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73-04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显示出制度环境的变革和相应政策的演进。我国第一代企业家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企业家的努力使我国的轻工业在1979~1984年间实现了飞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以乡镇企业组织模式为主要特征,“个体户”这种组织模式开始出现,并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主线。在2004年宪法修正以及私营企业暂行规定出台以后,我国私营企业的界定及其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一系列改革制度的出台,我国民营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企业及其生产活动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知识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及改善竞争环境,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而言,实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企业政策是健全地区市场运行机制、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乃至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国有经济占区域经济的比重往往与地区专业化、行政垄断等直接相关,并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路径依赖甚至不确定影响。因此,本文将视角集中于民营企业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探讨欠发达地区如何制定和实施私营企业政策,以提高地方市场活力、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也是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私营企业无论从数量和产值还是从就业贡献率上,都始终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事实上,众多文献研究表明,以私营企业数量为主要指标描述的私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如,徐曼等(2009)在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中,运用省域私营企业数量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大量优秀的企业家,将推动地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造成省域之间私营企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区域间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因素形成的“硬环境”差异。地理区位的天然差异使得沿海地区在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但无论是资源保佑还是资源诅咒,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区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会形成该地区发展的独特路径,从而影响该地区私营企业的规模及发展状况。在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水平较好的地区意味着具有更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能够为投资者节约来自地区内和区域间的交易成本。这种成本优势是促进私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区域间存在制度等因素形成的经营“软环境”差异。一个企业要想立足、发展并创造更多的财富,仅仅具备进入市场的条件和基础设施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区域具备良好的有利于经营的制度环境。而这种经营环境意味着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提供的服务应当是适当且有效率的,包括简化新企业开展活动的审批程序、对产权进行充分保护、扩张企业融资渠道等诸多方面。此外,透明有效的法律体制、行政体制和税收体系也是政府创造更轻松、更有成效的经营环境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世界银行的《2008年中国营商环境报告》将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差异归结为四项指标:开展新企业活动的难易程度、产权登记制度的水平、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以及合同执行的情况。林汉川等将企业的经营环境与政府服务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将经营环境具体划分为法制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源泉。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当制定能够充分激励私营企业家开展企业活动、为私营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便利经营环境的政策措施,通过私营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二、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开放程度过低使得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无法利用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私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自身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所以技术的外部引进是其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学者们公认的能够带来知识溢出效应,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针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选择性的对外开放政策。这些研究成果大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重要影响。以工业组织理论为视角的研究也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商品和要素市场竞争秩序的完善,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FDI是技术转移的有效渠道,FDI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东道国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然而,一方面,受制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硬环境”的约束,欠发达地区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普遍未能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营造适宜外商投资的包括法律、政策等在内的优良的“软环境”,从而导致欠发达地区无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及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区域私营企业及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税收待遇上的差别待遇抑制了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发展

我国1994年开始的财政分权改革被认为是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变革。财政分权意味着地方政府能够在利润或税收收入构成的边际收入中分配到可观的部分。大多数针对财政分权的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制促进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财政分权制带来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集中地体现为税收竞争。同时,作为选择性的对外开放政策主要内容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也成为吸引FDI的主要杠杆。在欠发达地区,各种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尽管客观上起到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但盲目的地方政府竞争所形成的内外资企业“双轨制”的税制却广受诟病。2006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法改革后,这种“双轨制”的企业所得税制度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扭转,但是这种差别待遇仍然存在。此外,欠发达地区的私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同样在税收问题上面临差别待遇问题,而这种差别尤其体现在税费的各种收费中。

(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抑制了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

私营企业谋求规模化发展的最佳选择并不是密集型的劳动力投入,而是技术创新。从长远来看,技术及其创新能力相比传统要素,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而知识产权制度是人类技术进步、智力成果保护的重要保障,也是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对知识产品的保护程度及实施机制直接关系到新技术、新发明的研发激励问题,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研发决策和研发规模。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基本完善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并不顺畅。一方面,国有企业凭借自身的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仍然掌握着大多数的知识产权,给私营企业的技术引进设置了障碍。当私营企业获得技术专利时,国有企业也会通过一些途径而“强势”占有,从而影响私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当出现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时,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也会存在差别待遇。尤其欠发达地区经济往往受当地国有企业影响很大,所以知识产权的保护实践更容易倾向于维护国有企业的利益。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

(四)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与私营企业发展脱钩,使私营企业面临人才困境

教育资源的充裕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也是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容易受到就业的引导,而更倾向于地区内国有企业的岗位需求。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地区经济往往与国有企业深度融合,从而影响当地教育资源长时期围绕国有企业的需要而进行配置,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结构。然而,这种稳定的教育结构并不适应私营企业的发展。因为私营企业往往较为灵活,能够抓住市场的新兴行业。此外,大量私营企业的发展会带来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从而要求人力资源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可即使各类学校能够适时设立新的专业,但由于其自身吸引教学人才和人才培养能力的不足,也必然导致其新型人才供给不足,从而影响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发展。

三、推动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哈特(Hart,2003)认为,企业政策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从不同的政府层次来讲,既包括地方政策也包括国家政策;从经济活动的类型来讲,既包括低技术经济活动,也包括高科技经济活动;从内容来讲,包括从各种管制政策到各种扶植政策等更为广泛的内容。由于私营企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国家整体区域经济政策的框架下,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有利政策,从而刺发区域经济活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一)营造有利于吸引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的“软环境”

欠发达地区应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自身优势,尽可能吸引外部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会客观上激励本地区的技术研发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由于欠发达地区往往欠缺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硬环境”,因此,欠发达地区应当在紧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制定政策与制度建设,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私营企业发展营造适宜的“软环境”。这些政策和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有利的融资政策。欠发达地区应将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作为企业政策的核心,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包括对企业投资及发展活动进行补贴。二是更加简洁透明的工商行政制度。工商行政机关在企业注册登记以及企业成立后的各种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方面均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而更简洁的注册程序、更透明的行政执法制度将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经营环境。三是信息服务政策。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各种咨询、培训机构,以提升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信息服务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针对私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私营企业,欠发达地区应实施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保证政策的落实。经历了我国转型初期较为盲目的、有选择的企业税收双轨制之后,特别是2008年正式施行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之后,区域之间、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实际税收负担在逐渐拉近,因此,现阶段我国企业所得税对于各地区私营企业发展的成本效应要小于产业集群效应。但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为了激励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仍应针对私营企业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兼顾内外资企业、国有和私营企业的公平问题,并努力提高区域生产集聚或地区专业化程度。尽管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已意识到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境,并且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尤其在欠发达地区,这些针对私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很难落实。而一些国有企业却基于其与地方政府的经济联系,享受着这些优惠政策。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除了制定针对私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外,还要建立—套系统的政策监督机制,从而保证政策的落实,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着力提升私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欠发达地区应着力制定鼓励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保护私营企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其本身能够投入的生产要素有限,因此,更需要通过私营企业积极、灵活的知识产权创新,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欠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一是对私营企业知识产权提供更完善的保护措施。在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逐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实施细则,并具体落实相关权利,防止国有企业利用其优势侵犯私营企业知识产权。二是制定针对私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创新扶持政策。如,对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私营企业提供专项财政补贴,对技术型私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等。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第2篇

一、内蒙古民营经济取得的业绩

(一)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民营经济数量、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呈较快增长态势。从1995年到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由394万户发展到5555万户,增长了41%;私营企业由6680户发展到351万户,增长了426倍;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由735万人增加到15973万人,增长了117倍。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由509亿元增加到47022亿元,增长了823倍。2003年,全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31户,500――1000万元的有475户,100――500万元的有2883户。上述指标中,如果把集体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统计进来,整个民营经济总量将更大。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民营经济由过去主要从事零售、餐饮、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向农牧业开发、生态治理、信息通讯、生物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户数在一、二、三产业分布比是1∶264∶2608,私营企业户数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比是1∶839∶2019,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批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在内蒙古自治区培育的60户重点企业名单中,民营企业占27%左右。由于民营经济的兴旺发达而形成了一批专业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建设。

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私营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2003年,全区351万户私营企业中独资企业有6780户,占193%;合伙企业1581户,占45%;有限责任公司26708户,占762%;股份有限公司45户,占01%。私营企业集团有8户。由此可见,自然人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比较大,是我区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民营科技企业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自治区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530多户,资产总额近80亿元,全年实现利润3亿多元,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培育了蒙牛、鹿王、草原兴发、奈伦和发稀土、等一大批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截止2003年底,全区有300多家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或合作关系,有些企业还成立了科研开发机构,从事稀土开发、生物科技、绿色食品、信息技术和环保产品等研发,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保证。

民营经济在参与国企改革中壮大了经济实力。几年来,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了近6000户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共注入资金21亿多元,盘活国有资产180多亿元。2003年,私营企业兼并、收购国有中小企业11户,盘活资产5650万元,安排国有企业职工1252人。据自治区工商联调查,有92%的私营企业已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有168%的私营企业有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愿望。特别是鄂尔多斯市,随着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加快,已有500多家国有中小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其中一些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

民营经济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获得了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各级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共引进区外资金260多亿元。其中,自治区工商联参与主办的“呼和浩特・内蒙古西部大开发民营企业热点项目洽谈会”,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个,其中正式协议17个,金额21045亿元人民币。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招商引资活动,不仅增强了经济实力,而且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为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扩大了就业和再就业领域。2003年,全区城镇有求职要求的劳动者有445万人,全年实现就业新增人数22万人。据资料分析,民营经济新增就业人数占60%左右。民营经济中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新增就业人数就有95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数的43%。近几年来,“金三角”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的民营企业为社会提供10万多个就业岗位,在解决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善盟、乌兰察布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区的民营经济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有65%左右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民营经济领域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渠道。

推动了经济增长。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3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63%,其中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占25%以上。12个盟市中有10个盟市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30%以上。其中GDP超过40%的盟市有乌海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盟和阿拉善盟。海拉尔区、阿左旗、乌审旗、察右前旗、商都县、额济纳旗、额尔古纳市等旗县民营经济GDP所占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在拉动全区经济增长方面已处于四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增加了财政收入。200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为2576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81%。其中税收收入18877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25%。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11%,占税收收入的145%。广义的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23%以上,占税收收入的31%左右。2003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比重超过40%的盟市有乌海市、兴安盟、乌兰察布盟、阿拉善盟。有70%以上的旗县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40%。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乌审旗、商都县、科左中旗等地,上缴税金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还有一些旗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

拉动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794亿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689%。其中,民营经济(不含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7%,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投资重点集中在工业、生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投资到位33亿美元,增长447%。

活跃了市场,满足了消费。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9亿元,增长12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94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3%。广义的民营经济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

扩大了出口。2003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114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59%,其中出口1441亿美元,同比增长432%。民营经济中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有600多户,全年进出口额达到1125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489%,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6%,其中私营企业出口总额23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051%,高出全区出口增幅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全年进出口209亿美元,其中出口149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194%。

带动了农村牧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蒙牛、奈伦、草原兴发、赛飞亚、红武、伊盛、富广、索仑等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引导农牧民发展奶牛、肉羊、禽类养殖和种植业,带动了近35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2003年,全区共有317名私营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全年实施光彩事业项目305个,其中建成171个项目。项目投资总额24244亿元,已落实到位资金5559亿元。私营企业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2511人。

(三)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民营企业家走上政治舞台,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机会。据统计,截止2003年,民营企业家担任全国、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720多人,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各级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些民营企业家关心政治和经济发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民营企业家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民营企业家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表彰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区共有260多个民营企业和310多名民营企业家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他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义举,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

二、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量不大。2002年,我区个体工商户分别比广东、浙江、江苏少982万、1005万、9198万户;民营企业户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32%、浙江的137%、江苏的12%,注册资本相当于广东的81%、浙江的163%、江苏的134%。我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331户,不足浙江、江苏的1/10和1/14。浙江、江苏两省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各自省份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7%和47%,分别为我区的19倍和188倍;上缴的税金分别是我区的71倍和7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企业数量、资本规模,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

水平较低。2003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55∶231。传统的商业、饮食业较多,一般服务业比重过大,科技、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较少。二产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快,具有我区资源优势的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较少。2002年,我区科技型民营企业有514户,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5%;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16%。而浙江、江苏的科技型和外向型民营企业分别是我区的87倍、73倍和39倍、15倍。民营企业中知名企业、名牌商标比较少,除蒙牛、草原兴发、小肥羊等企业在全国比较有名外,其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

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以及软环境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区各地客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3市因地理优势、基础雄厚、资源富集等特点,这几年经济发展强劲,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在“金三角”地带成长了诸如蒙牛、鹿王、小肥羊等全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来说,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地理、思想观念等因素,民营企业户数少、规模小,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显然不如地处“金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作用更大一些。

民营企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核心技术支持,导致企业产品雷同化且竞争力不强。家族式管理色彩较浓,当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和规模时,妨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制度管理,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和提拔。少数民营企业不重视规范经营和诚信守法,政策法律观念淡薄,雇工无合同、劳动无保障,拖欠员工工资,有的甚至搞不正当竞争,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的原因

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纵观近几年各地制定的优惠政策,多数是按所有制和企业规模设计的,对国有企业优惠多,对民营企业优惠少;对大企业照顾得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得少。在市场准入、土地征用、信贷、人才引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民营经济不能与国有经济享受同等的待遇。特别是在行业准入方面,过多。在80多种的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如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限制民间进入,保险业和金融业禁止私人经营。党委和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部门也大打折扣,影响了民间资本的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央和地方“双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条块分治的状况,往往“块”扭不过“条”,导致一些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常常产生碰撞和摩擦,真正落实到位还有很大困难。

管理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抓落实少,重管理、轻服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对民营经济发展监管服务不力,有的以罚代管,监管工作不能日常化、规范化,缺乏制度的有效制约。

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私营企业大多数是通过自筹资金,滚雪球式地发展起来的,家底不厚,生产经营只能维持现状。70%以上的私营企业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资金,从银行能贷到款的私营企业不到30%。由于资金难筹措,影响了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工商联、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职能转变,一些政府部门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要逐步地让渡给工商联、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但是,我区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还不发育,不仅数量少,而且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加快内蒙古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旗县一级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民营经济。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解放思想,真正破除姓“公”姓“私”的狭隘思想观念,彻底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解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种种束缚,放开手脚,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形成“百舸争流”和“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二)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民营经济要做到4个不限、4个优先,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优先受理、优先登记、优先审批、优先发照,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民营企业集团。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资金上支持民营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以及围绕技术创新进行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民营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项目申报、技改贴息、信贷担保、出口退税、土地征用、用水用电、人才引进、子女入托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已经具备实力和规模的外向型企业,鼓励其实施品牌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争创名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型、扶贫开发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民营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的优惠政策。

(三)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行业商会、协会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融资上市、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展览展销和参观考察等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四)要切实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等问题

自治区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在使用上应适当向民营企业倾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市场发展需要和我区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鼓励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银行应在防范金融风险、保障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革尝试,可以运用贷款保险、多渠道筹集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形式解决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第3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08-03

一、发展改革与龙头企业的地位

任何发展改革的意义都应该体现在最终成果上,其得失只能由最终成果来检验。中关村科技示范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雄厚的地区。改革开放30年,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随后的实验区、科技园,到今天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期间,中关村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改革、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示范区形成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全面认识这些成果,对其中的得与失认真总结,对推动示范区建设上水平很有必要。

宏观角度看,中关村的发展改革核心成果体现在发展的速度、规模上。从示范区1994、2002、2012年份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和职工人数等指标上,示范区均呈数倍、数十倍的增长:产值分别是132.5亿、1558.2亿、64497.4亿;收入是93.7亿、2475.5亿、25025亿;税费是12.4亿、101.7亿、1445.8亿。企业家数3500余家、9300余家、14000余家。企业资产规模446.7亿元、4334.7亿元、40368.9亿元。职工人数12.8万人、40.6万人、158.6万人。这三个年份是我国改革发展三个重要时期。示范区在这方面的成就,实际是这个时期国家发展改革政策的成果,表明这些政策在推动园区快速上规模上是适宜和成功的。但是从示范区的角度看,他不仅是一个经济体,也是一个创新体,所以,他不仅要出产值、出税费、出资产,也要出企业、出技术、出人才。这还需要从微观企业的发展成果进行考察。下面主要从龙头企业的演变、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结构的演变进行考察。

二、龙头企业及企业结构的演变

1.龙头企业及其构成的演变

龙头企业的意义是明显的,比如创造产值、提供财源、提升形象、解决就业等。但是对示范区而言,龙头企业的意义更在于创新上的带头和引领作用。但是龙头企业只是“现金奶牛”还是“创新天使”,并不由人们的主观期望决定,只能看这里能否生长出真正创新型的龙头企业。 回顾发展改革30年,示范区经历了改革启动时期、发展黄金时期、增长模式转换三个时期。龙头企业也相应经历了民企为主、外企与国企、国企为主的三个时期。在改革启动时期的1994年,示范区前20企业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指标上数值分别是:68.1亿元、114.1亿元、3.8亿元、204.9亿元、1.7万人,分别占全部企业的51%、42%、43%、45%、13%。由此看到,龙头企业在园区占有“多半边天”的位置。以收入、税费、资产规模三个指标中,方大、四通、联想、惠普公司是前20家龙头企业的前四强。他们分别是院所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代表。一批叱咤“电子一条街”的民营企业,如京海、科海、时代、周林频谱、亚都等也都位列20强中。总体看,民营企业在这一时期占据核心位置。

在发展黄金时期的2002年,示范区前20龙头企业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上分别是,806.4亿元、893.6亿元、34.7亿元、1241.9亿元、4.8万人,分别占示范区的51%、38%、34%、28%、11%。比较1994年数据,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龙头企业发生了两方面显著的变化。首先,他们在示范区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明降实升。如果直接对比上述五个指标数值,则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一时期企业数量成倍增加,即从1994年3500余家增加到2002年9400余家。龙头企业的相对地位实际是上升的。其次,龙头企业的构成有了明显变化。在收入、税费、资产规模三个指标上,排名前四企业分别是:诺基亚、联想、神州数码、京东方;第一制药、联想、微软、UT斯达康;网通、中国铁总、中国传媒、中国普天。在这些指标中,龙头企业已经难觅民营企业的踪影,大型外企或国企经营进入而取而代之。

在“模式”转换时期的2012年,中关村企业达到1.4万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45家。这些龙头企业在整个示范区的比重中,产值、收入、税费分别占41%、41%、49%;资产、职工人数分别占10%、24%。这些龙头企业由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大型企业组成,比如收入排名前五的中国中铁、联想、神州数码、阮华集团、京东方。收入超千亿的两家,中国中铁收入4800亿元、联想集团2100亿。这两家收入就占示范区收入近1/4。从龙头企业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出几个特点,首先,继民营企业退出后,诺基亚、微软、第一制药等一批外资企业相继退出龙头企业,大型国企业的地位得到强化,变成一枝独秀。其次,这些国企在规模上虽然独占鳌头,但是在创新性、成长性和经营业绩方面的表现在示范区中并不同样名列前茅。最后,“拿来”外来入驻的企业,迅速获得规模的捷径。

30多年的发展改革过程,龙头企业的演变实际是一面镜子。他折射出这种演变的基本推动力量、演变的过程及其结果。上世纪9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企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这些企业大多是大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结果;其次,其中最有实力的企业是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这批民营企业的脱颖而出实际是当时浓烈的创业氛围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批企业崛起和成功的可预期性、可复制性,带动了更多的创业者投入其中。本世纪初,当年叱咤风云、名列前茅的民营企业开始衰落,甚至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龙头企业的这种变化既有外部背景,也有内部因素。外部看,这一时期新的发展模式开始成型。经济增长逐步转向政府主导,更多依靠投资拉动。包括科技园区在内的地方政府也将注意力更多投向GDP和税费收入的增长。为此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大型企业入驻成为重要战略和目标。此外,这一时期的改革政策,在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知识产权保护、融资购并的环境方面明显滞后,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出现障碍。在内部,民营企业自身治理的诸多缺陷也导致其逐步衰落。2009年之后,转变增长模式的提出从某种意义表明,GDP挂帅、或明或暗的“国进民退”已经导致国有企业规模和实力达到空前水平。这一点在2012年示范区的国有企业比重的数据中得到证实。

2. 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

我国不同时期宏观发展改革政策的演变及其效应,引起的示范区不同时期微观经营环境及其成果的变化。在引起龙头企业的变化的同时,还引起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实力的对比的变化。根据统计名称解释,这里的国有企业是指国有、国有独资企业。在示范区是实力及背景最强大的群体。私营企业是私营独资、私营合作、私营有限责任、私营股份有限等形式的企业,是园区最弱小的那一部份群体。两者实力对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可以在下面的数据中看到。

在龙头企业中国企及私营企业实力对比看,1994年,国有企业前20强和私有企业前20强在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指标上,国有企业分别是民营企业的7.3倍、5.0倍、4.4倍、14.6倍、6.3倍。到2002年,这五个指标上,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5倍、2.7倍、1.2倍、28.7倍、2.1倍。从数据可以看到,产出方面,两者在产值、收入、税费上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在资产方面,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似乎表明在两者规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私企的贡献在追上国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有实力的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情况下,上述国有企业20强不包括实力更强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实际是实力较弱的一部份。如果包括这部分企业,两者的实际差距应该更大。

在全部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实力对比方面,产值、收入、税费、资产、职工人数指标的平均值上,1995年全部815家国有企业分别是4067.5万元、7337.7万元、255.7万元、1.67亿元、44.6人。全部373家私营企业分别是1016.6万、2736.3万、86.6万、2694.2万、18.3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4倍、2.7倍、2.9倍、6.2倍、2.4倍。差距最大的在资产规模上。2002年,上述5项指标的平均值,全部715家国有企业分别是7722.1万元、2.16亿元、837.8万元、11.1亿元和54.4人。全部1927家私营企业分别是2456.1万元、5931.9万元、297.2万元、7507.9万元和21.4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倍、3.6倍、2.8倍、14.8倍和2.5倍。国有企业规模扩张快于私营企业,两者规模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国企税费没有同步增长,显示私营企业相对税负在加重。2012年,上述5项指标的平均值,236家国有企业分别是0.43亿、5.41亿、0.19亿、9.51亿和245人;7408家私营企分别是0.038亿、0.26、0.012亿、0.39亿和35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1.3倍、20.8倍、15.8倍、24倍和7倍。比较这三个时期五个指标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到以下几点:1)示范区国有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其实力在全面迅速提升。上述五项指标中,资产扩张最快,其次是产值、收入增长,税费增长最慢。2)私营企业数量在大量增加,但平均实力有升有降。1994年到2002年,私营企业上述五项指标全面均衡增长,但是到2012年,私营企业上述五项指标出现增长停顿,甚至萎缩状态。3)总体而言,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两者的发展差距在扩大。一方面国企规模快速扩大、但税负没有同步增长;另一方面私企增长相对缓慢,税费负担实际在加重。这种发展差距的扩大实际是这两类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写照。

三、评述与建议

人们在讨论全球最著名的创新园区,比如在硅谷、班加罗尔、新竹等的园区时,最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这些园区不断涌现的创新人物、脱颖而出的世界级企业、闻名遐迩的创新品牌;另一个是这些园区平等包容的思想交流氛围、自由开放的企业创新文化、完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可见,培育创新创企业,培育孕育创新企业的环境是人们关注的两个焦点。应该认识到,大型国有企业只适宜扮演“保险者”或“托底者”的角色,很难成为创新的“发动者”和“引领者”,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创新中心。所以,示范区需要着力培育的不仅是大型企业,而是创新基因的大型企业。但是如何培育呢?显然靠规划、靠投资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着力点只能放在构建中小企业适宜成长,创新最适宜活跃的环境上。

作者简介:凌宁(1965-),男,重庆人,副研究员,从事经济增长、企业成长与创新研究。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区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述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内党发[2001]1号),个体私营企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从1999年1月,国家外经贸部颁布《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至今,私营企业积极进军外经贸领域,成为我区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区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企业数量增加,实力增强

(三)外贸进出口额快速增长

(四)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五)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截止2002年底,我区境外投资项目11个,占全区境外投资项目的33.3%,投资额336.3万美元,占全区境外投资额10.6%。鹿王集团分别在蒙古、马达加斯加、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5个,投资额累计1543万美元。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分别在马达加斯加、蒙古、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公司7个,投资额累计196万美元。

二、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私营企业在外经贸领域已经显示出强大活力和勃勃生机,对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

我区外向型私营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江浙一带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差距甚大。沿海私营经济已率先完成了第一次资本积累,正在进行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二次创业阶段。浙江省2002年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量的三成,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上海市有外贸经营权的私营企业已增加到2000家,2002年出口额同比增长了6倍,成为上海外贸出口的一个新亮点。我区私营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虽然呈现出良好态势,但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数量仍然偏少,进出口总量仍然偏小,真正形成规模和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不多。2002年私营企业进出口占全区GDP比重仅5%,私营企业出口总额仅1.3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5.3%,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不大,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调研中私营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就是资金筹措困难。私营企业一般都是通过自筹资金办起来的,家底原本不厚,加上贷款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很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从私营企业资金筹措的主要来源看:70%以上的企业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只有30%左右的企业靠银行贷款筹措。筹资融资难是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据资料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仍然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处于最难获得贷款的部分。私营企业常常因出口退税滞后,占压大量流动资金而无法进行原料收购,组织正常的生产运营,有时会出现有出口订单而不敢接、产品有市场而无力生产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规模小、进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

(四)外经贸专业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较为落后。

由于缺乏外经贸专业人才,许多私营企业对国家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惯例了解不多,对产品报关、出口退税、外汇结算等业务操作规程知之甚少,虽然产品在国际上有市场,企业却无法组织正常的对外贸易活动,常常通过委托别的外贸公司或临时聘用一些熟悉外贸业务人员开展相关出口业务,无形中增加了生产运营成本,从长远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除鄂尔多斯、鹿王、华蒙金河等一些大企业外,大多数私营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的还延续着家族式管理、生产队长式管理和小作坊式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发展眼光,常常注重追求短期效益,缺乏开拓长期稳定国际市场的意识,很难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

(五)信息不灵,结构调整步伐缓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已经逐渐迈入成熟阶段。在如此发达的信息社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企业信息更新是日新月异的。而我区大部分私营企业自创业之始即存在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上的不合理,很难和外贸联系在一起。这种先天性不足,客观上造成企业只会生产,不会核算,只顾销售,不计成本。企业由于缺乏获取信息的方法、渠道和手段,使企业难以把握相关技术,在新经济浪潮面前,传统产业升级缓慢,产品雷同单一,在全国叫响的知名品牌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整体经济质量不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六)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

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思想认识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太适应,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还不敢放手发动、放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我区乌盟有很多从事肠衣生产外销企业,长期以来,肠衣一直按照农畜产品对待,享受13%的增值税率。从1998年开始,国家把肠衣加工企业作为工业品加工企业对待,将肠衣产品类推为工业品,增值税率相应提高到17%。之后河北、新疆等肠衣主产省区从扩大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及保护地方民族工业的角度出发,仍将肠衣产品作为农产品对待,仍实行出口征13%退13%的零税率政策,而我区则实行征17%退13%的差额税率政策,不仅使我区肠衣生产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直接影响了我区肠衣产品的出口,而且使更多在乌盟投资兴办类似肠衣产业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此外,在出口企业征收所得税方面,今年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二连浩特市也出台了各自的征收办法,出口企业反响较大,是否可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

尽管私营企业进入外经贸领域时间很短,但其所做贡献之大,生命力之强是勿庸置疑的。外向型私营企业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呵护。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发展外向型私营经济的认识。

(二)进一步改善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环境。

同时,应切实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统计等各项制度,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

(三)加强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的财政与金融支持。

在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扶持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同时,自治区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在使用上应适当对外向型私营企业予以倾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担保资金。同时应借鉴广东在扶持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成功做法,尽快建立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贴息资金,鼓励各商业银行扩大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规模,缓解私营企业出口退税难问题。从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设立自治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广东省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资助外向型私营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展销会,采用国际标准,申报国外知识产权,建立国外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开展进出口业务培训等。要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和国家有关部署,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和我区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外向型私营企业提供担保,鼓励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按照[2000]59号通知的有关规定办理,3年内免征营业税。

(五)继续放宽外向型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

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外向型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领域。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积极引导私营资本加快进入。鼓励和引导外向型私营企业投资我区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我区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份额,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积极探索和推进在电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和体育等领域引进私营投资。依托我区口岸优势,扶持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参与对俄蒙的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大力拓展俄蒙市场,进一步扩大向北开放。

(六)加强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外向型私营企业管理水平。

人才是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人才匮乏是制约外向型私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外经贸、税务、海关、商检等管理部门应协同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外向型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企业全面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严格按照规则行事,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行为。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运用世贸组织规则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意识,引导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保认证、出口信息体系等工作,使企业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信誉和规范的经营行为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要积极引导外向型私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人才机制和创新机制,充分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运用现代管理模式,使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作用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份量持续加大

20xx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11. 8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2.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7.5亿元、107.1亿元和67.2亿元,三次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分别由上年同期的37.6%、57.6%和49.3%调整为今年的41.3%、59.6%和50.4%。从经济类型看,个体私营经济是全市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208.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5%,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贡献率稳步提升

20xx年,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增速达19.6%,高于gdp增速4.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9.2%,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3.3%。泸州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1%。分产业看,民营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7%。

3、民营经济税收所占比重扩大

20xx年,私营经济税收收入达5.6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增长60.6%,增幅高于全部税收27.1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比重达11.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个体经济税收收入达3.0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增长4.4%,占全部税收比重达6.4%。民营经济税收已成为泸州财政重要的、稳定的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收入来源。

4、民营企业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20xx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户数为8.1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90.7%。其中,私营企业8332户,同比增长7.9%,个体经营户7.2万户,同比下降3.6%。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合计注册资本金总量达111.4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部企业注册资本的40.5%。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97.3亿元,同比增长31.0%。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6.7万元。

5、民营经济成为拓展就业的重要渠道

民营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力促进农村部分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xx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1.2万人,新增0.7万人,增长3.2%。

6、民间投资增势强劲

20xx年,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8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46.6%上升到56.5%,上升了9.9个百分点。

7、民营工业表现突出

20xx年,民营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4.1%,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65.9%,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161.4亿元工业增加值中,民营工业完成了94.1亿元,占58.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占比58.4%,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8、民营商业占据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

20xx年,民营商业蓬勃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3.4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6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全社会批发零售业的72.2%。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1、民营企业素质不高,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在: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业主大多学历不高,许多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追求目标短期化,没有干大事业的气魄,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使企业经营起伏波动较大,更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多数企业未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职工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企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业主管理水平偏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 机制,用人机制陈旧,企业业主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术、有销无营”状况。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满足于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思进取。特别是有一些改制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拚设备、拚消耗,不愿投资扩大再生产,不愿进行技术改造。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私营企业家开拓意识不强,客观上造成了私营企业竞争力低下,严重地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尽管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仍然偏小。20xx年,全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港澳台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只有13.8万元。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小,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4、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融资靠银行贷款很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私营业主大部分精力在组织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难以扩张,效益无法提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有效资产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5、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型企业少。目前我市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几个领域,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比较少。

6、政策落实困难,经营环境不尽人意。近几年,我市大力整治投资发展软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仍有一些难如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民营企业用地、户口申报、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歧视,民营企业经营的行业限制范围大,在建设用地、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也多有不如。同时,由于体制、观念上的原因,一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平等地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进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优,发展快,环境差,发展慢,这是经很多地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尽快清理并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实民营企业本应享有的待遇,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二要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强化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机制,为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市场正当有序的竞争。

2、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选择一些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率先突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整体,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波及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民营经济的聚集化过程。要重点发展有传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要选择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的大型企业、有发展潜力和填补产业空白的中小企业、外向型和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植。要重点扶持已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目录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和本地资源丰富的工业制成品等。

3、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不同条件,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努力使园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板块。

4、进一步做好招引工作,拓展项目来源

如果按照早期温州那样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话,想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必须实施超常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来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动员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参与招商,使其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基础资料,排出重点项目,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多层次的招商活动,做足做细做实招商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5、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约瓶颈

对民营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在技改补贴方面,把民营企业的技改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建设项目方面,除国防以外的建设项目,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建设。在生产经营用地方面,要让民营企业参与竞标。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对民营企业申请对外经营权、开展进出口业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都应大力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兼职和承包技术项目,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除享受该企业的待遇外,国家给予其他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应同样享受。在税收方面,对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的产业,以及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安排下岗职工就业,要给予税收减免。

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要积极建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服务。政府部门应在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渠道,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突破民营企业的资金制约瓶颈,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6、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