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商贸;人才特征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商贸经营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BJD001;主持人:彭建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特征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概念。涉农商贸人才是指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与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经营活动,以及独立从事农副产品经营或中介活动的个人。他们是农副产品流通的主要促进力量和承担者,是保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中坚力量。

(二)涉农商贸人才的主要特征

1、应用性。涉农商贸人才是工作于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岗位对涉农商贸人员的最首要要求。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成为了涉农商贸人员的最主要特征。

2、人文性。商贸经营类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性,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使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商贸经营类专业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强的人文性要求。

3、复合性。涉农商贸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还是信息中介活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和农副产品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特征,绝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商务知识和农副产品商品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他们应当掌握现代商务知识与技能,并在深入了解农副产品商品知识和流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来对传统的农副产品商务运作体系进行改造,以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效率。

4、多元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各类企业、组织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类型、地域、规模等的不同,企业、组织对涉农商贸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农商贸人才归为某一个类型或某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涉农商贸人才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

5、通识性。工科、农科等专业人员强调通过个人专业技术和技能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而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是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外,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更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这些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涉农商贸经营人才的通识要求。

6、热爱农村。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行业景气度、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言,与“农”有关的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个不热爱农村的人,是很难以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为己任,花大力气了解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掌握农副产品流通知识与技能的,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农商贸经营从业人员。

二、涉农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

(一)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旨在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其主要业务工作范围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收购工作;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企业对农产品供销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参阅了杨群祥(2004)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项目。被调查企业共涉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45家,回收有效问卷218份。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给予1~5分。(表1)从表1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知识(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推销与谈判、现代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知识(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法律法规与物流管理等四个方面。

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技能(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商务谈判、拟定合同、信息收集、营销策划)、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分析检验)、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储运操作能力(农产品储存运输)与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等五个方面。

有关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从表3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忠诚于公司;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道德素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专业扩展知识为辅翼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分为思想政治、人文素质与科技基础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分为商品知识、经营法规、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物流管理与交易核算等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概论、经济地理、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安全标准、经纪法律法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期货交易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

专业扩展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为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会展策划、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2、能力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沟通协作能力与网络应用能力为基础、以营销能力和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储运操作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为补充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其中,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等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个人团队管理、演讲与口才、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等课程实现。

网络应用能力是现代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网上贸易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实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训、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营销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分为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商务谈判、产品销售、合作拟定、交易核算、期货交易、会展与品牌策划等七个方面。其营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期货交易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策划实训、会展策划、会计基础知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又一核心专业能力,分为质量鉴定与等级评定、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商品学实训、茶叶商品学、棉花商品学、食用菌商品学、湘莲商品学、经纪法律法规、经济地理、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现。

储运操作能力的掌握有助于农产品经纪与人员降低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ERP综合实训等课程实现。

企业管理能力的具备不仅能使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职工作岗位与企业其他部门、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毕业生具备全局观念,也能为将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做储备。其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沙盘实训等课程实现。

3、素质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两翼的素质培养体系。其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课程实现。

道德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思政概论、思政基础、“两课”假期社会实践、时势政治、经纪法律法规、入学教育与军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来实现。

文化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供销合作经济等课程来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41-02

今2013年3月,国务院第七次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决定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以及质检总局、工商总局有关生产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总局组建后,明确提出了“社会协同共治”(亦称“社会共治”)的理念和思路,即: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共同落实,行业自律和社会他律共同生效,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共同激活,法律、文化、科技和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只有形成社会各方面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和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才能不断巩固食品安全的微观主体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社会协同共治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着力引导食品企业及从业者形成主体责任和道德诚信意识,强化道德观念教育,倡导诚信从业风气,普及信用文化知识;推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和消费维权,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机构之间建立更为有力的协同联动治理机制,形成坚实的外部约束和道德底线[1]。“社会共治”的确立,表明国家食品安全机制将从原有的单纯依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向全社会多方主体主动参与、多种要素发挥作用的综合治理转变。

回顾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纵观中外食品安全监管及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对食品安全实行社会协同共治是实现中国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科学途径和长效机制;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协同共治的基础是普遍增强公众的健康素质,从而强化行政执法者依法监管、严格监管的责任感,食品生产经营从业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监督的参与意识。

1 健康素质和健康素养

健康建立在应有的健康素质及健康素养的基础之上,健康素质及健康素养的需求来源于对于健康的目标和预期。健康素质是健康素养的内在综合表现,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认知、

能力的基础。提高健康素养是提高公众健康素质的前提条件,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 是健康促进的重要行动和目标[2]。

1.1 健康素质

健康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均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应具备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感。健康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基础上,通过后天习得和健康的长期积淀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个体或人群的积极品质[3 ]。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韩丹博士认为:“健康素质是指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而要具备的趋利避害基本调控智能的效果、水平或势态” [4]。即健康素质就是一种调控智能的效果、水平或势态。

1.2 健康素养

WHO对健康素养的定义是: “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5]。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 于2000 年提出的健康素养概念为: “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的

健康信息或服务并做出正确的健康相关的决策的能力”[6]。公众接受教育的水平、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和健康服务的可及性等因素都影响着公众健康素养的高低。高健康素养表示个体掌握了较高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面对健康问题时能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使个体达到最好的健康状态。

2 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健康素养工作。2008年1月,原卫生部第3号公告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这个公告为中国公民界定了66种基本健康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25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34条及基本技能7条。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念4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15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基本技能1条。2009年12月,原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明显。对71 项测评内容总体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6 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均低于20%,分别为“对四害传播疾病的正确认识”(3.28%)、“对肥胖的正确认识(7.16%)、“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13.95%)、“骨折伤员的处置”(17.28%)、“认识药品说明书”(18.70%)和“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8.79%)[7],而其中5项指标正是与居民食品药品的健康素养测评有关。

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偏低,居民的食品安全健康素养更低。中国居民对食品药品安全普遍存在错误认识,尤其是提示在今后推广和普及食品药品健康素养工作中,应着重提高居民上述基本知识和技能。

3 食品安全健康素养

著名健康教育学者努特毕姆博士(Nutbeam D)将健康素养分为3个层次:基本/技能素养、交流/沟通素养和批判素养[8]。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将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表述为: 公众在生活中或从事与食品相关的工作时,具备良好的阅读和书写技能,能够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积极寻求获得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改善自身状况,同时,能够采用批判思维理性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的各种信息,从自身角度出发,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公众应具备的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有健康素养的人及其应该具有的应对能力。有健康素养的人主要表现在: 可以通过思考作出正确的决定来解决问题,有责任感能作出对自身和他人均有利的决策,正确运用已掌握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可以与他人对现况进行简洁而准确的交流。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 个体能够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通过判断,有选择地接受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护措施,理性分析文化、媒体、技术等相关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通过人际交流技巧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并将影响范围由个人扩大到家庭和社区,能够以实践行动减少危害因素和促进健康。

3.1 公民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构建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的“知信行”模式阐述了知识、信念和行为在公众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其中知是基础,信是态度和动力,行是消除危害健康因素的行为[9]。公众健康行为的改变主要受到其健康知识、价值观和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增强公众健康的“知信行”,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公众食品安全健康素养应从知识性、行为性和信念性三个维度构建。

3.1.1 知识性素养: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性素养是指消费者判断食品品质的能力和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时对事件类型、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知识所具备的认知和掌握程度。食品生产经营者知识性素养是指食品生产经营者了解食品生产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知道食品卫生常识以及掌握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保证食品安全操作常规的能力和水平。食品安全执法监管知识性素养是指熟悉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化学、动物学领域的大量知识,掌握必要的食品检测工具和技能,能够开展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3.1.2 行为性素养:食品安全行为性素养是公众为了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持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或工作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消费者行为性素养是保持合理的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不采购、不使用“三无”食品,不食用霉变食品、拒绝垃圾食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期间有有效的防范措施。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为性素质是自觉地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卫生的技术要求生产经营合格食品、放心食品,不制假、不掺假和不售假。食品安全执法监管素养是忠实履职,严肃执法,尽可能完善监管措施,进行有效监管,严厉打击不顾他人死活、利欲熏心和道德沦丧的食品故意造假违法行为。

3.1.3 信念性素养:食品安全信念性素养是指公民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对食品安全本质与价值的认知水平及以此为基础的行为态度。消费者的信念性素养是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关注食品安全,能够正确选择安全食品信息渠道,能够分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迷信和伪科学思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念性素养是自觉承担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把食品安全当作食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道德底线。作为企业而言,利润肯定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要讲安全,更要讲良心,要把食品安全作为一种信仰,有了这种信仰就有了做好食品安全的内在动力,有了食品企业自律的道德基础。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的信念性素养就是从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角度,把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维护政治大局、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高度,严肃对待食品安全每一个环节的行政执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把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关口,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食品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和执法监管者因为在食品安全层面上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以对食品安全健康素养的知识性、行为性和信念性的内涵要求也不同,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三者和谐统一。食品安全知识性健康素养是改变行为的基础,食品安全信念是转变行为的动力,食品安全行为改变是知识、信念共同作用的结果。试想当今中国,如果实现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养成生产经营安全食品的习惯,消费者养成健康消费的行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认真执法监管,营造出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问题食品终将销声匿迹,食品安全风险必将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张勇局长在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2013.

[2] 李素华.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J] . 中国健康教育, 2008, 24(5): 385-388.

[3] 鄢建江. 关注大学生健康素质的思考[J].江西教育,2005(2):56-57.

[4] 韩丹.健康素质、体育和健康[ J ].体育与科学,2003,24(4):11-14.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R]. Geneva: WHO,1998.

[6] 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Currentbibliographies in medicine Bethesda[EB /OL]. http: / / nlm. nih. gov /pubs /cbm/hliteracy. html.2003.

[7]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首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D]. 2009.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693.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51-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从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食品药品监管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食品监管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工作的前沿阵地、执法一线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素质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重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食品药监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准绳,努力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水平

食品、药品的管理是被称之为“人命关天”的大事,搞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生命权,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自觉地把行政执法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确立以和谐为特征的执法新理念,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促进依法管药。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运用报刊、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各种宣传形式,开展药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要经常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到农村药店、个体诊所及卫生院相对集中的乡镇进行现场说法,提高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学法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加大监管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围绕依法行政这一轴心,突出监管重点,加大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可在乡镇聘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兼职药品监督员、信息员或协管员,加强农村药品质量检查,强化农村药品质量的监督。建立假劣药品举报箱,设置热线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要建立健全“办、审、定”三分离制度、行政执法效绩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药品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药品监督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队伍素质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为此,要成立中心学习小组、普法小组,制定中心学习小组学习计划和普法计划。坚持每月组织一次领导和干部学习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及公共法规知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有效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制度》、《行政案件档案管理制度》、《罚缴分离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流程、行政执法案件审核流程等工作程序,规范工作行为。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在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中,人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论是作为普通百姓,还是执法人员,都将制约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深度,但执法人员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

二、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在全系统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基础性作用,担负的市场监管任务繁重,承担的责任重大。其执法人员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水平强弱,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管水平问题、能力问题、监管问题和形象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成为重要因素。当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七大精神等系列任务,都为每位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以人为本,以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提高素质、强化职责、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努力使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思想上得到新的升华,工作上出现新起色,充分展示食品药品监管机关的蓬勃发展、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全新的面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二)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机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的职能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职能的重大变化,经过两次体制改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有效监管,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促进食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干部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系统组建办事高效、运作协调、执法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三是不断加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履行部门职能的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提升社会形象,规范内部建设项目,为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相比,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较为庞大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关能力建设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切实加强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是提高队伍自身条件迫切要求,是加快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改变目前队伍现状的迫切要求

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就基层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言,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工作部署的要求,更是自身条件、现实情况所决定的。近几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利用“换岗实践”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理念;通过党课党会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修养;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干部职工道德修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的说,要全面完成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目标,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优执法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提升执法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内涵。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处于系统的前沿,基层执法人员是直接面对广大经营者、消费者,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的直接履行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违法犯罪的智能化、高科技化、有组织以及手段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专门人才,因此,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教育、业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府派出机关,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公务人员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首要任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就必须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的学习,重点学习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大政方针,努力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并将这些政治理论通过从事食品药品监管的具体工作转化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创建和谐机关,推动整个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学历教育。这是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目前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学历教育,要结合食品药品监管的实际工作,甄别个人情况而定。对学历较低的人,要求其通过自学争取更好学历,对学历较高的同志,要求其争取其他的学位、岗位资格证,力争一技多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

再次是业务教育。业务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是我们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工作长期没能解决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干部队伍的业务教育应包含基础业务知识、更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三大部分。

基础业务知识的教育应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些年龄偏大、基础业务知识较差的人员开展,切实解决少数干部因基础较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工作障碍,从而从最基层最个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更新知识,则是顺应时展、系统体制改革及知识更新的要求而开展,不论是食品药品专业的人员还是其他专业的人员,必须随时学,尤其随时掌握专业理论,包括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且要在专业理论娴熟的基础上,打好法学理论基础,弄清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治、什么叫法定程序及法律同国家、政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的关系,从而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法律法规,依法公平、公正的行政。

业务技能则是指各个业务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技巧问题。即要有遇到咨询服务“一口清”,遇到执法问题要说得明、摆得平,查处疑难案件时要拿得准、放得开的技能和应对监管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要通过全员办案的形式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素质,按照边干边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会办案、不会办大案、要案的现实问题。

第四是职业道德教育。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形成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调整各自的利益和冲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如何处理好“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如何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自我约束比制度保障更有力量。因此,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干部队伍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摸清底子,制订计划。统观学界研究,大都认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了不少力气,但是针对性不强,要对全系统的现有的队伍素质进行全面的摸底,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还需要下一番工夫。从基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提高全员整体素质是解决的有效途径。

2、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重业务轻教育”、“重管理轻素质”的思想,把该项工作放在促进大局、提升服务的高度中认识和把握,不断增强全体干部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现实情况表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系统基层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和技能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业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上,应适当增加投入,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深化业务技能,不拘泥任何形式,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4、健全机制,严格考核。全面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强大的压力机制,促使每位执法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在重用、重奖素质高、贡献大的干部的同时,要下决心对水平低、能力弱、修养差、不能适应本职工作,特别是不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修养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让人人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提高素质、爱岗敬业、促进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必须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位工作人员出色完成履行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总之,食品药品是关系到人民日常生活健康的大事情,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之一。对于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从普通大众到执法人员都是监督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不论是从为了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力度出发,人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简介:韦升坚,男,广西河池东兰县籍,广西河池食品药品检验所干部;韦杨,男,广西河池东兰县籍,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慧萍.依法行政.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效率[J].中国药事.2005.8

[2]高知鸣.药品监督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研究[J].中国处方药.2008.4

[3]赵林.试论药品监管违法行为的事数形态和法律适用[J].中国药事.2008.4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岗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前言:我院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进行了食品企业岗位调研,在行业、企业专家讨论归纳基础上,进行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专业核心能力确定。其次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与岗位结合的职业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了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就业岗位与发展方向分析如下。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高职教育目标为宗旨,结合食品企业安全管理岗位技能的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才的能力,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方案的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需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需要,着眼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以化学、生物学、食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知识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能力为重点,以综合素质为核心,面向食品行业,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及监控、食品检测、食品生产等第一线工作,高职层次的德能合一、知行合一、具有良好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实用性人才。

三、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依据是就业岗位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以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为主体,以公共选修课为补充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架构和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开放性。

以符合食品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在食品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更新课程内容。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注重实验实训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了与理论教学并行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各类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

(二)课程体系构架。

以食品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为依据,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围绕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对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通过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设计课程体系结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区域经济及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招生对象,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多种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均衡地设置学习领域。形成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教、学、做、用”相结合为特色,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线的基础教育、职业发展、道德养成三个平台。

1.道德养成平台

是针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科学与人文、体育军事、心理等社会素质培养设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及公共选修课程。

2.基础理论平台

是为本专业学生工程技术和职业素质培养而设置的基础课程。设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基础化学、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必修课程。

3.职业发展平台

是为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设置的应用性或技能型课程。本专业职业技术课程体系是以食品质量安全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以食品检验技术、食品生产技术等学习领域课程为辅来构建。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本专业核心课程为: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认证共计3门课程。专业核心技能为: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技能、食品检验技能、食品微生物检验技能,共计3项核心技能。职业能力为: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能力、食品检验能力、食品质量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工作岗位及岗位职业技能,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及培养方向构建职业课程体系,培养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葡萄酒法规;质量观;卫生观;安全观;教学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09-03

法、贮存方式和商标标识内容等方面的规定。通过酿酒法规的实施,使葡萄的种植、基地的发展、葡萄酒的生产、销售等行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很少有人去冒触犯法律的风险,生产和销售不符合酿酒法规的产品,更别说是假、冒、伪、劣产品了,从而使葡萄酒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人们在遵守法规的基础上公平竞争,更注重品质的改善,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假葡萄酒等信任危机与健康安全的现实需要

由于葡萄酒的投入产出值高,利润高,产品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我国葡萄酒的生产量、消费量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全国葡萄酒生产厂家也从30余家激增至900多家。假葡萄酒、假洋酒短期行为泛滥,“通化假酒案”、“傍拉菲”、“山寨”洋葡萄酒等一系列被媒体聚光的“焦点”都突显出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环境不理性与不规范。所有这些环境都会为葡萄酒的生产商、商、进口商或经销者越来越多感受到行业压力、恶劣的贸易条件、恶性竞争和行业利润所驱使的,为此,共同净化葡萄酒市场环境、引导葡萄酒消费趋势、建立葡萄酒质量标准以及准入制度,全面促进葡萄酒法规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填补监管真空的尴尬之需。

如何普及葡萄酒法规教育,规范葡萄酒生产、经营者的行为,成为行业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本课程为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选修课程,也是本领域内国内外率先最早设立的课程,在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法律素养之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示范性。此课程是葡萄酒企业、高校学生及葡萄酒品酒师、酿酒师、酿酒技师等相关技能认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迎合了社会之葡萄酒质量安全之需要、政府监管之期盼、参与者必学之所需。

二、确立葡萄酒 “三观”理念

为了适应葡萄酒行业需要,前置设定了具有普世葡萄酒质量观、卫生观、安全观(简称“三观”)的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理念,这也成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培养的首要任务和“葡萄酒法规”教学导学的目标。

(一)从产品生本视角分析,必须树立葡萄酒质量观

产品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了产品本身的寿命,这与产品生本分析休戚相关。产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的概念已不单是产品本身的适用性,还要包含产品的社会责任,产品对环境、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对社会的影响等都要考虑,这才是成熟的质量观。质量是企业一个最起码、最基本的存在条件和生长条件。产品与质量是不可分割的[2]。我们应树立全面的科学的产品质量观,全面强化质量意识要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生活的每个环节,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去认识和对待质量问题,正确地处理葡萄酒质量与产品技术、市场需求、销售价格、管理等方面的关系,促进全民、全社会牢固树立葡萄酒质量意识和质量观。

(二)从危害风险分析,必须树立食品安全观

食品安全不但关乎行业存亡,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自2008年“三鹿”事件以来,“三精一水”葡萄酒、农药残留等食品企业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成为一个高危行业[3]。对葡萄酒安全而言,首先对葡萄酒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其次,对葡萄原料使用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及葡萄酒添加剂、加工助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建立关键控制点和预防措施,使潜在危害被消除、消灭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确保葡萄酒安全化,树立安全观。

(三)产品质量义务分析,必须树立卫生观

《金匮要略》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4]人体必须依赖食物来具体地维持生命,但如果忽略了食品方面的卫生,则可导致疾病丛生。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如2008年的奶粉事件、茅台亚硝酸盐事件的报道,在报道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对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如何定位,应采取何种相应的报道策略,对维护国家、企业和公众的利益至关重要。葡萄酒应该注重“事前控制”,在生产、销售、消费环节中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衍,确保葡萄酒免受微生物二次污染。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健康、绿色、安全的生活理念,葡萄酒企业更应该保证葡萄酒的安全卫生,将消费者健康放在第一位,树立卫生观。

二、普世“三观”与“葡萄酒法规”课程教学模块的融合设计

葡萄酒法规课程首次从源头抓起,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其设计知识模块体系主要包括葡萄、葡萄酒、市场监管三大模块。葡萄模块是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之一,包括葡萄产地生态与环境、农药、肥料及种植技术规程、运输与压榨、葡萄优质标准;葡萄酒酿造模块是课程的理论应用部分,包括葡萄酒生产工艺规范、危害分析及控制、卫生规范、设备维修、允许添加和禁止添加的辅料,可选用的加工助剂;市场监管目的是进一步加强酒类市场管理,实行生产者、经营者质量责任意识,有效防止假冒伪劣酒品流入市场,主要包括地理标志、市场准入、经营规范等内容,并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环境认证、质量认证、HACCP体系认证等过程贯穿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理论应用内容,起着衔接良好技术操作规范与系统监管知识结构模块的作用。在葡萄酒法规教学模块明晰的情况下,设法从“三观”融合葡萄酒质量责任教学领域,潜意识、有序地衔接教学目标,积极有效地探索融合方法、方式。

(一)构建模块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三观”知识体系

为凸显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四个层次效力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层次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三观”知识体系。模块如表1。

表1模块与目标对接表

(二)制订契合教材内容体系的教学方案

葡萄酒法规课程教材的标准、规章、法规、操作规范等内容与葡萄酒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紧密相关,实现使法规可操作、可执行和可实施,克服葡萄酒专业技术理论―法律(政策)监管―实践的作用机制滞后性,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单纯描述,让学生认识葡萄酒专业必须“作为”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作为”和“不作为”的意识。此外,法规教材不可能也无必要在反映葡萄酒技术与法律空白案例新进展上面面俱到,为此,在教材和作业中常常提示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补充教材内容。

(三)模块纵横衔接,布置研究性学习作业

为体现特色纵向、横向、内生向等三维联系,在“三观”境界下指导各个模块间、同一模块各章节间的设计,并设有“知识链接”栏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综合分析葡萄酒法规设计“三观”模块的时代意义、基本内容、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并以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成立小组,明确目标和任务,透视葡萄酒行业现状,开设学生研究课题的作业,提高学习兴趣和针对性案例或解读术语。

三、课程教学模块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葡萄酒“三观”意识

对于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要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应当多运用“三观”案例去进行论证,用法理和技术原理来说话,但要注意避免对案例的简单堆砌。课程重点在于葡萄酒法规的法理、技术规范的可操作、可执行和可实施的掌握以及法规、规章、规范、标准等法律效力的实际运用。

(二)把握“三化”的规范性、系统性、预防性

强化学生从业意识,潜意识树立葡萄酒生产标准化、葡萄酒安全化、葡萄酒市场规范化的“三化”教育。因为本科生基本上不具备行业知识和企业实践“三化”经历,很难充分体会和把握法规可操作、可执行和可实施的各类复杂因素,为此,以产品质量责任为根本,贯彻“三观”与“三化”有效对接[5-6]。

(三)培养“作为”与“不作为”的意识

加强葡萄酒从业人员的应尽产品质量义务、作为与不作为,让学生结合葡萄酒专业逐步领悟管理规范[7-10]。避免过多事实性知识的罗列堆砌和单纯描述,让学生认识葡萄酒专业必须“作为”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作为”和“不作为”的意识,树立普世“三观”。

(四)克服机制的滞后性

法规是动态修改或颁布新的法规,这必须克服葡萄酒专业技术理论―法律(政策)监管―实践的作用机制滞后性,及时补充,预警和防范出现监管漏洞或监管真空,确保葡萄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三观”指导下《葡萄酒法规》课程教学体系及导学路径设计,突出葡萄酒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与方法,强调从业人员的应尽义务与作为,让学生结合专业逐步领悟管理规范。使大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的关联性角度出发,关注国家葡萄酒产业管制、产业发展,关注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并站在葡萄酒质量责任及安全上对生产实习和市场实践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既集成葡萄酒酿酒技术与标准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又培养合格理智的葡萄酒从业人员的葡萄酒责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葡萄酒技术性、安全性和社会稳定性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理解法规的价值和局限性,养成热爱法规、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法规的情感和意识,形成科学的法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和财,王华.葡萄酒果酒法规与市场监管[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付勇.论顾客导向的产品质量观[J].商业研究,2001,(2).

[3]张明.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质量观[N/OL].中国国门时报,[2008-12-08].http:///pa-pers/zggmsb/20081208/n26.shtml.

[4]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5]余航.法学素养的初步淀积――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张翅.法律传播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11).

[7]赵海燕,戴秀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

[8]龚萱.关于“基础课”教学理念转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9]李喜,范利国,姬翠梅.医学专业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0]万传华.非专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途径探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收稿日期: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