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

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

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

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范文第2篇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特点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是相对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会计专业提出的,普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与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是有区别的。普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是以会计学科理论体系为基准来规划会计专业、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是以市场和职业为坐标轴,培养目标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规格,以创新高素质技能复合应用型会计岗位的人才为目标。因此,其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定向和实践性。各地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二、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课时比例失衡。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其理论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而传统的会计教学强调的是概念、原理、原则、本质、作用等入手,把大量的课时分配在理论讲授上,结果导致轻视实践教学。随着高职教育的日趋完善,很多高职院校也在会计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但基于种种原因,依然造成会计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课时比例失衡。

2、会计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有些学校的基础会计教材几年如一日地沿用着同样的一本,书中的案例是几年前或者是十几年前的案例,根本没有结合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理论。随着计算机教学的普及,虽有部分学校建有会计实验室,但更多的学校只是“填鸭式”式地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电脑屏幕而已。殊不知在现实社会中,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立即进入角色、开展工作的人,而不是光有理论知识而没有任何实践的学生。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会计法及有关的财经法规随时都在更新,有关的会计案例也数不胜数。因此靠传统的教案+黑板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实际做事的能力,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来掌握和运用。

3、实验室建设不完善,材料准备不充分。虽然在中职学校中有不少已配备会计专业相应的实验室,但真正将实验室的作用发挥的却是极少数。许多学校是为了招揽更多的学员和应付各种上级评估检查的需要而创建实验室,有些高职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摆设的就是一些凭证、账簿、报表、装订器而已。由于实验设备、材料的严重缺失,要开展实训基本上是不可能。更不用说校外实习了,基本都是采用“流放式”,也不对其进行管理监督,这样下来,学生根本无法找到对口实习单位,教师也无法进行现场指导,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4、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任教,他们本身就缺乏实践知识,“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甚小;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财务工作的保密性和特殊性,企业的高管人员一般不愿接待教师挂职锻炼。这就导致了高职的多数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知识,所以很难在实践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对改进高职会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实践课时的比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将更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则使学生学起来直观、易懂、有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减少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课时,增加专业实践课时。理论知识不宜过多,够用即可。实践时间要充足,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中,各课程的理论学时任然偏重,如《基础会计》教学,据调查某高职学院《基础会计》总课时92。其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为62:30,为此,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搞好教材建设,积极开发优质的校本教材,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社会急需的生产、管理、操作、服务等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而不能一味地照搬本科教材。教材不仅要提出问题、介绍问题的解决方法,还应该通过实例介绍应用场合和方法,努力使学生在业务广度上延伸,从而加强他们基本功的训练和拓展他们专业知识面。同时要建立完整的实验教材体系。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这就要求有系统、完整的实验教材与之相匹配。完善的实验教材体系包括单个课程的实验教材和综合课程实验教材,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综合实验,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汇贯通,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德育工作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为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这对于高校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校德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贯通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大学工作各个方面,对于我们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立德”、“树人”的表述,它们各有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话中,“立”是指“树立”,“德”则指“德业”;“立德”立德就是树立德业,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指做学问。在这三者中,“立德”是前提与根本,只有“立德”才能“立功”与“立言”。“树人”一词,最早见于《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其中“人”是人才;“树”是培植、培养。“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表示培养人才的不易。立德树人的思想由来已久,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对立德的标准和树人之要求不同,但立德树人一直是古今统治者和教育家共同遵奉的教育理念。总之,“立德树人”意思为就是指教育者不断提升修养和内在品质,并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身树立德业,给被教育者做榜样、培养人才的过程。现阶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对“立德树人”的解读,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

“立德树人”强调德才并重,德育是根本,树人是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职能和任务,但其根本任务是育人,其他职能和任务最终都要归结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育人必须德育为先。

其次,才以立业,德以树人,强调“树人”的长期性和“立德”的自觉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德育的过程看,“树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历道德培养、道德认识到道德意志的形成的一个逐步发展的长期的过程。“树人”与“育人”相比较,不但强调外在的培育作用,更关注教育对象在道德品质发展中的自我的道德认识与自我道德修养,这样更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内化,更有利于巩固德育的成果,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最后,强调教师先立“师德”,方能引导学生立“学德”。

《管子 心术》: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这句话蕴含着一个异常深刻的道理: “德”与“得”的关系。即,只有“德”才能“得”。显而易见,“德”在先,“得”在后。师者,范也。由此可知,只有教育者“立德”,才能“树人”,方能引导受教育者“成才成人”。王明阳也把 “明德”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修己治人,而成大人之德业”。同样,立德树人也强调学生“学德”。朱熹曰“学,本以修德。”强调学生加强自我良好道德修养方能成就大业。

二、“立德树人”对高校德育的引领作用

首先,目标引领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今后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遵循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人,这也是高校德育的目标指向所在。以“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贯通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不仅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亦是对人类价值观合理因素的借鉴和吸取,实际上也明确回答了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培育什么样的大学生这一根本问题,从而能够实现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引领。

其次,价值引领

“立德树人”是引领师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德育所处的环境复杂而多变,各种文化间渗透不断加剧,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不争事实。多元化在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师生思想观念的嬗变。学生们表现为重智能轻修身、政治信仰偏颇、理想信念的动摇;教师则出现德育失位,职业水准下降等道德滑坡诸多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生活的某种无序和无力。以“立德树人”引领师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对各种主张进行价值纠偏和和导向作用。在新形势下,应当全面了解“立德树人”的理论来源和教育意义,深入把握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根本任务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指导,实现立德树人对高校德育的价值引领。

最后,内容引领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立德树人”可以对以上几个方面起到主导引领作用。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增多,高校德育的内容正处于旧的体系尚未打破,新的体系尚未确立的一个特殊时期。用“立德树人”引领高校德育内容更新,是高校德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德育内容的调整更新指明了方向。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科学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实质,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学习实践,提高“立德树人”的有效性,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卞桂平 焦晶 浅议立德树人: 内涵、实质及要求[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 02) .

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范文第4篇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务会计;教育比较;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法务会计这一新兴领域近几年在国际上发展相当快。市场经济对于法务会计的需求日趋强烈;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类涉及复杂财务会计问题的经济案件大量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法律从业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范围,致使许多案件得不到及时解决,这表明了我国经济和法律环境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因此尽快发展我国的法务会计教育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法务会计教育的比较

法务会计始于西方,最近二三十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各国政治经济领域中的舞弊和腐败现象,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复杂程度上发展都很快,对企业、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深远的,这更加速了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法务会计教育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早在二三十年前已开始了法务会计的教育。目前在美国至少有20至30所大学提供法务会计课程;在加拿大开展了“法务会计考证”培训及面向特许会计师的继续教育。世界上许多国际事务所、会计和管理咨询公司致力于培养法务会计人员,开展法务会计服务。现在有关法务会计职业教育培训在国际上已形成一种趋势。法务会计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领先于我国。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引进“法务会计”这个专业名词,最近几年才有学者开始关注法务会计,有关法务会计的研究也是近几年兴起的,从整体上看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虽然对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法务会计理论认识和实践积累上均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11月,在浙江财经大学召开了法务会计理论研讨会,积极推动了法务会计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将会出现大量的会计、审计、咨询、鉴定、诉讼、侦察等业务,而我国本土的大多数会计事务所还没有专门的法务会计人员和机构,这表明在我国法务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展了法务会计专业教育,例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法务会计教育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远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

在法务会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法务会计的认识还有很多模糊和不足之处;教学机制障碍;法务会计教学人才匮乏;缺乏法务会计理论体系及相关专业技术标准等。面对如此现状,我国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展法务会计教育,尽快培养法务会计人才,促进我国法务会计业务的开展。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于法务会计的需求。

二、发展法务会计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法务会计教育亦是如此。法务会计不是会计学与法学的简单相加。在开展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会计学界与法学界专家的联系与沟通,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发展法务会计行业,法务会计的目标、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法务会计理论,形成统一的认识,构建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为法务会计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并推动我国法务会计实践的发展。

(二)法务会计教育的学制和学历问题

法务会计教育培养的是既精通会计又熟知法律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进行相关教育时,必须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例如:在会计知识方面,应当注重增强对复杂会计事务的判断能力;在调查技术方面,应当加强对违法舞弊行为的调查取证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必须注意法律知识及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等。所以说法务会计教育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去积累有关会计、法律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以达到法务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要求。因此,法务会计教育在学制上应至少为4年,学历最低为本科层次。具体可以借鉴医科学制设置。在高等院校可以开展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如本科、硕士及博士等,根据各层次教学要求及特点,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法务会计教育不是所有类型的高等教育院校都可以开办的,以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不适合法务会计教育的开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线工作人才,就其学制而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为三年,在三年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与掌握法务会计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是很困难的,达不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积极探索法务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法务会计教育以培养符合法务会计职业资格的人才为目标。开展法务会计教学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我国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需要,转变思想,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研究适合法务会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根据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教学模式。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真正做到与社会接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探索符合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法庭;与社会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社会实践活动;采用案例追踪剖析等形式。

(四)合理设置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及课程,完善学科体系

法务会计人员是综合性、复合性、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应在教学实力较强的财经或政法类院校进行。高校应根据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不同教学层次,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从职业要求入手,结合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对我国传统会计学专业进行改革,在条件适合的普通高校增设法务会计专业,或者在会计专业下增设专业方向,还可以在开设会计专业、经济法专业及其他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采取功读双学位、双学历的培养模式。也可以通过院校联合(例如法学院与会计学院联合)共同开展法务会计教育,这样可以优化教育资源,走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培养人才的道路。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法务会计教育具有跨学科教育的特点,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应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会计基础理论与实务、法务会计、审计、法学理论、经济法、税法、商业欺诈与查处、财务舞弊查处、税收调查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