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第1篇

一、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20世纪50年代所建的砖木结构实验实训室,大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楼道窄,防火设计不合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大幅增加,用电功率增大,原有的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难以负荷。为防止计算机、投影仪等精密设备的失窃,各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为实验实训室加装钢筋防盗网,增设全密闭金属门等设施。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实验实训室财产的安全,但是阻塞了安全通道,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安全教育不够、安全意识缺失。首先,学校只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进展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把教学和科研绩效作为考核工作的量尺,对教学、科研安全特别是实验实训室安全宣传教育严重不足或趋于淡化。仅有极少数教师会在实验实训课程准备阶段――实验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有关的潜在危险和必备的安全措施;其次,实验实训者――学生和老师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大意,甚至从未引起重视。一旦发生意外,出现不测,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安全救护知识,紧急应对,难以尽快组织学生将事故消灭于萌芽或损失减少到最小,继而酿成大祸,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三)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缺位”。安全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体制为: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院校长负总责,安全保卫处等下属职能部门具体运作,这种简单、粗放的管理结构,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内容丰富、种类广泛、专业性强,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火、防盗,大量涉及相应的专业技术防护、防范知识和技能。保卫处和实验实训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安检查,没有专业人员定期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排查和整改,难以对实验实训室的安全进行专业管理,不能有效确保实验实训教学安全、无事故开展。

(四)安全管理制度较严格,制度执行不严谨的“错位”。绝大部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都制定了较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但普遍存在执行不力、落实不细、权责不清等问题。随着应用型、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实验实训“硬件”不断加大,但专业和专职管理人员缺口较大,只能临时招聘非专业人员或学生到实验实训室 “顶岗”。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设备以及实验实训中潜在的事故无从知晓,使得相应的安全措施形同虚设,难于落实。这些都给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实践证明,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为,让“事事要求安全、人人需要安全”的理念,“预防为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上至学院领导,下至全体师生都应接受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开辟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栏,安全知识教育网页,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定期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新建实验实训室投入运行前、新设实验实训项目开始前都要对指导老师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平安校园氛围不仅使教师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后更好地教育学生,也使学生接受熏陶,提高自身安全素质,培养安全行为的良好习惯。

(二)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坚持责任到人。首先,按有关规定和院校安全实际情况,成立以院校法人为首的、分管学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安全工作。并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其次,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并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实训室管理细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规范化的实验实训手段。第三,必要情况下,可在院校实验实训中心下设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科,全面负责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实训室建设。(1)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组织管理标准化。主要是要研究制订以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标准,并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认真贯彻和执行。(2)实验实训室安全条件标准化。主要要保证实验实训室的房屋及水、电、等基础设施规范,实验实训室设备及各种附件完好,实验实训室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实验实训室安全标志牌醒目直观,实验实训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安全事故抢救设施完备,依此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标准,作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检查的依据。(3)实验实训室安全操作标准化。主要针对各实验实训室所开设的所有实验实训项目制订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操作。(4) 制订和完善激励机制。实验实训室日常工作尤其是安全管理不仅繁重、繁琐、细致和长久,且效应不易显现。因而,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在实验实训教学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第2篇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然而,实验室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2015年4月5日,中国矿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 5名同学1死4伤。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对2001-2013年以来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生的100起典型实验室事故统计显示,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593人受伤或中毒。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不仅对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并且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也引起了高校、社会的广泛关注。

6S起源于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并进一步扩展,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和安全(SECURITY)六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引入“6S”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

1.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日常运转如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安全问题,还存在危险化学药品存放与使用、精密仪器操作安全、危险废物处置的安全问题。另外,很多实验需要在高压高温或者强磁场、高真空、强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下进行,有些实验还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高校实验室又具有使用频率高、作业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的特点。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比较复杂,加强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1.1高校实验室事故分类

统计结果表明在高校实验室各类事故中,火灾、爆炸、毒害是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这与实验室使用种类繁多的易燃、易爆、有毒化学药品以及有些实验需要在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辐射、微波或高转速等特殊条件下进行密切相关,操作不慎或稍有疏忽,就可酿成大祸。管理和使用电源不当操作、线路老化等也是火灾事故的主要原由之一。其次是机电伤人、设备损坏等其他事故,多与违规操作、设备老化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相关。

1.2高校实验室事故成因分析

经过数据统计表明,因违反操作规程或误操作引发的事故最多,占事故总起数的27%;以下依次是设备老化、故障或缺陷,线路老化或短路,操作不当,分别占事故总数的15%、14%和12%。上述4种原因发生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68%。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也是这4种原因,其中因违反操作规程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人员伤亡就接近80%。因违反操作规程、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相对较多,造成人员伤亡的概率也就比较大,所以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高校实验室“6S”管理体系构建

6S管理是一种在日常工作中查找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的思想与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具体而言,每一项对应的活动及手段如图1所示。

首先,实验室的整理,我们把机械类、电子类、化学生物类区分开,按专业来分,把工作区、仓储区用“安全通道”区分开。 其次,对每个专业实验室,按教学任务的安排进行整理,对实验现场摆放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现场无杂物,走道通畅,能提高实验效率;减少磕碰的机会,能保障完全,提高质量;能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有利于减少库存量,节约资金;能改变作风,提高工作情绪;培养学生“整理”意识,养成“整理”习惯,使学生今后有良好的岗位工作作风 。

整顿是把实训所需的物品、原材料、刀具、工具、量具等加以定量、定位。通过落实前一步的整理工作,教学实验中心制定了各个专业教学流程,规定了每一种实验器材的放置位置及放置方法,通过画定区域保证每一件物品定点定位。

清扫是将教学实训室打扫干净,包含设备、工具、量具及地面、墙壁和其它工作场所。 实验场地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油污、铁屑、化学废料、垃圾等,会使现场变脏。脏的现场会使设备精度降低,故障多发,影响实验样品质量,使安全事故防不胜防;脏的现场更会影响学生的操作,使人不愿久留。 各专业实验室在编写实验指导书时,就把每一种实验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方法编写在实验指导书里了,指导老师对学生做安全教育、设备保养知识教育,化学试剂、设备每次使用完后一定要清扫、保养。 每个实验室建立清扫责任区,责任到人,定期彻底清扫操作现场,不留死角,杜绝污染源,对所电子线路定期检修、操作的设备进行保养、药品试剂进行清理。

教学实训室环境不仅要整齐,而且要做到清洁卫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实训操作热情;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教学实训室始终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齐的工作服,还要根据需要佩戴口罩、手套及安全帽,确保工作服和安全帽要清洁,仪表要整洁,衣衫不整的学生不得进入实验室。

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按规定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实验时,按规定要求操作,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通过规范实验场地、器材、药剂等,营造一目了然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

总之,针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特征和管理现状,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成立由一位校领导负责的学校安全委员会,构建起“学校、学院、实验室、导师、学生”五级安全管理组织构架。通过“6S”管理活动,以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难点为目标和切入点,通过查找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创建安全高效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210-213.

[2] 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2):193-195.

[3] 武晓峰, 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81-87.

[4]李显明.基于 6S 管理的实训教学探索[J].学理论,2010(35):331-33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 高校管理 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各高校实验室建设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高校实验室层次和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开展,提高了高校对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1]。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实验室开放时间和使用频率的增加,各种新技术、新仪器设备、新试剂的使用都赋予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新的内涵。

一、高校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实验室的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实验室不同于中、小学的实验室,也不同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它既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又承担科技创新、孵化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务;既是培养本科生从事实验教学的平台,又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从事科研任务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实验室从安全管理工作的角度上讲有自己的特点:1.实验室类型多,有部级、省部级的,还有基础课实验室,管理标准不一致,管理难度大。2.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精良,拥有大量的精密、贵重仪器,维修、维护、保养成本较大。3.由于专业不同,有些实验室使用易污染、易辐射、易燃、易爆、易制毒的药品。有些实验要在高转速、高温、高压、高辐射的条件下进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危险性。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物质和过期或失效药品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新的污染。5.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从本科生到教授层次差异性大,人数集中且流动性大,这些特点都构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新课题。

二、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一些高水平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价值不菲,进行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保密,研究成果宝贵,每天都有大量师生在其中进行教学、科研活动[2]。高校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实验室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的损失,给科研成果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部分。

高校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传承文化,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但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安全事故易发、高发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校园安全稳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极恶劣的影响,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管理者和实验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但由于受高校实验室的特殊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安全工作观念的落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室还没有真正从满足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安全和基本尊严需要出发做好工作,并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存在对现有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麻痹思想。一些新进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对实验安全知识学习不够,不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械,缺乏对有害物质的认识,缺少救人、自救、逃生的本领。在实验工作中,存在违反实验安全规范操作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对三废物质处理不及时、不规范。这些都容易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隐患。

(二)实验室硬件设施老旧。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收人数的增多,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投入的力度加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实验用房紧张的现象。实验室内部人员密集,存放物品不规范,室外物品占用楼道,安全通道堵塞。盲目购买仪器设备,没有合理规划实验室用房,造成仪器设备东摆西放,私拉电源,仪器设备拥挤不堪,用电负荷加大,电力负载过重。这些“硬条件”的不足,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属于高校校园安全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是根据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工作中涉及安全问题的各环节、各要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验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包括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准入机制、安全检查等内容。

(一)加强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3]。由主管校长负责全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副院长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指导等工作。系主任负责落实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技术人员教育等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为具体落实人,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指导学生等工作。实验室具体使用人详细记录实验室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建立校、院、实验室、具体工作人员四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完善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仪器设备网上预约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等一整套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4],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执行中,必须做到“严、细、实”。“严”字当头、“细”处着手、落到“实”处。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必须事先制订完善齐备、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验室业绩考评制度。把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纳入考评机制,作为学院和实验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占有很大的权重。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根据美国著名的安全学者海因里希的理论模型,约有85%~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的。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是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利用微信、QQ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把安全教育作为进入实验室的第一道门槛,使他们掌握安全知识,养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的习惯。教师在编写实验教材时,加大实验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范、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分量。本科生要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内容,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避免盲目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实验室管理部门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

完善的准入制度包括人员准入制度、课题准入制度、建立实验室建设与改造项目安全审核准入制度。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创造安全稳定的实验工作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5]。对凡是法律规定的需要安全审核的科研计划(如涉及病毒、危化品、辐射物等),应该由学校有关部门专门负责审批。在申报或批准同意新建、扩建、改造实验场所或设施时,应建立好审核把关的工作流程,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制订详细方案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保卫处备案、审批,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环保的规范要求设计、施工;项目建成后,必须经安全验收、并完成相关的交接工作、明确管理维护单位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加强危化品的管理和三废的处理。

人们日益重视危化品和三废物质给安全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危害。正确使用危化品,按照规定处理三废物质已成为保护实验室和校园环境,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危化品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把控危化品的购买渠道,领用方向、使用保管情况,最终处理结果等全过程。

(五)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做好服务工作。

加强实验安全工作的日常检查和监督是及时发现和消除实验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学院一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进行通报批评,下发治理整顿通知书,限期整改,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情况严重的,暂时封闭实验室,停止开展实验工作。整改结束后,由实验室管理部门、保卫处等相关部门检测验收,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学院在做好实验室安全检查监督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实验室的服务工作。通过对实验室的深入细致的调研,努力为实验室解决安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举行实验技术人员座谈会,关注实验工作,听取他们对实验安全工作的意见和想法。定期为实验技术人员做好体检工作,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职能部门和学院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责,真正把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

[2]陈立君,顾凤岐.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3]王乐森.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初探[J].科技信息,2008(24).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议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随着快速发展。由于各高校的扩招后学生对实验室迅速增加的需求,以及在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的要求,各高校都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使得高校实验室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由于忽视安全、管理不当而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实验室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被列入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是指人、物、环境,不受到威胁和破坏的一种良好状态。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冯瑞院士说:“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形象地说明了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其中人、物、环境是实验室必须的组成部分,保证其安全性。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加之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和大量的仪器设备及其技术资料都存放在实验室,使得高校实验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危害种类繁多。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人员伤亡、仪器设备损毁、教学科研停滞等影响。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安全的教学和研究的实验环境,减少实验过程中发生灾害的风险,确保师生员工的健康及安全,从而满足人性安全感的基本需要。

二、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意识浅薄

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的思想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随着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设、新增了一些学科专业,实验仪器和设施、实验项目、科研项目都有相应的增加,实验手段也不断改进和更新,而人的安全意识没能跟得上,特别是学生使用实验室时的安全意识不高。人是实验室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首要因素。据台湾慈济大学实验室安全卫生教育训练教材介绍,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灾引起的事故比例仅为2%,而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却为98%。因此,尽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实验室内人、物、环境诸方面因素交错反映的结果,但是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给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2.缺乏准入制度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第一环节,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能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有效减少和防范事故发生,保证实验室安全。但很多高校切没有改制度。

3.监管评价机制不明确,落实不到位

目前,不少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监管评价机制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现有制度不严、执行落实不细、检查督促不力、奖罚不明。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流于形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也没有奖励,从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纸空文。

4.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

现很多高校大学生存在实验技术不熟练、关键操作不清楚、实验安全观念淡薄、安全知识不完备等突出问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实验室人员和学生对安全的防护的认识不深,凭经验或平时的不良习惯,或疲劳,或遇到经济危机是处理能力不足等造成。因此,加强对实验室人员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大多高校目前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或是在这方面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是否对相关师生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取决于实验室负责人对安全的认识和态度。

5.体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缺乏全校性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专门组织体系。院(系)没专人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无法层层落实管理职责,安全责任不明确。职能部门缺少专门的科室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专业管理。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安全意识

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教育和实验室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实践证明,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增强师生安全观念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我们要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在我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其内容包括: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安全卫生防护和救护知识,传授安全操作技能,进行消防演习和发生事故后的逃生演练等。学生要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加入实验室。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坚决做到不培训不上岗,新上岗员工一律得进行岗前培训,需经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要组织好岗位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实验意识和技能,确保在实验中安全运行。在我校经常会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安全培训,如今年笔者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2012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2.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防范于未然

实验室的的安全管理我们要做到“安全第一,以防为主”。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第一环节,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能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有效减少和防范事故发生,保证实验室安全。具体表现在人、物和环境三方面: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第5篇

一、高校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实验室的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实验室不同于中、小学的实验室,也不同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它既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又承担科技创新、孵化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务;既是培养本科生从事实验教学的平台,又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从事科研任务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实验室从安全管理工作的角度上讲有自己的特点:1.实验室类型多,有部级、省部级的,还有基础课实验室,管理标准不一致,管理难度大。2.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精良,拥有大量的精密、贵重仪器,维修、维护、保养成本较大。3.由于专业不同,有些实验室使用易污染、易辐射、易燃、易爆、易制毒的药品。有些实验要在高转速、高温、高压、高辐射的条件下进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危险性。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物质和过期或失效药品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新的污染。5.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从本科生到教授层次差异性大,人数集中且流动性大,这些特点都构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新课题。

二、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一些高水平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价值不菲,进行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保密,研究成果宝贵,每天都有大量师生在其中进行教学、科研活动[2]。高校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实验室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的损失,给科研成果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部分。

高校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传承文化,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但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安全事故易发、高发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校园安全稳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极恶劣的影响,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管理者和实验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但由于受高校实验室的特殊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安全工作观念的落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室还没有真正从满足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安全和基本尊严需要出发做好工作,并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存在对现有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麻痹思想。一些新进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对实验安全知识学习不够,不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械,缺乏对有害物质的认识,缺少救人、自救、逃生的本领。在实验工作中,存在违反实验安全规范操作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对三废物质处理不及时、不规范。这些都容易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隐患。

(二)实验室硬件设施老旧。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收人数的增多,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投入的力度加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实验用房紧张的现象。实验室内部人员密集,存放物品不规范,室外物品占用楼道,安全通道堵塞。盲目购买仪器设备,没有合理规划实验室用房,造成仪器设备东摆西放,私拉电源,仪器设备拥挤不堪,用电负荷加大,电力负载过重。这些“硬条件”的不足,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属于高校校园安全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是根据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工作中涉及安全问题的各环节、各要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验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包括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准入机制、安全检查等内容。

(一)加强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3]。由主管校长负责全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副院长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指导等工作。系主任负责落实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技术人员教育等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为具体落实人,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指导学生等工作。实验室具体使用人详细记录实验室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建立校、院、实验室、具体工作人员四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完善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仪器设备网上预约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等一整套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4],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执行中,必须做到“严、细、实”。“严”字当头、“细”处着手、落到“实”处。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必须事先制订完善齐备、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验室业绩考评制度。把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纳入考评机制,作为学院和实验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占有很大的权重。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根据美国著名的安全学者海因里希的理论模型,约有85%~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的。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是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利用微信、QQ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把安全教育作为进入实验室的第一道门槛,使他们掌握安全知识,养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的习惯。教师在编写实验教材时,加大实验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范、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分量。本科生要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内容,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避免盲目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实验室管理部门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

完善的准入制度包括人员准入制度、课题准入制度、建立实验室建设与改造项目安全审核准入制度。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创造安全稳定的实验工作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5]。对凡是法律规定的需要安全审核的科研计划(如涉及病毒、危化品、辐射物等),应该由学校有关部门专门负责审批。在申报或批准同意新建、扩建、改造实验场所或设施时,应建立好审核把关的工作流程,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制订详细方案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保卫处备案、审批,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环保的规范要求设计、施工;项目建成后,必须经安全验收、并完成相关的交接工作、明确管理维护单位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加强危化品的管理和三废的处理。

人们日益重视危化品和三废物质给安全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危害。正确使用危化品,按照规定处理三废物质已成为保护实验室和校园环境,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危化品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把控危化品的购买渠道,领用方向、使用保管情况,最终处理结果等全过程。

(五)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做好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