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知识小课堂

健康知识小课堂

健康知识小课堂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概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是健康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传统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培养高等健康管理技能型人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1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1合理利用授课学时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学生,他们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健康管理概论只有60学时。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有限的授课学时被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也可以避免因理论教学在前、实践教学在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学生将大部分理论知识遗忘,上实践课时教师不得不对理论内容进行复习,既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又浪费了有限的授课学时,进而影响教学效率。1.2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内化程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侧重于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解,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健康管理基本技能与岗位意识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不仅可以解决理论实践分离造成的教学内容脱节、影响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问题,还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以及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非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简单、直接的组合,而是将健康管理概论的理论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验证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解释实践结果。2.1分析健康管理职业能力,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常规的健康管理概论教学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进行内容讲解,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联系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为了加强健康管理概论课程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联系,可以根据健康管理职业能力打破章节限制,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包括6个学习任务:健康管理的认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健康状况的评估,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和咨询指导,健康管理评价,健康管理知识拓展。模块化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健康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了解。2.2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设计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转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健康管理案例分析和其他健康管理岗位任务,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健康管理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工作技巧,并能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2.3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2.3.1认真分析学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等,并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如典型健康案例、典型教学视频、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等。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施教学,以“学生该如何理解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如何正确进行健康管理实施,如何应用健康管理知识更好地服务健康管理对象”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使教与学更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进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2.3.2准确把握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以“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课堂教学实施为例,教材的内容编排次序为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意义、任务、流程和方法。认真研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发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次序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实际不能很好地对接,应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方法、流程及意义。授课过程中以健康案例分析为引领,讲授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概念后,给出案例:患者,男性,18岁,大学生,因左下肢肿胀、麻木一天就诊;就诊前,患者连续六十多小时玩网络游戏,长时间保持静坐不动状态,经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说出作为健康管理人员应为该案例中的大学生提供哪些健康服务,从而确定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具体任务。之后请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的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方法,画出对案例中大学生进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工作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学重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突显出来,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的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还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健康管理对象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在课堂内的直接内化吸收,强化了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2.4学知识,长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除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注重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掌握,手脑并用,提高了专业素养及沟通、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2]。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典型健康案例和岗位工作任务来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实现知识的内化,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作者:王艳霞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自2000年以来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面临一些困境。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兴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困境,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课程改革为例,讨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利弊。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1.1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心理健康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大学阶段面临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也不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是“一刀切”,不同心理成熟度和面临不同问题的学生都需要在课堂上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个专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

1.2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识记概念,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心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课堂上的集中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老师与同学讨论交流,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1.3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办法完全承担繁重的心理健康教学任务,不得不由辅导员等不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老师兼任,这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以上三个方面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兴起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启示。

2.翻转课堂的盛行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综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翻转课堂定义为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外观看,回到课堂上师生再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研讨式课堂和课外学习中得到较好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使用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心理老师师资薄弱的问题,网络学习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课时,节省师资。

3.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直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积极探索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结合学校的有效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尝试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校的翻转课堂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准备、课前学习和课堂设计和课后评价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3.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特征、需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网络课程。经过分析讨论,最终在尔雅通识课平台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社会心理学》、《心理、行为与文化》、《大学生心理学》等作为公共选修课,保证有着不同困惑和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3.2课前学习。课前学生在线观看所选课程,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完成在线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可在线与老师互动,就在线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讨论。

3.3课堂设计。城市学院每个班的课堂教学为8个课时,课堂分为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两个阶段,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在第一次课上就进行分组,并且制作小组学习记录表。A.答疑解惑:首先,授课老师根据专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小组任务或活动,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发展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根据课前所搜集的有共性和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B.互动交流:在解决了基础知识和教学盲点部分的问题后,老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师生一起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办法。

3.4课后评价。与传统课堂不同,翻转课堂的反馈评价过程是多元化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部分。城市学院心理健康课最终的考核包括网络课程自动打分和课堂考核两大部分,每部分均需要达到60分方为及格。课堂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表现情况和期末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期末考核以小组合作制作心理手抄报的形式完成。该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反思与展望

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一些困境,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来讲,要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的能力。从教师来讲,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提高网络运用的能力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转课堂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实效性差。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将信息化技术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育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普遍,互动沟通少,教学实效性差。由于采取3~4个合班制,班级人数较多,学时少,很多教师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知识讲授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时间少,课堂上基本是“一言堂”,活动体验少,师生互动也比较少,陷入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困境,以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因为班级人数多,教师组织课堂的压力较大,课后与学生的沟通比较少,学生的课后知识内化难实现,以致教学实效性差。2.学生方面。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且更倾向于网络学习沟通。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成绩普遍偏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觉得没有专业课重要,因此常常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参与互动较少,再加上当今学生是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群体,更倾向于网络学习的沟通与交流,但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薄弱与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存在矛盾。如何克服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当前高职学生的网络习惯,又能营造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和实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可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不再是独角戏演奏者,而是提供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而是知识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第二,坚持小组协作探究,活动体验交流的原则,通过心理活动体验感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而且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内化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合作、创新”的教与学理念;第三,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知道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结论。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课前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预习课本,而是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带着引导问题自主学习。即使课前学习存在问题,也能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使问题获得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安静”的听众与“孤独”的记录者,而是在讨论交流与分享中习得知识,在小组讨论与合作中迸发创新思维,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需求,以2016级机械工程学院10个班级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为例,具体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本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认知;课中阶段是学生通过教学课堂与老师交流,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课后阶段是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进行小组协作,完成课后练习,实现对知识的升华。1.课前阶段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师是翻转课堂的设计者,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是翻转课堂的执行者,学生登录网络平台,在“课程通知”模块查看任务安排,根据任务安排在“学习模块”选择相应的微视频和电子课件进行学习,在“课前测评”进行作业浏览及自我测试。学生也可在“课堂讨论”模块进行在线讨论和提问交流。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相关资料学习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下一步课中阶段的教学组织实施。“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阶段实施流程如表1。2.课中阶段以课堂教学平台为核心,答疑解惑,知识内化。学生通过课前阶段的学习对于知识点有了认知,接下来主要通过与教师及小组同学的交流以及进一步的活动体验,使知识得到内化。本阶段,教师是翻转课堂的主导者,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根据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并给予新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参与活动体验和行为训练,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并把体验感悟在“课堂讨论”模块,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看到学生完成的情况。这样教师不用再花时间讲解基础知识,对于重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心理活动进行加强练习。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多了,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课中阶段实施流程如表2所示。3.课后阶段:以课外实践平台为补充,知识升华。学生可以利用老师在翻转课堂中提供的“巩固练习、拓展知识”进行实践创新,在线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得到知识升华。考核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展开。本阶段中,教师是翻转课堂的辅助者,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及交流,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及组内和组间的协作交流,使知识得到升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后阶段实施流程如表3所示。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课程结束后,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老师访谈对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效进行调查,结论如下:第一,翻转课堂的认知度提高,88.5%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模式,86.2%的学生认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心理问题的调适及心理素质提升有帮助,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更受学生欢迎;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反思:第一,教学资源方面,希望获得更多、更便捷的优质资料;第二,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第三,翻转课堂的参与度方面,少数学生不参与活动体验,小组合作不够主动,探讨问题不够深入,在今后教学中将关注这些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提升等具有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教师的学科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也获得相应提升。该教学模式可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黄阳,刘见阳,印培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式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为教育界提供了富足的资源,更是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强、历史悠久、受用性大、效率高等,但是长期以往都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有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条件下,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媒体技术、博客、微博、QQ、微信、空间教学、微课堂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专门为教育开设的教育网络大范围普及,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外部学习环境。而在现有的信息化条件下,学校需要建设高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加强对教学应用软件的管理,心理健康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更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念,改革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式,使得心理健康课程具有时代性、吸引力、实效性。

与信息化教学条件相结合,心理健康教学设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有的课件内容偏重理论的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计算机的编辑,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大面积的展示,节省教师板书时间,提高效率,让心理健康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的课件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或者重点内容需要学生课外巩固,教师可以将内容到博客、微博、QQ、微信等计算机软件上面。或者有的课件教学可以有更多知识的链接以及更多内容的补充,教师可以利用空间教学与学生进行分享。课堂上精彩的环节、某一部分的知识点讲解也可制作成5-8分钟的微课堂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有更多学习空间与学习资源。

二、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在不同渠道下多方面提取的信息文本、图表、图像、图片、视频、影音、声音、动画等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这些单一的信息进行资源综合编辑,以其带给人们更强烈的音效和感官表达效果。根据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表现出具有多样性、互替性、综合性、视觉冲击性等特质。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表现为信息的提取来源任意事物的多种表述方式,又或者同一事物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可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互替性则表现为计算机系统对多媒体信息的相互交替更换,可以切换画面、播放时间、顺序以及信息录入与输出,各种信息之间的存在方式、出现方式都能相互替换、相互衔接;多媒体技术的综合性更是包包含容纳着不同类别的信息、不同形式的信息以及不同时段的信息等,更甚是能够将不同功能的设备如:电影、电视、录像、CD播放、投影仪、音响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共同操作完成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冲击性通过画面动态、音效特技、色彩搭配、图文并用等展现出生动、丰富、美妙的视觉感受,让人们体验到更自由、更享受、高品质的工作与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下,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应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第一,多媒体能更好的完善原有传统教学的方式,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学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学课堂更生动,更灵活。第二,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根据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特点、社会时事等因素结合各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通过理论课本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多媒体教学将各类单一的图片、文字、音效等信息综合一起,更直观的表达心理健康书面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性知识。第三,心理健康教学的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增加以及教学内容更广泛,学生可以在课堂原有的40分钟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不再仅仅是一堂课下来面对的总是枯燥的课本文字,多媒体教学有图有声有动画,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心理健康教学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补充、调整、修改,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学的知识面。

三、博客与微博

博客是指一种网络日志,通常是以人为主体,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有时间的新旧顺序来排列,有些博客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专注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或者是个人的想法、观点、游记等各种主题。微博即是微型博客,字数一般限制在140字,通常是发发感慨、谈谈心情、随时随想即时记录。博客比较出名的有新浪、腾讯、网易等。因为博客比起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有更多优势,更方便人们的使用,操作起来也更容易简单。博客作为个人网络日记,能够自由的表达,能够自由的发挥,不受局限、言论自由,并且是公开公众、共享的,读者与“博主”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进行评论、进行讨论,是学习交流的地方这也是博客人性的化的一面。

博客在现代生活中更是体现了它永远是共享与分享精神,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博客这样一个信息化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学。第一,从心理健康教学的成长来看,心理健康教学中利用个人博客将教师的个人教学课件、教学随笔、教学成果等展现出来,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巩固课堂讲解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或者学到课堂之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第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以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录,课外学生难以再和教师有更多的沟通交流,而教师在博客上除了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外,还可以课外小知识、心理健康链接、心理健康游戏、测试等有特色的新闻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博客上能够看到很多课外有趣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对心理健康教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第三,营造学生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在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的让学生感受“民主”和“自由”,学生才能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心理健康教学在运用到博客、微博辅助教学的同时,学生“民主”与“自由”的学习体现在可以选择心理健康某方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选择任何时段学习,选择任何地点在有网络条件下进行学习。对于心理健康教师博客、微博发表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由的提问、发表意见,做到课堂之外也能随时与教师互动交流。

四、QQ、微信等实时平台

作为一种信息软件,QQ和微信无疑成为了影响生活最大的系统之一。QQ、微信是中国目前用户使用率最高的两款聊天软件,其中学生群体对这两款网络软件是爱不释手,高校在职学生更是至少每人一个,利用QQ、微信可以快速的收到文件信息,不管人们在何时何地,在计算机、手机、互联网具备的条件下就可使用。QQ可以视频聊天、语音聊天、多人聊天、离线留言、发送QQ邮件、在线离线发送文件等多种通讯软件相连。随QQ聊天软件一同引申而出还有QQ空间、QQ游戏、QQ音乐等休闲娱乐类软件以及QQ、QQ旅游、QQ速递等生活购物类应用。微信可以语音、图片、文字和视频,同时可以将所听、所想、所感等内容分享给朋友圈,转发链接、图片、文字,随时随地了解回复朋友微信的最新动态,并且可以摇一摇,联系到附近同时摇晃手机的朋友,或者通过手机号、QQ号、微信号添加朋友,也可以扫微信二维码对企业、商品、活动等进行时时关注。

心理健康教学利用QQ、微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知识获取途径以及广泛的知识空间,保持随时能够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首先,提供给学生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学生一时理解不了,随时可以通过QQ、微信给心理健康教师留言、提问,不必特意找时间去找教师当面询问,省去了大量时间,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根据问题给予充分、清晰的回答,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实时互动,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班级群组,在群组里面只需一次信息,群组成员都会看见,可以相互在群组讨论,教师便可统一回复。最后,拉近师生距离,增加师生感情。QQ、微信可以拉近距离,营造相对平等的虚拟环境,展现出教师与学生生活的一面,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

五、空间教学

空间教学是一个网络虚拟的大学社会平台,它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一个远程教育,综合了网络通讯功能、个性化图书馆、远程办公、远程教学、网络视频等网络资源整合,给大家提供一个网络学习的虚拟校园。 其中典型的就是“世界大学城”(http:///)空间,它是一个比其它空间网站更为全面、更为个性化的空间教学、培训,是专门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的一个专业性强的学习平台。“世界大学城”空间以发表各类专业视频教程为主,建立趣味相投的朋友圈或者交流的论坛,空间专业讲解视频可以相互转载,相互交流学习。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用到空间教学,更是体现了心理健康教学的远程教学功能。第一,空间教学的专业性、全面性,给心理健康教学提供更多人性化空间。空间教学以教学为主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件制作学习视频,学生可以在任何有条件的情况下学习课堂知识。第二,空间教学汇集专家导师精心讲解,给心理健康课程提供更为宽广知识平台。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学习到其它不同专业领域内的各种教程,然后有选择性的运用到心理健康教学中,同时教师之间可通过个人设计的空间教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教学方式,在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中进行改善、补充知识信息。第三,空间教学的广泛性、共享性,给心理健康教学提供更为严谨的教学讲解。空间教学即便是其它专业、其它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空间教学学习到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内容。其它各类专业导师都可以在空间教学中看到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这就要求了心理健康教学教师在教学讲解中,对课件设计的严谨、专业、认真,秉着对每一位学习者负责的态度,精心、全面的准备心理健康教学资源。

六、微课

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载体,以教师在课堂内外讲解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某一方面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精彩教学环节为主,以学生10分钟为上限的注意集中力为研究对象,专业适用于教学的新型教育新模式。从学校教育而言,更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微课堂的设计有详细的分类和适用范围,如: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等,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可操作性的开发。

微课堂即是区别于教室课堂40分钟之外的一种微型视频教学课堂,它的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所占据的移动设备(笔记本、手机、U盘等)资源容量较少,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教学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微课堂的时间往往只有5-8分钟时间,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也就要求微课堂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而课堂的内容微小,人人都可以成为微课堂的研发者,微课堂视频的时间短,资源容量较少,内容具体,所以成果简化、可多样化(网上视频、手机播放、MP4播放等)传播形式。

微课堂是专门为教学设计的一款新型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更是起到了辅作用,完善了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单一模式。微课堂是根据分析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专门针对学生群体所设计的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学运用微课堂,可以有效的突出教学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知识点的把握更准确。心理健康微课堂内容微小,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微课堂的编者。心理健康微课堂的视频时间短,资源容量较少,内容具体,成果简化,便于多样化传播。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编制的微课堂视频,可以网上视频观看、可以下载在手机、MP4中观看,存储于U盘、硬盘容量小,一段心理健康教学微课堂视频占据的磁盘空间小,便于心理健康教学精彩微课堂视频的携带、传送、传播。

参考文献:

[1]曹光明.信息化条件下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9(6).

[2]彭燕.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教学[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01).

[3]林众、冯瑞琴.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基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7).

[4]王洪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5]刘晓.从”传统教学”到”空间教学”:回归教育原点的自然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注:

本文为2014年度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救助的社会协同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4B12。

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第5篇

1.1门诊科普课程设计的基本范围

根据门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大课堂课程设计。门诊患者就医通常有陪伴。70%的患者在诊区候诊2小时左右。我院就诊患者中外地患者占60%以上,且农村患者的健康知识缺乏较城市患者严重,二次就诊的患者健康需求较少,因此,门诊科普课程设计应把握基本方向,提高就诊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①结合就诊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授课内容,内容多为季节性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科普知识、自我保健、疾病预防、专题讲座和健康指导。如乳腺的自我保健、高血压的健康指导、流感的防控、骨质增生与酸性体质、小儿发热的处理以及家庭急救常识等。教育内容侧重普遍性,简明扼要、通俗易懂。②授课的时间:根据门诊患者和家属流动性大的现状,选择在午间患者等候时间进行集中教育,教育形式包括医务人员讲解、急救演示、伤口处理、PICC自我维护操作,并邀请患者及家属进行现场演练。每次时间在30分钟左右。③在世界艾滋病日、糖尿病日、无烟日等与医疗相关的日期配合医院整体安排进行相关主题科普宣传。

1.2门诊健康大课堂管理方法

医院首先由护理部、门诊部及科护士长组成活动的领导小组,具体由各门诊护士长负责,明确小组及各成员的职责。要求根据医院门诊分布特点每周开展一次健康科普大课堂活动,根据门诊科普教育课程的基本方向制定年授课计划和月计划,于月末将下个月的计划张贴在门诊各宣传栏内并在医院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同时护理部建立健康大课堂活动登记、统计制度,并制定和发放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1.3授课护士培训

以往门诊的健康教育方式是以护士被动地接待咨询为主,表现的形式是分散的个别指导,患者问则答,每名护士每天要回答患者上百个问题,且多数问题是重复的,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让患者去问其他护士或找医生,门诊部每月接到患者投诉1~2例。针对上述情况护理部要求每名护士参加大讲堂授课,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分散指导为有针对性地集中指导,并对授课护士进行健康授课的基本功训练,包括理论和技能培训。理论培训包括:疾病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理论、授课技巧、患者就诊流程等;技能培训包括伤口处理、管路固定、急救技能等。课前进行试讲并集体备课,收集制作的PPT课件和要发放的健康大课堂相关宣传资料并存档。此外门诊护士除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护士培训和考核外,护理部为门诊护士举办一期基础生命支持课程(BasicLifeSupport,BLS),18名护士参加。

1.4保障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可持续性

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和患者需求不断改进活动质量。活动结束后由活动小组成员发放测试问卷评价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按分工职责参加每次的健康大课堂工作,并于课后对护士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和交流各门诊健康大课堂工作开展情况。

2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效果

2.1护士熟练掌握了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科普授课能力

医院门诊护士72人,平均年龄38岁。门诊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1%,比全院平均水平低13%;主管护师及以上占89%,比全院平均水平高55%。门诊护士工作经验丰富,但多数护士身体状况欠佳,且缺乏进取心。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后门诊护士工作职责和管理内容有了改变。咨询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众多患者共性咨询的问题得到归纳,科普的知识宣传或宣教得到较为广泛的落实,同时护士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能熟练掌握护理技能,多次成功抢救候诊患者,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好评;护士在授课的同时得到锻炼,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门诊护士中营造出比知识、比技能、比服务、比奉献的氛围。2014年门诊护士对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

2.2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疾病防治意识及患者满意率,门诊就诊秩序得到了改善

患者及家属的候诊时间得到合理的利用,有效改善了门诊候诊秩序,同时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防治意识。2008-2012年和2014年共发放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2199份,每年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2009年和2010年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与2008年相比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2012年和2014年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与2008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患者对门诊护士的投诉仅1例。说明随着门诊健康大课堂的不断深入开展,门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

3体会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坚持在门诊开展健康科普大课堂难度大,对护理管理要求高。医院门诊诊区涉及多个科室,护士平均年龄38岁,高年资护士比例大,大专学历偏多;但门诊护士大多数是从事病房工作多年,工作经验较丰富,由于上夜班困难或身体状况欠佳等诸多因素被调入门诊。门诊的护士工作内容简单,分诊、维持秩序是主体工作,久而久之失去了进取心。因此,门诊健康科普活动是机遇更是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方法极其重要。整合资源,科室病房与门诊是个整体,本科生护士发挥知识创新优势,年资高的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护士发挥他们善于沟通的长处,制作课件,集体备课。让护士体会到健康科普要通俗易懂、让患者感兴趣、授课时间短、需要学习者参与,它不仅包括了知识和技能,还要授课者结合患者的感受讲解或穿插小故事情节。因此,采取集体备课,诱导式授课方法,将主要的健康行为尽可能流程化,将知识点变为容易上口的短句,采用反示教方式,如心肺复苏的操作课,护士指导家属或患者进行模拟人的操作,又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形象化,使用挂图和食物模型橱窗展进行授课,门诊科普健康大讲堂生动,让门诊候诊患者愉快且有收获地度过等候就医的时间,是护理管理的有效探索与实践。

(1)近年来医院不断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门诊护士更加珍惜目前的工作岗位,自愿利用午休时间开展门诊健康大课堂活动,积极配合医院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部充分调动这部分护士工作积极性,创造一系列方便条件,积极发挥护士在疾病健康指导方面的作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在门诊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拓展。在医院门诊开展健康大课堂活动推动门诊的优质护理服务,2014年患者对门诊大课堂的授课内容、方式等的满意率为96.4%。这项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门诊候诊秩序的管理,患者或家属个别咨询量减少。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加,发挥了护士在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中的促进和先导作用,也是密切医患关系、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保健知识和技能,使患者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对防止疾病发生或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