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农村;建设;策略

群众文化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对精神文明有所要求。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以乡镇文化为依托,发挥乡镇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采用多种群众文化活动方式,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承,人们在物质文明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对精神文明有所要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惯例政府会在村里安排几场戏,节后便再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冷冷清清,无法满足农民渴望文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重视,建立文化激励机制,促使文化站由过去的被动送文化,转变为今天的主动送文化,并且培育与本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文化站的干部每年都要下村巡演,除此之外,还举办培训班,科学指导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充斥整个农闲时节。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民间舞蹈的挖掘与编印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主导地位。乡镇文化站举行的各种公益活动具有特殊作用,其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人的思想、素质以及意识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中国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提高了,社会也就进步了,那么文化站的公益性主导地位自然也就显示出来了。

二、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农民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一定可以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同时践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一举两得。以山西祁县为例,当地农民在乡镇文化站的引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广大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学习的楷模。其收藏了大量的图书、画册、电影等,将群众的文化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来借书的农民络绎不绝,以前特别爱玩牌、打麻将的农民也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改变了农村文化气象,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民间剧团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大约有7000多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乡村,其对丰富农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业余的文艺团体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与我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相符,只是满足于一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来“种植”文化,例如:赠送图书、输送文艺干部、组建文艺队伍等。以四川省德阳市的杂技团为例,其巡回表演多达2万场,获得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有的甚至出国进行表演,这不但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同时让外国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强大的凝聚力。以前农村地区基本上以村为单位进行交流,有的地方甚至以大队为单位,大家除了本村的事情外,对其他事情好像都漠不关心。但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那就是唱戏,农民三五一伙儿,成群结队纷纷赶来,积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每次开会之后,村长都会组织村民表演节目,村民踊跃参与表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会议气氛,保证村务工作的开展,同时又可以联络村民之间的感情,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发掘人才、打造人才

每个地区的农村文化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很多农民都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当地的特色文化都着独到的见解。农村的“艺术家”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对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使其活跃于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推动新农村的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应当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整合当地文化,做好“特色文化户”的工作。这种方式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投身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实现农村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求群众文化的支持,我们希望在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发展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村的经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早日实现整体小康。

作者:马晓娟 单位:方正县会发镇人民政府文化站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机械化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27-01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葫芦岛市的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农业就进入科技化发展轨道,推进农业机械化成为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同时,农业机械化还为葫芦岛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1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且为农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降低农业成本。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劳动力的具体体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农业机械设计,旨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1]。由于农业机械化会基于农业生产需求而实现技术创新,因此而使得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大量的农业生产由人力劳动转为机械化劳动,节省的劳动力,促使农民劳动力转向非农业产业以为城镇发展服务,由此而为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2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必经途径

农业要发展,科技是载体。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设备作为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已经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农业机械技术是动态发展的,会根据农业需要而不断地调整技术,以更好地位新农村建设服务。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的地位[2]。

2 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有效对策

2.1 将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构建起来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科技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促进农业机械推广,是将农业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可以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普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机遇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构建起来,包括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的维修以及定期地组织农业机械技术操作培训等等,都纳入到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中,以使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能够熟练地操作,并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价值,以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2 做好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于2009年11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农业机械生产者检验农业机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内容操作,且要依法对农业机械以认证。农业机械销售者要将销售记录制度制定出来,并向购买者指导操作方法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者要有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实施维修,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并在农业机械设备使用中,还要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可见,农业机械在使用的过程中,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安全使用,就要强化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还有助于督促其自觉地遵守操作规范,不仅可以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还确保而来农业机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2.3 根据农业产业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设备

中国地域广泛,不同的地区其自然条件都会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各异。因此,要根据地域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设备,还要考虑到当地常用的农业技术,要求农业机械设备要与农艺要求相符合。辽宁省葫芦岛市以农业产业为主,并在近年来不断地实现创新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普及,而且还是应当地农业环境而创新技术,以使农业机械设备更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农业收益[3]。比如,葫芦岛可以将农业机械设备示范基地构建起来,在基地中所种植的植物都采用农业机械化的方式,将示范成功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机械操作技术方法向农民推广,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获得更高农业经济效益。

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就是在农业的生产中采用机械化装备,是农业技术提高的表现,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力劳动,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可以创造更高的农业经济效益。农民要增收,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使得劳动力得以解放,而且提升了农村生产力,对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卢浩慧.浅谈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b,2013(09):43―43.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050-01

对于我国农村改革以及发展目标来说,我国需要不断的发展,并且在科学发展观有效的落实下,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除了将家庭联产承包作为基本的经营体制外,还应当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力度,从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同市场经济实现衔接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以借鉴。

一、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集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集体经济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的强与弱,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福利的提高,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户提供服务等职能,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会就丧失了有效的载体。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工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在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农民分散经营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信息不灵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农村能够真正带领农民集体致富的,还是要靠集体经济组织,典型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就建设得好。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支撑,并且在农村转型与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应当努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明_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仅仅只是注重单干,也不是作为个体经济,而是将这种形式逐渐引入到集体经济中,进而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方式,一种双层经营的体制模式。对于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来说,在进行统分结合的模式以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包含诸多生产力,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目前农业经济再生产在某些地区处于停顿状态,集体服务和支持流于形式,农业生产和收益受到影响,这是引发农村地区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建设,努力完善各种制度,切实保护和使用好各种集体资源,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活力,才能树立和巩固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进一步赢得农民的认可和信任,完成其重大的历史使命。

2、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村级财务运作以及相应的制度。主动探索以及农业发展机制,在遵循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积极将农业用地引入到规模经营中。

各级有关部门及其政策都需要主动调动集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而集体经济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有关方面不断鼓励各种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集体经济朝着未来的方向发展,能够起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慢慢加大对基础设备、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制度建设

将产权落实作为重点举措推动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不同形式的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从而最大程度为集体资产的增值空间提供保障,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物力方面都应当提高集体经济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以及科学管理约束体系。不仅仅在经营的时候只是在村庄,还应当慢慢的发展到不同层次的经济组织中。不仅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护相关的合法权益,避免集体资产的过度损失,相关部门还应当从法律的角度上对集体经济引起必要的重视。

4、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集体经济所具有的优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所存在的作用。在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集体经济有着雄厚的力量,农民群众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程度,同时也作为新农村面貌的呈现方式。而对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区来说,出现儿童辍学的情况较为频繁,社会没有良好的治安,严重的可能会存在封建迷信活动以及相关的风气盛行。

5、壮大集体经济力量,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相关部门应当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集体经济,促使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等有关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大力支持不同种类的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有关队伍,将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以提升。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力度,能够打破以往的格局,为农民朋友在社会中的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说,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对主动的调动不同因素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而农村集体经济的落实情况有着不同的出发点,这样就促使各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满足当地的相关要求,最终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崔艺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特区经济.2008(09).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民;建设;问题;措施

1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1-2]。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3]。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3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4]。

3.1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5]。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3.2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6]。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3.3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

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中[7]。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相结合,不断拓展“文”中有“体”、“体”中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享,做到看病、体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享等。

4小结

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要不断研究、分析乡情,研制、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根植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健身的普及和农村体育人口的提升,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5参考文献

[1] 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2] 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5-9.

[3] 李海鹏,张恺.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体育的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6,20(4):24-26.

[4] 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4-19.

[5] 刘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理性思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5):74-76.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先后到湖北、河北、江西等地农村调研,专题就农村建设问题与农民群众进行座谈,听取地方干部的意见,形成了一些初步想法。结合调研情况,现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20世纪50年代,我国也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其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要建设新农村。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小康建设的热潮,名称各异、内容多样、侧重点不同的各种农村小康示范村、文明生态示范村、农村家园建设计划等在各地纷纷涌现,向广大农民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党中央重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重大,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不仅成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彻底告别了粮食短缺时代,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我国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没有农村的小康,全国小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由于受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上,我国存在着重工业和城市、轻农业和农村的倾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体制上,重点关注城市和市民,忽视农村和农民,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农村公益事业长期靠农民自力更生进行建设,公共财政逐步将农村和农民边缘化,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在调研中,我们问农民朋友“向往不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向往”;当问及为什么向往时,他们的理由往往集中在以下方面,如城里人住楼房,干净舒适;城里人有天然气,做饭不用烧柴;城里人既有自来水,又有排水管道,洗衣、做饭、上厕所都方便;城里人可以每天都能洗澡;城里人有柏油路,晴天雨天都好走;城里小孩上学条件好,城里人看病方便等等。这些回答虽然充满感性,但农民对城市生活淳朴的向往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城乡差别――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别是最直接和最集中的体现。因此,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考虑,就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阶段的结束,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已经从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由于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下降,农业的收益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农业的要素投入结构正在发生资本替代劳动的明显变化,农业投入边际报酬递减,农业生产成本呈加速上升趋势。在农业收益率下降和农业成本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农业和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者转移到非农产业,对农业生产、农产和农村活力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防止农业萎缩和产业断裂,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如何防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引起的农村凋敝和社会分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开展新农村建设,目前时机已经成熟,具备了较大规模建设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目前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总体上进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支持的条件。新阶段不能再走剥夺农民、牺牲农业、忽视农村的路子,必须摆脱城乡分割、重工轻农的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公共财政的安排,必须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让亿万农民充分分享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成果的基本理念,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的农村,解决政府公共财政长期缺位问题。因此,国家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引导和组织亿万农民开展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是完全可能的。近几年来,国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对能够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的支持力度,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甘肃省临泽县、河北邢台市、江西赣州市还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各类资金,陆续开展了农村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等工作,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同时,通过工程建设,在投入、建设和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方面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因此,从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已经基本具备了较好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紧扣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目前,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在于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化解“三农”矛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前提。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怎么定义?现

阶段的建设内容和重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必须回答和界定清楚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应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从当前农村建设现状和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出发,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应突出以下重点和建设内容:

一是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国还有8%左右的行政村不通公路,中西部地区大多数村基本没有硬化路;全国2.4亿农户中还有一半没有通自来水,还有数千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无电人口也还有几百万户。绝大多数农村根本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广大农村的环境和村容村貌亟待改观。要继续加大农村道路特别是村内道路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建设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搞好村庄绿化,实施乡村整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

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支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发展。目前农村社会资源占有率低。农村教育方面,农村人口中还有不少的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比例较高,农民受教育机会大大低于城镇;农村卫生方面,全国80%以上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在城市,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不足20%的公共卫生资源。另外,在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民所享有的政府福利存在被边缘化倾向。为此,要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卫生所(室)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三是健全村民自治。当前,我国村民自治的体制不健全,广大农民在处理公共事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合作组织还相当缺乏,力量薄弱,导致当前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运转效率低下。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导向性和原则性问题,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塑造农村新风尚,促进农村和谐。 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前应防止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个筐,把有关农村发展的各方面事情都包罗进去,导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背离了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和目的;二是要防止不分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去开展工作,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三是要防止重走过去的老路,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场政治运动,采取层层压指标、搞考核、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做法,把好事办成坏事。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妥善处理好当前重点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刚刚跨越温饱线,实现总体小康目标。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需不懈奋斗,构建和谐社会更需付出长期努力。同时,解决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整体素质和富裕程度差距悬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落后等问题也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因此,要克服追求短期政绩、企求在短时间内就想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浮躁冒进思想。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谋划长远目标,抓好当前急需。既要反对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急性病”,也要反对畏难不前、消极应付的“慢性病”。要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

二是要循序我国城市化演进的客观规律,妥善解决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逐步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的趋势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这一发展趋势对我国未来农村发展演变的影响。在广大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村人口大规模地集聚生产生活不太现实,可以自然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平原地区,要把村镇规划与推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房舍的拆旧建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村”和“无人村”现象。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即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甚至70%,在今后相当的一段历史时间内,仍会有5亿人口居住在农村。为此,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的同时,仍然要始终重视农村建设问题。

三是要正确把握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任务。从表面上看,开展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有人会问,是不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变了呢?应当看到,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减免农业税费,开展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收入得到稳定增长。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农民仅仅依靠发展农业生产来提高自身收入的机会越来越少,必须跳出“三农”谈增收。实际上,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些项目,普遍具有工程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能够吸纳广大农民直接参与建设等特点,又可以在扩大农村就业的同时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的目标是一致的。要始终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为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民自治组织的关系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更要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江西

赣州市探索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在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对村民理事会的指导,做到“多支持、多沟通、多服务、少干预”,具体指导村民理事会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鼓励和支持理事会自主管理、民主决策、大胆工作。村民理事会中党员较多的,要设立党小组,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现阶段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抓紧制定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我国农村布局分散,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建设量大面广,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结以往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要制订科学的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使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清楚的框架进行。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综合部门牵头,抓紧制定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当前我国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内容与重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编制省域内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空间布局,在规划指导下,以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坚持用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明确不同地区建设重点。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大,各地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优先顺序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坚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力戒急功近利,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第三,坚持政府扶持、资金引导,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广大农民投入能力还有限,其他社会主体的投入量还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适当投入进行引导就尤为必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应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视野,作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的农村。建议在稳定有关各项农村建设资金的基础上,扩大投资规模,整合现有资源,设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建设长期滞后局面。值得指出的是,除财力、物力投入外,政府要更多地发挥宣传、动员、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作用,通过强力推动、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好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这也是政府投入能够切实发挥引导作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