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农村信用社实施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思想观念存在差距。当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主任员工,对于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甚至少数信用社领导和员工把安全防范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安全防范工作就是保卫科(股)的事,与农村信用社网点关系不大,不属于农村信社网点职责范围的模糊认识,导致部分农村信用社网点安全防范工作未能全面开展,对辖内基层网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还有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和员工重业务讲效益轻安全防范,对安全防范是例行公事,只要不出事,皆大欢喜,或者说起责任来,安全第一,忙起来则效益第一,置安全防范于可重可轻之间,疏于实际性的开展。基层网点本身各方面的工作和接洽也多而杂,加之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已参差不齐,安全防范工作常常受到其他工作和个人生活习惯的冲击,制约了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安全防范业务知识不精通。基层网点员工安全防范业务知识了解甚少,这是制约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发展的瓶颈问题。安全防范工作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就很难开展安全防范。基层网点员工平时从事业务技能操作。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平时也难以有时间和机会接受安全防范方面的培训,对一些必需的安全防范知识只能单纯地通过文件和制度来纸上谈兵,各网点虽然配备了一名兼顾安全员,但由于人事调动频繁,岗位不固定,也难以有心去钻研,难以独立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具体表现在:对安全防防范知识缺乏了解,了解的渠道也单一;理论少,实践演习(演练)更少;对安全防范设施的了解和操作不到位;对安全防范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3、宣传力度不足,监督力度不够。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法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部分法人单位对安全防范工作不重视。再加上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和员工认为安全防范工作劳而无功,任务重而杂却无成绩可言,或认为责任重、专业性强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担任兼职安全员来接手安全防范工作,从而导致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工作达不到应有的力度。

二、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转变思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农村信用社要把案防检查与安全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县联社内控人员在例行检查时,除了对内勤和外勤岗检查外,同时还要进行安全防范检查,使基层网点的安全防范工作既能纳入有效地日常检查、季(年)考核和评优评先中来,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的安全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县联社保卫科对全辖内基层网点有在安全防范上履行着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责,但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仅靠保卫科几名保卫专干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基层网点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居地都有派出所、镇政府;对居地人员、社会环境较熟悉;周边邻居、单位可以联防……。站在安全防范第一线的基层网点就在充分利用优势,调动一切力量,发挥群防群治,因地制宜的作用,减少安全防范中的失控漏管,要充分发挥对基层一线情况熟、底数清的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把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安排,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同时相应开展和安全防范工作。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1引言

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已经融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大数据在提高效率以及促进发展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网络信息泄漏、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这给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敲响了警钟。对此,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是各个领域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而且也有很多单位和机构不断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水平在提升,但按照较高标准和要求进行研究与分析,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优化和完善,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对此,应当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有效实现形式和科学方法路径,努力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2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基本现状分析

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水平也在提升,同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相对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体制,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其他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系统性在不断提升,这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基本现状,突出表现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单位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平台,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科学设计和安排,如有的单位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不断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组织体系建设,而且也配备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也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在这方面没有引起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而且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注重运用现代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方法具有多元化,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大数据技术具有开放性等诸多特点,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已经成为重点领域。目前,很多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软件层出不穷,如360安全卫士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款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软件,其功能十分强大,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此外也有很多专业化、专门化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软件,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方法更加多元化,有力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有效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在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一些技术团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应用模式,将垃圾网络安全防御、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系统、智能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当中,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综合性、互动性和融合性进一步提升,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但也要看到,在应用人工智能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比较突出的就是在操作、应用、研发等领域还没有形成比较健全和完善的运行体系。

3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存在的突出问题

3.1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

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存在的问题来看,比较突出的就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单位、机构和个人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大数据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因而在工作、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直接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无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有的单位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在培养员工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方面不够到位,特别是不注重强化自身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保护,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也表现对计算机网络和系统漏洞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如使用一些盗版软件,在防火墙建设方面投入相对较小等,必然会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受到较大影响,极易被网络病毒以及网络黑客入侵。

3.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大数据已经融入计算机网络当中,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收集功能十分强大,只有健全和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很多单位和部门都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没有建立科学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制度,如对移动介质的使用缺乏规范化,极易导致网络病毒和网络黑客入侵。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不够完善,也表现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不注重使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技能掌握不全,对计算机网络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到位,很多时候都由于人为操作不当而引发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出现了网络漏洞,使一些不法分子能够有机可乘。在大数据时代,黑客更容易采取不法行为盗取重要信息,如果不能构建科学和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就会给不法分子创造条件,但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3.3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比较落后

对于做好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来说,健全和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十分重要,只有运用现代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才能使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但目前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投入方面不够到位,如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软件建设方面不注重加大投入力度,很多单位和部门使用的都是简易软件甚至是盗版软件,无法起到很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功能。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比较落后,也表现为不注重增强防火墙配置,而且在内外网隔离方面相对薄弱,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与保密工作、数据存储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极易出现风险。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得到了加强,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领域的使用仍然相对较少,同样会制约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深入开展,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力度,否则就会制约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向纵深发展。

3.4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模式缺乏创新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进一步加快了计算机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使计算机技术与过去相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只有不断创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模式,才能使其取得更好成效,但很多单位、部门、机构以及个人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至关重要的就是还没有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控制、修复进行有效结合,特别是在完善网络漏洞修复方面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百度卫士、电脑管家、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的应用还缺乏实效性,网络环境不够安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模式缺乏创新,也表现为还没有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研发机构“五位一体”的防范体系。

4大数据时代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优化对策

4.1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要想切实做好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应当深刻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优化和完善。要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着眼于防范和控制网络风险、数据风险、信息风险,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改革和创新。例如,为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网络病毒,应当加强对网络病毒的治理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防火墙设置来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对防火墙软件进行及时更新,只有不断更新病毒样本库,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取得更好的成效。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应当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强化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数据安全意识,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4.2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

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开放性很强,要想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和网络黑客的入侵,还要在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方面加大力度,通过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效能化水平。对于使用计算机网络规模较大且比较频繁的单位和部门来说,应当大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制度的规范化、长期性和稳定性作用,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流程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也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形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强大合力。例如,在对网络黑客进行防范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最主要的不是切断网络黑客入侵渠道,因而可以通过内外网隔离的方式使用网络,对于更有效地降低黑客共和制、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的过程中,除了要大力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之外,也要在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如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与配合,构建完善的运行体系,如图2所示。

4.3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对于开展大数据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来说,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因而,应当在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方面加大力度,努力使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且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如聚类算法、RSA加密算法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数据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着眼于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索,如将垃圾网络安全防御、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系统、智能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大数据网络安全防御当中,同时还要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融合性建设,通过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够最大限度防范和控制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大数据技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融合性等诸多特点,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这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是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否则就会对公众、单位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对此,应当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创新理念和系统思维,着眼于破解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重点在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创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模式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取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周娟.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分析[J].电子技术,2021,50(04):170-171.

【2】王国清.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04):164-165.

【3】朱军红,周海军,唐明根.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07):21-22.

【4】常振中.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分析[J].科技风,2021(08):100-101.

【5】庞建波.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J].计算机与网络,2021,47(03):56.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律信仰 规范意识 伦理性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09-02

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是刑法旧派与新派关于刑法本质的见解。报应刑论认为,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在于报应的正义性。自古以来在人们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普遍的正义观念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刑罚是基于正义报应的要求而产生的。新派则认为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在于刑罚的合目的性与有效性,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即通过刑法对刑罚的规定以及现实的刑罚权的产生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刑罚的范围是从对犯罪威慑作用的无到改善作用的有。自目的刑论产生以来,两者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两者的思想出现了融合,以正义性和合目的性共同作为刑罚权的根据,刑罚必须是既能满足正义的需求又能有效防止犯罪的刑罚,应在公正报应的基础上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理论上分析这种融合是有可能的。由于报应刑与目的刑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刑罚正当化根据的,故二者并不完全排斥,而可以结合成为相对报应刑,因为承认刑罚功能或本质的人也承认刑罚的目的,反之亦然。①然而是否关于刑罚本质的见解,因为出现了报应刑与目的刑的融合而停止不前了呢?其实不然,在对目的刑论的批评上,刑罚理论家并没有采取更新报应刑论的做法,而是对目的刑论自身进行反思,从目的刑的一般预防的思想中发展出了规范预防论的思想。WwW.133229.CoM

一、威慑论之弊端

传统上目的论中的预防分为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这里的预防所说的是一种消极预防。费尔巴哈提出的心理强制说为一般预防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说认为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费氏指出:人们犯罪时,是受一种欲望的驱使,这个欲望就是从犯罪中所产生的快感的欲望,为了抑制这种快感的产生,刑法必须确立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必然联系——科处刑罚。当人们基于对从犯罪中所产生的快感与犯罪后所受到的刑罚的痛苦的衡量,前者小于后者时,人们便放弃实施犯罪行为。这里的衡量过程实际上是刑罚的威慑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所以一般预防是这样运行的:通过科处刑罚的文本规定以及对犯罪行为的适用产生一种威慑效力,行为人基于这种威慑力而不去实施犯罪行为,因此,传统的一般预防论也称为威慑预防论。

威慑预防论存在许多弊端。按照费氏的理论,如果刑罚所产生的痛苦小于从犯罪中得到的快感,行为人便去实施犯罪行为。erikwolf从实证方法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批判,他通过对犯罪原因的调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行为人基于痛苦与快乐的比较而实施犯罪的情形极为罕见。他们之所以去实施犯罪是因为存在一种犯罪后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按照wolf的调查来分析,事先规定一定的刑罚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行为人不去实施犯罪并非因为痛苦大而快感小,而是因为侥幸心理的阙如。如果人们去实施犯罪是因为痛苦小而快感大,那么立法者便会作出越来越重的立法去抑制快感,无疑极刑是最理想的刑种。我们的刑法典将是一部贯彻重刑主义的充满死亡恐惧的重典,这在倡导尊重人权以及刑法谦抑主义的今天是行不通的。

刑罚的威慑作用是建立在以刑罚作为威慑手段,而能改变人的意图的假定之上,其认为刑罚的设置足以威慑那些具有犯罪意图者放弃犯罪计划。②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一种血腥、残忍而又孤注一掷的亡命之徒。比如说被某种政治信仰充溢头脑的极端主义者,他们明知犯罪后会受到重刑之处罚,可刑罚之恐惧却无法触动他们被奴役的神经,他们把犯罪当成完成任务的手段而不惜一切代价。基于目的刑论而设定的刑法规范将自己假定成一种决定规范。然而对于无责任能力者,如何要求他们去理解刑法的法律条件及法律后果,威慑对于他们来说是效力上的空白。

此外,通过威慑进行一般预防意味着不是因为犯罪而受处罚,而是为了他人不犯罪才受处罚,犯罪人成为预防他人犯罪的工具,侵犯了人的尊严。③康德指出:禁止把犯罪人作为达到刑罚目的的工具。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不可把一个人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加以利用。运用到刑罚上就是,犯罪人虽然因犯罪而受到惩罚,但其在刑事司法上仍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能被当作警戒社会大众的工具。把个案中的行为当作威吓大众的工具与法治国家的原则相悖。

实证派代表人物菲利在《实证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犯罪饱和论和犯罪三元论,“犯罪是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规律导致了犯罪饱和论即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应有的犯罪,这些犯罪的产生是由自然及社会条件引起的,其质和量是与每一个社会的集体的发展相应的。”④也就是说单凭刑罚的威慑力来预防犯罪其作用是微妙的,它只能消减犯罪却不能消除犯罪的原因。所以说李斯特提出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著名论断,力主从制定合适的社会政策,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入手探寻解决犯罪的治本之道。“苛不能化其心,而专任刑罚,民失义方,动催刑纲,求世休和,焉得哉。”所以我们不能仅依靠因时地而异治标不治本的刑罚威慑来预防犯罪。

二、规范预防论的含义

鉴于消极预防的诸多弊端,有学者提出了积极预防论,即规范预防论。其内容是通过唤醒和强化国民对法的忠诚、对法秩序存在力与贯彻力的信赖,即通过形成一种规范意识来预防犯罪。积极预防论的提出与对违法性的认识有关。违法性整体上可分为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形式的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规范、违反法的禁止和命令。binding指出:“规范就是行为的命令及禁止,它是作为一定的刑罚的法条的前提而存在的行为法即行为规范。它表现为国家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命令其国民及国家机关为实现目的而进行必要的行为,禁止实行被认为是有害的行为……规范即对于个人来说,便是必须为和不行为。”⑤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在行为时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这个行为是被法所禁止的,或这个行为是被法所允许的,或这个行为是必须实施的。这就是刑罚积极预防论所说的规范意识。他不要求人们在行为时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只要求人们知道违法是否定法,即违反客观的法秩序自身。积极预防见解的主要思维出发点是认为:法规范是人类行为的指导标准,它应当被遵守并且是不容破坏的。而刑罚的作用就在于维护规范的被遵守,以确保社会大众确信法规范的不容破坏性,通过对破坏规范者的处罚,强化社会大众的规范意识,以达规范信赖的目的。⑥

三、规范意识之解读

法规范禁止什么、允许什么、命令什么,人们具备了这三者便具有了规范意识,是否就是说规范预防论中的规范意识是一种超伦理的意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学者们所倡导的积极预防论会成为国家集权统治的理论武器。如德国纳粹统治时代的口号是这样的:“法律是有利于民族与政党的所有一切规定”。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才会出现违背伦理观念的刑罚处罚。如集中营屠杀、强制阉割等。所以在积极预防论提出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纠偏。也就是说积极预防论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规范意识,与此同时它还得要求人们考虑规范意识背后的内容。涉及到行为的违法性上便是实质的违法性。如mayer指出:“违法性是与国家承认的文化规范不相容的态度。文化规范是作为宗教的、风俗的命令与禁止以及作为交易上、职业上的要求而规律个人的规范的总称。法律规范原则上是国家所承认的文化规范。⑦所以规范意思不应该只停留在法律文本上。笔者认为规范意识应是一种基于对原生意义的伦理与伦理规范化后的衡量所产生的一种折中意识。

立法者对伦理进行抽丝剥茧,归纳出的是形式性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不被适用,它本身就带着伦理性,因为它的出身是伦理。问题就在于它要运作。一旦运作起来,形式的规范就更具形式性。法规范禁止什么、允许什么、命令什么,这就是积极预防理论对人们所要求的初步的规范意识。可是平民大众只要不是法学家就不可能对法律规范有完全的认识,他们具有这样一种思维惯性,以社会伦理为出发点思考问题。法律职业者则不同,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思考问题总是从形式法律的角度。肖永灵案是一个例子。按照法律职业者的思维习惯,肖永灵投寄的虚假炭疽杆菌本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可是平民大众都不这样认为,他们只知道肖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不处罚肖自己不会有安全感。于是普通大众的情感宣泄压倒了职业法律人的判断,也成为司法机关判决的勇气来源。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评判判决的合理性,只是看来了伦理与纯文本的规范意识的融合。

许多学者抨击长期以来我们对法律缺少一种“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法律规范意识无法构建起来。可是马克斯韦伯却指出“法律本土化强调生活经验、历史传统、道德秩序、民族意识、风俗道德等内生于社会的本土资源对法律制度与规则生成的作用与意义。他非常关注制定的法律是否反映了公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否符合民情民意,是否符合本国国情。”⑧所以我们并不倡导纯文本意义上的初步的规范意识,那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国家的专断主义。积极的预防论所倡导的规范意识应该是这样的,规范意识是伦理性的规范意识,我们强调人们应对法律树立信仰的同时也要把这种信仰同具有社会相当性的道义秩序、文化规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消极预防到积极预防的过渡而又不至于把积极预防推向极端。

注释:

①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5.

②李英.死刑的存费——基于死刑威慑论的再思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6).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分析

目前,“互联网+”与传统业态之间已实现结合、互动的发展目标。“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尤为迅速,给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很大影响。为增强高职学生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还需要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现状

高职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仍然存在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一,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缺乏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正确认知,应变能力不足,缺乏对消费的管理,很容易发生金融风险问题。目前,许多家长采用两极分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对学生严加管理,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忽略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大多学生的生活费均由家庭提供,如果缺乏对学生金融风险意识的培养,很容易使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遭遇金融风险问题。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可能会非理性消费,未能合理规划资金,从而涉足校园贷,盲目认为自己后续可以顺利还款,一步一步落入校园贷的陷阱。高职学生没有正式踏入社会,对社会金融和发展等方面缺乏防范的经验,进而呈现出相关风险意识不足、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高职学生被诱惑,草率签下借款合同,这种借款合同不仅隐藏许多风险,还有可能涉及黑恶势力的套路贷,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高职学生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缺乏积极性,认为金融风险与自身无关,因此盲目地参与到校园借贷活动中。第二,大部分学生靠家庭获得固定的生活费用,由于缺乏对生活费用的合理规划,经常出现超额消费、过度消费的问题,在通过校园贷款平台借款后,自身缺乏还款能力,出现还款拖欠的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和风险问题。另外,个别学生容易受到蝇头小利的诱惑,缺乏对犯罪分子话语的分辨能力,导致学生出现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真实信息泄露的情况,导致其经济受损。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心较强,使一些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学生出现金融借贷和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问题,影响学生正确财务理念和规划能力的发展,甚至严重的还会出现消费过度、盲目信用消费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校园贷款、电信网络诈骗等的正确认知,让其意识到财务风险与自己是有直接关系的,只有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参与到正常消费、自我管理。培养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也是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互联网+”背景下出现很多与网络信贷、借款等有关的平台,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面临财产损失风险。所以,基于“互联网+”背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互联网支付方式,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能避免学生面临网络借贷等一系列风险问题,防止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市场和行业准入机制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还存在规范性文件和有关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象,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和行业发展氛围,会导致市场发展面临许多金融风险问题。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出台各种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健全市场和行业准入机制,也可以引入行业访问机制,为学生提供规范的网络平台和金融渠道。比如,明确蚂蚁借呗、蚂蚁花呗等的准入机制,增强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京东白条等一些金融通服务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注意信息安全,加大日常监督和管理力度。在帮助学生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同时,避免给学生带来信用风险,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二)提升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水平

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园期间学习金融知识、金融风险知识等相关内容,也可以让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工作中,定期在学校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等,切实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消费观,引导学生充分预防金融风险问题,这对推动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增强学生对金融专业基础知识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对借贷成本的衡量能力,还需要在提升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经济能力和偿还能力,避免过度消费,加强对风险问题的有效规避,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金融风险等知识,提高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新时期背景下,政府需要结合“互联网+”背景,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力度,通过混合监管和分开监管等形式,构建综合管理模式,增强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的工作效果。高职院校和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外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制定完善的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和制度,在制度和法律的引导下,推动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合理开展。同时,“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还要加强对各类平台的合理监督,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论坛FORUM力度,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合理开展。

参考文献

[1]忻颖.“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26-27.

[2]陈薇.“互联网+”金融风险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基于“校园贷”乱象治理的视角[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4):128-132.

[3]孙丽俊,张诗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营销界,2019(47):140+163.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安全教学与非安全教学现象归纳

体育教学工作是否能够确保安全无事故发生,有多种关联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安全防范工作做的是否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安全事故而言,有大有小,或许有的非常严重,有的无足轻重;或许有的难以防范,有的能够防微杜渐。无论安全事故的性质如何,对于一名体育教师而言,都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有无安全防范与有无安全事故发生的关联性,假如我们把有安全事故发生的教学称为非安全教学的话,那么,无安全事故发生的教学就可以称其为安全教学。具体这两种情况的教学,从有无安全事故与有无安全防范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十字象限图的形式来进行归纳。

横坐标以上部分显然是有事故发生的课堂,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属于非安全教学的范畴,而横坐标以下的部分,属于安全教学的范畴。但再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安全的还是非安全的教学都存在有防范和无防范两种情况,且与有无安全事故构成四种现象,即“有防范、无事故”“无防范、无事故”“有防范、有事故”“无防范、有事故”等。这四种现象反映出,有些课堂有安全隐患,有无防范措施结果会大不相同;有些课堂无安全隐患,有无防范措施区别不大。基于此,我们需要避免体育课上的安全隐患,需要做好有效的具体的安全防范工作。当然,有些事故是难以防范的,也就是说,即便是做到了防范工作,还有可能发生。这种现象尽管相对会较少,但依然有发生的可能性。因为,有些突发事件难以预料,如学生未能严格按照教师的组织和安排完成动作,而出现意外。基于此,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并非只是任课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提高警惕,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学与非安全教学都是相对的,安全防范工作做的到位、扎实,非安全教学出现的机率就会相对较少,实现安全教学也绝非难事。

2.安全提示与非安全提示效果分析

对于“注意安全”这样的安全提示,从其效果来看,实际上更应该将其归纳到非安全提示的范畴之中。因为,“注意安全”含义较为宽泛,也就是说,老师提出让学生注意安全的指令后,学生依然有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注意安全。假如我们把“注意安全”归结为不具体的安全提示的话,那么,真正的具体的安全提示应该是什么?真正的安全提示是否能够起到应有的规避安全事故的作用呢?下面对安全提示具体与不具体与有无安全事故发生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安全防范工作做的是否有效,从安全提示的角度来看,安全提示的具体与否与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图中横坐标以上的非安全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情况,即“安全提示具体、有事故”和“安全提示不具体、有事故”。这两种情况反映出,缺乏具体的安全提示的体育课有的课上有可能有安全事故发生,即便是有较为具体的安全提示,有时候也难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相反,横坐标以下的安全教学,也分为两种情况,即“安全提示具体、无事故”、“安全提示不具体、无事故”。这两种现象的存在,有可能是由于安全提示具体所产生的安全事故的规避效果。相反,对于安全提示不具体且无事故的现象,说明本次课上无论是内容的安排,还是组织的形式,都反映出安全隐患相对较小或无安全隐患。基于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对于无安全隐患的课堂,几乎无需有安全提示,如若有安全提示,也无论该安全提示是否具体,都可以确保教学中学生安然无恙;对于有安全隐患的课堂,一定需要有安全提示,且要求安全提示具体明确,否则有可能会因为安全提示不具体或缺乏安全提示而出现身体无谓的伤害。即便是轻微伤,也说明是有安全问题的课,假如这样的课出现在评优或观摩活动中,也就很难在观摩和评比中取胜。

3.成功的体育教学呼唤有效的安全防范

成功的体育教学,首先应该是安全的教学。那么,如何才能确保体育教学工作的安全,有效的安全防范是实现安全教学的保障。

3.1 体育课上安全防范的范畴

做好体育课上的安全防范工作,也不仅仅只是安全提示,而且需要的是具体的,学生一看一听就能执行的安全提示。除此之外,安全防范工作还有检查并修复器材、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有效的组织等行动上的防范方法。下面进行逐一讨论。

3.1.1 安全提示――语言上的安全防范

安全提示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具体的安全提示,就显得不够确定。安全提示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当我们走进一家商场,有时,会看到地板上斜放着一个“小心地滑”的黄色标识牌;当我们出差入住宾馆,会看到宾馆的床头柜上放着“请勿在床上吸烟”的提示语;当我们驱车奔驰在马路上的紧急拐弯处,交通警察会在路标上写着“事故多发地”等提示人们注意安全。总之,安全提示有多种警示方式,诸如口头的、书面的,标识牌的、肢体语言的等等。生活中如此多样的安全提示,都告诉我们,有安全隐患的环境或事件需要用不同的提示方式,警示人们需要当心。

然而,就体育教学而言,也依然需要多种提示方法,告诉同学们提高安全意识和掌握安全方法。体育课上用的较多的是语言提示法,如当学生跑步时,有老师会说,“跑步的时候注意安全”;当学生投实心球时,老师也会在练习前提示大家“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当学生在单杠上做动作时,老师依然会说“注意安全”。我们几乎可以从每堂课上听到任课教师若干个“注意安全”的提示语言。但为什么依然还会出现跑步被绊倒、实心球砸中人、单杠上掉下骨折等现象发生呢?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的安全提示语言来看,是不是不够具体,或者具体了未能进一步落实的缘故。对于任何体育课上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都或多或少的要承担一小部分或大部分责任,为了引起高度重视,做到有效的安全防范,安全提示不但要有,而且要具体,还要进一步做好安全提示后的落实检查和指导工作。

3.1.2 安全操作――行动上的安全防范

安全教学不但需要语言上的提示,更需要实际操作层面上下功夫。当然,行动上的安全防范,也是分层次的,尤其是从操作内容上来说,首先,在场地器材的检查与布置上需要多下功夫,认真对待,因为,有些安全事故源于场地不够安全,器材的使用上不符合标准,或许场地器材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而是对场地器材的布置不够科学合理,由此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其次,在教学组织层面,也有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安全隐患,如若组织方法不当,或缺乏组织,让学生自由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比较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还有就是在教学中突然发现某个教学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也需要当机立断,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总之,场地器材上的、组织上的,以及教学过程中即刻发现的,无论属于哪个层面的安全隐患,都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加以防范。

实际上就操作层面的安全防范工作而言,也大致可以划分为课前准备的、课中实施的。场地器材科学合理的布置属于课前的安全防范范畴,组织方法的实施属于课中的安全防范范畴,课堂上即刻发现的安全隐患的应急处理也属于课中的实施工作。安全防范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在课前的安全准备工作做的好坏。缺少课前安全准备工作的体育课教学,有时,即便是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有了具体的安全提示,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课中的安全防范,有些是教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活动才能得以规避。但无论属于课前的还是课中的,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都需要高度重视,不失时机地做好该项工作。

3.1.3 安全准备――思想上的安全防范

无论是体育课上的安全提示,还是具体的安全行动,都需要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缺乏安全意识的教师,在体育课上是很难实现具体的安全提示和有效的安全行动的。基于此,任课教师提高安全意识成为了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再用十字象限分析的方法来看一看,有无安全意识与有无安全事故的发生所构成的多种组合现象。

有无安全意识与有无安全事故发生有多种现象,即“有意识、有事故”“有意识、无事故”“无意识、有事故”“无意识、无事故”。这几种情况在体育课中都有可能出现,只是有的出现的机率可能会大一些,有的却会小一些。但从安全教学与非安全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有时即便是有安全意识,也会有安全事故发生。这种现象主要说明两种情况,一是有安全意识但因无安全提示或安全行动,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种情况是即便是有安全意识、语言的提示和行动,依然会有个别安全事故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是有时有的安全事故是难以避免的,或是无法避免的。基于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主要努力把能够避免的安全事故做好意识上的、语言上的、行动上的防范工作就基本上负起了责任,也能够基本上确保教学的安全性。

另外,从图3我们还可以从安全教学角度来看,有时因有安全意识,加上跟进的安全语言与行动,可以把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小限度。还有就是,无安全意识的也无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反映出,课上内容和组织方法或许就不存在安全隐患,无论是否加强安全防范工作,都不会有安全事故发生,这样的现象对于体育课教学而言,较为少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体育如同一把双刃剑,因此,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是必然选择。

3.2 体育课上有效安全防范的具体方略

由于体育课是在室外开展,且学生大都是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因动态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时机的不确定性。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防范工作及时避免或减少。下面从安全准备、安全提示和安全操作三个方面讨论具体有效的安全防范工作。

3.2.1 有效的安全准备方略

安全教学首先需要任课教师有一个安全意识,做好心理上的安全准备工作。因为,是否能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有无安全意识起着关键性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有安全防范意识呢?

首先,高度重视安全事故所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具体的案例与同行交流分析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尤其需要与同事或在其他学校任教的老同学交流,了解更多的真实案例,分析安全事故给他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的烦恼和影响,对自己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长此以往,提高安全意识。

其次,反思自我教学的安全性,过去有无出现过安全事故,拿怕只是很小的安全事故,或许给自己的工作、生活未带来严重影响,但是否在心理上产生过纠结,或是经历了担惊受怕。也就是说,是否出现过“差一点出事”的教学情节。尽管未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毕竟属于是有惊无险,事后也可能会有些后怕之感。因此,可以通过反思,提高安全意识。

第三,追求有效教学或成功教学。多参加教学观摩或评优活动,这样的活动或这样的目标追求,势必会使自己提高认识,重视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保安全,否则就很难实现有效的或是成功的教学。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师都会引起高度的重视,安全意识也自然会高于一般的常态课教学。

3.2.2 有效的安全提示方略

过去,很多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遇到有危险或有可能有危险的动作时,任课教师总爱用“注意安全”来提示同学们。但事实上,同学们对注意安全这样的提示并非都能懂其意、行其事,大都是学生做学生的,老师说老师的。因此,要想实现安全教学,安全提示就要求具体、明确做到有效的安全防范。

首先,提示的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注意安全”这样的提示语内容就缺乏可操作性,是哪儿应该注意安全?该如何注意安全?是跑步不能太拥挤防止被踩到而发生摔倒?还是实心球练习时要保持多远的距离才能确保不被砸到?因此,注意安全这样的提示语是含糊不清的,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基于此,安全提示的内容需要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如单杠课上,教师除了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以外,需要告诉同学们“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手都要牢牢地抓住杠子”。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从杠上掉下来而受伤。再如,篮球课上,如果学生在练习行进间投篮途中有篮球滚动,需要让同学们停止运动先去捡球,把球固定到安全位置,再继续运球上篮。这样的提示,可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对脚下是否有来球的关注意识。

其次,提示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提示的内容需要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但提示的时机也需要恰到好处,否则就难以起到有效的提示作用。关于提示时机,主要有前、中、后三个时机,但对于有效防范的话,最好能够放在事件发生之前,最迟也要在练习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提示。如侧手翻或手倒立这样的体操技巧练习,需要学生保持紧张的身体姿态,尤其是手臂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保持挺直,不可松懈,否则就会因支持无力而导致伤害事故。手臂挺直,保持紧张状态的提示时机,都需要在练习前做好,练习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性提示。而不能只是说练习侧手翻的时候说一定要注意安全。

第三,提示的效果要及时追踪。体育的安全教学,不但需要有安全提示,更需要有有效的安全提示,但是否是安全的提示,需要教师进一步做追踪。也就是说,需要在安全提示后,观察同学们的反应,是否有提高警惕的回应,如果学生还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的话,安全提示是无效的。基于此,当教师发出有效的提示语后,要多观察学生,是否按照教师的提示语完成的练习活动,尤其是有一定隐患的活动,学生的防范方法是否正确,如当学生投实心球前,发现前方投掷区域内站有其他同学,学生有没有提醒,有没有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安全练习?如果没有,尽管学生在投掷练习中没有出现安全事故,但仍然是较为危险的练习。因此,安全提示后的效果追踪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确保安全提示发挥功效的必要环节。

3.2.3 有效的安全操作方略

安全操作在与安全准备和安全提示共同作用下,才能使安全事故控制到最小范围。但安全操作该如何实施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场地器材是否合理布置是有无安全事故发生的首要方面。要想实现场地器材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严格意义上来说,每一堂体育课都需要对场地器材的安全进行检查,场地是否平整,是否常年失修,场地上除了检查是否有坑洼不平之处,还要看运动场地上是否有小石块等障碍物,有时候因小小的障碍物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运动中受伤。对器材的安全检查体现在器材的规格是否合乎年龄特点要求,器材的质量是否能够得以保障。据了解,在某省某区中小学统一配置的体育器材中,山羊的质量存在较大问题,有的是四条腿不一样高度,山羊站立不稳;有的是山羊腿软,缺乏硬度,究其原因是山羊腿并非钢管所做,而是用铁皮打卷而成,运动时难以经得起推手、分腿过羊,因此,安全事故就难以避免。这样质量低劣的器材,在体育课上是严禁使用的。因此,一旦某学校购置了这样的器材,该项目就难以安全开展。二是对场地器材布置方式的确定。有的时候,安全事故并非是因为场地器材本身的规格或质量问题所引起,而是由于布置上的不合理性所致。基于此,场地器材如何布置,需要从安全的角度上,并结合学校情况,班级人数、教学内容等合理地安排。对于小场地教学而言,由于场地空间不足,有时候器材的摆放就十分受限,器材与器材之间的距离远了,场地不够,近了活动受限,甚至因相互影响而造成伤害。为确保安全起见,就需要灵活把握教学方法,可以适当采用分组轮换式教学。

其次,组织方法的科学合理是减少或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有效的组织方法是确保安全教学的重要保障。但组织方法怎样才能达到安全无隐患?需要任课教师首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体操器械类教学,教师需要认真详细地把握保护与帮助的讲解、示范方法,并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互相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如单杠双杠动作失误时,抓紧杠、不放手;高处掉下或低处摔倒时注意团身滚动,或落地缓冲。只有在这类项目上教学生如何做好互相保护和自我保护,才能大大减少不安全因素。有时有可能是保护方法不正确而酿成大祸。另外,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场地器材条件加强对队形及场地器材的科学运用的关注。如果是投掷课,人数较少时,一列横队两臂间隔散开同一方向统一口令下进行投掷练习较为安全合理,避免两列交替投掷因个别学生步调不一致而产生砸伤事故;人数较多时可分为人数基本相等的两组,一组学生练习徒手动作,另一组学生如前练习方式进行练习。当场地的大小受到限制时,可把一列变成两列成两臂间隔散开,两列之间间隔3米左右背对背反向站立,并在教师统一口令下都同时向外(前)投掷练习。

第三,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安全事故的伤害程度降低到最小范围。体育课上,尤其是带有安全隐患的体育课,有时,尽管从意识上、语言上和行动上都做了较好的安全防范工作,但依然会有可能因学生麻痹大意出现偏差,或因素质较差难以成功完成高难或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而发生意外。在体育课上,任课教师需要时刻提高警惕,认真观察学生的练习行为,一旦发现有突发的安全隐患或安全事件发生就需要立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或迅速处理。突发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能得以及时有效的防范,很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如若安全事故发生了,教师缺乏对安全事故的有效处理方法,就难以减少或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影响。体育教师有时需要以“半个外科医生”的角色,判断事故的严重性,并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的方法就地取材做好处理工作。如学生踝关节扭伤了,轻者可“不下火线”;中度者可休息并施以冷敷处理;重者(如听到咔嚓声等)应禁止伤肢支撑用力,并立刻送往医院检查是否有骨折或韧带断裂现象发生,进而给予救治。如果是学生突然晕厥,除了常规的掐人中、合谷穴以外,还要掌握被誉为“胜似打强心针”的内关穴的解剖位置,根据情况掐其内关。具有伤害性的突发事件有轻重缓急之分,任课教师需要根据现场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严重者需要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以减少更大的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