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政治工作综述

思想政治工作综述

思想政治工作综述

思想政治工作综述范文第1篇

思想政治工作在车间生产管理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车间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在认识上还有以下误区。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从属于生产经营。基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难免会与生产相抵触,同时,基层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政治素质存在差距,明辨是非能力不一,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总是感到生产管理是“前台”,思想政治工作却成了“幕后”,这些让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打折,使基层人员误认为改革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如以前重要。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可有可无。基层工作的零散性和思想政治工作量化难的性质,致使基层车间认为只要搞好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完成生产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有没有都行。这些听起来有道理,言外之意是思想政治工作只需走过场,应付一下差事就行了。很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哪个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搞得好,团队精神和点斗力就强,相反,员工思想就会混乱,人心涣散,生产就会不稳定。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削弱,反而还要再加强。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计划,没有实施。有些基层车间党支部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信心,总是感叹思想政治工作不被人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地位,还有的同志认为搞政工没出息等,想方设法转行跳槽。这些现象的存在也使一些同志思想盲目了,工作懈怠了,看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过程中大有作为的一面。四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新问题不断出现,基层车间思想政治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生产管理形势在变,员工的社会生活在变,员工的观念在变,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需求在变。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干部产生了为难情绪,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做,这既有面对生产和生活当中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多的因素,又有政工干部本身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思路不清、难以适应等。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不高,作用不明显,甚至有观望等待的现象。

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车间团队精神

1.培养团队精神,要有一个高标准的发展目标。要培养和发扬车间团队精神,首先必须树立一个高标准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高标准的目标能有效地号召、激励、团结、引导员工为了这一目标而共同奋斗,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员工中发挥引导舆论、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鼓舞信心的作用。从而增强车间的凝聚力,形成团队精神。

2.培养团队精神,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车间领导班子。团队精神并不是自生自长的,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车间领导班子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和激励。任何一个集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将这些个体的力量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长短不一的十个指头形成劲往一处使的拳头,那么这些个体只能是一盘散沙,团队精神也就无从谈起。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对待团队工作的太度表现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主动”为了整体的和谐而甘当配角,“自愿”为团队的利益放弃个人的私利。

3.培养团队精神,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通常来说,实现车间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思想教育手段和经济手段这三种形式来实现。运行良好、健全有序的激励机制能促进和激励全体员工爱岗敬业,不断加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促进车间团队精神的形成。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企业员工看到了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景,认识到了岗位不是一成不变,岗位可上可下、可升可降的形势,会增添勤奋工作、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决心。调动他们的敬业爱岗、团结拼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推动团队精神的形成。同时,良好的激励机制又能使广大员工自觉地加强学习、勤奋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在客观上推进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团体智力资源。

三、培养团队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要勇于创新

1.由“两张皮”向“渗透型”转变。随着生产的发展,车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生产管理脱节现象,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滞后于形势、方法不适应、覆盖不到位的问题。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分配上形成了一定的差距,社会上产生一些不正之风,员工的思想受到严重影响,并直接反映到生产管理上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当前的形势,把思想政治要作渗透到生产管理工作之中。

2.由“单一型”向“大政工”格局转变。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是行政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目标。思想工作不是党群干部的专利,不管是车间党支部书记,还是党群干部,不管是行政领导还是技术骨干,都应该积极主动地结合业务工作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大舞台,营造一个大环境,创造一个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的氛围,凝聚特色的团队精神。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明确责任,努力提高全员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装置长周期平稳生产,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生产同步,相互补充,在内容上“和弦”,在动作上“联动”。

3.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生产实践中,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竞争、开放等特性,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说教转为平等参与、由事后转为超前、由政工型转向知识型、由随意性转为规范性。因此,处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创新方法。坚持每年一次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党政一把手必须参加,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自己创新的解决办法和工作思路。

4.由“政工型”向“综合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型国企管理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好坏直接影响车间队伍稳定和装置生产,党支部书记的能力决定了车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因此,支部书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首先,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企业利益和员工精神需求为己任,以人格的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员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为目标。其次,要努力克服三种观念。一是认为搞政工吃亏的观念。二是认为有权才有一切的观念。三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的观念。第三,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开阔新视野,拓宽知识面,研究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思想政治工作要有艺术性,找准思想问题的结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扣生产、紧扣员工,从急需解决的思想问题入手,从员工关心的事入手,从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入手。打开问题的结点,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生产中去,取得良好效果。

四、培养团队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要先行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任务是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工作任务。车间思想政治工作应结合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岗位操作、劳动纪律、团结协作等融入每个班组和各个岗位管理之中,避免游离于车间管理之外。

1.由“走形式”向“重实效”转变。在当前车间员工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民主观念、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的条件下,不能仅限于依靠行政手段搞活动、作报告等单纯的政治说教,为避免“走过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生产相结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让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催化作用,成为安全生产的助力。

2.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随着员工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有所改变,不能一味地命令、灌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使思想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综述范文第2篇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important education resource which is worth utilizing,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school edu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of college students.However, the value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not given adequate attention, the family education also has series problems in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change our minds; renew the educational ideas, to strengthen the link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family,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庭教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famil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94-02

0引言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由于家庭教育向高等学校的延伸日益明显,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家长与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1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1.1 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的启蒙性,影响的长远性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是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我国已将家庭教育列为我国儿童事业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家庭教育是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影响是终身难忘的。[1]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利于避免教育的“真空”状态和“后教育”状态所谓真空状态是存在于学生和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误区。学生家长往往在孩子升入大学后就彻底放松了,一是认为孩子该懂事了;二是孩子一般上学离家较远且住校,对高校缺乏了解;三是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家长一般是孩子说什么信什么,缺乏同高校老师的主动沟通。[2]高校老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行为能力,应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更人性化,更尊重学生,同学生家长联系是否是“无工作能力的”表现。以上误会会导致学生在上大学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真空状态和后教育状态。

1.3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有利于一对一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行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自学生进校有专人管理。按规定1:150比例配备1名辅导员老师,但很多高校都达不到这一标准,有的甚至达到1:300以上,这导致辅导员不能关心到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观察每个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家长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情况,以便于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同时,学校也应该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与家长共享,便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2.1 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其子女思想觉悟提高的关系调查研究表明,86.2%的家长在学生的高中时期,为了达到让学生能够考上较理想高校的目的,能够主动保持与学校以及教师的沟通及联系,以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的表现;同时,93.1%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异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

2.2 家庭教育未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家庭教育还未进入工作日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状况的不足18%,一般只是从学生档案中简单看一下基本情况,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文化背景,学生与家庭亲友之间的关系状况,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期望等各种思想教育信息。在学校的思想政治计划中一般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各级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2.3 学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不主动或者不愿意接受家长指导是高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幸福带来的快乐,能为学生在受到挫折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过程。对于远离家庭而在大学学习的学生,由于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不畅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显得极为单调。

3解决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现存问题的措施

3.1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自身的素质如何,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习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严谨务实的作风,往往是引导孩子积极进取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对自己要严格要求。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其次,要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第三,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原则问题上,家长不能唯唯诺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是非颠倒。第四,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切实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带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言行举止方面为孩子起表率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良好的品格和人格传给孩子,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2 家长教育孩子要用新的理念和科学为了使家庭教育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氛围,有事与孩子多商量,充分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所选择的符合本人实际的成长目标。其次,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孩子谈心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和心理状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三,对孩子实施教育应有针对性。家长要在了解孩子思想道德、学习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教育。针对性越强,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3.3 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良好氛围高校在鼓励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学习讨论,牢固树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进一步认识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在帮助学生成才,促进学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明确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这项工作同样是光荣的有作为的。

4结束语

研究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希望引起高校的注意,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提醒广大家长重视孩子在各个阶段的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激励功能、示范功能和调控功能,不仅重视知识,更重要重视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综述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首先从我国历史纵向分析维度梳理了其历史进程、其次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从横向分析维度对其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1-04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关键性的素质,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政治是人或事物显性或隐性的围绕公共权力而开展的社会活动和关系模式。政治素质就其内涵是社会成员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运行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判断、认知取向和参与能力及程度,根据社会成员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主观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它是社会的人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个体特质,既是政治的主观化,也是主观的政治化。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是根据高校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大学生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确立指标体系,运用可操作性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索信息资料,经分析整理,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立场、观念、信仰、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价、判定和反馈,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政治教育效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采用精确查找方式对1979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上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相关的249篇文章分析研究,就目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综述。

一、纵向历史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现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中发现,中国从古代到近代,还没有直接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专题历史研究,但是由于政治概念和活动最早出现奴隶社会,与其性质理念相连系的是人员素质评估历史研究,研究者大多数是史料性的复述,缺乏整合性,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历史梳理的不够系统。笔者综合各家观点,系统的归纳总结出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归纳整理,研究发现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历史渊源与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政治素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政治素质评估的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现阐述如下:

(一)中国古代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萌芽阶段

《论语·公治长》中记载:“孔子招收学生时要面测一番”,内容包括德行与智能,他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由于后来发现对宰予与子羽的测评有误”,故确定在“言”、“貌”之上再加“行”,并强调以“行”为主。他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记载:“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以上史料文献表明,在公元前至春秋战国,我国古代已经出现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思想和方法的萌芽,政治素质的评估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人才选拔需要。汉代至唐代,从学生毕业入仕中举的要求来看,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逐步起步,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隋代杰出教育家王通认为要“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德”。宋代,学生素质评估已经制度化、法律化,并且直接与学生入学紧密相关。《宋史》中记载:对于道德品质优秀者,则可以免试入学。“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舍”、“如有孝弟、睦姻、任恤、忠和,若行能尤异为乡里所推,县上之州,免试入学”。明代,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评估。

(二)中国近代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融合吸收发展阶段

民国27年颁发的《青年训练大纲》,对大学生有专门的品德评估指标,譬如:仁爱、信义、和平、礼节、服从、整洁、勤俭、助人、忠勇、孝顺、有恒等,其中也不乏政治素质评估的量化指标,而且每一项都有其根据。随着心理测验的产生,评估成为一种测量个体素质差异的有效工具,在西方世界迅速普及起来,因受其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刘小平等认为:“中国近代的学生素质评估,主要体现在1905年,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1916年,我国心理学家樊炳清将西方的比奈-西蒙量表引入中国,并在江苏、浙江进行测试,1924年,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发表了比奈测评。”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专业化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政治素质评估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晰,专门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应用而生。

1、在实践发展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些学校开展了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小结、学生自我鉴定、班级写评语等考核工作;1984年,以上海各高校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测评测评应运而生,其中包含专门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其特点是德智体三方面分别建立指标体系,分类计算。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应列入‘211工程’评估标准。”其中,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作为整个德育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政府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也因此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在理论层面,1986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理论开始进入经验总结阶段,其中不乏指导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的理念。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建立了较为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体系,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横向现状研究综述分析

(一)意义研究综述分析

研究者大多都认为开展素质评估和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分别从时代意义、人才培养意义、素质测评功能功用等方面进行一般性的言语阐述。任福全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的研究对于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曹俊伟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的定量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祝虹,杨勤刚认为:“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核心的素质。大学是学生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阶段。随着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的进入和思潮的交错,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仰、道德观念、法纪准则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信仰迷茫等现象,而传统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过于主观,未能很好地起到评价大学生政治素质状况、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提高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容和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意义在现有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及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度挖掘。

(二)概念研究综述分析

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核心概念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即熟而又非熟的概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大多数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理论基础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者们看法不尽一致,既有可取之处,也有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的问题。首先,在政治素质内涵界定方面,王驰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的政治修养或人们的政治思想品质。”这种解释直接或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导致循环定义。那仁敖其尔认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这种解释含义过宽,它的外延明显大于被解释项的外延。奚广庆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和所达到的政治水平,表现于实际政治生活中就是指人民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能力。”这种解释较为模糊,解释较为泛化。其次,在政治素质外延方面,钱源伟认为:“任何人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正是这四个方面组成了人的政治素质的心理结构。”这种解释在阐述其外延范围时,使子项之和小于目项的外延,对政治认同、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内容没有涉及。李春雷,郑绘等认为:“政治素质的外延相对广泛,除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爱国情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念外,择业观念、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等外延,主张道德和心理素质的高低与政治素质密切相关。”这种解释使概念的外延得子项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不太严谨。笔者认为:概念的内涵应当揭示事物的本质,概念的外延应当从多角度涵盖事物的表象,由此,政治素质就其内涵是社会成员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运行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判断、认知取向和参与能力及程度,根据社会成员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主观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

(三)内容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研究内容主要从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机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内容等方面。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方面,都是围绕“大学生政治素质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这个框架展开。刘小云认为:“少数大学生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化所征服,在政治立场、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上发生异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机制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是处于从属地位,是为更好的政治课教学所服务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理论课意义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效果研究等四个方面。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应有很多部分组成。任福全认为:“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研究探讨是组成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四个部分。”

3、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对一级指标的划分和角度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主张大学生政治素质应该与道德品质和志愿服务内容处于同一级别层次的指标,这三者共同包涵于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之中。曹俊伟认为:“政治素质评估体系应该被包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体系、应该和道德品质和志愿服务处于同一级别的评估层级,其中政治素质评估指标包涵政治理论课学习、政治态度、参加政治活动和遵纪守法等分指标;道德品质包括思想意识和品格表现分指标;志愿服务包括时间记录、突出事迹和表彰奖励等分指标。”有的学者主张遵纪守法应作为政治素质的一级指标。其中,思想品德一级指标包括思想政治表现、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等二级指标;职业道德一级指标包括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等二级指标;法律观念一级指标包括法制观念、法治观念、法律修养和法律思维等二级指标;道德实践一级指标包涵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二级指标。有的学者更主张从多维角度设置评估指标。祝虹,杨勤刚等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应该从维度和经度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维度方面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等四个部分。经度方面包括知、情、意、信、行及果的统一。”对于其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参照了詹万生和冯克诚等学者的相关划分。笔者认为研究的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应重点结合时展,研究探索结合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评估指标和评估内容体系。

(四)方法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现有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评估方法,然后进行一般性的介绍阐述。任福全认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方法有笔试考试法,日常考察和评价法,社会实践评估法、研究考核评估法等。”对大学生政治情感、意志、信念的评价方法采用测试法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隐部分采取自测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一定行动表现出来的外显部门采取他评法;对于大学生政治行为及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基于观察的评议法。“有的专门就某一种评估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工具进行分析,再运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运用分析”。曹俊伟认为:“由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估具有模糊性,评估开展时评估主体对客体认识存在模糊性,同时思想政治素质的许多指标不能用数据来表示,也存在模糊性,基于上述因素,采取模糊综合评估法较为适宜。1、确定评价指标集和个指标层的权重;2、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的评语集;3、对主准层各指标进行评价;4、计算评价对象的模糊评价矩阵和数值处理。”笔者认为上述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鉴于政治素质的意识和行为特点,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采取的一般是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较为适宜。

三、研究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工作已经能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研究趋势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评估学理论和相关评估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呈现以下研究趋势: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多学科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学科化研究趋势紧密相关,大学生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发明显。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补充、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刘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不断地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它的发展既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又是日益突破和超越学科自身边界化的束缚,不断吸收运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促进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上述观点强调了吸收运用其它学科的最新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服务,但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还需要借鉴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计算评价模型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定性分析和量化考核相结合,促进其科学性。

(二)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现代主体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化进程是密不可分。徐志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是指受教育者本身,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和能动、创造精神。”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本身,其自身政治素质的发展也需要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特色鲜明的特征。邹厚亏认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帮助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发展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使自我教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上述观点客观地强调了受教育者大学生结合社会发展,及时更新受教育内容,倡导主体性自我教育,对于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内容有重要作用,但在强调主体性的环境下,笔者认为还应当积极探索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自我评估,达到自我反馈,自我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国际化和实践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国际量化考核方式是密切相连。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核评价方法,多数观点认为思想观念的国际化,要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大胆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借鉴、吸收他国的有益的东西来发展自己。在国际化的同时,有的学者提出评估实践化倾向,任福全认为:“传统考试方法只能检验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记忆,不能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要积极倡导实践性考核,学业全程考核和课业分期考核,多种主体参与考核、在考试中引入讨论研究机制等等新的考核考试原则和办法。”此外,非量化评价也逐步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总之,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中笔者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从纵向维度分析了我国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相关的历史进程、从横向维度分析了关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研究现状,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李云.政治素质释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6-110.

\[3\]庞辉纪,红王实.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4\]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论语·公治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6\]论语·学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文中子·立命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南雍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刘小平,邓靖松.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33.

\[1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6.

\[13\]任福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观点综述\[J\].消费导刊,2009,(9).

\[14\]曹俊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15\]祝虹,杨勤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6\]徐海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个案\[C\].全国优秀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17\]李春雷,郑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18\]刘小云.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M\].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人民日报,2004:10,15.

\[20\]李冉.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08,(1).

\[21\]刘德福,刘莉娅,马亚平.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277,300-303,353-375,559-564.

\[23\]冯克诚,舒达.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估督导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874.

\[24\]曹俊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2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6\]刘双,曲洪志.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7\]徐志远,曹杰,王咏梅.社会化与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文化教育论坛,2003,(4).

思想政治工作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综述

一、研究概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004年8月26日)中提到:“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各级宣传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各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自文件下发以来,辅导员工作研究呈爆发式发展。就本人搜集到的研究成果而言,纵观国内近10年来的高校辅导员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辅导员角色定位、队伍建设、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与深入,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研究不断增强。本人将在下文中对近10年来的研究做一个总结综述。

二、研究主要内容

1.辅导员角色定位

研究普遍认为,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重要骨干力量、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基层的执行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认真做好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忠实守护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者、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员、校园安全稳定的维护者。

2.辅导员队伍建设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杨晓慧认为,要在国际化视野下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他认为“国际化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发展趋势,也是一种带有特殊‘语境化’标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结构。在国际化视野下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准确把握国际化给队伍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切实树立主体性思维,构建主体论研究范式,完善标准化职业建设体制,实施联合化培训培养模式。”亦有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基于管理理念。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的李宏刚、李洪波、石祥在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b88008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c-a/2006/01/026);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sgsy2009yb223);江苏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jdxgb201012)《基于管理理念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述评》中强调:“基于管理理念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述评包括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发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同时,提出应从管理理念出发,构建辅导员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模型,以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为抓手,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3.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背景、内涵、建设发展等方面。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研究中心在这个方面的研究表现尤为突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教思政司函[2007]37号)阶段性成果——《加强高校辅导员培养 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一文认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当深入研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着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工作。;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科研项目“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sz022)的最终成果——《高等学校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机制的构建》阐述了高等学校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机制的要素,分析指出研究生辅导员职业吸引力低、培训体系不完备、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是构建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机制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工作实际,提出了化解制约因素、加快机制构建的建议;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张秋辉、王文雅在《略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指出,目标体系构建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本文从辅导员队伍当前的现状出发,循序渐进地探索了确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发展目标的依据、原则及基本构想,力图构建出科学、系统、动态、发展并符合当前客观实际的目标体系。 此外,关于该专题研究国内还有大量论文进行过论述。

三、结语

综上,近10年来国内辅导员工作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领域研究将会日趋出现系统化、体系化的更富成效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培训培养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 2008年13期.

[2]田茂,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07年03期.

[3]杨晓慧,国际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维,高校辅导员, 2011年05期.

[4]高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教育研究, 2013年04期.

[5]赵扬,让制度进发新的“生长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再思考,思想理论教育, 2013年07期.

思想政治工作综述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相伴而生的网络文化也越发丰富起来。网络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用之不当则会产生阻碍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越来越依赖网络文化的推动作用。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则是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此足够的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党和政府中长期教育纲要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化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如何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正确引导学生加强“三观”教育,又要充分的发挥网络文化的优点。本文拟从网络文化“双刃剑”的功能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综合论述。

1 网络文化之内涵与特征解读

对于网络文化的含义的理解,学术界有分歧众多,在此不一一赘述。笔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在现有的计算机发展前提下,以信息输送和信息接收为核心,对周围文化产生一定辐射,并在虚拟的网络中所形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因子。可以看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的发展为前提的,对与人们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文化的特征主要有虚拟性、便捷性、丰富性、国际性等四方面,较为通俗易懂,不一一阐述。

2 网络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对上述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况的了解可知,网络文化的价值是巨大的,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可以说,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带来的快速便捷的方式获取教育信息、教育方法等,及时应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巩固和深化研究成果,

(1)高校通过对网络的掌握和控制,加强校园网建设。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想出多种教学方法,对于网络教育的巨大作用而言,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建立校园网,在校园网的醒目位置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让学生在了解学校信息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建立健校园网,该网络应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消息过滤。在目前的高校网络建设中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信息更新较慢时比较突出的问题;开始领导专栏,使得学生无法亲近学校的网站;专业信息匮乏,学生不能在其中了解到本专业的专业动态。针对上述的具体问题,学校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网页站点。在增加专业信息资源方面,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

(2)各高校利用网络普及计算机技能,通过竞争使得学生了解网络的重要性。普及使用网络的知识,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中呼声最强烈的内容之一。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计算机活动中心,其中配置电脑等网络工具,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网络操作,这样既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他们对网络的掌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的网络监控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正当的引导其利用网络,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3)网络课件进课堂。在现在很多高校中,网络课件已经非常盛行,老师利用网络制作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课件开发的较为明显,几乎可以达到普及的程度。教师通过网络课件的制作进一步了解授课的内容,同时也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接受知识的平台,知识易于接受。比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制作课件,下载一些早期关于马克思主义介绍的视频资料,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能充分发多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向”,使政治教育更加生动。

3 规范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网络文化的发展不仅在实践中有巨大的应用市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如网络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复杂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现实的思想教育中趋利避害,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重视。

首先,优化高校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应对能力。

教学资源是高校教育的源动力。在网络环境下,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的新型教师队伍极为重要。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政治水平,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政治责任感,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进行网络传播,进行网上思想教育,能及时发现问题,着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能力。

其次,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调控手段,同时还要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水平;注重“两课”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深奥的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软件,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同时,面对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潮流,高校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手段,控制信息源头,净化网络空间。

最后,大学生应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应对网络诱惑。

大学生应当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下进行“三观”修养,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网络诱惑。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浅薄,不能对网络进行有效识别,除了学校应该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加强自身修为,实现网络运用效益最大化。

4 结语

大学生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在网络环境下强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重视,希望能进一步研究,共同完善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迪.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