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 政府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 县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思考 金融支持县域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探讨 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探讨 基于“云商务空间”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后工业化时代的增长路径 东阳木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 动漫产业:发展瓶颈的克服及转型升级路径 苏南地区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的实证研究 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源角色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从粉条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县域经济发展 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县域经济产业改造与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互联网产业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机制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http:///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

[3]晋江人大网站.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read.asp?id=1901.

[4]晋江人大网站.晋江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http:///read.asp?id=1902.

[5]深圳政府在线.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zfgb2016/gb9451/201603/t20160315_3530043.htm.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的指示精神,号召全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广泛深入基层查民情、汇民智、解民忧、惠民生,全面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和政府执行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现就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调查研究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极端重要性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各部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前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各种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我县正处在推进全面振兴和崛起的关键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全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现状,理清思路,提出对策,寻求科学的解决办法。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明确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

调查研究必须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形势发展和决策需要,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上下功夫。

(一)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魅力新的总目标,开展战略性调研。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重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政府管理创新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将上级的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相结合,把握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加快发展的着力点。

(二)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开展基础性调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关系全县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影响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崛起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重点在实施倍增计划、推进幸福工程、打造“五个”、三农问题、工业经济发展、旅游服务业发展、对外开放、资源整合、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民生事业、稳定、政府机关效能建设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紧紧围绕部门工作职责和任务,开展专题性调研。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在已有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经验、查找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强化发展措施,重点在财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景区景点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公用事业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林业管护机制创新、文化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消除瓶颈制约,破解发展难题。

(四)紧紧围绕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准确把握领导意图,贴近领导工作思路,把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所盼、所急、所忧的问题入手,重点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扶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物价、中央涉农政策落实情况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三、努力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坚持实事求是。调研活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渠道、多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揭示事物本质,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要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坚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撰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材料,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勇于突破创新。调研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前瞻性和创造性。要在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善于突破思维定势,破除条条框框的约束和制约,大胆创新,努力提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预测性、超前性调研,获得具有一定深度、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性的调研成果。

(三)讲求科学方法。要立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抓重点、抓难点、抓苗头、抓典型,努力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报告要文风朴实,言之有物,切实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实、数字准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有效促进各项工作。

(四)注重成果转化。调研报告经单位主要领导审阅后,定期报送县政府调研室。对质量高、有深度的调研报告,将在全县印发交流,并呈县政府领导参阅,争取进入领导决策。

四、不断完善调查研究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切实加强对调查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各部门要立足新形势、新任务,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把调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和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都要根据实际,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重大调研课题的规划、部署和协调,经常给研究部门和干部出题目、提要求,更加重视调研成果转化,积极创造有利于调研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1.1城镇化水平测评

目前,关于城镇化率的测量指标有很多,但就我国国内而言,一般惯用人口比重指标法和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②。本文采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以城镇非农业人口为基础,进行评估城镇化水平。美国R•诺瑟姆指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过程的轨迹是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它将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期,城市化率30%以下,城市化速度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是中期,城市化率在30%~70%,城市化加速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后期,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规模在达到90%以后趋于饱和。”[4]按上述分析方法测算可知,2012年文山市城镇化率分别是33%、55.2%、55.2%。同R•诺瑟姆理论区间数值对照,文山市城镇化水平处于中期阶段的加速发展水平。

1.2市场化水平测评

以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Foundation)自由化指数、加拿大弗拉瑟研究所(FraserInstitute)综合指标、樊纲等学者的“市场化”指标为基础,重新建立测评市场化的6个指标体系。选取文山市2010年、2011年、2012年统计公报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测算的结果如下(见表2)。通过样本分析,文山市2010年撤县设市,6个指标数值变化不大,市场化水平分别是1.255、1.276、1.269,从2010年至2012年上升了0.05,即每年以5%的速度提高。

1.3国际化水平测评

国际化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国家化程度的测评尺度,本文将选用对外贸易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占本地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两个指标进行样本分析。通过计算:(1)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1631万美元,GDP达140.6亿元。按照2012年末人民币汇率(100美元=628.55元人民币)折算,11631万美元=7.31066505亿元,7.31066505亿元∕140.6亿元=0.052。(2)外商直接投资1400万元,本地固定资产投资96.06亿元,1400万元∕96.06亿元=0.0015。经过测算表明,文山市外贸依存度偏低,外资投资在GDP的贡献率中也是偏低,国家化水平方面虽有提高,但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1.4信息化水平测评

我国学者对信息化测度方法有:钟义信等人的信息化综合指数法(CIIC)、梁海丽等学者的信息化指数模型、靖继鹏等学者的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等。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法(CIIC)五大类8小类指标,并结合《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指标内容,重新建立信息化下测评体系(见表3)。测算表明,从2010年以来,信息化水平稳步上升,每年增幅6.39,对照文山市“十二五”规划数据,信息化水平偏低。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农村人口比重较大阻碍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理论解读

2.1理论演进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失衡、社会贫富的分化、金融危机等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新思维和新理念。包容性增长概念,是由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提交《亚洲发展展望》报告中首次提出的。2008年,在“新亚太地区的包容性增长与贫困减除”国际研讨会提出:“增长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以及更为民众所认同”。2008年,世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也明确指出:“构建和实践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可取的巨大成果并为民众所广泛使用。”[5]2009年11月15日,在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的开幕致辞中再次提出“包容性增长”。同年,联合国计划署国际包容性增长政策研究中心指出:“包容性增长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手段,更是在应对经济危机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和繁荣的深远投资。”[6]包容性增长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全新概念和发展理念,国内主要集中于林毅夫、蔡昉等对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之中,国外主要体现在亚行《亚洲发展展望》(2007年)、世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和发展》(2006年)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里。如今,包容性增长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国际组织指导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战略。包容性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价值导向,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

2.2基本内涵

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全新概念和新的发展理念,准确地迎合了当前改革面临的困境问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广大中西部地区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学者对包容性增长的定义众说不一,目前未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那么,究竟什么是包容性增长呢?一般来说,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内涵是让人民群众公平合理地享受经济增长成果。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有实质性的权利;让弱势群体得到切实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平等与效率基础上的和平与发展;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7]因此,包容性增长不仅是机会平等的增长,还是共享式增长,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增长。

3文山市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思路

根据文山市县域经济发展指标的样本测算结果,结合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可见文山2010年以来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数据在稳步上升,但对照省州“十二五”规划数据,还处于偏低水平。要加快文山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要做到以下方面:(1)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固树立贻误机遇就是犯罪,坚持发展才是为民的观念[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思想观念问题,更是将思想行为转化为工作实践的行动问题。机会稍纵即逝,若不留心并付诸实践,机会就可能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器。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贯彻落实,延误时机就是犯罪。(2)摸清家底,以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推进县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要把在传统上以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转向以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为主,以此带动其他结构调整。同时,深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的步伐,以此带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3)根据文山市的地缘优势和自治州的民族政策优势,地方政府应以积极的、务实进取的科学态度探索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研究和调研工作,集思广益,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切实为文山市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奋斗努力。(4)继续推进文山市社会保障制度、体制、机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赋予广大人民群众在生病、年老、失业等情况下享受发展成果的“安全网”,这也是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之一。(5)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结束语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金融抑制

由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现象十分明显,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以及农民贷款难的现状都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十精神为指导,深化改革县域金融机构,有效遏制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积极动员县域居民储蓄并促进其向投资的转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的资本支持,同时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发挥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1中国自古便有“郡县治,天下无不治”,“民乃邦之本,县乃国之基”的说法,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中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近9亿是农村人口,基本上居住在县域经济范围之内,因此,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大局。

(二)县域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县域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关于县域金融的功能,有这样的表述:“金融的最主要功能是将社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获得金融支持的前提之一是具有投资回报的潜力……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应主要依靠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的使用必须坚持回报性和可持续性,前提是市场化运行……所以对‘三农’的支持或‘反哺’从根本上讲必须依赖财政力量,其他人力、物力、金融的支持都需要财政的补偿……我国农村目前虽然仍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但和城市一样,也需要所有家庭都具有创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能力,都需要金融支持。”2

(三)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货币金融变量在实体经济中只充当“面纱”角色,经济增长完全由实物部门决定;现代经济学派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关系,或是促进或是阻碍,在二者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上存在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显著,并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论,面对的是高度开放的环境和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因而很少以特定区域为对象来研究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国外没有县域金融的概念,但对可以构成县域金融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研究较多。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基本上无区分,因此,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弗农・拉坦认为,农村信贷补贴最明显的后果是逐渐损害了金融市场的生存能力,导致信贷机构活力衰退。苏布拉塔・加塔克认为,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国内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同时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条件并不一定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基本情况

目前,认清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找寻金融支持的新思路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大国,而县域经济又是中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是一种弱势经济,要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找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用不到全球3%的GDP生产能力解决占全球1/9的人口的现代化问题,任重道远。

(一)资金制约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资本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或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条件下,解决资本约束的最有效途径都必须重视和发挥金融的调节作用。在中国,偏颇保守的金融管理制度使县域经济发展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使“三农”发展全面搁浅,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危机。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1995年为7.10%、1996年为2.90%、1997年为4.40%、1998年为5.10%、1999年为4.90%、2000年为5.10%,这同农业15%的GDP贡献以及62%的人口、66%的劳动力和90%以上的国土维持面积不相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目前,不仅县域企业融资困难,而且县域‘资本失血’和‘资金倒流’现象非常严重……县域内的某些自有资金由于趋利性流向大中城市……财政出资太少,自我积累太慢,银行贷款太难,社会集资太险,唯一的途径是外力突破-招商引资,但是县域招商引资的环境无法同市辖区相比。”3资本准备不充分、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抑制现象明显

农村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流到城市,造成“失血”,使县域资金供给的来源短缺,并且长期不能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县域金融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我国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滞后,一方面和我国金融管理系统长期以来在资源配置上重城市经济、轻农村经济的思想偏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我国县域的财政金融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县级政府财政单薄、金融抑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在广大的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着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收缩涉农业务的现象。例如,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不再承担县级以下农业贷款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在流通环节支持粮食收购;截至2010年10月,邮政储蓄银行仅在全国29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办小额贷款业务,县域覆盖面积微乎其微。

三、现行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马克思说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高度融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没有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的经济不可能有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有竞争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我国县域金融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行金融运行体系和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金融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的资金供给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功能金融机构设置与目前县域金融机构单一的矛盾;县域经济发展所需多样化金融服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供给的矛盾;国家对县域经济的政策倾斜与金融操作歧视的矛盾。

形成目前县域金融运行体系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局面的原因既有经济、金融方面的,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还有体制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宏观发展战略上国家对县域金融重视不够。在我国近几年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对县域经济这一层次重视不够,政策扶持不力,使县域经济及其结构调整在金融支持上遇到了障碍,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二是金融企业本身素质限制。我国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远高于国际正常水平,而国际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使我国金融业疲于应付,没有精力来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问题。加之目前县域金融机构信贷

资产质量普遍不高,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县域社会信用环境差,导致政府、银行和企业关系紧张,阻碍了县域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四是部分金融体制改革措施给县域金融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五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受产业政策的限制,金融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无法作为,一些较好的项目因规模较小而批不下来,一些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因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而前景黯淡。

综上所述,县域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筹集资金,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稳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目的。要解决金融抑制问题,如何“开源节流”很重要,笔者认为,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建立县域资金的回流机制并扩大渗透力度,综合治理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源外流现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县域金融创新,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信用环境。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议国家财政、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中长期农业发展债券,对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等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3,(07).

[2]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韩守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安徽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2,(09).

[4]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6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6]许桂红.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杨荫凯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脚注:

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800里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在各种媒体报道和评论中,这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对大合肥来说,巢湖是天赐的资源,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独自拥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全部水面,惟有合肥。

如果我们在最新版的地图上,从合肥四牌楼画两条直线分别到巢湖市中心和庐江县城,再在巢湖市与庐江县城之间画一条直线,三条线组成的等边三角形,正好把整个巢湖水域囊括进来。

在这个等边三角形中,合肥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条环形湖岸,而且是环湖城镇密集区、环湖生态体系、环湖旅游体系、环湖产业体系和环湖交通体系等立体化、复合型的环巢湖主体功能区。

那么,合肥的“大湖经济”,应该如何走?

城市形态之变

“合肥环巢湖首先是城市形态的改变,这就决定了城市空间布局也要随之改变。”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告诉《决策》。但环湖城市形态改变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哪个方向来拓展?

先从合肥所处的广域空间说起。合肥的市域幅员基础已扩展到1.14万平方公里,低于杭州的1.6万,高于武汉和南京,这为构建特大城市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性。但与之相对应,合肥的城市建成区相对较小,武汉、杭州、南京都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合肥只有340平方公里。“这说明合肥的城市规模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也表明合肥具有加快拓展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承载力的潜力。但要提升合肥的承载力,就必须对现有的‘141’空间格局进行再规划。”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告诉《决策》。

在城市空间上,合肥市政府研究室在《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比较分析研究》中提出,在城市空间形态上,要深化“141”发展战略,推进“一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形态发展。合肥市发改委在构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研究报告中也提出,形成以“1+X”特大城市内部城市群为特征、以功能互动为重点的梯度型城市框架体系,从而打造多层面的服务空间。

实际上,这些研究成果对未来大合肥的版图,都做出了相对完整的概括。不管最终提出什么样的概念,采访中大家普遍认为,环湖体系要划分成不同的主体功能区,不能一窝蜂地遍地开发。安徽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宏观经济所所长周云峰认为:“在环巢湖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中,一定要留出沿湖岸的生态湿地3-5公里;二是以北岸开发为主,南岸保留生态功能,不能让巢湖成为四周被建筑物包围的‘死湖’。”因此,要把合肥主城区、以中庙为原点的北岸地区和巢湖市区作为“三核”来布局,这三点恰好在一条轴线上。

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程必定对《决策》分析说:“按照现有的城镇基础和未来发展空间的要求,可以在环巢湖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规划四个不同的组团。”在组团式布局的同时,要提前谋划环巢湖城镇密集区,“可以形成三个层次的环巢湖城镇密集区,”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自铎分析说,“首先是合肥主城区,中间是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再就是一批特色鲜明且功能较强的小城镇。”

不管是东西南北四组团还是三个层次,亦或是一中心多组团,采访中所有人都认为,考虑到巢湖水治理与合肥的经济能力,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战术上,应选择重点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开发,那么这个突破点应该在哪里?

目前,以“湖天第一胜境”中庙为原点的巢湖北岸地区,成为一致的聚焦点,即滨湖新区跨过南淝河,向东扩展。周云峰在《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认为,在主导方向上应是沿巢湖向东“蛙式跳跃”建设,在北岸高起点规划一座“半岛新城”,依次分别布局湖岸生态湿地区、宜人宜居区、商贸商务居住混合区、新兴产业密集区四个功能层次。

为什么是以中庙为原点的巢湖北岸呢?“这一区域具有四大显著特点:开敞性好、少占农地、环境优越、基础设施效率高。”周云峰告诉《决策》,“半岛沿岸水体是巢湖最好的水体之一,地势上向南倾斜,‘坐北朝南、靠山面水’符合居住的普遍要求。巢湖主导风向又以东南风为主,经常有微风扑面而来,加之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南岸金黄色的油菜花海洋,可以极大地提高合肥的城市品质,增加对外吸引力。”

湖、产、城三位一体

“巢湖大面积的水域,不只是一条风景线,而是一颗大宝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区域经济专家陈秀山形容道。根据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巢湖是合肥独一无二的优势,提供了做大文章的机遇,能够发挥出综合效应。合肥版“大湖经济”也绝不仅仅是环巢湖一个圈,长期跟踪研究合肥发展路径的安徽日报社合肥记者站站长许根宏分析说:“巢湖水面开发是表层的资源利用,进一步可以做好上下游链条的延伸。”

实际上,围绕巢湖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也是大合肥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将合肥与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南通、宁波和绍兴相比,合肥在城区经济占整个市域经济的比重和发展程度方面,都不差,合肥的最大差距就是县域经济。

站在巢湖岸边向东看,在长三角核心区太湖流域,周边县域经济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县,更是在十强县中占据6席。合肥发展“大湖经济”,能否也创造出类似环太湖县域经济的传奇?

站在“全域合肥”的角度来看,2011年,合肥县域经济在空间上的最大变化,是由原先的“老三县”变成4县1市(县级巢湖市)。新增加的县级巢湖市和庐江县,恰好在东西南三面环抱巢湖水面。在环湖区域的4个县域经济中,位于巢湖北岸的肥西县,已经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这是合肥市“县域突破”战略的最佳体现之一。

从肥西南下是庐江,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盛志刚对《决策》分析说:“庐江具备后发潜力,有区位、资源、劳动力优势,庐江是百万人口大县,也是资源大县。”尤其是庐南重化工产业基地,可以发展特钢基地。而且从整个合肥市域来说,庐江的区位是距离长江最近的地方,特别适合重化工业对水运的要求。因此,盛志刚强调说:“庐江即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与庐江对面的是县级巢湖市。“这里已经有一定的城市化、工业化基础,巢湖经济开发区可以作为部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园外园’。”刘志迎分析说,借力合肥经济开发区,既能享受到部级开发区的政策,又可以将无法在合肥经济开发区落户的项目放在巢湖经济开发区,实现互补与利益共享,这是典型的双赢局面。

由此,在产业布局的带动下,“巢湖市将会发展成为安徽省一流的县级市。”程必定告诉《决策》。放在整个安徽来看,已有宁国、天长、桐城、界首、明光5个县级市,分为三个梯队。按照2011年的经济数据来看,巢湖市在桐城之后,位居第4,只能排在第二方阵。巢湖市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宁国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关键经济指标,都低于宁国。尤其是财政收入,2011年前10个月,巢湖市只有9.43亿元,不到宁国23亿元的一半。

但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十一五”时期以来,中西部省份出现了“省会经济繁荣”现象,合肥同样如此。按照最近5年合肥对周边县域经济的带动速度来比照,孙自铎告诉《决策》:“借鉴肥西‘与市俱进’,跨入全国百强县的成功模式。巢湖市比肩宁国,不是没有可能。”而且,合肥的投资总量大,如果每年有1/10投到巢湖市,5年就是1500亿元,这是其他县级市无法赶超的。

而要拉动县域经济,“一个必须的战略和路径就是走产城一体的道路”,安徽区域经济专家宋宏对《决策》分析说,“产业在前,创造就业吸引人口,然后发展公共服务留住人口,就会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宋宏还建议,公共服务可以适当超前,借鉴滨湖新区的成功经验,将优质的教育、医疗、商业环境提前布局,创造好的服务环境,“这种服务环境又可以成为招商引资的软环境。”

由此可见,不管是作为未来合肥特大城市新中心的滨湖新区,还是围绕巢湖分布的4个县域经济,合肥版的“大湖经济”一定是产城融合、城湖共生的,湖泊、产业、城市三位一体,才真正是合肥“大湖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可以触摸的未来

“从先天条件上来说,巢湖的基础一点也不比西湖差,而且更具优势。环巢湖不仅有湖光山色,还有温泉、湿地和历史文化遗迹。”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分析说,“将这些资源整合开发,打造一个环湖旅游产业带,将巢湖打造成跟西湖一样的知名度,不是没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让巢湖比肩西湖,将是未来大合肥发展进程中的重头文章。

按照区域经济的SWOT分析法,巢湖是合肥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生态治理便是其中之一。但是,从全球“大湖经济”城市的典型案例来看,不管是欧洲的日内瓦湖还是北美洲的五大湖,再到中国长三角的太湖,发展“大湖经济”都不能陷入开发与污染一定对立的思维窠臼中。

比如环巢湖旅游产业带,统计发现,旅游产业的带动力仅次于汽车产业。目前,从滨湖新区到中庙,从中庙到半汤、从三河到汤池,湖光山色与温泉养生,可以让一直以来缺少旅游拳头产品的合肥盛装起舞,成为安徽旅游产业的中间一极。盛志刚分析说,巢湖东有半汤、西有汤池,可以打造合肥“温泉之乡”的品牌。据悉,合肥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规划已经公开招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走,到合肥去泡温泉”就将成为全国的流行语。

但从本质上说,旅游仅仅是合肥“大湖经济”的一个浅层面。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认为,竞争优势是动态的概念,优势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何一处作为起点。相比旅游来说,更高端的产业链条,正在巢湖之滨实施或规划实施。其中,滨湖金融城就是环湖高端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2006年11月,滨湖新区打下第一根基桩,5年来在“外引内建”的策略下,已吸引中行、建行、农行、交行、浦发银行等十多家银行的总部级后台服务基地和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行业机构入驻。从香港、上海、深圳等经济先发城市金融产业链演变的过程来看,金融机构进驻滨湖新区只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则是加强金融业与工业、商贸、物流和科技研发等实体产业的联动,通过建设要素大市场、承接国际国内金融业务外包等途径,构建金融产业集群,完善金融产业链。“金融业是开放式产业,大合肥可以此为跳板,融入到更大的经济循环体系中,实现价值创造的提升。同时,依托产业链条来集聚人口,增强新城区人气,环湖区域价值也会由此获得极大提升。”相关专家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