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大学生论文

高校大学生论文

高校大学生论文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是引导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和鼓舞大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要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教育与学习的氛围,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里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与活动,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创业理论、创业实践教育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高校共青团应当牢牢占据第二课堂阵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就业创业教育有意识、有目的的融入到第二课堂中去,让第二课堂在就业创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及作用。首先,第二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对于参与实践的过程有充分的自,积极促进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其次,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们在就业创业问题上的交流。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缩短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和时间。

三、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在社会中,技能要求越高,待遇越高,职位数量越少;技能要求降低,工资待遇下降,职位数量增多。高校共青团要帮助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充分认识到大众化的趋势,调整自身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的就业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其次,创业意识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必要准备,是创业的先导。高校共青团应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引入到系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社会经济的需求和动向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设置创新性、灵活性、生动性的创业教育课程。这样,共青团既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的就业创业知识,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下,发挥自身的潜能,将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创业的能力是将自己的创业设想、创业计划转变为创业实践并且成功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学生成功就业及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在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建设就业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建设大学生社团、建立稳定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基地等措施,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五、搭建高效有力的平台。

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的全覆盖使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引导、动员、组织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能够到达每一个学生。从高校的外部环境看,共青团组织遍及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团组织之间感情深厚,关系密切。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上搭建有效的平台,加强与当地政府、校外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间的联系,适当引入校外的社会有利资源,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服务。

六、结语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1.1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修养

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必备要素,人的道德修养是在人格形成的社会化过程中得以完成的,不是与生俱有的,是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而获得的,是长期遵守或违背的实践经验中所得到的结果。黑格尔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人的性格中“固定要素”,而人的性格又正是个体人格的要素,可见道德行为这个“固定要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是“常态显现”,所以道德的德性则是习惯的结果,是受成长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评价自己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的条件。

1.2具有良好内在自我调控能力

在人际交流和处理事务中基本做到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情绪,恰如其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做到先处理情绪再解决事情本身。高职大学生还应掌握调节和控制情绪的基本技能,学会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自我情绪,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做一个幽默、乐观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大学生。

1.3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对社会现实生活保持良好的接触,不回避现实,主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了解并接触社会。当个人需求与社会现实处于矛盾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妥善处理环境与自身的关系,创造条件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环境中。从主观上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在选择对策上要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地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更好地适应社会,担当社会责任。

1.4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人格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容易让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属感。自然融入集体,注重团体的合作、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在与人相处中就少了嫉妒、怀疑的消极态度,能够做到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也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接纳,从而提高了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与社会保持密切的接触,便于了解接触多种事物和多种社会现象,看清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

1.5乐观的生活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格健康的高职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业抱有较强的浓厚的兴趣,对大学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能积极参与社会和学校的各种有益身心健康和能力提升的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智慧为团体做出自己的贡献,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能力的人;乐观的态度使人具有拼搏创造性,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天赋,只是在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健康人格也在与时俱进。

2高职校园文化活动

2.1校园文化活动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的主体永远是学生

一个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才是这个学校的主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正是符合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也使一个学校的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紧密融合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策划、创造、组织,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歌唱、绘画、电脑设计、体育运动、技能展示、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活动等融合着校园特有的历史内涵、人文环境、专业特色形成独有的文化活动,在这种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获益最深受影响最大的也正是作为策划者、实施者的学生们自身。校园文化活动就是这样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也感染浸润和再造着大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使他们身体和心理都深深烙下某个学校和社会单位组织的特有的某些特征,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2.2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特点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职教育划分到5B类高等教育,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目的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在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应该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所以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更多地体现在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高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大学生活还是提高职业技能的良好途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涵盖了各专业特色,如旅游专业学生的调酒、茶艺和礼仪风采大赛,设计系学生的服装设计表演和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应用电子系的电器装配和维修大赛,商管系的营销实训大赛,会计学专业的珠算大赛等。这些大赛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舞台。高职大学生除了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外,重点是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高职学生虽然没有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也没有重点名牌学校的光环,但他们在实际操作和技能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恰恰是这些特色使他们找到了成就感、找回了自信心。这种特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集中展现,这无疑是给学生们的个性特征的塑造和成功成才之路找到了途径,提供了平台。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特征具有自愿性、广泛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可以为个性差异、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到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其天赋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措施。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可见,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弥补了过去文化底子比较薄弱的缺陷。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校的传统文化和专业文化为背景依托,依据大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专业特色共同追求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它的成员具有流动性,活动范围比较广泛,有着既定的努力目标和活动规范,除了各专业特色外还包括文学、建筑、环境、体育、艺术、人文底蕴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性地参与,这无疑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需要,通过参与活动来张扬个性,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并获得学校和社会认可的良好时机。学生们在展示中有了成就感,在操作中找到了自信心,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专业技能,更有助于高职大学生良好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

3校园文化活动对高职大学生人格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3.1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高职学校通常通过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讲座、标语、橱窗、广播、升旗、唱国歌、党课等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白身上承载着国家新希望,要具有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心。因此,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本质,体会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明确学习是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清楚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

3.2对自我整合能力的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的机会,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像一面镜子一样有助于大学生自己认识自己,通过活动的参与可以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强弱,通过比较可以找到在群体中的归属,从而来增强认识自我的经验,使他们突破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和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我的整合认知能力,也就是自我统合。

3.3对责任感的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的情况下展示自我特长,多数都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展示和评判,所以责任感要求很重要。责任感也称作责任心,指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意识。它是集认识、情感和态度于一身的品德特征,不仅指人们面临责任时产生的特殊道德情感,还包括对责任的理解与认识(责任观念)和相应的行为(责任态度或负责的行为)。一旦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推动一个人的行为,强化一个人原有的认知,提高人的整体情绪兴奋度,扩大人对事物和社会的关注范围,提高对事物的兴趣,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较高境界的人生追求,这有利于认知和遵守组织规范和社会道德,获得诚信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因此,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也称为责商,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4对人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系科的社交环境,他们可以与不同的人自由组合,从中可以找到兴趣、脾气、价值观念相投的朋友。在活动中,学生充分自由沟通,广泛交流,拓宽了交往的渠道,对形成良性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如何与人正确地处理人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提高成员们的交往认知能力,即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和谐与否是评判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的标尺之一,所以扩大社会交往面可以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

3.5对职业能力的量化和提高有促进作用

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认知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平时在课堂学到的只是抽象的间接经验,都是基础理论知识。在校园文化活动参与中学生为了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必然需要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找出问题的“最优解”。最后,把这一“最优解”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上,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学习实际的处事方法,这为日后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的组织,这时学生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计划流程、活动形式和可行性;而只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活动,才能吸引人去参加,这需要活动负责人在原有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如果在活动中出现突况,活动责任人要如何处理,这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很好的应变能力;万一活动效果不理想,活动负责人要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对目标的坚持性,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目标,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机会,这是为人格的健康发展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3.6对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起着调节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本身具有目标趋同性、组织动态性、内容广泛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参加活动,而且活动面向的对象是全院各系学生,这样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专业的学生。由此,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体验成功和快乐,接触更多不同个性的合作伙伴,让自己的交往面更加广阔,不再局限于同寝室、同班级、同系别相对狭小的空间,到更广阔的天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有利于大学生们健康心态的调节,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4结语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生命教育的内涵。简单而言,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意识的教育。既包括对自我生命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生命意识的形成是与敬畏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大学生而言,以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为主的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很少能换位思考,理解和包容他人,甚至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子女在成长后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不畅通,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六岁之前如果缺少父母的陪护,共情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生命意识健全的完善。

2.学校教育的忽视。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普遍重视成绩,忽视人的心理发展,对挫折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茫然、自暴自弃,或者迁怒他人和社会的应激反应。“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的乐趣和意义,还导致学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3.大学生心理不够完善。

从目前的社会形势来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信仰的缺失,导致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学习、经济、心理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精神负担加重,焦虑、压抑、迷茫、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失衡的问题。心理脆弱的或调适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就会放弃努力,放逐自我或者选择极端、消极的方式处理这些心理问题,在一些事件的刺激下就会出现自残或残害他人的过激行为。

4.不良网络和媒体的负面影响。

网络几乎是大学生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差,好奇心也强,对网上那些黄赌毒、鼓动自杀言论、教唆犯罪的行为无法区分,常会迷失自我,而网络游戏,图片、视频,网络小说等等的传播,暴力和色情常常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在冲动的情绪之下常常引发识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下降,从而诱发漠视生命的行为发生。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构建生命教育的实现途径

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学生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观,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其次还要重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加强全部门参与的管理理念,拓宽生命教育的途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利用国学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信仰与追求。

实践证明,国学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学涵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核心,包括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追求,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命认知观。通过坚持长期开展国学讲座,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借助传统文化精髓,塑造大学生有信仰和追求的生命认知观,肯定多元的价值观和成功观,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2.心理辅导与法制教育并重。

有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心理教育也是高校教育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多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洞察学生的危机动态,在第一时间化解危机。此外,要重视法制教育,要让大学生懂法、敬畏法律,在冲动的时候能悬崖勒马,避免更大的伤害。

3.重视大学生的生存和挫折教育。

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面临危机时成功自救,在能力范围之内帮助他人,降低风险和损失。比如应对火灾、地震等事件,还有溺水、交通、踩踏等事件的安全教育。抵制网络不文明现象,构建校园文明网络,利用网络发现舆情,传递正能量,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成长中发挥真正的潜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感受生活的乐趣、克服困难后的幸福感,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主体混乱由于高校对网络舆情工作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关于网络舆情工作管理的专门领导机构,没有一套成熟、系统的管理办法。在高校中,一般会认为高校网络舆论事件是由大学生产生发展而来的,理应由学生处来管理和解决;然而学生处却以其涉及网络专业知识与技术为由,将其推脱给学校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但网络管理部门却有另一番说词,他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威胁到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应该是校园安保部门的责任。正是由于这三个部门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权责模糊、互相推诿责任,错过了控制和解决舆情问题的最佳时期,给散布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人以可趁之机,导致舆情进一步的恶化,严重危及了全校师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才匮乏所谓的管理人才,就是指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才,能在一个部门或组织中起着统驭全局的作用,其工作绩效对整个部门和组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高校在运用管理人才方面出现了问题,许多高校按着管理模式来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即利用其他领域出色的人才管理方法来管理和指导专业人员工作,既没能利用好专业人员优势,也让管理工作变得繁杂。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领导主要是校级优秀管理干部,他们或许是相关专业的佼佼者,也有可能是纯粹的管理者,而网络舆情往往具有迅速传播性,他们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捕捉到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难以想出利用网络专业知识有效地控制舆情负面效应的扩大,最终导致错失舆情控制的最佳时机。

(三)管理方式的落后管理方式是解决在管理过程中采用什么方法、运用什么手段、通过哪些程序来进行管理活动的问题,正确合理的管理方式不仅减轻了管理者和专业人员的负担,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大部分高校仍然在利用传统模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督管控。最普遍的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监督调查管理,做到在舆情恶化前的预防工作和舆情发生后的一对一控制,这样做有利于细致地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得到舆情的第一手资料。但是,现在大学生通常在互联网这个没有“围墙”的虚拟空间发表言论、分享思想动态,传统模式的解决办法无法赶上互联网传播的速度。而落后的方式为了达到掌握和控制舆情,也必定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落后的传统管理模式也将走向它的终点站。

(四)管理理念的偏差许多高校在面对负面舆情信息时采用的仍是“堵”和“禁”政策,当出现舆情事件时,校方会在第一时间将负面信息删除或者部分删除,缺少及时、有效地正面引导。然而,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加开放自由的个性,采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可能会暂时地阻断舆情的进一步恶化,但是却留下一个更加深远的影响———激化学生与校方之间的矛盾,加速矛盾的升级。因此,这种落后的传统模式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只有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真相,弄清信息的真伪,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控制负面舆情的发展。

(五)舆论环境建设不全面近年来,网络已经在高校日渐普及,而与网络相配备的高校网络环境建设却仍处于滞后阶段。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学校内部的网站,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工作与招生考试,以及一些校园论坛等,其目的是为了引导校园的思想流向,把控舆情方向。然而,由于缺乏既有网络专业知识、又懂得网络传播和高校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网站建设人才,校园网站信息大多比较死板和严肃,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关注,更难以激发他们的讨论热情,这也是为什么校园网频频受冷落的原因。既然引不起学生的关注,自然也就失去了引领舆情发展方向的作用了。

(六)高校网络舆情道德和法制教育存在缺陷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由于他们涉世未深,他们思想心理极不稳定,所以对于舆情信息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高校教育重视网络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国尚未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我国网络道德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对道德法律的无知,许多大学生在发表或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我国的道德法律的底线。

二、解决高校舆情问题的对策研究

作为生活在互联网盛行背景下的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观察网络舆情出现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最佳解决对策,以建立长期完备的网络舆情管理规范体制,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明确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包括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包括学生工作的处理以及校园安保的维护。因此,针对网络舆情问题的处理,网络技术部门、学生处以及校园安保部门都有其部门管辖范围内的职责。任何一个独立的部门都无法全面、到位地解决网络舆情危机,所以将这三个部门灵活地联系起来,建立统一的联动机制,明晰各自部门的权责范围,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政策,保证三个部门协调运行,联合应对网络舆情问题。另外,为了将三个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必须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既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及内容,又拥有良好的管理素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及时调度、分配相关工作,发挥各自部门的特长优势,三管齐下,严格把控负面的网络舆情,实现舆情工作的专门领导制度,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二)建立完善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系统规范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直接决定了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套全面成熟的管理系统应该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系统、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系统、网络舆情的引导系统、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反应系统这四个系统,下面就从这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1.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收集整理系统。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对高校网络信息管控的第一步,也是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基础。所谓收集整理就是学校组织专业的人员,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将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的工作。由于网络舆情具有海量性、突发性、随机性等特性,给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及时地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把控,提高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效率,应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统计工具,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将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归类整理,确保舆情信息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为接下来的信息分析做好铺垫工作。2.建立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系统。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系统主要包括舆情信息的分析工作和研判工作,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经过严密细致的分析环节,才能对舆情信息作出准确的研判。信息分析工作主要是对舆情信息的来源可靠程度的分析和对信息内容真伪的分析。首先,信息的来源可以通过校园论坛、网络投票、问卷调查等方面来调查;其次,对校园内流传的热点事件信息的真伪展开调查,若有虚假信息的传播,应及时向学生澄清并解决师生的疑问,做到可靠地事前控制。通过以上对信息的分析工作,为研判舆情信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组建一支具有敏锐洞察力和高度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员的研判团队,采用科学合理的研判方法,通过对校园舆情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并对负面舆情信息做出适当的处理,有效地遏制不良舆情的发生和传播。3.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系统。在网上往往会有一部分活跃的人,他们发表独到的见解,传播热点新闻事件,他们代表着一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观点,能够影响和左右舆情事件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所谓的“舆论领袖”。高校应根据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建立相应的“舆论团队”,既能活跃校园网络,又能有效地引领舆论潮流。充分利用这些“舆论领袖”的引导力,将校园舆论有意识地引向积极向上、全面创新的主流道路上来,在负面舆情形成初期,利用“舆论领袖”传递积极的“正能量”,抑制消极舆情的发展势头,形成正确的舆论倾向和价值观,使得高校网络舆论就像火车一样在固定的轨道上稳固前行。4.建立全面的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反应系统。当校园突发网络事件时,应该紧急、高效地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尽量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学校应该就舆情问题成立专门的应急处理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应该由网络技术部、学生处以及校园保安部门的核心人员组成,互相配合解决危机处理的方法和流程,高效快速地展开“网上网下”配合工作,以便尽快实施危情化解工作。此外,在舆情问题解决以后,还应严肃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积累处理经验,以便以后做好事前预防工作。

高校大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而后勤为大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每个学期必要的劳动实践或者勤工助学进行管理与服务,感受服务和劳动的艰辛,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环境氛围熏陶,为今后走上社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