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第1篇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国家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全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我县农产品市场一直是沿街为市,没有一个象样的专业批发市场,这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县来讲,无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无从筹措,这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根本问题。二是地理条件限制,我县县城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清水河流域内,发展空间太小、没有足够的土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县只有一个农贸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还有一个松散型的果品批发市场,也形不成规模。

二、各级政府对部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扶持政策,扶持项目的实施效果:

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部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但对于我们县来讲,光给政策是不够的,因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筹措十分困难,有限的财政资金保吃饭都相当困难,搞建设就无从谈起。**年,通过我们申请省发改委对我县桥南苹果批发市场给予50万元的资助,但杯水车薪,根本不解决问题,所以谈不到实际效果。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经济社会 小康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73-02

前言

县域沿边村经济是以划分县行政区域内的边沿村寨的区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容易忽略的一个区域经济,但却是全面推进农村脱贫致富的重点。在党的十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贫困边沿乡村的经济,因此发展县域沿边村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县乡差距、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途径。加快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只有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良好,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根据我校2015年度教学科研要求,我们对黔西县域内部分边远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力求理清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一、黔西县部分沿边村发展现状

黔西县有29个乡镇办事处,362个行政村,县域沿边村主要与金沙、大方、织金、清镇交界。为了充分了解这些县域沿边村经济发展状况,我们走访了黔西县花溪、新仁、协和等少数民族乡镇的20余个沿边村,走访、座谈、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出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呈现不均衡、相对滞后等特点。黔西县多数沿边村基本处于河谷交叉地带,沟壑纵横、土地切割破碎严重、土地资源缺乏,交通不便、通讯不畅通,无支柱产业,普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以耿底村和化屋村为例。耿底村地处花溪乡东南面,东与金沙县化觉乡相邻,南与太来乡交界,西靠安作村,北面为金沙县化觉乡,村委会驻地与乡政府所在地相距15公里,1958年建金华大队,1981年依古名改称耿底坝大队,1984年大队改村,2001年相河村并入。曾是耿底乡机关驻地。志愿军二级英雄特等功臣易才学出生境内。村域面积为7.5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组,主要居住汉、苗、彝等民族,总人口1573人,356户,贫困人口多,贫困率发生率70.5%,属于沿边村中发展滞后型。化屋村地处鸭池河大峡谷,位于新仁苗族乡南部,平均海拔1165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48公里,东与清镇市隔湖相望,南及西与织金县韬相邻,全村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7亩,居住村民主要以苗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村民共有223户,总人口936人,贫困户98户476人,贫困发生率50.9%;其中,扶贫低保户48户343人。化屋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所有沿边村中经济发展条件处于优势的村寨,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缓慢状态。

二、黔西县域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单一

县域沿边村在前几年犹如“世外桃源”几乎与外界隔绝,大部分村民最远就到过乡镇集市进行商品交换,村民生活几乎靠自给自足,“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为盐巴钱”是沿边村的真实写照。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小麦、大豆、生姜等为主,由于土地贫瘠,大多数时候都是广种薄收。大部分村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生产的大多是老、弱、残,文化素质低,思想守旧,农业技术知识缺乏,致富能力弱。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县域沿边村都处于边远偏僻的地域,农户居住零散,严重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制约,一是通村通组公路修建困难,全县县域沿边村虽然通村公路基本修通,但大部分村寨的通组公路只通部分,部分村寨几乎不通,更别说通户路了,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完善交通设施是当前刻不容缓任务。二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没有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三是水利设施薄弱。几乎没有一个村完整通安全用水,每个村都有部分农户存在饮水困难,饮水安全。

3.社会服务事业薄弱

一是教育条件差,县域沿边村都是处于边远贫困的区域,村小校舍简陋,师资缺乏,几乎没有正式教师,就一两个代课教师包揽所有班级。距离乡镇学校基本都有六七公里左右,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即使部分村民想把孩子送到乡镇学校也得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因此子女上学非常困难。二是公共医疗卫生条件差。村级卫生室医疗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缺乏,技术条件较差,只能简单医治一般疾病,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镇、县医院就诊,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三是劳动力外出突出。县域沿边村由于贫穷,土地贫瘠,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85%以上;从2000年至今很多村有文化、有劳动力的基本全部外出务工,缺乏人力资源。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沿边村大部分都通了电话、85%的有电视,但由于地势沟壑纵横,信号覆盖率低,很多地方信号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喝酒打牌娱乐。

三、对黔西县域沿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1.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

由于受种种原因,沿边村村民无法了解国家对农村建设的一些方针、政策,必须依靠乡党委政府、驻村干部大力宣传,宣传关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政策、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关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政策、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等等。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省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委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加强沿边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县域沿边村由于历史因素,在这边远村寨里居住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在过去,这些村寨犹如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与外界隔绝,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用自己民族语言交流,自己织布、蜡染、刺绣,用自己创作乐器和歌曲自娱自乐。我们要加强对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如今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已经不多,我们应该去开发和传承这些民族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推广民族产品。发展县域沿边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但发展经济同时,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让外出村民回家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村民。

3.加强沿边村基层组织建设

沿边村建设要靠政府引导,村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沿边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两委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肯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村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只要我们有赫章海雀村文朝荣支书和村民意识和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斗贫困、求生存、谋发展。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建设,尤其是县域沿边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不说大话,不喊空口号,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我们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山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4.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治贫必须治本;扶贫必须扶智,要根治贫穷,首先就得改变思想,改变思想从教育开始。沿边村村民文化程度低,思想意识落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种恶性循环似的现状普遍存在。边远山村教育短板:“教育设施简陋、师资紧缺、教学单一、家长、学生对教育不重视。”因为贫穷,孩子不可能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改变教育短板是发展沿边村经济社会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专递的重要途径。县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应严密思考,引以重视,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改变沿边村教育,加大对沿边村教育的扶持力度,让村里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受教育环境,让知识文化去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只有思想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根治贫穷。

5.加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县域沿边村总体来说土地贫瘠,零星分散,占地面积多,人口少等特点。如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发展沿边村经济的主要环节,我们必须做好大量的调研和考察,根据各村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特色养殖”的产业结构调整,找准产业之后,各部门要在经费上、技术上、销路上给与大量的扶持,尤其是驻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先学会,再指导。为沿边村产业化打下基础,和村民一起把产业做大做强,只有将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从而才能推动沿边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沿边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发展趋势。使每个村都能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6.加强精准扶贫推进同步小康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DEA;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056-02

一、DEA方法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交叉领域。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于1978年开始创建并命名。1986年,自Macmillan首次将DEA方法用于区域经济研究,随后DEA方法被纷纷引入到其他区域经济评价工作。DEA方法使用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随机规划等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及输出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问的相对有效性。

二、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湖南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中88个县市是县域范畴的经济主体。县域占据全省96.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GDP占全省的76.3%,地方财政收入占58.5%。由此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在各级贫困县中,湘西南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65%,其中大多分布湘西自治州、永州、怀化。而这些地区中的经济中,农业占了较高比例,但是此地区的农业产业都处于初级化程度,目前还是采取粗放性经营模式,产品交易市场没有建立完善,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同时也没有形成产业加工链。该地区的GDP总量与其他湘东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相比,差距有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湖南省区域经济整体协调。

从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越是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也就越健康,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组合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经济系统,目前很多研究只是对某些产出经济指标单独进行差异程度分析,并没有从经济发展效率的角度对各经济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难以综合反映各区域问经济效率的差异。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要求。具体说来,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有关内容。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定位。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现在所说的县域经济是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在宏观上应该说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不是农村经济本身,更不是行政层次上的县及县以下经济。

目前,理论界对县域经济的概念和定位存在某种误区。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的县域经济GDP占全国GDP的55.2%,市辖区GDP占全国GDP的44.9%。之所以出现这么一个数字,50%以上是县域经济,这里面显然是把县域经济等同于县及县以下经济了。如果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全部的农村经济都纳入到县域经济的范畴,这不是我们所讲的要发展县域经济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县域经济不能等同于县及县以下经济。从范畴上讲,至少不能把农村经济中的农业这一块或者是第一产业这块包括在内。这样讲县域经济的份额就不是前面讲的50%以上了。最多也就是40%左右。再把农村分散的第二、三产业剔除的话,县域经济也就只有3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经济的份额就比较低了。

通常有一个概念,就是把县域经济说成是县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经济的总和。笔者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内,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区域经济。按照这个理解,那么县域经济应该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县域经济就是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经济。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城镇经济。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具体的说,发展县域经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降为2004年的59%。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从新增的收入来看,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意搞好五个结合。

第一,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第二,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第四,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来展开。

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首先,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根据新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是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理顺省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到县的财政体制。根据这个精神,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给县级政府更多的调节余地。

其次,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虑研究对县域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的一些政策,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第三,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健全融资担保机制。要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要深化信用社政策。要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第四,投资政策。一是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区化 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 支柱

2011年,本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4%和84%,其中重点工业园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13.6亿元,园区达到了“五通一平”要求,园区销售收入实现125亿元;产业集群新增投资148亿元,实现产值151亿元;这两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5%。预计2012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

1.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园区建设方面:特色产业集群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本溪县传动产业集群目前已落户企业26家,2011年实现产值31.3亿元,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引进了总投资27亿元玉晶玻璃投资项目,已完成投资3.8亿元,桓仁县葡萄酒产业集群落户企业10个,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包装印刷产业集群引进了沈煤龙盟新型环保材料公司,沈煤方解石粉加工、鑫汇方解石粉加工、仁信来方解石加工三个配套项目正在建设中。

1.2招商引资方面: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突破。2011年,完成招商引资234亿元,新引进落地项目235个,完成投资27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2个,完成投资148亿元。本溪县重点投资建设、改造项目49个。桓仁县重点实施了116个项目。

1.3特色产业方面:“一县一业”不断壮大。目前本溪县平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万亩。桓仁县大力实施葡萄酒产业“123”工程,规划了“一带一园一镇”的产业布局。开工建设了省级葡萄酒研发中心,扩建了酿酒葡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从欧洲引种了雷司令、西拉等10个新品种,基地总面积达到1.68万亩。

1.4新兴产业方面: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迅猛。本溪县重点打造了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汤沟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关门山、铁刹山、老边沟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桓仁县重点打造了桓龙湖酒庄带、大川温泉度假区和五女山、大雅河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2011年,重点推进了铁刹山、大石湖、万乐岛等29个旅游项目,签约引进了投资40亿元的汤沟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投资30亿元的汤沟公共艺术小镇、投资10亿元的汤沟温泉谷度假酒店等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102 亿元。两县全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与兄弟市相比,本溪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算高,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集群还未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尚未显现;二是本溪县和桓仁县是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水源地,已被省政府确定为“限制工业发展区”,制约了两县工业的发展。三是土地、资金等要素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阻碍项目落地和实施;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差,贷款门槛过高,企业贷款仍然较难。

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对产业的承载力和集聚力。全面推进两县各2个工业产业集群建设, 今年每个产业集群都要着手建设5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每个产业集群力争100个项目落地。

2.2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紧紧抓住各种要素北上的难得机遇,充分做好借力发展的文章,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突出主攻方向,围绕两县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开展主题招商、产业链招商和派驻招商。狠抓招商责任制落实,加快专业化、知识化招商队伍建设,设立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加快项目的引进和落地。

2.3大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和“一县一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全力抓好“一县一业”建设,做大做强本溪县中药材产业链和桓仁县葡萄酒产业链。以专业化基地建设为载体,抓好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引进培育一批投资5000万元以上,有规模、有档次、带动能力强的农事龙头企业。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滴灌节水任务。

2.4加快建设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两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打造本溪县“山水休闲旅游城”和桓仁县“中国休闲度假城”为载体,积极培育旅游主导产业。加快各景点的整合开发,规划建设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现代物流总部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

为加大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从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角度,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健全完善水源地保护区扶持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议省政府加大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建设的政策性支持,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要水源涵养地的省级财政支持力度。

(2)开展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工作。支持本溪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将本溪作为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3)将桓仁县纳入省“扩权强县”试点。省委、省政府在辽西和辽北分别确定了绥中县和昌图县作为“扩权强县”试点,在辽东尚未确立。桓仁县位于辽东地区边缘,西临新宾,南通宽甸,北接通化、集安等市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同时还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地,目前正在打造世界级的“冰酒之都”。为此,建议考虑将桓仁县纳入省“扩权强县”试点,这将有利于桓仁对周边县市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