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语语言特征

日语语言特征

日语语言特征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言交流 ;日语外来语;阶段 ;引入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16-2

中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交流,从时间和规模来说,都是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所无法比拟的。从东汉时期起中日两国间就产生了有文字记载的联系。从中国大陆传入到日本的汉语,至今仍在日语中被大量使用。在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即由中国传入日本。在唐代,日本大规模地向中国学习,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日语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由汉字演变而来的。

但是到了近代,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中国开始大量地学习日本。在19世纪末期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年,中国就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日语词汇开始大量被引入到汉语中的现象。特别是在近代,日制“汉语”大量地进入到了中国的汉语之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很多就是从日本引入的,这些名词和术语大部分是在近代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而融入到汉语之中的。

一、近代中日两种语言交流的各个阶段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先后主张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由于通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成功地学习了西方的技术与制度,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除了自行翻译西方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之外,也开始积极向日本学习。由于日本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比中国早,所以相当多的西洋文化中的词语是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通过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而传入到中国的。另外中日两国语言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之上的语种,因此日制汉语词汇就比较容易被国人所接受,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固定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的构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沈国威通过对中日两种语言交流史的研究揭示了几个相关的重要问题。首先,关于近代汉语的形成过程,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近代前期(16世纪末期~18世纪末期)

(二)近代后期(19世纪初期~20世纪20年代)

准备期(1807年~1840年左右)

发展期(1840年~1860年左右)

官方翻译期(1860年~1880年左右)

停滞期(1880年~1895年)

日语引入期(1895年~1919年)

同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整理,描绘出了语言文献资料传承关系的轮廓。其主旨可以归纳为如下所示:

初期西方著作后期西方著作・中国人写的地理书・日本西洋学著作

幕府末期・明治时期的翻译类书籍中日甲午战争后的翻译类书籍

(表示影响关系,・表示并列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日语言交流过程中,“日语外来语”大规模的被引入到汉语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一时期。1919年以后,留学日本的学生的数量开始大量地减少,同时日语词汇的流入也开始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此后的一段时期,仍然有一些日语词汇不断地被汉语所吸收,只不过呈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征,而这在以往的研究里是没有被重点提到的。

二、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征

明末清初开始,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布教,同时把西方的天文地理、社会科学知识也传到了中国,并和国人合作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学术方面的用语,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同时,也有很多欧美人士开始登上了日本的国土。有很多西方的著书被介绍到了日本,在日本产生了一大批研究西方文化的学者。这一阶段中日两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中国国内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和国内相关人士合作翻译西方文献资料完成这一过程。而在日本国内,则是一些本国学者完全通过自身的学习和钻研而编写相关著作的。这也导致了西方文化在传入中日两国时对于两个国家语言系统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之后中日两国各方面专业用语形成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一方面的影响。

另外,从中日两种语言对照的角度来说,可以把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及各个阶段的特征概括如下:

(一)第一阶段(1840~1867年)

1.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新的传教士来华,西方学著再次在中国发行传播。

2.日本:西洋学(兰学)持续盛行,成为幕府末期日本社会的主要科学,多种英日词典被编著出来。

特征:汉语和日语分别出现了新的词语,两种语言之间没有交流。

(二)第二阶段(1868~1877年)

1.中国:1868年成立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英汉字典和西方译著盛行。

2.日本:明治时期最初的10年,除翻刻部分西方译著外,日本启蒙学者的著书成为中心。

特征:汉语和日语分别出现了新的词语,两种语言之间没有交流。

(三)第三阶段(1878~1886年)

1.中国:江南制造局和北京同文馆继续出版汉译版的西方学著。

2.日本:明治10年代,文部省编译局活跃,处于学术用语的转换和开拓时期。

特征:日本在这一时期创制了大量的专业用语。

(四)第四阶段(1887~1896年)

1.中国:汉译的西方学著开始衰退,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中国人开始留学日本。

2.日本:明治20年代,专业书籍多数出版,专业术语被大量创出。

特征:日语在各个领域继续创制出大量的专业用语,但汉语和日语之间仍然没有交流。

(五)第五阶段(1897~1907年)

1.中国:日文书籍的翻译盛行,日制用语的移入开始进入全盛期。

2.日本:明治30年代,专业用语形成体系,进入调整整合阶段。

特征:日制专业用语开始进入中国并被引入汉语。

(六)第六阶段(1908~1919年)

1.中国:开始从日文书籍的翻译转为日文书籍的编译,然后又转向欧美书籍的翻译。

2.日本:从明治时期进入到大正时期,专业用语中的基础用语已经基本确定。

特征:日制专业用语继续被大量引入到汉语中。

在第一、二、三、四的前四个阶段中,中国和日本都引入和学习了西方学著,但两者的学问体系是有所差别的。日本的西洋学主要依据荷兰语来展开,而中国的西洋学主要依据拉丁语和英语来进行。由于这个因素,日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在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各方面有一半以上的翻译用语都是独自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经过最初阶段的启蒙期之后,日语很快便进入了大量创造发明新词语的时期。

在中国,虽然19世纪中叶开始翻译西方学著的活动也很盛行,并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但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就开始衰退,转而开始以留日学生为主的翻译日本学著的活动。在这之后的一段时期,日语中的专业用语被大量地引入到汉语之中,一直到1919年的“”出现反日浪潮为止。

三、新时期中日语言交流的特征和课题

20世纪末,伴随着日本的动漫、流行音乐、电玩和影视作品等大量进入中文圈,又有许多新的日语词语,如“女优”、“攻略”、“宅男”、“萌”等开始在汉语中被借用。“暴走”一词是因日本的动漫游戏而进入到一部分人的生活圈之后,慢慢流传开来的。而类似“达人”等一些词汇已经开始出现在一些中文报刊和杂志上。一般来说这个时期进入到汉语中的日语词汇由于时期尚短,社会仍持保留态度来看待,只是将其当作一种“流行用词”,而并没有真正地视为汉语的一部分。但也有一些用来描述社会现象,而且无法准确翻译成中文的“日语外来语”,如“暴走族”、“”、“少子化”、“人气”等词汇,已经经常被香港与台湾的新闻媒体直接采用了。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一样,“日语外来语”大规模的被引入到汉语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一时期。1919年以后,伴随着留学日本学生数量的减少,日语词汇的流入虽然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此后的一段时期内,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语”过程通过编著辞典和相关书籍的工作而持续进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一段时期,对于“日语外来语”的吸收已不仅仅是引进日语词汇,更主要的是对于已经流入到汉语中的日语词汇进行消化、吸收或淘汰,进而使其规范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如何规范化汉语中已经存在和新出现的“日语外来语”词汇,对于汉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今后有必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2篇

语言分析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实例来“窥一斑而见全豹”,看到语言人类学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途。日本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在《语言地理类型学》中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法揭示了东亚民族许多社会、地理、人类学上的迁徙、接触和融合的内幕。他推测,现代汉语普通话显然是使用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民族屡次入侵的结果,征服民族使用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或被征服民族的语言特征在征服民族的语言中得到某种体现,这种现象语言人类学认为是“底层”和“表层”的现象,通过了解底层和表层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已经消失的语言的痕迹。同样,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底层的材料,证明曾经活跃过的民族的人类学特征。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语言的结构构拟出创造这种语言的原始人群的居住环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亚大地,广袤无垠的草原和绵亘不断的群山里,人烟稀少,作为这一地区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的阿尔泰诸语言,其音节结构也带有相应的对称特点。从西部突厥语族的土耳其到哈萨克、维吾尔、西裕国到中部蒙古语族的东裕国、蒙古、达斡尔等,再到东部的满―通古斯语族的满洲、赫哲、鄂伦春,这些语言都具有多音节、长音节的特点,但音节内部的结构却比较简单且有元音和谐律,表意负担均较轻,只靠不断延伸的单词长度来增加表意的功能。例如,“胖”,汉语只用一个音节pang,而满语却要用porponohobi五个音节来表示。词法上也是靠黏着不完的词缀来增加构词长度,例如,满语ara是“写”的词干,bu可做使动态,ha表示动词的过去时,ku表示否定,黏合起来称arabuhaku,就可表示“过去没被写”。如果再需要加语法意义,还可再在后面粘贴。阿尔泰语系靠自由地拉长音节来增加语义(含语法意义)的语言表达法,和整个阿尔泰地带地广人稀的自然生存环境非常相似,和北方少数民族住房较多,往往一家一排长长的房子,但屋内的布置却比较简单也非常相似,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其中某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观察到使用这种语言的族群的地理住宅环境和审美追求的空间。

证明语言结构和族群居住环境有内在联系的另一个例子是日本语和日本狭窄岛国的相似性。日本语在语言的结构上属黏着语类型,可奇怪的是,日本语和同属黏着语类型的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除了在句法上有词干后面增加一个语法意义就需要贴一个语缀的共性外,其他结构方式不尽相同。日本众多的人口密居在群山环抱、碧水相隔的九州、四国、本州、北海道等大小岛屿上,自古以来,充分利用有限的生存环境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早已成为日本人定性的心理模式。即使缩小到小的住宅环境,也具有这种特点。有人说日本的住房像“鸽子笼”一样小,但房间内的布置却精到雅致,“琳琅满目”,酷似微型王国。住房外庭院的面积也不大,可小小的空间里却处处有纤细灵巧的布局,小小的水池中有千奇百怪的山石,“千山万壑”间镶嵌着细沙铺成的曲径通幽的小路。日本语的结构特点和日本人的这种小而精的生存环境也恰恰相似。日语的元音辅音都较简单,元音音位只有[a i u e o]五个,但却通过简明扼要的“五十音图”表达出日本人对大千世界的所有想法。音阶结构横行竖段,有条不紊,特别在语法中,多在有限的音节里通过数条有规律的音变来表示复杂的语法关系,在有限的语言形式中通过语音和语法的内在联系表达无限的语义内容,体现了对于外国人学不完的少而精。日本语结构和日本人居住环境的内在联系,也能反衬出日本人小巧玲珑、精简高效的心理素质。

这两个例子分明向我们提示,原始人群在创造语言时,实际上是把他们周围的客观环境自觉不自觉地摄入语言镜头里的。因此我们就有可能通过语言的存古现象,构拟或追溯出一个族群发展进化史的初始阶段的一些原本的人类学特征。

人类有了要表达一些意思的交际要求后,语音才应运而生,在当时,语音便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产生是为了表现客观事物或主观感觉,原始人也会像今天的象声词那样尽量模仿现实现象的原貌或特征来创造语词,这样,至少在当初,语词的发音形式和所代表的现实现象就有了一定的内在联系,只是后来语言发展了,思维严密化也使语法完善化,抽象性的语词增多了,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音义没有必然联系的约定俗成的任意性符号。随着漫长的语言发展史,一些原有音义有必然联系的词也发生了音变。到了今天,许多现代语言已经和当初自己的原始大不相同了。但是,只要我们对某种语言的结构和某个族群的社会环境做一个认真的考察、对比,并联系族群和语言的人类学特征追溯其发展史,就不难通过语言透视出民族的一些初始的人类学特征。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 历史 发展 形成

中图分类号:H310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说明英语的起源,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英语形成之前的英国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经证明,古代印欧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颠诸岛上已居住着旧石器人。那时,不列颠诸岛和欧洲大陆是连成一片的,英国和法国之间还没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莱茵河与泰晤士河之间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国仍属欧洲大陆的一部分。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Gaels)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语言。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在征服高卢之后来到不列颠。那时,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颠,而是想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卢的、正受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同族人。恺撒大帝的这次“不列颠之行”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什么好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恺撒大帝第二次亲临不列颠。这次,他在不列颠岛东南部站稳了脚跟,并与当地的凯尔特人发生了一些冲突。恺撒大帝虽然取胜,但并没有能使凯尔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卢;在以后的大约一百年间,罗马帝国并没有对不列颠构成很大的威胁。

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是在公元后43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罗迪斯率领四万人马,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了。随着军事占领,罗马文化与风格习惯渗入不列颠。罗马人的服装、装饰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颠得到推广;社会生活开始:“罗马化”这必然导致拉丁语在不列颠的传播。在以胜利者自居的罗马人看来,凯尔特人无疑是“低贱的”,凯尔特语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时,在不列颠,官方用语、法律用语、商业用语等均是拉丁语;拉丁语成了上层凯尔特人的第二语言。这就是凯尔特语词汇为什么很少能幸存下来的历史原因。在今日英语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称方面还保留着凯尔特的词汇成分。英国著名城市多尔佛、约克的名称也源于凯尔特语。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罗马人才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开始撤离不列颠。

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他们乘船横渡北海,借罗马帝国衰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大不列颠诸岛。他们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纪末,大不列颠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这次外来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使用者;词汇特征

一、 前言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场巨大变革,这场变革的影响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对人们使用的语言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与个人电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网络语言,一种新生的语言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网络语言这种新兴语言,目前学界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但是普遍将其定义为两类,即广义的网络语言和狭义的网络语言。[1]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流通的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互联网使用者在互联网上经行交际行为时使用的特殊用语,字母组合,数字组合,以及表情符合,例如:楼主,水贴,GG,233,T-T等。网络语言刚出现的时候,社会各界对其看法不一,有褒有贬。特别是对于网络语言对人们日常交际的影响,看法更是大相近庭。有的认为网络语言污染语言,是语言表达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了影响;有的认为网络语言表达活泼生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2]本文将探讨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

二、 使用者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截止2014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94亿。从年龄层次看,10-39岁年龄段为网络使用的主体,比例合计达到78.1%,超过了网民总数的四分之三。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综合来看,互联网的使用者以年轻人为主。从互联网使用者的职业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23.8%,其次是自由职业者与个体户,比例为22.3%。从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受中等程度教育的网民比例最大,其中初中为36.8%,高中、中专、技校其次,为30.6%。受过高等教育,即大专及其以上为21.4%。总体而言,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为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年轻人。

互联网使用者以受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年轻人为主体的结构特征对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使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首先,年轻人作为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主体,他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和反叛,导致他们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倾向于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做出偏离,以达到“语”众不同的效果。比如使用“运动ing”这种汉英结合的词汇表达正在做运动,“no zuo no die”这种汉语拼音结合英语单词的句式表达自讨苦吃的意思。其次,年轻人最求娱乐的特点导致出现了许多与调侃和自嘲的网络语言。比如将大侠说成是“大虾”,使用“豆你玩”、“蒜你狠”、“苹什么”、“姜你军”等词汇讽刺物价的上涨。第三,年轻人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性格特点也催生出来许多粗俗的网络语言。比如使用“741”这种数字谐音表达气死你的意思。用“BS”这种汉语拼音的缩写来表达鄙视。作为网络语言的兴起和发展的主力军,年轻人的这些性格特征对网络语言词汇的特征产生而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

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常常反映在词汇的变化上,因此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种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的来源五花八门,有新造的汉语表达,汉语结合外来语的表达,单纯数字的表达,单纯符号的表达等。这些采用不同机制组合起来的表达虽然形式上千差万别,但从表达效果上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3.1时效性

网络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实效性。由于网络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网民常常创造出大量的新词汇来描述社会的热点事件。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期间,正在讲台上课的教师范美忠抛弃学生独自逃生,事后又在天涯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以描述当天的经历及自己的心路历程,许多网民知道后便称其为“范跑跑”以讥讽他的行为。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在“躲猫猫”时撞墙受伤死亡。当地警方这一说法在网络上不断发酵,“躲猫猫”也一度成为热词。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网络词汇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总能紧跟社会当下的热点事件,反映部分网民的心态和看法。这也是网络词汇不断快速地产生,许多词汇又很快被人遗忘的原因。

3.2形式多样化

网络语言的词汇表达具有形式多样性,各种表达形式如汉字,英文,日语,拼音,数字等都可以单独或组合构成新的词汇表达,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2.1单独构成表达

单独构成表达指的是使用单一语言要素,如只有汉语,只有拼音或只有数字的表达。单独构成表达的形式是网络词汇主要的表达形式,如只有数字的表达:233(表示大笑)、333(谐音“闪闪闪”,表示撤退)、666(表示很溜)。只有拼音的表达:BT(变态)、MM(妹妹)、GG(哥哥)。只有符号的表达:( ̄  ̄ )(表示头脑一片空白)、(~>_

3.2.2组合构成表达

除了单一要素构成的表达以外,许多网络语言还具有两种及以上语言要素共同构成表达的形式。如“hold住”以及衍生出来表达“hold不住”就同时使用了英语和汉语者两种语言要素。“B4”谐音“鄙视”,也使用了字母以及数字这两种语言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语言要素共同构成表达的形式将越来越常见。

3.2.3模糊性

网民为了使网络语言在表达上与众不同故意对部分日常用于进行了加工,如缩语造词,缩合造词,谐音等,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使得网络语言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另一方面使得网络语言的意义与日常用语的意义部分冲突,因而是网络语言具有了模糊性。如“天才”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天赋很高的人,而网络语言中“天才”被解释为“天生的蠢材”,表示天赋很低的人。如此“天才”这个词语在网络使用时其意义就无法直接判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判断,这就体现了网络语言的模糊性。

四 、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流行文化的网络语言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的影响者人们的交流。语言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社会各界对此都表现出了广泛的关注,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立足于语言学,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及其特征,收集大量网络语料,概括并总结出网络词汇的三个基本特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目前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语言更有进一步进入人们生活的趋势。作为语言学研究者,我们更应该本着批判的态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规范并引导人们正确的使用。(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劲松、麟珂.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13-14

[2] 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535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青年用语,构词类型,特征分析

 

1.序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属于该社会的语言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对其的影响;二是该语言内部自然发生的改变(真田信治:2006)。也就是说,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年代,在不同年龄的使用者当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年轻人始终处在语言变化的最前沿,日语也不例外。据说,当今的日本媒体经常发出“如今的日语特别混乱,特别是年轻人所使用的语言很费解”的评论。的确,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日本的年轻人爱用他们所特有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交际语言特征分析,连很多其他年龄层的日本人都难以听懂,更不用说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了。然而,对这种语言现象的不理解,往往会成为我们与日本的年轻人之间的交际失败的诱因。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日语教学中也应导入以日本青年用语为对象的教学内容。

关于日本青年用语现象,先后有米川明彦(1997)、曲维(2001)、曹洁(2006)、赵蕤(2008)、王磊(2010)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而从日语习得的角度帮助日语学习者掌握这一现象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笔者拟对从日本出版的期刊杂志、青年用语辞典以及日本的电视剧中搜集到的语料加以分析整理,对日本青年用语的使用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期能对今后的日语教学和日语习得有所借鉴。

2.日本青年用语的构词类型特征分析

有关日本青年用于的类型特征,历来也有过一些研究。笔者也尝试着对此进行了一些归纳整理。从造词法来看,日本的青年用语主要有下列一些类型。

2.1外来语词汇的简化与改造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日本社会中外来语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其中便有一些外来词汇被年轻人拿来加以改造后在青年人之间广泛使用,成为青年用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改造的途径之一是将原先的词语省略掉一部分论文下载。例如:「アトラク(アトラクションの略)〔精彩节目〕、「ダイサク(ダイエットサクセスの略)〔减肥成功〕、「ピク(ピクチャの略)〔照片,图片〕、「キャラ(キャラクタの略)〔特色,品质〕等等均属于这种类型。另外还有给旧有的外来语词汇赋予新的含义和解释来使用的。例如:「クリスマスケーキ〔本意为圣诞节的蛋糕,比喻过了24岁还没有结婚的女性〕、「ワールドカップ(World Cup)〔本意为足球世界杯,取英文单词的首字母WC,暗指厕所之意〕、「アメリカンコーヒー〔美国咖啡之意,由于美国咖啡味道很淡,用来暗指头发很薄,或头发稀少的人〕等等。

2.2日语词汇的罗马字缩写

原本为标准的日语句子,却被年轻人拿来将单词用罗马字拼写并取各个单词的罗马字拼写的首字母组成新的缩写单词来使用。这样的青年用语在日本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例如:「TBS(とってもブスな少女)〔用“とっても”、“ ブス”、“ 少女”三个单词的罗马字首字母组成的新单词,暗指长相很难看的女孩子 〕、「CBB(超badboy)〔比喻不灵活特征分析,很笨拙的男孩子 〕等等均属于这种类型。

2.3改变汉字的读音

将原本训读的汉字改为音读,或者反过来将原本用训读的汉字改用音读也是年轻人之间常用的一种创造新词的方法,如果不了解这种变化也就很难理解年轻人之间的话语了。其实这类词汇大多只是改变了单词原有的发音,并不改变其含义。例如:「りきいれる(将原本为训读的「力读作「りき、力を入れる)〔致力于,专注〕、「はかあなほる(墓穴(ぼけつ)の読み替え、墓穴を掘る)〔挖掘坟墓〕、「もなか(最中(さいちゅう)の読み替え)〔某事正在最盛期,正在进行中〕。

2.4仿拟创作

该类型的青年用语是采用模仿的形式,对原有词语稍加改造而成的。其词形与原有单词相仿,单词的含义却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ザラリーマン(「サラリーマンから、ザラにいるサラリーマンの意)〔普通工薪族〕、「シングルベール(「ジングルベールから、恋人がいなくて、クリスマスを一人で過ごすこと)〔没有恋人,独自一人过圣诞节〕、「フリマドンナ(「プリマドンナから、フリーマーケットで掘り出し物の品物や服を安く多く手に入れた女性のこと)〔比喻在跳蚤市场上大量购买便宜服装的女性〕。

2.5复合词的简化与部分省略

该类型与2.1的外来语类似,属于省略类型的青年用语,为了与前面的外来语相区别,我们将外来语之外的其他复合词的场合均归为此类。这种类型的词汇主要是将原本很长的复合词掐头去尾或是省略掉中间部分等方法而产生的。例如:「いた電(いたずら電話の省略語)〔恶作剧式的来电〕、「タク通(タクシー通学)〔乘坐出租车上学〕等词语均属于此种类型。

2.6颠倒原有词汇的拼写顺序

在青年用语中还有一种是将原有词汇的假名顺序颠倒过来使用该词汇的情况。即将原单词颠倒过来发音。这种类型大多数也保留了词汇原有的含义。例如:「グラサン(サングラスの逆順)〔太阳眼镜〕、「モノホン(本物)〔正品,真东西〕、「デルモ(モデルの意)〔模特儿;样本〕、「モノホン(本物)〔正品,真东西〕、「がくちゅう(中学の逆)〔中学〕等等。

2.7在名词后直接加「る「った变为动词

在部分用汉族书写的名词词尾添加「ル、「ッタ或者在用片假名书写的名词后添加「る、「った等方式,将其作为动词来直接使用。比如:「図書ル(図書館に行く)〔去图书馆〕、「事故ル/事故ッタ(事故がある/事故があった)〔发生了交通事故〕、「マクる(マクドナルドへ行く)〔去麦当劳〕、「ビニる(コンビニで買い物をする)〔上便利店购物〕等等也是在年轻人当中经常被使用的表达形式。

2.8使用接头辞或接尾词

使用接头辞「超~、「巨~以及将「君、「男、「ちゃん等放在部分称呼词语后面做接尾辞来使用,这类接头辞主要用于对某事无作评价;接尾辞则主要用于描述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比如:「超じしん(とても信じられない)〔难以置信的〕、「巨とろ(自分の意見を隠さずに述べる意の強調)〔强调毫无保留的陈述自己的意见〕、「あっシー君(電話一本で女性のためにすぐに車でかけつけてきてくれて、送り迎えをしてくれる便利な男性)〔为讨好你出生而鞍前马后的跑腿的男生(含讽刺意)〕、「ナル男(ナルシシストの男性。うぬぼれやの男)〔自负,自我陶醉的男性〕、「バナナちゃん(西洋から帰国子女を示しことば。バナナのように見た目は黄色いが内側は西洋式(しろい))〔香蕉的表皮是黄颜色而内部却是白颜色的,用来暗指那些有着黄色皮肤而思维却全盘西化的归国人员的子女〕。

2.9名词的词类转换

在名词后面加上「ing、或是在动作性名词后面添加「する构成动词结构;或者在部分名词后边添加「い、「っぽい等构成形容词结构等也是在年轻人中经常使用的新词创造方式之一。比如:「シカッティング(「しかとに英語の「ingをつけた語。無視すること)〔无视,忽视,不顾〕、「キャバい(水商売風のさま。けばけばしい)〔接客的装扮,花哨刺眼的〕、「おばあさんする(中年のおばあさんのような言語行動をする)〔暗指言行举止与年龄不符,象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大人する(普段の格好とは違い、大人っぽい服装をしたり厚化粧したりする)〔指着装成熟,爱化浓妆的年轻人〕。

以上各部分中,笔者从构词法的角度对日本青年用语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分析特征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词汇或表达形式,还没有获得全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只是在年轻人之间被广为使用,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词汇都带有戏谑的味道。因此大多数词汇还不能被认为是规范的日语教育词汇,避过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或理解这些表达方式的话,在今后的交流中无疑会拉近我们与日本的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论文下载。

3.日本青年用语的其他特征分析

除了构词法上的特征之外,笔者认为,日本的年轻人用语至少还有下列一些特点是值得关注的。首先是从声调和发音来看,普遍有一种将单词发音「平板化的倾向。比如「世界史、「バイク这两个单词,在标准日语中的声调分别为「せかいし②、「バイク①。但是在日本的年轻人中却将其读成了平板型的「せかいし、「バイク,他们往往从单词的第二个音节开始便不再读下降调,而是保持平调一直到单词末尾。

另外,现在在日本的年轻人中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ら抜き言葉的新现象,即在使用被动表达时将规范语法中的被动助动词「られる的「ら给省略掉。比如:将规范日语中的句子「このご飯、まずくて食べられない说成「このご飯、まずくて食べれない等等。

这一现象的出现曾经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中老年层的日本人在听到这样的表达的时候都无不叹息摇头,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把日语弄得不伦不类。尽管有批评指责的声音,可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依旧被广泛使用者,语言学家东照二(1997)曾经预言,随着这一用法的普及和被认可度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日本的规范语法或许将被改写。对以这一点特征分析,笔者也是深信不疑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本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和时代一样,也是在不断的演进之中的,某种表达形式,只要被大众所认可,就有可能被收录进规范语法。就像日语中的副词「全然一样,在若干年前的语法中规定「全然是往后面必须要与否定相呼应,表示“一点儿也…不…”的意思。然而现在的日语教材里面已然出现了「全然正しい、「全然間に合う等不同于以往的用例。而这一改变恐怕还要归功于日本的年轻一代。

4.结论

以上从构词法和发音以及语法变化等角度对日本社会中广为使用的年轻人用语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再加上青年用语本身也是一个分厂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时代就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语言,而且不同的词汇其使用频率,使用者的性别等等也是会有差异的。笔者将在今后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考查研究。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归纳和总结对于今后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等能够有所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田中春美ほか.社会言語学への招待[M].东京:ミネルヴァ 2005年

2.東照二.社会言語学入門[M].东京:研究社.2007年

3.米川明彦.若者ことば辞典〔[M].东京:東京堂出版 1997年

4.真田信治.社会言語学の展望[M].くろしお出版 2006年

5.曲维.日本青年用语的新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3)

6.曹洁.若者语的构词法及其特征[J].日语知识.2006(3)

7.石月.若者中的流行词[J].日语知识.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