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信息化管理

公司信息化管理范文精选

公司信息化管理

公司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研究目的、意义和发展概况)

1、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智能交通在我国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社会各界对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寄予了厚望。国家科技部提出了建设城市交通ITS共用信息平台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关于交通综合信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信息共享枢纽、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辅助决策、重大事件管理等功能目标。

在我省交通系统,已经基本完成普及计算机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作,完成了部分数据库与局域网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运输企业信息化,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一定水平。进一步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产业升级,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是我省交通系统各部门的当务之急。

2、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安全管理的需要

近几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在交通运输行业,由于部分单位偏重效益、忽视安全,存在“以包代管”的问题,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安全管理,致使重大、特大行车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后果还非常严重,造成了很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不可挽回的影响。

同志指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也常说“安全是交通的永恒主题和最大效益”,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安全工作,要从法制的立场来认识忽视和放松安全管理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经于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将于2004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放松安全管理就是违法,出现责任安全事故就是犯罪,就要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同时,我们认识到:我们原来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新发展,作为专业运输企业,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通过优化结构促进发展上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行质量上来。为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树立企业形象,必须应用微机辅助管理,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对车辆运行实行动态监控,实现企业管理上档次、上水平。

3、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运输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基本完成了政务信息化建设;国内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运输企业与主管部门保持同步、适应市场形势,与时俱进、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菏泽市城市规划定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的菏泽公路集疏运中心,工程投资概算2.26亿元,是山东省六大公路集疏运中心之一。除发展壮大客运业务外,在货运方面,重点是菏泽口岸建设,充分利用与青岛港直通的优势,通过完善货运场站,建设菏泽货物交易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使菏泽市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对外贸易港。

综上所述,作为专业运输企业,要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实现人和物有序的空间流动,就必须对客、货运实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运输管理的智能化。

二、技术方案

(技术来源、技术内容及技术水平;项目的创新点及与研究有关的工作基础;应用的范围或数量及考核目标,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我国政府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大力推进信息化确定为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确定为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之后,到党的十六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IT产业的发展为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了开发基础和技术支持:

(一)车辆运行和行车安全管理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组织开发了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自2005年年初开始试运行。

1、车辆运行管理系统

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包括线路管理、车辆管理、班次管理和运价管理。

线路管理可以分线路列出该线路上所有运行车辆情况,能够按照起止站点、线路种类、途径站点、营运方式、开通时间进行查询;同时完成每一条线路详细的途径站点、里程查询和管理,以及线路审批表的自动生成和打印。

车辆管理涵盖自有车辆管理、外埠车辆管理和社会进站车辆管理。对所有车辆实现车属单位、车号、厂牌型号、车辆级别、座位、营运证号、线路、线路牌号、购车日期、年审情况和购证情况(主要是统缴或自购)的查询和管理。

班次管理可以自动完成跨省区计划和区内循环计划的供车单位、车型、起止站点、途径站点及里程、发车时间、返回时间的查询和管理。

运价管理包括起止站点、途径站点、区间里程票价、累计里程票价、总里程票价,可以按线路进行查询。

2、行车安全管理系统

为搞好行车安全管理,我们公司近几年来坚持“四证两卡”制度,把好驾驶员上岗关和车辆出入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运输企业点多面广、作业分散,车辆和班次日益增多,单纯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实行静态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运安全生产的需要,为此,我们组织开发了行车安全网络管理软件。

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包括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营运动态信息、车辆肇事信息、安全信息和留言板等模块。

车辆信息模块包括车属单位、车号、车别、厂牌型号、吨(座)位、发动机号、车架号、年检记录、初次登记日期和运行线路情况。

驾驶员信息模块包括驾驶员姓名、出生日期、服务单位、初次领证日期、驾驶证号、资格证号、准驾证号、准驾车型、年审情况、安全里程、肇事记录和驾驶员级别。

营运动态信息模块包括单位、车号、车型、运行线路、营运里程、驾驶员(包括双班驾驶员)、车辆检查情况、三品检查、检查人、发车时间、车辆定员、实际上客人数。

车辆肇事信息模块包括肇事单位、车号、驾驶员、肇事时间、肇事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责任认定、肇事情况月报、肇事台帐等。

安全信息模块包括安全专职人员信息、安全教育活动记录和安全生产综合考核情况。

留言板则包括我要留言、查看留言和查询留言几项内容,便于安全处及时下达有关通知、简要文件和相互沟通。

3、车辆保险管理系统

车辆保险管理系统可以对车辆保险情况做到动态管理,系统具有保险到期提示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止拖保、漏保,规避企业风险。

(二)信息共享、GPS系统与安全管理和物流发展

交通主管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国内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并初见效益;GPS系统与通讯网络、计算机、电子地图和车辆管理系统相结合后,能较强地实现系统对人和车辆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我们开发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也是为最终实现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管理、交通信息共享和发展智能交通奠定基础。

国家计委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如一缕春风,给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园地带来一片生机。2002年是我国卫星导航应用行业发生重大发展转折之年,也是产业化进程启动之年。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卫星导航应用综合信息服务业吸收的入网车辆数将达200万辆,当年的装车总数接近100万辆。全年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产值达160亿元人民币,车辆应用系统产值为80亿元,服务产业收入达20亿元人民币。

同时,国家将建立一个门类齐全、容量巨大、内容丰富、国际一流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内容详实的电子地图,各种各样的兴趣点,社会公共资信,实时定位信息,车辆信息,车主信息,用户信息等等。该数据库有益于智能交通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城建规划与交通投资决策系统、汽车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业及产业发展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对信息服务产业的不断开拓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与明显影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所以,在搞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GPS系统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实时准确地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各运输过程中所要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客、货流、运输工具流、组织管理、调度指挥、装卸存储、中转换装/换乘、多式联运、辅助服务等信息;并实时为各运输部门和各级用户提供对这些信息的查询、检索、显示、等服务;同时,还能为各级管理部门进行动态分析、预测、模拟等辅助决策工作,是搞好安全管理和物流运输、发展客、货运输管理智能化的基础,进而提高传统客、货运输的效率和现代化程度。

三、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论证,说明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大势所趋,通过车辆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控制行车事故,每年减少经济损失至少300万元;全部实行车辆运行信息管理后,企业可以实现超常规发展,旅客运输和物流快速实现规范化,车辆运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预计每年利税增加逾千万元。

四、实施进度安排

1、不断完善车辆运行管理系统(重点是客运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和车辆保险管理系统,2005年度实现正常化运转。

2、2005年上半年,完成GPS系统的考察、选型,初步安装调试并在小范围内试运行;下半年,全面推行GPS系统管理。

3、2005年内,视全国智能化交通发展情况,与交通系统信息化发展同步,实现广域信息共享。

五、经费预算及来源

公司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

1铁路集团公司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以铁路集团公司的运输生产实际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出发,并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形成将现代财务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而成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铁路集团公司的运输生产实际中的所有信息起到控制和监督的作用,也为下一步的运输生产经营提供科学的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手段,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铁路集团公司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1.1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对改革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手段。铁路集团公司体制改革完成后,财务管理工作迫切需要用新鲜的财务管理知识来丰富与完善,进而提升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能力,也更有利于铁路集团公司整体社会声誉的提升。

1.2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手段

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铁路集团公司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铁路集团公司划归国家交通部后,与公路、民航形成我国运输行业的“三驾马车”。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将铁路集团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横向协同起来,并将各个部门的有效信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为铁路集团公司领导提供决策服务,还可以提高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提升其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3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力保证

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铁路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有力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铁路集团公司的运输生产经营状况和其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特别是对于改制后的铁路集团公司来讲,借助信息化“工具”,及时掌握多变的市场环境,为铁路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抢占有利先机。

2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

尽管铁路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起步并不晚,但其进展速度缓慢,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没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对财务部门认识不全面,也并不重视财务部门,仅是认为财务部门只是管钱、报税、做工资等基础性工作,对所谓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认为将财务的信息都运用到计算机中进行统一的整理就等同于财务信息化管理,即会计信息化等同于财务管理信息化,但事实并非如此;还有就是相关业务部门也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只是财务部门自己的工作,与其他部门不相关,也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观念的淡薄成了阻碍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

2.2缺乏复合型人才

如今,各专业领域中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但其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型人才资源过于匮乏,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铁路集团公司对人才的招聘渠道过于狭窄,使得获取适合铁路集团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的机遇较少;二是目前铁路集团公司财务人员只是具有与财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精通计算机操作及对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开发的能力,这显然与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改革工作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2.3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

首先,铁路集团公司具有空间范围广、工作点分散的特点,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分散,会产生生产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使得资金也不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会造成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冗杂;其次,铁路集团公司依据其自身性质的不同,分为工务、电务、客运、车辆等系统,并成立相应的财务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由此可以看出,铁路集团公司的财务部门是按地域和系统而成立的,造成了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的繁杂性。然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需要有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统一的财务核算体系,才能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得以良好的开展,但目前铁路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受到地域及机构设置的限制,不仅不利于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数据的整理,也不利于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4铁路财务信息网络环境具有局限性

现行的铁路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网络环境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是财务信息网络环境的“通道”过于狭窄,仅是将财务部门按着自上而下的顺序形成财务信息的网络化环境,即铁路集团公司财务司—局集团公司财务处—基层站段财务科,包含通知书的上传、电子发票的扫票及上传等业务,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共享程度太低,缺乏横向化的信息共享,这样,不利于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二是对计算机硬软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特别是基层站段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并不高,仅限于保证正常运行,不影响日常工作即可,管理层也会认为计算机设备投入资金太多,会加大成本费用的支出,不利于成本的有效管控。

3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增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为了加快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也为了提高铁路集团公司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文件,让管理人员去了解其真正的内涵。其次是不定期举办讲座,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政策及文件进行宣讲,让各部门参与其中,让人们充分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业务部门的参与,需要将各业务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上下一体的联动机制。最后是对铁路集团公司的领导及基层站段的领导进行培训,让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能够正确看待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为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

3.2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

复合型人才的培训是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为了解决目前铁路集团公司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培训,包括硬件、软件方面及适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培训等,做到有的放矢,不仅可以培养铁路集团公司的复合型人才,还能解决铁路集团公司筹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其二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需要各业务部门的结合,形成上下一体的高质量的信息化平台,因此需要招聘与财务相关专业的人才进入到铁路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如法律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不仅可以优化人才结构,还可以为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3实施会计集中核算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财务管理改革进程中的必由之路。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将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并以计算机网络运行为支撑的一种现代化财务管理技术。针对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问题,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从源头上对各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统筹安排铁路集团公司的财务资源,并使其得到有效运用,解决现行财务部门繁杂的现状;二是为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将财务模块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加之与其相关专业模块的整合,并将其进行优化,从而保证财务管理信息化得以有效地运行;三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实时监控铁路集团公司基层单位资金流以及存货情况等,更为准确地把握基层单位的流动资产的使用情况,可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而可以更为科学地去管理铁路集团公司的财务工作。

3.4全面提升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网络环境

为了能够有效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的发展,应当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是需要计算机硬件设备及软件技术的资金投入,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平台及高效稳定的网络环境,这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基础;二是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搭建一套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如基层单位的财务部门通过将财务数据资源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例如旅客列车车辆的编组、旅客列车停运及增开、普速列车的餐车上料等情况,进行实时的信息追踪与反馈,不仅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逐步推进,还可以有效地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可以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的管控。

4结论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为主角的时代,我国的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信息化”的冲击,铁路运输行业也不例外。为了使铁路集团公司在运输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必须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改革和创新,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这一新鲜“血液”注入其中,使其得到重视,一方面可以推动铁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铁路集团公司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岚.试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7(5):118.

[2]招建平.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解决的问题[J].财经界,2017(9):130-131.

公司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一、信息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充分体现企业战略思想和工作思路,与具体业务工作相融合,以生产运行管理为基础,全面固化业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实现对法律事务管理的全面有效支撑。结合当前法务管理现状,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法务管理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效扩大管理范围。实施法律风险防控工作信息化管理,可以推动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由事务工作转变为全覆盖的日常管理工作,防控范围的广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集中优势法务管理资源。在当前专业资源分散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专业人力资源的调配使用,当遇到突发状况时可集中调配相关资质或者相关经验的法务人员协助应急处置,为合理有效处理重大涉法涉诉问题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法务管理模块的协调贯通。将若干个处于“孤岛”状态的法务管理模块或分散在相关部门的法务管理职能实现集成化,融入企业各部门各项工作中,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阶段,实现咨询、指导、防控和实施等环节的互联互通。

二、法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践

公司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项目管理信息化是指采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建筑技术手段和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1)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信息化,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信息的挖掘更加深入,信息的运用更加合理,从而增加决策者的判断力,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观因素等等,使决策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进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而且对于质量、成本的管理也更加实时,精确。

(2)提高做事的效率

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设计、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全面、快捷、开放。使得信息、决策、行动三者高度集成,从而提高做事效率,降低成本。

(3)经验的传承

对于工程项目来讲,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项目管理对于经验的传承有自己的弊端,没有办法长久的、系统的对一些原始资料进行保存。信息化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经验传承的载体问题。那么要加强的是人们对于信息的存档意识。

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建设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但是运用信息化对工程项目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的水平仍然比较低,与一些发达的国家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加快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之一。那么,本文就我国的一些现状,对几个方面做出了如下思考:

(1)意识层面做到信息化

现在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多局限于“用软件辅助项目管理”。比如用广联达、斯维尔等软件来进行造价管理,比如CAD软件用来辅助设计等。当然这些都是信息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载体之一,但是不是信息化的全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指的利用软件辅助管理,我们应从意识层面做到信息化。首先,我们要了解到信息之于管理的重要性,重视信息;其次,我们学会挖掘信息,从各个事件、各个方面去收集信息;再次,我们要懂得分析信息,提取信息当中有用的成分;最后,我们要懂得保存信息,那些有用的信息具有经验价值,对于本工程或之后的工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要懂得存储信息。

(2)信息的集成化、交互式

目前,我国的信息管理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也就是说,各个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干系人掌握着不同的信息,信息缺乏交流。比如DBB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其设计与施工是分开的,那么会导致在施工阶段的可施工性差等问题,这些由于信息方面的不流通,不共享造成的损失是“划不来”的。那么对于信息化的建设,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建立集成化、交互式的信息化平台。这种集成化、交互式的信息化平台,有助于不同的干系人,在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中进行无障碍的信息交流,这样,有助于整个项目集成化的管理。

(3)信息化的参与人

公司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为研究内容,从完善相关准则制度、调整股权结构,充分发挥企业权利机构职责、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等方面着手,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得以充分体现,以保证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

一、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定义及重要性

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定义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9月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指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指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其质量特征包括:全面、相关、及时、可靠、可比和重大。

2、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

对投资者而言,真实、透明的信息披露才能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会计信息透明度一旦缺失,投资者的投资就会因非个人主观因素而导致投资失败。因此,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现状及其缺乏的原因

1、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现状

(1)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年报动辄洋洋万言,而对投资者特别关心的经营业绩的回顾和分析、净利润的组成和变化的原因、以及明年公司的预算,大多数公司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几句,解释亏损原因时只有寥寥数语;谈到亏损因素时内容却惊人的一致,基本上是行业不景气、受新会计制度计提影响等客观因素,而对公司自身原因,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营销等问题轻描淡写。经营状况披露不详细、亏损原因披露不清楚、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等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2)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产品,过了有效期的信息,其价值将大为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滞后、虚假和遗漏司空见惯,定期报告不及时,每年2月28日预亏公告截止日过去后,仍有少数公司还在陆陆续续地预亏预警公告。近几年,随着证券监管力度的加强,上市公司靠信息披露时间差来谋取利益的行为已受到严格控制,但此类现象仍不乏存在而且手段更具有隐秘性。

(3)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虚假已成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在上市公司上市、再融资和年报等重大事件披露工作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随意更改赢利预告内容,有的公司预计基本可以实现扭亏为盈,结果却出人意料地预亏公告。还有为了迎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故意在不同阶段一些误导投资者的会计信息,故意编造虚假的大额销售合同、随意披露不确定预期收益、对募集资金使用清况做不实披露、对重大财务信息不及时披露甚至不披露。由于上市前的利润包装,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当年就巨亏,还有些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人为控制在10%或6%以达到配股要求。

2、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缺乏的原因

(1)企业权利机构难以真正履行职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制衡作用。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利机构,公司合并、分立、年度决算等重大问题都应由股东大会来决定。然而,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往往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小股东甚至法人股股东往往不参加股东大会,形成大股东“一言堂”的现象,从而导致股东大会难以发挥监控作用,流于形式。而一些企业的董事长往往是政府机关派下去的党政干部,不懂得生产经营,并不真正履行职责,有的甚至是不拿企业薪水的虚职。还有许多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董事会的其他成员也大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失去了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功能。而作为监督机构的监事会,其成员也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与被监督者往往是上下级关系,实际上成为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象征性的履行职责。在这样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下,会计系统基本处于经理的掌握之中,经理人员很有可能凭借手中的“超然”权力控制公司的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向外提供不透明的会计信息以侵蚀公司外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2)相关准则制度的不完善。会计准则制度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由于会计实践和经济创新行为的层出不穷,实践中经常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情况。

会计准则制度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如同一项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方便之门,造成部分上市公司为了配股、“扭亏”、“保壳”、兑现管理人员奖金、平衡实际赢利与预测赢利、参与二级市场炒作等目的,利用准则制度给予的“活动空间”进行会计操纵,从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的公平性、真实性。

(3)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现在一般是由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来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并由其确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这从根本上破坏了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监督与制约关系,从而使审计丧失了其最基本的要素——独立性;再加上部分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不高,职业道德较低等原因,会计信息的不实便不可避免了。其次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有机会获得合伙制的最大利益,却无需承担一旦失职可能倾家荡产的风险。

三、提高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主要对策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发挥“内部约束机制”作用

(1)借鉴美国相关部门的研究成果,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强制规定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达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否则将受到严重的处罚。借鉴美国的做法,我们要严格执行证监会和经贸委已经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不断增加实施内部控制的强制力度,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

(2)逐步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运作。引导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降低持股比例,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非国有法人资本、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国有企业,降低企业中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促进公司股权多元化,以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同时,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允许和引导基金、保险、养老金机构持股,使两者同步推进。鼓励分散的股东结构,积极推动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鼓励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有利于增强中小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促进会计透明度的实现。

(3)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经验研究表明,在董事会中设立一定数量的外部独立董事,可以有效制约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但是要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约束作用,而不仅仅是“花瓶”,尚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设计好独立董事的报酬机制、物质激励与声誉激励相结合、引入期权等激发独立董事工作的积极性;建立独立董事决策的连带责任机制,对独立董事的表决记录在案,追究独立董事因玩忽职守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相应责任等。

(4)加强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提高信息收集、评价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监事会应真正由股东大会选出,并对股东大会负责,保证监事会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并赋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起诉和弹劾权。其成员中内部人员的比例不得过高,尤其应注意吸收银行、国家审计机关、中小股东代表、职工代表的参加。监事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财务监督,监事会成员应该有基本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知识,以便能胜任财务监督的职责。健全对监事会成员的激励约束和淘汰机制,各方应对自己的监事代表制定详细的工作要求,并根据监事代表工作好坏进行额外奖励或处罚。

2、完善相关的准则制度,发挥“裁判者”作用

(1)完善会计准则制度。首先要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尽可能完善会计假设,使之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以减少实务中无章可循的随意性,增加操作的可行性、规范性,从而缩小会计主观选择的范围。另外,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要注意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近几年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还远远不能适应提高会计透明度的需要。我国应该在信息披露的以下方面进行加强。首先,应当保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全部重大问题。其次,信息披露应采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范围、缩短时间。定期的信息披露是必须的,至少每年一次,在公司发生重大变化或事件时更要不定期及时披露;在信息披露的手段上应提倡和鼓励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如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立网页,通过互联网进行披露或实行财务报告电子化申报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有效。最后,应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纳入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处罚力度。违规成本太低造成了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另外,由于没有惩罚性的民事赔偿责任,对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要求赔偿因虚假会计信息而蒙受的损失,在法律上也没有提供可操作的程序。因此,我国的刑法、民法和相关的专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3)完善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监管机构应当加大处罚力度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性,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了加大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完善上市政策,建立具有层次性的证券市场,降低企业上市诱惑;二是完善配股政策,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在实施配股时,如果非流通股股东放弃配股权,在总股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非流通股股东缩股,缩股数量应正好是配股后增加的部分;三是完善退市制度和恢复上市制度,建议将“累积亏损”作为核心标准来判断退市与恢复上市;四是积极而有侧重地吸收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目前,美国、日本等国普遍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实行财务报告电子化申报技术,它使得上市公司做出的信息与其信息生效并得以向公众公布的这几个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大大缩短,信息传播得更加及时有效,我国的证券监督部门应该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