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特点;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15-04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基本情绪有四种,分别是喜、怒、哀、惧,幼儿日常表现为高兴、生气、难、害怕情绪。幼儿情绪能力是指幼儿察觉、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表达、调节和控制,以帮助自己应对挑战、达成目标以及有效参与社会互动的适应性情绪反应。幼儿情绪能力对幼儿的认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能力低的幼儿,在面对挑战时往往很难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无法与同伴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本文拟在分析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讨论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策略,以供学前教育界同仁参考。

一、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特点

研究者曾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选取262名幼儿为被试(其中,男孩143人,女孩119人;大班86人,中班93人,小班83人),通问卷调查和观察法,了解幼儿高兴、生气、难、害怕四种基本情绪的表达、识别和调节特点。

关于幼儿情绪表达特点的问卷研制与观察研究。研究者先访谈了数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以了解幼儿四种基本情绪下的行为反应模式,进而形成《幼儿日常情绪表达观察问卷》。随后,研究者培训参与调查的带班教师,促使其规范使用本观察问卷对幼儿的情绪表达进行观察记录。共收回262份有效问卷。

关于幼儿情绪识别特点的问卷研制与测查。研究者先绘制了高兴、生气、难、害怕四张情绪脸谱,请10位成人尝试识别,以确认这四张脸谱是这四种情绪的典型表现。随后,研究者通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可能引发幼儿四种基本情绪的典型情绪情境。最后,研究者研制了《幼儿情绪识别能力调查问卷》。请两位发展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为主试,使用标准化指导语对幼儿进行测试。测试程是这样的:主试先将四张情绪脸谱放在幼儿面前,请幼儿依次告诉主试每张脸谱代表哪种情绪。如果回答错误,主试告诉幼儿正确答案。随后,主试询问:“明明小朋友在高兴(生气、难、害怕)的时候可用哪张情绪脸谱表达?请指给我看。”之后,主试进一步询问:“明明小朋友在被别的小朋友推了一把后,会出现什么情绪?请用手指点出相应的情绪脸谱。”主试在问卷上记录幼儿的回答。共收回有效问卷262份。

关于幼儿情绪调节特点的问卷研制与观察研究。研究者基于对幼儿情绪表达和情绪识别特点的调查,为每种基本情绪创设了三种典型情绪情境,并为每种情绪情境确定了若干调节策略(分为积极、消极两类),编制成《幼儿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由参与调查的带班教师观察幼儿一周的表现,记录幼儿在每种情绪情境下不同调节策略出现的频率。几乎不发生记为1,偶尔发生记为2,经常发生记为3。共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其中,小班75份,中班75份,大班76份;男孩126份,女孩100份)。

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问卷调查结果和观察所得,简述如下。

1.情绪表达能力

幼儿在高兴、难、生气时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行为,平均分别为25.19%、24%、35.94%。幼儿的破坏行为可分为指向他人和指向自我两类,在不同情绪下会有不同表现。在高兴时,指向自我的破坏行为占23.94%,指向他人的破坏行为占1.25%。在难时,指向自我的破坏行为占24%。在生气时,指向自我的破坏行为占13.84%,指向他人的破坏行为占22.10%。

引发幼儿高兴情绪的事件依次为感官得到满足(占56%),需要得到满足(占26%),受到表扬(占18%)。引发幼儿难情绪的事件依次为受到批评(占34%),同伴争执(占25%),失去心爱的人或物(占22%),愿望破灭(占10%),身体不舒服(占9%)。引发幼儿生气情绪的事件依次为同伴争执(占76%),需要得不到满足(占13%),受到批评(占11%)。引发幼儿害怕情绪的事件依次为遇到危险的情景或事物(占34%),受到批评(占29%),遇到不可预知的事物(占20%),看到别人害怕而害怕(占17%)。可以说,同伴争执、受到批评和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引发幼儿生气、难和害怕情绪的主要事件。

在情绪表达能力方面,大、中、小班幼儿年龄差异不显著。

2.情绪识别能力

总体来看,幼儿对四种情绪脸谱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平均值为93.69%。大、中、小班幼儿存在显著差异,中、大班幼儿的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

与脸谱识别准确率相比,幼儿对他人在典型情绪情境中的情绪识别准确率低很多,平均值仅为58.64%。在四种典型情绪情境中,对高兴情绪情境的准确识别率(88.99%)远高于其他三种情绪情境(生气情境为45.87%,难情境为49.08%,害怕情境为48.62%)。不同年龄幼儿对他人在典型情绪情境下的情绪识别准确率有显著差异,中、大班幼儿的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小班幼儿(p

3.情绪调节能力

总体而言,幼儿使用积极调节策略的频率显著高于消极调节策略(p

二、幼儿情绪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研究者认为,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要重在了解引发幼儿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事件,重在引导幼儿减少情绪表达时的破坏行为,提升幼儿在日常情境中的情绪识别能力。促使幼儿采用更多积极策略调节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为此,我们建议从幼儿和教师两方面入手,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

1.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

借助情绪绘本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情绪绘本是指那些用图画故事表现某种情绪状态的绘本。这类情绪绘本很多,教师可以选择画面优美、故事精彩的绘本,组织幼儿阅读,借此提高幼儿的情绪识别、表达和调节能力。

就情绪识别能力培养而言,教师可以借助系列情绪绘本,引导幼儿识别喜、怒、哀、惧等情绪。教师要注意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尤其是故事人物的脸部表情,帮助幼儿识别不同的情绪。例如,幼儿发现高兴时眉毛是上扬的,伤心时眉毛是往下耷拉的,悲伤时可能会掉眼泪,害怕时嘴巴会张大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自己和同伴的情绪。可以通“猜猜我的心情”活动,让幼儿观察同伴和教师的表情,猜测对方的心情。

就情绪表达能力培养而言,教师可以借助情绪绘本来帮助幼儿学习和积累情绪表达词汇。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猜想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反应,如“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怎么说”。幼儿可能会说:“我真的很生气!”“我伤心极了!”“我很难!”“妈妈批评我,我实在太伤心了!”“我心中的小火球马上就要爆发了!”日积月累,幼儿的情绪词汇会日渐丰富,可以用语言恰当表达情绪。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幼儿注意不同故事人物的情绪体验差异及其原因。教师可以采用绘本情景再现方式,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

就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而言,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通情绪绘本学习科学的情绪调节方式,如生气时可以“深呼吸,让自己心中的大火球慢慢变小”等。

当然,幼儿的情绪变化与所处情境密切相关。因此,要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需要结合相应的情境。调查发现,引发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同伴争执、受到批评和需要得不到满足等。这些情绪事件均涉及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同伴交往和情绪调节两方面着手,设计组织一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

2.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是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促进者,教师对待幼儿的方式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同时教师自身的情绪能力也会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一是改进批评和表扬方式。教师可通各种有效途径了解幼儿情绪能力培养的相关知识。学习科学表扬或批评幼儿,以求既达到评价效果,又不加剧幼儿的消极情绪。

二是给予幼儿有效的回应。有效的回应也称为支持性反应,可分三个层次。(1)教师能够在观察、倾听、互动中察觉幼儿的正面或负面情绪。(2)教师能够悦纳幼儿的情绪,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教师认为幼儿的情绪是正常的、可接纳的,并且相信幼儿能够有效调节情绪。(3)教师能够通个体化的支持性回应,帮助幼儿宣泄情绪,并学会调节情绪。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给予有效回应,以帮助幼儿提高情绪能力。

三是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师自身也要多学习各种情绪表达和调节策略,以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这是幼儿园管理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有研究发现,教师的工作特征、个人身心特征和家庭因素是影响教师情绪反应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在这三方面给予教师支持和帮助。

教师的工作特征主要是指教师是否能够耐心面对幼儿,有效开展一日活动。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要努力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积极帮助教师树立对幼儿教育的使命感。幼儿园管理者可以通新教师入职培训和园本培训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政策,帮助教师了解职业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然,幼儿园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既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又能尊重教师,采用人性化管理策略,让教师愉快工作。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范文第2篇

观察是开启幼儿智慧的一把钥匙,爱美是幼儿的天性。观察与审美结合的意义何在?在幼儿观察活动中又如何进行审美性指导呢?我从审美性观察与幼儿心理素质的关系、审美性观察与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在自然、社会和美术欣赏中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指在幼儿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等进行审美感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观察指导。幼儿在认知活动方面具有特别强烈的情绪性和异乎寻常的情境性,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童心、童真、童趣和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心理投入到观察活动中,这是幼儿审美的特点,对此,我们需要加以爱护和引导。审美教育,可以为幼儿完满型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幼儿的审美性观察力培养,可以使幼儿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得到和谐协调发展,可以使幼儿的知觉过程更有整体性、直觉性、生动性和丰富性,还可以使幼儿的认识更具有形象性、想象性、情绪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征。从小进行审美性的观察训练,是一种新颖的“心灵体操”,它有助于幼儿心灵美的发展。

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如果在幼儿时期缺乏恰当的审美教育,幼儿早期的艺术潜能就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方式与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委缩、消退以至消失。儿童审美心理学研究证明:2岁以后,特别是3岁左右的儿童是审美欣赏发生的敏感期。幼儿期是进行审美性观察能力培养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幼儿拥有审美的眼睛的关键期。

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是培育幼儿审美眼睛的有效方法

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开始。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去感受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去了解自然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幼儿生活在自然中,能从四季的变换中,感受到生命的有序结构和空间行星的旋转轨迹等有关现象。我们就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机制,增强幼儿审美感受的敏感性,引导幼儿亲身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状态和富有节奏感、和谐感的美感特征,使他们从小具有较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让幼儿以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变化和美景,而且,还要关注父母、老师、小伙伴中的各种亲切的行为表现,去感受其乐融融的温暖生活,从中得到美的感受,乐的愉悦,爱的体验。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审美功能,让幼儿的智慧和情趣,在观察周围事物中得到启迪,为他们心灵美的成长提供源泉和活水。

三、审美性观察指导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幼儿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艺术的观察来获得美的感受。为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审美性观察指导和操作性研究。

1、运用精密观察法来培养幼儿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变化,具有特有的观察兴趣。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对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景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在平常中发现美。

自然界中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美景,变幻无穷,美轮美奂,这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学会感受自然给予我们的享受。我们在开展亲近自然、拥抱大地的活动中,带领孩子去欣赏野外美不胜收的景色,感受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幼儿观察着花草树木变美的过程;倾听着树枝上小鸟的鸣叫声;观看着眼前飞过美丽的蝴蝶和勤劳采花的蜜蜂;觅寻着刚从泥土中钻出的小草……我们还适时为带有照相机的孩子选择适切的取景视角和拍摄距离,使视觉中心把注意点、趣味点和明亮点结合到聚焦点上,让美景美物的观聚度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幼儿在自然界中寻寻觅觅,心灵萌动,发现着周围世界的可亲可爱可赏,在内心深处涌现出说不完的美的童话,舒展着自由与欢乐。

2、运用观察性学习指导法来培养幼儿欣赏品质美的能力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常常是在社会交往中与同伴游戏时得到发展的。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拥有了同伴世界,获得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养成合群性、纪律性、谦让性、互和共享等品质。正如社会认知论倡导者班杜拉所说: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幼儿获得对榜样的观察性学习,需要老师引起幼儿的观察注意,引导观察身边榜样人物的行为和结果,从而提高幼儿欣赏品质美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常找别人的差错,见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喜欢在老师面前频繁地“告状”。我们引导幼儿去寻找小朋友之间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感受到行为内在的优良品质。有一次,孩子们学游泳结束忙着洗澡和穿衣时。一个小朋友换洗的裤子找不到了,坐在旁边的东东主动关切地说:“我帮你来找一找!”周围小朋友看着东东的一举一动,从开始想帮助他人找裤子到要将自己的裤子借给他,再到想办法帮助他人拿裤子的童心善举,深受感动,纷纷参加到了关心的行列中。东东设身处地关心他人的好品质,使周围小朋友从观察中得到了教育。

要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重要的教育策略,就是要引导幼儿通过审美性的观察,让他们从观察小动物和关心周围弱者人群中获得一种同情心。

3、运用鉴赏指导教学法来培养幼儿欣赏艺术美的能力

幼儿美术教学是通过造型艺术活动,在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中进行的。让孩子们在对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建筑艺术、幼儿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等欣赏中,提高其对艺术美的欣赏感知能力。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以鉴赏的眼光去观察、感受美术作品的塑造、色彩、构图,去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结构、特征,运动模式,并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多种语言描述来感受艺术作品的造型之美,从而提高审美感知水平。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自主性游戏 影响因素

幼儿自主性游戏强调幼儿自主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游戏空间,采取恰当的手段在合适的时机介入游戏,为游戏的高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实现发展。本文主要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作用发挥进行了研究。

一、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的特点

幼儿自主性游戏开展的质量及教师的指导功能发挥要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不同阶段的幼儿对教师的指导需求有所差异。

首先,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普遍在三四周岁,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社会交往能力都比较弱,他们在游戏当中的自主性相对比较差,善于模仿,并用行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行为而导致游戏不能正常开展。其次,中班幼儿在接受一年的小班幼儿教学之后,无论在年龄还是能力方面都有所增长,他们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按照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参与并对游戏有一定的认知。这时候可以适当增加幼儿自主性游戏的难度,培养幼儿更进一步的能力。最后,大班幼儿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他们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认知能力及必要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相比中班和小班的幼儿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开始具备责任感,在自主性游戏的过程中认清自己的角色,按照游戏规则参与游戏,而且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自主性游戏质量的提升。

由此可见,幼儿在学前时期的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自主性游戏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恰当的指导,而不能盲目地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示。

二、影响幼儿自主游戏效果的因素

(一)幼儿自身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发展和特点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对自主性游戏的效果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选取恰当的指导策略和指导方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二)教师的作用发挥。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影响游戏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不同的身份角色参与幼儿游戏中,当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角色变换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指导。比如当幼儿需要教师参与游戏时,教师要变成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缺少游戏教材时,教师就要作为服务者主动提供等,从而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强化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甚至可以说对游戏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作用的发挥

(一)强化教师的间接指导功能。

幼儿自主性游戏更强调的是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自己放在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位置上,通过角色扮演间接发挥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指导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对于游戏的进度、情节、游戏材料的选择、幼儿的具体行为等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根据游戏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等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刺激和引导,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游戏。比如当幼儿进行娃娃家游戏时,扮演“妈妈”角色的幼儿在厨房做饭时如果做饭的材料或程序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用观察者的角色询问幼儿“是先放酱油还是先放料酒”、“炒菜时放的盐是不是多了”等问题,从而帮助幼儿纠正错误,进而更积极地参与游戏中。

(二)合理把握自主性游戏的介入时机。

教师在指导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游戏的质量和有效性,教师要学会合理地把握游戏的介入时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内容都是自然发生的,教师通过准确把握游戏的介入时机,就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性作用,帮助幼儿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开展过程中细心观察判断,在幼儿需要的时候,以合适的角色介入游戏当中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当幼儿游戏技能不足时,教师要介入帮助他们丰富相关经验;当幼儿游戏缺乏材料时,教师需要介入启发他们寻找新的材料;当幼儿游戏过程隐含负面行为时,教师需要介入指出问题并引导幼儿自主解决并改正。

(三)创造恰当的幼儿自主游戏环境,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一个关键作用是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和语言习惯,在这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幼儿创设更多协商、合作、共同解决困难的机会及自主游戏的环境,以培养其合作意识,发展幼儿的合作性。首先,教师要为幼儿自主性游戏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给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比如医生、娃娃家、小厨师、打仗等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在开放的户外既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又能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加强合作。其次,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创造良好的合作机会,比如角色扮演、搭积木、拼图等,既能保证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又能引导幼儿提高责任意识,通过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同时体验到合作游戏的快乐。

四、结语

针对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在游戏开展过程中,为了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准确把握游戏的介入时机和自身的角色定位,恰当地把握自己的语言,并且为幼儿自主性游戏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营造合适的氛围,从而帮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和语言习惯,增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芳,王喜海.试论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介入时机与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12:32-34.

[2]陈丽娟.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指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4,Z2:13-14.

[3]张天军.提升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5:42-44.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 观察能力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15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观察则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观察是孩童认识世界的窗户,是思维的触角。幼儿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开发智力、增长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原有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幼儿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引导幼儿喜欢观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

(一)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在对其进行教育时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家长与教师对幼儿成长引导不科学,导致部分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身边事物比较漠视,无法从生活中获取美好的感受,进而会抑制他们艺术天赋的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提高幼儿观察能力,能够让幼儿有着更广阔的视野,看事物时可以从多角度入手。除此之外,幼儿观察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拓宽其思考范围,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大胆猜测与想象,能够及时总结分析,从而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

(二)多元能力的获得

观察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力。当幼儿的观察力提升后,其敏锐性、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能力体现,对幼儿的成长和今后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通过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够实现幼儿思想与行动的有效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积极探索身边事物,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对于培养者来说,其自身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对幼儿的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观察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案,才能为幼儿建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大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更多教学方法,掌握不同方法带来的益处,一旦遇到教学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成长需求。其次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幼儿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安全因素,教师在带领幼儿外出观察时,要有计划和安全措施,如带领幼儿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时,首先要做好组织工作,让幼儿懂得排队参观,有秩序的观看。在提升孩子们观察力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最后,教师要提高心理分析能力,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状况,从幼儿角度出发制定观察引导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活动目标。

(二)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通过观察来满足其好奇心理,帮助他们了解周围事物。只有让幼儿对事物保持有高度的热情,才能让他们用心去感受事物的魅力,使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人类社会的变化。如春天时,带着幼儿去公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在寻找中,幼儿会发现,春天在绿色的枝头、在化冰的小池塘、在花香阵阵的大树下……所以,从兴趣入手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可以让幼儿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储备更多自然生物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鼓励幼儿多问“为什么”

观察是一种发现。当幼儿好奇心满满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对自己的发现多问几个“为什么?”当问题出现后,再次引导幼儿带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去观察,并找到答案。面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要选择不同的引导方法,逐步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与发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想象、大胆探索、相互交流、拓展视野,领悟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真谛。

(四)注重观察力的引导

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算是一般感知,不能称做观察。只有当那种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它才能算是观察。因此,可以说,目的性是区分一般感知和观察力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在提升幼儿观察力的同时需要注重引导方法,给予明确的观察对象和观察要求,带领幼儿正确进行观察,从而提升其观察水平,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盲目观察,或者不能按照教师要求观察,最终会降低活动质量。比如教师在让幼儿观察驴与马的区别时,先让他们区分两者之间外形上的异同,然后再去探索物种之间的差异,最后在拓展将其与其他四蹄动物进行比较,以拓宽孩子们的学习视野。又比如在春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春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观察遇到的各种事物,像小草、花朵、小鸟、小鱼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高他们去发现生活之美,增强他们的观察力。

(五)丰富观察力培养的形式

不同性格的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力不同,教师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时需要丰富培养形式,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苦难,增强他们的抗压力,为其今后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教师在活动中可以融入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比如在开展“小蝌蚪找妈妈”游戏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青蛙、蝌蚪、鸭子等的头饰,然后让孩子们再扮演过程中去发现小蝌蚪与妈妈之间的差别,再逐渐深入认识蝌蚪与青蛙的变化过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活动目的,让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在提升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配合,为幼儿的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在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下,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幼儿的状况,并调整引导方案,找到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整体观察能力。

幼儿观察力的培养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 水墨画 游戏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27-01

在我国的艺术领域发展中,水墨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属于我国古代著名绘画艺术当中的一种。21世纪以来,在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水墨画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现代化的水墨画教学方法,融合了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非常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水墨的认识

水墨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代表,是一种中华民族中汉族特色较强的绘画艺术形式,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中国的“国画”。基本的水墨画特点是:只有水与墨两种颜料,只有黑与白两色。而更高阶段的水墨画有工笔花鸟画,色彩多样缤纷,内容细致丰富。在水墨画中,不同比例的水与墨,表现出浓淡相交的多种层次,体现出的艺术效果也不同,但整体上都给人水墨交融、酣畅淋漓的震撼。水墨和宣纸之间的晕染、渗透和融合会令人产生丰富的遐想。

2 水墨游戏教学的概述

因为水墨画绘画的难度很高,浓淡相宜很难把握,所以试图引入“水墨游戏”到幼儿的教学课堂中,以达到教学效果。水墨游戏教学是指,以水和墨作为工具,把游戏作为载体,用游戏的乐趣性和创造性来引领幼儿认识水墨画,从而激发幼儿创造性的思维和培养幼儿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

3 水墨游戏教学的意义

3.1 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育

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绘画活动来强化右脑的运作,非常有利于促进孩子大脑的健康发育,从而促进幼儿的智力成长。例如,在水墨游戏――多变的月亮中,首先,教师可以请幼儿,提前连续、多天地仔细观察夜空中月亮的形态变化;其次,让幼儿积极地进行思维想象并充分地讨论“月亮像什么”,那么孩子们将会表现的非常活跃,并积极地进行发言,有的孩子会说像被慢慢吃掉的大饼,有的会说像一条弯弯的小船,等等。通过水墨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充分锻炼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2 有利于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水墨游戏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能力。幼儿正处于各项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高速发展的时期,因而,该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最好阶段。水墨画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墨汁在水中的各种形态变化,毛笔在宣纸上由于不同走势而画出的不同纹理,由于水与墨的不同比例混合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等。在实践环节中,幼儿可以通过吹墨、 蘸墨、等实际的操作,亲身感受到水和墨的神奇之处,在宣纸上自由地涂画,完成一幅水墨作品,这样,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3.3 有利于幼儿认识中华文化

在很多的幼儿美术课堂中,也有绘画实践,一般大多数都会选择蜡笔、彩铅笔、水彩笔和水粉颜料等来进行,因为材料的颜色丰富、方便操作,便于教学。但是,可以发现以上列举的绘画的用品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西方,而水墨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之一,所以,对幼儿感受中华的文化来说,水墨画是具有绝对的优势。水墨游戏教学中需要用到毛笔、墨汁和宣纸,每一样都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传统的书法和绘画对从小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认识和感受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水墨游戏的教学策略

4.1 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欣赏乐趣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幼儿水墨画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幼儿可能对所画之物的形态、特点没有很好的把握,如果不进行游戏教学,幼儿可能不会仔细观察所画之物,因此,在水墨游戏中进行过程的欣赏,将会提高幼儿绘画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比如说,在画水墨画――蝴蝶时,可能很多的幼儿对蝴蝶多种多样的姿态并没有认识的十分清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解决。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如播放关于蝴蝶的视频――蝴蝶化茧为蝶的场景、翩翩起舞的场景、互相追逐的场景等。通过欣赏和表演等游戏环节,幼儿在绘画之前对客体有了非同寻常的体验,在绘水墨画过程中也会展现出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所画之物会非常具有场景性。

4.2 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绘画过程

水墨画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策略体系,而教师在幼儿水墨画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游戏为载体,丰富幼儿绘画教学的过程。水墨画中的颜色搭配,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如果直接告诉幼儿颜色的调配过程,那么在幼儿看来就没有任何的惊喜可言。所以,教师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亲自感受在游戏过程中颜色搭配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酞青和藤黄颜色的混合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魔术游戏”。首先,展示一幅翠绿小草的水墨画,同时让幼儿观察图画中小草的颜色,幼儿在观察时将会发现颜色盘中并没有这种颜色。接着,教师就可以给大家“变魔术”,让幼儿见证教师轻轻一碰,就会出现小草的颜色。简单的魔术游戏,不仅让幼儿学习了调色,还让教学充满了乐趣。

4.3 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传统的水墨画与幼儿创新思维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幼儿在学会运用毛笔进行创作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模仿和创新,画出幼儿自己心中所想。

教师应该通过结合各种游戏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在幼儿水墨画教学中,“一点树叶、两点老鼠、三点腊梅”的思想为幼儿绘画提供了丰富想象空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意在纸上勾勒出抽象的线条,然后让幼儿发挥想象描述,在这样的锻炼中,幼儿的思维会变得非常活跃。这样,将原画想象为竹林的,可能会画出一个大熊猫;将原画想象为水滴的,可能会添加许多小鱼。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创新思维。

水墨画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懂得把水墨画的传统美和幼儿的创造力相结合,利用游戏为幼儿创造轻松快乐的绘画氛围,让幼儿能够专注于水墨画的学习中,在水墨画的学习中,拓展幼儿的绘画天赋和创新灵感,促进幼儿智力、手动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