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科学与技术

智慧科学与技术

智慧科学与技术

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第1篇

1.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分析

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尚属起步阶段,其起源于欧美一些地区的髙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2003年,Aittola在其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论文中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可谓是对智慧图书馆内涵的早期定义。我国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研究始于2005年前后,是在借鉴“智慧城市”、“智能图书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一定的具体实践,如上海市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手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台湾台北市立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建成了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纵观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研究,不难看出,大部分学者对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与图书馆智慧服务之间的内涵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混淆,或未加以严格区分。

何为智能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 所编著的《智慧城市辞典》中给出的定义为:利用智能技术管理图书馆并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是高新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与图书馆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其主要指向的是一种通信、建筑物、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过读者智能卡、手机图书馆、三网融合等技术手段实现图书馆的智能服务。由此可见,智能图书馆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直白一点说就是指技术型的图书馆,对图书馆价值与基本职能是一种忽视的态度。智慧图书馆是什么呢?笔者比较认同王世伟先生给出的解释:智慧图书馆注重的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整合集群与协同管理,注重的是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读者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智慧图书馆强调的是“技术仅是一种手段”,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使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而不是萎缩;使图书馆的价值和功能体现得更加明确,而不是模糊。而在现有研究中,多数研究者给出的智慧图书馆定义是从技术维度出发,与智能图书馆的内涵相差无几。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种发展模式,而智慧服务是处于某种发展模式的图书馆基本职能与价值的内容体现。智慧服务并非智慧图书馆独有,任何形态的图书馆,包括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均可实现智慧服务。智慧服务包括技术智慧、服务智慧、人文智慧,这种智慧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尤其在技术智慧中,要在具体的智能技术中体现出抽象的人文智慧。智慧服务这一名词的出现几乎与智慧图书馆同步,因此,一部分学者将二者视为同一概念,这是对智慧图书馆理解的局限,也是对智慧服务内涵认知的浅表化。而实际上,智慧服务只是知识服务的一个更高级阶段,很多知识服务虽然体现了“智慧”的内容,但学者并不一定用“智慧服务”一词表达,如张晓林在《研究图书馆2020:嵌人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论文中提出的嵌人式协作化知识服务实际上就是一种智慧服务。

若在智慧图书馆研究中过分强调RFID、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则会严重偏离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本质,而目前现有的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表明,绝大部分学者在相关研究中,过分地强调了技术的应用,这种以技术为核心的“高端”研究使学者过度地关注了图书馆工作和事业的表现形式,而以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基本职能为主的“低位”研究却严重缺失与冷寂,甚至逐渐成为冷门,淡出图书馆人的研究视线,这对于图书馆未来发展而言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有必要提醒相关研究者谨防智慧图书馆研究中的“智慧”缺失。

2.智慧田书馆研究中的"智慧”缺失

“智慧”缺失的智慧图书馆研究容易导致图书馆服务非主流化、图书馆功能发挥中物理实体的作用轻视化、图书馆资源经费投人分流化,同时也使图书馆资源获取的自由平等和图书馆利用的“低成本”受到威胁。纵观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成果,总结起来应防止以下几种“智慧”缺失:“根基不稳”、“价值偏离”、“急功近利”。

2.1防止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根基不稳’’

1975年,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举办的图书馆职能研讨会上,确定图书馆的职能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1978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图书馆”词条绪论指出:“图书馆一直担负着收集、保存和提供资料三项主要职能我国关于图书馆职能的研究大致也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的阐述与发展。时至今日,图书馆研究已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经由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发展到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不论图书馆形态如何改变,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均未过时,因为这种基本职能反映了图书馆的本质和规律,是任何时候、任何图书馆都不可改变的,并应给予持续重点关注。如果基本职能改变了,那么图书馆便无所谓图书馆,而是其他什么事物了;如果不给予持续重点关注,那么图书馆的任何研究也会逐渐脱离生长的根基。

因此,智慧图书馆研究必须首先重视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开发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完成这种职能的技术实现手段。智慧图书馆从本质上讲就是在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以传统图书馆基本职能为本质的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所谓“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无论由于技术产生带来的图书馆资源组织与服务多么丰富与便利,其基本的根基均应建立在图书馆基本职能基础之上,这是任何形态的图书馆研究无法超越的根基,何况就图书馆目前发展现状来讲,还没有到不采用先进的技术就无法实现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地步。智慧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的确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图书馆基本职能发挥的外延空间,也让用户充分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服务氛围,但如果一味地强调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实施应用,而忽略了对丰富图书馆基本职能内涵的研究,无疑会动摇图书馆的根基。

2.2防止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价值偏离”

必须承认,技术进步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它为生产关系改善和社会变革提供了不竭动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方便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威胁与危险,正如信息技术可以使地球变小,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但网络也可能成为信息战、强势文化、色情与犯罪的新媒介。因此,技术应用只有在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够为人类带来福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技术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描述甚为形象:技术恰如地图,它布满了地理位置,却不能告诉你具体行动的方向,行动的方向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技术的具体任务是在价值观给出具体目标和方向前提下,提供行动方案。具体到图书馆而言,如果将图书馆比作一列“火车”,那么价值观决定了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也即决定了图书馆这列“火车”的运行方向。因此,价值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智慧图书馆研究中,技术应用的过分强调很容易造成图书馆价值的偏离。

2.2.1智图书馆对图书馆价值的负面效应

图书馆价值通常由资源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组成,若按目前研究模式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智慧图书馆的负面效应有可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这两方面中。

(1)资源价值

图书馆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信息资源、空间资源和文化资源。1)信息资源系指图书馆纸质及电子版本的各种类型的文献,它是图书馆的基础与保障,没有资源就不能称之为图书馆。然而,众所周知,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的经费均比较紧张,即便是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图书馆,经费预算也是刚性的,且每年只能小范围调整。图书馆建设中各种技术的应用,势必要投入设备购置、软件使用、系统维护等费用,这将直接削弱分配到图书馆文献资源经费的额度,使有限的经费因为技术的应用而产生分流,直接影响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质量,动摇图书馆的根本生命力。2)空间资源是指图书馆建筑结构及数字环境下的虚拟空间,空间资源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直到2009年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士的“把图书馆打造成市民的第三空间”的理论提出,空间资源才开始引起图书馆界的注意。丰富的馆藏资源、舒适的阅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合理的布局结构是图书馆相比其他机构的显著优势所在,移动与远程技术的介人,使得用户对图书馆的利用不再局限于图书馆这块实体阵地,很容易造成图书馆功能发挥中物理实体的作用被轻视,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图书馆说到底是一个社会组织实体,运行环境与场所是图书馆发展的必备基础,失去这个基础,图书馆同样不能称之为图书馆。20世纪末,业界和学界对数字图书馆的大肆鼓吹,对不少政府官员产生了误导,认为只要建设数字图书馆就可以了,无需再建实体图书馆,虽然最终这种误导未对图书馆的建设造成影响,但在智慧图书馆研究如火如荼的今曰,也应引以为戒,过分强调图书馆发展的所谓“智慧性”很容易导致图书馆实体的物理存在被忽视。越时尚越传统,越现代越怀旧,这是生活的辩证法,更应是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图书馆的辩证法,我们应该从中得到肩迪。3)文化资源同样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之一,它是图书馆正能量得以有效发挥的基本精神力量。图书馆利用文化、图书馆服务文化、图书馆管理文化、图书馆空间文化、信息资源组织与共享文化以及用户交流文化等构成了图书馆文化资源的有机组合,图书馆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其本身便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图书馆对文化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引导能力。图书馆文化是在图书馆、社会与人的互动中产生的,文化一旦脱离了人的互动参与,就丧失了载体和意义[17],而无论多么先进的互动技术,均会使图书馆文化的传播和对用户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

(2)社会价值

图书馆作为社会上的一个机构,其社会价值是与生俱来的。而且由于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优势,使得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具有显著的不可替代性特征。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核心是自由与平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数字鸿沟的消除。而如果一味强调智慧图书馆中的技术应用,很容易使图书馆资源获取的自由平等以及用户“低成本”利用图书馆受到威胁,从而加深数字鸿沟。这是因为,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提髙了用户教育的成本,用户为获取图书馆的服务必须学会相关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在以技术为载体的服务环境下,用户一般需使用一定的终端设备才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设备费用再加上通信费用会使图书馆服务呈现“高消费化”,这会将“经济穷人”推向“信息穷人”。因此,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显然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此外,智慧图书馆对于移动技术的应用,很容易导致图书馆服务的“非主流化”,具体表现在:移动信息并非是图书馆的主流服务、移动信息使用者也并非是图书馆主流用户;移动服务并非是图书馆资源获取的主流方式,移动学习也并非是用户主流学习方式。

2.2.2智慧图书馆研究中对人文精神的忽视

图书馆事业产生之初便刻上了人文主义的烙印,美国图书馆学家杰西?谢拉早在1976年就指出:“图书馆学在其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靠近。但是我们最好还是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否则,过分热心于科学技术和行为学派的社会活动,我们就会看不到个人及其需要和包含在这些需要中的人文主义价值。”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也才能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人文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的同时,还具有“依靠人、满足人、发展人”的内涵。智慧图书馆研究中,一些新技术的引入为图书馆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能够使图书馆工作手段与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对技术的过分追求,使图书馆人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存在。正如肖希明先生所言,许多人相信,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必然给图书馆带来彻底解放,图书馆只要用电子计算机武装起来,就会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在图书馆学研究与教育中,技术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以致有人认为图书馆学应该建立在键盘操作之上。而与此同时,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却在不断滑落。于是,在很多图书馆便出现了颇为引人深思的现象:移动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图书馆的藏书却无人问津;图书馆员的电脑操作驾轻就熟,而与用户的交流却冷若冰霜。智慧图书馆中对任何技术的应用,其本质上应该是为更好地实现图书馆价值与基本功能提供相应的手段,而并非其他任何别的目的。过分强调技术的应用,而放弃对图书馆基本价值理念的研究,很容易弱化图书馆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功能意识。

2.3防止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急功近利”

智慧图书馆在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其涉及的问题很多,必须一一加以破解才可以考虑具体实践。首先应考虑智慧图书馆实践的适应性问题。我国信息化水平区域性差异十分显著,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同时还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信息利用与消费能力,一些经济和信息化水平欠发达地区不宜盲目跟风。其次,智慧图书馆研究中应本着技术是图书馆价值与基本功能实现的手段之理念,在实际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应尽可能使人文精神融人到技术当中,例如如何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所带来的数字鸿沟,如何实现信息的更易获取或更可用,如何实现系统设计的人性化,如何最高效地实现用户的参与互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技术开发商的问题,而应该是图书馆与开发商共同面临的问题。再次,就目前图书馆自身能力而言,开展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需与技术开发商、设备提供商等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物理合作,在整个智慧图书馆运行中均需在合作的前提下开展,追求经济效益的商家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图书馆在价值理念上的差异要求双方需经过持续深度磨合。最后,智慧图书馆无疑应将智慧服务作为自身的重要服务内容,智慧服务是知识服务的一种高级形式,其起点较高,并非图书馆员现有能力所能及,是采取与专家合作的方式,还是馆员培养、人才引进的方式开展实际的智慧服务,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既涉及经费投人,又涉及技术实现;既涉及用户调研与教育,又涉及图书馆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就目前而言,将智慧图书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以此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智慧素养,进而深化图书馆现有知识服务的内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

3.智慧田书馆研究的基本理论休系构想

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基本来源和基本单元是以过去图书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共识为基础。理论体系的特点应具有层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且具有科学、严谨、合理的逻辑结构[21]。基本理论体系可以为智慧图书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智慧图书馆研究指引方向,使相关研究沿着有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道路前行,而避免“跑偏”。在构筑智慧图书馆基本理论体系之前,必须明确两个问题。第一,智慧图书馆理论属于哪种学科性质。智慧图书馆归根到底其研究对象仍是图书馆,它是以传统图书馆基本职能及价值为基础而形成的图书馆运行、管理与服务的高级形式,其基本理论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多种学科成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智慧图书馆理论的学科性质应属于交叉学科;此外,鉴于智慧图书馆研究以面向用户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智慧图书馆理论又属于应用学科。第二,智慧图书馆理论的学科定位。智慧图书馆仍是以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为理论核心,因此,把智慧图书馆理论的学科定位为图书馆学会更加客观一些。

依据智慧图书馆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可以将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体系结构概括为如图1所示。这里的学科基点是指通过对以往图书馆研究的理论继承、发展与比较分析,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宏观视角下,关于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的方法、核心价值、基本职能等关系图书馆发展的根基问题。如果基点不明确,很容易导致研究内容的庞杂、模糊与不深入;如果基点定位有误,很容易导致研究方向偏离。除此之外,在智慧图书馆研究中还会大量的借用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对智慧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功能、智慧图书馆实践中的方法指导与绩效评价等方面均会形成一定的理论指导。智慧图书馆研究应该是在学科基点为基本理论基础的指引下,通过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而开展的一项研究,而不是仅仅强调某个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的偏离图书馆本质的研究。

4.结语

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智能化;智慧城市

科技在进步、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云计算和网络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这方面,依靠新技术构造城市发展的新概念被称为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信息系统,运行方式,都实行现代化城市管理,拥有高效、灵活、环保、节能等优势。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开展测绘工作应用测绘新技术是开展建设工程的关键。现在,城市智慧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人们也看到了智能化带来的便捷,智慧城市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相互配合运作下进行。以其他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数字智能化在城市发展的延伸和扩展,实现了现代智能系统优化和向着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转变。建设智慧城市,使城市运行更高效、低碳、方便快捷。而测绘新技术在目前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支持。

1智慧城市的特征

智慧城市=现代化建设+数字城市,也就是说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下进行,本质是利用互联网的现代科技,实质还是离不开基础物质的发展,在各种技术相结合的情况下,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帮助人们实现心中的理想化城市,促进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紧密相连,智慧城市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发展,而物联网的发展又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相互作用,因而智慧城市必定是与物联网紧密相连的,这样才能实现物质的平衡,使城市得以维持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实质是城市信息的融合然后加以利用。以低碳环保的理念,建设一个新型的城市生活系统。从而实现以人为本,资源利用合理,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智慧城市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进行方便简化的智能信息处理,加快生活的节奏,体现出现代生活的科技感,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去学习如何让自己在智慧城市中,享受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体验。所以我们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空间信息的智能化,加强网络技术的综合使用(云计算技术、传感器技术),实现系统信息化管理、城市智能化建设,发展高质量现代化智慧城市。

3现代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测绘新技术的重要意义

3.1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信息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都与个人的空间定位有关。所以,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测量是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测量的关键信息是构成地理位置报告的主要内容。由测量提供的相关数据在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下,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主要的理论框架,由于现代高科技层出不穷,最新的以云计算机,物联网为基础的数据测量处理系统成为了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3.2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感知信息

在新时期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数字航空摄影、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倾斜摄影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应用为代表的新地理信息采集技术,已被大量运用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图像采集,可以对智慧城市高精度把控,为城市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创造条件。同时可以对测绘信息进行比较,较为精确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变化。

3.3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支撑

利用安全新技术测绘信息系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保证,由电子信息测绘逐步取代现代传统的测绘技术。特别是在建立全球定位系统方面,有着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灵活性,为遥感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能力分析和虚拟现实的相互结合运用。测绘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机结合,作为智慧的城市应用支撑,可以快速提供更精确的空间信息处理和巨大的环境更新技术系统。

3.4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智能化程度

通过测绘新技术获取的地理信息视觉特征,更直观地显示城市信息空间感知的分布和任何的异常变化;地图平面的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模块结合直观具体的行业分析模型,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的变化规律、分布及发展更准确、及时地提供与城市空间位置相适应的分析结果。此外,互联网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与空间数据的集成,有助于提高从各种信息发现、提取和空间智能城市建设。

4测绘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体应用

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新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测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在智能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发挥测绘行业的新技术的优势,及时获得综合性的时空数据资源。为其他建设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服务。首先结合云计算的优势,综合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测绘和拍摄地图等。平面拍摄测绘技术在促进城市智能化专项体系建设、加快城市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4.1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构建

第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并且实现资源共生的系统,随时随地都可以分享地理信息,实行信息可视化、地址匹配和环境相协调。为了满足城市智慧发展的要求,需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时空信息云平台。拥有一个完备的空间信息存储和应用平台,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模、存储和处理、云计算的使用、云平台的实现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种与位置相关的应用程序对智慧城市的应用是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为支撑,提供定位、智能城市的资料处理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处理与分析等服务,实现了数据共享、交换、集成和访问信息,数据的采集、编辑、存储和集成作业、提供城市各部门公共服务数据,充分协调城市管理服务,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在不同的有效协调城市安全部门的运作,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

4.2空间数据的提供

4.2.1数字航空数码摄影随着CCD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我国也逐步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数码相机TOPdc、Swdc等,并进行了多次科研试验。线阵的传感器方向,代表产品有AdS40;另一个是基于面阵的传感器方向,代表产品有dMc、ucd等。航空数字传感器已成为我国高分辨率图像采集的主要设备,也是构建城市智能化大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的关键,对数字正射影像和DLG数字高程模型的主要数据来源。4.2.2高分辨卫星遥感21世纪,科技正在不断的进步,商业遥感的主要趋势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测绘卫星:三号卫星,具有测绘和勘探资源的功能,主要应用于1/50000的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生产和1/25000以及更大比例尺地图的更新与修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在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运输、林业水利等方面有许多应用。对于国防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智能城市的建设主要依靠的是数据准确性。4.2.3光探测与测量系统光探测与测量系统这个装置是激光测距方法的使用,数字表面模型,可以获得很高的精度,利用城市电力线巡检。参数建模的数字后处理方法,数据采集。因此该系统的应用可以同时获得多光谱CCD图像,在数据资源的应用上提供更多的后续数据支撑。4.2.4低空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是现代空间技术低空飞行的主要测量手段,低空测量可以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充分利用图像数据的多种功能,低角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是城市景观纹理信息的主要来源。拍摄到的城市景观准确可靠,方便辅助现有的二维数据,并准确获取建筑物的高度和几何结构信息;通过与低空遥感图像的三维重建和纹理映射,可以实现三维模型。在三维的建模过程中,建筑屋面和墙体可分为可见面和不可见面。首先确定屋顶和墙面的“可见度”,然后根据测绘带图像的纹理,用隐式纹理分析图像,生成三维模型以保证和原物的一致性,确保最佳视觉效果。4.2.5航空倾斜摄影技术目前有一种新的技术称为倾斜航空摄影测量,它是一种700m左右的空中三维遥感技术,以地面∠45°摄影测量。可以获得近地面的高分辨率航空图像。倾斜摄影测量打破了拍摄影像的局限性从纵向角度拍摄,倾斜摄影可获得更多的角度。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将传统航空摄影与数字技术的地面采集技术相结合,克服了传统航空摄影技术的局限性。以弥补影像的不足,更准确地反映拍摄物体的实际情况,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

4.3激光雷达系统

激光雷达系统是一种新型传感器设备。测量的原理是激光用于回波测距,获取高精度的数字表面模型,然后通过数据后处理方式进行城市建模、数据参数反演、电力线路巡检等不同行业的数据处理。因此,它有能力同时得到是多光谱CCD图像,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为后续的应用提供惯性技术、当代激光雷达系统的激光测距技术技术和高分辨率CCD相机在相同的领域得到结合运用。这不仅为智慧城市观测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数据,也为智慧城市观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模型。

5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始终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将继续源源不断的有新的技术需要融入城市发展。这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立足于数字化智能发展的时代深入发展,这是智能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总之,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利用新的测绘技术,新测绘技术的应用,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更高效、准确、科学和合理。因此,应加强测绘技术的研究,以保护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走向现代化、信息化的城市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子刚.智慧城市建设:测绘地理信息是基石[J].中国测绘,2013(6):6-13.

[2]雷德容.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J].中国测绘,2013(1):8-9.

[3]张伟.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4.

[4]蒋波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思路探讨[J].浙江测绘,2013(2):37-39.

[5]邹国伟,成建波.测绘新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3(4):4.

[6]马士玲.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2(2):70-72.

[7]刘恋.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

[8]白晨曦.智慧城市的本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3.

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教育;基础教育;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071-03

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提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与智慧教育相比,传统教育有如下弊端:首先,注重教师直接讲授,学习者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扮演听众的角色。课堂学习目标侧重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主动思考以及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多以课本为主,获取知识的途径相对闭塞。

而智慧教育的发展目标旨在培养智慧型与创新型人才;技术作用是技术变革教育,改变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核心技术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根据教育教学应用建设配套环境、资源和队伍;学习资源为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开放建设的MOOCs、微课、移动课件、电子教材与可进化的内容库;学习方式为泛在学习、云学习、无缝学习;教学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大规模在线开放教学、深度互动教学、智能教学。这就使传统的学习者从书本走向实践,走进生活。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优势

1.智慧教育有利于转换学习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跟上教师的思路,做到一堂课结束后能够掌握及应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而在小学智慧教育中,则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和学习资源引发学与教方式的深层变革,为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实施智慧教育能将信息化理念更多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逐渐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局面。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是“教学生”,才能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能结合多种信息资源,使用各种样式的课件和教学软件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2.智慧教育促进优化课堂结构

智慧教育强调的是开放式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等)的学习时空环境,以开放的视野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慧地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必定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有着积极影响,它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使传统的面对面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更加以人为本,将学生的智慧运用扩大化。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将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结构化、富媒体化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在个体建构或群体参与下获取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技能。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方便了教师的教,也方便了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优化课堂结构的作用。

3.智慧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

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结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今的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数字世界中,与数字移民相比,更习惯于快速地接受信息,喜欢多任务处理和随机进入,爱好及时反馈和强化,偏爱做中学而非听中学。因此,通过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学习能在学习者身上有效地发生。

其关键在于学习者如何学会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服务型人才,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在智慧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等方式,发现更多富有真实感的学习内容,而不再局限于课本,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智慧。

4.智慧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

智慧教育在推行和实施方面应当在更高层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待新事物能够产生自我看法与独到见解。智慧教育将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化情境,使其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来源,随着3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教师利用计算机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或情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时间等情况制订各种不同的学习计划,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料,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这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难以把握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

学习本身是以学习者为主的活动,需要他们激活情感动力系统、投入认知并专注于意动和实践。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创新性、适应性和实践性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能力,这对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或者已经习惯了传统授受主义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自组织学习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要能学会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协调、自我管理,并在实践中做出正确决策,采取正确行动。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情绪管理仍需要教师参与,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仍存在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花费在电视媒体或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更多。很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媒体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登录其他网站看视频、玩游戏、聊天等,这反映了父母监控和限制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比较低。有研究表明,由于引导和监控的缺失,计算机、手机等信息设备更多地用于娱乐和消遣。因此,培养学习者具有良好的数字素养、养成善用技术的习惯对智慧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提供积极的干预措施的做法仍有待完善。

3.教师针对智慧课程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在智慧教育的推行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交互。每门学科都具有各自特殊的学科特点,在智慧课堂中,教学方式从传统课堂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配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教师如何针对具体学科设计出具有学科代表性的智慧课程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仍有待进一步思考。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新对策

1.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基础教育在线学习产品和服务产业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用户观念的转变、网络应用的普及、学习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均是其发展的动因。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说,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及不同的创造潜能,所以教师在掌握核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智慧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借助相关学习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而在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应适当提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改善用户体验,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计

在智慧课堂中,不同的学科教师要对具体学科课程进行学情分析,选择适合自身的讲授形式来传授新知。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为落脚点,将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转变成以教师指导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外,教师还要尽量开发出与具体学科教学相关的、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从而使基础教育在质量方面得到质的跨越。

3.建设未来校园、未来教室,实现资源共享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同时,发展云计算技术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地中小学应顺应云服务模式的发展,改变传统中小学机房分散建设的局面,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基于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结语

在现代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只有让学生尽早地在智慧教育的模式下成长和发展,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究,2012(12):5-13.

[2]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教育研究,2015(11).

[3]王玉龙,蒋家傅.智慧教育:概念特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0-13.

[4]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8.

[5]陈琳.智慧教育创新实践的价值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5-19.

[6]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典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064-03

Research on the Typical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Campus

YAN Si-jing

(School of Nursing, Xiangtan Med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tan 411104, China)

Abstract: Intelligent campus key technologies includ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big data technology,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 and other technology,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typical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key technology which is applied in campus life, student manag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research management, security monitoring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mote intelligent campus fully operational, providing bette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intelligent campus; key technologies; typical application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开展,在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数字化校园平台、校园资源管理系统等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发展理念相继提出和实践应用。2010年,浙江大学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和应用框架,从而促使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向智慧校园建设迈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智慧校园关键技术简介

智慧校园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数字化校园技术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平台等技术,其中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RFID、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技术的应用,应用物联网技术能智能感知物体,将各物体连通起来,实现物物相连;云计算技术是通过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虚拟化等技术应用,将不同城市、不同校区、不同系统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网络连接访问资源;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专门用于处理结构复杂海量数据,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数据结构展现技术等;移动互联技术是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移动网络数据、语音、媒体及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社交网络平台包括校园BBS、腾讯、人人网、开心网等,学生等用户群体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可以获取各种社交信息,展现自我以及进行营销推广等,也可以作为学习交流的场所。

2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典型应用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平台等关键技术可以应用到智慧校园校园管理各个方面,主要应用见下图所示。

2.1 智慧校园生活

智慧校园智能卡、家校通、虚拟校园等能够为师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工作、生活便利。

2.1.1 智能一卡通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服务商融合3G与物联网等技术,提供智能一卡通服务,将门禁、食堂就餐、银行支付、借书、职工考勤等功能集于一体。学生可以使用智能卡到食堂、校园超市刷卡消费、凭智能卡进入宿舍、到图书馆借书等,教师可以使用智能卡刷卡考勤,到食堂刷卡就餐、银行卡支付等。智能一卡通设施及数据库中心与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平台数据中心进行连接,可以通过访问校园数字化平台,调取一卡通数据,并将学生考勤、借书、宿舍就寝、食堂消费等数据信息呈现给用户及管理层。

2.1.2 家校通

在智慧校园数字化平台中使用信息系统、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家校通平台,使人、物、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通过网页平台、短信、微信等信息传输渠道,实现学生、家长及老师之间信息互通互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随时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在家校通平台上查询教师信息、教师对学生评价及批语、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等。

2.1.3 虚拟校园

在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平台中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数据建模等技术构建虚拟模拟校园,将校园环境面貌、风格特点等生动呈现用户面前,并提供服务导航。师生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终端进行连接访问,进入虚拟校园,根据服务导航,迅速了解掌握校园动态,享受快捷的信息服务。

2.2 智慧教学、智慧图书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能实现智能教学管理,为师生提供智慧学习环境,师生能够智能感知学习环境、识别用户特征、整合呈现各种学习资源、智慧课堂教学、自动记录用户各种学习记录等。

2.2.1 智慧课堂

智慧校园中利用云计算、数据建模、物联网等技术构造智慧学习课堂,利用智能卡或者GPS定位等感知设备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师生身份,经过身份认证进行智能连接,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资源服务,智慧课堂以模拟教室形式进行智能课堂考勤、智能课堂举手提问、智能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智能课堂考勤使任课教师对缺课的学生一览无余,极大方便了任课教师教学,同时也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学习空间。

2.2.2 智慧图书馆

智慧校园中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设备技术等打造智能图书馆,为师生用户提供智慧化图书管理服务。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高端应用,它充分利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技术,能够对用户身份进行智能识别,为用户提供座位预约、图书资料查阅等服务,具有知识共享、服务高效、使用便利等特性,智慧图书馆大大拓展了图书管理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2.3 智慧学生管理

智慧校园利用二维码、RFID射频、无线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以及GPS、GSM等移动通信技术,为学生制作智能学生证,并实现智能学生宿舍管理。

2.3.1 智能学生证

智慧校园智能学生证一般由GPS模块、RFID模块、GSM模块、主控制器、读卡器构成。学生拥有智能学生证可无障碍进入校园,门禁设备采用非接触式,可以远程读取学生证信息并自动识别,能自动判断学生进出校状态,系统能自动识别和采集信息,并自动将进出校门信息发送到系统指定的手机上,并且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系统可以调取系统采集的学生进出校园等活动情况信息。

2.3.2 智能宿舍管理

智能宿舍管理除了采用传统的信息系统技术外,还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学生身份智能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利用移动互联、GPS等技术实现系统智能访问连接及身份认证。智能宿舍管理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学生证、智能卡等采集到学生身份信息,并进行智能识别定位,从而实现学生归寝、缺寝等方面智能统计和管理。

2.4 智慧科研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等为教师提供功能强大的科研管理服务及创新协作平台。通过采集建立规范合理的单位、部门及个人知识数据库,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知识资源服务。通过创新协作平台,课题参与者可以查询、申请国家、省、市以及校级科研项目,可以提交科研结题等资料,同时还可以查询课题组成员信息,能给项目成员发送有关课题任务通知等,项目组成员可以查询自己参与的课题进度、取得的课题成果等,从而提高科研协作创新水平以及管理效率。

2.5 校园安全智能监控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建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在信息采集方面采用智能卡、无线传感器、二维码、视频监控等设备和技术,能够全面、准确的感应、识别、收集校园所有人、物、事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网、有线网、移动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同时系统使用先进的数字模拟及建模技术,形成清晰的监控视频图像;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到的信息、模拟图像及校园情景,进行初步判断,对异常情况能够及时进行报警,从而降低校园安全风险。

2.6 智慧门户及社交网络平台

智慧校园拥有智慧化的门户网站和数字化校园平台,且门户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与各资源信息系统相连通,消除信息孤岛,能够根据用户个性需求提炼有价值的信息,生动呈现给用户参考使用。另外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增加校园BBS社交网络平台,平台模块包括校园社团、院系交流、电脑科技、休闲娱乐、谈天说地、实习就业、勤工俭学等,师生可以进行注册登录访问和浏览平台各模块,并根据自身需求有关信息等,校园BBS为师生提供一个可靠安全的学习交流场所。

3 可能遇到的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能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服务,能促进学校改革创新发展,对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提升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智慧校园中使用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属于前沿技术,采用到的设备可能会比较贵,技术创新性很强,服务费用又高,使得智慧校园建设投入较大,部分高校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智慧校园还处于应用尝试探索阶段,存在建设周期长、重全局性等问题;另外,智慧校园各种感知设备技术的全面应用,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信息如何安全保存、传输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4 结束语

在智慧校园中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对校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管理服务进行全面提升改善,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促使学校改革创新发展。不过,目前智慧校园建设也存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重全局性、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白丽媛.智高等学校智慧校园架构与应用研[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4).

智慧科学与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