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第1篇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成为阻碍其学习的障碍。我们认为,初中学习成绩差生增多,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造成学习困难与成绩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因此,调查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从这方面去分析学习的障碍,进而研究如何帮助他们消除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研究目的是:1.研究当前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成绩优生与成绩差生、男女学生、初中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存在差异;从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去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探讨解决的办法与改进措施;2.初中是基础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是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表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初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助于中学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研究方法

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方面和范围,至今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我们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持的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制定出了中国常模,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该测验主要诊断学生的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全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1)学习焦虑,(2)对人焦虑,(3)孤独倾向,(4)自责倾向,(5)过敏倾向,(6)身体症状,(7)恐怖倾向,(8)冲动倾向。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严格按照测验实施的要求和程序,对两所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团体测验,时间为45分钟。剔除废卷,有效实测人数为955人,其中初一149人,初二389人,初三417人。我们先统计出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然后根据常模将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据此确定学生在某方面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城市初中学生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311人,占32.36%。与近几年其它类似研究相比较,有上升的趋向。表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存在,必须引起重视。这些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必然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困难和成绩不良的内部原因。

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影响有关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称为少年期。这是一个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由于身心 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成人感,进入了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即在心理上摆脱家长与成人的监控走向独立自主 的时期,又称“反抗期”或“抗争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充满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理解与闭锁心理的矛盾,身心迅速发展与人格发展迟缓的矛盾,活动能量增强与自控力弱的矛盾等等。所以,又称发展的“困难期”和“危机期”。

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心理学家都认为12岁至14岁是情感发展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少年在发现自己性征时,从各方面对它进行研究,任何其他年龄都不像12~15岁那样表现出大量的、不正常的、近乎病态的。”他们的情感具有极高的情绪兴奋性、紧张性与强烈的冲动性及波动性。他们的个性处于“动荡”之中,极不稳定。其中,初中二年级学生又是身心发展与心理冲突尤其加剧的年龄,是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倘若教育影响不当,最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与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初二往往是初中最难管教的年级,这个年级最容易出现“乱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意识形态、社 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有关。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 与方式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欲摆脱家长的束缚而抗争。而许多家长却并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于是,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反抗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这是许多初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重视的是,当前部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疲劳不堪,有的教师不了解初中生心理变化特点,教育态度不好,教法失当,师生关系紧张,造成学生过重心理负担,这些也是影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冷酷、刻板和专横的教师的那个班出现的欺骗最多,而友好的、民主的课堂则欺骗较少”。“着迷于分数的教师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激惹、妒嫉、身心相关性疾病和疲倦”。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但是,许多人却不太重视后一点。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学习中的成功是极其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次测验中,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成绩优生要多。说明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其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要转化成绩差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与其身心发展上的不同特点有关

在生理发展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女生进入这一生长高峰期的时间大约比男生早两年左右,约从9~11、12岁,男生约从11~14、15岁。初中生还处于性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而初中女生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性生理的发育大约比男生要早1~2年。大约女孩11、12岁,男孩13、14岁。女生开始青春期的突增阶段早于男生。这种生理发育上的差异、再加上社会上男女差异的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就使得初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女生初潮来临时,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常常心烦意乱,惊慌失措。如果再受到一些错误认识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例如,认为月经是难为情的事,便会产生羞愧情绪。一项调查表明,约有67.1%的女生对月经初潮有各种不同的消极情绪反应。

四、结论

1.初中学生在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必须在初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成绩优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差异。成绩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转化成绩差生,必须了解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性别差异。女生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方面比男生突出。

4.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年级差异。初中二学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一、初三学生突出。学习焦虑表现出随年级上升而增加的趋势,自责倾向则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2.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4.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中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中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淞⒆孕诺刃睦淼鹘谑侄危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三)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中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中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2)与人谈心。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综上所述,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不断的倾注心血,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07.

作者简介: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努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高校应认真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研究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意义

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许多不良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经常会遇到种种适应不良和心理冲突,比如人际交往、学习障碍、情绪波动、恋爱迷茫等问题,虽然这些冲突是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若不能及时引导排解,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应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般事务的能力,如果发现有学生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生活能力低下,就需要对该生引起重视。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那些刚刚踏入校园的大学生,摆脱了父母的管教、远离了繁重的高考压力,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烦恼,比如角色的改变、学习适应问题、环境与生活变化问题、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尚未具备完善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无法及时排除和缓解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应当正视心理矛盾,面对现实,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更好的享受大学生活。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顺利走出校门

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发现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力,客观的接纳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生活的困难和社会的压力下正确的面对自己,勇敢的直视现实,找到确定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最终顺利的完成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升学到毕业、就业的人生转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与合格人才的培养,这其中大学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如果频频出现冲动、急躁、自卑、厌世等心理问题,不仅损害自我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整个社会人群,引发从众心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个性鲜明的“90后”们正在陆续步入高校深造,成为各个大学的主角。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往往被看做是自信、遇事淡定、兴趣爱好广泛、现实的一个群体。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出生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出的心理问题也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主要包括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一方面“90后”大学生普遍比较叛逆、渴望自由,他们长期以来受到家长和学校的严格管制。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长的他们个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学习生活。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过去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立能力比较差,突然失去家长的保护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这使得“90后”大学生容易陷入与家长的情感纠结之中,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初高中阶段,“90后”对异性的倾慕与渴望也因为高考压力而被压制着。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渴望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由于他们的性格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不能够妥善对待恋爱关系,使得他们容易因为婚前、同居等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二)人际交往问题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之中是“王子”或“公主”,长期被宠爱所包围的他们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他人感受。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相似的个性使得他们时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和矛盾。而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90后”提供了广阔的交往平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的他们容易沉溺虚拟网络空间之中,诱发网络依赖、网瘾等心理问题。

(三)学习问题

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形成了较为功利的价值观,这在他们的学习中也表现的比较突出。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氛围的宽松变得懈怠,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与自己心中所想的存在差距而感到失望,这些会导致厌学、逃学等问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一代,但他们在遇到某个问题之后,会急切地想得到答案,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新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遭遇挫折,出现焦虑情绪。

(四)抗压能力差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的比较早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当他们真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独立、成熟的一面,而变得情绪化严重,一旦问题无法解决就会否定自己,选择逃避。“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表达自己,但缺乏独立精神的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愿意去承受压力。

三、对当前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自我调节

“90后”大学生生性比较活泼,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容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克服心理困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自我调适。大多数心理困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而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会了自我调适,就能不断克服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健康快乐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着力点应放在教会大学生心理自助上,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让大学生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自我调适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有效手段。

(二)建立学校、家庭、学生的良性互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鉴于“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架起学校、家庭、学生良性互动的桥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需求和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三)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相比较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而言,“90后”大学生更乐于在虚拟网络中尽情地倾诉和宣泄情绪。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对症下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与学生建立起良性沟通的局面,让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从而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丰富的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爱不是抽象的,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四、结语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身心巨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使得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践行的教育工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个人、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生存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更为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才能够“进而勇往直前,退亦修身养性,奋发时不骄傲不浮躁,失落时不消沉不气馁”。

参考文献

[1] 赵丽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3] 侯瑜,涂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管理学家,2011(12):215-216.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第4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努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高校应认真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研究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意义

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许多不良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经常会遇到种种适应不良和心理冲突,比如人际交往、学习障碍、情绪波动、恋爱迷茫等问题,虽然这些冲突是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若不能及时引导排解,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应具有独立生活与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般事务的能力,如果发现有学生不能打理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生活能力低下,就需要对该生引起重视。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那些刚刚踏入校园的大学生,摆脱了父母的管教、远离了繁重的高考压力,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烦恼,比如角色的改变、学习适应问题、环境与生活变化问题、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问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尚未具备完善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无法及时排除和缓解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应当正视心理矛盾,面对现实,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更好的享受大学生活。

(二)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顺利走出校门

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发现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力,客观的接纳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生活的困难和社会的压力下正确的面对自己,勇敢的直视现实,找到确定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最终顺利的完成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升学到毕业、就业的人生转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当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与合格人才的培养,这其中大学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如果频频出现冲动、急躁、自卑、厌世等心理问题,不仅损害自我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整个社会人群,引发从众心理,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个性鲜明的“90后”们正在陆续步入高校深造,成为各个大学的主角。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往往被看做是自信、遇事淡定、兴趣爱好广泛、现实的一个群体。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出生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90后”大学生所表现的出的心理问题也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主要包括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一方面“90后”大学生普遍比较叛逆、渴望自由,他们长期以来受到家长和学校的严格管制。进入大学以后,远离家长的他们个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学习生活。然而,由于“90后”大学生过去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立能力比较差,突然失去家长的保护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这使得“90后”大学生容易陷入与家长的情感纠结之中,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初高中阶段,“90后”对异性的倾慕与渴望也因为高考压力而被压制着。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渴望拥有一份甜蜜的爱情。由于他们的性格尚未完全成熟稳定,不能够妥善对待恋爱关系,使得他们容易因为婚前性行为、同居等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二)人际交往问题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之中是“王子”或“公主”,长期被宠爱所包围的他们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忽视他人感受。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相似的个性使得他们时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发生冲突和矛盾。而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90后”提供了广阔的交往平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的他们容易沉溺虚拟网络空间之中,诱发网络依赖、网瘾等心理问题。

(三)学习问题

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他们形成了较为功利的价值观,这在他们的学习中也表现的比较突出。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氛围的宽松变得懈怠,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与自己心中所想的存在差距而感到失望,这些会导致厌学、逃学等问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一代,但他们在遇到某个问题之后,会急切地想得到答案,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新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遭遇挫折,出现焦虑情绪。

(四)抗压能力差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的比较早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当他们真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却不能表现出自己独立、成熟的一面,而变得情绪化严重,一旦问题无法解决就会否定自己,选择逃避。“90后”大学生比较善于表达自己,但缺乏独立精神的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愿意去承受压力。

三、对当前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自我调节

“90后”大学生生性比较活泼,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容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克服心理困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自我调适。大多数心理困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而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会了自我调适,就能不断克服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健康快乐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着力点应放在教会大学生心理自助上,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让大学生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自我调适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有效手段。

(二)建立学校、家庭、学生的良性互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鉴于“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不敢或不愿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架起学校、家庭、学生良性互动的桥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需求和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三)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相比较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而言,“90后”大学生更乐于在虚拟网络中尽情地倾诉和宣泄情绪。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对症下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与学生建立起良性沟通的局面,让学生可以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释放自己心中积压的苦恼与烦闷,从而准确及时地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使得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果。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丰富的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爱不是抽象的,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2004年云南大学生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杀害4名同学;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一系列触目心惊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反思。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迫切需要和关注的问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有心理自控能力、有健全的个性特征、有自信心、有心理耐受力。

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和种种“心结”“心病”,家长不能视而不见,学校不能无所作为,社会不能漠然置之。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教育,使大学生保持快乐、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3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0.32%。对比之下,大学生群体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一般社会群体。因此,极端个案并不能代表全体,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心理状况健康良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抑郁自卑:随着社会就业及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部分同学受自卑情绪困扰。据调查,42.5%的同学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等能力上的缺陷而引不起老师、同学,尤其是异性的注意而自卑;36.7%的同学渴望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跟别人不在同一个档次”产生心理落差;29.2%的学生觉得自己相貌不好或是身材矮小而不愿和人交往;22.5%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如人而导致自卑;15.8%的学生因性格问题(比如胆怯)而导致自卑。自卑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生活上消极抑郁,心情烦躁,还会出现心悸、胸闷、尿频、出汗、自怨自艾等症状。

②盲目攀比:17岁少年王某卖肾买苹果手机案、大学生以“奖励”为名要求父母买笔记本电脑、PSP、iPhone等电子产品的新闻报道,无一不反映出当代学生盲目攀比、虚荣心强的心理,折射出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③功利主义:大学校园受到整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驱动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脑后。而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造成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本只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

④上网成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简称为IAD。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据有的学生自述,一些学生迷恋魔曾、CF等游戏,一玩就是十几个小时;一些学生早上一起床就开始玩游戏,一直到深夜,困了倒头就睡,醒了又继续玩;一些学生一到教室上课就无精打采、迷糊睡觉,一上网就精神抖擞,两眼放光。不少学生为了上网逃课,不参加考试或考试成绩不佳,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而且对身心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据专家分析,上网成瘾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意志力薄弱等特征,他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寻找心理安慰,弥补心理落差。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时在24学时或是32学时。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寓教于乐,主要以活跃的课堂、团体心理游戏、心理健康活动月、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展开,学习考核以撰写学习心得、个人的心理成长报告为主,引导学生具有阳光心态,快乐生活。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名专职以及数十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除了日常咨询外,每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5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建议

5.1 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教育。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破除仅仅是就业率、考研率等的学校评价体系,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不能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学生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书呆子;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具有完善的人格。

5.2 加强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人格素养的培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进行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5.3开展心理自救课程。建议学校开展“心理自救”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教育学生坦率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体验群体生活,多与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