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稳定的商业模式

稳定的商业模式

稳定的商业模式

稳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物流服务供应链是指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通过与物流分包商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物流运作的一种新型供应链。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基于LSSC中集成商与分包商的不对称关系,探讨了集成商与分包商在合作过程中分包商是否采取联盟决策模式的单种群演化,以及在实施联盟决策模式后,集成商和分包商的合作关系的双种群演化动态,并分析了系统的长期演化稳定点,对影响系统演化的一些参数进行分析,为研究LSSC中集成商与分包商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物流 物流服务供应链 合作关系 演化 进化博弈

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产品已被视为无差异化的商品,许多企业强调应将物流作为创造差异的主要手段。而随着人们对物流服务质量、敏捷性、柔性、创新性等方面要求的日益提高,单一的物流企业已无法提供所有类型的物流服务,这促使物流组织或联盟基于物流能力分工和合作形成物流服务供应链。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是指以物流服务集成商为核心,通过提供柔性化的物流服务,保证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的一种新型供应链。LSSC本质上是一条能力链,主要有两个主体:物流服务分包商和物流服务集成商。其中物流服务分包商是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它们因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而被集成物流服务集成商在构建物流网络时集成。

研究文献综述

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链上各个物流服务企业。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对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及演化问题的探讨涉及不多。闫秀霞等(2005)在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物流服务运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对称情况下物流服务供应商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策略模型。郭晓林等(2004)采用非合作博弈的思路,对物流联盟中供需双方面临不同的成本信息和消耗系数情况下的利益分配进行了分析。Gachon GP等(1999)考虑一个制造商面对多个零售商,而零售商的信息是私有情况下的能力分配问题。张辰彦(2007)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要协同运作,必须具备3个机制:合作战略、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刘伟华等(2008)研究了在不确定环境下,基于主从决策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能力合作的协调问题。

上述文献对物流服务供应链联盟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在实际运营中,由于机会主义及信息的不完全性,供应链联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本文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基于LSSC中集成商与分包商的不对称关系,探讨了集成商与分包商在合作过程中分包商是否采取联盟决策模式的单种群演化,以及在实施联盟决策模式后,集成商和分包商的合作关系的双种群演化动态,并分析了系统的长期演化稳定点,对影响系统演化的一些参数进行了分析,为研究LSSC中集成商与分包商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物流服务分包商联盟决策模式选择的单种群演化动态

假定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LSSC中共有N个同质物流分包商为某一物流服务集成商服务,它们与集成商有两种合作的决策方式:分散决策模式和联盟决策模式。分散决策模式即集成商与分包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各自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联盟决策模式是集成商与分包商在信息共享条件下,通过协商谈判,共同制定物流订购价格与数量,达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设q表示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分包商在群体中的比例,对单个分包商而言,即以概率q选择联盟决策模式,1-q则表示选择分散决策模式的分包商的比例。Q1表示分散决策模式下,集成商向分包商订购的物流服务数量;Q2为联盟决策模式下,物流服务集成商与分包商共同协商制定的物流服务订购数量,这里假定Q1=Q2(1-μq),其中0

在联盟决策模式成功的条件下,分包商的净收益为w2Q2-c1Q1-c2Q2;若联盟决策模式谈判失败,则分包商只能承受以较低的物流服务订购价格w2卖出相对较少的物流服务数量Q1,故其净收益为w2Q1-c1Q1-c2Q2。则在联盟决策模式下,分包商的期望净收益为:

Er = p(w2Q2-c1Q2-c2Q2)+(1-p)(w2Q1-c1Q1-c2Q2)

分包商群体的期望净收益为:E=qEr+(1-p)E0

单种群博弈的得益矩阵见表1。

假设该LSSC中所有物流服务分包商只是简单地依据过去多次博弈之所得而调整各自对两种策略的选择概率,这种动态调节机制类似于生物进化中的生物性状和行为特征的动态演化过程的“复制动态”。如果统计结果表明某一特定策略的平均支付高于混合策略的平均支付,则他更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这种策略,则上述系统的模仿者动态方程为:

命题1:单种群的演化稳定点为,分包商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与谈判成功的概率p以及共同协商的物流服务订购价格w2成正比,与分包商的单位物流运作成本c1成反比。

证明 :该单种群系统稳定点的增长率为0,有,剔除0和1的角解点,可得均衡概率: (1)

由(1)式可得出,当集成商与分包商谈判成功的概率p增加时,分包商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将增加;集成商与分包商共同协商制定的物流订购价格w2提高时,分包商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将增加;分包商的单位物流服务运作成本c1增加时,分包商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将减少。μ越大,选择集中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越小。

因此,对物流服务集成商而言,为加强与分包商的合作,实现利润的增值,集成商应积极鼓励分包商采取联盟决策模式,如与分包商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等提高谈判成功的概率。同时,也可通过适当提高物流服务订购的价格,从而提高利润分配等机制,增加分包商对联盟决策模式的兴趣。对分包商而言,提高企业自身的物流运作能力,降低单位物流运作成本,也可提高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

集成商与分包商联盟决策模式的双种群演化动态

(一)模型假设

上文从分包商的角度探讨了影响其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因素,并分析了集成商与分包商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促进联盟决策模式的成功实施。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一定相同,联盟决策模式实施的结果并不总是好的。这是因为,在联盟决策模式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集成商与分包商之间力量的不对等或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双方之间的合作受到一定的威胁。用演化博弈对集成商和分包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作出经济分析,旨在从演化博弈模型存在的多个进化稳定均衡中求得影响状态演化的关键点。

假设:

p:集成商的单位物流服务销售价格

r:分包商的单位物流服务销售价格

Q1:表示分散决策模式下,集成商向分包商订购的物流服务数量

Q2:表示联盟决策模式下,集成商向分包商订购的物流服务数量,并假定Q2>Q1

c1:单位物流服务能力运作成本

c2:单位物流服务能力投资成本

δ1:集成商发生物流服务能力缺失时的损失

博弈双方的策略集都是针对双方实施联盟策略模式的合作情况来定的,(合作,合作)策略表示集成商与分包商均采用联盟决策模式,此时,集成商的物流销售量与分包商的物流供应量相等均为Q2,收益函数为(pQ2-rQ2,rQ2-c1Q2-c2Q2);(合作,不合作)策略表明,在联盟决策模式选择的过程中,集成商了解到市场物流需求量仅为Q1,为避免物流订购能力过剩而造成损失,集成商选择不合作,此时,集成商的物流能力订购量为Q1,而分包商将遭受物流能力投资过量的损失,收益函数为(pQ1-rQ1,rQ1-c1Q1-c2Q2);(不合作,合作)策略表明,在联盟决策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分包商选择了不合作,导致集成商产生物流服务能力缺失损失,收益函数为(pQ1-rQ1-δ1,rQ1-c1Q1-c2Q1);(不合作,不合作)策略表示集成商与分包商都不选择联盟策略模式,此时,集成商的期望物流订购量与分包商的物流投资量相等,均为Q1,收益函数为(pQ1-rQ1,rQ1-c1Q1-c2Q1)。双方的得益矩阵如表2。

(二)模型分析

根据上述演化稳定的基本思想,设x表示集成商在联盟决策模式选择中采用合作的概率,则(1-x)表示集成商采取非合作策略的概率;y表示分包商在联盟决策模式选择中采用合作的概率,则(1-y)表示分包商采取非合作的概率。适应度用收益来表示。

1.对集成商而言:

采取合作策略的适应度为:fI1=y(pQ2-rQ2)+(1-y)(pQ1-rQ1-δ1) (2)

采取不合作策略的适应度为:fI2=y(pQ1-rQ1)+(1-y)(pQ1-rQ1) (3)

平均适应度:fI = x fI1 +(1-x)fI2(4)

2.对分包商而言:

采取合作策略的适应度为:fS1=x(rQ2-c1Q2-c2Q2)+(1-x)(rQ1-c1Q1-c2Q2)(5)

采取不合作策略的适应度为:fS2=x(rQ1-c1Q1-c2Q1)+(1-x)(rQ1-c1Q1-c2Q1) (6)

平均适应度:fS = y fS1+(1-y)fS2(7)

假设种群中使用某个策略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的增长率等于该策略的相对适应性,只要一个策略的适应度比群体的平均适应度高,该策略就会发展。

由式(2)(3)(4)得集成商选择合作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

(8)

由式(5)(6)(7)得分包商选择合作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 :

(9)

式(8)(9)构成二维连续动态系统:

(10)

命题2:联盟决策模式合作双方的双种群演化稳定策略为(合作,合作)以及(不合作,不合作)。点为系统的鞍点,整个系统向(合作,合作)稳定策略演化的概率与价格差(p-r)以及数量差(Q2-Q1)成正比,与单位物流运作成本c1、单位物流投资成本c2以及集成商物流能力缺失损失δ1成反比。

证明:方程(8)表明当x =0,x =1或时可得,说明集成商选择合作策略比例是稳定的。同理,由可得,y =0,y =1或,说明分包商选择合作策略比例是稳定的。对于动力系统(10)而言,必须同时满足,,得系统五个稳定点为:(0,0),(1,0),(0,1),(1,1),。

在动态系统中局部渐进稳定的均衡点称为演化均衡,对于两种群两策略的双矩阵演化博弈,演化均衡等价于演化稳定策略(ESS)。若动态系统中,某稳定点满足det(ψ)>0,tr(ψ)

动态系统稳定点A(0,0)的雅克比矩阵,其特征根为

λ1= -δI0,两个特征值均为负实数,所以为动态系统的局部渐进稳定点,即为演化博弈的ESS。

动态系统稳定点B(0,1)的雅克比矩阵,特征值为λ1=(p-r)(Q2-Q1)>0,λ2= c2(Q2-Q1)>0,两个特征值均为正实数,所以不是动态系统的局部渐进稳定点,即不是演化博弈的ESS。

动态系统稳定点C(1,0)的雅克比矩阵,特征值为λ1= δI> 0,λ2= (Q2- Q1)(r - c1- c2) > 0,两个特征值均为正实数,不是动态系统的局部渐进稳定点,即不是演化博弈的ESS。

动态系统稳定点D(1,1)的雅克比矩阵,其特征根为λ1=-(p-r)(Q2-Q1)

动态系统稳定点的雅克比矩阵为:

特征值为,

,两个特征值一正一负,所以不是动态系统的局部渐进稳定点,为鞍点,故不是演化均衡。

由以上分析可知点A(0,0)与点D(1,1)为演化博弈的稳定点,即策略(合作,合作)以及(不合作,不合作)为系统长期演化的稳定策略,但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会同时存在着不合作和合作的策略。

图1说明了集成商与分包商在实施联盟决策模式过程后合作关系长期演化的过程,长期演化的稳定状态只有两个(不合作,不合作)和(合作,合作)。在现实中,集成商与分包商的合作关系均不处于以上两个长期稳定的均衡点上,所以系统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才能演化到稳定状态。到底最终会演化成哪种稳定状态,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有关。在图1中,以折线BEC为分界线,折线以上的区域长期演化为(合作,合作)的稳定状态,折线以下的区域长期演化为(不合作,不合作)的稳定状态。鞍点E的值与价格差(p-r)以及数量差(Q2-Q1)成反比,(p-r)和(Q2-Q1)的值越大,演化相图中BECD的面积越大,即整个系统向(合作,合作)演化的概率越大;鞍点的值与单位物流服务运作成本c1、单位物流服务投资成本c2以及集成商物流能力缺失损失δI成正比,即c1、c2、δI的值越小,演化相图中BECD的面积越大,即整个系统向(合作,合作)演化的概率越大。

(三)参数分析

1.价格差(p-r)和(Q2-Q1)数量差的参数分析。由上述分析知,(p-r)和(Q2-Q1)的值越大,演化相图中BECD的面积越大,即整个系统向(合作,合作)演化的概率越大。集成商采取联盟决策模式后产生的超额利润为(p-r)(Q2-Q1),分包商采取联盟决策模式后产生的超额利润为(r-c1-c2)(Q2-Q1),显然,双方合作产生的超额利润越多,演化相图中BECD区域的面积越大,即整个系统向(合作,合作)长期稳定策略演化的概率越大。由于集成商与分包商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地位的高度不对等,集成商掌握着更多的市场信息,并占据主导作用,所以,集成商在联盟合作过程中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并采取适当的补贴方式降低分包商物流投资风险,实现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

2.c1、c2、δI参数分析。c1、c2分别为分包商单位物流服务运作成本和单位物流服务投资成本,δI为分包商单方面不合作时给集成商带来的损失。c1、c2、δI的值越小,演化相图中BECD的面积越大,即整个系统向(合作,合作)演化的概率越大。由此可知,在与集成商合作的过程中,分包商也应积极的配合,不断降低单位物流运作成本与投资成本,减少因缺货给集成商带来的损失,双方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双方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

综上,本文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在竞争联盟实施过程中分包商是否采取联盟决策模式的单种群演化,分析了对分包商采取联盟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及影响因素,当集成商与分包商谈判成功的概率p以及联盟决策下制定的物流订购价格w2提高时,分包商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将增加;分包商的单位物流服务运作成本c1增加及μ越大时,分包商选择联盟决策模式的均衡概率将减少。

另外,本文分析了在实施竞争联盟模式后,集成商和分包商的合作关系的双种群演化动态,分析了系统的长期演化稳定点,并对影响系统演化的一些参数进行了分析,从演化博弈的角度为研究LSSC中集成商与分包商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提供依据。在LSSC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集成商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进行信息共享,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从而激励分包商更好的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Patricia J.Daugherty;Theodore P.Stank;Alexander E.Ellinger. Leveraging Logitics/Distribution Capabilities: the Effect of Logistics Service on Market Shar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Vol.19,No.2,1998

2.闫秀霞,孙林岩,王侃昌.物流服务供应商联盟构建及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6)

3.郭晓林,贺盛瑜.单一供给方情形下物流联盟伙伴的利益分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

4.CACHON G P, LARIVIERE M A. Capacity choice and allocation: Strategic behavior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9,45(8)

5.张辰彦.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问题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7(5)

6.刘伟华,季建华,包兴,顾巧论.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2)

7.田宇,吴佩勋.物流服务供应链收益分享合同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6(1)

8.崔爱平,刘伟.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基于期权契约的能力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09,4(2)

9.FRIEDMAN D. Evolutionary games in economics[J].Econometric,1991,59

10.卓翔芝,王旭,王振锋.供应链联盟伙伴合作关系的进化博弈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1)

稳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2篇

万达模式:订单商业的典范

万达自2001年开始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提出“先招商,后开发”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商业地产开发建设后“招商难”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实践与积累,万达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商业地产开发商,目前持有物业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大规模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万达首创的“订单商业”模式获得了极大成功,其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开发经验、超前的投资策略、独特的商业资源以及强大的销售能力等。首先,万达与沃尔玛、百安居等国际零售巨头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主力店的进入使万达项目的品牌价值得以提升;其次,连锁经营模式使万达商业地产实现了规模化开发、连锁化经营,使万达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再次,可以实现快速复制,是万达模式得以较快发展的关键。

堪称“订单商业”典范的万达,近期却不断被媒体披露一些前期项目在经营管理、商户招商方面存在问题,这让社会各界开始对万达模式乃至汀单商业产生质疑。实际上,万达所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商业地产领域所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首先是资金问题。商业地产是复合型产业,是地产、商业、金融等的融合体,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产业。在这个行业里,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而且是低成本的、能长期使用的资金。所以,资金瓶颈是任何涉足商业地产的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以自持物业为主的商业地产地产开发,就更需要持续充足的资金链支撑。否则,即使进入商业地产领域,也不会走远。其次是人才问题。随着万达商业广场被不断复制,人才团队也必须不断跟进,否则销售、管理、经营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转型商业地产的企业首先要面对的,因为商业地产不同于住宅开发,需要既懂地产开发又懂商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尽管万达面临资金、人才等方面问题,但万达己在商业地产市场确立地位,目前已有多家私募基金、投行在非公开市场对其进行投资。“订单商业”模式并非万达首创,国外已有成功先例,但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万达模式却是其独有的。因此,后续的效仿者虽然研究、模仿,但鲜有成功者。这就证明,再好的模式也要因时因地因企业而异。

SOHO模式:分散销售,快速变现

与万达的定制模式不同,SOHO中国则是将项目分散销售。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回笼资金,短时间变现,SOHO中国正是因此而创造了百亿销售额的佳绩。然而,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SOHO项目租户的惨淡经营。据业内专家分析,商业地产散售成功几率很小,超过九成的散售商铺经营不善,难以为继。而潘石屹则认为,比较成熟的城市和区域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无一不是分散的产权(即产权散售),如果将眼光放长远,用每一个商家的智慧和市场自然调节的模式会比统一规划的模式更有生命力。

可能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散售模式所暴露出的弊端却是现实。SOHO商业主要以散售为主,业权分散,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发生纠纷。分散销售模式不合理之处在于:一方面,不能保证业态的合理搭配,开发商不能对业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布局。另一方面,在分散的产权商铺里,业主对租金的期望值不一样。这样就直接导致空置率比较多,影响整个商业的氛围,已经租出去的商铺经营业绩也不会理想,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目前SOHO尚都和建外SOHO的商家入驻率都很低,可能都与此有关。

实际上,商铺散售在国外以及港澳地区早己销声匿迹,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也正在逐步退出市场。散售能快速回笼资金,能够将利益最大化,但没有持有型物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不利的,特别是对SOHO中国这样的上市公司来说更为不利。因此,潘石屹也在逐渐调整企业战略,他明确表示,80HO前门项目的操作将由出售模式向持有模式转型,此外光华路80HOII、朝阳门SOHO的三期都会持有一部分物业,并透露以后每年持有的物业量都要增大。加大持有物业的比例,对SOHO中国来说,人才和资金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毫无疑问,如果想在商业地产领域长期发展,战略转型是必须的。

同样,对于初涉商业地产的开发商,销售还是持有是应该做长远考虑的。如果出于快速变现的目的开发商业地产,可以采取销售的模式;如果想依靠商业项目带来稳定现金流,无疑自持并管理是最佳选择。

凯德模式:全部自持,双基金配置

有人说,像SOHO中国那样的散售模式不是商业地产,成熟的商业地产模式应是自持物业、长期经营。姑且不论孰是孰非,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期持有是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趋势。万科、华润、绿城等刚刚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的开发商都纷纷表示将加大持有物业的比例。新加坡凯德置地所推崇的全部持有、有效变现、双基金配置模式,是一种可借鉴的商业地产开发经营模式。

凯德是开发商、运营商,也是物业管理者。来福士是其旗下的商业综合体品牌,集酒店、商业购物中心、服务式公寓、写字楼等为一体,己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成功复制。来福士商业模式持续在中国复制,与“来福士中国基金”的财务支持不无关系。这家来自新加坡的房地产公司早己娴熟地将私募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嵌入到项目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中。

来福士中国基金是嘉德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成立于2008年,初定运作年数为8年,嘉德集团持有50%权益,并充当管理者,其余50%为亚太和欧美的养老基金和长线基金所持有,目前基金资本额已经达到11.8亿美元。房地产基金在凯德置地的扩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凯德置地认为,将项目注入基金,保证了项目的持久稳定运营和资产再升级的可行性。自1994年进入中国至今,凯德置地全国40个城市的开发总业绩约450亿元,而支持项目开发的房地产基金规模则达40亿美元。

一般而言,凯德会在项目建成后,先把项目注入私募基金,待项目能产生稳定现金流时,再把项目注入REITs。如此,前者分享物业升值利润,后者则分享长期稳定现金流。

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地产运作模式,凯德己将商业、地产、金融、投资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而国内商业地产的运作还远未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凯德模式可资借鉴之处:一是在于全部持有物业的经营思路,只有长期持有才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融资手段的创新,双基金配置的模式可以保证项目的资金链顺畅。

稳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养老保险项目;零售商;利益

一、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原理与实质

消费养老保险是指购物者无需额外交付保险费用,只需通过相关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消费养老购物平台进行日常购物,通过平台上的商家按照契约要求对购物者的返利行为,就可取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养老保险。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做法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为消费者设立长期固定的养老金账号,将让利所得全部记入该账号,日积月累,待消费者达到养老年龄后便可享受到一定的养老保险回报,以此作为对社会养老金缺口的有效补充。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本质是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商业利润,取之于消费者、用之于消费者,通过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为消费者理财,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利益回报。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企业拓展了商业空间。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为这些企业尤其是零售商稳定消费者群,使其得到持久稳定的营业收入,实现多方共赢。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亮点是,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之外,通过政府认可的社会服务机构运作,在个人与政府零投入的情况下对社会养老金缺口进行有效补充,进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

二、零售商在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零售商在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由于零售是将商品和相关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作为最终消费之用的活动,不仅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同时还利用使消费者便利的设施和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加之消费者群的不稳定性,因此在经营中面临许多问题。

1.终端服务成本高

零售商面对的终端消费者每次购买数量少,且要求商品档次、品种齐全,提供购买与消费方便的服务。为此,零售商通常要多品种小批量多次进货,以便加快销售过程,提高资金周转率,这就使得其终端服务成本提高。

2.业态多元化造成高成本经营

由于消费者需求多样且快速变化,要求零售商在经营方式(即零售业态)上必须多元化经营,使得零售商难以在经营上实现规模效益,造成经营成本上升。

3.因销售地域范围小而造成对消费者群的限定

零售商尤其是社区网点零售商的消费者群与批发销售商不同,主要是营业网点附近的居民和流动人口。因此,销售地域范围小对消费者群的限定,直接限制了其销售量。

4.竞争激烈提高了经营成本

与其他行业相比,零售商之间有着更为直接、激烈的竞争。例如,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随意性购买和零售市场竞争,许多零售商千方百计地整饰销售现场及周边环境,以加强商店整体设计和形象宣传。此外,为了吸引并稳定住消费者群,零售商不断强化特色定位,对商店位置、营业时间、服务项目、商品结构、广告宣传、促销等手段进行综合战略策划,实施差异化营销,使得其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

5.“触网”遭遇的难题

传统零售商开展网络零售面对着人才短缺、供应链和物流配送不足、线上虚拟店与线下实体店的价格冲突(左右手互搏)、成本和盈利难预期等问题。

6.现代连锁经营模式下的商业管理问题

(1)由于连锁零售商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大多数商店的连锁流于形式,很难形成“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模经营”以降低成本和风险的优势,难以提高竞争力、增加规模收益。(2)缺少优秀的经营人才。管理型人才稀缺,非专业的员工进行管理经营的现象普遍。缺少专业的工商、财务、投资咨询、信息技术、企划、广告设计、研究消费者心理的高级管理人才,是零售商发展的一个“瓶颈”。(3)经营合作欠和谐。零售商之间竞争激烈,这种竞争既体现在管理人才、管理水平、价格的竞争,也体现在零售商之间因缺乏合作而产生的不和谐关系,尤其体现在供应链的团结协作上。

(二)零售商经营问题的解决思路

1.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缓解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问题

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进行业态地域布局、合理布网设点,缓解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问题,增加零售商的市场机会。

2.在消费养老购物平台上促进商业链之间的联合

(1)在横向上,促进零售商联合经营,通过零售商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知性,提升零售业整体集约化经营水平。(2)在纵向上,促进零售商与上游的供应商及下游客户之间的联系,积极进行市场资源整合,培育工、商、金融保险及客户群体一体化经营形式,逐步实现规模经济。

3.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商业体系降低运营成本

高效的商业体系是提高整个商业链效益的关键。零售业应构建合理的体系,由单一的区域销售转变为由供应商、零售商、金融保险与消费者的一体化现代化商业网结构,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降低供应商、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损失,降低整个商业链的损耗,以达到最有效的销售量和最低运营成本。

4.加强宏观调控,创造公平、高效的市场平台

对零售商之间激烈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联合社会力量为零售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实施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给零售商带来的利益

(一)吸附消费者

消费养老保险在使消费者得到更多利益回报的同时,也为参与其中的零售商拓展了商业空间,利用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稳定消费者群,使其得到持久稳定的营业收入。由于服务中心所提供的购物平台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使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加上商家按照契约要求对消费者给予返利,令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实用和满足。同时,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运作模式,使消费者在购物和查询其保费积累情况的操作过程既简单又透明,使消费者能够清清楚楚地感知到其所得到的切身利益,由此对消费者产生了较大的吸附作用。

(二)稳定消费者群

稳定一个消费者群,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建立以消费者的便利为主导的服务流程,并将消费者长期获利与零售商联接在一起。由于消费养老保险是一种终身人寿保险,其险种的设立可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精神和心理需求,且其获利时间一般从投保后的第15年开始,消费者投保时间越长获利越高。这样就将消费者的利益与零售商长期联接在一起,对消费者群的稳定作用十分明显。

(三)扩展经营范围,降低成本,提高营业利润

1.为零售商带来更多的消费者群体

消费养老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与签约零售商对客户作出的长期、稳定的让利承诺,实施该项目后将为零售商带来更多的消费者群体,赚取更多的利润。

2.零售商可实现较均衡和稳定的营业收入

在消费养老保险平台购物有利于形成消费者、零售商与保险公司之间长期稳定的互信关系。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消费者群体长期购物的基础,零售商可实现较均衡、稳定的营业收入,有效地减少了市场波动给零售商带来的风险。

3.零售商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零售商签约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后,可在平台上整合行业信息,零售商之间可互相了解货源渠道,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4.零售商可扩展经营范围,提高销售收入

消费养老保险平台为零售商植入资源,经平台授权,零售商可代办平台内的其他零售商所经营的项目,因此扩展了经营范围,快速提高了销售收入。

5.零售商可扩大销售规模,提高营业利润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购物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是随着价格下降(或说消费者得到的利益提升)而增加的。例如,零售商一天的营业额是2000元,利润率约为30%,利润额约为600元。假如签约让利给消费者10%,商家利润率为20%,由于签约后有了稳定的客源,客流量会稳步增大,每天营业额可增至3000元,此时名义上的利润仍然保持600元。但是由于消费者群、市场的驱稳性,以及由于资源、信息整合而造成的零售商经营范围扩大、成本降低,零售商的实际利润将会有效提高。因此,实施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实现了零售商从规模里要利润的经营方式。

四、在零售商中推行消费养老保险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一)零售商的经营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零售商是以零售活动为基本职能,以消费者为中心,直接面向消费者,因此其观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状况的制约。在新的经营模式和市场环境下,零售商的经营理念有待于调整。传统条件下,零售业是市场的末梢环节,看重的是获取利润。而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服务行业看重的是为消费者提供的利益。消费养老保险是通过服务中心所提供的购物平台对消费者的返利行为,使消费者得到一份无需缴费的养老保险,这与零售商在传统条件下的经营理念有一定的落差。因此,在推进消费养老保险项目时,需要对零售商进行耐心、持久的宣传和引导。推行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离不开零售商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在零售商完全理解并真心支持的情况下,这个项目才能够顺利推进。

(二)零售商面临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规范

消费养老购物平台有利于形成消费者、零售商与保险公司之间长期稳定的互信关系,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消费者群体长期购物的基础,有效地减少了市场波动。但是这一市场的形成牵涉到整个购物链上各零售商的利益,难免造成各零售商在商业利益上的博弈与欺诈。这就需要消费养老保险项目服务中心、政府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环境,以保障整个购物链上各零售商的商业利益。

(三)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消费者群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成本

消费养老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与签约零售商对消费者作出的长期、稳定的让利承诺。虽然实施该项目可为零售商带来更多的消费者群体,但是由于形成一个持久稳定的消费者群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零售商在引进消费养老保险项目的初期,会面临着一定的商业成本。一方面,需要零售商转变经营理念,理解并支持这个项目的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消费养老保险服务平台、相关各方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

(四)零售商的近期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失

需求曲线表现的是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购物者对商品的需求量是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的。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零售商的近期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失。因此,既需要零售商转变经营理念,也需要消费养老保险服务平台和相关各方的大力支持。

(五)扩展经营范围可能会对零售商固有的经营模式造成较大冲击

零售商签约消费养老保险项目后,可在平台上整合行业信息,零售商之间可互相了解货源渠道,零售商可代办平台内其他零售商所经营的项目,扩展经营范围。但是,扩展经营范围可能会对零售商固有的经营模式造成较大冲击。零售商往往会因为对其固有经营模式改变的不适应而影响经营业绩。因此,这就需要消费养老保险服务中心和相关各方在其经营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五、结论

消费养老保险项目是在消费过程中积累养老资金,并以此作为纽带,将消费者、服务提供商、产品供应商、资产管理方、资产运营方、政府监管方有效串联。这一项目的推广,能够增强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提高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挥保险业社会保险机制和管理职能、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力,为加速实现保险业在创新中扩大保障覆盖面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如能将消费养老概念延伸至准客户群体中,并将此运行模式进行逐步推广应用,则是建立长期稳定、互动有序的社会经济关系,实现良好的个人规划,成为除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三大养老资金来源之外的又一资金来源支柱。就全社会而言,消费养老保险项目既能为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又能带动保险产业在养老领域发挥社会补充保障功能的提升,希望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郑功成.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3]劳动保障蓝皮书: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6)[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04-28.

[5]周振华.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王义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5):114-115,140.

稳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证劵 盈利 稳定

经济往往是在稳定增长与金融危机之间周而复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宏观经济稳定时全行业稳健有序发展,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实现股东权益最大作为经营目标,并往往容易忽视风险的管理及稳定的重要性;一旦出现金融萧条,前期的盲目扩张和最大限度追求利润的盈利模式往往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羁绊,导致企业亏损以至于破产,那么这个时候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对于企业来讲就是极为重要的。

一、稳定性对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繁荣时稳定的盈利模式有助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自从20个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关于房屋贷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房贷政策,房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房价持续走高。放贷机构的投资热情不断膨胀,并降低了信用等级的评估要求,开始向次级抵押贷款申请者放贷,将次级抵押贷款予以证券化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评级机构也为了获得收益虚假提高证券的评级,这些次级的贷款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包装被销往整个全球市场,但是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漫长的销售链条,导致投资者看不到贷款质量的高低,投资的风险加大。美联储其后两年内的屡次加息使得房贷成本大大提高,贷款者的利率明显上升,无力偿还高额利率的次级贷款者最终放弃了房产发生了很多违约情况,房地产市场泡沫终于破裂。继而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长时间的低迷,最终使得多家金融机构倒闭:美国最大保险公司被国有化,美国财政部托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的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第五大证券公司贝尔斯登分别被低价收购,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分别宣布破产。

(二)经济萧条时稳定的盈利模式有助于控制风险,均衡收入

证券市场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的走势常常平稳而乐观。2006 年我国证券市场结束了4年的熊市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 年底的1161 点, 上升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大牛市。但是证券市场常常有牛熊市的交替变换,经济繁荣与经济萧条也是在周而复始的发生,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股票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历史最高6124点至1800点,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跌了70%,至2009年12月仍在3000点徘徊,大多市场投资者亏损过半,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都无法幸免,这给依靠传统经纪业务获取主要收入的我国证券行业以沉重打击,不少证券企业面临倒闭风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A 股的暴跌与国际金融危机是有很大联系的。

当漫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到来时,如何在全行业低迷危机的时刻实现平稳过度,为下一轮的经济高涨作好准备是我们此刻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盈利模式稳定性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明确,在现代金融环境和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应作如下理解:

(一) 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

相对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盈利能力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稳定状态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即使出现大的偏离,所产生的损失也会限定在预先设定的可容忍幅度内。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是着眼于动态的过程,包含着积极进取的内容

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稳定的盈利模式强调的是盈利模式要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经营策略,改善服务方式和技术,改善业务流程,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一成不变。如果证券公司消极保守,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敢于创新,就会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收缩,竞争能力不断削弱,甚至破产倒闭,盈利的稳定性就得不到保证。

(三)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强调安全与效率兼顾

安全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协调可以增强盈利的稳定性;如果不能使二者统一,那么盈利的稳定就无法真正实现。

(四)证券公司稳定的盈利模式强调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并且发展不是一味无节制的扩张,而更应是在注重成本控制与收益基础上的战略发展

券商的做大做强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一味地求稳不可能培育出较强的竞争力。不求发展的证券公司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稳而有力的盈利,但证券公司的发展不能以忽略成本与收益配比为代价。即证券公司的成本控制应当贯穿于基于稳定性发展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徐丽梅.我国券商盈利模式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1).

[2] 黎水龙,丙学飞.多元化业务构建券商新盈利模式[N].国际金融报,2005-03-30(05).

[3] 杨彩林.我国券商传统盈利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重构[J].江苏商论,2006(04).

稳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5篇

为提高房地产企业投融资运作能力,北京大学房地产总裁黄埔班“投融资运作”课程日前在北京成功举行。北大黄埔特聘讲师冯科、何小锋、张金在课堂上分别从投融资运作和财务并购、资本市场与股权投资基金、商业地产投资分析三方面讲述了房地产企业的金融运作之道。

随着调控的不断深入,行业的洗牌如火如荼地进行,企业之间的并购和重组不可避免。对此,冯科结合TCL集团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和吉利收购沃尔沃等案例分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并购模式,从企业并购的动机、分类以及战略制定的角度详细讲解了并购重组过程中的步骤。课堂上,冯科还从企业的财务运作出发,对现代公司的理财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从技术层面讲解了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以及资本预算的基本方法。

调控高压下,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畅通的融资渠道成为优秀企业的标志。近年来,PE等融资模式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何小锋为同学们讲述了PE的兴起以及在国外的兴盛,并为开发商提出了合理性使用PE的建议。

何小锋认为,PE的最高境界是好人好事好制度的结合。从历史角度看,PE的收益率大于股票市场指数,但PE投资大、时间长、难退出和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大大增加了其投资风险。即使如此,何小锋仍然认为PE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他介绍说,PE在英国提供了8%的就业机会,并且过去5年的就业增长率高达9%。

虽然PE前景诱人,但何小锋同时指出,PE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投后服务”,也就是说,PE要为所投资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国际上PE除了为所投资公司提供资金外,还提供包括战略指引、融资服务和行业联系以及招募管理人才等多种延伸服务。何小锋指出,这才是PE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E的兴盛说明投资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在中国,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中国优秀PE的收益率大大超过国外。但何小锋认为,这种趋势很快就会过去,正常利润才是大势所趋,未来将会稳定保持约25家优秀的PE管理团为投资者提供40%以上的年投资回报。但目前,国内的PE存在概念混乱、市场化专业化定位模糊等问题。

对此,何小锋认为,中国的PE要走先发展,再改善之路,而不是在PE尚处于婴儿期的时间段里,担心其可能会得“老年痴呆”。其次,将政府发展的PE和私人股权的PE划分开,明确其定位,将其定位为市场化的金融工具而不是“产业投资基金”,选择优秀的管理人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基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低潮中起步,从而把握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