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进入2l世纪以来。国际银行业业务结构演进的零售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把资本消耗少的个人信贷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个人信贷业务室现代经济发展之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新的金融业务,比较典型而且全面的体现了现代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个人信贷业务在大中型城市之中发展一直比较良好,但是近几年来农村个人信贷业务市场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如何才能够开拓农村市场个人信贷业务,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且同时管控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是长期从事个人信贷业务的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开拓农村个人信贷业务市场,实现信贷业务可持续

(一)做好个人信贷业务创新,积极宣传消费信贷业务

在我国金融业产品同质化竞争较明显的情况下,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信贷业务的主力,做好自身定位。根据自身定位对于市场的业务结合农村的特点进行创新。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农村特性而可以开拓创新的有以下四类的个人信贷业务。一是住房个人信贷,县域农村地区,农民一直对住房有很强的需求,由于对于建房的需求对于贷款有一定的刚性需求;二是家庭耐用消费品个人信贷,农村信用社可通过消费信贷支持旧家电下乡,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等大件家用电器,城市淘汰的旧家电以其低廉的价格在农村大受欢迎。三是教育个人信贷,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支出成为农民家庭支出的一大部分,特别是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贷款需求。四是车辆个人信贷,主要包括农民生活和生产使用的农用车、摩托车等,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户的发展。

(二)制定合理的利率农村个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根据当地的个人信贷业务的实际情况,对于利率的制定进行具体而且有效的措施。国际研究发现,个人信贷有效利率只有达到16%才能覆盖其经营成本。但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实行如此高的利率,会违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本意,也会违背中国的金融相关政策。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对当地的信贷市场状况做充分的调研,找准信贷支持的切入点,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农村信贷需求的个人信贷产品,以满足农村地区农户对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

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战略

我国农村的个人信贷业务仍是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农村之中的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额防范方面欠缺经验以及缺乏控制,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和体系,对快速发展个人信贷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努力扩展农村信贷业务的同时加强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防范将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健全个人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加强自律性建设

从农村信用社实际工作角度来讲,个人贷款比企业信贷办理频率和复杂性更高。需要健全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有效防范信贷业务的风险,为个人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坚决杜绝“业务先行,制度落后”的现象。首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特定具体的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以规范个人贷款的贷放、管理、控制、收回程序。其次,加强日常信贷管理,提高信贷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安全有效的信贷审核机制、内控机制,加强信贷台账及档案资料的登录和收集,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明确风险贷款责任关系,及时采取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个人信贷业务本身具有着不确定性的风险,信贷业务的风险需要进行及时的防范。对于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可以做好风险贷款清收责任制。对已办理的贷款要加强贷后管理和催收,密切了解借款人的信用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化解风险,并按照“谁放贷,谁清收”的原则,落实责任,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

(三)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

个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通过收集借款人的各类情况资料,按照设定的方式,针对个人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发出贷款预誊信号。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较为重视贷前调查,通过贷、审分离及尽职调查等制度保障来控制信贷风险。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并且充分借鉴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预警机制。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是建立在对风险作出准确评估的基础上的,因而这就需要银行通过广泛收集借款人历史信用记录和各期收入的情况,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所需的数据库。并分别针对个人贷款发放后的不同实际用途。借款期问个人收入变化情况等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以此作为个人信贷风险的预警及决策依据。作出风险判断,并将预警信息反馈给个人信贷经营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保全措施。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结合自身的特殊性大力扩展农村的个人信贷业务,促进农民地区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扩展农村的个人信贷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必须同时认识到现阶段个人信贷业务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为了能够发展下去必须结合实际对风险进行方法,使得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才能为个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红军,张拓.个人信贷业务的深度营销创新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3,(2):31-38.DOI:10.3969/j.issn.1009-3109.2013.02.008.

[2]高飞飞.浅议对制约个人信贷业务的外部因素[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1):80-80.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一、农村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障碍

(1)缺乏共同的风险管理理念。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转制而来,在吸纳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部分原来的员工,这两类人群由于背景不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理念分歧。前者往往接受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相关培训和熏陶,了解全面风险管理对当今金融业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而后者习惯于以往的工作方法,不愿意改变现状,消极对待银行的风险管理变革。(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银行的硬件系统要求较高,然而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刚刚改制成功,相对其他商业银行来说,底子还很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很难满足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软件系统来说,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对风险进行定量的识别、衡量和监测,这就需要银行具有一套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风险程度。而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还没有足够的风险管理人才来实施这些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较多采用的仍然是定量分析。(3)风险管理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大部分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设立统筹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仍由各相关部门分散执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必须要有一套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银行的风险控制形成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原则才能通过风险控制流程顺利到达每个风险控制点。(4)外部环境缺失。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评估必须要以企业或个人的真实资信状况为基础,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客户信用的真实状况银行很难获得。同时,我国社会还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大量存在财务造假、信息谎报等情况,这也降低了银行已得信息的真实性。此外,信用评级行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外部评级所覆盖的范围很小,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作为农商行主要客户群体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很少涉及。

二、农村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1)形成全面风险管理文化。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有利于统一银行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顺利构建。银行要加强宣传,定期进行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培训,在注重信用风险管理的同时,强化员工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认识,所有员工不仅要熟知自身业务范围内的风险,还要了解不同岗位、不同业务、不同地区的风险。(2)改进风险管理技术。一要完善内部评级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只是在贷款方面实行了内部评级制度,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以、损失五个等级,大部分业务,特别是表外业务,还没有建立风险的内部评级;二要引进先进的风险计量指标,用量化的风险管理指标来评价银行的风险管理情况。目前国际上经常使用的指标有资本充足率、经济资本(简称EC)和风险资本调整收益率(简称RAROC),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这些指标,考察运营中的风险;三要建立全面统一的数据库。量化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有力支撑,而强大的数据库则是量化的基础条件。显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建立独享数据库的能力,可以几家银行联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3)健全风险管理结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核心在于组织框架的构建。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一般包括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其中董事会对银行的风险负最终责任;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统筹部门,领导各职能部门进行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处理和信息披露等工作;内部审计部门负责风险管理整个流程的监督和审核。此外,在健全组织框架的基础上,还要完善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监督管理。(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保障。可以说,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缺的就是人才。为了弥补这一短板,银行可以适当引进一批人才并定向培养一些业务骨干成为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引进的人才往往具有先进的理念,但缺乏对本银行实际情况的深入认识,定向培养一批骨干可以弥补引进人才的不足,双管齐下能够更加有效地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参 考 文 献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虽然目前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的应用领域为金融领域,但是可以看出,将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于其他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全面风险管理由于起步较晚,在组织体系的建立、控制活动流程等多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较慢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还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的更好发展,相关负责人必须加大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视,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

1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11缺乏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许多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不当。[1]风险管理属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加强对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凝聚力。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依附于其他部门;第二,管理人员职责不够清晰,影响其职能的正确发挥。全面风险部门管理中,许多企业并没有指定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晰,影响其职能的有效发挥。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有:第一,加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第三,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行为和工作进行规范。然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则会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机制出现混乱,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成为空谈。

1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将各项风险信息涵括在内,并根据现代化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统筹管理。[2]采用信息系统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然而,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对网络安全的依赖性较强,网络出现安全故障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全面风险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此外,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的经营成本具有直接的联系,如何统筹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和获取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另一难题。

13全面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有待提高

控制活动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流程和实施的控制才能切实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在控制活动方面的弊端在于,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控制活动流程等认识较浅,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我国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2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我国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根据国际上的全面风险管理原则、目标的设置等,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其企业立体的组织结构。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般由四方面组成:执行团队、知识管理和技术支持团队、战略制定团队以及目标管理团队。这些不同的团队分别负责不同的管理任务,团队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合作;第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网络化组织结构。全面风险管理网络组织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包括智能化、自动化实现风险管理等。与其他的网络风险管理相比,全面风险管理网络化在人员的分配和调动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团队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且全面风险管理具有更加完善的知识管理等团队组织,对于人才的培养、及时和知识的科学等更加有保障。

2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

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必要性方面来讲,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只有增加科技投入才能提高竞争水平。而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企业风险管理中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来源较为广泛、数据信息的分类也较为散乱,单纯依靠人力将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必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通过设置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则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等成本;从可行性方面开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利用科学技术的时效性、智能性等特征,能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信息系统设置与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由多个模块组成,包括内控信息、风险信息、监控预警、信息沟通等。不同的模块控制着不同的风险信息数据,有利于明确分工和合作。

3规范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

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必须规范化,这要求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中需要规范控制活动流程。规范的控制活动流程如下:

首先,部门人员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的分析;其次,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流程,包括编制报表、进行会计报告等;最后,以文本形式加强对企业不同经营业务的控制。业务文本控制指的是采用流程图和文字等形式记录业务详情,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各项业务的文本控制可以方便信息的查找,保证全面风险管理的质量。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本文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指出我国信托公司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得出结论,提出我国信托公司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信托 全面风险管理 巴塞尔协议 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一)全面风险管理ERM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包括ERM、TRM、GRM等几种理念,而其中ERM理念为理论界和实践中广为接受。ERM是由美国著名的发起组织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COSO)提出的。2004年COSO委员会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简称ERM),标志着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正式确立。

ERM将全面风险管理视为一个从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到实现的全方位多角度风险管理过程。ERM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四大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构成的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交流、风险监控;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四个层级,即整个企业、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业务单元。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风险管理框架:企业的四个层级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级都必须按照要素进行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要素服务于企业的四大目标。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首先明确风险覆盖范围,将信用风险(Credit Risk)、市场风险(Market Risk)与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并假定其它各类风险已以隐性的方式包括在内;其次系统化风险管理过程,给定了以上风险的多种计量方法,并明确提出了运用其方法对各类风险暴露进行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等的一般规则、实施程序 、具体要求、操作工具等。第三,对风险管理设定了更规范的监管标准和市场约束,提出了监督检查的四项主要原则以及具体问题等,并针对市场纪律设定了信息及风险披露的要求与原则等。

信托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定义为: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公司。目前中国信托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仍取得了年增长60%以上的好成绩。据用益信托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国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合计30103.71亿元,与2004年末2102亿元的信托资产规模相比,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增长近15倍。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利润总额76亿元。行业人均利润134万元,在全国金融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信托资产规模在2005-2010年间连续六年实现了不低于30%的增长,以最低31%的复合增长率进行预测,到2015年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将超过10万亿人民币。随着信托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信托业已成为金融行业重要的支柱之一(见图1、2、3)。

我国信托公司的影子银行特征及蕴含风险

次贷危机以后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对比影子银行体系的典型特点与业务风险,我国信托业在业务模式与风险特征等方面具有与影子银行体系的相似性。影子银行体系的典型特点在于以证券化产品及复杂金融工具为手段、以垂直分工及媒介链条为传导网络、以高杠杆与高风险为运营模式,形成与传统银行平行的信用媒介体系,推动信用媒介模式从“零售并持有”转变为“创造并批发”。因此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业务风险:

第一,影子银行的信用媒介工具是证券化产品,其复杂的结构化融资技术加剧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数量化金融模型的运用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金融产品的内在价值与风险,高度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而信用评级机构与投资者及发行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偏高的信用评级结果吸引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风险的累积,加剧市场的脆弱性。第二,表外融资业务。传统银行体系通过资产打包证券化及出售给影子银行体系,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转移到表外,表外融资虽然规避了传统银行体系下的金融监管,并将相关的违约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转移与分担,但是在整个金融体系范围内风险并没有化解与消减,当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重要性不断增强时,信用委托链条不断扩张和延伸,信息不对称也使高度数量化金融模型的基础假设条件变得十分脆弱,影子银行体系在证券化过程中隐藏的信用风险被快速地、无限地放大。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表外融资链条中的每个专业化分工机构都相信风险已经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微观风险在形式上得以转移与化解,影子银行体系在证券化过程中隐藏的信用风险被快速放大,系统性风险变得更具隐蔽性;第三,高杠杆率运营。基于Fama-French(1991,1993 and 1995)基础上的多因素数量化资产定价模型,影子银行将其长期头寸与短期头寸进行资产组合,并高度杠杆化其头存以攫取高额利润。影子银行高杠杆运营的动机一方面迫于自有资本金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监管缺失及攫取利润的原动力,高杠杆率的风险在于其放大器的作用,尤其在金融市场下行过程中,去杠杆化的被动选择会导致金融危机的自我实现;第四,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危机。在影子银行体系媒介过程中,高风险的长期贷款被转化为信用风险化解的短期货币化工具,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信用的期限结构发生了改变,并产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如果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那么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影子金融机构就出现了类似商业银行的“挤兑”,而此时的影子银行并无法将其长期资产立即变现,就出现了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局面。影子银行在出现了“挤兑”和去杠杆化之后,由于影子银行具有系统重要性,可能就产生了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第五,场外交易形式。影子银行所设计的产品结构复杂,采用分散的场外交易方式进行交易,金融合约的签署只有交易双方自行掌握,无须向政府或第三方公开,不仅不受政府监管,也缺乏市场和行业自律。由于产品与交易的风险缺乏或没有足够的信息披露,监管部门无法有效统计、控制和降低其中所蕴含的风险。

我国现阶段虽然由于金融约束的存在,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工具严重不足,影子银行体系的链条没有明显形成,但是信托公司在与银行体系进行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影子银行的雏形特征:在信用媒介作用方面,信托公司是我国非银行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相对于金融体系中的其他机构,信托公司在信贷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制度优势,在基础设施融资、房地产投融资、企业投融资等领域中肩负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传统商业银行应发挥的融资作用。信托是实体经济与资金提供者之间重要的信用媒介,信托公司尤其是大型信托公司已经成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

银行转移信用风险的压力通常来自于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监管目标,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信用风险转移的稳定性效应要优于银行之间的信用风险转移效应,因此,银行出于信用风险主动管理的动因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的需要,具有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表的内在动力,同时,信托公司利用自己独有的信托制度优势,大力开展银信合作业务符合其自身快速成长的需要。近年来银信合作业务已经在信托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据了最高份额。将信贷资产打包转移出表,由信托公司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后批发给投资者,正是影子银行业务的典型特点。

在资产证券化与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虽然受金融约束限制,我国金融市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链条短、结构简单,但是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结构安排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破产隔离角色;在信贷资产转让、间接银团、银信合作理财等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市场中,信托公司在金融市场中发行的信托产品具备越来越多的结构化特征;在表外融资业务上,商业银行借助信托渠道将大量信贷资产转移表外,虽然规避了信贷规模控制,有利于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但是由于信托公司只起到平台作用,信贷资产的管理与风险承担仍在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在证券化结构中往往提供隐性支持,存留的相关风险由显性转为隐性,信托公司虽为银行系统提供了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通道,但是剥离于表外的资产并没有风险化解,转移给信托的风险以更隐蔽的形式游离于监管之外。

在高杠杆运营模式上,我国信托公司的自有资本金很少,但是近年来管理资产规模却迅猛扩张。中银国际分析报告中称,截止到2010年中期,中国信托公司的净资产值达到1090.5亿,根据净资本管理办法,估计净资本为873亿左右,而截至2010年中期的信托总资产为3.04万亿,平均杠杆率高达30倍以上;在金融监管方面,虽然信托公司和信托业务处于金融监管范围内,但是信托产品的发行与交易则采取场外交易形式进行,对信托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低,因此由于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的信托业微观风险时有发生。

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以及我国信托业风险监管新动向

(一)危机后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

第一,加强资本监管,扩大风险覆盖范围以捕捉关键风险;第二,提高流动性标准,建立全球新的稳健流动性风险度量、监管标准,同时制定相应的基准和度量方法以利于推动跨境银行之间的标准一致性。第三,强化风险监管,尤其是提高金融机构的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巴塞尔委员会指出危机揭示了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而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治理架构和风控文化,因此委员会将关注金融机构的治理与风险管理,捕捉表外风险暴露和证券化活动风险,以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第四,增加透明度。在第三支柱市场纪律中规定了一系列信息披露要求,以使市场参与者通过资本、风险暴露、风险评估等信息衡量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表外融资、交易活动中的风险暴露情况。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除了强调全球监管合作外,还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在宏观方面,系统性风险控制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监管改革的重中之重,金融监管范围更加全面,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均被纳入监管范畴,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提出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交易限制、信息披露、定期检查及报告等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二是在微观方面,继续强化微观审慎监管。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市场调节的理念,重新强调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从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薪酬机制等方面提高监管标准;三是在市场建设方面,强化对资产证券化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统一集中管理。

(二)《净资本管理办法》体现出我国信托业风险监管新动向

次贷危机后银监会针对信托业可能潜在的风险,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对银信理财合作、房地产信托、信政合作、结构化信托等业务设定了更高的监管要求。2010年8月24日颁布《净资本管理办法》及相应的风险资本系数调整表。该办法对净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控制指标、监督检查等作了明确规定:首先,对信托公司设定了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的准入门槛,且应当持续符合两项风险控制指标,即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且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其次,明确了风险资本的计算方式并确定了风险资本系数。根据风险资本调整表,单一类信托业务(不含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的事务类信托风险系数最低为0.30%,集合类信托业务(不含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和银监发(2010)72号文之后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的融资类信托业务所对应的风险系数最高,其中房地产类融资3%,其他融资类业务2%。最后,要求信托公司制定并实施净资本管理规划,并制定了监督与检查具体办法,同时对整改提出了明确要求。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是对信托业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形式上的意义在于,对信托公司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将净资本与净资产、风险资本、各类业务余额、风险系数挂钩,使信托业务受到杠杆率的约束。本质上的意义则在于,监管层顺应全球金融监管趋势,防范信托业系统性风险,在弥补以往监管层监管工具缺乏的同时,推动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稳健、具备持续抗风险能力的信托业市场环境。

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设信托公司风险控制体系

(一)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应包括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范畴、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工具等五方面。梳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范畴,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和过程设计,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度量与控制,从而实现公司各类风险的系统、有效、连续控制,并最终服务于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实现。

(二)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

由单一风险管理向复合风险管理转变;由事后被动风险管理向事前主动风险管理转变;由分头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三)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包括机构设置、职能设定、规章制度、信息系统等几方面。机构与职能设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机构至少应该涵盖三个层面:上层包括董事会、高官层及风控委员会,中层包括各个职能部门,下层包括各个业务单元及相关个人;规章制度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家政策法规以及信托公司自身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风险管理操作过程,指导信托公司的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保障,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各个风险管理环节提供所需的信息存储、采集与处理等技术平台支持,从而为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四)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范畴

信托公司全面风险范畴是对信托公司经营活动中可能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的抽象和总结。风险范畴对信托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种类进行定义并划分,从而框定风险管理对象,确定各类风险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

(五)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过程是指为实现既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对风险识别、度量、控制和报告等行为进行系统化及流程化管理的系统。风险识别是指运用风险识别指标与模型确认各项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及来源,并初步评估风险程度;风险度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量测量并给出详细评价;风险控制是在度量的基础上,做出风险处理决策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水平之内;风险报告是指将风险信息纵向报送和横向传递给相关管理部门,以使其了解信托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状况。

(六)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风险度量多采用标准法、IRB初级法、IRB高级法;通过压力测试、VaR、DD模型、KMV、Credit Metrics、Credit Risk+、Credit Portfolio View System等模型进行风险分析报告;市场风险管理工具: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有标准法、现金流缺口模型、久期缺口模型、凸度模型、VaR模型等风险分析报告的模型主要有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操作风险管理工具:风险识别方法有标准法、内部计算法、历史经验法;整体风险度量方法有情景分析、主观方法、分析方法、基础指标法、标准法、内部计算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有资金结构法、流动性指示器法、缺口分析法、现金流量法、流动性指数法等。

结论

综上所述,信托公司立足于稳定健康发展,一方面要主动进行风险管理,适应监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在净资本管理新规下积极进行业务调整,由粗放型业务模式向内涵型业务模式转变,深化信托产品创新与信托业务多元化,在政策约束的压力下激发出更大的生机。监管层面不仅要从微观方面,如信托公司的净资本管理、业务风险提示等方面进行微观审慎监管,更应该本着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从信托的整体市场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如建设信托产品集中交易系统,将有可能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交易效率、防范信托业整体风险,有利于金融监管与信托业整体规范。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

2.刘文雯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金融,2010(7)

3.许文彬.信息替代、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J].财经问题研究,2000(5)

4.顾弦等.次贷危机背景下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9(2)

5.李寿华.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6.邢成.后危机时代中国信托业的政策环境与发展趋势.中国金融,2010(6)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体系 管理战略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表1中国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3.商、世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

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银行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4.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由于长期受漠视风险的思维定式以及行为惯性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坪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从我国商业银行来看,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为: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5.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显得十分匮乏。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复合型加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人才。

三、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要尽可能地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日常业务运营中得到良好的执行。商业银行应该把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焦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之上。首先要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商业银行应以改造和完善资产评级制度,特别是改造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为切人点,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和客户为中心的风险识别管理体系。最后,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较差的实际,研究、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甄刖虚假财务数据,从源头扼制风险的发生。运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并建立健全数据库,致力于开发新的度量模型。注意信贷资料的收集。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资料完整。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合本行的数据处理系统。商业银行还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之更好适应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逐步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应按照实施阶段和条件,分为在制定贷款审批权限结构、贷后管理、贷款组合报告与分析等三个方面的应用和在设定信用风险限额、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风险定价、资本分配与绩效评估的应用这样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在近期可以实现,后一个层次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实现。

3.建立独立体系,完善管理流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先明确董事会是银行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负责战略风险的管理。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成员进行监测。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强调的是只能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风险管理战略应在系统内得到充分的认识,其制定、审批、分解执行和监督流程必须得到相应的组织制度保障。完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流程,则要逐步做到按产品、地区、业务、主线来识别风险;全面收集银行的业务管理数据。特别是要严格实行贷款授权审批机制。由总行依据分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授权分行信贷委员会一个最高审批限额,分行依据最高限额向分行信贷委员会成员转授权,核定每个委员的集体审批权限,当发生贷款时,先由信贷人员对企业资信全面评估,再交由信贷委员会委员批准生效,若贷款超过一定数额,则需报上级行信贷委员会核准,从而形成分层次的贷款授权审批制度。对那些不使用的流程应及时废除。

4.树立重视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企业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既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建金融安全的~项基础工作,因此商业银行要会同有关方面,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教育和风险教育,引导教育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危害性。在银行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商业银行应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要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一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调查,以对客户负责、对全行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审批每一笔业务,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风险管理队伍。

5.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与其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分不开的,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大都要遵循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的原则,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内部稽核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独立于最高管理者。同时有相当权威的某个人或某个小规模的委员会负责,以确保最高管理者关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要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精通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都还很难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