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原因

技校生是因为没有升入更高学府,而选择到要求低的技校就读,为的是学习一门技术。因此,技校生在校没有紧张的升学压力,他们大部分都是为了混张文凭,对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太高,一旦接触网络就很容易迷恋上。同时,技校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们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对社会问题较敏感偏激,但阅历尚浅,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容易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抒发自己的感情。另外,青少年遇到问题不愿意与家长、老师交流,网络更是为他们提供了逃避社会的平台,所以,青少年才会更加迷恋网络而难以自拔。

二、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危害

青少年迷恋网络,给其自身、家长和社会都带来严重影响。对青少年自身来说,整日沉迷于网络,不仅会危害自己的身体,而且会让自己的精神受到蛊惑。有的青少年为了打网络游戏而顾不得吃饭、睡觉,甚至几天几夜不离电脑屏幕,不惜毁坏自己的眼睛和神经。这样的情况,毁掉了很多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人,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整天想入非非,认不清社会现实。尤其是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感觉不满足时,就容易对社会产生憎恨,自身脾气暴躁,沉默少言,不关心自身以外的任何事情。有时他们还容易受到网络上别有用心人的教唆,而做出违法犯罪的的事情。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误入歧途、自毁前程,对社会安定而言,更是隐患。总而言之,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仅伤害自身,阻碍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辜负了父母老师多年的教育心血,同时让社会损失了栋梁之才,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三、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措施

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不仅是家长、学校的职责,更是社会的重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技校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技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首先,技校教师可以对技校生进行思想的指导,让他们明白网瘾的危害,懂得正确处理网络问题。其次,学校可开设网络课堂,让技校生明白电脑知识的用途,不沉浸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能正确地对待电脑的用途。

2.技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技校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控制技校生的上网行为。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监督,达到减少技校生上网次数的目的。同时,技校可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监督技校生的网瘾问题,促进技校生的健康成长。

3.对沉溺于网瘾的技校生,进行心理指导

沉迷于网络的技校生,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可能是为了逃避社会现实,也可能是因为和父母有一定的代沟,还有的是不愿学习等。技校可以请相关的心理教师对技校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明白沉溺于网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只会让自己更加堕落。针对他们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自己建议,帮他们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模式。

4.开展多种活动,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形成广泛爱好

有的技校生沉溺于网络,就是觉得生活单调没意思。因此,技校可以组织各种丰富的文化生活,让技校生明白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对技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5.组织技校生进行社会实践,让技校生多了解社会现实

技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不是沉溺于网络的人。因此,技校可组织技校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工作的艰辛、现实的残酷,明白虚拟世界的可笑与不可靠。这样,才会让他们真正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可贵、现实的真正需求。没有知识就无法生存于社会,虚拟的网络只会让人更加空虚,更加无助,更加不安。因此,技校要多为技校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努力打造自己的辉煌人生。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范文第2篇

据最新统计,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其中,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与之相伴的是,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峻。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沉迷游戏、过度用网消耗了精力、耽误了学业,进而导致精神颓废、身体羸弱;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孩子辨别能力不够,难免造成价值观走偏、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盗窃、暴力等违法行为……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会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长远发展带来巨大危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全社会均应履职尽责,并形成治理合力。 

一、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危害

一是引起角色混乱,诱发犯罪行为。网络游戏给了学生扮演各种各样角色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角色混乱埋下隐患。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玩赛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迷失了自我,以至不能理性地行使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二是占用大量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学习压力大,拿玩网游当成放松的借口,谁知道,一旦上瘾,做在电脑旁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还有好几天的。另外,在上课中,总是想着虚拟的网络游戏,会产生走神,精神不集中的现象。

三是消耗大量金钱,没钱时会非法获取。玩网游消耗上百万的玩家比比皆是,但这类人群一般都是上班族,如果是学生玩网游,因为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只能靠平时节省下的生活费来满足网瘾,一旦捉襟见肘,便想着其他非法的渠道获取,甚至抢劫杀人。

四是损害身体健康,影响正常发育。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缺乏适当的锻炼,会引起他们视力下降、精神疲惫,严重的直接猝死。经常上网的学生会造成左脑发育不良,语言表达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

五是人格异化,淡化道德约束。沉缅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往往过度依赖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面对现实世界,而且长时间进行网络游戏,淡化他们在现实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反目。

二、对策建议

一是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要求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必须严格在所有网络游戏中开发设置防沉迷系统,并严格实名认证。有关部门要做到有要求、有检查、有考核,特别是对那些不落实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惩,倒逼他们自觉遵守有关规定。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范文第3篇

一、探究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网络游戏设计本身的易上瘾性。二是未成年人追求新鲜刺激的天性以及学习压力过大、自控能力差等自身叠加因素。三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网络管理不严,“黑网吧”大量存在;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娱乐的场所较少;受家长和同龄人玩网络游戏的影响等等。此外,独自子女缺乏玩伴的成长环境和越来越多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忙于工作应酬很少陪伴子女的现实,也是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不可忽略的原因。

二、疏堵结合,对症下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我区采取封堵和疏导相结合的措施,加大对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立江苏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机制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贯彻执行的力度,既防止和杜绝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又让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1、采取封堵措施,加强网络游戏市场引导和监督管理。由新闻出版、文化部门联合开展“整治网络游戏市场专项行动”,进一步全面清理网络游戏开发运营市场,坚决封堵违法违规网络游戏,加大对违反者的处罚力度,整顿规范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全区网吧的清查,坚决取缔黑网吧,严格实行实名制上网和身份证件登记等制度,落实未成年人禁入网吧的法律规定。

2、加大疏导力度,活跃未成年人文化生活。学校加强指导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自护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或信息素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用好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资源,建立、开放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性上网场所,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活动的组织力度,丰富未成年人文体生活和休闲娱乐内容。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游戏;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022-02

一、外因分析――网络游戏隐含的心理影响因素

网络游戏以互联网为基础,“将传统情节和角色刻画集成到交互的电脑软件环境中,体现出全新的娱乐模式,并发展了与之配套的新的表现手法和方式。”网络游戏的不断刺激和强化所带来的“快乐体验”致使青少年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逐渐产生对网络游戏产生依赖。正是由于受到心理刺激和强化、心理暗示以及游戏中的消极被动交往心态等方面的影响,致使一些青少年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1.心理刺激与强化。网络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物。从形式上看,形象逼真的图像给人绚丽夺目的视觉刺激,精美婉转的音乐给人愉悦的听觉刺激。从游戏过程看,离奇的故事情节、人性化的游戏角色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这些对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既有极大的感官刺激和诱惑力,也能够满足他们情感体验发展的需要。从游戏内容看,网络游戏中的“杀敌”和攻打“城池”等情境包含了大量的攻击刺激。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精力旺盛,大量攻击性内容的游戏使其更容易发泄自己过剩的精力。

与心理刺激紧密相连的是强化,泛指“使用一定刺激增强有机体习得的反应刺激――反应联结强度,或增加其反应出现频率的过程”。游戏开始前一般都会被告知游戏中的任务,只有完成任务,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游戏。伴随着情境刺激,下一阶段的任务便成为继续游戏的强化物。此外,网络游戏中的一些虚拟财产,如游戏的账号、点数、积分等,演化成了青少年眼中的物质财物,成为一种外部强化物,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

2.心理暗示与模仿。暗示“具有非强制性、潜在性、易接受性等特点,通常以语言形式进行,也可以手势、表情、行为、环境、气氛、活动等方式进行”。伴随着心理刺激,网络游戏中隐含着大量的心理暗示,其中既有目的性暗示,也有非目的性暗示。网络游戏中的目的性心理暗示源自游戏设计者。网络游戏设计者一方面可以通过为游戏角色设置一定的行为或言语实现暗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设置游戏进入程序、游戏结束提示选项及提示语等方式完成暗示。而非目的性暗示是指在游戏情境中衍生出来的超越设计者意图的暗示,其主要表现为游戏角色在游戏中的动作行为对青少年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

模仿是对暗示的反应,即由暗示刺激而引发的类似的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程。从目的性心理暗示到青少年的模仿,其实质上是巩固了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习得和依赖。对于网络游戏的某个环节,模仿得越多越逼真,说明对这一环节把握得越好,往往也说明这一环节中的心理暗示性越强。然而,从非目的性心理暗示到青少年的模仿,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是一种误导,而且容易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消极被动的交往心态。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倾向。席勒(Schiller,F.C.S.)曾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当然,这里说的“游戏”已经不只是儿童的“玩耍”,更是人类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展现的途径与证明。在虚拟世界的网络游戏中,交往是消极被动的,其实质是“人――机”对话式的交往,并非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不能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这种交往形式使得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同时影响到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状态。长期如此,会“导致青少年们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而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虚拟交往,产生人际关系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从而造成新的人际关系障碍”。 一些具有保守、抑郁等性格特质的青少年,不喜欢也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也很难在现实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而网络游戏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环境中存在巨大差异的社交平台。他们可以摆脱紧张和焦虑的现实情境,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方式建立起属于他们的虚拟的生活圈,从而获得某种愉悦感。

二、内因分析――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是其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内在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危险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变化发展。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青少年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行为偏差。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行为与青春期的心理挫折与心理规避、意志品质缺乏、社会情感发展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1.心理挫折与心理规避。挫折是当人的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其主要表现是产生各种异常情绪,诸如消沉、失落、抱怨、攻击、焦躁等。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出现急剧变化,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这使他们仍然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幼稚性是造成青少年各种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青少年容易陷入困境,进而到网络游戏中去寻找迷失的“自我”。

青少年产生心理“规避”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好心理挫折,从而产生消极认知和情绪,把注意力从挫折源上转移开,力图“规避”挫折,寻求新的安慰以达到心理平衡。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可以看作是他们“规避”挫折的表现。由于逃避现实,具有较强挫折感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到游戏情境中去。丰富的情感刺激满足了他们归属感与爱的需要,使他们暂时从挫折感中“解放”出来。

2.意志品质薄弱。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意志控制是个人能左右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使之达到与期望的目的相一致的过程和状态。“意志控制,指消除在实现目的过程中的内部障碍和外部障碍。内部障碍是指与实现目的相冲突的内心干扰,外部障碍是指外界的干扰。”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来说,过度游戏就是干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因素,而这一外部因素又与青少年在网络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青少年的身心还不成熟,意志品质相对薄弱,不能抵制外部干扰因素――与网络游戏相关联的一系列刺激。

3.社会情绪发展问题。随着生理和认知结构的发展,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情绪也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他们开始更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以有别于以往的方式来界定自己。他们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如果不被同伴接纳将导致严重的情感问题,如孤独感、抑郁和自卑等,而网络的开放性满足了青少年广交朋友的社会情绪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青少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与实际的行为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容易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产生不满。不满情绪滋长了情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沉迷网络游戏是一种情绪行为的表现。他们在“攻城拔寨”的游戏中拥有绝对的主宰力量,自由地发挥 “才智”,并释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可见,青少年社会情绪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导致他们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

三、教育对策

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我们应当聚焦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其心灵,积极交流和引导,培育和鼓励他们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并建立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合作系统,从根本上使青少年摆脱网络游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心灵沟通,情感关怀,适当调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安全感、温暖感、信任感和成就感的青少年,更容易从网络游戏里转移他们的情感和寻找精神寄托。所以,我们需要与青少年真诚地沟通和对话,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温暖的关怀,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转移他们对网络游戏的依赖性。

其次,培养其兴趣和特长,转移其对网络游戏的注意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比较狭窄的青少年,常常封闭自己,更容易被虚拟的网络游戏社会所钳制。青少年大多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可塑造性强,根据不同的气质特征,有效地培育和发展青少年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的精力集中于有益于自我发展的活动中,可以转移或替代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在现实中获得成就感的青少年,不可能会成为网络游戏的“奴隶”。

再次,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合作,共同促进网瘾青少年健康发展。社区应控制网络系统和打击非法经营的网吧,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和谐与积极健康的氛围;组织一些社区文明活动,要求家长和青少年积极参与。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家长应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相互理解和支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建议范文第5篇

参与人员:XX30820308李a(小组长,初期,后期)

XX30820306黄b(结束) XX30820309李c(中期) XX30820310梁d XX30820311梁e(前期) XX30820316刘f XX30820322吴g(中期) XX31060225唐f

在确立 “成长新动力”这个小组之前,我们首先针对我校大二学生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和了解,再通过厘定需要来构建理论构架,最终确定目标。

一、理念----厘定需要(小组成立的目的)

1. 规范需要(专家需要):网络日益发达,很多大二学生因为退出了学校社联社团组织,空

闲时间增加,因而在网络上寻求精神的支持。然而,网络却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危害:①身心健康受损;②无心上学,学习成绩下降;③道德意识弱化,严重者会走向犯罪道路;④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受影响;⑤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2. 比较需要:很多大二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感到孤独寂寞,同时可能受到恋爱

问题的困扰,因此选择网络来逃避现实。

3. 表达需要:①很多大二学生有感情问题,会感到孤独寂寞,选择通过网络来寻求精神支

持;②来自家人和老师的压力让大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沉迷网络发泄和麻痹自己;感觉需要:大二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较好的目标和定位,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无助;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同辈群体之间的相处交流有时会有相互误导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这个小组的对象是华农大二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由于这些大二学生正处在佛罗伊德所说的从青少年发展成为成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的青春期(19-21岁),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要经历各种选择的混乱状态,往往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是青少年期个体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要帮助青少年重新审视及发现自身价值,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及处理各种混乱状态的能力。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感,避免角色混乱。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等社会问题上,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认失败的话,容易出现逃避、消极厌世等情况。即而一旦自我认同难以达成,长时期的角色混乱就会使青少年较难应付社会的挑战。相反如果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就比较容易取得社会和职业的自我认同;

当他们有问题时倾向与同伴商议,而不是向家长请教。于是我们通过设立这一小组,加强同一问题或类似情况的青少年间的沟通交往,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重新树立自我认知。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会较多运用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小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小组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组内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适应性行为,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学习到与人交际技巧。

4.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与斯金纳的增强理论

正面增强--即特定行为后,满足此人的需求。例如:做了一件事情后,即给获学校颁发嘉许状。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使用正面增强和角色扮演的方法。正面增强方面,如组员能适当使用所教授的沟通技巧的话,工作员将当众给予爱的鼓励。此外,会通过建立供组员观察的模型,让组员学习表达情绪的方法,从而起到模仿作用。

三.目标:

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改变当前部分沉迷网络的华农大二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增强其辨别网络虚拟和现实界限的能力,对自身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重回正常的大学校园生活,并提高其在现实中与人沟通的能力。 明确的目的:

①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让小组里的成员们深刻认识网络的利弊。引导他们学会思考现实与网络的区别,在活动的分享中,加强对沉迷网络利弊的认知,不再沉迷于网络,走出宿舍,感受外面的世界,重拾对学习的热情。

②让小组成员走出网络的小圈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发掘他人长处,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在相互学习和模仿中,找回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信心和关注点,从成员间的认同中,并通过同辈群体的赞同认可找到改变自己认知与行为的巨大推动力量。

四.小组成员:

对象:沉迷网络,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出现偏差行为的华农应届大二学生

资格:华农大内沉迷于网络的大二学生(问题具有同质性),小组成员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基本相似,社工认为为有必要进行小组治疗的对象。

五.小组的特征: 1.性质:治疗小组 2.节数:5节

3.日期:20xx年10月15日至12月10日 4.时间:根据组员的空闲时间安排

5.地点:小组工作活动室(地点可能因活动性质而有所更改) 6.人数:8名华农大二学生

六.招募计划:

1.招募时间:20xx年9月15日至10月5日 2.招募方法:

①在华农大宿舍区内张贴海报;

②到学院跟老师了解情况,并致电合适对象;

③在华农大宿舍区内摆摊位供学生咨询,特别是大二学生; ④利用网络宣传途径(q群、微博、博客)

⑤到校内心理咨询组织(如晴天工作室)等了解情况,寻找合适对象 3.招收方法:在社区社会工作办公室交收活动报名表

七.各个阶段活动

小组初期阶段(第一节)

社工:李a

组员:黄b、李c、梁d、梁e、刘f、吴g、唐f 时间:20xx年10月15日星期五15:00-16:30 活动安排:

通过初级阶段组员的相处,各位组员之间加深了对彼此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工:梁e

组员:黄b、李c、梁d、李a、刘f、吴g、唐f 时间:20xx年10月17日星期日15:00-16:00 活动安排: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组员们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印象,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此外,组员也能逐渐认识到之前自己沉迷网络的种种弊端,并且形成了一种决心,要真正摆脱网瘾,重回精彩的现实世界。

通过前几次的活动,小组的大部分成员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增强了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加深了对沉迷网络危害的认识,在积极的反思中寻求正确的生活态度。

小组结束阶段

社工:黄b

组员:李a,李c,梁d,梁e,刘f,吴g,唐f 时间安排:20xx年11月19日星期五15:00-16:55 活动安排:

组员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组员以自勉与相互勉励的形式告别小组,开拓新生活。组员虽有一定的离别情绪,但不阻碍他们面对新生活的决心。

八.所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