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一)自由主义文学定义

社会学是这样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为主要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个给自由主义文学明确定义的是刘川鄂,他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功利色彩,专注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是指发生在20世纪20和30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想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创作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文学的最大追求是“自由”,作家思想上的自由,文学作品反应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众多,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远离政治,贴近艺术”的价值追求。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义文学旗下流派众多,可谓各有特性,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著名作家辈出。他们倡导的“自由”、“为人生”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九叶诗派”、“京派”、“自由人”等。在众多流派下包含了庞大的作家群,如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等知名作家。对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断,如叶向东对梁实秋的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文学现代化剪口的努力,成了一种个人的呐喊。他坚持的文学自由和主张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难以避免的矛盾。” 李明清着重探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他认为:“这两个流派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真实论。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观点存在偏颇地方,但是他的价值不能否定。”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

(一)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走过了六十年,其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荣是作家推陈出新的硕果,也包含对众多流派、作家经验的吸收。

文学是自由的,包容的,只有开放的文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文学,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是如此丰富。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方面,现代自由主义是功不可没的。那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主张让更多的文学理论得以绽放,“自由”和“为人生”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当代文学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吸收

1.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与目的。

在“五四”文学启蒙时期初始,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经典理论。对于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这样解释,“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他鲜明地指出新文学改革的本质,必须是实现思想内容的革命。这一文学观点在当时升华了白话文学的精神,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深度,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是对“人的文学”最直接的复苏和致敬。其中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洁的《方舟》等等,他们在表达对愚昧时代控诉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灵魂的尊重。“人的文学”对当下的作家和文学潮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大众需要的文学是百姓的、日常的、实用的文学,相应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要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反映日常生活,突显平凡世界

文学自由主义并不是自由文学,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甚至连文学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时期,文学与政治是缠绕一起的死结,任谁也打不开的。很多作家既不愿卷入政治,又不想放弃文学,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处。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典型的描绘自己故乡的作品,文章着重叙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其他如张爱玲、徐志摩等,他们的创作部关乎天下大事,不去进行任何的批判,有的就是小桥流水的已经和简单朴素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不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游离于文学边缘地带,但却是对文学审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学界一支实力新军。新写实小说继承了现代自由主义“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并将琐碎苦恼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可拥有可以打动大众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佼佼者,刘震云通过对豆腐、菜篮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写,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灵轨迹演变。当然他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夫妻间的争吵,邻里间的猜忌,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状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都是以琐碎事件表现人生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大众化的,赢得读者的喜爱,让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

3.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学自由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强调的自由,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学革命,是“人道主义”、“为人生”等从西方吸收来的新思想。此时自由的范畴是有限制的,在其众多理论中成果不少,但终不能做到彻底自由。

现当代文学思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代文艺思潮 体系 质疑 建构

一、文艺思潮的界说及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展现

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被引入的“文艺学”包涵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三大板块,其实,文艺思潮也属于文艺学范畴。当代文艺思潮的研究领域应主要定位在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史之间;同时,且忌将文艺思潮与创作方法、文学流派以及文学现象等的关系混淆,而这些在我国学术界又一直是薄弱环节。即使近十多来年,只要你临近文艺思潮理论前沿,所面对的依然是眼花缭乱惶惑与茫然;文艺思潮新层面、新视野带给学术界的复杂性有增无减。

作为一个有比喻意义的术语,文艺思潮应该是――在一定时段和区域范围内的整个文学活动领域所生发并流行的,具有普遍性、支配性的一种精神文化趋向或潮流。当代文艺思潮研究就是对中国当代所发生的文学思想整体发展和状况的考察与整理。然而,真正从文艺思潮角度考察当代文学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成为自觉并形成热点,如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宋耀良《十年文学主潮》、何西来的《新时期文学思潮论》、孙书策的《当代文艺思潮小史》等;吴秀明在2001年主编出版的《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等都各有思路,尤其是陆贵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被认为是有开拓意义的版本。但到目前,对文艺思潮的认识依然没能达成统一。

二、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形成和基本走势

当代文艺思潮当然溯源到“五・四”文艺思潮,但由于以往受前苏联文学理论以及国内政治等因素影响,中国学界对“五・四”及现代文艺思潮的叙述是不准确的,即认为:“五・四”时期形成了以郭沫若、创造社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以鲁迅、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五・四”以后产生了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文学思潮,建国以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按照这个思路,新时期文学又是“五・四”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复归――这种描述显然过于简单和片面。

在现代文学史发展中,人文――现实主义、左翼――革命文学、感伤――现代主义等三大文艺思潮几乎贯穿现代文学史的始终,而且它们也是比较典型的文艺思潮甚至主潮。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尤其是19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潮便大规模被介绍到中国,其中就包括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兴起,使得各种思潮都激荡于中国文化思想界,也促成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实现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虽然当时各种“主义”和“流派”的发生与存在有先后和久暂,但人文――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确是以其最强的阵势和华采,无可争议地展开,贯穿现代文学三十年,又在建国三十年中被淡化。

其次,感伤――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和左翼――革命文艺思潮,分别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和末期反响于文坛。前者以戴望舒、李金发等为代表,形成了“国内诗坛上最风行的诗式”,实际上,这些作品与西方现代派是相通的,并与30年代的“新感觉派”、40年代的“九叶诗”派等一起,汇成感伤――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但这个思潮从建国后在文坛上几乎销声匿迹,直到70年代末以后才又显示出新的风采。

后者自1928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到论争开始,尤其是1930年“左联”成立之后形成了左翼文艺思潮。建国十七年文艺思潮的发生,应该始于40年代初期的延安革命文艺。但就建国以后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整体来看,其演进与波折,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分别从上面三大思潮的向度上衍生、扩散或消长的。

三、当代文艺思潮的总体描述

现有的关涉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各种版本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版本中更多的是不完整的文艺思潮片段史;二是,即使在少数完整的当代文艺思潮著作中,或观点已经明显陈旧、保守,或对文艺思潮范畴的划分粗糙、混乱等等。在对思潮个案的评价问题则更大,对此也不必展开。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总体上经历了建国三十年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两个大的发展时段,两者既有历时性关联又有共时性分野。建国三十年文学思潮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本位和名义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潮两个基本特征;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文艺思潮则是在多元/边缘化、学理/浮泛化之间匆匆行进着,不过,趋向尚可,前景还不能说悲观。

当代文艺思潮围绕四个时期发展、消长或嬗变的。具体包括:1.“建国十七年”文艺思潮(1949―1966年),形成了以名义上的“现实主义”主潮,实际是政治本位文艺主潮,而且离真正的现实主义越来越远;2.“”及其终结的十二年文艺思潮(1966―1978年),是十七年文学中某些极端因素恶性发展的结果,使政治本位文艺思潮走向极端,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现实主义;3.改革开放前十年即“新时期”文艺思潮(1978―1989年),文学在恢复、喧嚣、浮躁中逐渐展开,一体化文学开始向多元发展;4.“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艺思潮(1989至今),文学被边缘化同时也更趋于自由,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形态交汇成潮流,从中也诞生的大众文化。

可以说,前两个阶段作为文学的一体化时期,几乎贯穿着政治本位文艺思潮。

四、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体系的具体构架

文学研究是应当对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研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并不是一切文艺理论的研究都能够科学地处理和对待文艺现象。在呼唤提高文艺理论科学性的当下,对文艺现象进行规范化的梳理和研究,正是文艺理论回归科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我的思路是,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有详略、有重点地梳理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对其各个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论争以及它们所出现的时代背景都给予比较清楚的清理和阐述,对其中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原因进行揭示,特别着重于通过对在各个热潮中产生的重要作品,去思考文学思潮发生的历史的必然性,由此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同时把所要考察的各种文艺思潮的演变,自觉、尽力地纳入层次关系中,力求提纲挈领,点面兼顾。我想,这种探索,在中国文学现代性演进的宏大框架内,应该有意义。

现当代文学思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后现代思潮;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应对策略

一、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词语最早出自于F.奥尼斯1934年所著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一书,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1]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则滥觞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社会内部的“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自70年代开始,后现代思潮开始风靡欧美学界。8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走向全世界。目前该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均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

如同对待“文化”一词的内涵一样,学者们很难简单的对“后现代主义”一词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一书的引言中提出:我们可以把对元叙述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2]博德里拉认为:“玩弄碎片,就是后现代”;[3]大卫・格里芬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4]之所以很难对后现代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主要是由于:后现代主义是现代西方学术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混合或拼揍,它挪用、并改造和超越了结构主义、浪漫主义、现象学、平民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理论思想。[5]

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很难定义,德里达也认为后现代没有一个概念,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该思潮的一些主要特征。哈桑在《何为后现代主义》一文中将其后现代主义归纳为: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无深度性、……种类混杂、狂欢、构成主义等诸多特征,哈桑同时承认以上特征依旧不能穷尽后现代的全部内涵。[6]伊格尔顿则认为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的变化特征”[7]我国学者一般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结为: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以及崇尚差异性等特征。[8]

二、后现代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表现及挑战

1、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表现为:拒绝服从权威、不循规守旧、崇尚个性、崇尚多元、推崇创新。当代大学生不会轻易服从权威,有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虽然倾向个人主义,但尊重和欣赏多元化,不会简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得富有活力,推崇创新,朝气蓬勃。这是后现代思潮下当代大学生的积极、阳光的一面。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过分追求符号,碎片化、解构、无厘头、漠视传统、过度娱乐化等特征,极端的甚至走向。部分青年盲目追求绝对自由,甚至不知自由为何物,堕入符号化趋势。当代青年人的逻辑和思维深受碎片化影响,表现为浮躁、缺乏钻研精神,追求表面层次。深受后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的青年已经很难平心静气地进行深入阅读,甚至很难沉下气来看一部文艺片,喜欢无厘头、追求喜剧、搞怪效果。

与此同时,在青年学子当中也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部分青年过度沉迷于娱乐节目,对待事情玩世不恭,用解构的心态对待一切传统,用玩的心态看待一切,甚至会极端到产生“如果不好玩,何必要做?”、“不存在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好玩还是不好玩”等心态。[9]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的青年当中,构成后现代思潮下的消极面。

2、后现代思潮对思政教育的挑战

后现代思潮是对西方自身文化和现代弊病的批判与反思,其理论观念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破坏力。它本身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厚重土壤之中,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国情。当代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仍在最后定型期,出于对新鲜理论的好奇以及自身处境中的矛盾,很难区分后现代主义的精华与糟粕。如果放松了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关键期时期三观被引向歧途,那么前期的思想教育等同于白费。

由于后现代思潮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目前该思潮对青年学子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例如过分推崇个性,导致个人主义盛行,集体主义观念不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后现代思潮中的碎片化、解构特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严重,传统语言被恶搞,过去正面的形象被肢解重构,极端乃至走向,否定历史,否定客观事实等;过度的娱乐化导致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对信仰、道德没有起码的敬畏,最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扭曲了。再有,后现代主义倡导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导致社会上左右对立,民粹主义盛行,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

1、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因素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应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首先要知己知彼。当代大学生虽然多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然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知后现代为何物,遑论如何引导学生抵制后现代思潮的消极影响。大学课堂上应该开设相关当代西方思潮的课程或讲座,指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后现代主义。引导学生们认知什么是后现代,它的优缺点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扬长避短,对后现代思潮深入学习和了解,比起简单的说教与强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效果要好很多。

其次,后现代思潮很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大学生的,目前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社会上要形成共识。青年不能一味娱乐,除了青年学子自觉之外,文化产业也要自律,影视、文艺创作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一点一滴按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正能量,让青年学子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抵消后现代思潮的消极影响。

再次,对于后现代思潮中的极端思想,例如、绝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过度解构思想,我们要积极批判斗争。针对目前新媒体、以及网络上对英雄的抹黑和历史翻案风,我们更要旗帜鲜明的斗争,要运用唯物史观、以及详实的史料进行科学论证,做到以理服人,从而打退的进攻。针对青年学子的绝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我们要批评教育,要积极引导。更要反思后现代主义中盛行的解构主义,对于过度解构的行为要从学理上辩驳,从而有效的夺回舆论宣传的话语权。

最后,要将学生引向后现代思潮的积极面。既然反对权威,就不能为反对而反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探索与权威对话。在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之下,鼓励多元化和创新性,这不仅有利于当代青年学子的成长,而且也为社会增添了色彩。适度的娱乐精神有利于积极健康人格的养成。对文本合理的重新解读、对一些事物的合理解构利于推陈出新,这也是训练青年学子思想、学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2、辩证看待后现代思潮

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盲目崇拜的一种反动,是在对现代性的继承与批判中产生的。它本身就蕴含着许多合理的思想成分,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后现代思潮带来的冲击。首先,后现代推倒传统,玩世不恭,但又不是不顾一切地破坏。其倡导的多元化特征目前已逐步形成一种变革中的传统,故而不能简单的将后现代思潮视为洪水猛兽。

其次,后现代的本质是人们反抗情绪的符号化表现。如同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当过度批判理性、科学思维时,人们也会自然产生审美疲劳。目前,针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消解,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呼吁重新“回到康德”、“回归理性”。

最后,应当看到后现代思潮本身就是多元发展的。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目标,思潮内各个派别互相批判,互相推动,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繁荣。我们在对待后现代思潮问题时不能简单的否定或过度恐慌,要批判其中落后、消极的思想,汲取和引导其中合理、优秀的成分,达到扬长避短,去粗取精的效果。

3、对未来思政教育的展望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正在构建、书写我们时代的新传统。我们还应该看到,后现代作为一种反叛情绪最终也会重归现性与科学精神,这本身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综上所述,后现代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与我们人类的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它看到了现代性的局限并试图用一种新的思想超越它”。后现代思潮内部本身就派别林立,良莠不齐,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当代青年学子由于受后现代思潮影响较深。目前,青年学子从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上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后现代倾向,这给目前的思政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危机。然而,危机本身就蕴含着挑战与机遇,除了通过学习、引导、斗争等方式积极应对后现代思潮冲击之外,思政教育还要积极发掘后现代思潮对学生们的积极作用,即大卫・格里芬倡导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从而化解当前后现代思潮对青年学子的冲击,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注 释】

[1]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2.

[3]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7.

[4] (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0.

[5] 张雄,王晶雄.新编现代两方社会思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361.

[6] (美)伊哈布・哈桑.何为后现代主义[J].王岳川译.文艺研究,1990,02.157-159.

[7]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8] 陈利民.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5-6.

[9]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7.

现当代文学思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新特点;大学生;影响

社会思潮的产生总是伴随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出现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表达一部分人的社会诉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将社会思潮解释为“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有其代表人物,但它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创造。一定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总和的基础上,从群众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思潮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它是当时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反映一部分人的利益或需求并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感情。

一、社会思潮在当今社会的新特点

(一)种类多样化。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增加,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且蕴含着影响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社会思潮种类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性质上。社会思潮的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哲学、文化,又有生态、伦理,既包含道德,又体现权利。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但要考虑它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还要考虑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思潮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就决定了社会思潮必然会有不同的性质。有进步的、顺应历史发展的,也有错误的、落后的、阻碍历史发展的社会思潮。在现实社会中,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实质。

(二)内容现实化。社会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每一种社会思潮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它越来越贴近人的生活,被许多团体和阶层所接受。从社会思潮的反映对象来看,不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复杂现实问题,而且常常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产生了影响,因此收到了广泛关注。如消费主义思潮以追求个人享乐为目的,倡导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理念,正是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传播多元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将社会思潮拉进人们生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的传播方式将社会思潮全面普及到人民群众之中。另外,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进而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性认识与交流。人们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如贴吧、论坛等渠道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在网络上的信息容量是不受限制的,内容量大且庞杂。大学是各种信息资源聚集的场所,当代大学生通过讲座、书籍报刊、学术交流等方式了解到各种社会思潮,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

(四)影响全面化。社会思潮形式多样,也就必然会引起各种不同的社会影响。如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上实现彻底的私有化,认为市场是万能的,而在政治上鼓吹多党制,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给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又如思潮否定、歪曲革命历史,丑化了社会主义制度,影响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思潮得以不断兴起和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在他们身上,能够映射出当今最主要的社会思潮。学校通过开设社会思潮的相关课程,以及讲座、论坛、学术交流会等,引导学生认识哪些是进步的社会思潮,哪些是落后的社会思潮,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与传播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知识源泉,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感,为学习提供新的办法,并通过亲身实践来达到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现如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良现象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更不要提关乎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了。通过社会思潮的认识和学习,一方面能给大学生提供一种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能够使他们更加充分地了解社会现状,主动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至关重要。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社会思潮是一把双刃剑,错误的、落后的社会思潮的传播使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导致政治立场不坚定,最终对自己和国家失去信心。例如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在理论基础上宣扬多元化,不拒绝马克思主义,却又主张放弃统一的世界观。从本质上看,它是各种实用主义思想观点的大杂烩,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良思想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此外,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在道德认知方面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在道德行为方面一旦触及自己的利益就又与之背道而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然而,一系列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教育要求明显不符的不良社会思潮严重摧毁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他们对于民族精神等爱国思想的宣讲回以冷眼和质疑。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65-766.

[2]王凯文.当代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高校德育工作对策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20(2):19.

现当代文学思潮范文第5篇

在这世纪之交,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论。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作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新诗潮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析出其作为人本主义英雄主义诗歌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做到穷理与资料的充分结合,以期获得学理上的周密与历史的真相相一致,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关键词】

朦胧诗、新诗潮、人本主义、英雄主义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新诗潮用来定义一类诗歌作品和理论所传达的一种共同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而“朦胧诗”则是指属于这一思潮的一类诗歌作品,它侧重描述的是这类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因此,“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动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 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 到70年代末“ 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 80 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这一运动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文革”神本主义思想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便是人本主义文学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基于此,我们要想对“朦胧诗”作出合理的评价,就不能仅仅从它的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把它纳入到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对“朦胧诗”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本质上也便是对新诗潮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

人们在对“朦胧诗”的认识、态度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新诗的未来主流”【1】, 另一种意见认为“朦胧诗永远不该是诗歌的主流”【2】,有人甚至认为它是诗歌发展中的一股逆流。例如, 谢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认为,“朦胧诗”是“一大批诗人(其中更多是青年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别是寻求诗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的适当方式。”他说:“他们是新的探索者。这种情况之所以让人兴奋,因为在某些方面它的气氛与‘五四’当年的气氛酷似。它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最后,他总结说:“我以为是有利于新诗发展的。”【3】接着他在《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一文中进而认为它是“作为五四新诗运动整体的部分进入新诗创作和新诗研究领域”,“它带着明显的修复新诗传统的性质”【4】。老诗人臧克家则认为“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5】孙绍振先生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6】,程代熙则认为它根本不是什么“新的美学原则”,而是“散发出非常浓烈的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气味的美学思想”,是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脚迹【7】; 与程代熙竭力贬斥“现代主义文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徐敬亚却公开为 “朦胧诗” 这种“现代主义诗歌” 喝彩,他宣称:“带着强烈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新诗潮正式出现在中国诗坛,促进新诗在艺术上迈出了崛起性的一步,从而标志着我国诗歌全面生长的新开始。”【8】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体现了新的人本主义文学思潮与“文革”以来的神本主义专制主义文学思潮的尖锐对立。所谓人本主义,是指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的一种思想。古希腊智者派学者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体现的便是西方早期人本主义思想,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这一思想又被人们用作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工具,恩格斯在评价那个时期的社会思潮时说: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人的本质, 亦即所谓的人性,就是人的理性和理性支配下的情感需要,人因其具有理性而被定义为人,恩格斯所说的“思维着的悟性”指的便是人的理性。所谓理性,是指对某种价值尺度的确认,并根据这种价值尺度来衡量个人和社会的思想行为的一种判断力。而所谓理性支配下的情感需要,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理解、关怀和爱等人道主义情感需要,衡量它们的尺度就是理性的尺度。因此,人的尺度也就是理性的尺度,人本主义根据这一尺度,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民主反对专制、以自由反对禁锢,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反对教条的束缚。所谓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自我塑造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在对异己力量的抗争中体现出来的本质属性。人本主义始终作为人和社会的精神现象而存在,它不会随时代、社会的变动而泯灭,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本主义却一直为神本主义专制主义这个异己力量所压抑,然而,能够使这种思想得以延续的,却常常是在文学作品之中。人本主义思想一旦成为文学思潮的主导思想,便形成了人本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文学思潮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因此,五四以来所形成的真正的诗歌传统,本质上便是人本主义诗歌传统,但这一优良的诗歌传统在建国后却被“反右”和“文革”等运动无情地掐断。后来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承接起五四这一优良诗歌传统的,就是“朦胧诗”。

毋庸讳言,在六、七十年代那段“极左”的时期,人本主义思想是受到严酷压抑的,但这并不是说人本主义文学也就此消失殆尽,产生于这个时期的“朦胧诗”便是其生命的延续。不过这类诗歌作品在当时无法得到公开发表,它们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从六十年代末直到1978年,这是“朦胧诗”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也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萌芽时期,谢冕先生后来曾把这一时期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喻为运行在地下的“地火”。由于当时的社会处于“极左”思潮的专制统治之下,历史条件不允许人们对“朦胧诗”的公开倡导,因而这一时期新诗潮诗歌在理论上还处于空白阶段,新诗潮诗歌是首先以一批有力的作品而宣告其诞生的。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诗人和作品有:食指(郭路生)和他的《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鱼群三部曲》、《海洋三部曲》,黄翔和他的《野兽》、《独唱》、《火神交响诗》,多多(栗世征)和他的《祝福》、《致太阳》、《教诲》,芒克(姜世伟)和他的《天空》、《太阳落了》、《十月的献诗》,方含和他的《在路上》,北岛(赵振开)和他的《回答》等等。虽然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尚处于摸索阶段,总体的来说,它们还未能超出三四十年代诗歌的艺术水平;但是这一大批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作品却一致传达了人本主义的共同的思想,而其中侧重表达的是,诗人对“文革”政治神话这一异己力量的抗争和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四人帮”专制暴行的批判和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以及对斗争哲学无限扩大化思想的否弃和对人道主义的爱的向往等方面。

“文革”时期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的一个失去理智的、疯狂的文化恐怖时期,大批的进步文化思想及其优秀成果都被当做“毒草”而加以无情地摧残和蹂躏。之所以人本主义文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仍然能够得以延续,之所以“朦胧诗”在这一时期仍然能够得以产生,其原因在于,首先,人本主义作为人的精神现象,并不会因为某种异己力量的压抑而消失,相反,压抑的激化只能使它更加顽强地凸现出来,并使之形成一股思想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诗潮诗歌就是这种压抑激化的产物;其次,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学传统和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滋养了当时的那一批青年诗人,尽管当时绝大部分进步文学书籍都已被列为“禁书”,但正是那些被查禁的“黄皮书”却在70年代初的一些青年中引起了 “地下阅读” 热潮,当时的青年诗人从译出供“批判”用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带星星的火车票》、 《在路上》、《娘子谷及其他》及一些西方现代派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学到了大量崭新的表现手法,这是“朦胧诗”的艺术源泉;第三,之所以新诗潮诗歌能够实现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其直接原因在于当时“上山下乡”运动中一批知识青年的觉醒,他们对自我价值追问和对一代青年命运的关怀为新诗潮的萌芽提供了机缘,这便是80年代中期文学论争中所谓的主体性的觉醒,正是由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诗人主体性的觉醒,才使新诗潮诗歌选择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当然,特定的时代也迫使诗人选择了特定的方式,诗人为了自由,为了自身及一代青年的权利,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就必须与当时的专制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与当时的“极左”思潮决裂并对之批判,便成了新诗潮诗人的使命。这样,也就决定了新诗潮诗人只能选择英雄主义的方式,以诗歌来证明自身的力量。所谓英雄主义,是指为了崇高的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一种思想,它具有英雄化、理想化和崇高化的特征。英雄主义只是为了实现人本主义理想而选择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人本主义思潮中的一个倾向,但新诗潮诗人把它带进了新诗潮诗歌,使之成为了“朦胧诗”的思想本质,所以,新诗潮又是一种英雄主义文学思潮,新诗潮诗歌也因此呈现出了鲜明的那个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