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范文第1篇

“无论中日以何种方式来开战,军工股必然成为大盘的一面旗帜。”据一位市场分析人士介绍,9月份以来,航天军工板块的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涨幅为13.15%,成为了页岩气板块之后的市场上又一亮点。

近期随着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令A股市场中的沉睡已久的航天军工板块的确火了一把。其中,北方导航9月以来上涨49.05%,而抚顺特钢、成发科技、航天科技、舜天船舶、太原重工、航天通信、中国卫星、洪都航空、中国船舶和中船股份等军工概念股9月以来涨幅均在20%上下波动。

那么,航天军工板块的获利机会在哪里?

航天军工板块“群情激昂”

受“事态升级”的刺激,军工概念股表现得有点亢奋。10月8日,长假后第一个交易日,虽然大盘表现不如意,但航天军工板块继续走强。据统计,当天航天军工板块上涨0.45%。在个股方面,当天行业内51股实现上涨,占比56.04%,其中,中原特钢、江南红箭联袂涨停,引爆市场热情,而抚顺特钢、北方导航、*ST嘉陵、哈飞股份、西飞国际、海兰信、成飞集成和高德红外等7股涨幅也超过3%。“在A股市场如此一蹶不振的背景下,个股能有这样的市场表现实属千载难得逢。”一位股民告诉记者。

此外,也有市场统计显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介入了军工板块,在西飞国际、北斗星通的买入席位上频频出现基金的影子。不过,相比基金等大资金机构性投资者,本轮军工行情的主力军更多的是游资。

对此,市场人士一致认为,军工股走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期“”局势升级。二是经过A股持续探底后,军工股估值位于历史低位。华泰证券认为,伴随着9月份前期下跌,部分优质军工企业已具备一定的估值优势,例如哈飞股份等市净率水平已经跌至2倍以下,军工行业估值逐步接近历史低点。而国外同类公司的市净率水平一般在2.5倍左右,因此该板块内的部分优质公司股价已具备一定投资价值。

此外,大盘探底回升走势配合,令题材不断的军工股率先崛起。展望军工板块后市,上述市场人士认为,军工板块就可能持续活跃,投资者可适当参与绩优品种。

“事件性因素”利好不断

除事件外,受事件性因素刺激而上演的上涨行情在航天军工股身上已经出现多次。3月份,有关方面宣布,中国根据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国防预算规模,2012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6702.74亿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676.04亿元,增长11.2%。多家券商认为国防开支的增长将推动相关企业长期发展,军工板块将迎来大年行情。

5月份,军工股再次上演连续狂飙行情。在5月9日,受中国官方“做好了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等系列表态消息刺激,在当天沪指重挫1.65%背景下,各路资金纷纷涌入板块相关个股,中船股份、亚星锚链、舜天船舶 、等军工类个股强势涨停。

6月,“神舟九号”飞船发射的系列消息给军工航天类上市公司带来利好,A股市场相关军工航天概念股再度卷土重来。

对此,东方证券认为,地缘因素的不确定性也会给市场带来投资机会。“从航天军工板块本轮的飙升来看,属于典型的概念炒作,显然是由游资发动的,而且板块的个股多数都是绩差股或微利股,从这个角度看,单纯靠概念炒作难以持久,风险也很大。”有市场人士提醒投资者。

中长期投资值得期待

“眼看着航天军工板块中的个股往上涨,看得我心里直痒痒。”股民张先生跟记者道出了他的困惑,跟进吧,担心被套;不跟吧,自己又觉得事件的刺激因素还没有结束,自己不应该错过这波好行情。

航天军工板块的上涨走势能否延续?分析人士均表示,局势在短期内仍会给这个板块带来一定炒作空间。“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好还是等待回调再进入,因为军工板块不是一日游的行情,投资者可在回调之后快进快出,一旦事件平息就出局。”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问题短期内难以迅速解决,这对军工类股票形成事件性驱动机会,尤其是军用飞机上市公司、船舶与海洋工程设备行业。”一位券商行业研究员表示,军工板块下半年主题投资机会丰富,有望驱动板块跑赢市场,中短期以主题投资为主,中长期则把握三条主线。一是符合我军装备发展方向(海军、空军),在高端军用装备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二是符合军民结合的发展路线,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公司;三是随各大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推进有望获得集团优质资产的公司。

此外,分析人士称,由于问题短期内难以迅速解决,军工股短期强势格局延续的可能性或将大为增加。如果从财务指标的角度考量,建议稳健的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去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盈利都保持较高增长的军工股。

而就局势,招商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三类个股:舰艇制造,包括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船股份等;航空武器系统,包括西飞国际、哈飞股份、北方导航、洪都航空等;动力系统,包括航空动力、成发科技 、中航动控 等;电子系统,包括高淳陶瓷、四创电子等;导航系统,如中国卫星;机电系统,包括中航电子 、中航精机等。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范文第2篇

重大航天发射扬国威 振民心

2012年12月19日,随着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将土耳其GK-2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航天科技以当年成功完成19箭28星(船)的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收官。在“多型号并举、高强度研制和高密度发射”已成为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常态的情况下,要保证每一次成功,确属不易。回首那一次次辉煌成功,扬国威、振民心,为建设航天强国坚定了信心。

神舟九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历时13天后成功返回,创下了我国航天史上“手控交会对接”、“访问在轨飞行器”、“女航天员飞上太空”、“ 十多天载人飞行”四个第一次,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月球探测开启新征程。2012年8月25日23时27分,嫦娥二号经过77天飞行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从月球出发,准确进入距地球约150万公里远的拉格朗日L2点的环绕轨道。在700万公里远的深空,与战神图塔帝斯小行星擦身而过,完成了国际上对该小行星首次近距离探测,并成功拍摄了一组效果最好的照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有能力探测小行星的国家。

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升空。航天科技以全年4箭6星一气呵成的气势,完成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一张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网络已在太空中成功铺开。

民用卫星空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2年我国成功发射了14颗民用卫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气象、资源、海洋、环境减灾卫星体系。其中风云三号实现了升级换代;资源三号和海洋二号填补了我国民用卫星测绘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监测领域空白;环境一号三星组网,建成我国首个环境减灾卫星星座,形成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初步框架。

整体发展实力新突破 齐提升

建设航天强国,是一个自我挑战和全面推动。不仅要瞄准世界航天强国推动建设,而且要把握发展趋势,勇于走在发展前沿;不仅要确保以重大航天型号为代表的型号发射不断成功,而且要在基础能力、软硬实力各方面全面增强。

坚持自主创新,科技领先已成重要基点。2012年,坚持技术创新、前沿探索和航天工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航天核心技术攻关、新兴领域开拓、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取得重大突破;航天工业体系和军工核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军民融合,应用与服务已成为发展能力。航天科技涉及的“航天宇航、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和航天服务”四大主业能力大幅提升,进入了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新能源、新材料和航天信息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航天应用和航天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管理提升,质量效益已成为中心支撑。在推进航天战略发展中,努力建设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实施了总体能力提升、产品化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等基础工程;深入推进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经营监督管理等专项工作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科研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经济规模和运行质量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坚持人才强企,高端人才已成为实力特征。2012年航天科技的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由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孙家栋院士和一批国家两院院士为领衔的航天高素质人才队伍在重大试验中充分体现能力水平,不断成长成熟;新一批有志青年加盟航天,增添了新鲜活力;涌现了以交会对接团队、北斗团队为代表的航天先进团队典型。航天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根本保障。

坚持文化建设,航天文化已成为不竭动力。围绕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航天“三大精神”为灵魂,以航天共同价值观为核心,深入推进航天文化建设,构建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具有航天特色的开放型的航天文化体系,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坚持走向世界,国际化已成为举措方针。以走向世界,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为奋斗目标,航天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实施国际化战略,整星出口圆满完成,国际航天合作和航天交流进一步加强,一批具有国际信誉度的中国航天品牌和有国际知名度的领军人才正不断培育凸显,在国际航天组织中越来越有话语权。

贯彻十精神责任强 措施实

党的十胜利召开以来,航天科技积极谋划建设航天强国的举措和方针,提出了《行动纲领》,向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发起了进军。

进一步强化航天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航天科技提出“建成航天强国”奋斗目标,是科学态度加使命感、责任感的充分体现。通过全面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拓展核心利益的新任务,必将推动自主创新,形成引领航天技术发展的国际竞争的新突破;必将推动中国航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力量;必将推动培养航天高端人才,形成航天优秀人才荟萃的新优势。

进一步明确建成航天强国的内涵特征。航天科技在《行动纲领》中首次从“创新能力、技术产品、工业基础、国际竞争力、产业发展”等指标上,从增强航天产品与系统性能的先进性,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制造实力的发展自主性,对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的牵引带动性,以及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性等方面,对“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性特征做出了具体、可靠的概括和描述。

进一步明确建成航天强国的任务举措。航天科技以“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和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途径,按照“有质量、有活力、有特色”的发展思路,系统谋划了“高端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基础能力增强、航天产业化转型、航天应用和航天服务业聚焦发展、航天产融结合、航天国际拓展、航天管理创新、党建政治保障”等九方面举措,实现“在经济上,力争规模和效益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在组织架构上,形成若干规模过500亿元的核心产业集团和过100亿元的大型专业公司;在产业发展上,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等重要建设目标。这一系列系统规划和举措,使航天强国建设任务落到了实处。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范文第3篇

清晰的战略定位: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在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之前,中国石化长城油在营销战略上一直主打航天牌。以服务中国航天事业数十年并功勋卓著的事实为基础,借势神舟宇宙飞船,长城油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出长城油的航天品质,树立起高科技的品牌形象。航天科技,对于帮助长城油建立高科技、高品质的品牌形象功不可没。但是航天科技毕竟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因此依托航天科技建立起来的长城油的高科技品牌形象,会让不少消费者无形中产生一种高不可攀的距离感。

随着高端车用油成为长城油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市场,长城油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大众化和情感化的品牌营销平台,通过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让长城油的航天品质和高科技形象告别高处不胜寒,实现长城油品牌价值和市场业绩的跨越式提升。长城油有关负责人在谈及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初衷时表示:“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公众影响力和全民参与性的体育盛会,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和时尚感,选择奥运营销平台,能够为长城油品牌增添时尚感,并能进一步拉近业已形成的‘航天品质’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与消费者建立亲近感和信赖感。”

“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的战略定位,赋予了长城油奥运营销之旅以鲜明的主题,有效规避了一些奥运赞助商在奥运营销过程中品牌诉求太多造成的认知混乱,也为工业企业如何借势体育营销积累了经验。

契合奥运三大主题:系统规划,精准营销

早在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之初,中国石化就提出了“奉献清洁油品,服务绿色奥运”的主题口号,这契合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主题,将自己的业务、品牌与绿色奥运建立起完美联系。这种品牌内涵与奥运精神的对接,成就了长城油整合营销传播的灵魂。

要成功实施奥运营销战略,奥运会合作伙伴在将品牌内涵与奥运精神对接的基础上,还必须借助一系列与自己的业务和品牌内涵完美契合而又富有创意的整合传播手段,将这种品牌文化的对接展示和传递给消费者、合作伙伴、公众、政府等利益相关者。

中国石化长城油对奥运营销创意和整合传播手段的娴熟运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其作为国际化大企业在品牌传播上的“长袖善舞”,在产品、奥运、目标消费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切实有效的纽带和载体,并围绕这个纽带和载体展开奥运营销系统工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精准营销全力塑造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符号,避免诉求上的频繁变换,最大化地节省营销费用。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北京的交通环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交通文明代表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体现着国民的精神风貌。而中国的奥运交通环境,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众多为北京奥运会锦上添花的公益活动中,独独缺少帮助奥运交通解决实际问题的雪中送炭之举,这无疑是彰显长城油社会责任的良机。另一方面,关注和倡导文明行车,集全社会之力让开车上路的人参加交通文明大考,这又将激起北京350万车主怎样的感情?而这些人,正是油产品的直接消费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文明乘车,围绕“倡导交通文明”、“促进交通软环境建设”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既契合长城油的业务和目标客户群,又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中国石化长城油准确地洞察到了全社会对文明行车的要求,率先发起了以奥运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这一活动无疑是长城油与公众和消费者展开密切沟通、争取认同与好感的最佳载体,也是长城油奥运营销独特的爆破支点。

整合传播手段:以全方位行动影响利益相关者

2007年9月8日,“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正式启动,长城油在北京100多家中国石化加油站进行文明行车公益理念宣传,并发放活动车标。与此同时,同为活动主办方的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每天对“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不仅在创意上匠心独具,在整合传播上也是高出一筹。除通过高端媒体进行空中传播外,中国石化还动用了大量地面资源,其旗下116家加油站、13家汽车养护中心、多家4S店、车友会以及300余志愿者深度参与其中。从“长城油畅行2008文明行车公约”的到“拥抱2008,300名畅行车主摆五环”,从“明星集结倡导文明行车”到“长城油畅行2008进社区”,再到新浪、搜狐公益论坛等网上活动的开展……此次活动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短短数月,此次活动就得到了70多万车主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网络点击量突破上千万次,70万张鲜艳醒目的活动车标变成了穿行在城市里的一道流动风景,似乎整个北京城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社会公众和奥运的距离近了,和长城油的距离近了,一个得到了政府、公众、媒体广泛好评的长城油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其他一些城市纷纷仿效,在当地组织畅行活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报道这一活动时感叹:畅行活动展示了中国人有能力举办一届出色奥运会的实际行动与坚强的信心。

平面、网络、电视、广播媒体,国内、国外媒体,广告、车标、口碑……“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的宣传载体从媒介延伸到人,传播效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公众、交通、城市、社会责任、城市利益、奥运精神……借助此次活动,长城油收获了公众的关注和社会认同,完美地体现出一个国际企业的大家风范。

从2004年携手奥运,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中国石化长城油以精准的奥运战略定位和全方位的整合传播手段,巧妙地把奥运、交通、环保和公益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编织起一个巨大的奥运营销网络,搭建起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立体影响体系。借势奥运营销平台,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拉近了长城油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在延续“航天品质”传奇的同时,给长城油品牌注入了更多科技、时尚和人文的色彩。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航空企业;产业链;技术创新;产学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科技革命永远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国富民强的根本保证。在航空产业这样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创新就是产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推动产业前进的决定性因素。航空产业集群要快速稳步发展就要坚持走以产学研支撑的自主创新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航空企业,作为一个全新的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其庞大的产业链环节中,高度重视关键的技术环节的建设,即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1 航空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航空高科技人才短缺的现状下,尤其是在大飞机项目的实施下,由于新支线飞机等项目的开拓,航空企业面临紧张的科技人才供应局面,为了保证人才供应,航空企业已与上交、北航、西工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航空航天类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航空企业作为飞机制造业企业,其产业链一般主要包括技术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其中技术链环节又包括供应、制造链以及售后服务,制造链是技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也是产业链环节中价值增长最大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对于航空企业,技术创新归根结底就是看是否能在技术链环节中的制造链上有突破。航空企业产业链环节的技术创新也必须着眼于产业技术链中的制造链,要在这个环节保持市场竞争力,航空企业必须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以自主研究、原始创新为主,取得科学发明和技术专利;(2)在充分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需求,进行二次创新;这一方式是技术与市场的联动方式,即一方面以出让市场为代价,进行技术引进,换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改进、创新,再去开创国内的乃至国际市场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引进和使用的单方向的运动,它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循环:(1)内向循环:技术引进一消化吸收一技术创新一生产运用一国内扩散一技术势提高一再技术引进;(2)外向循环:技术引进一消化吸收一技术创新一生产运用一出口创汇、国际扩散~再技术引进[1]。(3)通过有效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强化集成创新,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自身特色产品。实践表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拥有跨学科高水平人才的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道路。

2 产业链环节技术创新研究

2.1 产学研合作的涵义

近年来,国家努力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进程,产学研已经成为了自主创新的一种主流模式。

高校与企业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能。高校主要承担为社会输送各种各样人才的职责,而企业更讲求学以致用,是人才施展拳脚的舞台。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走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必然趋势。企业实行产学研创新模式关系图如图1。

从长远来看,产学研合作要发挥最大的效益,就不应该局限于短期利益,而要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协调,在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下,走最有利于整个产业发展的道路,牺牲局部最优达到整体最优!

图1

2.2 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

从国内外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经验来看,存在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发基地、共建科技园区、技术转让和咨询等几种重要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2.2.1 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模式

政府推动型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政府组织的一种旨在解决科技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政府推动型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征是: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引资,经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设立科技开发基金的方式对产学研联合体进行投资,提供初始经费,主要支持高风险、高投入且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产业结构合理的公益型或尖端科研型的项目。

政府推动型产学研结合所解决的课题,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近期需要出发,又充分考虑了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大都具有起点高、综合性强的特点,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进行联合攻关。

2.2.2 校企共建企业研发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侧重企业主导,要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围绕共同目标,将各自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共同创办技术研发中心, 重点实验室、科研教学基地等以研发、交流为目标的合作平台。其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内部资源,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2.2.3 共建科技园区模式

这种模式是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区共同创办大学科技园区, 转化高新技术成果, 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 发展高科技产业[2]。科技园区模式侧重企业主导,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等,大学作为主要研发主体,既是技术的创新者也是促进成果的转化着,园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成果转获得场所,各方以产权为纽带,以期通过高新技术创造高收益、高价值。

2.2.4 技术交易模式

所谓技术交易是指企业向学研方购买技术成果,并独自承担技术成果商业化的所有风险,独享商业化后的所有利润[3]。这种模式由由高校、科研机构在平等自愿原则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模式签订技术转让协议,确立合作关系,明确签约双方权利与义务,提供技术的一方负责技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和技术测试,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实现其转化。在这种模式下,高校、科研院所不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较大的风险,但很可能因为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造成研究的成果不能顺利的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资源的浪费;企业能较快的获得自身需要的技术,但会付出相对较高的代价,而且生产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会承担较大的风险。

2.2.5 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基于我国国情探索出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率先出现在发达地区,以其具有的战略性、区域性和开放性而备受关注,但这种规模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其各方面利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的发现。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合作信息不对称、合作方式不确定、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时间不长久,极大地阻碍了合作效益的充分发挥。目前可以通过建立技术入股、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等手段使各方主体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达到克服这种模式的弊端的效果。

3 产学研合作提升的策略分析

3.1 强化航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市场和理论技术的纽带,包含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三大主要环节,只有企业,才能完成从源头到终端的完完全全的自主创新。 坚定不移的确定企业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地位是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成功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有效发挥产学研的力量。

3.2 加快建设面向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4]

加快建设面向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加快为成果转化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缩短科研与企业之间的供需距离;三是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信息开发服务;四是积极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各类专业中介机构,引导其发挥信息沟通、技术评估、法律咨询、组织协调、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作用,提高服务水平;五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对本行业内的产学研结合加强组织和协调。

3.3 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业化意识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脱节,不仅使高校的科研优势得不到发挥,而且企业也不能及时获得新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高校、科研机构的产业化意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企业可以及时获得科技支持,对高校、科研机构来说,也可以拓宽科研经费来源并改善办学条件,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优越的环境。

3.4 建立支持航空产业发展的“管产学研”战略联盟

技术创新是航空企业发展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逐渐认识到官产学研联盟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官产学研战略联盟作为新生事物,为高校、企业的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航空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官产学研战略联盟首先从参与主体上来说,不再仅仅是校企的单方面合作,政府也成为了主体之一,有了政府的加入,无论从操作性和有效性上都会加强。另一方面,战略联盟拓宽了合作的意义,强调合作与竞争,自古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没有竞争,最终将会导致各项能力的退化,官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政府协调、鼓励产学研各个主体在竞争基础上进行合作,这将有效地避免行业竞争力的弱化,

3.5 完善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纠纷颇多,直接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效果。究其原因,首先虽然国家已出台了许多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规, 但却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监督协调机制;其次,目前我国在税收、信贷、利益、产权、合作纠纷等方面尚未形成一套相应完善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在产学研合作有关利益分配机制、产权划分规则、责任分担原则等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更是屈指可数。政府作为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环境的重要角色,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完善解决产学研合作纠纷,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法律体系,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一个有保障的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基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及其拓展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09(07).

[2]高智勇,高建民,卫军胡,陈富民.陕西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航天科技最近走势范文第5篇

《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说,一方面选择女航天员是今后航天任务的需要。之前美国和前苏联的航天员都执行的是短期飞行,所以,在选择航天员的时候对于性别没有做太多的要求。但是,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逐渐深入,到火星甚至更远的行星进行探测,这需要航天员长时间在飞船上生活和工作,从心理学角度讲,在太空环境中会遇到低压、孤独,种种情况,如果人类长期在这样一个空间生活,势必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可能会对执行航天任务产生不利因素。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稳定性女航天员高于男性。而女航天员的出现,对于枯燥漫长的航天旅程来说,势必产生积极影响。

女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的实际工作已经得到印证,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适当将男女航天员搭配组合,能够起到优势互补,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男航天员在操作时也会减少错误率。

另一方面,女航天员的出现也是技术方面的需要。随着杨利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翟志刚首次完成太空行走后,我国航天员今后执行的飞行任务将可能包括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内容。而女航天员适合做一些细致的科学实验,如观察植物生长,另外心灵手巧的她们,能在操纵航天空间机械臂等工作上,干得十分出色。

此外,对于女航天员的选择,对于美俄来说,还有不同的目的。美国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重视选拔和训练女航天员,女航天员的比例越来越大,近十多年来航天飞机的每次飞行几乎都有女航天员,而且还培养出两名女航天飞机机长。

1959年,NASA向美国军方提出航天员的具体要求。很多人,包括女士开始意识到太空飞行可以成为自己的梦。玛莎・ 伊文谈到为什么要选择参加航天员选拔的问题时,就告诉记者,完全是出于小时候对航天的一个梦想。2010年4月,当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天上同时有4名女航天员,创下女航天员同时上天人数最多的纪录。

美国人认为,载人航天作为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需要体现“男女平等”的人类理念,必须要为符合条件的女性提供平等的航天机会。

“和美国相比,前苏联和俄罗斯在挑选女航天员的时候是‘重男轻女’,即便选择女航天员也多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庞之浩说。

虽然第一个上天的女性是前苏联人,第一个完成太空行走的女性也是前苏联人,但是在50多年载人航天的发展历史中,前苏联和俄罗斯一共只有3名女性上天。目前俄罗斯的航天员大队共有40多名队员,没有一名女性。

俄罗斯航天医学和生物学问题研究所所长格力高瑞夫就曾经公开声称:女性身体太虚弱,不能耐受载人航天的恶劣环境,未来载人火星飞行不需要女航天员。而由他领导的俄罗斯航天医学和生物学问题研究所是负责“火星500天”地面模拟实验的主要机构,6名参加该项实验的人员全是男性。

前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回忆说,“那时,美国准备让女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我们需要保住太空领域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