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造价的研究方向

工程造价的研究方向

工程造价的研究方向

工程造价的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径分析;综合作用;复杂性;机理

[DOI]10.13939/ki.zgsc.2015.16.017

l 前言

公路工程具有的建设周期长、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因素众多等特点使得公路工程造价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对快速复核工程造价和设计方案比选经济性评价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长期以来工程造价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工程造价两个内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研究得出的工程造价影响因素零散、重复,不成体系,缺乏从全局角度的系统整合;

二是关于多个因素对公路造价综合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发表,导致很难将这些影响因素应用于造价的修正。所以就很难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指导实际生产中比较复杂的造价管理工作,也很难对设计方案比选做出比较准确的经济性评价。

鉴于国内外对工程造价管理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没有揭示因素之间是如何作用造价的内在机理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公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引用通径分析理论对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希望为后来的理论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2 通径分析理论

2.1 通径分析理论介绍

通径分析理论是遗传科学领域分析遗传性状机理的科学方法,1921年,赖特(S.Wright)首先提出来通径系数(Path Coeffic rent)的分析方法,简称通径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等生物领域开始应用这一理论,之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完善,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统计理论。

通径分析理论具有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作用和间接影响作用的优势,当自变量数目比较多,且自变量间相互关系比较复杂或者某些自变量是通过其他的自变量间接地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这时将发挥通径分析的优势作用。基于此,通径分析广泛应用于复杂的研究领域,例如遗传学科、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等。

2.2 通径模型

通径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变量、通径和通径系数,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一个表示各变量间的通径与相关关系的图称为通径图,也称通径模型。假设有3个相关变量y、X1、X2,y是因变量,X1、X2是自变量。两个自变量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种是x1和X2彼此独立无关,

则通径图为 二种是 和 间彼此相 关,则通径图为 。式中 为自变量之间的因子相关系数。

而在实际生活和工作遇到的情况中,很多时候是有很多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对结果产生影响效应。即如果有k个自变量,这些自变量两两相互作用(这里不考虑三层以上作用关系,如x1通过X2对X产生影响,而X3又对y产生作用,从而产生的X1对y产生的作用),并同时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其通径分析图如图1所示。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实例介绍

云南省武定至昆明高速公路是兰州至磨憨高速公路的其中一段,主线全长63.958公里,全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其中,起点至富民段36. 039公里,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24. 50米;富民至终点段27.919公里,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00米。全线设特大桥4座,大中桥69座,小桥4座(按双幅计),涵洞95道(含管涵),互通式立交4处,隧道工程4座,桥隧比占路线的41.95%。沿线地质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3.2 工程实例数据的采集

武昆高速公路已于2013年10月底建成通车,相关施工单位已经全部离场,这对于数据采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经过多方联系,获得了工程建设13个标段的部分技术经济资料,其中包括:建安费,公路等级、设计速度、地形条件、征地数量等基本建设情况,路线高差、路线长度、最大纵坡、最小平曲线半径等路线指标,路基厚度、路基结构形式、路面厚度、路面结构形式等路基路面指标,以及桥梁长度、桥梁类型、桥梁最大跨径等桥梁指标的数据。对上述指标进行的量化结果见表1。

3.3 指标对造价的影响

假定:这里假定所有指标两两之间是具有相关关系的,并且只考虑指标两两之间的一次相互作用关系,一个指标同另外两个指标对造价的影响认为很小,做研究的误差考虑。

根据假定和工程资料,利用SPSS13.0求出路基路面和桥梁指标中各个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个指标对公路造价的影响程度,具体作用关系见表2。

由图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 =0.998和决定系数R2=0.996,路基路面和桥梁指标对造价的影响程度已经为0.996,说明对于该项目而言,对工程造价有影响的影响因素指标基本没有了,所有影响较大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了。

表2给出了各技术指标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以及各指标相互作用的因子相关系数。由通径系数可以看出各指标直接影响的绝对程度大小顺序为:最大纵坡B3>平曲线最小半径B2>路基宽度C1>桥梁数量D2>桥梁最大跨径D3>地形地质情况A1>特殊路基长度C2>路线最大高差B4>路线总长B1>征地数量A2>桥梁总长D1;综合作用效果大小顺序为:桥梁数量D2>路基宽度C1>桥梁总长D1>特殊路基长度C3>最大纵坡B4>桥梁最大跨径D3>路线总长B1>地形情况A1>路线最大高差B4>平曲线最小半径B2>征地数量A2。

从直接影响的绝对程度大小顺序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最大纵坡B3、平曲线最小半径B2、路基宽度CI,这三个指标中两个是路线指标,一个是路基路面指标。可以发现这三个指标都是在路线选定后能够决定土石方数量大小的技术指标,最大纵坡B3和平曲线最小半径B2反映的是路线对原有地形的纵向改变,而路基宽度则反映的是路线对原有地形横向的拓展。这说明对公路工程造价直接的影响主要就是土石方的填挖量,填挖数量直接体现着建设工程对原有自然形态的改造,公路建设当中填挖数量惊人,有时达到上亿立方,所以从物质和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这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可以科学解释的。

从综合作用程度大小顺序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桥梁数量D2、路基宽度C1、桥梁总长D1,这三个指标中两个是桥梁指标,一个是路基路面指标。与直接影响的绝对程度排序不同的是,在综合作用程度中桥梁指标取代了路线指标的优势地位,这说明虽然最大纵坡B3和平曲线最小半径B2反映的是路线对原有地形的纵向改变,直接或间接的决定着土石方挖填数量,但是由于桥梁工程的复杂性和所用材料的昂贵性,在总造价的层面上表现出了强势地位;与直接影响的绝对程度排序相同的是,路基宽度指标仍然处在前三位的位置,而且排序还有所提前,这说明直接决定土石方数量的路基宽度指标的重要性,也说明由于土石方数量上的巨大优势,它的造价对总造价是有很大影响的,基本上是可以决定总造价水平的,所以在造价控制上既要关注桥梁工程也要密切注意土石方的挖填数量。

从图3可以看出,在综合作用中路基路面和桥梁指标占到了总体作用程度的80%左右,这说明在基本建设情况和路线确定之后,决定总造价水平的还是具体的工程技术指标,所以为了合理地控制总体造价水平,优化设计和多方案比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从图4可以看出,路线指标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是巨大的、突出的,而它通过其他技术指标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反方向作用也是绝对明显的,而由于正反方向作用的抵消,导致在综合作用程度上的不明显,这也启发我们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选择好的线性会导致土石方的数量增加似乎会影响造价水平,但是由于线性的优势会使其他工程的数量上的改变,综合起来会抵消路线因素的影响程度,所以在路线线性选择上不必过于担心由此产生的影响。

图4再次让我们认识到了各种影响因素指标对工程造价作用的复杂性,有的直接作用很大,但是综合作用却不见得很明显,例如路线指标的最大纵坡B3和平曲线最小半径B2;有的直接作用不大,但是正向的间接作用会强化其综合作用效果,例如桥梁指标的桥梁总长度D1;有的虽然有一定的反方向作用,但是由于直接作用的效果,丝毫不会影响其综合作用程度,例如路基路面指标中的路基宽度C1和桥梁指标中的桥梁数量D2。

工程实际中,公路的基本建设情况和路线的选择一般在项目决策阶段就已经确定,后面很难改变,所以相关的具体指标已经确定,成为公路建设项目的先决条件,是以后公路建设的基础。鉴于此,这里仅就路基路面和桥梁指标对总造价的作用机理做分析,通径分析图见图5。

根据图5可以清楚地看到,桥梁数量D2、路基宽度C1、桥梁总长D1、特殊路基长度C3、桥梁最大跨径D3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指标对工程造价的作用机理,使我们对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具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和精确地看出各影响因素指标对工程造价的直接作用效果、间接作用效果以及综合影响程度,也使我们对技术方案比选的经济性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也为造价部门对概算的快速复核提供了主要工作方向。

4 结论与分析

以云南省武定到昆明的高速公路项目为工程实例,深入分析了影响因素指标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各指标对工程总造价的作用机理,说明路线指标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是突出的,而它通过其他技术指标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反方向作用也是绝对明显的,而由于正反方向作用的抵消,导致在综合作用程度上的不明显;在综合作用中路基路面和桥梁指标占到了总体作用程度的80%左右,这说明在基本建设情况和路线确定之后,决定总造价水平的还是具体的工程技术指标,所以为了合理地控制总体造价水平,优化设计和多方案比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工程造价的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轻型木结构;规格材;定向刨花板;轻型木桁架;结构用木质保温板

轻型木结构建筑发源于北美,与重型木结构建筑相比,得益于其完善的规格材加工、认证体系和成熟的预制构件制造技术[1],具有建设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适合在低层建筑中应用[2],是北美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轻型木结构建筑引入我国后,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3],而建筑用工程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4]。目前国产工程木质复合材料构件,如定向刨花板[5]、轻型木桁架[6]等尚缺乏性能、设计方法的系统研究,国产规格材生产、评价体系尚不完善[7]。开展国产材料和构件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是促进国产木质材料和构件在现代木结构中应用,提高国产材利用率的必要前提。笔者针对国产木材和木质复合材料及木构件缺乏工业化制造和评价技术体系的突出问题,重点研究国产规格材、定向刨花板等材料和构件的强度设计值确定方法;创新齿板连接和压制技术,优化木桁架设计参数;研究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制备工艺,评价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应用性能,提出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结构体系。相关研究内容及成果将在专栏陆续报道。

1轻型木结构用材料和构件制造技术、设计规范及评价技术现状

轻型木结构是一种板壁式结构体系,由剪力墙、楼盖和屋盖组成。剪力墙通常由规格材骨架和木基结构板制作,也可采用保温-结构一体化的木质保温板作为剪力墙。楼屋盖通常由木桁架和木基结构板制作,部分建筑采用规格材搁栅作为楼盖骨架。因此,规格材和木基结构板是轻型木结构的主要材料,木桁架和木质保温板是轻型木结构的常用构件。

1.1规格材和木基结构板的性能评价和设计方法

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对锯材和木质复合材产品的测试方法、特征值和设计值的确定等,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8],建立了生产、分级、抽检认证等完整体系,如北美的规格材制造和评价体系[9]。我国规格材和木质复合材的加工制造、评价、认证体系尚在发展阶段。GBJ1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从安全系数设计法,逐渐过渡到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法。GBJ5-88《木结构设计规范》将方木、原木原容许应力指标,通过可靠度校准的方法,转换成了基于可靠度的设计值。为促进进口木材在中国建筑市场的应用,1999年,应原建设部要求,主编单位会同国内外多家单位及协会对GBJ-88进行了修订,并将规范代号更改为GB50005-2003[10]。GB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将轻型木结构体系及进口规格材设计值纳入了规范,但由于当时国产树种规格材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故规范中尚无国产规格材设计值的规定,制约了国产规格材的生产和应用。依托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8B07),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对国产落叶松规格材的力学性能和测试方法等开展了系统地研究[11-15],但国产规格材力学性能设计值的可靠度研究,有待深入探索。此外,轻型木结构中常用的各种木基结构板,其力学性能的安全设计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

1.2轻型木桁架的制造技术和设计方法

轻型木桁架是用规格材作为杆件,采用齿板连接,形成的一种结构。在20世纪50年代于美国发明后,现已成为轻型木结构楼盖和屋盖桁架的主要形式[16]。目前,北美地区超过60%的住宅屋顶采用轻型木桁架[17],楼盖桁架也越来越多地用于住宅和公共建筑中。北美木桁架工业发达,很多企业有专用的设计软件及生产设备,可完成轻型木桁架的设计、加工、安装等工作,还开发了各种新型齿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我国学者对轻型木桁架及其节点连接性能进行了研究[18-21],在吸收国外相关技术和标准的基础上,于2012年出台了JGJ/T265-2012《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规定了齿板节点性能的测试方法。然而,采用国产材、国产齿板用于轻型木桁架的制造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较少,其连接性能评价尚缺乏基本数据,且国产材料制造轻型木桁架的工艺、检测方法等相关标准尚待完善。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依然按照国外标准,采用进口规格材和进口齿板为主要材料制造轻型木桁架。由于我国建筑结构构件的可靠度指标与美国和加拿大有较大差异[22],不宜照搬国外制造、设计方法,否则易导致安全隐患。1.3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的制造与性能评价将保温材料与面板集成的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其原型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23],由于其可预制和可模块化制造等特点,在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应用前景广泛。国外研究了连接方式、面材、开洞等因素对木质保温板墙体性能的影响[24-25],美国已出台了国标ANSI/APAPRS-610.1“StandardforperformanceratedSIPsinwallapplications”。国内对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学者对木质保温墙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26-27],但目前尚无相关标准出台,且国产木质保温板生产工艺尚不规范,需要从木质保温板的制造技术、基本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2轻型木结构用材料构件制造技术项目研究概况

为突破我国木质材料和构件制造、性能评价和结构应用的技术瓶颈,提高我国结构用材的自给率,笔者对规格材、木基结构板、轻型木桁架和结构用木质保温板进行系统研究。

2.1国产规格材和定向刨花板设计方法研究

2.1.1规格材安全设计方法国产规格材设计值确定方法及可靠度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国产规格材标准化、产品化的重要基础。针对国产规格材强度设计指标缺失、制造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课题组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轻型木桁架用国产规格材开展系统研究。1)对国产落叶松规格材,分别进行拉、压和弯等力学性能测试,得到各性能的概率分布。通过数理检验方法,优选分布模型。2)采用一次二阶矩法(JC法)和蒙特-卡罗法(MC法)[28]等可靠度分析方法,结合荷载模型以及抗力模型,分析可靠度指标与荷载比率、抗力分项系数等的相关关系,结合我国可靠度指标要求,确定落叶松规格材的强度设计值。3)将规格材强度设计值确定过程标准化,提出国产规格材由测试值向设计值转化的方法和可靠度评价体系。国产规格材的设计值确定方法和可靠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国产规格材的分级、加工、检验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现方法。2.1.2定向刨花板安全设计方法针对定向刨花板安全设计方法空白的问题,开展木骨架组合墙体和木质结构保温板用国产定向刨花板握钉性能研究及承载性能研究。1)对国产定向刨花板的抗侧和抗拔握钉力等主要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得到握钉力与钉直径、钉种类及板材厚度等的相关关系。2)对定向刨花板进行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测试,得到性能统计特征,进行可靠度分析,得到定向刨花板的强度设计值。3)将定向刨花板强度设计值确定过程标准化,提出国产板设计值确定方法和可靠度评价体系。对定向刨花板安全设计技术的研究,是我国首次基于可靠度理论,对国产板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评价,是建立与国外类似的刨花板分级体系的有益探索,将推动国产刨花板在结构材领域中的应用。

2.2轻型木桁架制造技术和设计方法研究

针对目前缺乏国产规格材和国产齿板轻型木桁架的相关研究,制造、检测方法标准急待修订的现状,课题组对国产齿板连接和国产轻型木桁架性能进行研究,提出国产轻型木桁架的制造工艺及力学性能的评价方法。1)选取不同的辊压速度、压力、木材密度、纹理等参数,制造国产齿板节点,并进行齿板节点拉伸试验和抗剪试验,研究上述因素对齿板连接性能的影响,提出优化的齿板节点制造工艺,并根据相关规范,确定齿板连接的强度设计指标。2)制作轻型木桁架,通过足尺构件试验,研究桁架类型、齿板尺寸、布置形式等因素,对桁架承载性能的影响。3)考虑齿板钢材性能、构件间隙、齿板主轴方向、木材纹理方向、齿密度等参数,基于齿板连接单齿的连接性能,建立齿板节点及轻型木桁架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对轻型木桁架受力性能进行参数研究。4)在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国产规格材和国产齿板的轻型木桁架优化设计参数。从桁架制造工艺、节点性能、构件形式等多方面,对轻型木桁架的性能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国产轻型木桁架的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桁架的系统效应等结构性能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推进轻型木桁架用材的国产化。

2.3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制造与性能评价

我国对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尚未定型,对木质保温板的体系尚缺乏深入研究。鉴于此,课题组对木质保温板的制造工艺、构件性能及连接方式等进行了研究。1)选取木基结构板为面材,聚氨酯保温板和酚醛保温板为芯材,分析面材和芯材的力学性能,建立面材和芯材的力学性能评价方法。2)采用冷压技术制造高强度结构用木质保温板,并对制造的木质保温板产品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工艺参数与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抗弯性能、抗压性能、粘结性能的相关关系,优化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的制备工艺。3)按照优化工艺,制备面层和芯材不同的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研究不同材料组成、不同截面结构的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的抗弯承载性能、抗冲击或撞击性能、保温性能,建立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的产品性能表。4)研究不同边界和载荷条件时,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作为剪力墙构件的静、动力学性能,确定结构用木质保温板结构体系的最佳连接方式。从生产工艺到构件性能、结构体系,对结构用木质保温板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有助于推动国产木质保温板产品的标准化,促进国产结构用木质保温板产品的制造技术及结构应用。

3结语

工程造价的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价值;项目成本;项目功能;寿命周期成本;价值工程

引言

价值管理1982年首次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二十多年来,我国建设项目开展价值工程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了价值工程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运用起来较为复杂,难度比较大,不容易系统地和持久的使用。

与我国投资规模的加大和投资额度的增加相比,更需要完善建设工程价值管理理论,并通过价值管理在建设项目当中的应用,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价值工程理论研究

1.1价值工程的概念及含义

价值工程(简称VE),又称价值分析(简称VA),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必要的功能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强调的是产品的功能分析和功能改进。其基本含义包括:

(1)着眼于寿命周期成本,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其寿命期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两部分。

(2)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功能分析,通过功能分析,找出并剔除不合理的功能要求和过剩的功能,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价值工程是一项有系统、有组织的管理活动,而且价值工程研究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4)价值工程的目标表现为产品价值的提高,可用公式表示为:

价值(V)=功能(F)/费用(C),根据价值的表达式,提高产品的价值有以下五种途径:

(1)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降低了产品成本,这可使价值大幅度提高,是最理想的提高价值的途径。

(2)提高功能,同时保持成本不变。

(3)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4)成本稍有增加,同时功能大幅度提高。

(5)功能稍有下降,同时成本大幅度降低。

1.2价值工程的特点

(1)价值工程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的。

(2)价值工程功能分析为核心。通过对功能的系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好的方法来实现功能。

(3)价值工程是一种依靠集体智慧所进行的有组织、有领导的系统活动。

(4)价值工程以创造精神为支柱价值工程,强调“突破、创新、求精”。

(5)价值工程以系统观点为指针。

(6)建设项目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价值工程活动侧重于开发设计阶段,并非忽略其他阶段提高价值的活动。

2 价值工程的阶段划分

施工建设项目产品由于具有其特殊性。一般将施工建设项目的价值工程研究活动分成三大阶段,即:研究前的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研究后阶段。

在研究准备阶段,主要是进行正式研究活动的一些准备工作。其次,建立费用模型,即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分解。其三,建立价值工程研究的组织,明确参加价值工程研究的人员等。

在正式研究阶段,按照通常的价值工程研究活动计划,通常分为以下 五个步骤:收集情报、方案创造、方案分析、方案发展与评价、确定最终提案。

在研究后阶段,主要任务是形成价值工程研究报告。

3 价值工程在项目当中的应用

愚园公馆改建项目地处愚园路,处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完工后一直未能售出,成为一个烂尾楼,该项目就成功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和方法,对烂尾楼重新设计、实施改建扩建,使用最合理的成本,来获得所需要的功能,从而将一个失败的烂尾楼,成功的打造成一个精品工程,并销售出去。

4 对象选择和信息资料收集

4.1对象选择

价值工程是就某个具体对象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分清主次、轻重,有重点、有顺序地选择每次价值工程活动的对象。在本项目当中的重点就是放在改善价值上有较大潜力的项目和工序。

4.2收集有关的技术资料及经济信息

为进行功能分析、创新方案和评价方案等步骤准备必要技术资料及经济信息。对于建设项目而言,一般应收集以下资料:

(1)用户方面:通过市场调查或行业统计资料的方式,了解用户对本地块房子的意见和要求。通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并筛选,得到以下重要信息:

a.基本房型较为科学合理,不须做太大调整,但顶层复式房还可以再作修整,更显其尊贵和独特。

b.而所有房型面积均在110~160平米之间,属于舒适型住房,因此要求在外观及整体设计上要彰现豪华、气派,原先外墙采用的小块面砖及涂料则显得过于普通和廉价。

c.入口门厅是进户的第一印象,最能充分体现出整幢房的格调,而原先的设计略显拘促和普通。

(2)技术方面:企业内外、行业内外此类改扩建的技术资料。

(3)经济分析资料:同地段,同时期的商品房价格,承接烂尾楼的成本、改建扩建成本等。

(4)本企业的基本资料: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管理能力以及限制条件,销售能力等。

5 功能系统分析

分析对象资料,明确功能特性要求,从而弄清楚产品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去掉不合理的功能,调整功能之间的比重,使产品的功能结构更合理。功能系统分析包括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和功能计量等内容。

5.1功能分类

(1)根据功能的性质来分,可以将功能分为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如地下汽车库扩建是为了使用功能,而外墙材料的更换则是美学功能。

(2)根据功能的重要程度来分,可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基本功能是产品的主要功能,对实现产品的使用目的起着最主要和必不可少的作用,如地下汽车库面积的增加和扩大,辅助功能是次要功能,如汽车库混凝土是否作耐磨处理。

(3)根据功能的标准来分,分为过剩功能与不足功能。

通过对功能的分析,明确了哪些功能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而在这些必要的功能当中又存在哪些不足的功能和过剩的功能,须通过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

以本工程为例,经过以上的分析,明确以下几个主要改造项目:

(1)外墙改造:将原来的面砖及粉刷层全部凿除,1-2F换成花岗岩,二层以上为涂料,门窗侧边增加GRC装饰线条。

(2)入口门厅改建:将原来的小门厅凿除,加宽加高。

(3)电梯厅公共部分改造:将原来的地坪及墙面凿除,全部更换为玻化砖、天棚做吊顶,电梯门边镶贴大理石门套。

(4)室内改造:顶层复式结构原阳台混凝土栏杆及扶手凿除,换为不锈钢扶手玻璃栏板,并在阳台梁下口增加装饰线条等。

(5)屋顶新增构架:将原屋顶机房加高,增加钢构件,四周一圈设置外挑GRC檐口。

5.2功能整理

功能整理是第二个重要步骤,它用系统的观点将已经定义了的功能加以系统化,找出各局部功能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明确产品的功能系统,从而为功能评价和方案构思提供依据。转贴于

5.3功能计量

功能计量是以功能系统图为基础,依据各个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定出各级功能程度的数量指标,揭示各级功能中有无功能不足或功能过剩。

6 功能评价

功能价值计算出来以后,需要进行分析,确定评价对象是否为功能改进的重点以及功能改进的方向及幅度。

价值指数(VI)=功能指数(FI)/成本指数(CI)

根据VI=FI/CI的计算结果又分三种情况:

(1)VI=1,此时评价对象的功能比重与成本比重大致平衡,合理匹配,可以主为功能的目前成本是比较合理的。

(2)VI

(3)VI>1,此时评价对象的成本比重小于其功能比重。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是由于目前成本偏低,不能满足评价对象实现功能的要求致使其功能偏低,应列为改进对象,改善方向是增加成本。第二个原因是目前具有的功能存在过剩,也应列为改进对象,改进方向是降低功能水平。

在本建设工程项目中,经计算以上五个主要项目的改造造价如下:

评价对象1,即外墙改造的价值指数为0.75,小于1,说明其成本比重大于其功能比重,即目前所占的成本偏高,应将它列为改进对象,重点考虑降低成本。

对于评价对象2:入口门厅改造价值指数为3.29,经过分析,发现是入口门厅改造的价值指数大于1,是由于目前具有的功能已超过了其应该具有的水平,存在过剩功能,也应列为改进对象,改进方向是降低功能水平,剔除过剩的功能;

评价对象5:屋顶改造的价值指数为1.59,大于1,是由于目前成本偏低,不能满足评价对象实现其实具有的功能的要求致使其功能偏低,应列为改进对象,改善方向是增加成本。

至于评价对象4、5:电梯厅公共部分改造价值指数为1.03,室内改造价值指数为1.06,由于其价值指数基本等于1,说明它们的功能比重与成本比重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认为功能目前成本是比较合理的,无需列为改进对象。

7 方案创新与评价

7.1方案创新

针对应改进的具体目标,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实际功能的各种各样的改进方案,方案创新是价值工程活动成败的关键。

以外墙改造为例,有以下几个备选方案:

(1)方案一:对原有的面砖面进行清洗,将涂料面重新翻新涂刷。

(2)方案二:将外墙面全部凿除,1~2层换为天然花岗岩,上部涂料,门窗套增加装饰GRC线条。

(3)方案三:将外墙面全部凿除,1~2层换为人造大理石,上部涂料,门窗套增加装饰GRC线条。

7.2方案评价

方案评价的内容包括技术主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最后进行综合评价,三方案进行比选后,最终选择外墙改造方案三,将外墙面全部凿除,1~2层换为人造大理石,上部涂料,门窗套增加装饰GRC线条。

8 价值工程在建设项目当中应用的未来发展

20多年来,建设工程项目应用价值工程尚处于初级开展的阶段,中国目前应用价值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成本的降低,过份注重于有形产出而忽视了无形的产出,比如功能的提高和交流功能的改善,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中应该加强对功能提高的重视。

价值工程对提高我国建设工程项目价值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投资效益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是中国建设工程项目突破低效率、低效益困境的关键,促进我国建设工程项目自身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荣.国内外价值工程发展概况,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J].1998:87~89.

[2]张传吉.建筑业价值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造价的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1.1可研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对可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的人力、精力明显不如初设工作。设计人员在初步阶段往往只做工程大致轮廓设计,简单认为可研只是审批项目、定下投资金额,到初设可以再仔细研究设计方案,因此,这样的可研估算往往漏项、缺项严重,经常存在初设和可研的方案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工程造价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个工程到初设阶段才发现可研阶段的设计方案已经不适用于工程实际情况,导致初设设计方案与可研相比改动很大,容易出现初设概算超估算的情况。

1.2可研工作的开展深度不够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深度不够,内容存在模板化、格式化,与实际情况脱节现象,关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等没有进行详细说明,无法体现出可研报告的重要性。图纸也存在套图现象,不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1.3对可研估算重视程度不够

投资估算是一个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造价文件,也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策及成败十分重要。但是在电力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重设计、轻经济”的现象。工程相关人员普遍重视技术方案,认为投资估算只是在申请可研项目时的成本大致计算,即估算就是投资审批下来多少钱,只关心金额总数,不关心估算中的细节问题。

2电力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造价的完善方法

2.1尽量将可研设计达到初设的设计深度

第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工程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投入的全部建设成本,还要考虑电力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发生的各种能耗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费用。可研报告必须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和细度,要做好财务和经济评价,进行多方案比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投资估算,为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工程造价控制和全过程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工程项目中的建设标准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评选、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应详细在可研报告中写明。另外,参加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成员除了工程技术人员以外,还应增加建设、施工、设计、造价管理、财会人员等,有利于设计方案的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全面考虑。第二,完善可研报告和图纸,加大对前期可研阶段的投入。第三,可研设计应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避免可研项目审批3年内不建设需要重新进行可研评审,造成可研项目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如果科研项目审批3年内地区发展较快,进入初设阶段时,征地站址需更改,线路路径需更改,可能增加架空线路长度,导致征地费用和线路费用增加。

2.2使用价值工程进行可研方案比选

一项好的可行性研究应通过多方案的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比较,得出最佳设计方案。最佳的可研方案不仅要求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也要求经济上具有合理性。价值工程,又称为价值分析,着重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使之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的功能,是提高产品价值的一套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它以提高价值目标和建设单位要求为重点,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效益为目的。因此,应用价值工程对电力工程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可以使有限的造价指标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2.3增加方案中通用设计的使用

在工程中应用典型设计,可节省投资2%~5%。国家电网公司的通用设计方案,方案较成熟,采用新技术较多,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可供设计单位重复使用,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通用工程设计。这些通用设计方案来源于电力工程建设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设计,因此采用通用设计一般都能使工程造价降低。在设计中推广典型设计就能节约设计费用,缩短设计周期,是可研和设计阶段有效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方法,所以应在设计方案中尽量增加通用设计方案,以降低投资估算。

2.4加强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的沟通和联系

一直以来,在电力工程设计领域,工程设计和造价控制工作普遍联系不够紧密。工程相关人员普遍认为电力工程设计是设计人员的责任,工程造价是概预算人员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都是设计人员根据前期设计要求进行现场勘察,优选方案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向工程造价人员提供不同的编制条件,以编制相应的工程估算或概算。一般情况下,只向工程造价人员提供工程的材料表,即使提供工程概况、现场情况、设计方案也没有做较多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概预算编制人员无法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更无法进行电力工程造价总投资的控制,只是被动地接受设计人员提供的材料表,一切以设计人员为主导,如果材料表出现了问题,并且在评审中没有被发现,将导致初设阶段投资总额出现偏差。

2.5使设备购置费等费用更符合实际

电力工程造价的编制,主要由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和建设期贷款利息组成。

3结语

工程造价的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绩效 制造业 研发人员 绩效评价

如何提高研发人员工作绩效一直是管理学、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于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制造业研发人员工作绩效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而目前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研究大多基于企业日常管理的目的,通过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行为、工作业绩等指标定期评价,以完善研发人员的常规考核,忽略了“通过绩效管理来引导、激励和促进研发人员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针对制造业研发活动的特殊性,围绕提高研发人员创新绩效这一关键目标,试图建立基于创新绩效的研发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制定政策、管理研发人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 创新绩效

关于创新绩效(Innovation Performance)的界定,国内外尚未有权威标准,一般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效率和效果的评价。

国内学者高建首次对技术创新绩效概念进行了定义,指出技术创新绩效指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结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他将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理解为两个部分: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前者包括技术创新产出及其效率;后者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管理影响产出绩效,从而间接影响商业绩效。

本文沿用高建对于创新绩效的定义,认为研发人员的创新绩效同样包含两部分:研发过程绩效和研发产出绩效。其中,研发过程绩效是指研发人员创新工作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正面作用的方面,如创新能力、创新互动等;研发产出绩效包括产出的效率及产出的直接经济利益和间接经济利益。

二 制造企业研发活动概述

据国家行业标准,制造业是指经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新产品的行业。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划分,制造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征如下:有形的原材料投入(如物料、能源等);有形的产出;产品可以批量化生产且边际成本相对较大;容易被模仿。

所谓研发,即研究与开发。理论上将研发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三种。目前,制造企业主要从事后两者。也有少部分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比如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企业为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需要创造一些具有特定功效的化合物,以使其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实际上,制造企业要不断壮大,基础性研究会越来越重要,这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不妨可以这样理解制造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和部分基础性研究,开发则是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制造业研发活动主要有三个特征,具体如下。

第一,研发成果的输出形式具有特殊性。制造业的研发成果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三个不同层面,相对应的会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三种不同类型的输出。

第二,研发成果具有商业价值,能用于商业化生产。制造业的研发活动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完全服务于企业自身批量化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创造利润这一终极目标。

第三,研发工作所需知识面广。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对产品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制造业研发人员除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上游原材料有全方位的深刻的了解。

三 基于创新绩效的制造业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基于创新绩效的研发人员绩效管理重点

第一,致力于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科研文化,优化组织内环境。优秀的文化是企业的DNA,优秀的科研文化则是研发部门的灵魂,它们共同构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研发人员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去形成一种积极的创新文化、创新氛围,优化组织内环境,从而促进研发人员提升创新绩效。

第二,着眼于提高研发人员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技术创新绩效包括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两方面,除了研发活动所追求的新技术、新产品等直观的产出效果外,还包括研发人员在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团队建设等过程性贡献。因此,基于创新绩效的研发人员绩效管理应重点关注研发产出效果及研发过程价值的管理。

第三,着眼于提高主管的管理水平。基于创新绩效的研发人员绩效管理对企业研发部门主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主管把属下的绩效发展当作自己的一项基本职责。从创新绩效管理的角度讲,为提高管理水平,主管应在研发人员岗位管理、目标管理、绩效沟通、绩效辅导等方面加以强化:

第四,着眼于建立主管与员工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在基于创新绩效的绩效管理框架下,研发部门主管已不再仅仅是权威,他们更需要赢得部属的信任,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着手,带领部属获得持续的成功,与部属一起共同携手创造更加卓越的业绩。

第五,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的结果。单纯的经济激励是不科学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对研发人员有效的激励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薪酬激励、组织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利益共享激励和组合激励等。密歇根大学约翰·特鲁普曼博士称其为“全面薪酬”战略。只有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全面薪酬”激励相结合,才能使绩效管理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2.基于创新绩效的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第一,结果导向与行为导向相结合原则。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以结果指标为主,有针对性地结合行为指标、能力指标;突出对任务绩效的考核,但同样也要重视行为导向的必要性。

第二,过程评估与产出评估相结合原则。企业不能仅对产出进行评估,而应对整个研发过程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加以评估,全面反映研发工作的实际价值。

第三,科学系统原则。这里的系统性是服务于提高创新绩效的有的放矢的系统性,要注重对影响研发人员创新绩效的各个关键因素的考虑。

第四,客观公平原则。在设计评估体系时应考虑尽量减少主观性评价所带来的影响。此外,不管评价结果如何,都应让每位员工清楚地知晓其中的缘由,以增强绩效考核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第五,针对性原则。在设计研发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研发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及个性特征,准确把握其关键绩效指标。

3.基于创新绩效的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具体内容

在学习了大量参考文献后,笔者结合创新绩效理论、主流的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以及现实中制造企业的评价实践,针对制造业研发活动的特殊性,从研发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两个角度出发,建立了以研发项目为考核周期,以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创新过程、创新成果为一级指标的研发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创新过程是研发过程绩效的体现,创新成果是研发产出绩效的体现。(如图1所示)。

第一,创新能力指标。创新能力反映了制造业研发人员完成各种研发任务的可能性。本文将创新能力界定为:研发人员在研发项目周期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静态能力不在本体系的考核范围内,因为它们通常已体现在研发人员的基本工资、岗位级别中。

创新能力中的项目意义体现了研发人员的创新敏感性;学习能力是指研发人员在项目进行中及时补充新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是指研发人员在遇到技术困难时,灵活运用现有的知识、资源、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进工具的运用能力是指研发人员在创新过程中能积极思索,将行业内外先进的方法、理念等转化到自身创新实践中,提升研发活动质量和效率的能力。

第二,创新行为指标。创新行为反映了制造业研发人员为完成研发任务所表现的积极性。其中,工作态度主要考核研发人员基本的工作积极性、纪律性、责任感等;学习行为是指项目团队内外部各种技术交流或技术讨论活动的参与度;组织沟通是指能否及时地与负责人或项目团队内的同事进行沟通,以把握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阶段性目标达成率则是指能否按照项目用计划,及时完成任务。

第三,创新过程指标。创新过程反映的是研发人员在项目周期内对于创新环境的过程性贡献。其中,知识共享是指将自己的经验或创新发现以成果的方式供内部交流、学习。比如将项目周期内的创新成果、技术发明等以论文的形式供内部学习或者将自身的经验或某一创新性突破以讲座、培训等形式传授给大家等;新人指导是指在项目团队中对新人的指导,以帮助他更好地融入团体、开展工作;技术支持是指同事在研发遇到技术困难时,能否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团队建设是指积极组织参加团队活动、与项目团队其他成员的工作协作性等有助于形成良好团队氛围和促进成员间更好地工作的行为。

第四,创新成果指标。创新成果,顾名思义是项目周期结束时创新产出的体现。根据前文对制造业研发活动特征的阐述,本文将制造业研发成果分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三类,并且分别从研发项目完成的时效性(研发周期或改进周期)、研发成本控制(项目费用控制率)及产出带来的效益三个角度进行评价。需要说明的是三者不同的效益评价。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研发活动绩效评估的重要方面。

新技术研发类包含技术先进性和新技术潜在商业价值。前者是指新技术的含金量,或者说在专业领域的技术领先度,是研发成果创新性的体现;后者是指新技术在未来可达到的预期的商业价值,是制造业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必然要求。

新工艺创新类包含工艺适宜性和新工艺产生的效益。前者是指新工艺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范围的广泛程度;后者是指新工艺对企业批量化生产效率的提高率,或者成本的控制程度。

新产品研发类包含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销售利润。前者是指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程度,后者是指新产品的经济效益。

四 结束语

本文在充分了解了制造业研发活动的特殊性后,结合创新绩效理论,建立了基于创新绩效的制造业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拓展和补充了现有研究中制造业行业背景下的研发人员绩效管理机制,并且从创新绩效的角度对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进行了诠释和突破,试图关注研发人员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从提升研发人员个人创新绩效的角度,帮助实现企业的整体绩效。不足之处在于指标的选取是否完全合理、指标能在多大程度上量化及各指标的权重,这些还有待在实践和统计中不断检验并修正。

参考文献

[1]高建、汪建飞、魏平.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现状、问题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25)

[2]赵心颖.W企业软件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设计[D].兰州大学,2011

[3]万利龙.FORSTAR公司研发系统绩效评估体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