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范文第1篇

原则1:婚礼司仪人选

你的长辈、领导、朋友、同事、名人都可以当司仪,除了你对他们人格的信任,他们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水平,因为你不能再来一次。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司仪经历证明他们的水平,你最好别拿自己的终生大事做试验。请专业的司仪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原则2:婚礼司仪风格

司仪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庄重大方、热情洋溢、滑稽幽默、温情委婉,各有千秋。请什么样的司仪,应该由你俩的喜好、婚宴场面的大小、来宾格次的高低而定。

原则3:婚礼司仪水平

有的司仪身经百战,什么样的场面都能应对,又很敬业。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圆满的人,就找他没错。有的司仪虽然年轻,但热情大方,谈吐流利,只要有一定经验,价格适中,也挺不错。

原则4:婚礼司仪扮相

司仪的相貌要和风格一致,更要和你俩合协。不能比你俩太漂亮,也不能比你俩太丑,身高差不多就可以了。司仪是一片绿叶,不是一面镜子。

原则5:何时找婚礼司仪

在1、4、5、9、10月份结婚,一般要提前二三个月预定,好日子、好司仪要早定。其它月份,也应提前至少二三个星期谈好司仪,以便给自己留出做准备工作的时间。

原则6:婚礼司仪致辞

向司仪提出你们的要求,请他提出婚礼的安排方案。每个司仪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只做开场,有的做半专场,少数的做全场。有的会唱歌,有的会唱戏,有的会调动全场来宾做游戏,个人特长有不同,不必节目求全,但求安排周全。

原则7:婚礼司仪准备

司仪的建议和你们商谈的结果一定要写下来。婚礼上该做的事,一定要提前准备好,不能穿着婚纱跑回家找东西就来不及了。

原则8:作为司仪的基本素质

这个是最基本的条件。普通话是否标准流利、形象气质是否与你的婚礼格调符合、仪态仪表是否得体、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有丰富的婚礼婚俗知识。司仪可以长相平平,但气质和谈吐应该是和你想要的婚礼气氛感觉吻合的。比如你想要个非常西式的证婚仪式,可能相声出身的司仪就不是很适合了。

原则9:年龄和阅历

虽然司仪年轻化是现在的趋势,但是要考虑婚礼的来宾组成,如果准新人比较年轻,来宾也以同学同事等年轻人为主,可以考虑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司仪。如果长辈很多,还是要考虑较为成熟的司仪。目前大家选择较多的是在30-50岁之间。而且以男司仪为主。

原则10:从业经验

包括从事婚礼主持工作时间的长短,是专职婚礼司仪还是兼职,一共主持过多少场婚礼。从业经验是作为一个需要了解的职业背景参考,但不是选择司仪的最主要条件,也不是经验越多越好,有的司仪可能有十几年的主持经验,这样也有可能更容易陷入大同小异的模式化。

原则11:看以前主持过的视频。

看婚礼仪式中司仪的主持是否流畅、台风是否自然得体、是否能充分调动气氛、是否语言文明没有低俗不雅的段子、是否太过于自我表现而抢了新人的风头。有经验比较少的司仪,前期见面的时候热情又大方,结果上了台之后紧张得有点结结巴巴。如果朋友的婚礼上觉得某司仪非常好,就最好不过了。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大学生礼仪教育 实施原则

礼仪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运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运动。地方高校礼仪教育的实施,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矛盾运动的法则或规律,明确礼仪教育的基本原则,由此方能确保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确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目标,从而在目标的指引下设定礼仪教育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实施途径、方法和模式,最终确保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取得实效,走向成功。

一、坚持寓道德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的原则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正所谓“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礼仪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礼仪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其目标是德育目标的一部分,更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化和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外部强化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将礼仪教育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口”,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从具体的礼仪行为培养做起,促进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增强礼仪意识,塑造礼仪精神,从而实现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提高礼仪修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这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作用。[2]

二、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的原则

“礼”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制度秩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孔子将“礼”既作为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又视为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需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在教授学生知识中,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其所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礼在很大程度上是礼仪的内容。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教导人们唯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荀子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中国传统社会里,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保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的。《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仪礼》、《周礼》、《礼记》等著作中,都涉及了古代礼仪的各个方面。从礼俗到礼制,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包括对人的吃穿住行都做出了详细的礼的规范,形成了完备的礼仪教育规范体系。

礼仪是具有时代性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具体的礼仪规范上不必囿于古礼,而应加以调整与现代社会相符。传统礼仪的精髓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相反,当前我们更需积极汲取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将“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中华传统礼仪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因此,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通过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组织学生重读礼仪经典著作,学习名人的礼仪修身故事,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熏陶教育,从而使学生体认中华传统美德,唤起内心向善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礼仪精神的认同感,继而坚定学生学习礼仪的信念,主动担负起传承与发扬礼仪文明的重任,发挥文化育人、文化立人的作用。

三、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所谓“知”,就是知晓,就是要懂得、明晰关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原则、要求等规定;“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要用礼、守礼,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遵从礼仪的行为习惯等。在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知”与“行”不能割裂。“知”是前提、是基础、是准则,“行”是贯彻、是执行、是落实,“知”的目的最终在于“行”。所以,地方高校礼仪教育应使学生不仅学礼、知礼、懂礼,更自觉用礼、守礼,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修养的形成首先要“懂礼”。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无礼”的礼仪失范行为是因为其“无知”即缺乏礼仪知识。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礼仪知识,使学生获得更多关于礼仪的理性认识,避免因缺乏礼仪知识而出现实际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或者由于对礼仪知识的错知而导致错误行动等现象。

其次,地方高校要强化学生礼仪行为训练,使学生准确地运用礼仪常识和规范,提高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继而形成礼仪习惯。“习惯不是一般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是经过反复练习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3]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就不能光说不练,应通过持之以恒的行为养成训练将知识讲授、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素质。基于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学校典礼、会议等场合将礼仪训练融入生活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标兵评选、演讲赛等各项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通过经常性组织礼仪专题讲座、校园不文明行为评选等活动,让大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议,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践行礼仪的内驱力。继而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言谈举止,提高内在道德品质、思想境界、精神气质和文化涵养,达到知书达理,最终实现“修于内,形于外”。

四、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原则

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践行礼仪不可能一蹴而就,礼仪素质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部分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的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一旦礼仪习惯没有养成,言行就可能会逐渐恢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要想让学生做到时时习礼、处处用礼,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使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性,使守礼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遵循礼仪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长期理念,持之以恒地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一方面要重视课堂这一礼仪教育的前沿阵地,建立科学的礼仪课程体系,把礼仪课程贯穿到大学生在校的各个学期,而不是仅仅一学期结束。另一方面,要修订和完善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充分运用校园媒介,多途径渲染文明礼仪氛围,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营造良好的礼仪养成氛围。

同时,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坚持阶段性原则。从教育学角度看,教育本身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提高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的渐进过程,礼仪教育内容、目标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日常行为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以仪容仪表仪态为核心内容的个人礼仪、家庭生活礼仪、校园生活礼仪、社会公共生活礼仪等。对高年级学生主要结合专业开展面向社会的专业礼仪教育,特别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职场礼仪规范教育,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做准备。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形成礼仪精神。

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礼仪教育包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形式。如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性经验不一致,隐形教育因素就会演变为巨大的、无形的“阻抗”因素,导致学生对教育影响产生逆反心理,削弱甚至抵消显性教育的效果,或者出现表面上遵从显性教育,而实际上却遵循与显性教育完全相反的隐性教育的“伪君子”现象。因此,地方高校礼仪教育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教师的态度应真诚。在显性教育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向学生展开心扉,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避免用教育者的权威掩饰自己的行为,否则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心口不一,进而对教育内容产生怀疑,削弱显性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青年对于实际生活中不符合道德原则的事情是高度敏感的。在那些口头上一套而实际上是另一套的地方,只能培养伪君子、下贱虫和背弃信念的人。”[4]

其次,地方高校应提高教师整体礼仪修养。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形成礼仪意识、发生礼仪行为、凝聚礼仪精神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应加强教师礼仪教育培训,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职业化的要求要求自己。全体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能按照合乎礼仪要求的方式进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要一致。如果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学校教育的效果就会被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环境,又要超越社会环境,并发挥学校作为文化高地的作用,辐射、影响和带动家庭、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六、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地方高校加强礼仪教育要发挥好课堂这一礼仪教育前沿阵地的主导作用。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统领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并起着系统化和整合作用,要特别注意做好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建设。同时,还要有专门的礼仪教育教师、研究者和其他权威人士对礼仪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整合,加强礼仪教育资源库建设与管理。这是发挥直接教育主导作用的关键。

其次,高度重视间接教育的作用。间接教育指的是在学生意识不到的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直接礼仪教育的延伸与补充。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应是对大学生进行间接礼仪教育的有效方式。地方高校应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为依托,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创设高品位的校园礼仪环境,如在办公楼、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礼仪提示标语、增设穿衣镜、放置名人塑像并附上其修身立业事迹的介绍等方式,随时随地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增强礼仪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文化活动,拓展礼仪教育平台,通过评选校内不文明现象、讨论、演讲、礼仪大赛、青年文明岗等活动,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作用,营造人人重礼仪、事事讲礼仪、处处现文明的礼仪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娅凤.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J].文教资料,2011(08):230-231.

[2]刘娅凤.从就业视角解读地方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1(08):132-133.

[3]简福平.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9(05):87-89.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 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 ,人类生活既要受 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 、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 ”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 ,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 、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 ,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 、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 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 了达 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范文第4篇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大凡正规、正式的商务洽谈,都应该要按照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既定的礼仪和程序进行庄重的会晤。礼仪在商务洽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直接地关系到能否通过洽谈来赢得商务合作,本文就商务洽谈的礼仪性准备和礼仪性原则进行探讨。

关键词 :商务;洽谈;礼仪

中图分类号:F71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253-02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技巧,是个人素养和社会观的外在表现。对于商业人士来说,“商界无处不洽谈”。商务洽谈是有关各方为了争取或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协商,各方通过讨价还价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妥协,以求进行合作、达成交易、拟定协议、签署合同。商务洽谈是一种利益之争,既要讲谋略,又要讲礼仪。倘若只讲谋略而不讲礼仪,一味地寸步不让、寸土必争,不懂尊重、不懂移情、不懂妥协,不但不会有助于当次洽谈的成功,反而会弄僵洽谈各方的关系,带来日后交往、合作的困难。礼仪在商务洽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直接地关系到能否通过洽谈来赢得商务合作,主要体现在商务洽谈的礼仪性准备和礼仪性原则两个方面。

一、商务洽谈的礼仪性准备

商务洽谈开始前,如何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是赢得对方尊重和合作的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1、友好协商洽谈的地点、时间

商务洽谈举行的地点,对洽谈各方有不同的影响。虽然说每一方都希望作为东道主获得一定的谈判优势,但是从礼仪的角度来说,各方应该通过友好协商,确定洽谈的地点和时间。如果作为东道主,一定要做好迎送、款待、照顾对方的工作,使对方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谈判开始之前,就能赢得对方好感,获得理解、尊重和信赖。如果是客座洽谈,那么做到客随主便,尊重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可以为洽谈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2、妥善选择和布置洽谈会所

一定要避免选择声音嘈杂、容易被外人搅扰的会议场所,会所的光线、声响、温度、色彩、装饰等要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特别是会场的座位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精心布置和准备。无论是双边谈判还是多边谈判,会议的桌子和椅子的大小都应当与房间和谈判级别相适应。面对门口的座位一般被认为是最有权威、最具影响力,而背朝门口的座位一般被认为具有从属感。如果在谈判中想突出主要领导和出席人,可以在座位上摆名牌,指明某人应当就座于某位,这样就可以对每个人形成某种影响力。按照各方各自团体中的地位高低的顺序来排定座次,符合社交礼仪和规范。

3、注重参会人员的仪容仪表

参加洽谈的人员,不仅会前需要充分地掌握有关洽谈各方的状况,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应当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按时出席会议,这是对洽谈对方应有的起码尊重。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蓬头垢面、容貌萎缩、形象不佳的对手合作,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言而无信、不能按时赴约的人做商务伙伴呢。在仪容仪表上,参会人员务必要有严格的要求和统一的规定。

在仪容上,男士一律要求剃须、吹头发,不准留大胡子、蓬头乱发;要求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不允许睡眼惺忪、萎靡不振。女士不许浓妆艳抹、染彩色头发或使用过于浓烈的香水,应当化淡妆、选择端正、素雅的发型,给人一种简约、清丽、素雅、知性职业女性的形象。

仪表方面,主要体现在着装和配饰上面。男士最好的选择是穿白色衬衫、配条纹式领带,着熨烫平整、贴身合体的西服,穿黑色皮鞋配深色袜子。有必要带公文包的场合,最好选择真皮、黑色或棕色的公文包。切忌穿牛仔裤、无领夹克衫、衬衫、T恤衫,配旅游鞋或凉鞋。女士则须穿深色西装套裙和白衬衫,配肉色长筒或连裤式丝袜和黑色高跟或半高跟皮鞋。根据个人爱好,可以佩戴高雅素洁的项链、首饰。切忌穿紧身装、透视装、低胸装、露背装、超短装、牛仔装、运动装或休闲装,尤其是不要从头到脚、全身上下戴满各式首饰。

二、商务洽谈的礼仪性原则

商务人士在参加洽谈会时,应以礼待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坚持正确的商务洽谈的礼仪原则,才能使洽谈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结果,为将来的商务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1、坚持平等协商、对等谈判的原则

在洽谈中,要求洽谈各方在地位、权益、责任上要一律对等,各方发表意见的机会、受重视程度、否决权力都应一致平等。坚持有关各方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友好会谈、平等协商,通过以理评理、以理服人的方式,赢得对方认同,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或一致。如果有关各方在谈判中的地位不平等,就很难达成让各方心悦诚服的协议。

2、坚持人事分开、尊重对方的原则

商务洽谈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艰苦过程,大家对己方既定的目标都义不容辞、志在必得。然而,在谈判激烈交锋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事”严肃,对“人”友好,人事分开的原则。对“事”要据理力争,对“人”则应礼敬有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同意对方的意见,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论点。但绝不能有不尊重对方权利的不礼貌言行。在对方陈述时,要全神贯注、认真严肃地倾听,不能有心不在焉的表现;不打断对方的谈话,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讲完。己方发言时,要尽量使用礼貌用语,不能使用攻击对方的字眼,特别是不能采用贬低对方个人水平、提及个人生理不足及隐私、带有谩骂威胁的语言。

3、坚持自信从容、谦虚大度的原则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商务洽谈时既要有胸有成竹、乐观自信、稳如泰山的从容大气,更需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谦虚大度。自信从容能给对方以信任感,使自己保持规范的礼仪和严肃的形象;谦虚大度不仅能使自己保持绅士风度,而且能赢得对方尊重和配合。只有自信的人才能笃定与坚持,也只有谦虚的人才懂得礼仪的重要。

4、坚持求同存异、互惠互利的原则

在商务洽谈会上,矛盾和冲突是经常出现的。求同存异、相互妥协是达成共识和协议的一把金钥匙。既然是商务洽谈是讨价还价的利益之争,就不能是死板的“一口价”,各方应该在确保己方底线的前提下,关照对方合理的、核心的诉求,通过各方的相互让步、去争取达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互惠互利的协议。现代的商业社会中,最理想的洽谈结果是既要讲竞争,更要讲合作,尽量做到既利己,又利人的双赢多赢局面。

大凡正规、正式的洽谈,都应该要按照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既定的礼仪和程序进行庄重的会晤。商务洽谈的计谋很重要,商务洽谈的礼仪也不可或缺,它们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共同决定着洽谈会的成功。商务洽谈礼仪是做好商务洽谈工作的必备宝典。

参考文献:

[1] 唐晋.领导干部礼仪大讲堂[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8.

礼仪最重要的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礼仪修养 人格品质 个人礼仪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个人礼仪从表象上来看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个体的行为的礼仪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涉及到礼仪的具体规定,从深层来看则是个人精神面貌和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其核心是律己敬人,表里如一。修养即修身养性,“修身”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变自身,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养性”就是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教育、发展和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结果在于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使交往活动中对于礼仪原则和规范的遵从变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风格。这种教育和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要求人们认识“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自觉培养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努力调控行为与情绪,最终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

1 认识“秀外惠中”的人生道理

个人礼仪在个人整体形象塑造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传达出最直接最生动的第一信息,反映着个人的精神面貌。个人形象的美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形于外,慧于中”。“形于外”是指一个人音容笑貌等外观气质特征。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出席各种场合,扮演各种角色。当一个人以某种特定角色出现时,在仪容仪表方面就要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要求。“慧于中”指的是一个人的容貌美,不仅仅是指标致的五官,而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的神情、气质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的外表包装是简单的,而提高和改善人的修养和内心世界却是复杂、深刻和全面的。外在美只有与内在美达到和谐统一,神情才会超凡脱俗,“慧于中”才能“秀于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情操、智慧、理想等内在美作为基础,那么再好的先天条件,再精心的打扮也只能是一种肤浅的美。所以一个人在注重个人仪容、仪表修饰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自己内在素质的培养。

首先,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对于个人礼仪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其次,个人礼仪必须以尊敬他人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各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他人,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再次,个人礼仪必须以长远为方针。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活动中,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整体形象,无论是仪容、服饰,还是言谈、举止,都应该在礼规的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形成自己的风格。

2 努力调控行为与情绪

人必须要在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并得到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承认、评价和认可,以满足于个人的精神需要。一般来说,当个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时,他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在社会发展竞争中,如果个人智力水平相当,那么个人成功起决定性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其中,个人品行修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塑造自身形象是个人成才、发展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而个人礼仪是以培养个人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为目标的,它要求人们遵循社会和谐的原则、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标准行动,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

社会规范作为联结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媒介因素之一,像棱镜一样折射着社会对个人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因为,规范来源于人们的行为实践,是对人们行为一种指导,社会规范在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通过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而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社会规范主要表现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人们内心的信念而产生的自觉行为规范。礼仪属于非法律规范,是一种道德规范,如违反礼仪规范,只构成失礼,不构成犯罪,而失礼本身一般不会引起责任,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所以,遵循礼仪规范,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自我约束的过程,它需要努力调控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将礼仪规范化转化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遵循个人礼仪规范,也少不了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这种克制和约束自体现为严格按照一定的个人礼仪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我国古人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概而言之就是要“立于礼”。洛克指出:“礼仪的目的与作用使得本来的玩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转自李鸿军《交际礼仪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8次印刷)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繁,往往在一举手、一投足间若失了分寸,就会引起别人的不快乐和不舒服。因此,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要坚持“宁可让人待己不公,也不可自己非礼他人”的美德(美国作家爱默生语)。

在人的一生中,会面对形形的问题,处理多种多样的矛盾。要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使人生更为成功,就应遵循一定的个人礼仪规范。处理好人际关系是生活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较强的艺术。要做到对所有的人都采取礼遇的态度,对于别人的失误或习惯、个性上的弱点应宽容对待,做到体谅、宽宏、尊重。应该避免以为已之所好人亦爱之,以为已所恶人亦厌之,有意无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与人交往应遵循以诚相待的准则,应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即不离、信守诺言、待人以诚、宽容大度。要善于与人沟通,不能只从自己单方面的动机出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应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达到双方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效果。要牢记人际感情能否沟通,关键取决于人的言谈举止。适度的言谈举止,得体的礼貌和风度能使交往双方感到轻松愉快,否则只会令人尴尬和反感。在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的过程中,训练行为与情绪的控制能力,保持优美高雅的言谈举止,养成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是非常重要。

3 让良好的修养为品质增色

良好的礼仪体现的是一种修养。日本学者松平靖彦说过:“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范……礼仪本身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1]。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具有良好的修养时,往往会从他的礼仪行为上去加以检验。个人礼仪要求人们待人文明,举止有礼,与人为善,这些都是个人修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加强个人礼仪修养,让良好的修养为品质增色。

首先,要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所谓“安分守己”,就是在公共场所依照公共生活要求而行事,把自己只当作普通的一员,守住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从而使每个人得以顺利进行公共活动。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他的“分”,只要社会有分工就存在每个人的“分”。从社会公德的意义上说,“安分守己”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与他人共同遵守公共规则,必须洁身自好、不特立人群、不妨碍他人,保证公共生活持续、平稳地继续。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是社会公德对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要求。个人礼仪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要言谈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等等都是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的行为体现。

其次,要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指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个人行为和活动必须自觉维护公共道德要求。凡是有公共生活的地方,必有相应的公共秩序与规则。公共场所是人们相互交往、沟通、存续的载体,每个人都要借助公共活动完成他的各种社会需求。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与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遵守共同规则,公共秩序才能井然有序。所以,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的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行为举止要有较高的律己自控能力,以维护正常的井然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个人礼仪规范是“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的具体行为体现,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践行遵循个人礼仪规范,也就是遵循于社会公德。

再次,要友善待人,促进相互沟通。友善待人是一种待人的态度。待人要与人为善,与人交往要有情谊,极力促成互助、互谅的社会氛围。个人礼仪要求个人出现在公共场所时,必须衣着整齐、仪态大方、举止庄重、行为检点,待人谦和、谈吐文雅。我国传统礼仪特别强调儒家的“谦敬”之德,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待人处世的道德要求。礼仪是为了使得社会生活有序、和谐,为了协调人际关系。如果破坏了这种有序、和谐,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或破裂,就是违反了礼仪规范,也是不道德的。“谦敬”是礼仪的原则,是礼仪的精神内涵和心理基础。个人礼仪与“谦敬”之道要求是一致的,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所以说,良好的个人礼仪修养可以为品质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