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探究的过程

生物探究的过程

生物探究的过程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 教学 艺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树立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是相符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全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与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回味无穷的结尾美。这样我们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就可以从导入的艺术、问答的艺术、启发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何使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1 导入的艺术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实验操作课,教师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就涉及导入的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设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就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的渴望读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的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悬念法、趣味法(生动有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板书等)、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风格、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3中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1.1 常规导入

上课仪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记得吗?”……

1.2 情境教学法

上课仪式之后。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播放学生们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的视频。)

师:视频我们是看完了,通过视频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

师: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来呢?

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

师:对,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二是“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三是“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师:好的,接下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种导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问答的艺术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得到。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另外,提问还要面对全体学生,而答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学中用到的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的形式即是问答艺术的一种。

例: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

师:由此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在此,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不同点:1)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这样适时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要力求正确清楚,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离题太远,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问答的实际情况加以组织和诱导,以达到教学要求。

3 启发的艺术

启发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都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教,这就好比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一样,是需要时机的,如果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很难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时机而没有巧妙的艺术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冲破层层难关,真有所得,并获成功的喜悦。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以利于学生解答接受。

例:与学生一起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四个问题,以此来分析作为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 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进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载体没有切割位点,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运输到受体细胞。因此,要有1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2. 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你会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吗?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

生:不会,因此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对受体细胞无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

(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的产物,实验将没有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

生:不可能有预想的效果。因此,导入的目的基因的载体要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表达。

4. 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发现?

(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

生: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诱导才能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4 结尾的艺术

俗话说:“有始有终。”所以,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时引人入胜,具有吸引力,而且结尾要求更加精彩,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尾的艺术性,对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例:在学完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这一课的结尾,以一道与开始视频相关的题目来结课,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根据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这样的结尾,既复习了本节课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作用,巩固了新知识,又让学生学有所成,感到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同时也激起他们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诚然,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正因为这样,它才包括了许多种艺术类型,各种艺术类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创造、掌握各种教学艺术,使各种教学艺术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晓霞.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4]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第2篇

摘 要:学困生是各阶段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转化学困生,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度,是每个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中我将以高中物理为例,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32-01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常设科目之一,也是现阶段文理依旧分科的前提下,理科生必学、文科生选修的科目。作为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尤其是一些感性思维较强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物理往往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瘸腿”科目。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大,但学习效果却不甚明显,进而导致学生期待受挫,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困生大量出现。

在我看来,学困生的出现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而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下文中我将主要以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为基本着力点,具体分析一下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剖析

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主要将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水平正常,也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在我看来,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思维导向方面、情感方面、习惯方面等等。所以,此部分中,我将主要对学困生出现的原因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举例和剖析,从而为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准备。

1、理性思维欠缺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导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部分学生的先天因素决定其感性思维较丰富而理性思维欠缺。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擅长主观性的想象,对于纯文字性的内容较为敏感,情感层次性强,因此在语文、历史等文学性学科的学习方面学习效果显著。理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则倾向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对具体问题进行观察、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因此比较擅长和数字、图形等打交道。而高中物理是一门典型的问题解决型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依照公式、定理等对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和运算;实验课程中需要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惰性心理

不少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调查研究表明,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心理,具体表现为自制力较差、行动不按照心理目标的预期展开,既定的目标总是拖延甚至是完不成等。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接受教育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而高中生还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还不是完全的成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因受打击而退缩,进而找借口逃避。物理学习的难度性会催生学生惰性心里的产生,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少用功,甚至是不用功。

3、学习习惯不正确

作为教师,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困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正确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面对着高考这样一种带有淘汰性质的人才选拔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明白努力地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困生较之一般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但由于学习习惯的不正确导致很多实践和精力白白浪费掉。例如,对于理性学科来说,保证一定的习题练习量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但很多学困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只追求量的累积,忽视了质的选择,所以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既然学困生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学困生的数量,并且在细心观察学生的基础上,找到问题所在,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出的三点关于学困生的普遍性问题,此部分中我讲逐条对应,从思维、态度、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帮助学生塑造理性思维

对于理性思维欠缺的学困生来说,教师要从基础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一步步塑造起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例如在备课过程中同一个知识点尽量准备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例题,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教给学生问题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方法。这样不仅不会耽搁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学困生的学习进度,从而保证班级全体学生能够上一堂知识高吸收的物理课。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纠正学困生的惰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 “制度性强迫”和鼓励两方面入手。首先,惰性心理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所以教师在纠正过程中要有步骤性,一开始可以采用任务的形式,将预习、做题等环节设置成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然后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迫于压力,开始被动性学习。然后,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性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取得成果,不论大小都要及时的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学困生就会逐渐从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然后从被动性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性学习,进而形成努力与成绩上升的良性循环。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探究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53-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被提出且逐渐被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而中学生物是实施探究理念的典型科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时间及探究的方式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问题,需要思考与实践。探究教学为课堂注入涓涓活水,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本文就生物课堂中的探究教学进行了总结,以期提高生物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一、精心挑选探究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实验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使其能够潜心研究,不断探究。特殊的实验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做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自主探究、自主操作,能够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探究素材。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的重点,适时指导。当实验出现一种现象时,让学生回答是否能够支持之前提出的假设,若不足以支持还需要什么条件。在学生中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间的思想与意见经过碰撞形成新的火花。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二、把握探究时机,以学生的体验为出发点寻求最佳的探究方式

实验是生物课堂进行探究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但不能作为唯一的方式。应从探究的目的出发,结合问题情境,综合考虑学生的水平等来决定使用怎样的探究方式。在教学中除了采用生物实验的方法,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查阅、对资料进行分析、交流意见、讨论问题等等。总之,只要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都可拿来使用。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生物学的美丽,这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

三、不断优化探究过程,引领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往往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逐渐掌握探究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这就充分显示出了探究学习的优越性,也是其他学习方式不能取代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探究时应结合教学内容,不能生硬地设计探究活动,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探究时机,不断优化探究过程,将探究式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速度及学习质量。

对于真实情景中的生物问题;如实验方案的设计、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宜采用探究式学习;但对于生物学概念及生物学原理如细胞的结构、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等则宜采用接受式学习;涉及到光合作用的小实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就可以将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机组合起来。

课例:必修1(人教版)第4章 第1节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的吸水和失水现象是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比较微观,学生没有感性体验,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素材。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出一系列探究的问题,通过讨论选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接着,让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作出假设。这种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检验。接着,由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从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的制作,到低倍镜下及高倍镜下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的观察,到多次滴入清水后的再次观察,全部由学生完成。最后还由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质疑进行探究。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相当好。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欢迎的,是有效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总之,在生物课堂中进行探究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并把握教学内容,为学生精选探究素材,选择探究时机,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指导并优化探究过程,使学生找到探究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探究能力,让生物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字:新课标;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部门对于教师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要求,实行探究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确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对学习探究掌握主动权,教师在生物探究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良好的探究教学课堂氛围,教师要注重生物实验对在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因此,生物学科中的探究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实验的探究。

一、新课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的相关方法较为新颖,教师难以全面的理解把握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时期就需要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部分学校由于生物师资力量有限,很难在高一便开始实行生物探究式教学。许多学校即使在高一开设生物探究式教学,但是由于教师人员有限,出现了一个教师需要对多班的生物进行教学的情况。教师由于精力有限,教学负担较重,忙于应付教学进程,从而没有时间对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实施。许多教师往往在实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后,会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2、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出现偏差

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高中生物探究教学认识不到位,理解出现偏差。新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新课程实行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含义,不知道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如何进行授课。

3、教师对实验目的理解不明确,改变实验的性质

部分教师会因为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学校的实验设备资源有限,产生畏难情绪,从而跳过许多探究学习的实验,例如,对于“细胞核内部组成物质的研究”,由于细胞核较小,难以观察里面的物质组成和分布情况,就直接跳过这部分的实验,或是教师在课堂上将一切实验步骤操作完成后让学生观察,省略了学生的操作环节,导致学生在没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盲目的学习新知识。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的内容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而未能达到新课程探究学习的目的。

二、浅谈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生物探究式教学

1、探究式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门推行新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各门课程,教师在生物探究式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生物学习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强调生物新课程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要想保证生物探究式教学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2、探究性生物教学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

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生物探究活动中。新课程提供的教学素材非常丰富,教师要对生物教材进行充分利用。生物探究的步骤依次为:提出问题、分析资料、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对讨论结果进行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再次验证结论。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例如,对酶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收集巴斯德、李比希等生物学家对于酶探究过程的相关资料,再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对酶本质的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探究性学习方法对生物学习带来的帮助。

3、针对生物课程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生物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探究性教学要与生物实验紧密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的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且容易操作的课题。例如学习“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光合作用实验步骤相对简单,实验效果较容易观察和记录,实验操作并不复杂。教师在对相关知识讲解完毕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对书本知识进行验证,通过学习、实验、验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4、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意识,通过实验对所学知识深入的研究

探究性实验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对相关知识进一步进行学习研究。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为例,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时可以了解,当蔗糖溶液浓度为30%时,植物细胞开始出现质壁分离,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进一步发散思考,例如:除了蔗糖溶液之外,植物细胞在其他溶液中是否也会发生质壁分离;蔗糖溶液浓度为多少的时候,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不能还原;为什么不能还原等,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学习的生物知识。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的困难和阻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需要起到带头作用,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对新课程的研究,坚持指导学生对新课程要求的实验进行操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师生互助学习,针对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学习习惯,不断地进行探究过程的思考和完善,最终让学生学会利用探究的方法更好的学习生物。

参考文献:

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角度,对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的构建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得出切合而高效的高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探究过程;探究结果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指挥棒。而“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生成能力,获得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具有科学探究能力和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我们物理教学的目标,而探究式教学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教学法。下面,从课堂教学的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的构建谈谈我的看法。

一、严谨探究过程 培养探究习惯

高中物理的学习需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索,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与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物理教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探究习惯。

因此,我认为,物理探究式教学要注重课堂,注重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引导,首先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物理学习中疑问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将其清晰的表达成可供探究的问题。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中,我们发现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应线时,会产生感觉电流。这时会提出 “是不是一定要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应线,才能产生感觉电流?”这样的问题。其次是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调动学生对问题的可能性作出猜想与假设。在对“是不是一定要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应线,才能产生感觉电流?”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做如下的猜想或假设:让回路保持不变,让回路所处的磁场变化,这时在回路中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再次,通过有效的实验进一步探究。学生提交自己的猜想,通过交流,提出活动方案。“让回路保持不变,让回路所处的磁场变化”。如把条形磁铁在回路上方上下、左右来回运动。按要求连接好电路图,做好实验,强化注意事项,认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再次是对证据的收集。在实验之后,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并把现象表述出来。如:磁铁在回路上方做向上运动和向下运动都有感应电流,但是电流方向不同;左右运动也存在这个问题。这些都是证明:回路附近磁场的变化也可以产生感应电流,不一定要导体切割磁感应线。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并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概括,判断事实、从而判断证据是肯定了假设或否定了假设,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一定要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应线,才能产生感觉电流 ,回路附近磁场的变化也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关键环节是设置针对性、启发性、挑战性、趣味性和明确性的问题。而科学的程序、合理的过程是探究过程很重要,步骤也环环相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为最终结果的得出做了扎实的工作。如此,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完美呈现结果 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式教学强调“三全”,即以学生的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和全程参与为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重在让学生在探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已的思维能力,并能内化为自己的素质,用于解决其他未知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物理素养。而这一切离不开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构建。

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探究结果是指经过对教学内容的过程的探究最终收获得的显性成果(具体问题的最终结果)和隐性成果(内化为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对得到的结果,不只让学生切身体验成果,更要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得的“他山之石”的收获。培养、调动、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汇聚完美的探究结果,在比照中发现探究的得失,获得探究的高效。当然,成功的喜悦不也只停留在结果的最终获得,同时体现在过程的探究中。另一方面,正确探究结果的得出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勇气和信心,会让促使学生进一步总结自己、团体在过程中合理的成分,为下一次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会把这一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迁移到下一次的探究过程中,如将“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学习的探究过程和步骤运用到其他物理问题中。但要指出的是,结果可能是对假设的肯定,但更多的是对假设的否定,肯定固然可喜,但是要认识到否定更是常态,它并不是对过程的否定、正是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假设需要修正的地方,从而为正确的结果的最终得出向前进了一大步。

总之,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究,构建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断强化自我学习主体的地位,养成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并掌握探究学习的有效方法。如此,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就会有效,物理教学的高效就会水到渠成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虹.浅谈物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 [J].《新课程(中学)》2012(01).

[2]王红战.高中物理探究性实践课堂教学特点与方法探析[J].《广东科技》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