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的要素

健康教育的要素

健康教育的要素

健康教育的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重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由于中职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教学,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在走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热切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言传身教

中职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的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讲普通话、文明用语,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行为习惯教育。

(二)行为习惯教育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保持初中时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职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中职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

三、不断强化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正常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从而为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形象及其给学生的印象,对教育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学生从这里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爱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而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而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人格、身体素质、职业能力,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总之,中职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学校走入社会之前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过程,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不能马虎和松懈。体育老师应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

健康教育的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健康素养;学校健康教育;整合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健康方面的问题也变得尤为突出,很多人受到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折磨,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于健康教育的关注。学生作为年青一代,正是生长发育、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同时,学生由于在学校中进行群体性的、统一的学习,比较适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学生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1.1定义

健康素养指的是个体能够较为准确的获取、理解、加工和处理基本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知识、信息、技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最终具备保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

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向个体或者群体传播、传授和普及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和服务,帮助其树立健康意识,并且自愿学习和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使其具备保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摆脱不良因素的影响,减少患病、死亡等情况的发生,最终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作为传播和传授对象,针对其身心发育的特点、学习的环境以及对健康的需求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与健康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消除健康不公平,良好的健康素养又有利于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1.2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准确的获取、理解、加工和处理基本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和服务,具备健康素养,运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危害健康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和增进健康,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一是使学生具备健康行动能力,学生终有一天要进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健康行动能力才能自觉抵制不利于健康的因素的影响,尽最大限度的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二是使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环境相整合,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学校环境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为健康素养的培养和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最为理想的环境,增强学校健康教育的说服力。

2、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存在较大的地区及城乡差异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在师资、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及城乡差异。有些地区缺少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校医和保健师;有些地区的学校根本没有健康教育方面支出的经费;有些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卫生条件极差。

2.2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但是,直到现在,所培养的学校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极少,而开设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也是极少。在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也大多由体育教师、校医务室人员或者其他科任老师代替,直接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低下,草草了事。

2.3教学形式单一,教材不够完善

在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方面,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和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疲于应对,缺乏兴趣,难以引起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在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缺乏科学的、专业的、系统的、实用的教材,难以对教师和学生起到参考和指引作用。

2.4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进展情况的评价仅限于学校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这就直接导致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限于书面试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健康教育书面成绩高而实际健康状况差的尴尬局面。

3、学生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

3.1将学校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学校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教育发展的新的重要方向,标志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是学校积极开展和深化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工作应当摆脱传统的以学习成绩论成败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体育教学地位和作用,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传授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通过体育课堂上的运动实践以及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习惯。

3.2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

对于学校健康教育方面师资的培养,首先应注重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师、医务室员工、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迅速加强其在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其次,应加强师范院校在健康教育专业方面的培养力度。

3.3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材质量

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在学校健康教育课堂上比较有趣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或是兴趣点相投的内容,融入健康教育知识,将学校健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增加学生的兴趣。在学校健康教育的教材方面,国家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及地区特色,制定相对科学的、专业的、系统的、实用的教材,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引作用。

3.4积极探索学校健康教育的经验,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学校可以将健康教育作为特色进行办学,以此来吸引家长的目光,这就学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不能再将传统的试卷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学校可以总结和吸收先进的经验及理念,根据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特有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86-89.

[2]杨袅.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1):102-103.

[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06(5):90-93.

健康教育的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健康素养;健康教育与促进;监测干预;山区居民

[中图分类号] R19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124-05

健康素养是以包容地、公平地享有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体[1]。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对健康素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将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立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行为因素,提高山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2013年9月,我院建立^镇一体化紧密型医联体,为进一步了解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大力推进社区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两年来医养结合试点、健康小屋的运行、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和科普演讲比赛、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进行有效的健康理念宣教与管理,探索出符合柯桥区山区居民特点的基层健康教育模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总结,为新模式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研究方法

以文献复习与系统检索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与疾病管理的关系、干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等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1.2 研究对象

柯桥区平水镇15~69岁,排除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居民。随机定额抽取健康小屋所在地的2个行政村共10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再随机定额抽取1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得分变化情况。

1.3 干预方法

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和《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为内容,采取以信息传播、同伴教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健康教育课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小屋定期开放及参与式教育等主要干预措施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具体为:开展12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12场健康素养知识巡讲、9次义诊咨询等;开展健康场所创建、镇卫生院定期发放健康素养知识宣传片、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张贴健康素养宣传画报、责任医师入户宣传发放有关《健康素养66条》的读本、折页、单页等一系列宣传材料共计12种53379份,入户率100%;加强媒体沟通,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广告等全方位推进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评估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1.4 现场问卷调查

以国家卫生部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问卷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健康素养包括三个维度(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五类健康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共71个条目,包括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34个条目)、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0个条目)和健康技能(7个条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干预前调查时间2015年3月,干预后调查时间2016年3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以Epi Data软件双遍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所获健康素养得分资料为计量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的统计学差异,选择α=0.05作为统计检验水准,P

2 研究的内容

按照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水镇健康小屋所在地行政村,先按2015年各村(居)的服务人口数(包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分为两类,每类再各随机抽取1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定额抽取5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每个样本村再次定额抽取50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变化情况。

2.1 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的试行

2.1.1 宣传材料的制作 宣传内容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与基本医疗素养等。

2.1.2 教材和课件的制作 制作统一的《健康素养66条》、《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生活指导员工手册》等授课教材和“精品讲堂”40个课件,将培训手册中重要的信息统一编写到课件中,形成规范的讲课版本。

2.1.3 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随机选择2个村做为试点单位,每月定期开放健康小屋,开展1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场所创建、健康管理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镇卫生院社区责任医生定期发放健康素养宣传画报、《健康素养66条》、疾病防治宣传资料等,强调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同时,社区责任医生用统一版本的精品讲堂40个课件对居民实行面对面集中宣教,普及健康素养核心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对每期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教育课堂作跟踪和调研,收集参与者反馈的建议和信息。将试点单位推进过程中收集到的建议和信息做分析归类,修订原《培训手册》和培训课件。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前后自身对照,但前后调查的对象均来自实施干预措施的2个村的随机抽样样本,可近似于前后自身对照。

2.2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

通过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从“供需”双方进一步了解本项目实施的满意度,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3结果

3.1 健康素养干预的总体效果

干预前,居民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45.89±10.8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53.34±10.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1,P

3.2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得分情况

干预后居民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健康素养五类健康问题得分情况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居民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的得分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通过一年时间对山区居民开展健康素养集中干预后,经前后两次调查,山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方面有较大的增长幅度,说明山区居民对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有较高的需求,通过1年干A,每月发放宣传资料,定期开展健康小屋自助式服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管理和全科签约服务工作,创新基层健康教育模式,得到了山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

结果还显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基本医学知识匮乏,特别是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通俗易懂的干预效果较好,比较容易被居民接受;而专业性较强的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不太强容易被居民所掌握,这将是今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4-7]。本次干预研究表明,需要进一步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健康科普报道数量,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都喜欢听、乐意做。同时,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健康教育的权威性、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8,9]。

改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固化后就很难轻易改变[10]。对山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随访管理的地点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应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技巧和责任心,将健康教育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中[11-13]。同时,乡镇卫生院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坚持预防为主,推进防治结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和科普宣传,围绕健康维护、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老年保健等重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就医能力。要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科技工作,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群众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人人守护健康”的理念,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面向社会宣传倡导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庭开展知识普及和健康促进,结合老年人健康特点,开展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提高老年人群健康素养[14]。

研究表明普遍性的干预措施对提升社会弱势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作用可能比较有限,也提示我们目标人群的干预效果与人群自身特点紧密相关,受人群的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15,16]。因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要从认真分析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人群所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为干预策略制定的指导依据之一,以保证效果为目标,选择适宜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实行因人施教、分类干预。另外,干预工作中还要注意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对目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改变的影响[17,18]。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除受个人接受度、判断信息的能力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信息本身的难易程度、表达的方式和传播技巧。书面材料是最简单易懂且便于居民使用的,对于低文化素养的人群,内容简单易懂,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书面材料更容易被理解。

本次调查分析了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措施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针对低健康素养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监测干预。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要针对农村人口健康需求,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人口健康意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5 建议和对策

5.1 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

2013年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重点讨论了非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如前所述,健康素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19]。因此,提升全社会素养水平绝不仅仅是卫生计生一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各成员部门均负有健康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部门要切实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协调、倡导,为全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技术支撑。

5.2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为契机,以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为平台,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充分认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解决当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9]。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宣传和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大力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建设,各行各业要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和优势,打造出一批健康教育基地,成为日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固定阵地。充分发挥功能单位对社会和家庭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推动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5.3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尤其是农村和山区等重点地区,基本医疗素养和慢病防治素养等重点领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青少年、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深入广泛地开展健康素养促进活动[19]。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坚持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重点覆盖农村和山区的原则,不断增加对项目活动和经费投入,加强对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争使更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山区居民受益。加强学校教育工作与健康促进,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提高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从学生时期抓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去影响他们的行为。中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很多观念和行为习惯已根深蒂固,改变起来会更加困难。此外,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接受信息能力变差。因此,开展中老年人健康教育时,要认真研究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优化常规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成效。

5.4加强实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优秀实践

认真研究山区健康题,大力开展适宜技术研究,加强科普信息内容建设,不断创新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和载体,提升健康教育效果[19]。积极学习国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先进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本土化研究,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实际工作水平。

5.5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也对全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各成员部门都要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每个人要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从多层次、多方面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6小结

本研究在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具有创新性。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总体的满意度较高,采取健康教育与促进、开展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有效果的,应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和慢性病预防素养为重点内容,以农村居民、老年居民、低教育程度居民以及低收入居民等为重点对象,实行有侧重性、分类指导的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总之,我们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

有研究认为有效的健康促进应包含良好的公共健康政策、支持性的健康的结构环境、社区行动、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个人技能、支持个人健康决定的环境这6项关键性的行动和策略[21]。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创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环境,拟定最佳的健康促进政策和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多部门协作,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佟丽,胡俊峰,侯培森. 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6,4(22):293-295.

[2] 王晓杰,林小邀,张骑奔,等. 山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3,25(8):84-86.

[3] 姜迎华,吴慧芳,耿倩影. 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J]. 西部医学杂志,2014,1(26):110-112.

[4] 徐倩倩,陈国崇,王潇怀,等. 宁波市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5,10(27):1064-1066

[5] 杨文燕,尹爱田,吴群红,等. 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评价及其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J].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5(7):33-34.

[6] 翟高峰,高洁,何伊莎,等. 南京市雨花台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 职业与健康杂志,2012,2(8):29-30.

[7] 林玲,蔡波,杨自力,等. 南通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1,9(18):42-44.

[8] 何亮,吴红辉. 居民健康素养浅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12,3(23):114-115.

[9] 徐水洋,王磊,杨清,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1,23(5):5-11.

[10] 陈雅蓉. 县级医院引入健康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1,12(22):16-17.

[11] 刘卫东,俞清,刘林飞,等. 江苏省淮安市常住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 8(2):120-123.

[12] 曾庆奇,常春,蒋莹. 健康素养与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492-497.

[13] 王晓康,闵捷,李晓宁,等. 江苏省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5,10(18):3477-3480.

[14] 杨国莉,严谨. 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策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36):250-252.

[15] 虞哲彬,潘佳玲,郭林杰,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6,2(28):113-120.

[16] 陈蓉姝,谢国祥. 2012年江宁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杂志,2014,3(7):70-71.

[17] 傅灵菲,余登来,王静,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调查[J].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12,6(3):66-67.

[18] 王孝千. 富阳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与思考[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1(21):18-19.

[19] 姚宏文,石琦,李英华.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 人口研究杂志,2016,40(2):88-97.

[20] 彭元槐,范光,黄超群,等. 创建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2014,6(21):56-58

健康教育的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47

1 前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并发生了许多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之一。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迫切而需要。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2.1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能够与社会相互协调,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其生命具有活力,其身心潜能能够充分发挥,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过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其判断的标准也是多维度的。一般而言,心理健康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表现为心情愉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的一般常态心理;二是表现为与他人相处有些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但经过调节、调整可恢复常态的轻度心理失调;三是适应严重失调的严重病态心理。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有正常的智力,对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②对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③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

④对情绪具有较强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有健全的意志。

⑤人格品质完整统一。

⑥善于与人交往,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和谐。

⑦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

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这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2 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所以大学生也要承担越来越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开发智能潜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这个阶段,或者由于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家庭、社会对他们期望过大、过高而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3.3 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就随之而来,并由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4.1 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门的教师采取特定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观念是片面的,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并调整教育工作,使教学活动、管理活动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4.2 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还要具备与大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个别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备这些素质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来实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第三,针对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齐的现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

4.3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学校不仅要强调德智体等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门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功能互补。这样,在改变了各科教学现状的同时又塑造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推动了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5 结束语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我们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个人、教师、学校通力合作,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滕易伊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3]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体系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6.

健康教育的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读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二、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任丽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