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是高等院校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教学模式落后、文学边缘化的社会语境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的社会现实,使当代文学课程在大学校园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笔者认为,更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研读能力,是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1919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中国文学,它们同为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随着当今经济型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由经济主宰一切的今天,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也出现了质的改变。认为在经济型、网络型社会中,信息被无限化,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人们的精神营养不再仅仅依赖于文学。现在人们谈论文学,过多的是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死亡化。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传统的文学性阅读已经鲜见,而各类成功秘籍、官场厚黑学和网络文学作品被大家津津乐道。那么,近现代文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这个以物质为主的年代里,似乎从文学作品中找寻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安慰。但正是在世俗化的社会,在内心的浮躁和喧嚣中,文学是心灵深处的那唯一一片净土,它最可贵之处在于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什么境况下,总能让人懂得生活并不是茫无头绪的存在,而是充满着可能性和选择性的生机勃勃的过程。能给我们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和方向。基于此,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对当现代文学的学习热情,如何通过当现代文学的学习,加强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培训,是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所面临的严峻课题,当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解决中国当现代文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诸多难题做一些探究。

一、中国当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减少,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中国当现代文学是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涉及到人文社科类多个专业,并且都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现代文学课程的学时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对大纲所要求的必讲作品做简单的讲解,而不能做深入的比较分析教学,学生也只能对教学内容做表相的了解,实现不了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以致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

2、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

(1)、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这门课程的教学又常常注重对“史”的描述,侧重于对思潮论争的梳理与讲解以及对作家作品的理论知识学习,课堂内容枯燥、泛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求物质化、便捷化、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也逐渐趋于现实化、功利化。许多地方性高校纷纷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大学生迫于强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对计算机、英语、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认为当代文学对就业没有直接帮助,不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认为多读几部当代文学名著不如多考取几个资格证书更能获取就业机会。

(3)、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不能顺应时代要求。由于当下高等院校的教育对象已经是9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这一代学生对当代文学的兴趣不大;80后作家及流行网络的“青春作家”普遍受到“90后”学生的欢迎;在市场的推动下,通俗文学颇受学生的喜爱。当然从中还可以发现,现在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徘徊在较低的层次。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过多关注文学史的阐述,对于当今学生所关注的文学作品较少涉及,因此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感受审美能力,也就谈不上对文学的真正热爱。

二、中国当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课程内容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应秉承创新意识和社会需求的原则,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应根据当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来设置适当的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所从事实际工作提供帮助。在中国当现代教学大纲对课时一再压缩的形势下,应对课时比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但课程内容的调整不是简单地随着课时减少而删减内容,而是在教学目的、要求的指导下对全部内容进行有侧重点的统筹考虑,做到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具有启发性,同时还要针对教学对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听课为主,而现当代文学又多以文学史的理论为教学内容,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游离于课堂之外,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培养和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

(1)“听”的方面:可以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丰富有趣的多媒体授课方式,来保持学生课堂上活跃的思维。

(2)、“说”的方面:教师应主动让出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演讲展示、或者表演式阅读等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阅读能力转化为语言能力。

(3)、“读”的方面:教师应选取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作品的精髓、领略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做到研究性阅读。

(4)、“写”的方面: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最终要通过写作来检验。平时各个教学环节也穿插着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如课堂笔记、阅读笔记、课堂讨论的发言稿等等。教师可以对学生选择独特视角、寻找写作切入点做出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教学课程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1.

[2]尤西林.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5):75.

[3]邓姿张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研读能力———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0(6):115-116.

作者:尤淑静 单位: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