。

展开顾客调查:客户满意度调查可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如邮件、电话、上门、网站、产品、服务现场表格等方式获得调查结果。主动呼出方式可以有效地保证样本选择的代表性。

分析结果:计算满意度指标得分,根据分析结果对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专项调查。

决策与实施:针对满意度调查的结果采取措施,以此为创新导向,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3.3 成本结构创新与竞争情报支持

3.3.1 成本结构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也可通过改变企业总成本结构。一方面,企业的运转和经营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产品的成本产生于资源的一系列消耗和流转中,而资源的消耗和流转又与一系列活动的产生相关联,因此,优化价值环节及整个价值创造流程,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点;另一方面,在价值创造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创新企业收入模式也能带来相对于用户来说的成本降低作用。

3.3.2 价值链创新

商业模式的成功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对某一环节的改进,或是对原有模式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商业模式创新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形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价值链分析是竞争情报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MichaelPorter的价值链结构模型,企业的经营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是在物质形态上制造产品、销售和发送以及在售后服务中所包含的各种活动,它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客户。辅助活动是为基本活动提供条件、提高基本活动绩效水平并相互支持的活动,不直接创造价值。

3.4 利润保护创新与竞争情报支持

3.4.1 利润保护创新

在竞争背景下,以保护方式来获得利润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典型的模式包括制药企业通过新特药开发,在专利保护期内尽量获取利润;技术创新企业(如Qualcomm公司)通过参与标准的制订,向众多使用其标准的企业收取高额专利费用及提成。随着专利保护范围的扩大,甚至商业模式本身也可以作为专利所保护的对象。专利对企业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提升企业竞争优势,通过对已有专利的查询,以此为基础自主创新,从而占领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第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专利使用费收入在有些企业甚至超过其主营业务。

以专利为核心商业模式创新,关键在于专利的研发与利用。竞争情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开发决策制订:搜集市场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辅助企业决定是否进入市场以及进入的方式。

专利开发中的信息支持:搜集专利信息源的信息,结合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专家讲座等渠道获取的信息,满足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

专利侵权与活动监测:企业主动跟踪和搜集竞争对手的专利侵权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打击竞争对手。同时要监测相关专利的发展与创新活动,以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专利开发与应用:将专利技术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许可,实现效益最大化。

3.4.2 专利分析常用竞争情报方法

3.4.2.1 统计分析

通过将整个行业里的竞争对手拥有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类排序,可以发现哪些公司正在从事尖端工作,是该行业的领袖。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专利数量:某一技术类别的专利数量可以用于衡量这一领域技术活动的水平。

专利被引次数:若一个专利多次被后面申请的专利所引用,表明该项专利在该产业具有技术先进性。

专利效率:研究企业在预定时间内专利数量产出的越多,专利效率越高,则该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越强。

技术群聚分类:以每件专利的主国际专利分类号为分类依据进行技术群聚分类,根据每一技术群聚的平均被引用数和专利数,选择出主要技术群聚。

3.4.4 专利趋势分析

专利趋势分析有多种方法可以使用,其中美国专利研究员R.Campbell的一种反映技术生命周期的图表,以专利集中度和专利活动两个指标把技术周期分为4类:新兴、发展、成熟、老化。

当一门新兴技术出现时,专利活动比较低,专利高度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里;在发展阶段,专利活动高,由于更多的公司进入市场,集中程度降低;在成熟阶段,专利活动比较稳定,专利数量开始减少,有关公司的数量也趋于稳定;当一门技术过了时,专利活动减少,最后处于最低点,但集中程度相当高,因为仅有几家主要公司存在。

此外依据历史数据,通过一些数学模型也可以分析专利趋势。皮尔曲线(Pearl Curve)是一种能较好地描述生物体生长规律的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人口统计、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预测。皮尔曲线的数学模型为:

[ Y= [(1+ae-bt)][L]]

式中:Y为预测值,L为增长极限,b为增长速率,a为无因次参数,t为时间参数。

在充分了解专利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拥有的专利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政府积极组织攻关,参与企业技术联盟,合作开发,推动行业标准制订;另一方面提早实现市场化,普及应用,形成事实标准。

4 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竞争情报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得出了竞争情报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的三种基本途径:

第一,商业模式的顾客价值创新,通过竞争情报分析,找寻新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顾客需求调查,在原有顾客基础上开发新的价值。

第二,成本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主要途径,成本的降低一方面在于价值链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收入方式进行“软创新”。竞争情报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帮助企业创新;利用各种情报方法支持自身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创新;同时竞争情报也是帮助企业学习的工具,使企业容易接触到各种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促进企业价值链创新。

第三,凭借专利保护所形成的壁垒,通过商业运作获取利润,是一种最具保障的商业模式。竞争情报通过分析已有专利,结合竞争态势分析,促进标准制订,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PETER F.DRUCKER.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5):95~104.

[2]HENRY MINTZBERG.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1arming:Reconceiving Roles forPlanning,Plans,Planne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4,52.55.

商业模式分析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分析模型;电子商务案例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39-01

1 引言

很多企业借助互联网,把部分甚至全部的商业活动放在网上进行,这就形成了电子商务。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在全球率先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得到全世界各高校的积极响应.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走进了我国的大学校园。

传统企业在向电子商务企业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如亚马逊的在线销售模式、阿里巴巴的网络经济模式等,这些成功的模式成为后续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企业借鉴的“宝典”,也成为了一个个电子商务行业中经典的案例。我们有必要对这些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案例模式,并多角度给出具有普适性、系统性、针对性的问题分析方法。

2 电子商务案例的初级模型

相对来说,电子商务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对于它的定义、分类、分析等各方面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在电子商务案例模型的领域,目前较为流行的是将整个模型建立的过程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子商务模式定义;

第二阶段:案例情况汇总;

第三阶段:案例功能结构定位;

第四阶段: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商业、经营、管理、资本、技术);

第五阶段:结论和建议。

在瞬息万变的电子商务行业里,这个以时间顺序作为标准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复杂的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了,因此只有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建立起更加符合现在电子商务企业的高级模型才是当务之急。

3 改进后的电子商务案例的高级模式

根据本人多年从事电子商务案例教学的经验来看,需要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进,并最后将整个模型归纳为“3、5、6”的高级模型――即3个阶段、5个步骤、6个内容。

3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情况汇总阶段;

第二阶段:详细分析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建议阶段。

5个步骤是:

第一步:案例情况汇总;

第二步:案例模式定义;

第三步:案例功能定位;

第四步:案例模式分析;

第五步:案例总结与建议。

6个内容是:商业、经营、管理、创新、资本、技术。

之所以提出上述改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对事物认知的角度看,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一般是从现象到本质,首先得到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其初步的分析认识后,才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或者分类。那么对于电子商务案例这个事物的认知过程,也同样遵循这个原则。在对一个没有认知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之前,我们是无法对其功能、结构、模式进行定义的,只有通过各种基本情况信息的分析,找出其具有的特征或者属性,并依据各种定义、模式所具有的特征或者属性的对比,才能把这个案例做出定义或者归类。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案例基本情况汇总应该先于模式定义。

(2)对于在第三阶段详细分析阶段增加创新模式的分析,主要通过对当前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它们的成功都不是模仿别人的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出崭新的案例模式。例如,最具影响力的Dell直销模式、最成功的阿里巴巴的网络经济模式。正因为这些电子商务案例具有创新的内容,它们才得以如此成功,从而使这些创新的模式成为借鉴或学习的范例。

4 结语

电子商务领域包含的很多内容都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本文在原有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人类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等角度,对原模型提出了改进想法,力求使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的模型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姚国章.电子商务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商业模式分析法范文第4篇

目前,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创业者对“人气或眼球”、有效商业模式和风险投资青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许多网站无法获得可观的收益,既不能收回前期投资,也不能养活网站并维持网站正常的运营和发展,更无法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挖掘互联网产业的有效需求要从分析人们的需要开始,但是,有需要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有效需求。这一点在互联网产业表现的最为明显,例如人们对互联网企业提供的邮件服务需要量巨大,但是如果每发一份邮件都实行收费制,需求将大大降低,因此,互联网产业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要想把这种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要求互联网产业创业者提供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在选择有效商业模式时我们又必须分析这种有效商业模式的技术特点与实现能力的可能性和政府政策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必须分析我们的竞争对手的有效商业模式和竞争策略的选择。只有通过上述的完整分析,互联网产业创业者才有可能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我们把这种分析互联网产业有效需求的方法称为挖掘互联网产业有效需求的5要素分析法(见图1),下面我们将按照从潜在需求到有效商业模式到有效需求的分析框架逐一展开分析。

图1:挖掘互联网产业有效需求的5要素  

二、互联网产业的需求特性与供给者的决策行为

网络消费者(以下简称网民)对一种网络商品的需求,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网民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网民对网络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与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一样,有两个特征:网民具有购买能力并乐意花钱购买这些网络产品或服务,这是网民对网络产品的需求与其他商品需求的共性。但是,网民对传统产品需求与互联网产品需求之间又有差异,表现为网民对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大,甚至趋于无穷大。之所以网民对网络产品的需求具有无限弹性,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网民对网络产品基本是一种非必需品需求。一般而言,对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而非必需品价格弹性大。第二,对网络产品需求的替代性非常强。如传统产品对网络产品的替代和网络产品之间的替代。这导致网民对某一网络产品或服务具有需求,且具有购买能力,但是不愿意花钱购买,只乐意免费享用。问题是,为什么网络企业愿意提供这种网络产品?这主要因为,在网络产品的临界最大容量范围内边际成本下降的非常快,且趋近于零。如目前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提供免费“网络硬盘空间”的互联网服务,为提供这种服务,首先要投入一套固定设备,价值30万元,但这套固定设备的容量有限,超过这一容量就会导致拥挤,这一容量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临界最大容量。但是,在这一容量范围内,第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30万元,这以后在临界最大容量范围内网民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但平均成本并不为零。所以,如果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定价时,网络产品供给者的平均成本将高于边际成本,网络产品供给者将处于亏损状态。

但是网络产品供给者缘何亏损还愿意供应呢?因为,当网络产品的“人气”达到一定规模时,它有可能获得其他收入,如通过卖广告获取收入。这样它就可以通过广告来弥补亏损。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产业创业者不惜一切代价营造人气的原因。如果一家网络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人气,但是由于它没能准确挖掘出网络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无法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这家网络企业也肯定无法取得成功。只有当一家网络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既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人气,又能准确挖掘出网络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并将巨大的人气转变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这家网络企业将肯定取得成功。

如何挖掘有效需求,我们从网民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

三、互连网用户潜在需求的分类方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主体可以分为3个部分:政府、企业和个人。我们在用户分类的需求分析之中忽略政府的网络需求分析,重点分析个人网民和企业网民的需求及相关的分类方法。因为,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市场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产业,如汽车和电脑行业的企业,往往将政府部门作为采购大户对待,遵循20%~30%的大客户贡献70%~80%的收益;而互联网企业则基本遵循70%~80%的客户贡献80%~100%的收益,而这些用户基本上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如网络游戏企业、短信服务企业、网上商城和企业门户等等。

1.个人网民的有效需求

(1)物质和精神需求分类法。个人网民的需求最终都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需求,而这两种需求如果和互联网的赢利模式结合起来分析,就可得出基本结论:互联网企业必须提供个人网民所需要的、具备购买能力并且愿意花钱购买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和服务。现实成功案例包括,物质形态产品包括衣、食、住、行等主要方面。如:服装销售网络、租房和售房网络、饭店酒楼搜索和促销网络、机票销售网络等等、精神形态产品和服务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新闻等。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笼统,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互联网发展到竞争比较激烈的阶段,需要更加专业深入的分类方法。

(2)职业需求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现实之中各种职业的需求进行分类。首先将各种职业按照就业人数的数量,按照从多到少的次序进行排列,然后分析出各种职业人群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的需求定位,再从中挑选出网民数量众多的、有效需求定位明确的职业群体,推出适合其购买能力的并满足其购买意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如:针对学生的各种培训网站、针对大学教授的文献搜索网站、针对企业经理人的管理咨询网站。

(3)性别分类法。经常结合年龄分类法一起使用,先按照性别对网民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年龄对不同性别的网民进行分类,提供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青年女性的首饰和化装品的服务网站等。

(4)年龄分类法。主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网民需求进行分类,然后提供针对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如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培训网站、针对中青年网民的家庭理财网站等。

(5)收入分类法。主要根据网民的不同收入水平进行不同的需求层次定位分析,然后提供针对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高收入水平的网民,开办各种网上豪华精品商城(如高档服饰和化妆品网上商城等)。

(6)爱好分类法。主要根据网民的不同爱好进行不同的需求定位分析,然后提供针对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喜好户外运动的网民,开办各种网上体育运动俱乐部(如足球、高尔夫、篮球、游泳等网上会员俱乐部),为个人会员和体育用品的生产商提供服务。

总之,以上几种分类方法,各有特点。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创业者要想准确的定位某一市场,必须交叉使用这几种分类方法。例如,性别分类法、年龄分类法和收入分类法的交叉使用,可以定位青年白领女性的服饰和化妆品市场等等。

2.企业网民需求

(1)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去分析其需求定位。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和环节主要包括:市场调查分析、产品或技术开发、采购(包括原材料或产成品、日常办公用品等)、仓储和配送、产品销售(包括直销和分销)、市场营销(包括广告、新闻和其他促销活动)、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包括招聘、培训)、人员出差、战略管理等。根据这些环节,再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网上服务:网上委托市场调查、网络营销、网络采购、网络广告等。例如:知名的阿里巴巴网站,提供b-b服务;51job等网站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等。

(2)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要素去分析其需求定位。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要素包括:人、财、物。“人”的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各级人才的招聘、培训、分工、考核等方面;“财”的管理主要涉及到资金的融入、投出等方面的管理;“物”的管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生产设备和日常办公用品的采购、库存、销售和仓储管理。针对这些要素所涉及的方面和互联网的特点,提供适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

(3)从企业部门设置情况去定位分析企业的网络需求。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直接分析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然后通过互联网来部分或完全替代传统的运作方式。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可开办网上招聘和培训等网站;针对采购部门,可开办网上搜索和采购网站;针对广告部门,可以开办网上分类广告和搜索广告等网站。

以上3种针对企业网络用户的需求分析方法,其本质基本相同,但运用最多的是第一和第三种方法,这两种分析方法比较直观,而且定位更加精准。

四、互联网创业者挖掘有效商业模式的战略选择

本文之所以将互联网有效需求的挖掘方法上升为战略高度,是因为能否挖掘出互联网的有效需求,是关系到一个互联网企业生死存亡的最关键的要素。

一是传统产业对照法(或传统产业触网法)。是指按照本文归类的各种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分类方法,定位出准确的需求细分市场,然后参照这一市场的传统产业的运作模式,并结合互联网的信息高速传输和海量信息存储、高速运算、快速搜索等特点,将传统产业的模式部分或全部搬到互联网上操作,并实现网上的商业价值。例如,新浪网的新闻和广告服务,就是将传统的平面媒体业务模式复制到网上;网上的电脑商城、服装商城、化妆品商城、二手车交易市场等,都是对照传统的相关产业并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网上服务和产品。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直观易用,不容易出现大的需求定位偏差。创业者开办这种网站,只要竞争不太激烈而且经营管理不出现太大的失误,基本上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能够实现人气和商业收益的完美结合。不会出现网站人气很旺,但是没有赢利模式的结局。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网下做什么生意,网上也基本上可以做什么生意,或者称为传统产业触网,或称为鼠标加水泥等等。

商业模式分析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DEA模型;信贷工厂

一、 引言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就业机会,但商业银行作为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机构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向大中型企业,使得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商业银行将目标客户定位下移,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政府部门对小微企业的高度重视也极大推动了小微金融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经过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同业间的相互借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业务特点、经营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推动了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持续创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商业银行先后引入了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微企业的管理效率。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法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给出了近五年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效率情况,分析了“信贷工厂”模式的有效性并给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建议。

二、 文献综述

最早采用DEA模型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Alhadeff开启了对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Alhadeff,2000)。各个国家纷纷对本国银行和不同国家间的银行效率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如Favero等人对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银行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意大利中北部银行的效率要高于南部(Favero,1995)。Lozano-Vivas等人对西班牙银行效率进行了相关研究(Lozano-Vivas,1998)。Berg等人对北欧各国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瑞典银行的效率最高(Berg,1993)。

国内学者采用DEA模型对银行的效率问题同样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少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行分析。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包括牛蓝英分析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开展的小微信贷业务情况,基于DEA效率模型和博弈论分析结果,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提出了相关建议(牛蓝英,2014)。郑伟选取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DEA效率分析,筛选出同处于规模效率前沿面的6家银行,并通过对比其技术效率差异提出短期改进措施(郑伟,2016)。但@些研究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主要运用经验法,对分析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主观影响。本文在经验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处理后,再利用DEA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将更符合实际。

三、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DEA模型建立

1.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采用DEA方法评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通常情况下,选取的多个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忽略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直接利用DEA进行分析会使理论分析结果同实际情况不符(智冬晓,2009)。本文首先根据以往文献研究的结果,结合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现实特点,选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TA)、员工总数(TE)、机构数量(NI)、营业支出(OE)、资本充足率(CAR)、流动性比率(LR)、拨备覆盖率(CCR)以及存贷比(LDR)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LB)、公司类贷款不良率(NLR)、营业利润(OP)以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输出指标。由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还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可以用,本文假设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和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短期内不会变,用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代替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影响整体趋势。本文根据输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尽可量的小,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的相关性尽可能大的原则,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最终选取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本文选取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2011年~2015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及宁波银行年报中未单独列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故未将这三个商业银行选为分析对象。以2015年为例,表1给出了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2. DEA模型概述。本文将采用DEA模型中最为经典的CCR模型(魏权龄,2012)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模型。一般情况下,该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描述为:

假设有n个样本银行(称为决策单元,简记为DMU),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xij为DMU-j对第i种投入的数量且xij>0,yij为DMU-j对第r种产出的数量且yrj>0,vi为对第i种投入的一种度量,ur为对第r种产出的一种度量,其中,i=1,…,m;r=1,…,s;j=1,…,n。为方便,记

现在建立评价决策单元DMU-j0的CCR模型(1?燮j0?燮n),记x0=xj0,若对DMU-j0进行有效性评价可以求解下面的优化问题:

求解(5)式,可得到第j0个决策单元的最优解(?兹,s+,s_,?姿j0),此时,若?兹=1,则可以认为该决策单元是有效的,否则说明该决策单元是缺乏效率的。

3. 实证结果。本文选取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中13家商业银行2011年~2015年年报中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DEA模型的入指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通过Deap2.1软件求解最优化问题(5),得到的2011年~2015年各大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情况。以2014年和2015年为例,表2给出了相应的结果。图1对比了13家银行在2011年~2015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技术效率情况。

4. 结果分析。本文以小微企业的技术效率作为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主要参考指标,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考察的13家商业银行近五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技术效率等于1,在生产前沿面上处于有效状态。在这些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最早引入了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在近十年的探索中,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效率;民生银行更是小微金融服务的领军者,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也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

技术效率未达到1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虽然比较早的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但技术效率仍无效,究其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而且规模报酬递减,即投入的资源利用无效且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平安银行放弃了原有的IPC模式,并在2013年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从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技术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农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在借鉴同业的经验后,从2015年起在多家一级分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工厂”运作模式的试点,但由于时间较短,是否能提高技术效率未能在实证结果中显现。兴业银行,由于其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由于投入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使得技术效率无效。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虽然“信贷工厂”模式的引入提高了部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但是有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效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有:一是“信贷工厂”的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地区差异,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本土化和创新化;二是一些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够彻底,不能完全实现“信贷工厂”的运作模式。

四、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 进一步实现“信贷工厂”本土化和创新发展。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工厂”模式多是采用淡马锡模式,该模式是根据新加坡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并不能全盘拿来用在我国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中。虽然很多商业银行进行了很多本土化处理,但是还未能达到“信贷工厂”的最终模式,需要根据我国的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属于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的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加以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经济特点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客户的需求匹配相应的创新性产品。

2. 注重效率与风险并重。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同时,要加强该模式下小微企业的固有风险和“信贷工厂”的特有风险的防控。小微企业的固有风险包括小微企业本身存在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小微企业主信用意识淡薄引起的信用风险以及小微企业易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系统风险。“信贷工厂”模式下的固有风险主要包括员工在进行流程化处理时将风险模式化的操作风险以及现有的模式很难对“信贷工厂”模式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监测引发的风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下的风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大数据的信息含量丰富,既包括小微企业的实时流水信息、水电信息、海关信息、税务信息又包括小微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信息,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固有风险和“信贷工厂”模式下的特有风险。

3. 加强人才培养。“信贷工厂”模式下的岗位设置更加精细化,不仅需要每位从业人员具备金融、法律和会计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应对各个行业有着丰富的风险意识和市场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但现有的业务人员普遍缺乏从业经验和相关的风险意识。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人员的技术培养。通过反复培训,熟练掌握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理念和特点;其次要加强从业人员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学习。国家经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行业的发展充当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渗透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Alhadeff DA.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commercial banking.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239-311.

[2] 牛蓝英.基于DEA模型和博弈论的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14.

[3] 郑伟.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配给效率分析[J].资本运营,2016,(15):226-228.

[4] 智冬晓.指标相关性对DEA评价效用的影响[J].统计教育,2009,(6):40-44.

[5] 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和网络DEA[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