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沉浸式语文教学

沉浸式语文教学

沉浸式语文教学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及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较为关注的问题,教学法的选择是改善教学质量的路径之一。本文对沉浸式教学法在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从介绍这一在加拿大广为推广并备受好评的教学方式入手,阐释了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这一教学法的原因,并剖析了应用的方式以及面临的实际问题,认为沉浸式教学法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有利于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沉浸式教学法;学前教育;加拿大

国之根本在于教育的发展。只有教育强大,才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适用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了配合这一战略性的发展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学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必然要配合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采用适宜的教学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在幼教职业中的综合竞争实力。沉浸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时代的呼声中以及教学改革的趋势中被应用于各级别的英语教学之中。可以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这一教学法尤为符合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沉浸式教学法也被称为浸入式、浸身式、渗透式教学法,最初起源于加拿大的法语二语教学。加拿大是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集中使用的国家。为了便于人们的日常沟通交流,也为了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拿大魁北克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率先尝试开展法语沉浸式教学实验。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法语沉浸式教学在加拿大各地进行推广。这种外语教学模式引发了外语教学方法的革新,进而被学者们称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发展中的一次革命”。[1]沉浸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来源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理论。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被定义为分享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学生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来学习第二语言的课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所有或是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置身于第二语言环境,并且只有第二语言才被允许在学习过程中使用。[2]在这种教学法中,第二语言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容,而且还充当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使用第二语言教授语言自身,而且还用第二语言讲授其他学科的知识。沉浸式教学主张语言教学应强调语言在上下文中的使用,而并非仅仅停留在句子层面的语法讲解。因此,学生不仅能意识到更深层次的语篇特征和社会交往中的语言使用规则,也能意识到语言使用时的正确语言形式。[3]可见,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注重语言习得规律的同时,不但从微观上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语法句子层面的理解接受,更以语篇为单位使学生沉浸在语言宏观学习模式中,对学生语言习得意识的培养作用显著。

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原因

为了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我国教育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教学法方面的探究。针对中国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十几年后仍不具备相应听、说能力的窘境,教育学界的各方学者不得不思量教学法的应用是否得当。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效作用。”[4]综合衡量各方面的因素,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是最为贴切的教学方法。

(一)社会环境的促使

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沟通交流的工具性语言,掌握这门语言才能真正走向通往国际化的大门。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应用人才以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就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全国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在国家层面重视外语教学的治教背景下,陈国华在2002年指出,“大学英语和大学专业英语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用英语开专业课———外语院校本科的专业设置正在由语言、文学、翻译等以语言为主的传统专业向包括国际经济和贸易、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传媒在内的人文社科其他领域发展,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5]2007年所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体现出以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来牵引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由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做出改革,各院校、各系别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就不应该仅仅只是掌握一门语言技能的通识类课程,同时还应该是加强专业化知识学习的双语类课程。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纷纷开设英语课程。这样,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就要结合学前教育对师资质量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既要达到“幼儿教师”的执业要求,又要符合“外语教师”的专业特色。但现实情况是,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教师还寥寥无几。因此,外语教学改革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呼唤创新的教学法。[6]沉浸式教学法在这种社会需求的促使下逐渐成为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实行沉浸式教学法,学生在沉浸式的语言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全息性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真正成长为语言技能和专业素质都能胜任未来从业岗位需求的学前教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不仅使大学英语教育成为针对一门语言学习的知识教育,还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教学师资的保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师范生,他们在校修读期间不仅接受公共英语课程的教育,还会习得各种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他们所学得的知识和习得的能力直接影响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关乎国家“花朵”盛开的质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十分注重师资力量的投入与发展,基本上能够保证所聘用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条件和科研成果的产出。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师资配备首先就是复合型的人才储备,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在所授课学科领域彰显自身的知识底蕴与素养。此外,高校教师们也能够从科技创新、学术观点进步的目标出发,不断完善自身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的科研能力,时时要求自己努力钻研、探索,接触本专业研究的最新国际、国内学术动态和热点问题,从而成就自己的学术追求。这样,使用外语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和科研交流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语言及科研技能,通过职称外语考试也是工作在高等院校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必然历经的门槛。高校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现实要求就决定了他们既是学科教学的工作者,又是第二外语的使用者。在他们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的使用能力进行整合之后,高校教师又可以成为使用第二外语进行专业知识输送的传递者。因此,沉浸式学科教学模式在高校中具备高质的师资配备,满足了启动的资质。

(三)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特点的迎合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师范生对所教授对象进行更为有效的服务。幼儿期是语言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记忆力特别好,模仿力强,胆大敢说,不怕说错。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如果给予适当的情境及语言环境,个体可以自然而然地习得第二语言,而不需要系统地学习语法规则和进行机械式的练习。在学龄前阶段,儿童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引发学习兴趣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师范生在幼儿教学中使用沉浸式教学方法,通过英语语音环境的营造,使幼儿逐渐加强对英语语音的感受能力,形成有助于语言行为理解的语感(语感来自于听觉,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声信息不断作用于一个人的听觉系统的结果[7])。在幼儿园的教学和生活中,师范生使用沉浸式教学方式符合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把英语语言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学习中真正感受语言的实用性。在与生活相关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加强了对第二语言的理解,这种不需以母语作为中介语言的教学模式对幼儿英语思维的形成极为有益。幼儿阶段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追求英语语言本体知识的获得。[8]沉浸式英语教学方法使幼儿处于直接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中,以情境促进幼儿接纳英语的语言输入,既引发了接受生活新知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幼儿对英语语言的感受能力。为了迎合幼儿此时语言学习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就必然要掌握沉浸式的教学方法。在师范生在校教育阶段就为他们积极营造这种浸入式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方式,无疑为他们的顺利就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三、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沉浸式教学法的方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沉浸式教学,要确保师范生能够充分地获得第二语言的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是学习的基本条件,是语言习得的基础。[9]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认为,只有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足量、相关联(relevant)以及有趣味的语言输入时,才能加快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促进语言习得进程。[10]输入材料是否具有趣味性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有效输入的目的,输入方式是否多样化关系到语言输入的效果及质量。[11]基于此,针对师范生的教学活动应该根基于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语言的充足性;二为活动的趣味性。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正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画面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教学图式,给语言的传递和知识的传授找到动态的载体,把抽象、难懂的内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易于学生掌握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12]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沉浸式教学,可以促使师范生在声、形、动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话语,加强语言的习得,并固化学科知识的掌握。

四、应用的启示

语言是人类思考、文化传承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科知识的传授离不开语言的媒介作用。沉浸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既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又兼顾了专业化知识的深入,为师范生的入职教学铺垫了根基。但是在具体应用中,有一些事项应该引起关注,以便更为切实地落实这种教学模式。

(一)理念的更新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更新教学观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教师的精力被评职、科研考核等牵扯,很难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学方法以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在教学改革中存在惰性心理,忽视学生学习的动力及效果,纯粹为了完成自身的教学工作量而完成授课任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贯彻沉浸式课堂授课模式,要改变高校教师的消极工作态度,鞭策教师勤于思考、认真备课,坦然更新教学理念,最终收获学生愿学和学生会学的教学果实。

(二)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反映教学的一面镜子。[6]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沉浸式教学法,需要创设一些以沉浸式英语为中心的英语课程结构,这就需要考虑适用教材的问题。沉浸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较高,在我国教育教学中还未完全推广。英语学习类教材不计其数,但结合专业性、学科性的教材范例却极为匮乏。高水平的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13]所以,沉浸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得以顺利施行并反馈良好的教学效果,必然离不开高质量、贴合英语学科式教材的保驾护航。

五、结语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具备第二语言授课的教学能力已经成为能够入职的基本条件。因为据国外第二语言学习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发现,具有双语能力或多接触第二语言的儿童,在认知能力表现上优于单语能力的儿童。[14]为学龄前儿童创设沉浸式的二语习得环境已然成为时下办园的特色与趋势,在这样的就业前景感召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实施沉浸式英语授课模式,会使他们的语言水平有所精进。所以,当接受过沉浸式教学法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步入幼教工作岗位后,幼教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取得质的突破。

作者:王春侠 范立彬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陆效用.质疑双语教学[N].文汇报,2002-04-29.

[4]谭玲.广开渠道培养学生英语创新思维[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3):56.

[5]陈国华.谈英语能力标准的制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5-406.

[6]张洁.内容语言模式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58;157.

[7]梁文武,武春福.基于英语动画片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4(2):15.

[8]高敬.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149.

[9]郑银芳.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9.

[11]罗立胜,李子男,葛岚.克拉伸输入说与外语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200l(4):72.

[12]高松伟.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木装备,2011(12上):141.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1沉浸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于1975年提出沉浸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地投入情境当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一种沉浸之状态。这种沉浸体验是人们完全投入一项活动而体验到的整体感受。沉浸理论为游戏教学中的真实情境体验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换言之,在实际课堂中设计良好的教育游戏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能够吸引学生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这种游戏沉浸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增加其参与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2游戏教学及其重要性

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是把游戏活动引入英语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动机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从这一层面上游戏教学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2)沉浸性,也即体验性。在设计良好的游戏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而这种学习体验的获得主要是指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的学生通过有效的运用英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的真切学习体验,而非空洞直白的知识点。

3游戏课堂组织原则

3.1课前

沉浸理论中提到,挑战和技巧是影响沉浸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者必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沉浸才有可能发生。具体到游戏教学形式及内容,若挑战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学生又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时应当注意:第一,恰当性。也即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确定教学实际目的,整合教材内容,选取难度恰当的游戏任务将教学内容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机融合。只有合适恰当的游戏教学,才能够凸显其特有的教育意义。第二,多样性。游戏教学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体现在游戏任务的设计上应当难易程度适当,形式多样,满足各个学习梯度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比如针对后进生的游戏设计可以采取单词击鼓传花,错误连连看等考量基本知识的识记,而针对善学者,则可适当提高游戏难度满足其对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确保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在游戏教学中的体现。这点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形式内容时,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的组织者身份。

3.2课中

游戏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课中的开展情况。故而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有效指导。教师选取的沉浸理论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并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的同时,还要指导教授给他们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其专注其中。教师有效的示范,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浸在游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第二,即时反馈。沉浸形成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活动的互动性,即随时可以看到努力的结果。只有这种持续的对自身的肯定才会促使其不断挑战新的高度。而这种及时的反馈体现在游戏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即时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客观正向的反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不断促进其下一步的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游戏教学中评价的设计必须合理客观有效,不管是一个拟声的动画掌声,还是一个加分,还是教师的口头即时表扬,都必须能够进一步服务于学生在游戏教学中的真实体验学习。

3.3课后

教师在课后主要是运用沉浸理论反思游戏课堂的有效性。这也包括两方面:第一,即时反思。顾名思义也即课后反思当堂课游戏教学实施效果,主要是总结归纳得与失,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并不断对游戏形式进行调节与再创造,使课堂游戏不断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价值。第二,随时反思。也即教师在平时应当培养游戏教学的敏感力,用发现的眼光随时挖掘创新可能的教学游戏素材,并运用于教学实际,做好创造与再创造工作。教师只有不断的对自己的游戏教学进行反思,持续用沉浸式理论要求提炼游戏素材,才能真正培养锻炼自己的游戏教学能力。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网络教学;情感性;沉浸性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及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用于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科学研究、远程教育、现代医疗、军事训练、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已经广泛推广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学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全民教育中网络教学的作用及特点也愈加明显,学生借助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有效扩大了学习规模,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网络教学的客观实际——教师与学生在现实空间中的分离,导致了网络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严重缺乏。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

虚拟现实技术是对虚拟想象(三维可视化的)或真实的、多感官的三维虚拟世界的模拟,是一种综合技术。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等。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包括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和想象性(Imagination)。

沉浸性作为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建的虚拟世界中的一部分,感受到自身在虚拟世界中的主动性,突破了被动的观察者的惯例,沉浸在虚拟世界之中,参与虚拟世界的各种活动。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取决于用户的感知系统,当虚拟世界给予用户多方位的感知刺激时,包括力觉、触觉、味觉、嗅觉甚至运动感知和身体感知等,便会引起用户的思维共鸣,造成心理沉浸,从而感觉到如同进入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

二、网络教学中情感缺失问题突出

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共同发展的产物,其在教育领域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教育工作开拓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教育虽然提供了相对宽松、快捷、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有着一些传统教育不具有的优势,却缺少了基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师生之间感情的流露、语言的交流和非语言(如手势语、体态语等)的展示,无时无刻不在培养着处于这一环境中的每一个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素质。在网络环境中人的情感、态度、热情是很难有效呈现的,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很多学者就网络教学中情感缺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应对策略,包括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调动网络资源中利于情感教学的因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令人乐观。

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网络教学创设分布式虚拟教学环境

虚拟现实技术根据“沉浸性”程度的高低和交互程度的不同,划分为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其中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目标是在“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的基础上,基于自然的交互方式,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个用户或多个虚拟世界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每个用户同时参与到一个虚拟空间,计算机通过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共同体验虚拟经历,以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网络教学中的教育对象分布于全国各地,通过网络集中在一起开展学习,可以采用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为网络教学提供一个虚拟的、沉浸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可以多用户同时进入,用户间、用户与虚拟环境间可进行实时交互。

该分布式虚拟教学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应用软件、数据库和网络环境等组成,其中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设计,设置场景布置、模型的纹理材质标准、实时交互性的强弱。而输入/输出设备是决定沉浸性的关键,以键盘、鼠标为输入设备,以2D显示器为输出设备,其沉浸性是最弱的,如果以数据衣、数据手套、数据头盔、力矩球、空间跟踪器等作为输入/输出设备时,其沉浸性会很强烈。分布式虚拟教学系统通过网络将所有的用户连接到系统中,用户通过应用软件登陆,进入系统,通过输入设备将每名用户的行为包括语言、动作等输入系统,计算机进行复杂运算后,系统作出反馈,通过输出设备反馈给每名用户,不同的用户,输入不同,得到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包括整个虚拟环境也在以每名用户为主体进行实时的变化。

在分布式虚拟教学环境中同学们的表情、动作等输入都及时传输到系统并作用于其他用户(包括教师和虚拟课堂场景),其他用户感知该用户的行为后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包括整个课堂场景的反馈,会实时地反馈给该用户。如同在真实的传统课堂中教学一样,老师可以同时看到同学们的一举一动,而同学们也能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感受到老师在讲授中的心理情感变化。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知识的理解程度,都能实时反映给老师。尽管大家身处异地,相隔千里,但进入虚拟教室后,就会感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其他人的喜怒哀乐,他是虚拟的但他就在用户的周围、就在用户的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这样一来,网络教学不再像过去那样,冷冰冰地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没有情感感知,没有实时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在虚拟培训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

相信不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设备的不断发展,虚拟世界与客观真实世界的无限趋近,虚拟环境中的沉浸性一定会越来越令人震撼,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对网络教学的发展也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曾红燕,寇志斌,孙红利,赵立秋.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晓云,李丽华,严新华,宋春丽.新课程实施应重视学生对对教师的评价[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黄新一,安丰伟,张少华,李丽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汪海洋,王海燕,王祥,张爱国.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沈文斌,张华兴,李丽莎,段宏宇.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刁建飞,高元平,王燕,孙宏.创新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5).

[7]李小伟,黎君,李欣丽,张燕.教育心理学[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中职英语应改变过去单纯学习语言的倾向,引入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 中职英语教学

Research on the introduction of learning content and language together into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Zhang Rui

【Abstract】In order to follow the demand of the new times,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change the past tendency of singly learning language to learning content and language together, should cultivate the skill talent, strength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ompetition ability to obtain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Learning content and language togeth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在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格外引人注目,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如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本文仅就如何把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 learning CLIL)引入中职英语进行探讨。

1.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教学方式的背景。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这里的语言,系指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或外

语;内容,系指非语言学科的课程。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地对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新要求、新需要,这一矛盾就会推动外语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地向前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许多国家对21世纪的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做出预测,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对各自国家的外语教学逐步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外的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出现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

除了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之外,这一外语教学的逐步调整和改革也是外语教学本身发展使然,是与外语教学相关学科,诸如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外语学习目的的新认识、外语学习的基础、语言与人的认知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系、语域理论。

2.把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引入中职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2.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职英语教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入世贸,也就意味着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主体。我国中职英语教学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国际意识,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语言交往能力,又有专业水准的技能型人才。各类人才的外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它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部分。面临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效率,探索适应中职英语教学的新路,是我国教育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根本战略措施。

2.2 以就业为导向,增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部周济部长多次强调指出: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程度等),中职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因而切实提高中职生就业竞争力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就业方面来说,中职生除了自身的职业技能优势外,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无疑可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把CLIL引入中职英语教学,不仅能培养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强化英语学习的目的,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顺应了中职发展的要求。

3.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与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正确的形式有助于实现正确的内容。CLIL之所以可以作为中职英语教学的模式,本质就在于它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客观实际。它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具体表现为:

3.1 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教学模式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某种专业领域的工作为目标的教育类型,定位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管理技能型人才”。其教学核心是“能力本位”,强调对职业或行业所要求的能力的对应性。对中职毕业生而言,英语不再仅仅是其素质的表现,更是一种与其职业能力相伴随的直接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专门英语能力无疑将起到提升其职业技术能力的作用。中职英语教学应紧紧围绕中职人才服务,以就业为使命,加强实用型、应用型英语教学。CLIL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将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英语不再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与专业紧密相连的实际应用。

3.2 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模式适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新修订的《中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指出:中职英语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人才的一门基础课,突出能力、注重使用是中职英语的特色,因此,中职英语教育应有别于普通中学和大学。

新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基础与学以致用的关系。打好语言基础是重要的,但也是相对的。基础的厚薄决定于培养目标与教学时数。中职学制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用于各种实习、实训,英语教学的时间总共为180课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中职英语教学目标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的需要,以能力为主线,重点强化职业岗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力求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CLIL,它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它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也开阔了专业视野,实现英语学与用的“零距离”接轨。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4.中职英语教学引入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的可行性。

4.1 两种“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方式。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这种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的改革,也促使教学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形成了两种“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方式:

4.1.1 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作为教学语言来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经常用于中学阶段,因为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选用的外语各不相同。

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的学校使用英语来教诸如地理、历史、音乐或体育课。也有的学校使用英语教一些职业技术课。

荷兰有些规模较大的职业学校,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旅馆管理,使用法语或西班牙语来教授一些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手段。

4.1.2 浸没法(immersion)。浸没法是一种特殊的“内容和语言融合”的教学法。其教学目的主要是掌握学科内容。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的。加拿大从1965年就开始进行浸没法双语教学实验,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对讲英语的学生实施法语教学。自那时起,浸没法在北美许多地方被采用,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浸没法。

在美国,浸没法教学所涉及到的语言包括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和汉语。

在这三十多年里,除了在美国有很大的影响之外,浸没法也陆续被其它国家进行研究和实验,许多西欧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浸没法。

4.2 引入符合中职英语教学实际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方式。浸没法现已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方法之一。浸没法双语教育(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也被称为“沉浸式双语教育”。196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圣兰伯特(St. Lambert)率先开始实施沉浸式双语教育。这是一次充满想象力的、革命性的教学实验,标志着20世纪全球范围的沉浸式双语教育运动拉开了帷幕。

沉浸式双语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许多不同的实施类型。根据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使用比例,沉浸式双语教育可以分为完全沉浸式双语教育和部分沉浸式双语教育,它们的差别可以用下图表示。

完全沉浸式双语教育部分沉浸式双语教育

我国是单语国家,再考虑到中职生的入学水平,部分沉浸式双语教育比较适合我国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

4.3 沉浸式双语教育的成功要素。

①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在政策、财力、人力等诸多方面获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师资队伍的保证,教师是双语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育的任务只能通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实现。中职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主讲教师接受硕士教育,或出国进修,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师。

③创设校园外语环境,让学生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学会用外语发通知、写标语、办板报、广播,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外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双语教学氛围。

④语言理论的支撑,教学工作“以学习者为中心”,始终把语言视为一种技能,强调语言实践和熟能生巧,而不是过多的强调语法规则。

⑤科研工作的配套,注重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与建设;应用多媒体辅助双语教学。

综上所述,把CLIL引入中职英语教学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它有助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否采用CLIL,哪些课程适合采用CLIL,都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本身的素质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中职英语教学新路。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汉语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际汉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孔子学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