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述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两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一种,它比较重视发展学生的情商。非智力因素需要后天的探索和学习才能形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培养非智力因素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发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包含很多因素。有道德品质、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则主要涵盖了意志、情感、性格和兴趣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人的心理素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日程生活中,人类行为的结果好坏、过程和方向都会受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制约的关系。例如,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智商,但是并不能说明他的行为能力很高。《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他的智商可谓不低,但是他的生活却需要经常靠朋友才能维持。虽然这不能代表其非智力因素很低,至少说明了他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想要当一个合格企业家,需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企业家经商的能力要高;其次德商要高,因为德商直接决定了企业家的诚信度;然后情商要高,情商和企业家的为人处世有直接关系,这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问题;最后是智商要高,智商直接决定了企业家在管理企业过程中的决策走向。四个条件中,只有智商属于智力因素,其它三种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语文课改的作用

(一)培养非智力因素是高中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生着变化,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对语文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体验。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发展,还能提升新课改下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所在。

(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促进对语文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行为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大多都是关于文言文内容的学习,这些文言文中,有对于某些事件的见解、有对政治的批判、有对事物的赞赏、对民间疾苦的反应等。字里行间都充盈着作者的人生世界观和思想感情。课文中的这些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反方向进行理解,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提升的时候也就更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三)可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教育之所以需要改革和发展主要是因为社会和国家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高中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状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未来走向社会的思想基础。只有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才能拥有健全的品格,也才能更加顺利地踏入到社会中。

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

学生们非智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方法有很多。

(一)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树立对非智力因素的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如果将某种思想强加到某个人身上,强迫其加以实施,将会遭到相应的反抗。无论是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还是对一些其它科目进行学习,都需要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待学习,越主动效果就越好。可见自身意识的培养对于学习有多重要。此外,老师也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将其自行贯穿到教学的始终。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们一般都很注重自己的讲解。所谓讲解式的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们在下面边听边做笔记。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不仅没有了思考的空间,还失去了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往往都喜欢在考试之前,进行知识的死记硬背,这种学习只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往往也只是依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理念考试要点来讲解,完全和教学的方向与目的相背离。

(三)完善教学方式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 素质教育

“教育的成败,教师是关键。”教师素养是素质教育深情的期盼,而课堂教学机智正是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成分,是教师智慧艺术的展现。

一、课堂教学机智的教育价值

1.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机智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动力

新课程的课堂更加关照学生生命成长,课堂不再是“传经布道”的场所,而是溢彩流光的生命之河。同时,也正是教师教学生命的流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生成新的不确定因素,给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机智提供了契机,铺设了平台,把握时机,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2.教育机智也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新课程的深情呼唤

在新课程中,学生也是课程发展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历,人身体验等直接经验在课程中占有了合法地位,并把他们视为知识学习和人格建构的奠基因素,与课堂中的间接经验一起共同构筑知识结构和人格基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行为技巧。构筑和谐的教育,更需要新型的课堂教育机智的参与。

二、语文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1.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需要教学机智的闪现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将抽象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和能力,这个过程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的作用。

2.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学机智的捕捉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文学即人学,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语文教师更要关注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而教学机智就可以捕捉这个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机智灵活地从学生那里发掘有价值的信息,生成丰富而有意义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

1.培养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学机智是教师灵魂深处教学观、学生观的行为外化,反映着教师的综合素质、体现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所以只有加强教育思想建设,才能固本求源。教师务必认真学习,并深刻体会新课程理念,从传统教学经验中大胆取舍,牢牢把握教育新思想的精髓,并以此反思教育,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对其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引领教师教育水平同步发展。

2.努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在新型学习方式中,教师将会面临大量不可预设的复杂问题,面对这些层出不穷、新颖独特的问题,长期习惯“单向传授”教学方式的教师将会面临极大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能力。

3.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新课堂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偶然事件”和“意外”,其实这些事件并不偶然和意外,他与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思想的背景下,一切言行都能找到归宿,所以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自信,遇事沉着,处变不惊,积极主动找到与课程的联系,把控全局,便能成竹在胸,决胜千里,就能调好“育人”和全面发展的琴弦,弹出最和谐、美好的协奏曲,这正是生成教育机智的必要心理准备。

4.提高教学情景的敏感性和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机智所面对的教学情景中突发的“意外”事件,教师无法预先设计,要维持课堂动态平衡,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当机立断,准确恰当地反应。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教师具有敏锐分析判断能力,高度的课程敏感性。

四、语文课堂教学机智运用

1.因势利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势利导”,首先要“因势”,而后才能“利导”。当然,“导”的过程中也会对“势”产生反作用。因者,顺也;因势,即顺着现有并发展的形势、情势。利者,顺利,使有利也;利导就是使行为有利于引导、导示也。

2.冷静思辨――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智性教育 理性教育 诗性教育 审美教育 可持续发展

为使语文教学沿着高效、有序、科学的轨道发展,并真正落实其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就必须在推进语文智性教育的同时突出理性教育,在强化语文诗性教育的同时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智性教育、理性教育、诗性教育和审美教育同等重要,这四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总目标服务。

一、开发多元智能,推进智性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具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和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十分重要。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以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为例,授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学习活动:查阅写作背景,搜寻需要的信息,阅读、理解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生互相讨论、分享网络阅读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言语、运动、交往和自省自知等多种智能的发展。授课时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在朗读及比较阅读中体会意境、加深理解,培养阅读技能;在交流、讨论中开展合作学习,开发言语、反省及人际交往智能。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的智性教育就有了推进。

二、加强思维训练,突出理性教育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能力就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突出理性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理性教育可以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去抓:一要培养学生思惟的广阔性,“纵横发散,打开思维拓展之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尽量想宽点,想远点;二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措施时,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诱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做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四要训练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五要训练学生的变向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改变习惯思路,摆脱思维常规,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书籍,寻求首创性的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辨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自然就会增强。

三、注重情意熏陶,强化诗性教育

“诗性”一词最早由18 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柯提出,他认为人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智慧”,整个“新科学”的建构都是以发现“诗性智慧”为前提。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材向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以充分发掘学生的“诗性智慧”,就必须重视诗性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意熏陶,强化诗性教育呢?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引领学生进行教材经典阅读是强化诗性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能感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重返经典阅读之乡后,熏陶渐染,会逐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满足自己精神成长的需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类是“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的。强化诗性教育,引领学生诗化自己的生活、诗化自己的情感,从而“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是语文教学的高级追求!

四、提升语文素养,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对审美教育也做出了具体说明:“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德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审美教育上无疑是明智的、科学的。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培智学生的特点决定他们听语文课常是如同“听天书”。因此语文课上经常是教师表演“独角戏”的冷清景象。培智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我们该如何破解上述现象,从而提高培智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激发培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针对培智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下几点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导入有故事趣味的情境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教师要根据培智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若能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地带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认识上下”时,画一棵大树:下面是小兔的房子,上面是小鸟的家,小鸟和小兔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里了?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从而引出学习方向,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提高了兴趣。

2.教学要符合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着眼于生活,创设恰当的氛围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场景中观察、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语文。作为教师应结合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那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概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实用语文第三册认字《高、矮》时,我请3个学生排好队,让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就符合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各自发表看法,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这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培智学生由于智力缺陷程度不同,其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不加以细分,则会出现相反的状况:轻度的学生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得不到发挥;重度的学生由于能力较弱,所以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而无论哪类学生也都很难体会到学习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因此在培智学校的课堂上,实行分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分层就是根据纲要教材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科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别定位。从培智语文教学来说,在制定认知目标时,特别注意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相适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D类自闭症学生无法说出字词的意义,就不能将这一大纲要求的目标硬套在这类学生身上,而是根据其特点对目标进行调整,将目标改为通行动来感受字词的意义。

在教学中对作业分层布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每节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对学生布置相应层次的作业。

从课堂教学分层次到作业分层次,学生完成了从学习到实践的认识过程,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能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为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进步和发展。

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提高培智学生学习效率

1.让培智学生爱学语文

培智学生的脑机能损伤导致智力低下,在学习过程中反应迟钝,特别是对于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会更吃力。多媒体课件中优美的画面及绚丽的色彩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认识蜜蜂时,先放一段活泼有趣的音乐让孩子们轻松下来,然后用课件展示出一幅大自然的美景,屏幕上先飞来两只蜜蜂在鲜花上采蜜,然后又飞来一只蜜蜂,引导培智学生学习蜜蜂,就这样,培智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抽象的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弥补了缺陷。

2.让培智学生会学语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例如《认字》时,为了帮助培智学生更好的学习,我拿出我准备的实物水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孩子们积极地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认识简单的字。最后我又用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认识,这样在充分的掌握了算理之后,为今后举一反三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培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他们抽象思维上的不足,让他们对知识便于理解,有助于解决培智学生学习困难这个老难题。

培智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导师制教学;英语教学方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1-0051-03

教育的现代化不仅是传统教育的自我更新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的求索过程。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理念被我们认可、了解、采纳、借鉴。本土教育应该如何选择性地吸收并创新性地融合国外教育,这是当今中国教育现代化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试以国内的高职英语教育和发端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教学”为审视对象,探索前者融合后者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一、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的概念范畴

在探究“融合”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弄清楚高职英语教育以及导师制教学各自的概念范畴。高职英语教育,指的是在国内的高职高专开展的英语教育,它既包含通用英语教育(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础性教育)的内容,也更多指向于职业英语教育(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一个分支,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环境下运用英语能力的专业性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使命的复合型教育。

导师制教学,指的是13世纪中叶发端于牛津大学的一种定期的、小规模的“精英教学”模式。作为讲授课的有益补充,导师制教学以专题辅导课的形式,按照1∶1或者1∶2的师生比进行授课,有针对性地讨论讲授课中某些未竟的论题,“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师布置选题、学生课前准备、撰写论文、师生辩难、课后总结为主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1]。

二、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核心理念的融通性

高职英语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应超越于中等职业英语教育、成人职业英语教育和一般性的职业英语培训。即不满足于职业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单纯复制与灌输,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举一反三的变通意识、更新专业技术的能力、创新精神等“职业心智”。也就是说,在教学的核心理念上,高职英语教育是指向于以心智培养为终极目标的自由教育,而自由教育恰恰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自由教育同样应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之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沦为“培训大学”,“那种纯粹职业化的教育路径将会把教育的长期价值排挤出去”[2],因此,高职英语教育理应成为启迪心智的自由教育。

导师制教学的核心旨归也是关乎心智的培养。在牛津大学的传统教学理念中,启蒙、启发与启迪心智一直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牛津的导师制教学正是传递自由教育、培养心智的重要路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前期开放式的论文选题、导师‘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学生与导师激烈的辩论等环节,无不体现出一种思维的自由[3]。这种思维的自由,常常表现为论文选题的开放、自主思考、独立策划,课堂讨论中师生间的随机质疑和批判,课后总结过程中的理性升华。经由这种思想的沉淀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而批判性思维归根结底是一种质疑、探索、反思、创新的心智。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师制教学通过鼓励、激活、训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大夯实了自由教育的心智培养基础。

高职英语教育在核心教学理念上追求“职业英语心智”的培养,而导师制教学同样以“批判性心智”的激活与训练作为重要旨归。二者的落脚点都集中于“心智启迪”这一自由教育的根基之上。因此,两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息息相通的。

三、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的融通性

导师制教学是一种小规模教学。其最初的师生比为1∶1或1∶2,后来逐渐转变为“小组教学”。这种“小组教学”可以引入高职英语教育。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往往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存在,“一刀切”式地训练、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通用英语能力。这种“大课”、“合班课”往往教学效果不佳,授课教师很难兼顾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听课需求。将大班按照学生的层次、专业划分为几个二三十人的自然班、开展“小组教学”,师生彼此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教学目标容易达成。总之,高职高专应积极采取对策,通过扩大师资、改善师生比,积极引入导师制“小组教学”,努力实现职业英语教育的因材施教。

除了“小组教学”,导师制的“任务式教学”也值得高职英语教育借鉴吸收。在导师上课之前,事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在相关范围内选择论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然后在导师辅导课上表述自己的思路、观点、研究方法等,即完整、清晰呈现这一课业任务的完成过程。这种“任务式教学”方向感明确、压迫性强,且有后续检测的跟进。这就大大延伸了导师制的课堂教学:带着“任务”进行课前准备、围绕“任务”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任务”做出课后总结。之后,再执行新的“任务”,开始新一轮的教学循环――课前、课中、课后连为一体。由此可见,导师制教学是一种教学链长、强调执行性(或操作性、应用性),且目标定位和检测机制相对完善的“负责任”的教学形式。高职英语教育也可以采用这种“任务式教学”,“职业英语的教学不能从语法或词汇出发,而是围绕任务进行组织”[4];“教师指导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完成各项任务来训练英语交际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5];“职业英语的特点决定教学不能从语法或词汇出发,而应围绕任务进行,如填报表、使用计算机软件程序、电话咨询、用英语命令执行操作、英语命令或传达指示等。任务学习可使学生联系新的学习项目,融入现有的知识网络,提高职业能力”[6]。这些观点充分说明了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实行“任务式教学”的可行性。在具体操作上,高职英语教育首先要学会打提前量,仿效导师制教学将任务布置提到课前,而不要仅仅局限于课中。学生带着成型的“任务”来到课堂,先口头陈述,然后经由教师点评,指出问题给予疏导。因为学生熟悉自己的“任务”,所以教师的讲评就会顺畅很多,往往可以直奔主题、就事论事,省却很多铺垫性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有了前期的“任务”准备,又经过口头陈述强化记忆,自然能够顺利消化吸收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高效率教学,极易达成教学目标。因此,积极融合并创新性发展导师制的“任务式教学”势在必行。

在导师制“任务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还并行着一种“诊断式教学”。针对学生的论文陈述,导师要提问、质疑,以“诊断”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辩护,激发“辩难”意识。事实证明,以质疑、批判、辩论、探讨为主要内容的“诊断式教学”往往最能磨练学生的心智,是导师制教学通向自由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英语教育尤其要重视这种“诊断式教学”。因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普遍存在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尤其需要“诊断”的介入。职业英语往往有着特定的应用范围,很多词法、句法、章法都需要规范地呈现。而学生常常把握不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用词含混、移花接木、表意不清、率性而为等违背语法规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介入、随机诊断、常常反问、积极质疑,而学生经过准备自然也会拿出相应论据进行辩驳。经过这样的“辩难”、探究,对于某个词语、某些语法现象、某种语用的把握,学生往往会产生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和发散性理解,进而提高举一反三能力、综合运用职业英语的迁移性能力,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职业英语从业者。而这种“批判性心智”,正是高职英语教育的核心追求,也是导师制教学的核心理念。

无论是“诊断式教学”还是“任务式教学”,都需要在良性的情感互动中展开。导师制教学创设了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平台,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情感式教学”。因为教学规模小,导师和学生的交往更加个人化、更显亲密。师生之间往往不拘礼节、彼此通融、讲求平等协作。特别是导师对学生的肯定性反馈和耐心等待,更是成为教学关系的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多鼓励、肯定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讨论,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宽容有序的教学局面,让人性和职业性并行于高职英语教育的课堂内外。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高职英语教育“育人、育智”的终极使命。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认为高职英语教育融合导师制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但同时也要看到高职英语教育融合导师制教学的难度。第一,导师制的“小规模教学”成本很高。高职高专有没有付出投入代价与时间代价的勇气、能否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度性扶持等需要考虑。第二,导师制的“任务式教学”需要学生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作保障。而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能否保证“任务式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高职高专的教务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从制度上压迫学生去完成“任务”。

参 考 文 献

[1]黄文博.导师制教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5.

[2][英]大卫・帕尔菲曼(David Palfreyman).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黄文博.牛津导师制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3(1):275.

[4]商文.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成人英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