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1篇

1、建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责任到室、到人,分工明确

3、狠抓健康知识教育

确保每周三晨会上健康教育课,开课率为100%,做到有课本、有教师、有计划、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等第。这是传授健康知识的基础阵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做到在欢快的、激进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理解并掌握知识,从而建立健康的理念。

另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健康知识讲座,选择一些常用的、有难度的卫生知识,进一步强化传授,或根据季节性的变化,有目的地进行季节病的预防宣传,如流感、腮腺炎、肠炎等。

4、加强健康教育课管理

①教材和教具:教材做到1体现“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八项内容,2教育内容(文字、插图)无概念错误,3课文深度和文字质量符合教学规律(3项)。配备好教具,包括挂图、模型、幻灯片及其它类型的健康教育用具。

②教学计划:每个年级都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做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计划一致。

③教案:包括课时、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小结等8项主要内容;教案书写力求做到无概念错误、整洁、简练等3项主要内容。

④师资培训:保证授课教师平均每人每学年接受120小时以上的培训。培训的形式有:培训班、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教学活动、观摩课等。

⑤授课质量:要求授课教师做到概念清楚、启发式教学、语言生动、理论联系实际、板书工整等5项。

⑥开展健康教育公开课教学,共有5位老师上了公开课。并进行了公开课的评课活动。

5、硬件实施到位:采光照明与黑板、课桌椅、饮水与洗漱设施、厕所设施、教学用房与宿舍等均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添置、改善。

6、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

知识教育是基础,让学生建立健康的卫生行为是关键,平时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时常督促学生行使卫生的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早晚刷牙、饭口漱口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卫生行为以及一些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如:身高的测量、体重的测量、脉搏的测量、体温的测量、做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正确的读写坐姿、剪指甲等,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强化,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及技能。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2篇

1 引言

本课题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依据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华桥外院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华桥体育教学为实施平台,结合华桥外院教学环境与资源。确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方案,将体育教学俱乐部体系化,科学化,具体化,合理化的进行设置,对改革方案进行实施,来检验改革方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在满足大学生四年体育锻炼不断线,增进身心健康的同时,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新理念,培育俱乐部模式下的校园体育文化。

2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构想

2.1实行 “混合――分层――三自主”选课制

“混合”是在一个俱乐部内部,不分年级、性别、专业,全体成员是一个整体;而“分层”在所有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成员中,先对成员的基本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育技能基础掌握了解,再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基础层”和“提高层”;“三自主”是学生自主选择时间、项目、教师。

2.2建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

健全严谨、科学的师生考核制度,制定俱乐部管理细则,体现课内外体育活动以学生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机制。

2.3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

建立课内外体育活动宗旨、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相统一,课外是课内体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

2.4确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体质与健康、能力与素质三个部分,知识包括健康基础知识,技能是专项技能;体质是力量、耐力等,健康是身心、道德、社会健康;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是意志品质、体育道德。

2.5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设计与策略

俱乐部活动设计分为三大模块,知识与技能模块、体质与健康模块、能力与素质模块,三个模块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体现,紧密相连有机结合。把俱乐部活动过程分为课前设计与策略、课中设计与策略、课后设计与策略三个阶段,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2.6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质量评价标准

从学生身心健康、品德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技能教育、社会适应多维观评价,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3 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具体措施

3.1 以评价目标位为指挥棒,确立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改革,评价施行“一主、二多元”的评价标准

俱乐部评价执行一“主线” 二“多元”, 一“主线”即身体健康评价主线;二“多元”是在身体健康基础上对品德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技能教育、社会适应多维观评价,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学生身体健康评价,实现多元评价目标,完成全面人才培养目标评价。

3.2设计多种锻炼形式,创造多种锻炼环境

课上俱乐部,课下社团,校级比赛、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单项俱乐部比赛、院系内部比赛、早操、阳光体育活动等,形成科学性、层次性、连续性的多种锻炼形式与环境,供广大学生参与选择。建立体质健康中心、体育与健康咨询中心、建立俱乐部健康档案,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3.3拓宽活动内容、时间、空间

增加活动项目及内容,供全国各地不同学生的需求选择,学生热爱兴趣高的项目增加开课容量,满足更多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设计季节课,各个俱乐部与冬季滑雪、滑冰相结合,形成分明的季节课。学校的场馆不对外开放,全部的场馆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除课上俱乐部活动时间外)全部免费对学生开放,从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足够的自我锻炼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3.4施行体育教学俱乐部“三级管理”

使教师和学生明确俱乐部活动目标和进程的质量标准,在活动中自觉完成俱乐部的要求。让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形成良好的俱乐部活动氛围,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4 华桥外院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创新与特色

4.1创新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知识与技能、体质与健康、能力与素质”三部式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多元评价标准,建立课内外体育活动宗旨、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评价相统一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4.2特色

四年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设计不断线,突出体现俱乐部课内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特色。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校园 环境 促进 建设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是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呢?笔者结合所在学院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全各种制度

(一)提高认识。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首先是要提高认识,把全院上下的思想统一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上来,充分认识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打造健康校园环境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做法: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标语、召开动员会等形式,充分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二是加强学习,培养学院每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样才能促进建康校园建设。

(二)加强领导。为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还应成立打造健康校园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制订工作计划、健全规章制度、检查实施情况等各项工作,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应逐步建立起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共同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

(三)经费保障。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肯定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学院可以专门设立打造健康校园环境的专项资金,将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公用经费统筹安排,确保专款专用。

(四)建全制度。学院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健立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的有关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医务室工作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为积极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学院师生的人身安全,还应建立建全应急机制,建立建全应急工作预案,如学院传染病预防方案、群体性中毒事件预案、意外伤亡事件应急预案等。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育人环境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还应改善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学院整体基础设施陈旧,教学硬件环境差,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为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当务之际,是学院要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另外还应该添置和改善校园文化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布局,增加景点,如增加名人雕塑,名人警句等,积极营造人文校园,让老师和学生感觉一花一木能说话,一景一地能传情,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因此,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教育方法,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有健康的体魄。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学院可邀请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作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每年可安排教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普查,切实做到温暖教师的心,健康教师的身。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可选一个时间作为教职工固定的活动时间,开展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象棋等活动。针对教师的职业病,可在课外活动时,由值周教师督促教师做广播操、颈椎操、肩周操等。

四、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信箱等的基础上,建好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早日走出心理误区。

(二)加强法制道德教育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加强学院的法制教育工作。采取生动、直观的宣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教育学生自觉抵制、拒绝,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认真开展法制教育,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法制教材、有专门老师上课,使学院法制教育工作形成系统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形成健康、奋发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行“多帮一”、“优帮差”等多种方法,使“品德、行为不良”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努力降低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三)拓宽教育教学渠道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还可以利用学院网站、橱窗、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活动,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五、预防为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健康服务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要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院每个角落进行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院围墙、电路的布置等。结合社会实践及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救助能力。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健康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1SKO08)》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健康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学校体卫艺国防教育网,2010-1-5 19:28:02

[2]汪满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校园;《科技信息》[J]. 2007.14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4篇

一、背景

我市于年开始对慢病进行监测,2006年被确定为部级死因监测县及省级肿瘤监测县,同年承担并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任务。年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87542份,管理高血压病人14680人,管理糖尿病人2625人,在5个镇(街区)、19个村建立了防治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建立健全了防治工作制度,落实了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初步开展了干预性研究探讨。

二、目标任务

建立有利于主要慢病防治的社会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慢病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居民防治慢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整体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三、工作内容

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网络版管理软件进行统一录入,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依据居民健康档案,为慢病病人建立档案,定期开展随访,实行规范化管理。掌握我市不同人群慢病的患病率及变化趋势。积极开展慢病防治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家庭“五进”活动,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落到实处。

四、工作步骤

(一)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建立管理档案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行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

(三)到年底,我市人群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35%以上,新发病人管理率达到50%以上;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30%以上,新发病人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四)慢病知识知晓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全市社区的示范点要定期设置、更换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预防宣传教育。

2、市疾控中心、镇(街区)卫生院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发放慢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3、学校要为学生开设慢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4、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要定期开展大型专题宣传活动,加大对慢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和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其他有关部门、单位也要在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期间,组织人员宣传健康知识。新闻媒体要制作关于慢病的专题片进行播放,充分发挥传媒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5、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要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

(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五、监测工作

(一)死因监测

开展居民死因统计工作,按要求进行入户调查,规范填写《居民死亡证明(推断)书》,并录入死因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完成居民死亡原因年度统计分析,分析我市监测人群的疾病模式,查找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肿瘤监测

建立常住人口新发肿瘤病例常规报告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接诊的恶性肿瘤病例,必须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市疾控中心。按要求填写好《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按时上报。

(三)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每年完成1次慢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压、糖尿病)监测调查。每三年完成一次辖区全人群抽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利用。

六、社区慢病诊断

在开展社区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病的基本情况,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打下基础。

(一)内容。本社区主要慢病的现患和发病情况、人口学特征及发展趋势、主要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疾病防治环境支持系统现状、已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及人群防治主要慢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等。

(二)方法。对本社区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对15岁以上人群进行慢病入户调查;进行现有的政策、机构、资源及其作用的科学研究;社区诊断资料的管理,包括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程序,资料的管理、分析、评价和动态观察,疾病和死亡情况登记;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七、开展“五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进社区:在社区内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栏内容每季度进行更新;在社区主要街道粉刷两条以上的慢病宣传标语,利用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日等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咨询,向居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开展控盐、控油活动。

(二)进学校: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板报等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为学校师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争创无烟办公室、无烟学校、健康食堂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理念,当好父母的监督员。

(三)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制作防治知识宣传栏;主要工作场所张贴控烟宣传画,开展争创无烟办公场所;为工作人员举办健康讲座;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干预。

(四)进公共场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张贴宣传画,张贴控烟宣传画;在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定期播放防治知识。开展争创无烟公共场所活动。

(五)进家庭: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户均一册、人手一份;健康生活理念和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开展家庭血压自测和动态记录活动;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30%、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50%以上;开展创建健康家庭活动。

八、社区综合干预

社区综合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内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多方位服务,以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干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的防治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治主要慢病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建立和推行门诊15岁以上病人首诊治疗制度。

干预原则:采取以社区为基础,全人群为对象的干预;全社区干预,与社区内不同场所、地点干预相结合;强调全人群参与,重视高危人群;采用多种类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干预措施:全人群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相结合。

九、阶段目标

(一)年

在我市部分镇(街区)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筛查社区内慢病发病的现状,对现患病人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调查。为试点社区人群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汇总慢病发病情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进行初步管理,建立管理卡片,实行电子档案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管理、培训大会,对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人安排随访,并录入电子管理档案。加大对社区居民、学校(幼儿园)、工厂和其它一些公共场所宣传防治知识,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宣传栏等形式,使人们初步了解防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

(二)年

完成示范点社区的诊断工作,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完善防治规划,将筛选出的社区高发病种作为防治重点。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开展社区高发病人调查,为社区高发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工作,逐步提高社区高发病人的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对社区高发病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膳食、减重、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干预活动。社区防治工作启动后,每3个月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三)年

社区内高发慢病病人的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高血压管理率达30%;糖尿病管理率达50%以上。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对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主要慢病的防治。

十、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领导机构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计生、财政、卫生、科技、广电、教育、体育、妇联、老龄、公安、民政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全市慢病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审定慢病综合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防治经费,协调搞好全市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各镇(街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来负责辖区的慢病防治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要协调卫生系统内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

(二)职责分工

1、镇(街区)。成立慢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协调辖区内的防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好病人的监测和管理,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各村常住人口的监测及防治工作,做好防治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工作。

2、市委宣传部。参与研究制定全市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的原则,牵头部署、协调有关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

3、市发改局。根据上级有关预防和控制方针、政策和总体要求,会同卫生等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全市防治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对防治、科研机构所需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基本建设计划。会同科技部门将调查监测研究项目列入全市每年的科研计划优先支持项目。

4、市财政局。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负责安排应由市级财政承担的防治专项经费,为上级安排的防治项目提供配套经费,并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效益评估工作。会同市发改、卫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

5、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科技、财政、计生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市慢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配合、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有关慢病防治的规范性文件;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全市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负责组织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加强技术指导。负责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其他各类从事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及管理人员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实现防治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家庭的“五进”目标。承担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团体开展预防活动的协调联络任务,组织防治工作信息的交流,提供技术服务。负责防治合作项目管理,提高防治水平。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中医药防治的研究。保证病人管理的连续性、规范性。负责做好防治知识“五进”活动中“进重点场所”的组织实施工作。

6、市科技局。负责把重点调查监测、预防控制研究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并将该计划作为每年的优先支持项目,加强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会同市卫生、发改、计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防治规划。为防治工作提供科普宣传和有关的技术服务。

7、市广电中心。将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宣传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报道有关防治工作的情况。电台、电视台将防治内容列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计划,逐步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高宣传质量。报刊将预防和控制知识列入组稿计划,定期刊载。加强各种公共场所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积极进行控烟。加强对人群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组织各文艺团体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8、市教育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慢病防治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落实教学课时,开展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实现慢病防治知识“进学校”目标。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健康观念。在学校新生入学体检时,向每位新生发放防治知识宣传单。

9、市公安局。公安部门在做好死亡登记的同时,每年3月份前向卫生部门提供上年全市分年龄组人口数及上年度登记死亡信息。每季度一次与卫生部门核对死亡登记人员名单,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10、市民政局。在居民死亡火化时必须凭公安机关、经批准的医疗机构或所在村(居)委会盖章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或《法医鉴定通知单》办理火化手续,并于每月的6日前向卫生部门提供上月居民死亡火化登记情况。每月一次与卫生部门核对死亡人员登记名单,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健康教育 课程变革

[作者简介]陆秋(1979— ),女,广西荔浦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卢锦珍(197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和教育学原理;高钺(1975— ),男,辽宁阜新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44—02

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挑战

21世纪以来,健康、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考虑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及体育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2003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关于培养目标部分明确提到,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然而,学者许健美等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仅有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体育保健康复和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还是以运动技术为主,与健康生活、体育运动相关的健康教育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极少,学校在健康教育课程上投入的资源有限,重视程度不够。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和体育师范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并未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以下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体专”)为例,说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开设的门类。我国学校体育课是借鉴日本模式改革而来的,学者林陶通过研究日本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后指出,日本开设了卫生学、学校保健等学科,形成了集健康、保健、康复、营养、精神等于一体的保健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借鉴日本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可以把与卫生习惯、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这类课程称为健康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广西体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参照《课程方案》设置,1996~1999年开设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三门健康教育课程,1999~2010年增设了“体育康复”“健康教育学”“推拿按摩”“身体素质锻炼方法”“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运动安全防护与急救”“游泳与救护”“亚健康”课程。目前,课程达到十门左右,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开设的课程门类呈现不断丰富、多元化的趋势,整体发展与国家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基本相适应。

2.课程开设的时数。体育教育专业在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门类方面,积极适应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但除“体育保健学”课从28学时增加到32学时外,近十年来以上列举的课程开课时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2004年前开设的“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两门主干课程学时数总和最高时曾达136学时,从2006年开始此两门课程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逐步从80学时减到64学时。“健康教育学”是典型例子,1998~2004年是24学时,2006~2010年被削减至8学时,其学时削减的结果是令人感觉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

3.课程教学的方式。目前,广西体专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门类较丰富,但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并没有依据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要求开展有效的沟通,未能形成协调统一整体,导致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在知识点及学习掌握程度方面出现重复。此外,各技术课任课教师只是从运动项目的特点出发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没有摆脱“技术中心”的教学模式,未能结合项目技术教学特点开展健康的理念与知识教学活动,使师范生缺乏将健康知识融入体育技术教学的直观感受,造成学生在“健康教育学”课学习涉及此类知识时理解难度增加,无法深刻理解体育课改的精髓,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1.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一是围绕“健康第一”思想,贯彻学校体育课改精神。学校体育课提出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术和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两手都要硬”的改革理念,作为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必然要在课程设置上贯彻课改精神,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体育教师后备力量。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身体健康的机理、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实践学生体育技术和健康同时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符合岗位工作要求,因此设置与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改善等身体运动以外的凸显健康教育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二是科目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应与时俱进。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者,其知识与能力素质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科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科交叉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以引领师范生了解和掌握具备时代特点的健康理念与知识。三是推行主辅修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的局面。推行主(必修)辅修课程制,可以在全体师范生掌握的基本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达到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特点,参加不同的健康教育辅修(选修)课程,拓宽体育教育培训口径,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四是重视培养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的教学过程。其实践能力有自身的知识要求、操作经验和实践方法,也需要有计划、有内容、有知识、有课程、有实习,真正培养师范生的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在构建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健康教育学”,除在各科目增加实践环节外,还可以联合“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及各运动项目技术课,为师范生提供实践的学习环节,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帮助师范生学以致用。

2.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议。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重视健康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尽管开设了几门健康教育课程,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融为一体。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健康教育课程模块,结合当前教育实际,将体育教育专业(三年制)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作大致的规划:第一学期开设必修课2门,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64学时)“游泳与救护”(32学时),主要是有关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二学期设置必修课3门,即“体育保健学”(48学时)“身体素质锻炼方法”(16学时)“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16学时),选修课4门,即“推按按摩”(16学时)“推拿与按摩”(32学时)“运动营养与恢复”(16学时)“亚健康”(16课时)。这阶段是师范生在掌握了人体承受运动负荷相关规律的科学知识后,深入学习与普通人群日常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跨学科的健康课程,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第三学期将“健康教育学”(24学时)“性健康教育”(16学时)设为必修课,“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16学时)“锻炼心理学”(16学时)“心理健康与咨询”(16学时)设为选修课。这阶段基于学习各类健康知识后,通过“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将健康知识贯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并结合“教育学”课的实践教学部分,以感官体验引导师范生理解在学校体育,在体育技术教学中落实、体现健康理念的方式和手段。第四学期主要是联合“学校体育学”课试讲试教环节,让师范生在自己创设的真实情景中实践学校体育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3.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完善。第一,增设相关课程。尽管从1999年开始广西体专体育教育专业增设了部分健康教育课程科目,但仍有部分重要科目被遗漏,应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增设。首先,应在健康教育课程中增设“心理健康与咨询”“锻炼心理学”2门选修课,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忽视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知识的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三维健康观。其次,应设立“性健康教育”课,帮助师范生正确认识两性科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引导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青少年学生树立健康的性意识和性心理。最后,应将体育与医学结合的“运动营养与恢复”课纳入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师范生系统了解合理的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有机结合对于人体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针对大众群体的日常社会体育活动进行实用指导。

第二,整合原有相关课程。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除增设科目外,还要对已经开设的课程有机整合,使课程相互支持、互为补充。首先,将“健康教育学”课与其他健康教育课有重复的知识点略讲或删除。当前不同版本的《健康教育学》教材包含健康、健康行为与保健生长发育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已包含在其他健康教育课程中,所以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师范生结合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其他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知识作为师范生理解课程知识点的支持,帮助师范生建立健康知识综合运用与体育技术教学相结合的理性认识,统一协调整个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其次,除增设部分科目外,可将一些学科知识有重叠、会产生重复教学情况的相关课程重新整合,以减轻师范生学习负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如“体育保健学”包含“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与技能的章节,与“运动安全防护与急救”课存在学科知识重叠的现象,建议这两门课程合并,只开设“体育保健学”,并将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形成统一整体,避免重复和浪费,把省下的课时用于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

第三,变革课程教学方式。缺少实践机会是当前师范生学习健康课程存在的最大不足,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是构建健康教育课程的焦点之一。首先,可在“体育保健学”“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身体素质锻炼方法”等课程中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课时,帮助师范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在部分普修性质的技术类课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增加健康教育环节,帮助师范生形成健康知识融入体育技术课堂教学的直观感受。如田径课上,学生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中长跑活动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联系“重力性休克”运动生理原理,即跑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或坐着不动,为师范生建立模仿、学习的榜样,指引他们初步建立技术知识与对应健康知识相联系的感性认识。最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让师范生在入职前了解、掌握健康各方面的知识,还要使其懂得把健康知识在体育课上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授给教育对象。可将“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课试讲试教环节结合,利用实践机会引导师范生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综合各类健康知识,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贯彻健康观。

世界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都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以开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效应,促进人才培养。我国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吹响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号角,要利用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契机,深入探索适应改革形势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林陶,张美江,赵丽萍.中日体育教师专业化课程标准比较[J].体育学刊,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