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经营财务知识

公司经营财务知识

公司经营财务知识

公司经营财务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通常被定义为系统定期地对一个组织或员工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估。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是按照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业绩做出公正、客观和准确的综合判断。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是加强上市公司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而且还决定和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本文拟对非财务指标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及弊端

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注重财务衡量,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指标数据的评价,属于事后评价。由于财务报表是对上市公司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报告,其财务指标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些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上市公司过去的、历史的经营状况。这种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能使上市公司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上市公司也根据这一信息资料对经营管理者实行奖惩。但是,在这种前提下,上市公司的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的奋斗目标是短期性的,其原因是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具有局限性,有关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也存在短期性的弊端,不利于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只是与当时所处的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相适应。

由于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只包括财务指标方面的业绩,不包括非财务指标方面的业绩,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其主要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当前盈利目标降低而不愿意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进行投资,以至于上市公司在短期项目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当外部竞争环境需要经营管理者重视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等要素时,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提供充分的行动导向。二是评价系统是在账面价值基础上衡量投资者投入的价值,既忽略了上市公司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的货币时间价值,也忽略了所有者权益机会成本,更没有考虑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产生的影响。

毋庸置疑,当特定的业绩评价方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和经营管理要求发生改变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而缺乏对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评价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目前,对无形资产等知识和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而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更不能无视无形资产等业绩方面的评价。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无形资产越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在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高达50~60%。上市公司要获良好的得经营业绩,无形资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即将非财务指标加入到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得到完善和充实。这也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顺应现代公司管理需要的具体体现。

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为了解决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弊端,应逐渐建立新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和标准,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应明确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的评价与考核来反映的。此外,上市公司创新也应是非财务指标的内容,包含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将技术和发明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等内容。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竞争力是上市公司长期发展能力和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而创新则是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是上市公司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最基本的支撑要素。创新可以使上市公司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抵御风险。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市公司若没有创新业绩,就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就难以保障经营战略的成功。因为核心的竞争力是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竞争优势。

其次,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与财务指标相比,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态势,能更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的市场环境。尽管目前缺少具体的行业规范,在计算和比较上存在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方面尚无公认的量化原则及标准的缺陷,但总需要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就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逐一列示,通过财务分析的专门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来揭示和反映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它可以避免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所导致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这种趋势是不可否认的,其作用更是日显重要的。

最后,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1日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上市公司除特定的财务指标外,也需要评价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上市公司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人手,分别结合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可持续发展比率及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同时还应结合现代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因为战略性竞争优势才是上市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不仅受到财务指标的影响,更受制于非财务指标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非财务指标是影响上市公司战略经营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把反映知识与智力资本的指标——非财务指标融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才有上市公司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

三、非财务指标与激励约束机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基础环节,它不仅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约束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乃至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经营者的行为有利于实现上市公司目标时,应给予经营者期望的奖励。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没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激励就失去了根本;没有激励约束机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就失去了意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健全的管理激励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在众多影响经营者报酬的因素中,业绩则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随着经营业绩的变化,经营者的报酬也应随之改变,这样经营者在为获取高报酬的内在动因的趋使下会加倍地努力经营,这种激励性报酬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在非财务指标评价系统下同样发挥其重要作用。因为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尽管在内容和方法上与财务指标有所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促进上市公司各部门和员工努力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都是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的前提和条件。

从表面上看,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量化和可操作性方面,其实远非如此。非财务指标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财务指标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原因是同一财务指标在不同行业、不同上市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同一利润指标对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上市公司代表完全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当前,上市公司的发展更加注重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无一不是反映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最为贴切、最为有效的指标,是从上市公司整体角度关注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指标,反映出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能力、潜力和前景,与上市公司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尽管其计量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它却是上市公司在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基础要素。采用非财务指标评价和分析上市公司业绩,已势在必行。

公司经营财务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创新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的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我国的集团公司要将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建立合理工作思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团公司要进行管理,其财务管理工作要以创新的管理模式支撑公司的发展,集团公司要树立创新理念,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企业的财务预算、成本核算、财务监督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规避集团公司自身的财务风险,从而实现集团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

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成本的管理,一般说来,集团公司有股权形式和契约关系两种形式,集团公司掌握着公司的核心资源,包括技术、产品等。

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有多方面,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对象、财务管理工作的客体对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要掌握资金的运作模式,就是以协调各成员公司之间的权责关系和利益为目标,以确保集团公司的资金正常运行,实现公司效益的最优化,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为了提高企集团公司的财务运行效率,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

二、集团公司面临的经济形势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逐步步入了信息化的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社会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就是要建立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我国传统的经济形势是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在经济时代背景下,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就是对货币资本和物资资本的管理,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导向,运用科技知识管理集团公司的无形资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对物质和货币资产的规模的扩大,提高公司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地位,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已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同时,知识经济的对集团公司的经济管理运行模式也有所改变,并形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状态。

三、在新形势下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特征

(1)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联系密切。集团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涉及到财务方面的工作有很多,其中财务管理中包括的资金活动都是公司运营中的重要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财务管理之间的各部门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部门可能都有资金的使用权利,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就要互相核查财务信息,进行监督,以免出现纰漏,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扩大公司的经济效益。

(2)对集团公司经营状况的统计需要大量的、准确的财务数据。集团公司经营管理时,会产生大量的资金流动,公司的技术水平、产品销售等方面涉及到的财务数据都要详实的反映出来,例如,产品的销售利润和公司的盈利状况等,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扩大公司的再生产,调整公司的营销战略,为规划公司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以实现集团公司的目标。

四、我国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决策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在集团公司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决策机制的是专断型的,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程序,在公司里,财务管理工作受最高领导的管理,在实际中,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缺少对财务管理的权利,对于公司的筹集资金不能进行的科学管理。

(2)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缺少风险防范的措施。我国的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运用的是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手段,这种管理手段比较封闭,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的掌握,因此,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迟缓会影响到公司的发展,而且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导致公司的的效益不稳定,甚至亏损。

(3)集团公司的迅息传播存在失真问题。在公司中,讯息的传播实效性较差,公司需要掌握准确的讯息,以掌握整个集团的运行活动和运行情况,以便将信息传达到下属部门。但是,公司获得讯息的方式过于单调,对于这些讯息,公司很难作出相应裁决,公司的最高决策者在层层的迅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失真,以致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

(4)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在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对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很难掌握,。事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事中的控制落实不到位,以致事后工作不能有效的完成,在此之外,在所得税上就会引发出诸多问题,从而增加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

五、实现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创新

(1)集团公司要转变公司的理财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公司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创造集团公司的更多财富,要以知识资本为主,转变理财的观念,因此,集团公司要掌握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和形式,要认识到知识资本是集团公司总资本的一部分,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创造集团公司在市场的存在价值,集团公司要发展和扩大知识资本,利用知识资本为公司提供持续的利润增长。

(2)集团公司要将知识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必要知识。目前,一些相关的财务教材缺少对知识资本的内容讲解,影响到知识资本的教育发展,因此,知识资本在财务管理中的具有重要地位,知识资本要配合财务管理工作,发展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

(3)集团公司要加大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集团公司里需要管理人才来掌握公司资本的运作,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同时也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因此,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创新能力,财务人员要有财会理论基础,对知识掌握包括经济、社会、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根据变化的环境,对公司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集团公司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这些集团公司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如今,我国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我国的集团公司需要树立创新的理念,探索出集团公司建设的创新思路,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的市场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在这种竞争中,集团公司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占据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在集团公司中,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的创新会带动集团公司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是集团公司首要重视的工作,集团公司应该将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运用到财务管理的创新中,实现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提高集团公司的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飚.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3)

[2]慕德鸣.刍议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路径[J].商业时代.2009(28)

[3]高振斌.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06)

公司经营财务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 财务主管 投融资 法规 意识

公司财务主管除了管理公司财务工作以外,还应该着眼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制定发展战略、分析评估风险和决策等环节扮演好关键的助手和参谋角色。作为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养。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在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牢牢树立四种意识,即全局意识、投融资意识、法规意识和风险意识。

一、全局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金、人才、资源高度集中。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必须从公司的整体战略出发,要有全局意识,绝不能单从财务数据出发考虑问题,而要从公司全局考虑问题。只有具有全局意识,才可能当好公司领导的助手、参谋。

怎样牢固树立全局意识?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行业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提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高度和能力。第二,要正确处理与上级的关系,做到部门服从公司、下级服从上级,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第三,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公司内其他部门、其他单位财务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相关业务部门需要了解、协助或办理的事,只要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予以方便。与其他单位财务部门业务往来时,要提前通知对方,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与其他部门主管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精诚团结,共同把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好。最后,要有淡泊名利、献身工作的高尚品格。当个人、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公司利益或其他部门利益有冲突时,要高风亮节,勇于牺牲。

二、投融资意识

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财务战略以持续盈利、财富不断增长为目标,房地产公司亦然。投资是盈利的前提、基础,融资为投资提供资金保证。房地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作为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必须树牢投融资意识,要科学地判断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必须保证投资规模与公司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资金需求,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有效的筹资方式。

怎样树牢投融资意识?树牢投融资意识,首先,必须加强财经知识学习,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把握房地产经营的特点、规律。其次,要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吸取同行的投融资经验和教训。第三,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拓意识,以效率和效益为评判标准科学选择和确定投融资项目,不等不靠。第四,要在原有融资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究投融资对策。总之,投资必须有回报!融资要控制成本。具有强烈的投融资意识是一个合格的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法规意识

任何公司都必须合法经营,这是基本准则。房地产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税法》《合同法》等经济法律和政策规定,这些法规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税务处理问题,和《税法》密切相关。公司对外发生经济行为,均要签订书面合同。房地产公司签订的主要合同有施工合同、销售合同等。作为财务主管,必须树牢法规意识,依据法律合理减低税金,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切实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如果缺乏相应的法规意识,处理不当,会经常导致公司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怎样树牢法规意识?首先,除了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学习以外,作为财务主管还要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第二,要经常收集同行业反面案例、典型案例,引以为戒。第三,作为公司领导的财务参谋,要提醒、影响领导重视经济法规在日常业务流程中的管控。第四,要引导相关业务部门遵守法规,依法办事,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见利忘义等问题的发生。

四、风险意识

公司必须建立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以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房地产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商业机密泄密风险、资金风险、税收风险等。财务信息是公司经营的重要资源,有的财务信息本身就是商业机密,有时甚至涉及公司的生存,因此,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尤为重要,财务主管一定要树牢信息保密意识。房地产公司涉及投融资规模、金额巨大,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确保公司盈利才能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税收风险是房地产公司的最大风险之一。房地产公司是地产税务稽查部门每年稽查的重点,正确处理房地产涉及的税务问题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税收风险。

怎样树牢风险意识?首先,财务主管要熟练掌握金融知识,熟悉国家金融政策,增强识假防伪能力,学会应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对全体财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切实提高所属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第二,要配合公司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规章办事,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重大投资方案应当采取集体决策。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管理软件,正确分析和预测房地产公司面临的各种信息泄密风险、资金风险、税务风险。最后,要亲自参与制定完备的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并经常对照检查和演练。

综上所述,当好房地产公司财务主管,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能力,严格管理,树牢全局意识、投融资意识、法规意识和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肖太寿.最新税收政策公司涉税76难点深度解析及经典案例[M].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公司经营财务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面财务管理 财务环境 内部控制制度 沟通协调平台

全面财务管理作为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而广受关注。在实践中,有些公司实施全面财务管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部分公司对于全面财务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尚未建立符合全面财务管理特点的公司内部运行机制。只有正确把握全面财务管理的内涵,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全面财务管理简介

随着公司经营管理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工作仅仅依托财务部门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全面财务管理模式正日趋成熟,并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面财务管理定义。

通俗地讲,全面财务管理是以公司和员工的利益为目标,对“人、事、钱、财、物”进行的管理活动。其中,“钱”包括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前者主要指股东投入的资金、向金融机构借来的资金和提供商品或服务收取的资金,后者主要指购买“财、物”流出的资金和利润分配流出的资金。“财”和“物”包括固定资产、办公用品、无形资产等日常业务必备的资产,以及原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等直接或间接构成商品的物资(常见于生产企业)。至于“人”和“事”,则是与“钱、财、物”相关的每个人、每件事。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仅涉及“钱、 财、物”三个因素,全面财务管理较财务管理多出“人”和“事”两个因素,而且把“人”和“事”置于首位,强调人才和处事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员工的利益也是全面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全面财务管理模式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比较。

1、财务管理职责扩展至各部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公司财务管理职责一般由财务部门承担,其他非财务部门不承担或被动承担。全面财务管理模式下,公司财务管理职责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或财务人员,而是公司上至董事会,下至公司经营管理层、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共同职责。具体来说,全面财务管理需要董事会和总经理的重视与支持,需要财务部门的专业指导,更需要各部门主动负责,需要全员参与。每个部门均主动承担财务管理职责,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做好,第一责任人是各部门的负责人。

2、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钱、财、物”进行管理,强调的是静态管理,主体责任不够清晰。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如费用超标、收入下降等,通常把责任归咎于财务部门。全面财务管理模式不仅要对“钱、财、物” 进行管理,更要对与“钱、财、物”相关的“人”和“事”进行人事管理、合理 授权、行为规范等全方位、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强调的是动态管理。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都是全面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当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下一个环节就会反映出来,最终反映的部门是财务部门。

(三)全面财务管理内涵。从更加完整而规范的角度来讲,全面财务管理是公司全体员工为实现公司与个人利益的双赢,以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资金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为主轴,

明确职责和分工而共同展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内涵包括:

1、目标明确。即实现公司与个人利益双赢,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公司利益包括收益最大化、经营风险最低化和税负最小化,个人利益包括薪酬最高化和福利最优化。

2、内容明确。即凡是涉及到“钱、财、物”及其相关的“人”和“事”都要进行管理,涵盖公司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和利润分配等全部管理活动,具体包括经营预算、会计核算、货币资金管理、报表管理、资产管理、利润分配、投融资等多项业务。

3、责任群明确。即包括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各部门(含财务部门和非财务部门),以及全体员工。

4、分工明确。即区分为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管理和非财务人员的非财务专业管理。其中,前者对应财务部门,后者对应财务部门。

5、经济属性明确。即全面财务管理是一项经济活动,任何部门和人员,都没有权利擅自对“钱、财、物”进行管理,都必须主动与财务部门协调和沟通。

(四)全面财务管理具体工作。包括:积极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各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和谐的沟通协调平台、规范会计核算体系等。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财务环境是影响、制约“钱、财、物”增减变化及提供“人”和“事”活动 空间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全面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财务环境可促使员工快速进入工作角色,自觉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服务质量,为公司多创造价值,为个人多争取薪酬。只有公司财富和个人薪酬同步增长,良好的公司财务环境才有可能永续良性循环。实施全面财务管理必须积极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充分发挥“财务环境”的效应作用。

(一)经营管理层要有强烈的财务意识。

只有经营管理层自身具备强烈的财务意识,才会重视财务工作;如果经营管理层不懂、不支持、不重视,甚至阻碍财务管理工作,那么良好的财务环境必将难于营造。经营管理层的财务意识至关重要,这是营造良好财务环境最重要的推动力。财务意识不仅要说出来,积极表达财务工作态度;而且要以实际行动做出来,包括:自觉学会阅读财务报表;引导和支持财务工作,敢于合理授权或遵循制度办事;遇到财务问题,能够正面对待,即时妥善解决,并经常性地强调要求各部门配合和支持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总监要具备全面财务管理的综合素质。

只有财务总监具备全面财务管理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主动地推动和指导全面财务管理;如果财务总监的管理思路不全面、不规范,专业指导不正确,上下内外协调不和谐,甚至缺乏应有的综合素质,那么全面财务管理工作必将举步维艰,问题重重。财务总监应具备的全面财务管理综合素质包括:要有正确的全 面财务管理思路;要有基本的公司管理常识;要有对上对下、对内对外的协调沟通能力;要有扎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要有编写、构思财务制度的能力。

(三)各部门负责人要懂得财务管理概念。

只有各部门负责人懂得财务管理概念,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有序推动、自觉落实。如果各部门负责人没有财务管理概念,那么工作起来就很盲目,就只能为工作而工作,达不到“为财富而工作”的财务管理目标。各部门负责人应掌握的财务管理概念包括:财务基本知识;围绕数据开展和指导本部门工作; 阅读和重视本部门的统计报表或台账报表;能够自觉协助财务部门管理和指导本 部门的财务管理;能够主动、创新地开展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

(四)广大员工要了解财务基本知识。

要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需要鼓励广大员工多创造财富,同时要鼓励广大员工学习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基本知识。员工就职前,应当进行财务方面的培训,包括费用报销流程、报销注意事项、出差补助、节日补贴等,让广大员工 自己就能够计算自己的所得。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小手册、电子网络等), 通过实际案例定期向员工宣传收入确认、费用控制有关知识,让广大员工提高财务开支控制意识,让广大员工意识到为公司节约了财务开支等于为自己多创造了财富。

三、各部门要做好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

凡是在各部门能够影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事项, 都属于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公司应当明确各部门本辖范围的财务管理工作, 并提倡“各部门负责人都是财务经理”的管理理念,以期各部门切实承担财务管 理职责。

(一)树立部门财务管理意识。

各部门的事情应当由各部门承担主要财务管理责任,工作没做好,要从个人身上找原因,从本部门内部找原因,不要推卸责任。

(二)学习或了解财务知识(或财务要求)。

各部门负责人应当主动了解、学习、推动和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装糊涂说不懂财务管理,也不能先斩后奏说不知道财务制度,“不懂”或“不知道”都是工作失职的表现,甚至是“利得关系”的“话语权”。各部门要主动学习和了解本部门管理涉及的财务管理知识、内部控制制度和要求,不做“无知管理者”。财务事项往往都是在各部门产生,如收款、合同、采购、报销、付款、费用、票 据等;各部门应做好源头控制,在财务事项产生前主动向财务部门了解财务知识、 财务规定和财务制度,以免影响全面财务管理,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做好预算工作。严格按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预算工作,凡事都要有计划、有思考,再行动,不要盲目开展财务收支活动。

(四)定期分析台账或审阅相关统计数据。

建立台账,严格做好本部门的控制管理工作;清楚部门工作涉及到的收入、费用等财务指标,并根据这些数据敏锐地开展工作和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关注本部门的有关数据,特别是收入确认数据、部门费用控制数据、应收账款增减 变化数据等,要善于分析数据中隐藏的玄机,从数据中洞察问题,从数据中提炼 有用信息,从数据中找到管理思路。

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保障全面财务管理有效落实的法宝。公司应建立以防范 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以审计稽查为主导,以各部门各单位具体负责为基础,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咨询服务为支撑,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公司经营管理 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重要性。

1、制度是牵制管理行为的保证。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的设置都 必须符合公司内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原则和“授权批准控制”原则。公司管理不能依靠某人的个人行为或某部门的部门行为,应当遵循制度建设原则,通过健全的制度,规范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作行为及管理行为。

2、制度是指引员工做好工作的指南针。有了制度,每个员工就能对号入座,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没有制度,员工每天的工作需要等待上级的安排和指导, 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员工的创造性不能得到发挥。

3、制度是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工作交流和沟通的基础。每个部门和每个人 的工作不是孤立的,一般来讲,要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其他部门或其他人员的支持 和帮助。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每个部门或每个人都我行我素、自以为是, 部门之间或员工之间的工作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那么,工作质量必将 得不到保证。

4、制度是评价员工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的依据。制度仿佛一把尺子,有了制度,就有了无可争辩的管理权威,就能杜绝或减少个人行为发生,从而驱逐员工惰性,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问题。

1、文化机制。公司文化是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公司文化的核 心是公司的价值理念,也就是公司共同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共赢的价值观念。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围绕文化机制进行设计和构思,实现股东之间、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之间、员工之间持续合作共荣。

2、团队机制。建立两个团队,即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团队。两个团队是相 对独立的,互不干涉日常事务。每个团队领导人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特别要有和谐的为人处事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有力而充分地发挥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

3、组织机制。公司组织架构、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是公司规范运营的前提,也是各项机制建立的基础,应当及时建立,并结合公司不同的发展、变革阶段适 时修正。

4、人事机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亲属回避制度,防范亲属关系带来的经营风险,同时也将有利于有作为、有专长的职业经理人放 手经营管理。

5、信息机制。董事会必须全权直接掌控财务信息,全面及时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有条件时公司应当增加信息化投入,增加信息化透明度,促进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6、权力机制。董事会应当合理控制经营管理层的权力, 主要包括要控制总 经理的权力和合理授权各级经营管理层人员,不能任由经营管理层特别是总经理一人权力驱使,同时回避人人负责的权力机制。

7、汇报机制。汇报机制是规范管理的核心问题,公司应当建立各层级的工 作汇报和信息上报机制,明确谁应当向谁汇报,明确什么信息应当上报给谁,以及时了解经营状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许多公司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 上报不对称,没有全面梳理信息上报机制,导致信息传递缓慢,工作效率低下。

8、考核机制。每个人的工作目标都应当明确,并定期给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的公司,对符合激励的人员应当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同样 要给予惩罚直至辞退;没有建立激励机制的公司,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的人员同样要给予惩罚直至辞退;特别是各级部门负责人更要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考核不合格的该淘汰的要淘汰,该降职的要降职。

(三)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常存在执行打折扣情形,原因有三条:一是有权限的人员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各道环节存在“个人利益”的思想问题;三是制度本身不规范、不完整,前后出现矛盾。其中,第一条至关重要。要做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最重要的是公司经营管理层要有高度的制度意识,要有强烈的制 度执行力,要有辨别制度执行不了的洞察力,还要做到履行制度的表率。

五、建立和谐的沟通协调平台

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认同,但在公司里往往由于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方式方法,或者是员工的一言一行不当,导致员工与客户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经营管理层与部门或员工之间产生误解和矛盾。时间久了,若没有一个沟通协调 的平台,人与人之间相互抵触的情绪就会膨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现象就会 发生,以致工作效率不高,人员流动加大,进而增加公司成本。所以,公司应当积极建立和谐的沟通协调平台(机制)。

(一)明确责任。公司应明确:部门间沟通协调不畅是经营管理层的责任;部门内员工沟通协调不畅是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工作事项沟通不畅是当事人的责任。明确沟通协调 责任,有助于积极发挥责任者的推动作用。

(二)定期开会。公司应定期召开各级别会议,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做到少说多听、少批评多鼓励,会后注重落实解决问题。

(三)言行培训。员工就职前,应当进行言语方面的培训。提倡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四)服务意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把他人需要的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完成,把自己例行的工作放在第二时间内完成。

(五)工作责任。员工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没有做好自己要承担责任。

全面财务管理的有序运行,将有助于员工自觉规范财务行为,提高工作服务质量,为公司多争创财富,为个人多争取薪酬,实现公司与个人利益的双赢,为公司长远发展永续发挥作用。全面财务管理的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各部门必须统一认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旦“各部门都是财务管理部门,人人都是财务管理人员”的理念深入人心,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公司经营财务知识范文第5篇

我国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

自1987年央行正式批准设立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至今,我国的财务公司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并已由初建时期的较小规模、较单一品种经营,发展到如今的实力日益强大、业务范围日趋合理、规范。

为推动我国企业集团的快速、健康发展,1991年的《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的通知》中明确了大型企业要向集团方向发展,对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均进行了规范,并明确提出了具备条件的试点企业集团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财务公司,即把发展财务公司作为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配套措施之一。1992年的《关于国家试点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的通知》中也指出通过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的,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源再配置水平。利用财务公司发挥熟悉集团成员单位资金运用上的时间差和地域差的优势,有效地积聚闲散资金,及时解决某些成员单位暂时性资金短缺问题,保护企业集团整体利益不受损害。

1996年9月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财务公司从市场准入、业务监管到市场退出等全过程进行了规范,第一次对企业集团成员单位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依产权关系建立的企业集团才可以设立财务公司。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自此,我国的财务公司进入到了一个规范化的发展阶段。1997年国内所有的财务公司根据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了改制和增资扩股,完成了业务范围调整、财务公司与所办证券营业部的脱钩工作,实现了财务公司与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对公司自营的长期投资项目进行了清理,除国债、成员企业债券和自用不动产外,原有的投资项目基本都转移给了企业集团。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主要分布于机械、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建材、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骨干行业和重点支柱产业。

当前我国财务公司所处经济环境分析

企业重组并购高潮在即,大型企业集团应运而生。据有关资料预测,未来的两三年我国企业将掀起重组并购的高潮,会有一批新的大型企业集团诞生,而这其中,必然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集团企业也必然会有组建自己的财务公司的强烈渴求。因此说,无论是现在既有的财务公司、还是既将成立的财务公司,在支持所属成员企业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事宜方面会有很大的优势与巨大的市场运作空间。

外资银行与跨国公司的入驻必将带来全新的冲击与机遇。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一些著名的大型外资金融机构、国际知名公司已开始抢驻中国市场,并且这种趋势会在入世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外资银行与这些跨国公司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它们常常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不忘将支持母国的跨国公司作为其经营目标之一,全方位支持母国的跨国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这种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相互渗透日渐强烈,已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国际财团。这些财团有着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必将对我国的财务公司带来巨大的冲击,财务公司更应利用此时机,抓紧提高自己,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国际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与我国分业经营的现状。当今国际金融业的一大趋势就是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混业经营的方式,而我国出于具体国情的考虑,还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的拓宽,使其难于像许多国家的财务公司那样拥有更多的业务空间。

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逐步推进,特别是2000年9月21日,人总行发出通知决定对外币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虽然,利率改革目前对财务公司的主要业务影响不大,但受各商业银行在外汇存、贷款方面利率决定的影响,各企业也会相应将其人民币业务选择在同一商业银行,从而使财务公司对集团成员的存款、结算等金融服务量受到一定影响。

财务公司经营中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

自1997年对财务公司进行规范经营以来,财务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超范围经营、为集团公司进行大量的融资和担保、对原有的投资项目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转让、账外管理混乱等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也潜伏着许多风险: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运用信用工具从事信用活动时,信用工具的本金与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程度。信用风险是财务公司最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成员单位主观上存在逃债思想,没有偿还债务的意愿。(2)成员单位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转嫁给财务公司。这些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营风险等。也就是说,成员单位经营活动本身及所处环境有很大的风险性,从而决定了财务公司信用活动也带有很大的风险性。(3)企业集团的不当干预带来的信用风险。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的干预过重,实际工作中的许多贷款是根据企业集团总裁办公会或电话通知发放的。财务公司在既不了解市场、又未进行细致的贷前调查的前提下,就将贷款放出,一旦市场走向与企业集团的预测相背离,财务公司的贷款就可能出现风险。(4)信用担保不当所带来的信用风险。总之,财务公司的信用风险是与成员单位经营风险密切相连的,成员单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对财务公司的信用构成极大的威胁。

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是指由于资本规模过小,不足以弥补一定时期经营亏损,从而影响正常营运的可能性。财务公司的法定资本金,一般由企业集团拨付、或成员单位入股,是财务公司扩张经营、弥补亏损、抵御经营风险的基本保障。一些企业集团并不注重财务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财务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和应有的尊重,仅把财务公司当成对外融资的窗口。不管成本多高,只要能融入到资金就行,致使有的财务公司处于无利或微利的境地,更谈不上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金。在本身已有的资本金被抽减、抽空,又无增补资本金的来源的情况下,出现资本风险也就不足为怪了。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及时支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于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而造成的,尤其是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支付风险的可能性极大。具体来说,首先,财务公司的存款往往是成员单位需要贷款时,才临时存入的,一旦取得贷款,存款则立即被转走,使财务公司存款余额极低,可周转资金数量有限。其次,企业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把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大出纳和融入资金的中心,似乎财务公司能够拆入资金发放贷款支持成员单位就行,客观上助长了财务公司不断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拆入资金和用拆入资金发放贷款,而无视其暗藏的巨大风险。再有,财务公司吸收的存款、拆入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集团成员单位的贷款,且多数贷款又不能及时收回,一旦出现资金紧张时,极易出现支付危机。财务公司除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外,可用于周转的资金及可变现的资产数量都太少,直接影响了财务公司资产的流动性。

市场风险(也即价格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或汇率发生不利波动,导致财务公司收入减少,或者成本增加、资产贬值的可能性。前文分析中已指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财务公司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显现;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也使得财务公司在经营中必然会遭遇到汇率风险的冲击。

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因管理不善、经营不力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如决策者决策失误给财务公司可能造成的损失,管理人员给财务公司带来的损失,以及财务公司内部控制不当、自身人员素质不高致使内部人员和社会不法份子勾结进行诈骗和套取资金的犯罪活动而带来的损失等。

发展完善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几点建设

1、加强法制建设。各财务公司要认真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同时,有关部门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完善这些既有的法规、条例,并结合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出台更加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等,并注意制度建设的连续性与缜密性,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中央银行对财务公司的监督管理。要加强央行对财务公司的日常监管,除每年年检外,还要定期、不定期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以督促其防范和化解已有或潜在的金融风险,对经营管理不善和没有生存条件的财务公司应坚决地予以撤消或兼并。不论是对中资财务公司,还是对外资财务公司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平等国民待遇,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

3、要提高成员单位对财务公司的认识。财务公司也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同其他成员单位一样,既要为集团公共效益,又要保持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集团要从集团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出发,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主动避免干预财务公司贷款的自主决策权,支持财务公司到期收贷收息,对那些拒不还贷付息的成员单位,要支持财务公司捍卫其信贷资产的完善整性。总之,只有正确认识和摆正集团、财务公司和成员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促进三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4、增加财务公司的自律意识,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首先,财务公司要严格遵守各项法规,稳健经营,不断提高自律意识,时刻牢记遵纪守法经营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保证。其次,注意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一些重要业务应注重指标体系的确立与考核,并形成各部门相互牵制、监督的关系。第三,不断提高财务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直接决定了其所在企业的经营水平和发展趋向。因此,要切实重视财务公司员工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保证财务公司经营的安全、高效。

5、积极开展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财务公司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多品种经营,资金管理部门应密切关注各市场的动态,及时了解集团内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利用财务公司“船小好掉头”的优势,随时调整公司资金组合,充分了解集团内各企业的动态,做好信用评级的基础工作,大力开展业务创新。财务公司还可在央行给予的政策范围内,扩大推广服务品种,多参予咨询、见证、集团内资产重组等中介业务,提高非贷款业务收入占利润构成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