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第1篇

一、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信息质量

1.会计职业判断概述。新会计准则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会计职业判断则成了焦点中的焦点,因为准则中对某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某些判断的标准,这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不仅需要会计人理念的转变和扎实的基本功底,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故很多人称会计职业判断为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会计技能本身就是一个经验和判断的问题,我们接受的专业教育和基础理论并不是十分深奥,但是要将这些东西运用在实务操作中真正的考验便随之而来,这正是成为优秀会计人员的难点所在。

职业判断,顾名思义,由两部分组成:“职业”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准则知识以及从事该职业所经历的专业工作经验;“判断”是对某种未知事物做出的某种答复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简言之,职业判断就是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的专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包含四个基本原则,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是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会计人员业务处理过程中还应坚持合法性原则、公允性原则与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原则。

2.会计信息质量概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真实可靠是会计信息的生命,然而我国当前大量存在无视会计准则或规范来变质对外会计报告的现象,甚至出现企业会计信息的大面积严重失真,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表现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职业判断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不同的会计信息带来的经济后果是不同的。

1.会计原则的选择。会计实务复杂多变,对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是否应单独披露等问题,准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会计专业人士作出判断来选择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相对应的会计原则,依据会计准则实事求是的确认、计量、报告或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保证财务报告中的每项指标都会在原始记录中有所体现,做到有理有据。同时也应着重培养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判断能力,若当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不相一致时,应注重经济实质,这就要通过专业分析和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是反映和控制会计对象、实现会计目标的技术手段,它通过资金运动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加工后发出信息,使之变成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不同的会计方法会导致会计信息与会计对象之间的重大差异。日常经济业务所包括的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所得税核算,资产的期末计价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借款费用的处理以及关联方关系和交易的披露等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会有很多种。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过程就是一个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

3.会计估计的运用。在会计实务中,经常需要利用最新信息对具有结果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作出判断,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及未来事项的发生时间及影响予以估计入账,这些事项都必须通过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个人的会计工作经验、业务技能预测与推断加以确认和计量。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及坏账损失的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残值率的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以及如何判断或有事项并对其做出表内确认或表外披露的处理等。

由此可见,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相关。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比较强、素质比较高的话,对会计事项及业务发生过程中运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判断的比较准确的话,就能恰当的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情况,为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反之,如果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比较弱,业务素质不太高,就会在业务事项发生后进行职业判断时出现偏差,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给投资者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真实、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错误的决策。

三、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权衡 矛盾统一

一、引言

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是其两大关键性特征。通常受到两大约束,即重要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两大约束条件下,唯有不断提高相关性与可靠性,方能使会计信息符合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需要,从而对决策有用。然而,相关性与可靠性又具有矛盾性,二者的变动方向并不同向。一方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另一方的降低。因此,二者之间的真正关系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尤其是当需要选择会计计量属性,披露财务报告时,这种对立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根据企业特点和现状不断权衡,以最终实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二、可靠性、相关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影响决策的保证。在当前的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可靠性的描述为:在可靠性下,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其需要反映的情况,并且会计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其中,“没有重要错误”是指会计信息在技术上具有准确性;“没有偏向”是指会计人员具有中立性的立场。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重点关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而不是重点关注特定利益群体的反映和影响;“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即会计信息的描述或会计计量与其所要描述或计量的对象相符合。由此可知,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可靠性实际并非一个具体意义上的特征,而是对真实性、重要性等具体特征的一个抽象概括。倘若从层次结构予以分析,可靠性实则是由真实性、公正性、可核实性共同构成,而且是三种特征交互作用的体现。

(二)相关性

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影响决策的能力。会计既是一个核算、判断、记录、分析、控制、决策等的综合过程,又是一个用于信息传递的系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相关性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必须与“决策”相关。因此,也可以说,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影响决策的能力。这种决策影响能力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当前的会计信息需能有效检验或者验证、修改预期结果,即反馈;其二,会计信息须能对使用者有用,即能帮助其预测和决策。可见,相关性具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反馈、预测。在实际中,会计人员对相关性的把握具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不同。即使会计人员面对不同的需求者时知道其所侧重的会计信息需求不同,相关性的要求也不同,但是在“成本-效益”的约束下,提供能够满足各类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难度。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对外提供“通用型财务报表”,但是此种方法依然是一种“折衷”之举。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

西方经济学提倡均衡理论。从市场均衡理论出发,目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声讨”之声大多是源自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期望不同所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需求量并非自主决定,而是由提供者决定。使用者在作出决策判断时,往往也只能依照“即得”信息。决策的质量难免不会受其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提供者直接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的形成原因是由于信息成本对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可能会扭曲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从而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此外,作为信息提供者一方,其在信息提供过程中一直依照“成本-效益”原则,无法做到完全“透明”、“彻底”的向使用者提供充分、充足的会计信息。在这种不同的利益驱动之下,信息供给与需求自然会处于“失衡”状态。这一情况体现在会计信息质量上,就形成了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差异。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佳状态

会计信息的最佳状态,是既能拥有较高的相关性,又能具备很强的可靠性。倘若能获得二者的共同增加,那么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有极大益处。然而如前文所述,现实中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呈反向变动关系,常常互相冲击。比如,改变会计方法可能会增加相关性,但是可靠性有可能因此而降低。反之亦然。究竟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和权衡,取决于决策者的需要和其对重要性的评价。另外,相关性与可靠性共同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倘若为了单纯一方而完全丧失另一方的效用,则会计信息质量为零。

实际上,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佳水平是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效用函数决定的。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期望水平间接造成资源不足或资源浪费。充分披露会计信息,有助于加强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经济。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而且要求和偏好也各自不同,即使是同一类的信息使用者,也会因个人知识结构和喜好等对具体的会计信息有所偏向。而且,所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与上级监管部门之间也长期处于一个动态博弈的关系之中。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可能会在以下两者之中做出权衡,选择能获得最大效益的方式,即:针对不提供全面信息可能需要承担的惩罚成本与利用逃避惩罚所获得的潜在机会/利得所作出的综合期望收益,与完全遵照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提供全面会计信息所获得的期望收益。倘若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角度考察会计信息质量,不难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之所以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期望收益不同。

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一差异,才能最终解决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也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四、权衡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措施

(一)从“相关性”入手,选择适宜方法

首先,我国当前的企业财务报告实际是由财务报表所构成。而对使用者真正有用的会计信息需要在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加以自行分析,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性。现实中企业财务分析数据较少,对此,企业应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中适当加入财务分析数据等相关内容。

其次,企业还应在现金流量表中适当增加考核指标,并提高编表频率,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考核与陈报。由于现金流量不仅能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还能对偿债能力、变现能力,以及财务弹性等进行披露。无论是相关性还是可靠性,都比其他财务指标优秀。然而,目前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大多为“年报”,并且对考核尚无要求,只是侧重于单纯的“编报”。如此一来,必将影响现金流量表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有效表述。对此,笔者建议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月报”,同时在表内适当增加营业收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等的比重。

再者,针对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附注是其一项重要构成部分,并且对财务报告所传递信息的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财务报表附注已成为财务报表使用者用于分析、理解报表数据,做出判断和决策所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具。虽然企业当前对财务报告都编制了财务报表附注,以用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但是无论是报告还是附注,都是侧重于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涉及较少。加强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已被许多学者所提出,但实际效果不佳。对此,企业应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进一步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二)从“可靠性”入手,采取进一步措施

在实际中,虽然企业在填制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时都会依据真实合法的经济交易事项,并具有原始凭证。但是,由于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即使是针对相同的会计事项,最终所反映出的会计结果也会不尽相同。另外,即使原始凭证完全一致,不同方法下的会计核算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异。虽然这类差异的产生原因并非是人员故意而为之,但是,“事实只有一个”。因此,会计信息依然存在失真的可能性。避免会计方法或政策的不同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两个环节入手:

第一,准则制定环节。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在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的同时,还应尽量使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与企业所追求的的利益空间同步,并具有一致性。颁布一项准则草案,应经过反复甄别、讨论与完善,审批要慎重严格,并多方征求意见。

第二,会计方法/政策的选择环节。企业一方,尤其是其财务部门,在对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应尽量将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考虑充分,以使所选择的会计方法/政策能够与大多数相关者的利益“一致”。此外,会计核算过程应公正、公平,会计人员要保持中立态度,做到不偏不倚。

参考文献:

[1]潘登.不同目标观下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选择[J].财会通讯,2010;16

[2]张琴,李晓玉.试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J]. 事业财会. 2012;6)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确定了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后,还要着力解决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企业因规模、是否发行股票以及管理政策等饮食的不同,企业会提供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但会计信息的“好与坏”也必须解决。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或错误,将对企业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质量不高或错误的会计信息。这将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判断、认知或投资决策,对企业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他们的投资、经营和决策。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无帮助,而且会造成决策失误。会计信息是否可靠,需要具备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三个因素。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征

所谓的相关性是指将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即与使用者的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的核心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它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特征

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能够被使用者理解,即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易懂。会计信息若不能被使用者所理解,即使会计信息质量再好,也没有任何用途。会计信息能否被使用者所理解,取决于信息本身是否易懂,也取决于使用者理解信息的能力。会计信息可理解性是决策者与决策有用性的联结点。如果会计信息不能被决策者理解,那么这种会计信息对决策者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可理解性不仅是衡量会计信息的一个质量标准,也是一个与使用者有关的质量标准。因此,会计人员在做会计信息时,尽可能地传递和表达易被人理解的会计信息,而使用者也应设法提高理解会计信息的能力。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特征

可比性是指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可能做到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如能够相互可比,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企业的会计信息若能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相比较,能与本企业前年度同时期或其他时点的会计信息相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相似、相异之处,发现当前本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必须有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保证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有可比性,这就是会计信息的统一性。若没有这样的统一性,就无法保证会计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为了使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所采取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前后各期应具有连贯性,前后一致。这要求企业选用会计方法或原则的时候应谨慎,一旦选用除非有其他正当理由,不得任意变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统一性和一惯性是构成可比性的两个因素。

五、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质重于形式特征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是指在会计确认、计量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相符的业务或事项。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能拘泥于法律形式的要求,要实事求是,按经济业务的实质去处理会计事项。例如,企业融资租入资产(厂房或设备),在租赁期未满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与该项资产相关收益和风险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项资产的控制权。因此,承租人应将其视为自己的资产,一并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体现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确认、计量的信息与客观经济事项相符。

六、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特征

重要性原则是指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的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坚持会计处理重要性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会计信息的效用和核算成本之间的比较。企业的经济业务多种多样,要将所有的零星、零散的经济业务数据全部转化为会计报告中的详细指标,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冲淡重点,有损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甚至影响企业的决策。

强调重要性的原则,一方面,可以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使会计信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某一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质与量的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性质方面讲,只要该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总资产的一定比例(如5%)时,一般认为其有重要性。判断某一会计事项重要与否,更重要的是考虑经济业务的性质。如果特定的经济决策确实需要某一方面的会计资料,即使相应的会计核算成本很高,在总资产所占的比例很小,也应作为重要的会计事项来核算。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要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经验,准确地判断平时的会计业务,分清主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就会做不出好的、有用的会计信息,这样对企业来说很不利。

七、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特征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通常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但不预提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遵循这一原则,可使本期可能产生的损失不至于递延到下期反映,增加下期的负担,从而使各期的经营成果报告更加真实。谨慎性的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确认、计量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确认、计量的各个方面。

八、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特征

所谓的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在对使用者失效之前就提供给使用者,要求企业在对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争取的经济决策,因此,它具有时效性。任何会计信息如果要影响经济决策就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如果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那么相关信息就变成不相关的信息,成了过时的、无用的会计信息。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相关,也是无用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敬业精神,要及时收集分散在各单位、个人手中的会计业务原始单据,不能让已发生的经济业务单据放在柜子里,长时间不去确认、计量,会计人员要及时记账,编制会计报表,报送有关部门及个人。

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使会计信息工作要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去处理具体的会计业务,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霍邱县排灌管理总站)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第4篇

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对外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质量对投资者的投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通过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同时预测自身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不能获取足够的有效信息,对未来风险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此时,投资者会要求企业增加对其的回报率,从而使企业面临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所以,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是否可以通过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课题。

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

(一)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以公开报告的形式,将可能对信息使用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重要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含义,狭义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只包涵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广义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仅包含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反映企业披露行为质量的高低。综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有关,同时受披露对象之间公正性和公平性的影响。

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根据披露信息的性质可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这种分类方式是信息披露的主要分类方式;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公司主动将信息披露给相关公众媒体或其他主体的行为;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在相关法规政策的约束下,按照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行为,主要包括公司财务信息、重要交易记录等与投资者决策相关联的重要内容。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强制性信息披露相比,对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因此更加有益于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第二,根据信息披露的阶段可分为初次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初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第一次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持续信息披露是指公司定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或者进行临时性的信息报告。公司进行初次信息披露时,由于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能会提高权益资本成本,但当公司由初次信息披露过渡到持续信息披露时,会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

(二)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通过股票交易和融资过程需要支付的成本或代价,它等值于当前股权收益率加上投资者股权融资收益率。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张瑶,郭雪萌(2015)指出对于投资者来说,股权融资收益率是投资者必要的回报率,即公司必须向投资者支付的最低投资回报率。所以,权益资本成本的高低是由投资者决定的,公司没有控制权和决定权。

王艺霖(2014)指出权益资本成本虽是投资者的一种回报率,但并不是投资时立即可以获得的,必须在未来才能得到,因此,权益资本成本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计算。

王玲(2013)指出投资者向公司投入资金,公司对资金的运作和管理存在一定风险,而风险的承担者则是投资者,因此,权益资本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进行投资是存在的风险。

李伟,徐翼(2015)指出对于公司而言,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在未来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因此更加关注股权收益;对投资者而言,权益资本成本不仅仅是实际得到利益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公司的投资机会成本。

(三)会计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

权益资本成本的高低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依据公司价值评估的股权现金流量模型,股权价值是依据权益资本成本为折现率对公司未来权益现金流量折现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当股权现金流不变,权益资本成本与股权价值成反比关系,即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股权价值越大,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具体体现为股票价格较高。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着公司的股票价格,而公司股票价格与权益资本成本具有密切关系,那么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样对着权益资本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1.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倘若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高,会降低公司与投资者间信息不匹配的程度,促使投资者提高股票投资意愿,公司股票的需求量得到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间信息不匹配程度,股票的买卖双方在同一时刻对股票价格的估计值相差较小,从而买卖交易更容易完成,股票的流动性随之增高。有些投资者进行短线投资,股票流动性对其投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股票流动性越高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越低,进而提高了股票的需求量,需求量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了股票流动性,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公司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提高其股票流动性,从而增加自身股票需求量,股票价格随之上涨,进而降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

2.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预测风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会根据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推测其投资的股票在未来收益的函数分布情况。权益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期望的回报率,是其预测的一种报酬,影响因素很多,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投资者预测收益时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预测风险。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及时性都影响着预测风险的高低,信息披露越全面、越可靠、越及时,投资者进行投资收益预测的不确定性越小,預测风险也就越小。因此,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预测风险,决定了投资者的回报率,即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预测风险越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也就越低。

3.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披露成本的影响

披露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括加工成本、信息获取成本、竞争成本、管理成本等。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在给投资者提供有力帮助的同时,也会给公司带来一些潜在的披露成本。首先,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及时,竞争公司对其财务信息的了解和分析越全面,同时作出的对策就越准确,公司可能面临的竞争越激烈。其次,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供应商对公司的财务状态、还款能力和材料需求情况等等了解更全面,使得公司在商业谈判中没有优势地位,削弱了公司对成交价格的发言权。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可能使其股票价格下跌,导致公司承担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

三、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实证关系

(一)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U型关系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李宏泰2014),当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高时,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股票流动性得到提高,增加了股票需求量,进而降低了资者的未来风险,最终使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得到降低。然而,如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高到某一界限,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评价标准,的确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是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却在增加,特别是潜在成本,导致公司内在价值降低,而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也将提高。因此,两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制约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倘若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过低,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公司信息,投资意愿较低;倘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投资者了解信息更加全面,对公司印象良好,有助于投资者降低投资预测风险,投资欲望增强,增加了公司股票流动性,公司的获利将有所上升;但公司会计披露质量超出某一界限时,投资者对信息的关注度没有明显上升,进而对股票流动性没有太大影响,公司反而承担较高的披露成本,增加了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因此,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U型关系。

(二)盈余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盈余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结果的重要指标,盈余信息披露质量是指公司将会计收益与其盈利的现金流量进行公开披露的趋同程度。许多研究学者认为盈余信息披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对投资者的各项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盈余信息不仅体现公司的营业情况,而且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预测作用。第一,盈余信息披露质量较高,可以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公司具有较高的股票流动性和信息公开性,公司承担的成本较低。第二,较高的盈余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其原因是投资者根据公司的历史信息对投资风险进行预测,所以盈余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低。第三,提高盈余信息披露质量可以有效减少信息溢价,进而使公司权益资本成本降低。综上,盈余信息披露质量高,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强其投资意愿,对权益回报率较低,进而降低了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四、如何权衡会计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是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决策起着推动作用。首先,应该逐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对必须披露的项目作出明确规定,这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方式。比如一些重要的表内数据,要求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表外详细披露。并且,根据公司涉及行业的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制定差异化的行业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该引入一些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一步提高未来信息预测的确定性。其次,应尽可能减少公司会计信息的数字性规定,可以引导公司多做长远性分析和潜力性分析等,而不再是单凭公司净利润和会计盈余指标来评价公司发展情况,从而使公司重视自身潜在价值,为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最后,进一步改进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考评制度,逐渐实行评分制度,对公司各项指标分项评分,按总得分的高低排名,有助于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加强对信息披露不合格或未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的惩罚力度。

(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公司应该增强信息披露自觉意识,这是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保障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投资意愿随之增加,促使公司收益增加。首先,公司应该提高内部治理水平,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应该逐步改善内部一股独大的现象,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因此,公司对独立董事的选择应该注重个人能力和社会声誉,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环境,间接提高公司自觉信息披露意识。其次,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有利于公司实现资源优化以及实现公司更高的发展目标。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避免相关人员的舞弊行为,同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公司内部会计工作可以独立开展,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从而间接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优化资本结构

公司的内部资本结构情况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反映,而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越低,因此公司可以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企业负债率越高,投资风险越高,对投资者的保障越小;但是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不利于公司开展各项生产活动,提高资产负债率,投资者投资意愿会降低,公司将面临筹资困难的局面。因此,公司要合理优化资本结构,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财务情况、现有资本结构以及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等多项因素,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资产负债率,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公司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合理调整债务与权益的比率,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益进而降低财务风险。

(四)加大社会审计监督力度

社会审计监督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密不可分,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注册会计师需要恪尽职守,防止公司进行错误信息披露进而误导投资者。因此,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首先,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很大关系,目前,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激烈,交易项目不断更新,会计准则不断完善,这些都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才能保证审计工作有较高的质量。其次,应该不断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注册会计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其鉴定的结果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重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加大社会审计监督力度,真正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范文第5篇

(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北京 100010)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为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更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具有参考性的四点意见。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14-02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王峥(1980-),女,北京人,本科,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内部控制。

1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改革、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不断深化,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国家部门、机关团体已经开始从国有机关体制不断向着股份制、合伙企业形式过渡。股份制企业能够更好的整合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其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控制、自我协调的权利。这种形式的经营管理单位能够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但是这些组织形式、组织构架也让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更加复杂。委托关系通常拥有两个主体,一部分是公司的管理层,另一部分是公司的出资人,也可以叫做公司的股东。双方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他们都希望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能够为其带来更大的利润,从而使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内部人员贪污等对企业发展不利的现象频繁出现。为了平衡双方之间这一利益关系,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外部通过外部审计方式严加监管是最有效的两方面途径。

2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信息传递的基础,也是两方获取利润的最直观的表述。双方相互欺瞒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损害双方的利益。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很好的协调两方之间的关系。

2.1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开始逐步完善。依据萨班斯法案,五部委结合我国经济体制和现有组织形式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形式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定和执行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规范。但是,我国内部控制制度依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于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自身的足够重视。虽然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趋于完善,并且我国有关部门也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希望让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能够与世界接轨。但是我国有关部门同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对其执行中却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所固有的局限性问题。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有关公告时指出:“内部控制对管理人员不能够正当行使其权力,或者是去滥用其职能权力的现状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受到企业成本效益原则影响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在面对正常的、反复的企业一般业务时才能被加以利用,并不能有效的去应对企业当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如果某些情形产生变化,就会致使原有所规定的控制措施失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人员自身素质局限和企业领导串通舞弊等潜在事项的发生不能够实行有效控制。”

第二,对内部控制制度细则制定不全面。我国五部委连同证监委了属于我国的内部控制准则,并明确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这些准则和规章的制定说明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对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规范化和实践化的履行付出了努力。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按照内部控制制度五要素对其企业内部控制细则进行很好的制定和实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存在这样一个现状,大型企业以国企、央企、成长快速的民营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大多数是一人独资公司为主。大型企业由于体制原因内部官僚制度盛行,会造成其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再好的控制制度也赶不上领导的一纸批文。而中小企业一人独资公司形式盛行,家族企业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内部不可能有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三,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依旧缺乏有效的监管。我国内部控制制度不断趋于完善,现有企业也越发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并将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作为了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是否有效的关键评价依据。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具有地域性特征,在我国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存在的企业资金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很容易造成其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只有一纸条文而未见其付诸实践。所以,我国现有的整体内部控制体制架构尚存在缺陷,并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来对每家企业进行合理的约束,缺乏监管的内部控制体制不利于改善现有内部控制的质量。

2.2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会计信息主要是指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可能还包括专项审计当中的财务预算情况、财务决算情况、所得税清缴情况等相关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关乎到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在我国现有会计准则和审计制度的要求下,中小企业可以免除年度审计,并且不编制现金流量表。我国政府也单独在资本市场中开设中小板和创业板板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扶植我国民营企业当中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并没有对中小企业实行有效的管理。中小企业的银行借贷、民间融资行为具有重大的风险,其为了更好的筹措资金、增加现金流量,通常会采用多家企业合作、股东注册多家关联公司的行为,从而导致其粉饰财务报告、掩盖非法所得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其大多数已经经过了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了股份制公司,但是由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的惯性,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战略管理等其他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有着紧密联系的工作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转型和改变。因此,这一现状也就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存在较多的组织结构问题(例如: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缺乏责任与权利对等划分等等)、组织文化问题(例如:缺乏创新、活力,不能适应变革和时展)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企业账目信息的更新等,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会计信息质量亟待提高。

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当然,合理的外部审计也是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实施应当明确其目标和重点,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原则,让每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更加合理,能够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所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当依据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五项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准则和会计人员从业指导规范,从而让企业内部会计活动的评价做到有法可依。

(2)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制定切合企业实际资源、人力资源等多种资源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为企业量身打造属于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3)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恪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利用有限资源,合理分配有效资金让效果达到最大化,抓大防小,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4)有效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能够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更加的完善,改善内部控制制定过程的不确定事项,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践行效率。

(5)全面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不仅要面向企业高层、管理层,还要面向企业一线基层工作者,从而让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能够在企业内部全面渗透。

3.2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让他们之间产生频繁博弈,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日常工作效率。所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聘用管理者,打造企业健康向上,无私奉献的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内部工作氛围的和谐发展,让企业管理层和股东能够充分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的良性发展。

3.3加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与强化外部监督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企业也应当加强其自身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好完善的企业权责对等、绩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现有内部控制体制的测试不断找出不恰当之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也能够为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做出贡献。我国现有企业应当严格恪守权责对等原则,将每项工作流程进行分解之后,将每项责任落实到个人,让每个人在工作出现问题时都勇于承担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不足之处,实行正确的奖惩机制。另外,除了要强化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之外,外部监督体系也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我国企业应当定期聘请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管理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体制进行评价,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

3.4组建高素质团队

21世纪国际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市场、资源的竞争,更多的竞争已经在人才争夺领域展开。人才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素质、锻造企业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其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新技术和信息从而让企业战略的制定拥有创新思维和更加广泛的视角。所以,我国企业应当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战略的制定提供最坚实的基础。另外,我国企业也应当敢于聘请具有创新思维和可塑性的大学生,他们将是企业未来发展最中坚的力量。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关键。而面对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制度大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改善,从而为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J].经济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