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标准信息化

企业标准信息化

企业标准信息化

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第1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企业运营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动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必然不断加快。加快两化融合的步伐,让信息化发挥作用,促进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支撑企业高效运营,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进程中,数据不准、流程不畅和沟通困难等问题,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导致很多项目实施失败。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基础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当中,标准作为企业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信息化过程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标准是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的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过程以及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软件选型、系统实施、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系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信息化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定。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就像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一样,标准是构成企业基础管理、业务操作、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的技术起跑点和落脚点。

1.统一口径、有效沟通

在信息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统一标准是沟通的前提。标准是桥梁和纽带,就像《圣经》中 “巴别塔 ”故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有在统一的编码标准、统一的流程定义标准、统一的业务术语标准的前提下,业务和业务、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业务需求才能准确地转化为信息化功能,信息化工具才能切实地为业务服务,信息化企业这座“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项目,从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究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系统本身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运作的,就信息化项目管理而言,也需要极强的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这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共识是,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必须用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过程、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或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

3.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项目管理,到数据整理,都需要有统一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只有在统一的操作标准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业务操作和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开发、实施和具体操作行为,有助于提高信息化项目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问题

国内制造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但起点相对较高,缺少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往往形成揠苗助长的状况。信息化标准更是如此,多模仿、借用,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全面应用时间并不长,企业信息化标准更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摸索。如何与业务结合、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是信息化标准制定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标准既要服务于业务,又要对业务起到促进、引领作用。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缺失等问题逐步凸现,需要进行完善和逐步优化。

2.标准滞后

制造企业以产品为主,信息化标准虽是企业的基础标准,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主营业务的标准更新较快,但是信息化相关标准往往更新较慢,制定之后,缺少修订和更新,不能与国际、国家标准同步,甚至不能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采用过期、作废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3.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晚,管理基础落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对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应小心谨慎,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初期往往起点很高,与国际接轨,引用先进标准,但是与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贯彻实施难度巨大,最终沦为空纸,不得不从头再来。

4.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企业制定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相关标准之后,应大力推进贯彻,在应用中完善。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为了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忽视标准的长期作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执行不严,在具体的业务中没有得到应用,成为摆设。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刚开始必定是新事物,无先例,需逐步探索,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逐步建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入性,必然影响企业其他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也逐步明确。

制造企业主要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展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化涉及的对象,信息化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与信息化相关的传统业务标准。要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梳理,使数据规范化、流程透明化,必要的话需要对业务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业务情况,结合信息化要求,同时修订和完善基础业务标准;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例如:CAD标准、MBD标准和MES操作规范等,此类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一类标准和规范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如项目管理标准、软件工程规范等。这是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此类标准也要因地制宜,引进国际、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关注全局,打好基础

企业信息化标准应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体最高目标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局部利益,因而制定标准具有企业目标的全局性,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出发,要有助于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企业综合效益。

信息化不但涉及企业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了企业活动的准则――企业文化,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标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和完善的,这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具体业务,什么样的技术可行,什么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找准方向,打好基础,使信息化实现对企业促进和提高作用。

2.因地制宜,先进适用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会成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的,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管理准则和操作规范,应因地制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应具有提升作用,实现与业务的互相促进,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修订和完善。

3.业务融合,全面考虑

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应依从体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统一标准基础上进行编制。标准应做到承上启下,有理有据,与企业管理、技术现状完全融合。不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行,在企业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同时,信息化标准要考虑长远利益,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奠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能够推动企业各方面的进步。

4.注重细节,合理可行

在编制具体信息化标准时,应注重细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等要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使之能够与信息技术融合匹配,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吻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有效的规范作用,能够指导具体工作。不能盲目引用或脱离实际,形成标准高高在上,行动无法可依的状况。

五、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必须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具体特点,在对采购、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维修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提升促进作用和对业务的改造作用,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分类。在具体分类确定后,按照体系确定具体分类中信息化标准的内容范围,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状况和业务情况,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和制定方案。然后,完善企业涉及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制造等具体环节涉及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同时,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涉及规划、立项、方案、开发、实施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完善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化问题展开研究,如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和运行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增加管理成本。标准制定后,要建立标准贯彻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明确奖惩条例,全力推进标准的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基于业务,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信息化具体情况,真正起到指导促进作用。整个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六、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示例

某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设计加工技术难度高,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推力。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从基础网络建设、甩图板工程到知识管理、企业门户建设等信息化项目的分步实施,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个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维修等生产制造环节和采购、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企业管理环节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实施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用的增幅越来越小,系统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业务系统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业务状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企业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符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

在此分类基础上,企业对标准体系逐步细化,根据业务情况及时调整,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标准。

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信息  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迅速地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办公自动化、政务(商务)电子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是帮助企业迎接挑战、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基础。作为企业

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标准化作为一个超前标准化工作新课题有待开发研究。

一、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指同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有关的技术,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则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表示以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应用所进行的标准化。正是所涉及的这方方面面的标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鲜明例证为20世纪60、70年代起形成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格局,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MRP(制造记录处理机)的运用,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使产品从设计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最佳化。这一切都同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分不开的。

    二、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层面的内容。

     (一)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在第一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

    (二)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共享,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在第二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

客户、供应商、产品等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环节的编码系统及标准化的名词词典,形成数据词典,以支持数据交换。此外,为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信息交换标准体系还包括系统和网络标准、数据库和软件标等。

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应用;标准化建设;作用

0.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信息化应用已经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不断深入开发。当前,电力企业正在高速推进标准化建设,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作为企业生产技术、安健环管理、经营和行政管理等的基础工作不可回避地要逐步适应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共享运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其所带来的方便快捷、规范智能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当前信息化应用在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1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力企业使用的设备系统日新月异,技术改造加速推进,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发展不断加快。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经营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和上级管理要求的提升,企业逐步建立起标准化体系并实施标准化管理,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未能及时跟上,在实际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标准化管理难点,如:标准体系文件庞大管理困难、体系文件的查询和共享不便、标准的实施及信息收集汇总问题、流程化管理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提升和向前继续发展。

1.2信息化系统缺乏整体规划

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管理日益规范的需要,为了迅速扭转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不理局面,企业初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行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办法,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给后续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带来了困难。例如:早期建设、使用的的MIS系统,功能单一而且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后来又分别陆续建设OAK办公自动化系统、EIP、EAM以及后来的SIS等系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缺少全面规划和不同业务的连接融合,导致系统繁多、各自为政,这无疑增加了使用和维护管理的难度,也很难真正做到规范化、精益化管理。

1.3信息化系统利用不充分

任何管理,不管它借助多么先进的信息系统,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使用这些系统的人的身上。设备系统再先进,没有适合的人员去管理、利用,也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因此,人才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系统覆盖面越来越广,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都比较强大。但相当一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为缓慢,与高速展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不相适应。因此,在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必须相应的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工作,不断丰富员工的知识、提升工作技能,让能动的人充分支配先进的资源,只有这两者(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充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管理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2.标准化管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化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

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但由于受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和融合等历史原因影响,仍旧处于单独业务系统建设和条块化管理状态。要使信息技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各类管理,建立一个能集成、融合并统辖既有信息系统的综合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综合平台要以具有强大的信息和数据收集、存放和传递功能作为基本要求,拥有先进的软件系统及硬件设计,具备良好通信网络接口、数据库和软件支持环境。

2.2不断完善各信息化管理模块

随着内、外部管理要求的不断增加,就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相应的信息化模块以辅助实施相应的管理行为。同时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将各个相关的管理业务和工作流程融入模块之中,并与其他模块建立有机的联系,以保证综合流程、工作指令、执行信息和结果的迅捷流转和利用。

在完善过程中要考虑将基础标准的实施固化到相应模块当中,如文件编号及标准格式要求、设计基础技术标准、记录表格、报表等等,以利于相应基础标准的贯彻实施。除此之外,还要强化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记录企业内部管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提供依据和支持。

2.3用标准化规范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要用企业在前期标准化工作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体系和形成的企业标准指导、监督组织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使信息系统建设这项工作满足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另外,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执行信息行业技术标准规定的统一的数据规范、统一的分类编码、统一的交换格式、统一的术语、统一的文件格式和统一的质量指标体系等,采用跨领域系统对接规范和接口标准,打好业务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基础,使各业务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和应用集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并为企业各种数据应用和深度挖掘奠定坚实基础。

2.4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

当前,要解决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较慢与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快速推进不相适应的矛盾,最为迫切的就是开展以丰富信息和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应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

要让员工熟悉整个信息系统的构架以及各业务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比如:查询体系文件、起草标准、维护标准体系、收集标准执行落实记录、发起业务流程,甚至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等等。让先进设备和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发挥出最大管理效益。

3.信息化应用在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3.1打好标准化管理基础

当前,电力企业正在高速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以逐步实施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体系文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全面覆盖了企业生产技术、安健环管理、经营和行政管理等各个业务系统和管理领域。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员、全方位的参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将标准化体系、标准制度以及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在平台内融合、固化,借助信息系统可靠、规范和不受干扰的技术优势,规范业务流程,促进闭环管理,优化标准化工作模式,从而达到科学决策、高效运行、广泛参与、反馈迅速的标准化工作水准。同时,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必然地促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深入推进,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进入健康、良性循环。

3.2规范标准化文档管理

企业各类技术标准、作业标准、设备和产品资料图纸、记录表格以及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标准化文档管理模块可以将这些文档的信息进行收集、录入,进行完善细化,并依据不同的分类进行归集管理。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作业标准与图纸资料和记录表格的自动关联,实现利用文档的不同属性进行检索查询和综合统计管理,实现各类文档的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和相应的、分享和学习宣贯等功能。规范标准化文档的管理,可以提高文档管理和利用效率,从而起到推动规范标准化管理的效果。

3.3移动信息系统使业务流程更规范、更顺畅高效

随着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几乎覆盖了去也的各个业务模块,而且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流动也越来越密切和频繁。移动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因为相关人员请假、出差时业务流转的需要。

另外,移动信息系统还可以实现从上级工作计划、指定作业任务、下载工作任务、标准化作业文件准备甚至物资材料和工具的配送,到现场执行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产生的记录在系统中归档、流转审批等全流程高效应用。而且可以大大规范现场作业程序、方便上级的查询和监督管理。

4.结语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深入应用,特别是综合平台和移动系统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整合、管理信息和生产数据的汇聚和共享、标准文件和现场作业的有效管控,提供了各种深化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手段,对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和生产安全起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佳.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0):23.

[2]台明峰.信息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31(11):209.

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标准化

【 abstract 】 along with the pace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tide of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trad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customers not only in quality, price, technology, product diversity and individuation of enterprise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at the same time also require companies to provide thoughtful and timely services. This requires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s a result,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 manager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zation spurs industrialization is a new typ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road, has a strong vitality.

【 key words 】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TP11文献标识码:A

出于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考虑,加上作为企业管理升级的后盾力量,多数企业都会制定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核心,以全面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目的的企业策略,以期实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

一、ERP实施过程中企业信息标准化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编码原则不统一,基础数据情况不佳

这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ERP的各大版块均拥有自己本身的基础数据,数据量庞大并且繁杂。但是美中不足就是有些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其次,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个企业在其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和开发了不同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性。企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和编码描述不规范,口径不统一,冗杂不集中。有时候同一数据或数据指标在不同的ERP的版块的内容和描述相差甚远,给实际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影响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不利于企业信息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二)信息标准化技术人员和技术保障不足

许多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去推动ERP系统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也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去规范ERP的各项操作。另外企业大多没有培养熟悉标准和标准化的专业人才,只是笼统的把它归类为普通的IT部门或者行政部门,这使得推进标准化进程的力量非常薄弱。企业忽略标准化工作方面与国内外的经验交流,各方面的标准不统一,制度混乱,企业标准和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标准化工作上还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

(三) 与ERP系统建设时间和进度不合拍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往往过分看重ERP系统上线的工作目标,而忽略标准化建设,殊不知这种基础性工作和ERP项目的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对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就会使ERP系统的规划缺乏相应的数据基础。这种和ERP合作的不顺利,最终导致项目进度受影响,项目周期被顺延,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和软件供应商都被拖得很辛苦,同时很有可能造成项目失败。

(四)企业方面不够重视

从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到方案实施,再到最终应用在ERP管理系统中去,整个周期都贯穿着信息标准化工作。其特点是耗费人力物力多,并且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数据信息量庞大,运行周期长,工作量繁重。但是由于公司的宣传欠缺,很多管理层并未充分意识到信息标准化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二、实施ERP企业的信息标准化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应密切配合ERP项目进度才能行之有效,统筹规划,分阶段执行。

(一)准备阶段:充分调研,做到各项基础工作万无一失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员工去接触和了解标准和标准化,打好群众基础。其次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掌握各方面的数据,,确保万无一失。最后,在这些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从小做起,制定基础性的信息标准化文件,再逐步改进和扩大范围,为后续建立标准化体系,扩充企业的信息标准好好准备工作。

(二)设计阶段:搭建信息标准化体系,确立实施方案

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制定各种规范和标准构成了信息标准化体系。在企业信息标准化建立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成为企业标准的各种文件,而且还确立了它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在规范ERP系统的数据管理工作方面,可以尝试确立基础代码的标准。主要应用系统、迫切需求和主营业务的编码应当优先编制,采取“跟随应用,先易后难”的原则,比如,固定资产的代码、机构组织的代码、商品及客户代码、会计科目代码、合同和国别代码以及CRM涉及的员工代码。在主干代码都编制完了以后,可以逐步编制延伸业务和应用的代码,不断扩大ERP的应用领域,拓宽其职能,更方便地服务于企业。

(三)实施阶段:配合ERP实施,执行计划

只有严格遵守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多多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坚持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与企业信息系统相适应的信息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参照ERP系统的实施状况,逐步建立健全数据元、代码等信息标准,步步推进,层层递进。

(四)上线支持阶段: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

在这个阶段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平台算是基本正式建立。但是,随着企业项目拓展和延伸以及ERP的进一步实施,各大模块间以及企业同外部的数据交换量也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职责是配合ERP项目的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及时清理缓存数据,节省空间和资源,提高效率。

经过初期的数据准备和系统上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形成了ERP运行的数据基础。但是,仅仅有这些基础是不够的。在ERP上线之后,需要立足于系统的逻辑关系,统筹大局,恪守各项指标和要求,定期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进出平衡。数据量过大时,适当的删除、合并、完善,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信息标准化体系实施方法论

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论,才能确保信息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1.策划阶段

将建立和实施信息标准化体系各个阶段的目标制定出来,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把这些目标分解开来,进行细分,成为标准化过程中宏观的、容易测量的标准化要求。按部就班地实施每个标准化的小程序或者措施。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任务就是将策划阶段的工作目标付诸实践。根据策划阶段任务的各项细分,在企业内部逐步实施信息标准化体系、信息标准化过程和单项标准,一步步实现信息标准化体系的确立。

3.检验阶段

在企业内部对标准化工作的结果进行测量和检验。严格执行标准化初期制定的标准和要求,由标准化技术部门、管理部门主导,适时地对具体的标准化过程进行测量,或者对单项标准的实施结果进行符合性检查或者验证,最后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当然,也包含对信息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4.完善和改进阶段

在实施信息标准化的过程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不断迎合不同阶段的方法论,对信息标准化体系运行状况和结果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总结,对于行之有效的地方继续保持,对于效果不明显的地方不断采取措施,逐步改进体系和过程中不尽合理之处,直到最终确立最佳的企业信息管理标准化体系的。

四、结论

本文指出了在企业ERP实施过程中建设信息标准化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并结合实际操作中项目实施状况,对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分阶段的整改方案,依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最后形成建立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实施方法论。步骤明确,分工仔细,在企业信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章国.矿区煤质与选煤信息标准化及数据挖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0

[2] 王海.ERP系统实施过程监理的研究与实践[D].南京理工大学 2010

[3] 贺珍香.单件小批量企业采购管理信息模型标准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 2008

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47-02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适应企业发展对办公流程再造的要求

(一)传统的办公习惯、手段与新形势不相适应。一是制度方面,现行的《公文处理实施细则》只能规范非信息化条件下的办公业务,缺乏信息化条件下办公业务工作标准。二是办公习惯方面,员工很难摆脱使用纸质件、手工处理方式的传统习惯。三是办公方式方面,员工只适应办文工作信息化,不适应向办文、办事、办会协同化转变要求。四是办公科技方面,对于传统OA向协同办公系统过度中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员工不适应。

(二)协同办公系统深化应用是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标准办公流程研究的重要途径。协同办公业务应用包括四大业务模块:办公自动化、任务协作、知识管理、档案管理,共160项功能,涵盖办公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原有的办公自动化、档案业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协同工作,深化了各业务之间的衔接和整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省公司与电业局之间,电业局与各基层单位之间,电业局本部部门之间的任务协作和知识共享。只有保障各业务模块的深化使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协调和推进日常工作,保障政令畅通,有效提升电业局办文、办会、办事效率和整体管理水平,从而为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标准办公流程搭建平台。

(三)强力推进同办公系统的全模块应用是推进基层供电企业信息化条件下标准办公流程应用的重要措施。就电业局而言,一是要实现协同办公系统所有模块在局本部和各单位的全面推广应用,所有业务实现单轨运行;二是要推进一体化平台的综合治理,完成协同办公系统从企业门户的单点登录,实现信息系统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和数据共享;三是要强化协同办公系统实用化应用,全面开展实用化评价,完成省公司对基层单位试点模块的工作任务。四是要总结梳理信息化条件下标准办公流程。

二、梳理流程、制定规定,使协同办公的业务流程更加规范

(一)用户范围

局本部:本部各部门,电力调度中心、物流分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事务中心、和离退休管理服务中心

基层单位:供电局、工区、通自中心、营销三中心、控股供电公司

(二)各模块使用方法及要求

1、发文

行文格式: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本部系统:电业局报省公司请示、报告时采用上行文;文件需发送给本部各部门或基层单位时采用平(下)行文。基层系统:报电业局的采用上行文,发给科室、班组的采用平(下)行文。

分发:若文件需在本部用户范围内分发,须在“内部分发”栏选择姓名;若文件需在本部用户范围外分发,联网发文须选择“是”,然后在“主送”栏选择单位的名称。

会议纪要:各部门起草的会议纪要(含议事纪要)一律使用协同办公系统的会议纪要功能,进行网上流转,纸质的存档材料(签到册等)由牵头部门保管。

函(主要指便函):全局性、重大会议通知和一般性工作布置,根据情况使用协同办公系统的“行政函”、“党委函”或“纪委函”。

2、签报

各部门(科室)需向电业局(本单位)请示、报告的事项(含请假等需局领导签字、批示的事项),从协同力公系统的“起草签报”开始在线流转。各单位需向电业局请示、报告的事项,一律使用协同办公系统的“发文”模块起草正式文件在线流转,电业局不再受理纸质请示、报告。

3、督办

办公室通过“办公自动化——督察督办——起草督办通知单”对本单位各种会议中确定的阶段性重要工作内容进行全程跟踪和闭环管理,各部门一律在线反馈落卖情况。

4、会议审批

各部门(科室)若需要使用会议室,应提前通过“会议管理——申报会议”进行网上申请,由办公室统一协调安排。

5、值班管理

办公室负责登记当日的来文来电和行政值班安排,行政值班人员应在“值班管理”里进行值班日志登记。应急值班由应急办(安监部)组织使用。

6、电子公告

各部门在通知专业性、一般性会议和布置临时工作时,一律使用协同办公系统的“起草公告”功能。电业局门户网站的“通知公告”栏将停止使用。

7、出差审批

出差前的请假手续一律通过“办公自动化——办公事务——出差管理”办理。中干请假须局领导审批,由值班秘书(文书)中转;一般员工请假直接发送给主任审批。

8、车辆管理

用车申请、签派、车辆回归登记一律通过“办公自动化——办公事务一车辆管理”办理,不再受理电话预定和纸质申请。

9、办理

办公室通过“办公自动化——办公事务——办理”登记来访者(信件)反映的问题及相关信息,保存后可以可起草多份多类型办理单。对于重大事件应在线及时交承办部门处理,实现件完整的闭环流转,此模块能实时跟踪问题的处理情况、统计数据。

10、重大活动组织

活动牵头部门可通过“办公自动化——综合协调——重大活动组织”安排、协调相关工作。

11、其他

文件流程5天之内办结。部门在填写会签意见完毕,点击“发送”后请注意选择“返回至拟稿部门”。处理请示类文件:按照《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请示类文件必须回复。各部门在办理基层单位的请示类文件时,原则上应拟文批复或将办理意见直接回复来文单位,并在网上签署“已回复”发送给文书办结。

三、转变观念、统一行动,共同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标准办公流程的运用

要高度重视协同办公实用化工作,有序推进实用化组织保障、制度建设和宣传培训等工作,只有做到事前评估、事中引导、事后总结,才能使信息化条件下标准力公流程的推进工作收到成效。

(一)要加强领导,使协同力公的组织保障更加有力。成立协同办公系统实用化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负责落实实用化工作各项要求。领导小组成员由本部各部门、通自中心主要负责人及各基层单位办公室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下设业务、技术、运维、宣传四个工作组。办公室具体执行系统的专项评价考核和培训工作。科技信息部具体协调协评价考核工作以及过程中与信息系统技术有关的问题。通自中心具体负责系统配置信息的完善、修改和使用统计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部负责做好协同办公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的新闻宣传工作。

(二)要制定评价办法,使协同办公的基础管理更加优化。要制定《协同办公系统实用化评价办法(试行)》,以持续提升实用化水平,规范评价考核工作,全面检验、促进各单位、部门协同办公系统的应用。同时,还要制定《实用化评价细则》,给各单位、部门分配指标。连续三次评价为不合格的单位、部门,纳入考核周期内绩效扣分。对于实用化效果好的单位、部门,要在年末进行评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