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道德;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38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经过理性思考,所确认和形成的道德原则、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等,并具有与之相应的行为和能力。通常意义上,即人们将长期教育、生活实践积累的知识升华,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含理想信念、爱国、民主与法制、诚信、责任等等。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水平,需要突破学科的边界,深入探索思想道德培养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联系,彼此相互借鉴。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指导下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研究正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1 建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在康德理性主义哲学和杜威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诞生。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人的知识建构。康德研究了个体经验对于认知的影响和作用,强调个体经验在认知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杜威则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取是源自一定的社会情境,强调社会情境的重要性。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核心问题,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建构的本质是将外在的客观规律、行为法则、事物属性等在个体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即对事物属性、规律、外在联系等达成深刻的理解。奥苏泊尔提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确定获取新知识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既不是一张简单的白纸,也不是脑袋空空走进课堂。大学生在以往十余年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他们对很多事物、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即便有的问题他们并不是那么明确的了解,但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认知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法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将知识直接灌输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基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信息处理、转换与接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聆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观察和思考学生的具体行为,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相互交流,建立了解与信任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将外在信息内化思想认识,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现状

(1)当前高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缺乏创新,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侧重学生的组织管理。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忽略大学生个体在思想道德素质上的显著差异。

(2)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缺乏成熟而独立的思考判断力,往往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年轻、有活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思想仍不成熟。当今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件或思想都能迅速而广泛的进入大学生的视野。

(3)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泊。当代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当前,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走向深水区,随之浮现出各种的社会弊端、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当前,党内的腐败问题仍然突出,大学生作为青年人,对于社会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无法正确的理解、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从而有可能走向极端。

(4)人生观、价值观悄然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分配,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也悄然走进大学生心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上更倾向于个人利益考量,而非社会责任,从而导致某些价值观扭曲,崇尚享乐与金钱,迷失自己。

3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对大学生原有认知和价值判断体系进行提升和拓展。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重点在实践。大学时期是形成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阶段,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行为实践中,点滴积累,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2)重视情感培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针对有个人需求的大学生展开一对一式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心理咨询、观点讨论等等,通过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增进师生彼此之间的了解,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去理解和思考。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青春期,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接纳的过程,更应该是大学生理想信念逐渐形成和建立的过程。人很长一段时期,大学思想道德培养都忽略情感培养。而思想道德正是基于人的认知和情感上建立的,对引导者的尊敬和信任可以促进其在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观点接纳与认同,并产生积极的实践欲望。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深厚的情感基础,不仅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同时也是将大学生由认知学习转化为信仰的媒介。缺失情感基石,理想信念就难以建立,这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难点问题。

(3)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知识的讲授,还需要环境的熏陶和感染。良好的周边环境可以对群体中的个体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作用,使其同化。充分利用班级、宿舍两个集体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中形成关心、理解、有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当学生处于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中时,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不经意间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4)建立合理的思想道德行为评价体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促进思想道德认知转化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不仅是认知理论学习和教化,而是理论见之于行动,将行动的内化为思想道德信仰和个人行为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显性认知式教育与隐形的信仰式导引教育的结合。应将实践性教育、情感性教育与认知性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并且完善其配套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先进,周其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11):34-37.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文第2篇

一、 引导员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理论,是继承哲学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结晶,对于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指导我们从事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理想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引导职工站在历史的高度和社会的前沿,深入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的做到头脑清醒、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二、 培养员工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企业与职工之间存在着荣辱与共、互为一体的关系。企业决不会选择那些工作扯皮、推诿、敷衍应付、推卸责任的人来做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党政工团等部门应从员工进入企业的那天起,就要注意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其立足岗位、早日成才打下基础。同时,也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任何企业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没完没了的抱怨、发牢骚,或者当企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心想着跳槽、换工作,对企业三心二意等,这都是缺乏对企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员工,永远不会有所成就。选择对企业责任感和忠诚,也就是给自己选择了通向成功的路。

三、 加强培训,培养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推动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终身学习是职工参与企业竞争,实现自我价值,适应时展的最好途径,也是职工提升自身能力的终身选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首先,员工自身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第二,企业要为员工学习搭建平台,通过鼓励职工利用多种途径学习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外语知识等,充分挖掘和发挥员工的学习潜能,造就一支掌握先进技术、懂得管理、能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队伍;第三、发挥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组织优势,为员工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职工确立新的学习理念,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四、 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思想道德建设是否能抓出成效,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一是领导干部必须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企业发展大纲。二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德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领导干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政策的执行水平,更关系到企业整体工作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企业的道德风尚。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示范教育。俗话说,职工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企业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切实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挥党员在企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要管好、教育好身边的人。这里既包括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也包括领导干部的下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就内容看,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和工作实践素质;就形成的环境看,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诸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学校教育则是中学生素质形成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作为担负学校教育任务之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则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社会责任感和开拓精神。而这些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借鉴和吸取营养。

首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那无疑是一种空洞和乏味的说教。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只能增添枯燥感。像伦理道德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至今,事例何其丰富。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建安诗人曹植所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正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因此,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手,以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如果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给社会带来危害。

其次,通过悠长的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培养和熔炼出来的优秀的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炎黄的团结和统一,并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而中学历史教学就可以通过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讲授,来增添中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元谋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使西方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世人震惊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是我们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张赛通西域、玄奘的西游、鉴真的东渡、郑和的七下西洋”,这些又是我们中华民族勇敢的见证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宋诗词,马王堆的玉帛,随县的编钟,云冈石窟,敦煌飞天,堪称世界之最。《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世界史学之奇观。祖冲之、张恒、僧一行、李时珍使中国古代科技乃至世界科技达到巅峰。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只到今天仍为世界人民叹为观止。面对如此辉煌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学生一定无比骄傲和自豪。对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史的讲授,启发他们发奋,为了自己祖国的文化不在延缓而增添一份历史的责任感。

再次,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推力。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不都是有着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古代的都江堰和大运河的开凿,造纸术和印刷术等的发明这些都是民族进取精神的表现。特别是近代以来更为炽烈,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革命”,毛泽东的“探索”,这些都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勇于开拓未来的革命事迹。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文第4篇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具有极为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内容占四分之一,毫无疑问,中学文言文教学对培养当代中学生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等,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体现为:以语文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从理论格局上说,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统领教学全局的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则处于被统领的地位,是为了贯彻落实教学总体目标而服务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可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但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课程教学总体目标的要求。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由文言文的独特性决定的。“文以载道”,古代文言文的内容往往与日常推崇的平凡抑或高尚的伦理道德、人生跌宕起伏的真实情感体验等有关,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讲解文选,梳理大致脉络,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对文选中具体化的文字、词汇、语法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而二者都不可能回避对古代伦理道德和情感体验的讲解,从而使得相关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用古代伦理道德和情感体验的精华教育学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是实现语文总体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

要想实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首先需要有一个合理教材。合理的教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对文选的选取,理应是有助于对关键文字、词汇意义的阐释的。有此基础,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把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恰当位置。

中学文言文教学通过对文选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掌握相关文字、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在对文选的串讲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放到字义、词义、语法特点、修辞特点的阐释中,要注意掌握合适的“度”,把握所用的“时”,切忌信马由缰,影响课程本身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要在文言文文选的串讲中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并对其涉及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阐释和扬弃。

古代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因此,授课中涉及某一道德内容时,教师要把它与其所处的系统联系起来。

有不少文选,如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抑或是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必修四的《季氏将伐颛臾》等,主要内容或表达的情感倾向即为论述古代伦理道德。诸如待人宽容、重义气讲诚信、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等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可谓俯拾皆是。在教师的串讲过程中,除了对内容阐释进行必要的扬弃外,应对古代伦理道德的内涵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如可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如以下一段文言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①

要想讲清楚这段文选,必然涉及我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而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础就是孔子创立的仁学。仁学的内部结构可以概括为:以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根基,以提高自身修养为方法,以“恭、宽、信、敏、惠”②等为修养、处世准则,以“爱人”为标志,以建立及维护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宗旨,以拥有多重内涵的“仁”为主要内容,五个方面相互联系、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包含克己、复礼、爱人、忠恕等诸多道德修养准则。由此可以看出,“忠恕”的“仁”的重要内容,“忠”与“恕”二者一正一反,却又合二为一。所谓“忠”,就是以己所欲譬诸他人、成全他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所谓“恕”,则推己所厌及于他人,不以恶加于他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忠恕”不仅是“仁”的重要内容,还是实现“仁”的重要方法。正因如此,曾子才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若不对传统道德加以阐释,则中学生对以上一段文选的理解将很难到位。

另外,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除了串讲文选外,还要介绍古代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理论性知识,即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知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这种特点必然会影响中国语言文字,使其呈现出独特状貌。因此,在介绍相关理论性知识时,必然会涉及古代伦理道德内容。

如在介绍字词时,从字的本义和形体结构入手,讲解古代伦理道德的内容。以“仁”字为例,《说文解字》解释道:“亲也。从人、从二。”这里的“亲”字表本义,即“亲爱”的意思。讲到“仁”这个涉及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核心的字,不能不涉及仁学。“仁”为什么从人、从二呢?宋代徐铉解释说:“仁者兼爱,故从二。”所谓“兼爱”,在此指同时爱不同的人,而爱则是仁者的博爱,而非私爱。清代的段玉裁说:“仁者,爱人。”――孔子的仁学就是以爱人为标志的。《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这个注解是说“人”和“仁”意义相近,而二者本是同源的。“人”是“仁”的源字、母体,“仁”为“人”所派生。而仁学其实就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根基的。

又如“和”字,《说文解字》解释道:“相应也。”即本义为相应和,由此引申有调和、协调、和谐、恰当等意义。《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贵在能够使人、事都和顺、适当、融洽。《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以上两例可见,无论是对字的本义、形体结构抑或是引申义的讲解,都涉及古代伦理道德。

值得注意的是,对教学中涉及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进行扬弃时,所依据的标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改革的先进时代精神。教师应分析哪些内容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在今天仍有值得传承的积极意义;哪些是糟粕,在今天需要理性抛弃。讲解时力求自然、妥帖,避免牵强附会,要立足文选与教学,切忌过度地扩展引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关键时期走上正确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以下面的例子作为阐释:《论语?学而》和《论语?里仁》都提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对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要进行扬弃。“孝”,《说文解字》说:“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本义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在今天,人们理所应当对父母尊重、关心、爱护,特别在父母年老、生病时尽儿女之道,但又未必需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而像过去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提法则更不可取了。

(三)文言文教学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结合要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班集体,这就必然面临如何合理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不少学生面对此问题时感到困惑,教师在教学时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对于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传统伦理道德有许多准则。如“恭、宽、信、敏、惠”中的“宽”,孔子认为“宽则得众”,又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不会招致他人的怨恨。另外,孔子还主张“犯而不校”、“不念旧恶”,则“怨是用希”。不计较过去的仇怨,则别人对你的怨恨就少了。这些道德准则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是很有启发的。

三、结语

中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中学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责任和任务,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应当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有较为充分的把握,更深入、系统地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学生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多重意义和值得借鉴、弘扬的部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相关教学内容对提高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阳货.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范文第5篇

在进行八年级的《消费者的权益》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依据课本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汇入人文精神教学,进而使得学生实现素质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依据课本内容对教学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详细的讲课,使得学生理解社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我们需要诚实、平等、自由等等。随后,老师可以突然问学生:“想象你们当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而你们目前的任务就是把公司业务开拓到较为落后的国家去。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对产品的监测要求比较少,这就表示你能够运用比较低的技术去实践,进而节省资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同学们是保障自己公司的利益还是用户的利益?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结果?”老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还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接连播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等事件。而这些真实的事情也让学生展开了讨论,也使得他们对消费者权益的了解更加深刻。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且还具有诚信的认知,道德素质得以培养。

二、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以人为本,思想品德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相应的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性。老师在授课时,需要知道学生的差别所在,而且理解认可这种差别。思想品德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然而,老师需要知道,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不可以要求学生思想一致,也不可以要求学生品行相似。在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由民主的教学方式才是老师所应该追求的。在对思想品德的授课中,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是关键所在。老师要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要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别,不要要求一样的教学成果,那样只会背道而驰,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全面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得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在《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实施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说一说自身的理想和自身对理想的看法。起初,没有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情况下,老师便首先说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在老师营造的休闲氛围中,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而学生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有些学生的理想比较高远,老师便对这表示认可和肯定;有些学生没有实际的理想,只要求过安稳的日子,老师并没有嘲笑他们,而是表示充分的理解,而且引领学生对理想做深刻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大理想以及小愿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需要高远的志向,而是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同时认可他们的差异。在如此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变得勇于发言,也比以前更自信了,不仅对老师以后的授课内容印象很深,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规划,培养了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注重实际,整体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学生素质的培养、人生观的生成,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实践操作。而以人为本的授课方式也需要老师从根本上实施,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实践,再结合实际对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课,不单单是要结合书本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超出课堂授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而使得学生就算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身道德素质,进而变成真正的国家人才。相对于学生的成绩高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应该更加被老师和学生重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授课中,老师应该以人为本,切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品德的教学兼有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对初中生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够使他们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思想品德的教学也深刻地贯彻了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建立诚信、平等的社会体系,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祖国人才。学生作为祖国的重点培养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的机会,开拓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式。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