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1篇

1、建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责任到室、到人,分工明确

3、狠抓健康知识教育

确保每周三晨会上健康教育课,开课率为100%,做到有课本、有教师、有计划、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等第。这是传授健康知识的基础阵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做到在欢快的、激进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理解并掌握知识,从而建立健康的理念。

另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健康知识讲座,选择一些常用的、有难度的卫生知识,进一步强化传授,或根据季节性的变化,有目的地进行季节病的预防宣传,如流感、腮腺炎、肠炎等。

4、加强健康教育课管理

①教材和教具:教材做到1体现“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八项内容,2教育内容(文字、插图)无概念错误,3课文深度和文字质量符合教学规律(3项)。配备好教具,包括挂图、模型、幻灯片及其它类型的健康教育用具。

②教学计划:每个年级都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做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计划一致。

③教案:包括课时、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小结等8项主要内容;教案书写力求做到无概念错误、整洁、简练等3项主要内容。

④师资培训:保证授课教师平均每人每学年接受120小时以上的培训。培训的形式有:培训班、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教学活动、观摩课等。

⑤授课质量:要求授课教师做到概念清楚、启发式教学、语言生动、理论联系实际、板书工整等5项。

⑥开展健康教育公开课教学,共有5位老师上了公开课。并进行了公开课的评课活动。

5、硬件实施到位:采光照明与黑板、课桌椅、饮水与洗漱设施、厕所设施、教学用房与宿舍等均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添置、改善。

6、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

知识教育是基础,让学生建立健康的卫生行为是关键,平时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时常督促学生行使卫生的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早晚刷牙、饭口漱口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卫生行为以及一些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如:身高的测量、体重的测量、脉搏的测量、体温的测量、做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正确的读写坐姿、剪指甲等,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强化,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及技能。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2篇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是全民族健康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我校致力于改善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学校卫生健康工作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人人健康”的行动促进目标。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以干预和控制影响小学生健康的不利因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重点,努力促进学校环境健康、人群健康康、提高学校卫生与健康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促进发展的环境,实现华泰小学全体师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实施原则

1.组织重视、统一领导。建立校级领导为组长的行动班子,明确分工,层层落实。

2.重视校内外结合进行教育。以校内教育为主,和卫生疾控部门、卫生监督所、社区、家庭等加强联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教育作用,促进理论教育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严格遵循教育规律。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增强教育的科学性、趣味性,多种教育方式齐下,力争取得优秀的教育成果。

二、实施范围

华泰小学全体师生

三、工作目标

1.开始争创健康促进学校的准备工作,成立争创领导小组,确定各部门工作职责。同时争创健健康校园学校,为健康促进学校打下基础。

2.学校围绕工作指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卫生防疫、体育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校园活动,显著提高学校健康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

四、主要任务及承担部门

1.学校健康环境建设

承担部门:总务处

学校活动场地符合健康教育要求;体育场地器材、教学场所(教室、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生活设施(集体食堂、生活饮用水、厕所)、卫生保健(设施与设备)配备达到健康促进学校要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提供健康饮食

承担部门:总务处

学校食堂提供健康饮食,学校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校食堂实施“五常法”管理。重视学生营养餐,切实保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营养。严格保证食堂卫生,杜绝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3.学校开展健康知识活动

承担部门:教导处、少先队

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和技能,普及健康教育。发放《小学生健康生活指南》,开展爱眼护眼、保护牙齿、禁烟、禁毒教育,高年级还要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积极提倡用眼卫生,让学生近视新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消除有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

4.学校开展健康运动

承担部门:体育组

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积极开展阳光活动。面向全体师生,积极推进健身活动。

5.培育健康心理

承担部门:心理辅导组

重视学生心理卫生。学校加强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议,设立心理咨询室,有兼职教师定时辅导、定时组织心理讲座和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对特殊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6.建立健康保障任务

承担部门:体育组、教导处、保健室

加强对校园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制订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处置。将自救互救技能列入教师全员培训项目,在教师中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在学生中全面开展自救互救及避险逃生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健康体检和计划免疫接种。按照卫生部、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建立在校生每年一次常规体检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做好计划免疫接种、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五、组织实施

1.实施时间:

2.组织机构:

组长:张惠杰

副组长:张松飞、柳耀亮

组员:林明、陆婴、沈启敏、徐惠惠、吴昊、朱有财、张晓、各班主任、相关学科教师

3.具体实施活动及相关责任部门:

(1)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教导处、各班主任)

每学期二次对全体师生进行健康卫生知识讲座。

每学年一次对学生进行健康卫生知识测试。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校园 环境 促进 建设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是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呢?笔者结合所在学院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全各种制度

(一)提高认识。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首先是要提高认识,把全院上下的思想统一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上来,充分认识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打造健康校园环境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做法: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标语、召开动员会等形式,充分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二是加强学习,培养学院每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样才能促进建康校园建设。

(二)加强领导。为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还应成立打造健康校园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制订工作计划、健全规章制度、检查实施情况等各项工作,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应逐步建立起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共同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

(三)经费保障。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肯定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学院可以专门设立打造健康校园环境的专项资金,将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公用经费统筹安排,确保专款专用。

(四)建全制度。学院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健立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的有关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医务室工作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为积极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学院师生的人身安全,还应建立建全应急机制,建立建全应急工作预案,如学院传染病预防方案、群体性中毒事件预案、意外伤亡事件应急预案等。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育人环境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还应改善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学院整体基础设施陈旧,教学硬件环境差,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为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当务之际,是学院要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另外还应该添置和改善校园文化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布局,增加景点,如增加名人雕塑,名人警句等,积极营造人文校园,让老师和学生感觉一花一木能说话,一景一地能传情,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因此,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教育方法,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有健康的体魄。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学院可邀请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作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每年可安排教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普查,切实做到温暖教师的心,健康教师的身。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可选一个时间作为教职工固定的活动时间,开展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象棋等活动。针对教师的职业病,可在课外活动时,由值周教师督促教师做广播操、颈椎操、肩周操等。

四、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信箱等的基础上,建好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早日走出心理误区。

(二)加强法制道德教育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加强学院的法制教育工作。采取生动、直观的宣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教育学生自觉抵制、拒绝,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认真开展法制教育,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法制教材、有专门老师上课,使学院法制教育工作形成系统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形成健康、奋发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行“多帮一”、“优帮差”等多种方法,使“品德、行为不良”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努力降低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三)拓宽教育教学渠道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还可以利用学院网站、橱窗、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活动,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五、预防为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健康服务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要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院每个角落进行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院围墙、电路的布置等。结合社会实践及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救助能力。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健康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1SKO08)》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健康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学校体卫艺国防教育网,2010-1-5 19:28:02

[2]汪满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校园;《科技信息》[J]. 2007.14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4篇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等剖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措施:要依托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团队,建立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赢;以教师教育为核心,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形成完善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不同方向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建设新农村背景下渭南市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研究(16SKYB04)

为了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等科教兴国战略所提出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导向,不断加强校地合作、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近30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个别指标目前仍然没有止跌回升的迹象,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的下降尤为明显。高等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体育师资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基石,为顺应国家体育发展战略需求,提升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更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1]。归纳调查结果,发现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1新课改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更加全面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主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能力和思想品质的要求更高[2]。

1.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脱离

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是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二是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实际。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存在脱离中小学新课改实际的情况。如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大约只占总课程学时的40%,这样的设置方案是远远达不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人才素质。

1.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学”不重“教”

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都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是作为被评价者,来表现或展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很少接触到“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而“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新课改对评价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加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这种能力。另外,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短、经费不足、管理松散,很难使学生在最后一个系统教育环节中提升教师教育技能和能力。

1.4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交流较为缺乏,既缺乏共谋发展之思路,更缺乏联合提高教育质量之大计。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仅讨论高等教育,大都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同类院校的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等,很少有考虑人才的输出目标及培养的准确定位问题。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取舍上,自然也就难以依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而设置和规划。同理,小学教育也仅讨论小学体育教育,初中、高中体育教育的研究也是如此,很少关注到相邻阶段或整个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问题[3]。不同教育阶段的独立王国相互独立,使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2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构建

2.1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为:具有扎实全面的综合学科理论基础,比较全面的学科操作与术科技能,较高的竞技运动技能与创新组织能力;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证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创新创业能力。

2.2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学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科综合理论是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科,而各个学科的操作技能又是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体现。本项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综合性学科理论基础和各个学科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包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大学英语、教育学和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达到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扎实、学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奠定基础。

(2)术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性术科理论基础和术科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包含篮球、田径、体操、武术和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不同课程知识体系的融合,达到基础术科理论知识扎实、术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培养目标。进行多学科、多模式的综合教学方法。集中强化、重点培养,同时进行推广实施,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4]。

(3)竞技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能力和竞技比赛创新能力,以篮球、田径、体操、武术等课程为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内容。通过专项竞技能力的提升、不同竞技能力的迁移、竞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达到培养目标。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包括以上课程体系要求的基本专项竞技能力、综合竞技水平能力的集中强化、竞技创新意识培养和能力训练等方案完成。

(4)协同教育创新理论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协同创新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就业率。协同创新说课理论与实证改革,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以中学体育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为出发点,以体育说课为突破口,结合体育课的备课、上课和评课等教学环节,不但要明白体育课“怎么上”和“上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上?”在此基础上,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为主体等作为指导,研究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和教材教法,分析学情和预设效果,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时间安排、教材分配、教学组织等),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基本技术为依据,丰富体育说课理论,完善体育教学体系,驾驭教学环节。

(5)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以社会体育常见运动项目为参考,重点进行体质与健康评估、运动营养干预、运动风险防范等学科理论培训和指导,篮球、田径、武术、健身操等常见技能课程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创新与创业能力,尤其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和健身科学诊断的能力。依托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人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健身相关专业的社会人员等,建立和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科学健身指导员队伍。同时也吸纳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为大众提供健身咨询、指导、体质健康测评、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慢性疾病运动干预指导等服务。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内体质健康指导中心网站,开设个人健康空间。通过中心网站,可进入自己的网络空间,查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健康干预方案、各类健康信息和校内体育活动信息。各种体育项目的锻炼指导也将以动画、文字和视频的形式放在网络平台中,便于工作、学习间隙或在家、在宿舍学习与锻炼[5]。

2.3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

(1)实施“2+2”分段培养。发挥多学科门类的综合优势,全面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2+2”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学年,按学科类开设学科平台课程,体现课程整合、知识融合、能力综合等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色。计划探索第一、二学年不具体分专业方向,按专业类培养,第二学年结束时,再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6]。第三、第四学年进行专业教育。实现由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向通识性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2)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构建模块化、选择性、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程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心理经典导读、学生与班级管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性团体训练、学习与教学策略等课程,同时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设计、教科书研究、名师名课欣赏、案例教学等模块的课程,此外,给学生提供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课外活动设计等案例分析模块的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继续加强书法与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鉴赏等课程[7]。

(3)实施“五位一体”导师制度。包括新生导师、科研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实习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毕业论文(设计)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考研导师。从大一新生起就给师范生安排校外中小学兼职导师,要求师范生每月到中小学去一次,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听课、熟悉新课标、研究基础教育教材、参加教研活动、完成教研作业。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习、毕业论文均由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完成。考研由学院组织专人负责管理。

(4)校地合作建立多方共赢。近年来与地方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共建基地,形成多方共赢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和体育教育综合试点改革团队;与省内、校内多家科研机构、学会合作,建立体育科学健身服务基地、运动与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运动与体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运动与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等多种平台,服务于社会体育发展和学科研究需要。利用校地合作教育平台,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和体育科学服务素质培养。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咨询,参与渭南市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参加省市体育比赛裁判工作,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展社会体育发展调研,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社会体育科学服务科普讲座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8]。

3结语

(1)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新课标要求要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法和学法并重,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大中小学各自的教改都搞得轰轰烈烈,但缺少有效的对接,造成一定意义上脱离实际和资源浪费。

(2)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需要加强学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术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竞技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协同教育创新理论与技能培养,以及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效拓宽专业培养渠道,以培养专家型体育教师为主,同时兼顾培养专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营销管理者。打造校地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新型人才基地,加强与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及基层学校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省内、校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合作共赢。

作者:刘正武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自全.浅谈体育教学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50-52.

[2]毛振明,王小美.体育课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胡佳哲,孙传,王莹,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48-50.

[6]陈轶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分析[J].内江科技,2008,(7):161-162.

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健康教育 课程变革

[作者简介]陆秋(1979— ),女,广西荔浦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卢锦珍(197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和教育学原理;高钺(1975— ),男,辽宁阜新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44—02

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挑战

21世纪以来,健康、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考虑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及体育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2003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关于培养目标部分明确提到,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然而,学者许健美等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仅有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体育保健康复和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还是以运动技术为主,与健康生活、体育运动相关的健康教育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极少,学校在健康教育课程上投入的资源有限,重视程度不够。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和体育师范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并未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以下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体专”)为例,说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开设的门类。我国学校体育课是借鉴日本模式改革而来的,学者林陶通过研究日本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后指出,日本开设了卫生学、学校保健等学科,形成了集健康、保健、康复、营养、精神等于一体的保健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借鉴日本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可以把与卫生习惯、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这类课程称为健康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广西体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参照《课程方案》设置,1996~1999年开设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三门健康教育课程,1999~2010年增设了“体育康复”“健康教育学”“推拿按摩”“身体素质锻炼方法”“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运动安全防护与急救”“游泳与救护”“亚健康”课程。目前,课程达到十门左右,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开设的课程门类呈现不断丰富、多元化的趋势,整体发展与国家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基本相适应。

2.课程开设的时数。体育教育专业在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门类方面,积极适应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但除“体育保健学”课从28学时增加到32学时外,近十年来以上列举的课程开课时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2004年前开设的“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两门主干课程学时数总和最高时曾达136学时,从2006年开始此两门课程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逐步从80学时减到64学时。“健康教育学”是典型例子,1998~2004年是24学时,2006~2010年被削减至8学时,其学时削减的结果是令人感觉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

3.课程教学的方式。目前,广西体专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门类较丰富,但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并没有依据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要求开展有效的沟通,未能形成协调统一整体,导致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在知识点及学习掌握程度方面出现重复。此外,各技术课任课教师只是从运动项目的特点出发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没有摆脱“技术中心”的教学模式,未能结合项目技术教学特点开展健康的理念与知识教学活动,使师范生缺乏将健康知识融入体育技术教学的直观感受,造成学生在“健康教育学”课学习涉及此类知识时理解难度增加,无法深刻理解体育课改的精髓,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1.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一是围绕“健康第一”思想,贯彻学校体育课改精神。学校体育课提出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术和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两手都要硬”的改革理念,作为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必然要在课程设置上贯彻课改精神,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体育教师后备力量。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身体健康的机理、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实践学生体育技术和健康同时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符合岗位工作要求,因此设置与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改善等身体运动以外的凸显健康教育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二是科目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应与时俱进。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者,其知识与能力素质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科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科交叉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以引领师范生了解和掌握具备时代特点的健康理念与知识。三是推行主辅修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的局面。推行主(必修)辅修课程制,可以在全体师范生掌握的基本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达到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特点,参加不同的健康教育辅修(选修)课程,拓宽体育教育培训口径,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四是重视培养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的教学过程。其实践能力有自身的知识要求、操作经验和实践方法,也需要有计划、有内容、有知识、有课程、有实习,真正培养师范生的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在构建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健康教育学”,除在各科目增加实践环节外,还可以联合“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及各运动项目技术课,为师范生提供实践的学习环节,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帮助师范生学以致用。

2.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议。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重视健康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尽管开设了几门健康教育课程,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融为一体。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健康教育课程模块,结合当前教育实际,将体育教育专业(三年制)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作大致的规划:第一学期开设必修课2门,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64学时)“游泳与救护”(32学时),主要是有关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二学期设置必修课3门,即“体育保健学”(48学时)“身体素质锻炼方法”(16学时)“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16学时),选修课4门,即“推按按摩”(16学时)“推拿与按摩”(32学时)“运动营养与恢复”(16学时)“亚健康”(16课时)。这阶段是师范生在掌握了人体承受运动负荷相关规律的科学知识后,深入学习与普通人群日常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跨学科的健康课程,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第三学期将“健康教育学”(24学时)“性健康教育”(16学时)设为必修课,“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16学时)“锻炼心理学”(16学时)“心理健康与咨询”(16学时)设为选修课。这阶段基于学习各类健康知识后,通过“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将健康知识贯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并结合“教育学”课的实践教学部分,以感官体验引导师范生理解在学校体育,在体育技术教学中落实、体现健康理念的方式和手段。第四学期主要是联合“学校体育学”课试讲试教环节,让师范生在自己创设的真实情景中实践学校体育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3.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完善。第一,增设相关课程。尽管从1999年开始广西体专体育教育专业增设了部分健康教育课程科目,但仍有部分重要科目被遗漏,应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增设。首先,应在健康教育课程中增设“心理健康与咨询”“锻炼心理学”2门选修课,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忽视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知识的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三维健康观。其次,应设立“性健康教育”课,帮助师范生正确认识两性科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引导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青少年学生树立健康的性意识和性心理。最后,应将体育与医学结合的“运动营养与恢复”课纳入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师范生系统了解合理的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有机结合对于人体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针对大众群体的日常社会体育活动进行实用指导。

第二,整合原有相关课程。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除增设科目外,还要对已经开设的课程有机整合,使课程相互支持、互为补充。首先,将“健康教育学”课与其他健康教育课有重复的知识点略讲或删除。当前不同版本的《健康教育学》教材包含健康、健康行为与保健生长发育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已包含在其他健康教育课程中,所以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师范生结合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其他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知识作为师范生理解课程知识点的支持,帮助师范生建立健康知识综合运用与体育技术教学相结合的理性认识,统一协调整个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其次,除增设部分科目外,可将一些学科知识有重叠、会产生重复教学情况的相关课程重新整合,以减轻师范生学习负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如“体育保健学”包含“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与技能的章节,与“运动安全防护与急救”课存在学科知识重叠的现象,建议这两门课程合并,只开设“体育保健学”,并将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形成统一整体,避免重复和浪费,把省下的课时用于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

第三,变革课程教学方式。缺少实践机会是当前师范生学习健康课程存在的最大不足,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是构建健康教育课程的焦点之一。首先,可在“体育保健学”“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身体素质锻炼方法”等课程中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课时,帮助师范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在部分普修性质的技术类课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增加健康教育环节,帮助师范生形成健康知识融入体育技术课堂教学的直观感受。如田径课上,学生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中长跑活动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联系“重力性休克”运动生理原理,即跑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或坐着不动,为师范生建立模仿、学习的榜样,指引他们初步建立技术知识与对应健康知识相联系的感性认识。最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让师范生在入职前了解、掌握健康各方面的知识,还要使其懂得把健康知识在体育课上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授给教育对象。可将“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课试讲试教环节结合,利用实践机会引导师范生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综合各类健康知识,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贯彻健康观。

世界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都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以开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效应,促进人才培养。我国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吹响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号角,要利用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契机,深入探索适应改革形势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林陶,张美江,赵丽萍.中日体育教师专业化课程标准比较[J].体育学刊,2007(7).