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范文精选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沉浸式教学;医学教育

生物化学(简称生化)是研究生物体中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侧重分子机制层面。对临床医学生来说,在生化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具备探究临床疾病表象下的生化分子机制的能力,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1]。同时还要能够基于生化机制进而设计、创新临床疾病的治疗,最终实现“临床→机制→临床”的闭环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医学生的理解分析、逻辑推理、应用创新的能力均得到培养和提高。但是,在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存在不少问题:(1)具有一定自学能力,但是缺乏学习兴趣,仍然以被动学习为主;(2)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基本知识点,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仍然以记忆性学习为主;(3)缺乏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卓越医生培养计划2.0的实施,对医学生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实现,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导向。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难以实现,缺乏学习兴趣,不少学生都是漫不经心的观光式学习。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选择了沉浸式教学。沉浸式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衷是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取得了巨大成功[3-4]。沉浸式教学的关键是要给学习者带来沉浸体验,不仅能够构建个性化及情境式的课堂环境,而且能够重塑活力课堂,启发学生在交互与反思中获得全身心的学习体验。在沉浸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和辅助者,通过情景设置、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愉悦感,对知识的获得感和学习效率更高。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沉浸三式——案例沉浸式、历史沉浸式、分生(分子的一生)沉浸式。

1案例沉浸式

针对生物化学中与临床疾病紧密相连的内容,我们采用案例沉浸式。采用具体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主动思考,抽丝剥茧,探寻真相。物质代谢的整体性在传统教学中只是一个概念性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在案例沉浸式教学中,教师先以一个临床案例进行导入:老年男性,B超显示中度脂肪肝。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平台进行课堂调查,让学生对该患者的身材和血脂情况进行推测。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患者应该体型肥胖,血脂升高。此时,再给出患者的具体情况:身高175cm,体重75kg;血糖、血脂均正常;不胖,常年严格素食,无饮酒,平时主食摄入量多。这个出乎意料的情况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充满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但是,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解答,而是引领者学生一步步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犹如针对疑案,抽丝剥茧,拨开迷雾,去探寻真相。脂肪肝是以肝细胞中脂肪(甘油三酯)的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于是,学生首先会提出第一个问题:肝细胞中的脂肪是从何而来的呢,是肝脏自己合成的,还是饮食中的脂肪吸收到了肝脏?结合之前脂代谢的学习,学生马上会得出答案:肝细胞中的甘油三酯是肝细胞合成的,所用原料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接下来,学生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去路如何呢,运出肝外还是储存在肝细胞内?结合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学生马上找到答案: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会形成脂蛋白输出肝外,载脂蛋白是此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于是,学生继续探究,提出第三个问题:协助脂肪输出肝外的载脂蛋白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后发现:载脂蛋白是肝细胞以自身基因为模板,利用氨基酸作为原料,通过翻译过程合成的。氨基酸中有9种为必需氨基酸,需要由食物提供。至此,关键知识点都已提出,但教师并未直接解答,而是让学生综合思考。通过超星学习通在课堂上直接进行选择,患者的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合成过多,还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无法顺利输出肝脏?此时,学生容易出现不同意见,再组织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阐述和辩论,各抒己见,最终找到真正的答案。学生明确了氨基酸代谢、糖代谢对脂代谢的影响,深刻体会“物质代谢的整体性”。通过案例沉浸式,学生结合具体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学习,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有机融合。在案例沉浸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与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2历史沉浸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疫情的侵袭,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老师们通过“科研实例”来实现知识重构[5],而在生化课堂教学中,针对生化中与科学进展关系紧密的内容,我们采用历史沉浸式。将学生投入特定的历史时期,教师给学生提供那一时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思考科学进展中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做,然后给出数据,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到结论。历史沉浸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遗传信息的传递是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此部分讲述的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跟临床关联较小,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此时,我们选择历史沉浸式。将学生置于特定历史时期:已经发现了DNA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分子,引导学生思考,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学生思考之后,认为接下来应该研究DNA的分子结构。此时,教师给出基础背景知识:查加夫规则,DNA的X线衍射图,引导学生尝试自行推理DNA的分子构象。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推导和分析,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如此这般,引导学生步步思考,步步推测,仿佛自己真的身处历史长河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推动科学进展。历史沉浸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历史同步前进,从学习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生(分子的一生)沉浸式

目前主流生物化学教材将基础的生化内容分解为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和酶)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物质(糖、脂、蛋白质、核苷酸)的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调控)这样几部分来分篇进行讲解。这种横向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对各部分的知识点精细掌握,但是学生往往很难将这些人为割裂开的生化知识重新整合到“人”这个整体中。这对学生整体掌握生化知识以及未来进入临床工作非常不利,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纵向的教学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和单纯按教材教学的缺陷。针对此,我们采用了分生(分子的一生)沉浸式。以“胰岛素”这一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为例,教师通过“胰岛素的一生”这一议题,帮助学生将各部分生化知识纵向串联起来,了解生物体中各种生化过程的运作,使生物化学不再只停留在虚构层面。这一题目中包括了几乎整个生化教材的各章节内容:胰岛素基因(核酸的结构)通过遗传信息的表达(即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前胰岛素原),而作为一种分泌型蛋白质,胰岛素的成熟需要进行翻译后加工,加工成熟的胰岛素(蛋白质的结构)释放进入血液,通过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进而发挥作用,经由信号转导从而影响靶细胞内部代谢相关酶的表达和活性(物质代谢),作用结束的胰岛素则经血流入肝进行灭活(蛋白质的降解)。“纵向”的串联与内容重构,将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中的蛋白质的结构,核酸的结构,酶的功能,糖、脂、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基因的转录、翻译,蛋白质翻译后加工,细胞信号转导等内容连贯起来。如此,学生就能更加系统地了解这些生化机制在人体中究竟是如何运作和整合的以及它们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分生沉浸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化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立体、系统的生化知识体系。

4讨论小结

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70%的学时为教师讲授,30%的学时则通过沉浸三式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构建立体知识体系。沉浸三式的使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由漫不经心的观光式学习转化为学生掌握主导的沉浸式学习,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和中心地位。同时,案例沉浸式促进了生化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的融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历史沉浸式以历史为主线进行内容重构,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分生沉浸式以一个分子的一生为主线进行内容重构,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系统的知识体系。课程进行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进行了分析,对课程中的多次任务及考试试题进行分类分析,观察学生在基础识记性题目、逻辑推理类题目、理解分析类题目和应用创新类题目的得分。结果发现,与传统教学的学生相比,在沉浸式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基础知识掌握虽没有显著提升,但是,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明显增强,同时,逻辑推理、理解分析、应用创新等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可见,沉浸三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岗位胜任力具有重要效用。在未来的生物化学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改进,将沉浸式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高云,缪明永,卢小玲,等.临床相关知识在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54-956

[2]黄晓,巫光宏,罗娜,等.本科《生物化学》课堂教学实战经验总结.广东化工,2021,48(9):272-273

[3]央青.美国犹他州汉语沉浸式教学模式——以UintahElementarySchool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6,27(4):130-136

[4]韦莉萍.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15(2):162-163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原则;教学;考核;路径

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仅有约20年,它是管理学学科体系下的一级学科。课程内容涉及旅游学基本概念、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经营与管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酒店经营与管理[1]等。以理论课时为主,实践课时为辅,多为48或32学时。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实习环节。

一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政治性

将“思政+”贯穿于高校各学科,打造各学科课程思政也是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旅游管理学科教学尤其要注重政治性。从教学内容来说,涵盖我国山川林草、江河湖海,涵盖各地人文历史、风俗风貌、社会发展、生产生活,这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拥护党的政策法规等思想品质;从教学对象来说,培养的学生将直接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直接服务于国内外各类游客[2],这需要旅游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好服务工作,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二)综合性

旅游管理学科教学内容涉及旅游学基本概念、政策法规、管理学、地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建筑工程学、安全消防、美学、酒店行业、开发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交通运输、“三农”、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3],涉及面广,涉及内容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三)灵活性

旅游管理学科不仅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涉及内容丰富,且课程内容有交叉、有类同,加上大部分学生本身已有多次旅行经历,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案例,布置灵活多样的课后作业,命名灵活多样的考核题目。

(四)滞后性

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教材上,我国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且体量巨大,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新业态、新形态不断更新升级,市场快速扩大,这些因素促使旅游管理学科相关教材不断更新,但教材汇编审核、印刷上市需要一定的周期,使得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仍滞后于旅游业的实际发展速度,不能及时反映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五)规律性

旅游管理学科在具体教学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在案例选取时多选用真实的旅游景点或旅游活动;在学习某旅游景区时往往会围绕该景区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管理服务、优势特色、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展开;在如何提高游客满意度方面往往从提高景区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安全卫生、科学开发新景观等入手。

二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学原则

旅游管理学科教学除采取常用的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量力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等八大原则[4]之外,还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教学原则。1探索性教学原则。旅游管理学科讲授的内容是山川林草、江河湖海、人文历史、风俗风貌、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等,这些内容充满着神秘、奇趣、科学规律、美感,充满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教学中可带着学生用探索的眼光去学习、去研究、去寻找规律和答案。2前瞻性教学原则。旅游管理学科讲授的内容是广泛且丰富,行业发展变化较快,且极易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气候气象、自然灾害、传染疾病、国际关系等因素影响,加上旅游类教材具有滞后性,这就需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来讲解教学内容,掌握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新形态、新趋势,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3灵活性教学原则。旅游管理学科具有灵活性、综合性等特质,教学内容丰富广泛,且学生多有国内外旅游史,对旅游活动已有接触和体验,并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考试考核等多个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旅游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学科除采取常用的讲授式、体验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案例式、分组式等教学方法外,还可尝试以下教学方法。1双师课堂教学法。双师课堂教学法就是两位老师同堂授课[5]。从组织形式上讲,既可以是“线下+线上”的双师,也可以是“线下+线下”的双师,甚至不仅局限于“双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多师”教学;从“双师”身份上讲,既可以由旅游专业的两位教师组成,也可以是一位旅游专业教师加一位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甚至是由旅游行相关从业者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与教学,这将带来更为真实、亲和的教学体验。开展双师课堂教学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较适宜专题课堂教学,并非适用所有课堂。2专题课堂教学法。专题课堂教学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不再拘泥于教材内容。旅游管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规律性的特点,且教学案例多以某景点或旅游活动为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比较适合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景区开展教学设计,将相关知识以专题形式呈现。3翻转课堂教学法。旅游管理学科大类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比较适合师生间、生生间讨论交流,共同学习;且大部分学生有旅游史,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时,学生有经验、有观点、有话说。4沉浸式实地教学法。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大小旅游景点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高校所在的大中小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旅游景点或旅游资源,且大部分校园环境宜人,有少量的景观或历史风貌,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课堂搬至室外,开展实地参观、现场教学的沉浸式体验教学。5视频案例教学法。旅游活动来源于现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上需依赖大量的现实案例才更有说服力,视频案例利于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直观理解学习内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6沉浸式演绎教学法。旅游活动归根到底来源于现实,是“借助于物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交流”,在旅游资源开发、市场调查、景区管理和服务、环境整治等诸多方面都可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演绎、模拟旅游活动现实情景,打造沉浸式旅游课堂,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旅游知识,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6]。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课前备课

与其他学科相似,旅游管理学科的备课主要包括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教学课件PPT及辅助教案等。教学进度表主要依据学校校历和院系教学安排、学时安排及教材内容等制定。特别要注意进度表的灵活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教学大纲主要依据国家规范、培养方案、教材内容、学校及学院教学实情、学生专业属性等因素制定。教学大纲制定应注意科学规范、全面详实、与时俱进,且可执行、可落实。教学课件PPT及辅助教案是备课的重点内容,在备课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PPT课件内容。PPT内容在教材基础上,应以精简为主,主要呈现教材知识框架、重难点概念、关键词等内容,纯文字不宜太多;应注意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结合旅游业新趋势,紧跟时代步伐;不宜全篇照搬教材,要依据学情,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备课;内容安排上也应快慢适度、难易均衡、重难点清晰突出。在案例选取上不宜太多,要精炼、经典、真实、有针对性。案例以视频、原始图片为宜,尽量避免网上下载,以现实生活中选取为宜。如以教师本人或亲朋好友旅行时拍摄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为案例,再如教师本人在观看电视时录制相关视频案例,这种案例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以身试教,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热爱生活;在选取旅游活动案例时,突出教师本人或学生的亲身经历,以“身边的旅行事儿”为案例进行教学会更直观生动、更有说服力。在问题设置上应注重问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既能反映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又要通俗易懂,让学生有话可说;既有循序渐进的连续性小问题,又有可广泛讨论交流的大问题,也可以设计几道随堂练习,模拟期末考试题型,随课堂讨论练习。旅游管理学科要特别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旅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较容易理解,但旅游概念相对抽象,要从多种角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讲解。除从概念本身语言描述上进行讲解外,可以尝试使用“拆字分析法”“推理法”“实物参照法”“文字替换法”等讲解方法。2PPT课件排版。旅游管理学科教学PPT在格式排版上应突出美感、设计感、层次感,富有观赏性,让学生在观看PPT时有欣赏美景的感觉;每页PPT上尽量放一张或多张风景照片,教学内容多以图或表的形式呈现,且比例合适、疏密得当、排版合理、色彩协调。

(二)课中教学

1教学方法。旅游管理学科在具体教学中可从常用的讲授式、体验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案例式、分组式等教学方法中选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使用双师课堂教学法、专题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沉浸式实地教学法、视频案例教学法、沉浸式演绎教学法等教学方法。2课堂管理。在旅游管理学科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般比较活跃,教学内容更易与学生自身的旅行史进行碰撞,这对课堂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理论课堂上,除保持课堂基本纪律外,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观点,鼓励学生间互动交流,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引导和总结,使其观点无限接近教学内容和基本概念原理。在实践教学上,要突出实效性,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室外课堂,现场讲解、现场讨论、现场演示、现场得出结论。

(三)课后考核

1课后作业。旅游管理学科课后作业应突出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可前后呼应,形成系统性、整体性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作业应认真批改,必要时做出批注。要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和讲解。要以考试的质量标准,要求学生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2期末考核。旅游管理学科期末考核仍应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分值比例上可按7:1:1:1的比例进行设置,即总分的70%依据期末考试卷面分折算,10%依据课后作业,10%依据课堂表现,10%依据课堂考勤。试卷题型上可由单项选择题、判断纠错题、名词解释题、简单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构成。试题内容上,约30%的题考察基础理论知识,约30%的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约40%的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应尽量避免从网上下载或从题库抽取,可从实际教学过程中出题,从师生身边的事情出题,突出来源于现实生活,突出人性化、时代性和灵活性,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思考能力的锻炼。

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未来趋势

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管理学科在专业体系上将进一步细分、细化;在人才培养上将增加实习环节,培养目标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社会化;在学时安排上会增加实践学时;在教学方法上将更加灵活、科学、丰富,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更加突出“互联网+”的优势,打造沉浸式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会更加注重“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康养旅居、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在考核上会突出旅游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认识和理解旅游客源上应认识到“全民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在规划和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时应注重特色差异性、生态保护性、绿色安全性、智能科技感,以及打造沉浸式体验旅游产品。

五结语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从业者需求量日趋增加,专业性需求日趋增强,这就需要增加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总之,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的未来趋势将随着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变化而变化,会依据旅游业态新需求而进行旅游教育新供给。

[参考文献]

[1]刘大均,陈君子,万春林.探究式教学在旅游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科教导刊,2021,(9):116-117.

[2]单铭磊.旅游管理学科“三实一体、分层递进”全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3):43-46,50.

[3]李苒.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整合渗透式教学研究[J].旅游纵览,2020,(11):146-148.

[4]赵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4):86-87.

[5]高军,郭洋洋.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旅游管理为例[J].绿色科技,2019,(9):275-276.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验;虚拟现实;在线课堂

1引言

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来应对未来国际制造产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挑战。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自动化改造的需求刺激下,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逐年增长,因此对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随之提出新的要求。从工业机器人教学质量来看,需要改进上课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操作,为提升课程质量必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将互联网、遥操作、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度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以此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化人才[1]。

2传统工业机器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过程的问题

工业机器人的实验,主要有两种方式:离线编程及示教编程。因为现有的离线编程效果得不到保证,仍需要在示教编程上进行修改,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还是需要用到示教模式来进行教学。但是示教在线编程过程繁琐,效率低,且示教器种类过多,学习量过大,对实际的机器人进行示教时要占用机器人,使用时间过长,不利于实现教学的高效原则,教学效果差。在现实环境中,操作过程往往依赖示教器进行现场编程,初学者容易发生事故,轻则撞坏设备,重则撞伤人,容易造成人为的机械故障,而且对于复杂的路径,示教在线编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于新手来说,误操作率较高,不利于学习及实践,降低了教学效益。目前的工业机器人教学模式仍是多媒体授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讲台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造成较沉闷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课堂氛围,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互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缺少自主思考时间,所以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降低,思维容易固化,无法实现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的目标。在课堂中老师不能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实时评估效果,以至于无法及时地调整教学手段和内容。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因为没有实验设备及操作视频可供参考,造成预习效果不佳,无法完全吸收课堂知识,听课质量下降。在教师演示操作过程时学生会因为看不清操作细节,以及无法记住繁杂的操作步骤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至于在老师讲完实验过程之后,学生仍处于一种云里雾里不知从何下手进行实验的状态。在课后复习时,学生无法在没有老师陪同下单独使用危险度较高的实验设备进行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导致实验教学质量往往比理论教学低的现象。

2.2教学资源的问题

学生人均教学资源不足。因为限制于课程学时安排、实验室空间、器材成本、实践安全问题,所以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不够充裕,不利于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回顾复习及练习,上课有问题无法及时与老师交流,造成学生看不见,老师“教不了”的现象,削弱学生接收知识的积极性,课堂效率下降,降低实验教学质量水平,教学达成度较低。学校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在时代更迭快的背景下,教学设备需要跟上时代更新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优秀人才,但是在设备更新的同时,意味着旧设备将被闲置,且新设备费用昂贵,加重学校的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操作失误往往会造成设备磨损毁坏及材料的严重浪费,增加维护保养负担。

3应用“虚拟现实+在线课堂”创新实验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之间有效的学术交流在网络载体上得以扩大实现。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2]。在此提出一种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在线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来解决传统工业机器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人与电子设备连接,实现虚拟实验过程,将实验的全部活动及所需资源再现在电脑上,实现机械设备被电脑模型代替,用计算机虚拟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代替现实实验过程来进行机器人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这逼真的虚拟环境中产生触觉、视觉等共同作用的仿真效果,沉浸式投入学习过程中。采用RobotStudio2019工业机器人仿真实验平台进行教学,RobotStudio软件利用强大的仿真能力实时仿真工业机器人及配套设备的运动控制,对初学者学习工业机器人应用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制的学习。如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实际工况环境,了解机器人应用编程与传感器以及PLC等设备的联系,以做到更为全面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最大程度的衔接[3]。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来模拟虚拟操作环境可以解决教学过程操作危险的问题及打破高成本、不可逆的实验难题,减少事故发生率,提供多人次、多场次的沉浸感受式教学环境,弥补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打破时间、空间及实验场地的限制,有效解决了学生人均资源不足的现状,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突破纸上谈兵的不足。大幅度降低教学支出,杜绝了设备及材料浪费、实物磨损毁坏的情况,并且能够及时更新丰富教学资源,接上时代的正轨,培养出优秀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化人才。对学生而言,使用VR技术的新奇方式进行上课,通过电子设备轻而易举地实现身临其境于实验中的感觉,通过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学生能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4]。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良好教学达成度,而且还可以减少试验成本和操作危险性,保证了学生的安全。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学生能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5]。对教师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现实中不可见、隐藏性的实体结构完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增益教学效果。也可以仿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恰当操作,记录在软件的评估结果里,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估,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将虚拟现实应用到实训中不仅拓展知识“宽度”,提升技能“深度”,而且降低管理“难度”,减轻教师“强度”[4],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水平。

3.2在线课堂的应用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推出的混合式教学工具,借助智能手机微信平台加深师生互动,完成课前文字资料、视频的传输,课中的实时互动,课后的数据总结等工作,覆盖优化课前-课上-课后的教学环节。在课前,老师可以将PPT实验操作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至雨课堂,供学生在课前进行完整的预习,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上课流程,对不懂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直接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提高听课质量和实验质量水平。而且老师在教师端可以利用“雨课堂”的数据分析机制收集学生的全方位预习信息,实时掌握学生的预习进度,预习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预习情况适当小幅度地调整和改进课堂内容,重点讲解大多数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老师可以直接在“雨课堂”平台上布置练习作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减少教师的负担,将更多精力用于提升课堂内容及课后答疑上。学生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解决疑惑,并且可以及时地复习上课内容,消除中间的空白过渡期,夯实所学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3虚拟现实技术与在线课堂结合的教学框架的优点

该教学框架重塑“教与学”模式。以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为基础的互联网作为新式教学媒介,将虚拟现实的特性与互联网的协作性、便捷性、共享性深度融合,开创以教师为基点,辅以虚拟现实实验资源和云平台手段的、围绕学生这一核心的新型“虚拟现实+在线课堂”实验教学模式[1]。虚拟教学的主要特点为:(1)将知识要点附加到三维模型上,实现知识要点的三维可视化;(2)三维结构可以任意旋转、缩放,互动拆装;(3)工作原理三维动画展示;(4)计算仿真结果三维可视化;(5)三维电路仿真接线及测试;(6)虚拟场景,可自由行走、体验、观察[6]。学生使用虚拟现实设备进行在线课堂的模拟工业机器人操作实验,能够在360度沉浸式的3D教学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对实验的理解更加清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丰富了学生可用的教学资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质量水平。

4结语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进步,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逐步融入实践教学当中,已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未来,人类进入虚拟空间进行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和发展趋势,虚拟现实教学是传统教学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虚拟现实+在线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下,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串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沉浸感受式、交互联动式、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模式。结合在线平台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操作,不受实验资源条件约束,能够满足工业机器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清奎,魏鑫鑫,何芹,等.基于“VR+云平台”的机械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7):1-4.

[2]赵翔,何燕丽.“雨课堂”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式教学[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22):3.

[3]孙红英.基于RobotStudio的机器人码垛工作站虚拟仿真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1):25-26.

[4]刘扬,陶福春,鲁德才,等.工程训练中心“互联网+技能训练”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2):184-185.

[5]严慧萍.虚拟仿真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21.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微课运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一、以微课技术手段融入高质量语文课堂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产生学习兴 趣,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语文中的趣味点。在 教学中游戏化的教学体验必不可少,它能够帮助学生积极 探究语文知识点,让学生的关注点从课本知识转化为现实 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会更加充满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曹冲称象》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微 课技术呈现文中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大象的庞大,让学 生开动小脑瓜,及时发现曹冲称象的智慧,再利用微课技 术的图画、音频使学生具备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语文 学习思维会不断被打开,学习热情也会被更加积极地激发 出来,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知识点都能有效且及时掌握。

二、沉浸式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科学地运用微课技术打造高 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此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获得更大程度拓宽,使学生的语文学 习更加深入与沉浸。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技术让学生 获得情境式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学会主动阅读,并在不断 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最大自由度,让学生体验“真实阅 读”,不在内容、形式上做大量讲解,而是运用微课学习。 微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便于引导学生深入发掘阅读内涵, 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鲁滨逊漂 流记》等名著导读教学时,可以运用微课技术展现视频或 者动画等,激发学生对名著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星期五 等人物的刻画与描述等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思 考经典问题,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 语文学习体验。学生在微课的导入学习下,会对语文的深 入学习更加期待,更愿意参与到语文学习的体验过程中, 培养自我阅读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式的创新教学构建轻松学习氛围

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微课手段,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互动式的语文教学课堂更 能帮助学生构建团结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交 流与思考。同时,教师辅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包括对语 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获取途径的指引、确定语文问题结果 的展现方式。比如开展对话式语文教学,以师生对话、问 答的形式研究文本材料,以此提高课堂参与度、增进师生 课堂默契、营造班级氛围。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为对话 渲染出足够的氛围、学生是否能够确保提前预习、对话怎 样才能不仅仅是漫谈,针对这些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问 题,教师应及时思考应对的方法。特别是语文教学课堂中 针对特定语文教学文本的氛围渲染很重要,对话要有主线 设计且应该有较强的针对性,课堂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 的发言,引导其不偏离既定的主线。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采用微课教 学的有益手段,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发现语 文学习的乐趣与魅力,以及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体验 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最佳的知识体系,推动学生 的语文学习与发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武咏梅,彭莲香,唐晓元,等.基于微课资源开发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 公室.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出版者不详], 2018:5.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5篇

3门课程均于双语教学前3周向学生布置了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的及意义,同时每位学生均配发原版外文教材内容并要求预习。所有学生均为第一次接受双语教学。3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均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其中两位有国外相关工作经历。

1.1物理化学双语教学

1.1.1选用教材TheodoreL.Brown,H.EugeneLeMay,Jr.,BruceE.Bursten著,Chemistry———ThecentralScience.第8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1.1.2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药学专业二年级,教学内容为“Electrochemicalcellsandtheirthermodynamics(原电池及其热力学)”。

1.1.3双语教学方式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全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

1.2生理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

1.2.1选用教材PhysiologicalExperimentTextbook(自编教材),参考书为Gutton主编,MedicalPhysiology,2002年出版。

1.2.2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社会与劳动保障专业二年级,教学内容为“呼吸运动调节”。

1.2.3双语教学方式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采用全英语板书教学。1.3病理学双语教学

1.3.1选用教材BasicPathology.7thed.Philadelphia:WBSaun-derCompany,1999出版。

1.3.2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教学内容为“肺炎Pneumonia”。

1.3.3双语教学方式双重语言式双语教学。全英语多媒体,课堂讲解使用中、英文混合方式。

2讨论

2.1关于双语教学及双语教学方式双语,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personwhoknowsandusestwolanguages.”即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谓“双语”是指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teaching)的定义则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于医学院校,“双语教学”应是在医学专业课中用英语进行教学;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因此,双语教学的定位是相当高的,双语教学对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为此,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双语教学的要求是“用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显然这一要求仍然是非常高的,但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又是必须的。

2.2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医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主要有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programme),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2)过渡式双语教学(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3)双重语言式双语教学(dual-languageeducation),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学[1~3]。教学实践中采用何种方式开展教学要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对物理化学、病理学和生理学3门相对有代表性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多数同学在充分预习教材的基础上,能够听懂并接受双语教学,但在采用什么方式教学的问题上,教师和同学均不赞成沉浸式双语教学,多数人认为目前的教学方式均影响掌握教学内容。在师生座谈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值得研究:

1)双语教学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高考录取时,外语成绩偏低是普遍的现象,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都比较吃力,CET4级通过率较低,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感到相当困难,学生英语基础不够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瓶颈。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采取分班制,双语教学仅在英语成绩好的班级开展,我们认为不妥,每位学生均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应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度的把握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存在的困难主要是扩招后学生多而教师力量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应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厢情愿的采用一种模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的可接受性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产生抵触或厌学情绪,双语教学必然难以持续开展。

2)学校的双语教学应有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双语教学应尽快列入学校教学和课程建设计划,而不应该各自为政,任由各个学科自行其是。学生自入学开始至毕业,应制定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计划,各学科互相衔接,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的目标。如一年级学生主要要求积累英语专业词汇,可采用原版教材,但授课以中文为主,考试中概念性的内容以英语方式考核;二、三年级则采用双重语言式双语教学,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要求查房、书写病历使用英语。同时,还应建立相关评价考核机制及学生学籍管理措施,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要求,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另外,应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将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有机结合。

相关栏目更多

沉浸式课堂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汉语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际汉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孔子学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