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学科的作用

生物学科的作用

生物学科的作用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命科学发展史 科学素养 教学意义

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生物科学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并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此前提下生物课程已经成为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而在生物课程中生命科学发展史占据基础性的重要地位。

1.研究背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索的研究形式,这符合高中生物新课标基本理念,认为生物课程的学习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第39届国际教育大会明确指出:科学启蒙教育,应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要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并培养他们接受科学概念和运用的能力[1]。高中生物教学是让学生自主经历和体验生物科学探索的过程,是对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一种历史再现,对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爱好和生物科学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物课程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物科学发展史,这些史事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优秀素材,应该成为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培养自身探究能力的过程,是高中生物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学习方法的基础。所以广大的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发展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2.调查及分析

2.1调查情况介绍。

笔者对贵州省贵阳市的几所中学的生物教师对科学发展史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访谈,访谈题目如下:(1)请谈谈您对生物教材中科学史的了解情况。(2)您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科学史是否有必要。(3)生物科学史相关内容用于教学起到的作用有哪些?(4)在教学中您使用生物科学史的频率高吗?(5)您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渗透生物科学史知识的?

2.2对访谈结果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得知,大部分教师都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史,但是大多只关注考点以内的史事,不重视科学发展史的引入及其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教学,一般情况下只是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不能充分发挥科学发展史的价值。运用探究式教学手段引入生物学史的老师少之又少,即便教师认为科学发展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培养生物科学素养,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生物一周只有两课时,时间的锐减使得很多相对不是应试考试直接考的知识被删减,从而有充足的时间精讲重要知识。而科学发展史由于其作用的隐蔽性及对应试考试的不明显性理所当然地在被删除的环节,老师们虽然认为不妥,但为了顾全大局只能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自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学意义

“生物发展科学史”是一门生物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生物科学史研究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西方教育学者玛格纳指出:“生物科学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家的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解读》对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定义是这样的: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作为轮廓,选取科学发展历程中起着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研究和事件作为主线,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历史阐述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劳动以论述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采用的创造性方法和思想,同时在研究科学家的时候不能把人与其所处的时代分割开来,一定要对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讨论。生物科学发展史中蕴含丰富的教育素材,很多还是生物课程的教学资源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优秀素材来源的宝库,总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3.1探究发现,有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引入高中生物课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对每个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任务。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国的“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当加以注重,科学素养的基础是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发展史就是前辈们不断探索生命活动真相的科学过程史。

每个知识点的产生都是不断探究发现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就是通过生物史再现生物学家的探究发现过程。学生在观察生物学家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科学能力,在了解生物学家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中形成自身有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这些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记录,包含科学家们各种各样富于创造力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科学态度的良好素材。

3.2巧妙设计实验,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生物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生物科学的一切知识和理论都是在试验检验的基础上确定的,但是鉴于很多学校的设备现状,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生物实验课程。生物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前人在成百上千次的试验过程中获得的,而生物学发展史就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试验、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过程和历史。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对科学发展史的学习,可让学生在了解、学习前人实验方法的同时,模仿设计简易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思索验证相关已有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索、探究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开拓自己的思路。例如在新人教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DNA双螺旋模型结构的整个探索历程:最初沃森、克里克通过维尔金斯看到富兰克琳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推算出DNA一定是螺旋结构,并分析出其螺旋参数,但随后沃森和克里克尝试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模型,均未搭建出合理的DNA模型,最后在查哥夫的数据帮助下最终才得出DNA的正确模型。通过DNA发现过程的教学,学生根据新人教版课本必修二的50页的模型建构制作流程自己动手制作DNA的模型,实验方法和实验工具的灵活运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启迪,激励学生大胆思维并放宽思路,综合各个领域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导入新课,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史一般情况下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课堂学习提前做好心理铺垫。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可以先介绍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作为背景材料,引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学生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时,可插入史料“达尔文悲痛”: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因为相爱而结婚,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3人中途夭亡,其余3人终身不育。这件事情让达尔文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与爱玛都是健康人,生理上没有什么缺陷,精神也非常正常,为什么生下的孩子却都是如此呢?在听完这段令人伤感的史料后,要求学生运用伴性遗传的理论知识,对“达尔文悲痛”事件进行分析。利用史料对知识进行应用性的归纳,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以致用过程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遗传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把生物科学发展史加入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和教材中,并且在教学中把生物科学发展史和生物科学知识有机整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掌握生物学产生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规律,以生物科学发展史的观念理解生物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客观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发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完整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等,启迪学生思维。

3.4重温经典,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生命科学发展史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能够使学生了解生物学家为了探索生命真相作出的努力和长期探索的决心,这些内容能够从侧面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努力奋发态度和科学献身精神。比如必修二中提到的现代遗传奠基人孟德尔的植物杂交试验课程时,可以重点讲解孟德尔做植物杂交实验的整个过程。他在无数次实验失败后并未放弃,而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完整记录和统计计算,通过8年时间才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史实的话,学生就可以从孟德尔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初步了解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科学发现绝不是牛顿被苹果砸中后就能够产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

4.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展望

新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不是枯燥的知识,若灵活运用生物科学史教学,则既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在新课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动态知识,并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教学针对性强,占用时间短,是不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设计而喧宾夺主[4]。同时生物科学发展史有其深刻内涵和作用,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指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做的探索改革和努力方向。生物教师不能因为时间紧张就草草了事,忽略对生物科学发展史深刻的内部规律,违背新课改的本意。

生物教师要通过实践挖掘生物科学发展史教育价值,探索生物科学发展史整合进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将课本列出的生物史事实应用到位,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在讲解习题时向学生列举一些与课文知识相关但课本中未提及的史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田滢.浅谈科学发展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0).

[3]谢群.生命科学史与生物科学探究[J].中学生物学,2007(5):26-28.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藏生物教学;课外试验;主要作用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96-01藏生物学科课外实验是藏为主类中学藏生物学科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藏生物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它是藏生物老师一定要予以关注的内容。在藏生物教材中生物课外实验也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如初中藏生物八年级(上)中就编入课外实验十多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藏生物老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实验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只是提一下,让学生自己看看;有的老师连提都不提。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对这些课外试验的态度,他们会认为这些课外试验不重要,不去理会课外试验。我觉得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藏族中学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藏生物学科课外试验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让我们不得不重视。

1.藏生物课外试验有助于培养藏族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藏生物课外实验基本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并且由学生根据教材提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和使用实验器材、管理实验对象、观察实验现象、解决试验问题、分析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材料。这种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各个环节,需要学生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活动,与课堂实验相比,更能发挥学生们在藏生物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更是藏生物教学要叫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2.藏生物课外实验有助于锻炼藏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藏生物课堂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的限制,供藏族学生在课堂试验中进行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地少,这也导致了不少藏族中学生因缺乏试验经历而动手能力很差。而藏生物课外实验大多分散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或者天地较为广阔,或者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所用器材一般简便易得或者容易自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这类试验需要学生自己自发的、主动地去进行,没有老师跟在背后督促,这就更需要学生发自真心的爱做这种试验。因此它对培养藏族学生对藏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所无法相比的。

3.藏生物课外实验有助于培养藏族学生的创造能力

藏生物教科书中的许多课外实验其内容均为探索性实验,如初中生物八年级(上)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的"蚯蚓的采集和饲养"、"蚯蚓的外形观察"、"蚯蚓是如何适应穴居生活的"、"蚯蚓的生活环境"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让每一个同学亲手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实验。蚯蚓这种动物是人们常见的生物,尤其在夏天雨后的清晨,或阴湿多腐殖质的土壤中经常能见到,。藏族学生们对它很熟悉,也能很轻松的得到它,但没有学生会从研究的目的,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的去观察它。让他们用废旧的塑料瓶饲养蚯蚓,长期观察蚯蚓的生活情况,记录观察到的种种现象,从中学会科学研究生物的方式方法。我想只要藏族学生在这样的生物实验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亲自管理,亲自观察、亲自记录,并且亲自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那么他们一定通过实验,不仅能获得新鲜的、生动地、有趣的、难忘的生物知识,而且还能获得探求新知识的方式方法。久而久之,这些藏族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能够自主地、独立的进行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4.藏生物课外实验有助于培养藏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藏生物学课所学的知识和藏族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课外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藏族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藏族学生将所学生物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通过开展"动物的运动","哺乳类动物"等课的课外实验,藏族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自家的牛羊进行针对性地观察、研究,通过他们的实验藏族学生不仅能够印证和掌握有关知识,而且还能学会更仙境的畜牧技术,帮助家里放牧牛羊,增产增收。这种试验活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变书本知识为实际工作的能力。

5.藏生物课外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藏生物课内知识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初中 生物学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探究性学习,探究是学习的中心,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有效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常用方法,不断形成和发展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步骤。在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能直观地感受生命世界,认识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能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能养成科学理性思维的习惯;能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从而为主动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1.科学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学习生物学最好的老师,生物学并非枯燥的概念、规律的集合,其内容是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无论是万紫千红的植物,还是千奇百怪的动物,其中都存在着许多可以探究的秘密,引人入胜。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这些秘密或生物学问题的欲望,学生带着一种探幽的心态去学习生物学,就会发现生物学的许多乐趣,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能调动起来。例如,在初学生物学时,学生带着什么是生物的问题来进行探究,通过观察一滴水中的生命或者收集一些关于生物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这样去一步步认识生物,从而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再联系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的生物,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有趣的生物和现象,这些自然就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探究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

2.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中许多概念的构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基于这些科学探究的结果所提供的大量丰富的事实性知识构建的。观察实验包括观察宏观现象,通过肉眼观察生命活动过程、生物个体的结构或行为,以及借助仪器观察生物微观世界的结构和生理过程等,例如,观察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种植并观察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不同动物的不同行为,以及借助显微镜等仪器观察细胞的结构、叶片的结构等。通过这些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可以真实、直观、形象地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生理过程,从而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而且通过科学探究,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如生物的结构都是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都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所有这些有助于进一步学习生物学中的规律,有助于掌握并利用生物学的知识。

3.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理性思维

生物学具有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本质,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科学知识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能经受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探究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已有的或未知的知识进行检验和探索。通过科学探究,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生物学知识,更能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尊重探究结果,质疑并重新认识科学知识的精神,在探究活动中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性思维。通过科学的创新和理性的思维,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例如,通过讨论分析科学家们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生物学史中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家所利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更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悟科学知识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惧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科学探究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就要求在科学探究中严格按科学探究的流程或规定进行。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根据相应的探究流程和方法,可以规范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如在观察细胞的结构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观察的细胞结构,绘制相应的细胞结构图或制作细胞结构模型,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大大激发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现实生活中许多工作的完成都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意识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科学探究也并非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小组的分工合作,通过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取长补短,从而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5.科学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个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其应用过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能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可以深入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在实际生产中,遇到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时,可以想到利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在探究影响霉菌生活的环境条件中,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认识到影响霉菌生活的环境因素,进而可以认识到日常生活中食物为什么会发霉变质,从而可以联系到生活中食品的保存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最终意义是从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探究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梅珠.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及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2012(9):81-82.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育 科学素质 地位 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化扩招,高等教育正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逐步的向“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工作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如何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在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高校办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目前大学物理教育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地位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正确认识大学物理教育在其中的价值,以期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大学物理教育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属于最为基础的学科,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例如:天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等等。物理学的许多基本理论和方法也被广泛的应用于诸多的自然科学领域和生产技术部门,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基础理论保障和技术支持。可以说,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物理学是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动力源泉之一。因此,在大学办学教育中,物理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地位是最基础、最根本性的。

大学生(尤其是物理专业的学生)对物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其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情况,关系到大学生在毕业后的社会职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大学生学学物理课程,不仅能够加强自己对现代科学的了解和认识,培养正确、科学的自然观,还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并将其延伸到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去。因此,在大学课程教育中,大学物理教育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还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主要基础性课程。

二、大学物理教育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物理学,不仅是自然科学中的核心学科,同时也是大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对推动社会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大学物理教育主要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物理学主要是对物质的存在形式以及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在这中间,从物质结构到引入场,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等领域的研究都无不表明世界本源的物质性,物质运动变化的永恒性,以及物质变化规律的辨证唯物性。在物理学的诸多问题研究中,也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与统一、一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质变与量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唯物辩证观点。这就使得大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更加形象、生动、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事例自觉的感受和应用相应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方法,并将这一世界观引申到其他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去,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进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

2、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即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以及非逻辑思维,对人们探索、发现未知世界以及创造发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素质培养工作的重点核心内容。大学物理对大学生在智慧启迪、科学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激发和培养作用,无论是物理学的理论体系、试验操作还是探索发明,都体现和反映着科学思维的存在和运用。大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物理试验的操作,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其所体现出来的严密逻辑推理、非凡想象力以及综合归纳能力等,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自身在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思维水平和能力。

3、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审美观和自然观

物理学的美学特征即为:奇异相对、均衡对称、简洁明快、和谐统一等等。通过对物理学的认识和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科学、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美学观点来探索、发掘和欣赏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内在规律,从而不断的提高和强化自身对科学知识、规律进行认识和掌握的自主能力和水平。

物理学通过探索和研究自然科学,强调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共存、和谐相处,指导人们更好的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进而保护自然。大学生通过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树立科学、正确的自然观,帮助和指导学生不断纠正过去的一些片面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造福人类的正确意识和理念,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发展的关注程度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人类、社会同自然之间的长久、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

在高等院校的办学教育中,对学生尤其是理工类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科学素质,才能在未来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并做出重大开创性、创新性的成就,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大学物理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思维能力、自然观以及科学审美观等科学素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物理教育的改革和优化,不断增加物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大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田艳杰.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提高[J].科教文汇(中旬刊)

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教学方式方法

生物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是生物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结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向人们展示美好的未来,它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学科之一。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科时,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和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形成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在科学实践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生物学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呢?本人认为生物科学史在教学的巧妙利用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科学史的巧妙合理的讲解,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兴趣,又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收集和处理生物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形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生物发现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并收集有关的信息材料,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收集到的材料,有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阅,共同讨论加以解决,与课堂有关的内容加以肯定,导入教学。

生物学史有的既体现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又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还能使学生养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等。

1.总结人们的认识过程:

发现问题提取物质物质本质得出定义补充完善(完整理论)

(1773年)(1836年)(1926年)(20世纪30年代)(80年代)

通过学习酶的发现,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明确科学家对酶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要用开放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对待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2.光合作用的发现: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an Ingenhousz)重复了上述实验,并进一步证实光照是这一实验成功的秘诀,即光照是植物放氧的先决条件。

1782年,日内瓦教师塞尼比尔(J.Senebier)发现经煮沸过的水中放入绿叶时,即使光照充足也不能收集到氧气。只有在水中通入CO2后,才能看到气泡(O2)出现。因此,他认为植物在光照下,为了产生O2就必须有CO2的存在,O2是来自CO2的。指出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而且CO2也是产物氧气的来源。

1804年,法国科学家德•索叙尔(de Saussure)通过定量植物所吸收的CO2,释放的O2及植物体的增加量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用CO2与H2O在植物体内合成有机物质,并产生与CO2大致相等体积的O2。他提出,CO2和H2O是植物体有机物质的来源。即两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天竺葵做材料实验得出结论:天竺葵的叶子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同时也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为淀粉(糖类)。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实验说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有力地说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Hill)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氢受体(A)的水溶液中,光照后放出氧气,此反应称为希尔反应。氢受体有2,6―二氯酚靛酚、苯醌、NADP+和NAD+等。说明氧气是水的光解过程产生的,为人们研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实验有力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3.根据科学的发展进程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即:

光能

CO2 + H2O(CH2O)+O2

有的发现史既能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又能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和现象,增强知识面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积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形成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等。

4研究问题的方法:

理论推断实验验证转化实验侵染细菌实验得出结论

(理论结论) (实验思路) (初步证明) (有力证明) (统一认识)

通过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懂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使学生领会科学家实验设计的科学思路、遵循的实验设计原则和采用的一些科学方法,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5结论

根据新课程理念,当今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生物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因此,“以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是生物教学的重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注重实验过程的探究与科学方法的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潘瑞炽,董愚得.植物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