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1篇

?? 前言

?近些年国学的兴盛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很大的浪潮,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学,对国学热的原因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国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冲击和影响

?(一)国学兴盛的原因

?国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精华,它在文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国学热的出现也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同时反应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传承了我国千百年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思想。??[1]?

?当今社会,无论是文学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建设,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是现代文学的宝库。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起着任何其他文化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推动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学的发展。所以说,国学热的兴起不是偶然,是一种必然。

?(二)现当代文学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的过程中,文学作品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但是总体走势呈现低俗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在现当代文学过度繁荣的背后,是一片繁乱的景象,理念和思想的复杂以及观点的混乱,让读者对现当代文学想要表达的内容模糊不清。我们很难去辨认哪些作品具有文学价值,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汲取更多的养分。科技迅速发展,文学的传播模式也趋于广泛,但网络文学的兴起似乎并没有给文学带来想象中的繁荣。人们接触文学的途径越来越多,所得到的知识和所阅读的作品却越来越少。一些作家的创作不再是为了文学而文学,更多的是为了附和大众的需求,迎合现代社会广泛的娱乐口味,导致作品的内容呈现肤浅的模式,文学作品的高雅品位和崇高精神也逐渐消散。的确,现当代文学发展到现在,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少,现代都市的浮夸和躁动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品的内涵和深度都有所减弱,但这并不能代表现当代文学总体的水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的作品亦堪称经典。??[1]?

?(三)国论文联盟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冲击

?很多学者认为国学的兴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对国学的热衷和推崇,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质与量比不上传统文学,这使得现当代文学的地位遭到压低。对国学盲目的推崇,不仅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被更好的诠释,而且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2]?

?二、国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发展历程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但是我们也需用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它。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初期,人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对国学的盲目否定和抗拒,把国学统统拒之门外,这种盲目的态度对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没有起到半点积极作用。在20世纪末,一方面由于现当代文学呈现出止步不前的颓势,作品商业化的味道越来越浓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信心得到恢复,在抛弃传统文化很久之后迫切的想拾起祖先的勤劳智慧,这就使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成为一种必然性。正是因为急切的想要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出现了国学热,但随之便是盲目的国学崇拜,混杂的国学知识不断的出现,混淆了人们的视野。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的时候,人们开始用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学,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学中的糟粕和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现当代文学学科内容的深入和发展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儒家的传统文化尤为经典,在当今社会和文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影响。和谐社会的理念来自于儒家;于丹在央视主讲《论语》受到热捧,百家讲坛国学经典被广泛的解读等等。所以我们要全面看待国学,使国学更好的为现当代文学服务;要以积极地态度对待国学,辩证地看待国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要与时俱进,把国学和现当代文学巧妙融合在一起。

?三、国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对现当代文学未来发展的引导作用

?在现当代文学发展呈现低迷态势的时候,国学的出现显得更有价值,给予文学以适当的刺激,使现当代文学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总结,这有利于现当代文学肃清频频出现的低俗作品和仅仅是为了娱乐而出现的作品。通过对国学的重温,汲取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粹,使现当代文学学科拓宽研究领域。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国学也应当具备当代价值,才能更好的促进当下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国学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寻找民族的文化之根,这包括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这些在现当代文学中普遍的缺失。我们要使国学与时俱进,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其与西方文学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相互影响、和谐共处,来推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3]?

?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危机意识日益显现出来,需要国学的支撑来寻找新的出路,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民族文化的内部。当文学走向肤浅,走向虚无的时候,需要能振奋精神的传统文化来拯救,来引导。我们要通过对国学的新的运用和阐释使现当代的文学学科和文化对思想界产生有教育意义的影响力。现当代文学初期对传统文学片面的理解,就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来解读现当代文学,来引导现当代文学新的发展。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被放在现当代文学中以现代的观点和思想来解读别有一番风味,还可以避免现当代文学片面注重西方文学而疏离传统文学。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学,特别是国学精粹;要学会汲取传统国学的精华,使之为现当代文学服务;要把古代传统文学作为一个基石,让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道路上看的更高,走的更远。

?四、加强对传统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向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加强与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点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借鉴国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现当代文学,丰富了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内容。”??[1]?

?当代中国文化的全面建设,需要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的超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自身的开放性以及西方文化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都需要民族传统文化来引导。现当代文学学科和古代传统文学学科一样,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学功用,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虽然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但二者的巧妙融合也是必要的。国学在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使整个世界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化是正在发展中的文化,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此作为推动现当代文化发展的契机,实现国学和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借鉴国学的研究方法,使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改变当下现当代文学学术研究出现的低迷和浮夸的状态。??[4]?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2篇

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本科院校设置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字之差,各异其趣。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侧重于“文学史”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侧重于“文学”。“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概类似于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审美,就像夜幕降临,星星闪烁。”[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必须要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品的阅读、欣赏和评价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此,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一级课程为作品欣赏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36课时。作为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课对象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用鲜活、丰富、优美的文学作品,以其多变繁富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为课堂的知识传授奠定基础。二级课程为课堂授课。在二年级开设,共108个课时,作为专业主干课,课堂以“文学史”为线索,淡化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社会、文学演进的规律,以文学作品为中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三级课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36课时。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课对象为层次较高、愿意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现象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索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分专业设计教案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正在进行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教师要切实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专业设计教案。通常情况下,教师往往在以上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同时兼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讲授任务。如果授课教师图轻松,漠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殊性,教案一刀切,就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与传媒系在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汉语专业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每个专业有着各自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特点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层次、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情特点进行特定的教案设计。语文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的职业,多数到农村从事小学或初中的语文课教学。为此,在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了解的基础上,教案设计中力求重点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散文知识介绍,挑选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散文作品,进行重点讲解。教学方法上增加自主学习法,提倡学生对某一作品提出不同于教材观点的见解,并在讲台上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求有理有据,语言明确、表达流畅。此举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可掌握职业发展必须具备的相关技能,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汉语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设计上,根据当前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要求,重点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和小说的讲授来加强汉语专业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等内容的学习。根据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教案设计中加入了实践环节。在以汉语专业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创办了文学杂志社,定期出版学校内部文学刊物,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采稿、选稿、审稿、编稿、排稿、发稿过程,通过文学刊物的实践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知识的运用,增加了汉语专业学生在文学刊物印制过程中的联络、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高规格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灵活处理教材

(一)选用的教材由学生自学

当前,资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特别是现当代文学阶段,有多种教材,有诸多研究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纸质资料和互联网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教师手持一本教材,不可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也极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笔者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任务时,凡是课堂上不作重点讲授的章节,由学生课下自学,自学的结果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作业可以是阅读笔记,可以是阅读心得,也可以是拓展研究。教师用批改、提问、讨论等形式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并把自学成果的成绩与学期总成绩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保持课堂的新鲜感。

(二)加强文学当下性,采取“回溯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上限在2000年。众所周知,文学始终与我们身边鲜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年,并且,新世纪十年的文学已被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有效分析,对我们解读十年来的文学现象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现今的大学生,大都出生于1990年后,主要的阅读应该发生在新世纪以后,与新世纪十年的文学不仅熟悉,而且在审美趋向、阅读经验上与新世纪十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文学不能吸引同学们的认同,培养目标就很难达到。为此,在课程教学中,突破教材内容限制,把新世纪十年的文学纳入到课堂讲授中,把当代文学与同学们的当下性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侧重作品分析和研究,但必需以“文学史”为线索,文学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讲授课程中贯穿始终的骨骼。笔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讲授中,采取回溯法。即改变传统的从过去到现在的讲述脉络,而是从当前的文学现象讲起,按照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公认的阶段划分,由现在到过去,逐步追溯到过去的讲授脉络。实际操作中,即先讲授2010~2000年的新世纪文学十年的典型作品,其次是2000~1976的新时期文学,依次是1966~1976年的十年……回溯法的好处在于把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文学阶段放在最前面,然后分阶段往回追溯种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所以然,兴趣与疑问引导着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变成质疑、探秘的场所,而这一切在学生的强烈兴趣指引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3篇

在这种文化观念和文化运动的烛照下,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女性作家,如冰心、庐隐、凌叔华、石评梅、苏雪林、冯沅君等。她们的文学作品试图通过强调女性的社会责任感来摆脱传统观念中对于女性异质、弱质的指控,使女性获得做人的资格和权力。冰心的《两个家庭》借助婚姻爱情题材,通过发掘女主人公在男性世界和家庭中如何去寻找自己的真爱,表达了女性应该建立起自己独特个性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冯沅君的《隔绝》、《隔绝之后》中的“女学生”不甘于母亲为自己安排的婚姻,勇于逃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庐隐《海滨故人》中的五位女学生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命运选择,对自己婚姻和爱情的坚持。这些“逆子”与“逆女”都是从封建父权制的家庭中出走,是对“传统父权”的反叛,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及封建文化的背离,而这种行为也迎合了五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时代主题。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人之主体精神的女性意识,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女性自我的生命本质以及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尽管这一时期关于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相对粗浅幼稚,但它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完成了女性由“物”向“人”的转变。但是这批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母亲、女战士和女神,而母亲、女战士、女神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女性,“无暇、无私、无欲的女人,那都是被男性的神话,被男性霸权所制造出的伪女人”。所以说这一时期的性别意识只是处于一种苏醒的状态,而并没有完全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

二、50—70年代的文学:

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介入所谓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介入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就像是一只有形的手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进行指导干预。在50—70年代的意识形态运作下,妇女们走出家门,取消家庭中贤妻良母的身份而成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但这并不是性别的解放,而是国家权力对私人生活领域的大面积渗透。十七年文学的特点相当鲜明:“一是文学作品的政治性相当突出,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二是英雄主义色彩浓厚”。正是由于这种文学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女性意识已经随其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而得以凸显,最为常见的书写方式是“女性意识披上了雄性的外衣,女主人公都被塑造成英雄”。而“改造+恋爱”的叙事模式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不同于30年代的“革命+恋爱”。“改造+恋爱”叙事模式的男主人公多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女性则是投身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改造者和被改造者的关系,男性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女性则以无限敬仰的姿态接受男性革命权威的引导,将他们看成自己的“精神之父”。《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与“卢嘉川、江华”的恋爱,她就是将他们看成自己的革命导师,以崇拜者的身份爱着他们,《创业者》中的“徐改霞”拒绝了高中毕业生“郭永茂”的追求,爱上了贫农出生、坚持集体发家致富的“梁生宝”。在这种题材的作品中,女性往往成为男性生活上的依附者,革命道路上的跟随者。这种恋爱模式的形成是受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由于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介入,使这些“革命战士”成为民族国家的镜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女性的革命导师。在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的精神地位变得十分的空洞,女性形象的自身意义也变得苍白无力,致使女性的自我意识被时代同化,“女性的性别认同发生错位,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成为不具有丰富人性的中性人”。因此,通过对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读,这一时期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致使个人的主体性消失,国家的主体意识得以张扬,女性的性别意识被遮蔽,陷入雄性化的“男性”处境。但是十七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没有走出男性文化的藩篱,“在男性文化的关照下,她们并没有完全成为泯灭女性意识的‘铁女人’,没有成为裸的性符号”。王东明在《浅论“十七年”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中认为十七年的女性小说包涵“女性与战争”、“女性与家庭社会”、“女性与母性”、“女性与爱情”四个主题,在各主题范围内可以看到女性意识或显或隐的存在,以及女性作家对于自我的执着追求,他通过对《百合花》、《红豆》、《好大娘》这些所谓偏离“时代主题”文本的分析来思考女性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同时挖掘出那些被时代洪流所淹没的独特女性的自我意识。

三、新时期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4篇

一、国学热现象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国学热现象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界、思想界的影响力逐步降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开始追求感官刺激与娱乐快感,现当代文学包含的部分革命精神与热情,已经无法激发人们的兴趣,且从学术层面而言,我国传统的古代文学也更具优势。从娱乐元素方面来看,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更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国学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其内涵极为丰富,不管是在审美体验方面,还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更具有民族代表性,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帮助相关的文化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可见,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国学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现当代文学。

(二)国学热现象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促进

国学热现象的出现虽然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当代文学的消亡,与之相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当代文学应当被赋予新的意义。现当代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产物,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因此,不能因为国学热现象就一味的否定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和魅力。现当代文学与国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国学热潮流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逐渐研究和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存在价值,进而促进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二、国学热现象下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文化前进的基础和动力。国学热潮流一方面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促使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不得不正视时展的现实需求,并及时革新现当代文学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若要在国学热潮流下促进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促使现当代文学充分吸收我国国学的内在精髓,除此之外,还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当前现当代文学的特点,灵活运用,提升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效率。文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大胆的改革,若要积极应对国学热现象,增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活力,就必须及时革新现当代文学。当然,这种变革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关键之处在于和国学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现当代文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相较于国学,我国现当代文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特点,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增强现当代文学的方向性,避免其出现僵化模仿的现象,坚持与国学相结合,才能够增强现当代文学的民族色彩和个性价值。另一方面,我国现当代文学还处于发展时期,只有将其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增强其发展动力,促使现当代文学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之,应当明确国学热潮流下,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积极应对国学热现象带来的挑战,并学习借鉴国学的内涵和形式,及时革新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5篇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罔顾历史史料,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没有尊重史实,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