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的定义

思想政治的定义

思想政治的定义

思想政治的定义范文第1篇

一、新专业名称产生的学科定位问题

从研究生专业目录修订后的这六七年的情况来看,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数量上没有大的发展,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增设该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在短短的几年中拥有了该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来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几种理解: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大板块的合成,但是对这“两大板块”的理解也可能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两大板块”就是两个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高层面的一个大专业;另一种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前一种理解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没有在本科生专业目录和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出现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视为一个专业的依据不足;后一种理解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结为一个专业名称显得多余。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不合乎阅读习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个有历史的专业名称,长期以来已经被习惯于简称为“思政”,因此通常人们不会这样来断句和理解;第二是这种理解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视为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的专业性被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和学科并不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是“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果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学科的差别性,也就不需要这种“重复”。

3.“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解主要是一些原本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薄弱的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沾边的专业教师的理解,是一种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故意扭曲的理解。但是事实上这种理解已经成为主流。

其次,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难以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接。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各高校在该专业中开设的课程也不同,开设的专业方向也不同。特别是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外,大量新增加的硕士点大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由此带来了三个结果:第一,研究生入学后的迷茫和重新适应;第二,研究生毕业前找工作发生困难,因为他们和用人单位都搞不清和说不清这个专业到底是什么专业、到底做什么工作合适,专业、方向、所学的课程搅成了一锅粥;第三,教师晋升职称遇到麻烦,大量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理所当然地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级职称,挤占和压抑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的职称名额。

因此,事实上的趋势是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对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与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对接。换言之,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事实上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合并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形中被取消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产生于19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上升到理论层面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一样

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的历史背景下,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2]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1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由此可见,首先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才有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然后才有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和大量实践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拨乱反正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本身反映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内拨乱反正的迫切要求。

2.包含的研究内容不一样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从横向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列宁所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和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的联共(布)党史。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等本来应该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的学科,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却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从纵向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它一开始诞生就主要包括三门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有关高校的专家、教授编写出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共计12本,1994年又正式启动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系列教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4]

3.学科涵盖的范畴不一样

由上述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实际上都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也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单个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渗透在各个学科尤其是文科的各个学科之中,因此它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群,它是每一个学科的理所当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分类上并不在一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科群和学科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4.学科研究和授课的主体不一样

在高等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授课的教师主要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事专业研究和授课的教师,他们分布在相关的院系如政治系、经济系、哲学系以及过去的政教系等,他们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授课的对象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另一部分则是从事公共政治课的教师,他们集中在高校的马列部、社科部等,他们是公共政治课教师,他们授课的对象是全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但是这种格局近年来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高校马列部和社科部的教师利用国家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的调整,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他们除了承担全校公共政治课教学任务之外,还开始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即带教研究生。但是,只要比较一下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的课程目录就可以发现,高校马列部和社科部设置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多没有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而是原有的公共政治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拼盘。实际上他们跳空了一个层次,即本科生的专业教育层次,他们的教学纵跨两头:低层次的全校公共政治课和高层次的研究生专业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是一种常识。因为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专业,都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当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这种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的研究内容相区别),当然培养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的并且懂得如何有效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然而仅仅因为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就要在本来意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前面辍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是多此一举。我们的政治学、经济学、中共党史等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联系,是否也要在名称上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呢?

三、面对学科定位问题的正确选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是由这一专业名称本身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而学科定位问题的产生,又必然会带来学科本身的科学性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学科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科的教育培养目标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完全有必要对1997年以来该专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一次普遍的、有深度的调查,完全有必要对该专业的名称及含义组织力量再进行一次审定。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该专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正确选择。

同样,本着这一精神,提出这一问题的人也应该亮明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当恢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由主要有下面几条。

第一,维护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专业,是在1985年前后形成的。最早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始于1984年。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开始招收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连招两届后,于1999年正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在这一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起伏。先是1994年国家本科生专业目录调整,政教专业被取消,于是原来政教专业的课程挤占和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直至四五年后才得到逐步恢复;1997年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后国家教委更名为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在机构调整中更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又一次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有利于维护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二,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科学化的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产生,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0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全国各大报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光明日报》开设了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为题的讨论专栏,钱学森同志也撰文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地做思想政治工作”。1982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约见邓力群等宣传部门的一些领导同志,发表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谈话》,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指导方针。[5]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诞生,事实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要坚持科学性和如何推进科学化的大讨论的结果。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是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科学化信念的有力表征。

第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2003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方略已经确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育花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本身的培养,其重要性无疑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加强,而这种加强的“瓶颈”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是在于怎么来进行这种教育、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会自发地取代和解决当今时代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靠具有良好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做“桥梁”和“中介”。因此,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名称,是响应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必要的举措。

第四,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在第三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中要求: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这就是说,目前的学科体系时代特点还不够鲜明、结构还不尽合理、门类还不够齐全。“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两个本来差异明显的二级学科被合并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恰恰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如上问题中的后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南京大学CSSCI核心期刊中没有一本对应的期刊,甚至党中央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回过头来再看看《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居然没有“人才学”学科专业,南京大学的核心期刊中也没有一本相对应的期刊。这样的学科体系怎么不要再调整?!

注释:

[1]《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新旧比照,各高校研究生院均有。

[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

思想政治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72-02

学科建设是立足于一个学科的学术性质,进而开展一系列的相关建设性活动,它事关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与层次,是目前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题。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基于我国国情而开展的一门具备很强综合性、政治性、实践性以及科学性的学科,更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进行相关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

1.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学生的一门必修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在传授相关基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上的指导作用。

2.动态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生活上的变动对于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依据现实社会的形势变化对学科建设和教育内容进行与时俱进调整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不仅涉及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更需要对时事政治、党的指导方针与政策进行宣传和讲解。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瞻性与动态性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为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人才。

3.表率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具备指导性的特点之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同时也具备表率性,其思想信仰与道德行为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知识理论指导学生思想的同时,更通过施教者的行为为学生提供示范样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其他学科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目前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1.学科定位与归属不清晰

在传统的学科编排与定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较往往过于模糊且存在交叉,理论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性的定义,导致其操作定义无法明确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它应当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领域范围;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范围,将其划分为教育学的一级学科;同时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学科定位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在处理好其定位的同时还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所包含的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不难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存在各种看法与观点存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学科建设上进行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长久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明晰定位,产生了许多关于该学科的思维误区和模糊认知,导致产生的偏见与认识误解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2.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与稳定性

相比于其他的普通学科明确的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非常繁多且杂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世界政治理论研究、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等,还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研究、宪法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研究等。过于宽泛的研究范围与方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不鲜明。因此,在现实研究实践中容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名义下存在一些既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又无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二,研究方向不明确,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联系,但是专业方向的名称无法明确表达出研究内容;第三,研究内容过于宽泛、其研究范围过大导致研究的成果不具备现实价值;第四,未明确划分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交融与界限,例如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直接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未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下相关研究的优势与特点。

3.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短短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现实市场经济的影响。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观点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部分观点选择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意义,抛弃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甚至还有少数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怀疑。种种观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背景形势下,未充分发挥自身积极的思想导向作用。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变化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为依据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无法准确地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等作出定位,从而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极思想导向作用。

三、深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

1.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运用科学化的手段对思想教育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正确地认识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动态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从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地开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仅需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相区别,同时也要明确定义其与原有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通过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进行教育活动,既需突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立场,又要兼顾思想教育方面。

2.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政治性与党性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的构成成分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例如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及其研究对象应当明确,并且立足于自身清晰的研究方向充分发挥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包括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主干学科包含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四个主要部分;而关于分支学科体系应当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在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注重吸取国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与经验,正确处理政治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极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工作不仅仅有利于稳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和社会其他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我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不仅仅只注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通过指导作用提取关于积极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在于充分发挥其鲜明的目标指向性与价值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仅对社会信息与文化思想进行单纯的传授,更是在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根据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对文化思想进行择优筛选,过滤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相悖的文化思想,输入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要素,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环境的一致性。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良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与主导作用。因为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对学科带头人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划后,应当制定科学的关于选拔与培养学科带头人的相关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充分赋予其权利,使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来源。其次,严格要求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营造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之间的良性配合氛围。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最后,要注重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注重人才队伍自身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

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难得的机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人与社会充分发展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2]乔学斌,胡广来.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1,(5).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思想政治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思想政治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及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区别

一门学科的成立,首先必须确定其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学科的归属问题,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与马克思主义原理归于同类。因为二者都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前者侧重思想教育,后者则侧重于理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另外一种观点则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分离开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个大的学科,其中又包括了众多学科分支,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又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等不同分支,这一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它同哲学、政治经济学一样,只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下具体学科领域的不同分支,是具体学科。

这两种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不能代替其他具体学科,它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去研究其具体学科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具体学科之间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若给具体学科冠之以马克思主义的头衔,不但缩小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含,而且也会阻碍具体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阶级属性

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有国家就有统治阶级,因而也便有了阶级。国家的存在就证明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特征,所以统治阶级就需要这样一个统治阶级——国家。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自己的统治工具,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更前的社会,国家会用高压手段巩固自己的政权。在阶级矛盾可调和的阶段,国家需要用更文明的手段巩固其统治,而这个更文明的手段在目前我国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上说,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究其根本来说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指特定的社会或者某个社会群体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对其社会或群体成员施加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符合此特定社会或团体所要求具有的一定思想品德和思想行为的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概念中不难看出,是主体用适合于他自己、有利其统治的方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客体,使客体形成统治阶级那个时代所要求的那样。也就是说,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来影响全社会团体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人,从而更利于巩固其统治。

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工作中的一部分,是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的;它是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践活动。特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教育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有阶级属性的。而且只要国家存在,只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活动,那么这个阶级属性将不会消失。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有其阶级属性,但它又是人类社会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所共有的社会活动,这就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因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中外历史上不同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有益经验,更好地把握我国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曾有精辟的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把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及其形成变化发展作为其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之所以将这一矛盾作为这一领域的特殊矛盾,首先是因为,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根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思想品德的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没有这一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存在了。其次,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动力。

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分析研究这一矛盾,弄清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哪些方面不符合社会要求,不符合的程度,然后才能确定教育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品德要求由不协调到基本协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受教育者也会产生出一些新情况,两者之间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新的不平衡。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开始新的过程,由此发展到新的阶段。可见,正是这一矛盾的自我否定,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由这一特殊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这一说法不仅指出要把这一学科的本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还要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更加合理、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将会是一个历史过程,应该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历史的变迁适时的加以调整,同时也应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升华理论,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委员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思想政治的定义范文第5篇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

学界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展开过讨论,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学,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这些议论关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词“政治”或“教育”,[1]但忽视了“思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核心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第64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于“法学”个类内。[2](P230)

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既不是教育学也不是政治学,而是归属于法学学科个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姓“马”,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三化”背景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都重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启发工农阶级觉悟和投身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重要途径,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与国别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理论只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适合各国国情,满足各国需要,才能在各国得到广泛传播、被接受并指导各国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校把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次,设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本质上的鲜明阶级性、功能上的政治服务性以及价值上的认同主导性之间是相互吻合与一致的。[3]

作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独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具有的共同学科内涵;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正确定位,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非意识形态属性越来越突出;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4]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根据中国社会的需要,在解答与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被运用于中国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样的需要,是因为这一科学理论同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同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同中国的实际、中国人民的实践和时展的要求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不起作用的。[5]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普遍到特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通过从理论变为现实,推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展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范例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焕发出的旺盛的理论创新力和强大的实践影响力。[6]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方向,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行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标

按照国家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法学个类下设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6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又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是基础,二级学科是专业。从高校本科专业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都未设置本科专业,唯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设置了高校本科专业。在当代中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标。学科的发展是由学科下的各专业发展来体现的,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内容的细化。[7]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类;而教育部2011年4月和9月的修订版本科专业目录(第一、二稿)都把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这就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定位上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目标要求,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而且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给予多学科支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个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2](P2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具有内容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教育对象的公共性等学科特点。按照这样的学科特点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就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进行专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通过核心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实施的。1993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教政[1993]7号)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课,在各个办学层次的教学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各科教学内容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该《意见》强调,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19世纪上半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已包含马克思主义时空内涵。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8]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中心课题。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一方面,要开设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专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研究,从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熟悉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利于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P11)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建设内容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总结鲜活的实践经验,找准科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能走进群众、赢得人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指导实践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学科和专业建设要通过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来落实。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其专业之下的第三级——课程体系来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应建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体架构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还要开展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众化教学培训。在当代中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应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基本思想政治观教育等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实施大体同时开展,这就把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关系问题摆到了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教师面前。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不能划等号,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设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10](P177)、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要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学术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进行有效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学术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性的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入浅出、晓之以理。马克思恩格斯以全球化视野,在工业文明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展开的时代,就从西方社会、东—西方社会、东方社会角度提出文明国家、半文明国家、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替代、跨越、跳跃三维模式,[11]其世界历史思想包含了深刻的理论穿透力与解释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深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真正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力量和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